普遍的幻觉
Description
普遍的幻觉
除非通过物质载体,否则意识,半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的目的性”不可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境界中的人类的意识在其正常状态下无法超越所谓的超出一般常识之外的形而上学,只有通过一些分子聚合体或结构,精神才能在个人的或潜意识的主观性的流动中涌出。
而存在于感知之外的物质只是一种抽象概念,绝对的这两个方面 - 宇宙实质和宇宙意念 - 彼此相互依存。
本着严谨准确 - 为了避免混淆和误解 - “物质”一词应该适用于可能感知的对象的总和以及本体的“实质”;因为我们境界中的现象是意识到自我的创造品 - 是它自身主观性的改进 - 对于我们这个境界的孩子们来说,所有“代表着感知对象集合的物质状态”只能是一个相对的、纯粹的现象性的存在。
正如现代唯心主义者所说, 主客体合作产生了感知对象或现象。
但这并非必然得出在其它境界中也是一样的结论;二者合作在其七种境界层面上分化导致了一种现象的七重总集,而这些现象本身同样不存在,尽管对于它们所构成经验一部分的实体来说,具体的实物,就像我们周围的岩石和河流一样,从物理学家的角度来看是真实的,然而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是不真实的感觉幻觉。
这样说,甚至这样设想都是错误的。站在最高的形而上学的立场来看,包括神在内的整个宇宙都是一种幻觉;但幻觉这本身就是一种幻觉,他的幻觉在意识的每一个境界阶段都是不同的;我们没有更多的权利对自我在第六层面上的知觉能力合理的基本特征进行教条化阐述,就像没有权利说我们必须将我门的感知与蚂蚁的感知等同起来,或者将我门的感知作为蚂蚁的意识模式中的感知标准。
当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的层面上时,意识之外的纯粹客体*(见脚注)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只知道意识在感知自我中激发的精神状态。
而且,只要主客体的对比持续下去 - 换言之,只要我们享受我们的五感的乐趣,而不想也不知道如何将我们全知觉的自我(更高的自我)从这些感官的束缚中分离出来 - 长此以往,个人自我要突破那割裂它认识事物本身(或实质)的的障碍是不可能的。
脚注:
*随着宇宙的意念专注于一个原则或upadhi(因)产生出个体自我意识。
它的表现随upadhi的程度而变化,例如通过被称为的末那识,它以头脑意识的形式涌出;透过止息于末那识经验上的智性更精微分化的结构(物质的第六种状态)为基础 - 作为精神直觉之流。
这个自我,在主体上升的曲线中进步,必须耗尽每一个层面的经验。
但是直到这个单位被融于整体,无论是在这个境界还是在任何其他境界上,主体和客体都消失在涅槃状态的完全的反面中(反面,同样只是从我们的层面上讲),达到了全知的巅峰 - 对事物本身的了悟,并接近了更骇人听闻的谜题的谜底,在谜底面前哪怕是最高的Dhyan Chohan(译注:所有天神,天体,天使的通用语。Dhyan, 沉思,冥想的人;Chohan 大师,成就者)也必须在沉默和无知中致敬 - 吠陀经称这难以言喻的奥秘为,超越神之上的绝对的现实,至高的精神(Parabrahmam)。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试图为不可知的法则命名的人都只是贬低了它。
甚至可以说宇宙的意念 - 除了它非凡的一面 - 就像试图掩盖原始的混沌,或者在永恒上贴上一个标签。
那么炼金术一直探讨的那个神秘物质,每个时代都成为了哲学思辨主题的“原始物质”是什么?
它最终会是什么,即使在它的非凡的分化前?即使这一切都在显现的本性中并且 - 我们感觉不到。
在每个宇宙论中,它以各种各样的名字被提及,时至今日,在每一种哲学中都提到过,而且示为自然界中始终难以捉摸的Proteus。
我们触之无感;我们视之不见;我们呼吸却无察觉;我们听它和闻它,却丝毫没有认知到它在那里;因为它存在于每一个分子中,被我们的幻觉和无知视为的任何状态下的物质,或想象为一种感觉、一种思想、一种情感……简言之,它是每一种可能存在的现象的“伪装upadhi”或“载具(vehicle)”,无论是物理的,精神的,或者心灵现象。
在《创世记》的开头几句话,一如在迦勒底人的宇宙起源说中;在印度的往世书,以及在埃及的亡灵之书中,它在所有地方开启了显化的循环。
这被称为“混乱(Chaos)”和水面,由来自未知的(无论称之为何)的精神继续培育。(见“混沌,神,宇宙。”)
印度圣典的作者比泰勒斯和约伯更深入地探讨了事物进化的起源,他们说: -
“来自与无知(Iswar,,一位人身神)相关的智力(在往世书中被称为Mahat)伴随着它的投射能力,其中迟钝凝滞(tamas,麻木的)品质占主导,继以以太 - 从以太到气;从气到热;从热到水;从水到陆地“一切都在其上。”
《吠陀》说:“从此,从这同一个自我,以太被产生了”。(Taittirîya 奥义书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