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新的生活教育01
Description
《孝經》上面說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當然經典裡面的道理也可以讓人的心靈有所慰藉,甚至於是有所領會。一個人的內心要真正的安定,絕對不是藉由外在的條件來安定,最重要的是內心的明白,所謂「理得心安」。外在的東西是不可能讓人的內心真正安定、安全、安樂。
現在人常常想追求快樂。諸位同學,什麼是快樂?我們往往在談論很多的主題,我們並不一定很清楚明白它的意義所在。因為一個人要能明白、要能判斷正確,他必然要有理智才行,要有智慧才行。年輕人常講: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確實可以!但是假如人生沒有智慧而下錯了判斷,請問那個結果誰必須承受?自己?現在年輕人不只自己沒有承受,叫誰來承受?叫父母來承受。很多人還不會當父母,孩子就已經出來了,然後交給誰?交給爸爸媽媽,然後日夜顛倒在那裡揮霍,他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當他倒下來的時候,他能不能負責?那都是父母的金錢還有父母的辛勞賠上去了。從這裡我們可以明白一個真相,快樂有個先決條件,絕對不能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樣快樂才是正確的方向。
諸位同學,您覺得什麼是快樂?有沒有同學說說看,什麼是樂?到舞廳裡面跳舞跳三個小時,樂不樂?跳完以後,走出來怎麼樣?內心更空虛。所以人現在追求的快樂是什麼?是麻醉而已,他只是苦的暫時解除而已。就好像人身會肚子餓,肚子餓的時候,飯吃下去很快樂,但是餓的時候又苦了。
我之前是一個小學老師,我們每個學期,學生會出去旅遊一次,所謂校外教學,寓教於樂。古人都是遨遊在山水之間,不只以人為師,以經典為師,還能以大自然為師,那種樂趣無窮。他們看到竹子的時候會想到「昂揚直立而不曲,敞此虛懷納雅言」,竹子代表翩翩君子也。諸位同學,從這句詩當中,還有從竹子的形相當中,您覺得你學到了什麼?學習最重要的一個境界在體悟,我們的學習假如沒有進入體悟,那只是夫子講的「記問之學」。就好像人吃東西,吃了以後沒有消化,請問對身體有沒有幫助?沒有幫助,還有害處。
我有個朋友研究所畢業。有一天母親叫他處理一點家事、家活,他做了以後,他母親來檢查,檢查了一下發覺他做得不是很好,就對他講:兒子,你怎麼連這點小事都沒有辦好,你怎麼這麼笨?我這個朋友聽完她媽媽這句話,馬上臉孔變得非常的凶狠,然後他接著說了一句話:我都念到研究所了,你還罵我笨!諸位老師、諸位同學,請問研究所給了他什麼?有沒有給了他智慧?沒有!給了他傲慢,給了他不受教。這點小事沒辦好,剛好是學習的機會,但是他並沒有掌握這個學習機會,他反而對母親的指責、母親的批評很不能接受。事物都有一體兩面,當我們不往好處發展,它壞的地方就會愈來愈大,「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大自然是很好的老師,我們讀了那麼多書,假如不去融會貫通,不把它跟生活結合,我們很難有喜悅,所謂夫子講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諸位同學,您現在讀書有沒有這種感覺?學而時習之,怎麼樣?不亦苦乎!苦在哪裡?其實苦並不複雜,人的苦大半都是在「求不得」。苦不是外來的,是自己造成的。我們要明白這個真相,你才能真正找尋到快樂。
比方說(打個譬喻),有個女士剛好今天出門遇到了一個陌生人,這個陌生人突然走過來打了她一巴掌,打完以後就走了。她還來不及,神都還沒回來,這個人已經走了。她在那裡撫摸她的臉頰,然後說:算了,他心情不好,不要跟他計較。然後她就去上班。當天下午下班,晚上她回家,她先生去喝了酒,比較晚回來,她給她先生一開門,開了門以後,她先生一進來,因為喝醉了,突然就給了她一巴掌。同樣一巴掌,這位女士跟她先生說:我這輩子跟你沒完沒了。你看,一個是寬恕,算了,不要跟他計較;一個是什麼?我這輩子跟你沒完沒了。痛苦誰造成的?人生如何心平氣和?就是把道理根本了解以後,他才能心平氣和,不然都會把人生很多的問題推給別人,都是我爸爸害的,都是我男朋友害的,都是我們老師害的,他找不到根源點。
諸位同學,什麼時候是學習?一切時一切處在學習。學習絕對不是課本打開、經書打開才是學習,這樣的學習就已經死板。假如只是打開課本的時候才是學習,那我們的學習成果都只展現在考試卷上,離開考試卷以後,不知道怎麼生活、怎麼處事待人。諸位同學、老師,我們現在有沒有在學習?當有些人看到,這個演講的人長得不好,不帥,不想聽了,他站起來走出去。我們的眼睛馬上轉過來,我們已經沒有學好了,為什麼?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做人做事的能力。
做人要專注,做事也要專注,什麼時候訓練專注?是老師提醒我們該專注的時候專注嗎?不然,隨時隨地要訓練專注。你這個專注能力形成了,到時候工作一來,你那個專注狀態馬上提起來。做人要專注,今天我們在跟人談話,傾聽要專注,假如這個時候旁邊有一個美女走過來,又是北大的,氣質又好,我們馬上眼睛怎麼樣?瞧過來,留了一秒鐘然後再回來,可能對方覺得話都說不下去了,為什麼?你不尊重我。那做事?你做事不專心,一定無法把事情做得很圓滿,做得細節掌握得很清楚。那學習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經典決不是在書本裡面,而是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之中。
剛剛我們提到快樂,經典裡面其實已經把快樂告訴我們,但是在這個時代,我們接觸經典的機會太少了,往往都是從社會所給予的訊息當中去了解什麼叫快樂;而這是不是真正的快樂,我們無法判斷,因為你沒有正確的標準。好像別人覺得這樣去生活有快樂,我們就跟著走。
那時候我在教小學,有四個地方提供學生出去旅遊,寓教於樂。其中有兩個地方是可以看山、看海的美麗風景,另外兩個地方是遊樂園,而這個遊樂園的門票最少都要兩百塊人民幣左右。我在還沒表決以前,就開始告訴他們,這大自然值得我們學習,多麼的美麗漂亮,講了二十分鐘;然後這遊樂園我根本不介紹。後來表決結果,大自然零票,遊樂園,大家趨之若鶩。沒有辦法,現在是民主時代,學生決定了,我們也不能阻止,我就跟著他們去遊樂園,去看看真的這麼好玩嗎?突然看到遊樂園裡面最多人排隊的遊戲是什麼?從那個將近應該超過一百公尺的高空,然後瞬間掉下來,然後你就聽到一陣「啊」,我快沒聲音了,尖叫。我聽得頭皮都發麻,這樣叫快樂?諸位同學,現在的人叫做苦中作樂,現在的人叫做花錢找罪受。
我看他們玩得所謂的「不亦樂乎」,我就想,我應該也去經歷一下,不然不能感同身受。我就找了一個大轉盤,裡面又有好幾個小轉盤,然後每個小轉盤上面再坐六個人。我就坐上去,它就開始一直轉,然後又給你左轉右轉,轉了差不多二、三分鐘以後,它終於結束了。我從轉盤走下來,已經不知道東南西北,第一個我走路是用晃的,第二個我很想吐,胃裡面的東西都快要出來。這個叫快樂?
諸位同學,人現在的快樂就是因為人生不知道對錯,人生不知道走得對不對,人生沒有志向,活一天算一天,心裡非常的苦悶。苦悶當中要刺激一下,你看那麼多人想去吸毒,為什麼?尋求刺激!我們雖然沒有吸毒,其實現在的人內心空虛想去找一些刺激,他誤會了那個叫快樂。樂要從內而外散發出來才叫樂。一個人立身行道,快樂;真正照著聖賢的教誨去做,他內心有源源不絕的喜悅。諸位同學,你回想一下,我的人生曾經幫過哪些朋友,而在他們內心留下了溫暖、留下了感恩,你也會覺得這一生很有價值。
太多的人現在會感覺說當君子好不好?諸位同學,當君子好不好?你們老實告訴我,好不好?好,聲音很小。所以諸位同學,孔夫子教給我們一個人道德修養要提升,要懂得君子九思,要有九個觀照,這個「思」就是反省、觀照。哪九個方面?第一個「視思明」。比方說你今天看我站在這裡,你看我非常的消瘦、非常的脆弱,你就要明白我的胃不好,瘦的人都是什麼?腸胃不好。那人,「君子務本」,一定要把根本原因找出來,本立而道生。你找不到根本,於事無補,對事沒有幫助。一個人瘦是因為他胃不好。再來,那胃為什麼不好?因為他很會緊張。諸位同學,你看明白以後,面對會緊張的人,我們應該怎麼樣?要以非常溫柔的眼神對著他,不然他兩個小時以後又會瘦一公斤下去。
所以你看夫子的思想就在一個字,哪個字?以這個字為核心「仁」。當我們愈明白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那一份當中國人的榮耀油然而生。全世界只有一種文字含攝了人生的智慧、哲學,哪一種文字?你們不認識?哪一種文字?這麼光榮的事為什麼偷偷摸摸的?哪一種文字?漢字。中國六書造字,把天地萬物的道理含攝在文字裡面,碩果僅存,獨一無二!這一個字是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兩個人,哪兩個人?自己跟他人。這個字已經告訴我們想到自己就應該想到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怎麼樣?這個道理不一定是正反直接轉過來,己所欲,不一定要施於人。你喜歡吃雪糕,我不喜歡吃,硬拿給我吃,你吃、你吃!那不是增加對方的壓力嗎?己所欲也還要站在他的角度再施與他。有個女婿,他要招待他的岳父,他的岳父住在山上,這岳父大人好不容易來,非常的興奮,他在城市裡面很少吃到地瓜,他買了一堆地瓜要好好招待他的岳父大人。這個岳父大人吃了三天以後桌子一拍就走了,回去以後跟鄰居講:我這個女婿看不起我,取笑我。我在山上每天都吃地瓜,現在去了也不拿點好吃的給我,還給我吃地瓜。你看,很多人很善良,但是善心做了惡事,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所以這個「仁」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也要觀察以後,也是他需要的,我們再施於人。所以諸位同學,你們要視思明,看到我這麼消瘦,你們就應該用溫柔的眼神看著我。這個時候你們就在立身行道,你就覺得我對他這麼仁慈,他一定可以感受得到。
第二個君子九思,「聽思聰」。我們聽話要會聽,剛剛我們聽到當君子快樂嗎?結果聲音是快樂。你聽了以後有什麼判斷?你聽思聰,還要聽明白人家的反應。你問他:你這幾天來我們家玩快樂嗎?快樂,快樂。那這樣是快樂還是不快樂?不快樂。對!察言觀色,不然你與人相處往往都沒有辦法了解別人的感受。聽思聰,我們就了解到現在人對於當君子,他覺得不快樂。結果孔夫子讚歎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諸位同學,你讀這句話的時候,是在你念高中的時候,還是在什麼時候讀的?高中是不是?還是沒讀過?高中時候讀,你讀這句話是什麼感覺?騙我這麼多,肚子餓死了還會快樂?我們感受不到顏淵那種境界。老師在跟我們講解的時候,他有沒有那種求學問的喜悅?假如老師又說:這是騙人的,這不可能會快樂。那我們就更不可能感受到聖賢人那份喜悅在哪裡。
我以前在念高中的時候,一聽到「子曰子曰」就會有一種反應,頭很大,為什麼?因為那個「子曰子曰」是拿來幹嘛的?不是拿來立身行道,拿來幹嗎?考試的。我記得我們老師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是有感覺的、有靈知的,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本來還在打瞌睡,突然正氣凜然,這句話真好。結果我們老師說:諸位同學,這句話要背起來,期中考會考。結果我的正氣就不見了。我們已經很難領受聖賢人那種情境、那種心境。
我在去年九月五號從台灣飛到海口,當到了這片土地,我可以深刻感覺到,海口以前在我們神州大地叫什麼?蠻荒之地。我在過十字路口的時候都會很緊張,因為在海南很多交通規則叫參考用,懂不懂?參考用而已,不是拿來遵守,常常會看到險象環生。不過有一點可取,這個交通,人最大,當人走到快車道快速通過的時候,你要趕快踩煞車,這種情景很常看到。我到了海口以後,因為有幾年教小學的經驗,感受到現在的孩子失教很嚴重。諸位同學,我說現在的孩子失教很嚴重,你認同嗎?現在的孩子比三十年前的人失教太多了。你說:蔡老師,你睜眼說瞎話!有沒有這個感覺?那個教育普及率怎麼樣?節節攀升,居然你說失教的人愈來愈多。
什麼叫「教」?什麼叫「育」?我們現在對很多的名詞,只是了解它這個名相而不是了解它的真正含義。不了解含義又遑論能把這個精神做出來。「教者,上所施,下所效」,叫教。什麼是育?有一本書寫得非常好,這個讀書人相當的不容易,東漢的許慎寫了一本書,《說文解字》,把每個字的含義解得很透徹,抓到本質上去了,「育者,養子使作善也」。諸位朋友,這一句話的核心字在哪?在哪個字?是這個養字嗎?不是,在哪個字?善。要真正明白什麼是善的人,他才能夠把善繼續演出來、說出來、做出來,上行下效。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該學的不是小孩學習,刻不容緩是誰應該先學?上行下效,誰應該學?父母、長輩應該學。俗話講得很好,「教兒教女先教自己」,那是找到根本上了。結果現在的家長是怎麼講?我都跟我兒子講了,他就是講不聽!你看這句話已經把真相講出來,教育是用什麼?用講的,效果怎麼樣?太有限了。中國人又說:身教大於言教。你看這些經典都印證了人生的真相,「身教者從,言教者訟」。身教,孩子很自然看了就跟著做,連講都不用講,習慣成自然,小孩最強的能力是模仿。但是只講不做,到最後孩子、年輕人會說:你都叫我孝順父母,你為什麼跟爺爺講話那麼大聲?這句話一講,你也接不上了。
諸位朋友,很多人現在是學生,還沒有結婚,還沒有為人父母。請問講這一段話跟你有沒有關係?你以後要為人父母,請問你什麼時候準備為人父母的智慧?孩子生出來那天趕快買書看,告訴你怎麼樣?來不及了。「讀書貴在變化氣質」,讀了書以後還要再落實,你那個氣質、風範才能夠影響你的下一代。所以「中庸」說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人生不外學業、事業、家業。你的事業、家業如何能夠發展得很圓滿、很幸福,取決於你現在的學習。絕對不是說你去工作以後,開始想一個人要人生成就應該具備哪些態度、能力,我現在開始學,來不來得及?大半來不及。
俗話講「牛牽到北京也是牛」,沒聽過這句話?對不起,我是閩南人,這句話叫「牛牽到北京也是牛」。很多地方的俚語把人生講得很透徹,而且已經流傳千年,值得我們每一個,不管你是哪個語系的人都應該好好學習你那個語系的俚語,那都充滿智慧。為什麼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一句話要改一下。諸位同學,我們要有判斷力,只要不是人生的真理,絕對不會在經典裡面出現,這個你要先有判斷力。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假如你沒有判斷力,你就麻煩了。因為我們現在所看的書籍、所聽的言論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錯的。
人類到現在這個情況,在以前來講,知識、智慧累積得很慢。由於近代科學發達,印刷術又發達,然後言論自由,現在人類每過五年所累積的知識言論量就可以變成再多一倍,快不快?每五年,幾千年積累的量再倍增一倍。諸位同學,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看你怎麼看!當倍增的速度這麼快,有很多錯誤的思想統統充斥在我們的眼前。這個時候假如你沒有判斷力,你就被影響了,你的思想被影響。思想被影響嚴不嚴重?諸位同學,很嚴重。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從一個人的思想就可以判斷出來他往後人生的命運如何,這一點都不意外。這是連鎖反應,保護好自己正確的思想比什麼都重要。但你要會判斷它好壞,不好的東西,我們不污染自己,好的東西才吸收,你要有判斷力。
諸位同學,判斷力從哪裡來?對!我們有判斷力嗎?我們現在回頭想想,你的人生下對了多少抉擇?凡事要從本源找到,人生隨時可以下抉擇,問題是下對下錯。你說:人生是掌握在我的手上。不盡然。太多的人生是被際遇推著走,你不得不走,你當不了你自己的主人。有些人被習性帶著走,有些人被欲望帶著走。有多少的時刻,我們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
諸位朋友,我們做個實驗觀察一下,我們今天所想的事情,有哪些是真正對我們的未來有幫助的?佔了百分之多少?你注意去觀察,可能我們自己都沒觀察。你一天當中十七個小時,清醒的時候,你的腦子裡都在想什麼?而這十幾個小時所思考的東西對你往後的人生有沒有幫助?我們冷靜看看,一個人大半的時間花在哪?懊悔過去,希求未來,很少我們的念頭是活在當下。我們連很多的煩惱都壓不住,都控制不了,又怎麼能自主自己的人生?
「學貴自知」,一個人學習的一個最好的出發點,要先有自知之明。人要能先把自己的思想往理智的方向發展,理智的人,「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已經錯了,應該從錯當中學到明白、學到智慧,不要再懊悔。而他了解到未來跟他現在所作所為所想息息相關,他不會去攀求未來,他就能活在當下。而有這樣的態度取決於一個人的理智。理智才有判斷力。我們剛剛講到一句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不對,這句話絕對不在經典裡面出現,經典裡面只出現什麼?「人之初,性本善」,這才是真相。「江山易改,習性難移」,我們為什麼能下這個判斷?因為我們了解人生的是非對錯。《三字經》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因為沒有得到智慧、聖賢的教育,性乃遷,就養出了後天的習性。所以應該是江山易改,習性難移,這才是對人正確的認識。
當這些人生正確的是非善惡,你都能清清楚楚,這叫你的理智建立起來。而理智的建立有一個根本,就是這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句話不相信,你很難建立理智。首先第一個重點,你都不相信你性本善了,你會常常跟自己發脾氣,你會對自己愈來愈沒有信心。現在有信心的人多不多?諸位同學,你很有信心的舉手?請放下,為什麼是男性比較多?這個時候你要了解視思明,聽思聰。(謝謝這位朋友,不過你擦掉,我就不知道待會要講什麼。因為我的思緒是有連貫的,那個風箏飄得再遠還是可以拉回來。我們掌聲謝謝這一位朋友。)
諸位朋友,道在哪裡?道德在哪?在舉手投足之間。這位朋友做到了「智仁勇」。你們不要笑,我是講真的。他的智在哪?他看到老師的黑板都寫滿了,待會沒位置寫,他看得明明白白,有智慧;他知道老師講課很辛苦,再來擦黑板太累了,他很仁慈來幫我擦。再來,一個成年人最貴的東西是什麼?面子。還有要走出來覺得很不好意思,不敢走出來,像我這麼內向的人絕對做不出這樣的行為出來。你看別人不敢做,他當仁不讓,很有勇氣,我出來幫老師擦黑板。智仁勇在哪裡?萬法唯心。你有了那一顆愛心,你就跟這些道德相應了。道德不在經書裡,在你生活點滴當中。「道不遠人」,「中庸」,聽說我們耕讀社都背過了,是吧?「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就在處世待人當中,你用什麼心去對待,這叫真實的學問。
剛剛為什麼男生舉手有信心的比較多?因為中國的社會難免會有一個現象,叫重男輕女。女孩子假如從小比較忽略了,在這成長的過程中就怎麼樣?信心比較不足。男生每個人都要看著他,他覺得很受重視,比較有信心。因為只要我哭出來,所有的人都會來照顧我,這是不是真正的信心?不見得。而重男輕女這個態度會延伸出什麼結果,諸位可不可以判斷出來?一個人假如被輕視以後,他更容易自立自強。你看《孟子》講的「獨孤臣孽子」,有沒有讀過這句話?「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從小被忽視了,他懂得要靠我自己,不能靠家裡,結果他愈有韌性。又有一句話講到,「功成名就之人,多窮困家之男兒;亡家敗身的,都是富貴家之子孫」。事情都有一體兩面,一個人並不是說你的才能很高,人家都很佩服你,這叫有信心。才能是用來奉獻社會的,假如因為才能而產生傲慢,那就不叫信心,那叫自傲。而真正的信心是對自己本性的了解,你才能建立真正的信心。所謂「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在「大學」這句話值得大家一輩子好好去玩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根本沒找到,枝葉花果能長得茂盛,那天底下沒有這種事。所以本末要清楚,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幾句經文,你可以用你的一輩子去印證,它是真實不虛。
諸位同學,一個人的家庭根本在哪?「大學」告訴我們「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孝順為齊家之本。我們看看現在的家庭有沒有把這個本抓到?沒有抓到。一個人根本沒抓到,一輩子怎麼樣?白忙一場。不只白忙一場,要死的時候還會怎麼樣?有些話點到為止就好。本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你的事業之道才會生,你的家業之道才會生。
我們剛剛講到,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時時處處都是君子的學處。我們今天走出去看到一棵參天大樹,它庇蔭的範圍非常的廣泛。諸位朋友,你們要視思明,看得出來我的美術學得不是很好,所以你們多包涵。你看到這棵樹,學到了什麼?人生最重要的道理,往往都不是肉眼所能見到的。這棵樹為什麼可以樹蔭參天而不會倒,根源在哪、根本在哪?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我們待會課程繼續。謝謝大家。 這位同學就過來跟我說到,他說他覺得這一生對教育很有使命。人都有第六感,你們小時候有沒有感覺說:我這輩子來好像要幹個轟轟烈烈的事情?好像要成就些事業?我小時候就有這個感覺,當我在初中的時候,跟初中的同學非常好,我心裡的感受就覺得我這批同學,長大以後就是跟我一起幹轟轟烈烈的事業。等我到了大學以後,慢慢覺得不是這批同學跟我幹轟轟烈烈的事業,為什麼?人的思想觀念都會不同,為什麼?因為人生的際遇不相同,「萬法因緣所生」。
「大道不器」,一個大的道理它可以含攝所有天地萬物的軌跡原則。我們北大有物理系,我們余社長他是物理系的,物理裡面有沒有因緣果?有!一顆種子叫什麼?因,必須有什麼緣才會開花結果?要哪些條件?陽光、空氣、水、土壤,缺一不可。諸位同學,諸位朋友,請問你的人生當中這個道理用上了嗎?用得上嗎?隨時隨地都在用這個道理。今天我們相遇是什麼?緣。孔夫子在《論語》裡面有交代一句話,「不學禮」怎麼樣?「無以立」,一個人要有禮貌才能夠跟人和睦相處,可以在人群當中立足。禮貌第一點要先把自己介紹給別人,這是一個基本的禮貌。假如沒有介紹自己,對方也不知道你叫什麼,都不知道怎麼稱呼你,就很尷尬。所以你看我們一見面都是:你好,我姓什麼,請問貴姓?姓蔡,名是什麼。你看中國字,這是祭祀,祭祀最重要的是什麼?恭敬之心。所以禮貌是外在的行為,更重要是他內在什麼?要恭敬。這個敬字才是禮的本質,禮是敬的表現,敬是禮的本質。「君子務本」。今天你對人沒有恭敬,只是為了他口袋裡的人民幣,對他擠出笑容來,能不能撐很久?「路遙知馬力」,怎麼樣?「日久見人心」,應該是內心對一切人要恭敬。
中國的聖賢以至於中國為人父母者,他對於後代的關愛無微不至,連在取名字都很重視。諸位同學,你看我取這個名字,我父親給我的期許是什麼?中國為人父母取名字是很認真的,讓孩子終身可以奉行這個人生態度。在台灣現在很多人給孩子取名字叫王麥克、黃美麗,美麗跟麥克,他要叫他的兒子當什麼?當外國人。這次我在台灣講課,有位朋友他的名字叫陳永信,取得好不好?好!你看他從小本來還想說一點謊,然後每個人說:永信,永信!他那個謊言還沒出去,雞皮疙瘩就來了。真的,你假如說謊,人家每天:永信,你好。自己馬上生出病來,心病。所以我爸爸給我取這個名字,禮旭,禮旭。假如我對人無禮,我會全身不自在,愧對別人叫我這個名字,也愧對父親對我的期許。
范仲淹給他的二兒子取了個名字叫范純仁,名字好不好?好!純是一顆仁慈之心。范純仁他的德行不亞於他的父親,但是為什麼兒子的名聲差父親那麼大?其實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國人那種美德。乾隆皇帝當了多少年的皇帝?六十年,最後當太上皇,身體還行,還活了好幾年。為什麼他要退下來當太上皇?因為他有個非常賢明的祖父,康熙,他的名氣不願意壓過祖父。那種時時恭敬、尊敬父母長輩,那種進退之間都有謙德,都有孝敬在裡面。
在「中庸」裡面有一句話非常的好,不知道大家讀過沒有?「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我們來看一看這都有很深的人生哲理在裡面。他的父親當到只有讀書人的地位,但他的兒子是大夫,他死的時候用什麼禮儀祭他?士禮。但是往後每年祭祀他用什麼禮儀?大夫禮。為什麼?這輩子他當士人,所以祭祀用士。但是這輩子他有一個更大的價值是什麼?教出了一個大夫,可以造福社會社稷蒼生。這是他最大的功勞,他把兒子教好,這個功勞記在父親身上。乾隆為什麼有這樣的智慧?跟他的爺爺有沒有關係?息息相關。
從這裡就看出中國人最重要的一個民族精神,不忘本。而不忘本的根在哪?孝道,要把本找到。我們剛剛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