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漫游DLC:消亡前后——艺术之死?
Update: 2025-07-17
Description
开篇:齐马蓝的隐喻
第一章:被量化的色彩帝国
- 工业色卡革命:潘通系统如何将色彩变为商品(案例:海湾蓝/熔岩橙)
- 关键概念:"齐马蓝"的双重性——既是颜色编号,也是消费符号
- 色彩系统本质:从感性认知到可复制的数字坐标
第二章:艺术神圣性的消亡史
- 中世纪艺术朝圣: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例的"物理距离崇拜"
- 本雅明理论核心:机械复制时代 → "技术可再生产"(曹卫东译)
"展览价值"取代"膜拜价值" - 转折点:照相术如何切断"手工艺-艺术"链条
第三章:灵韵(Aura)消亡后的真空
- 灵韵定义:本雅明"远方之物的独一显现"(如山脉的气场)
- 当代艺术困境:泛滥的复制 → 稀释感知 → "空墙展览"讽刺(《存在之墙》)
法西斯案例:战争美学化揭示艺术权威失序的危险 - 悖论:万物皆可艺术,但艺术失去抵抗性
第四章:超拟象时代的终极命题
- 技术奇点冲击:AI生成艺术:概率建模取代创作主体性
NFT虚拟本真性:用区块链伪造"独一无二" - 鲍德里亚预言:艺术成为"完美执行的空壳"(有符号/交易/话题,无风险/未知)
终章:重寻"在场"的微光
- 齐马的启示:回归本质=用自我拆解实践艺术终极命题
- 脆弱抵抗: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肉身凝视对抗虚拟化
- 结语:在技术洪流中,"非拟象瞬间"是最后的真实
Comments
In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