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過生活(064)|紅樓夢中夢(4) : (12)賈母與林如海的僵局,和黛玉的創傷
Description
#紅樓夢中夢 _(12) 賈母與林如海的僵局和黛玉的創傷
林如海並不是一開始就答應讓黛玉去金陵,之後黛玉沒有任何申訴或請求,順著父親的意思上了船,桂珍老師是怎麼解讀兩個人的心思呢?
一個七歲小女孩淚灑拜別父親這一幕,我總覺得是整部書裡最令人心碎的開端。
父親林如海說:「妳去外婆那兒,可以減我內顧之憂。」這句話在成人世界裡,或許只是理性安排、減輕負擔的行程交代。但在孩子心裡,卻是一種被鄭重放下的宣告。那時她才七歲,剛喪母,便又要遠離唯一的親人、遠離家。對她而言,世界突然失去了所有的重心。一個孩子,在失去母親溫暖的懷抱之後,又親眼看著父親轉身離去,那種孤寂的深度與驚懼,是無以名狀的。我有時會想,如果林黛玉生活在今天,在心理醫師的診斷表上,她大概會被歸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但曹雪芹的文字裡,從沒有診斷的語言,只有詩、只有淚、只有那種直逼人心的、近乎天真的感受情緒。
林黛玉沒有心理諮商,也沒有治療師。她面對創傷的方式是——詩與淚。
《葬花吟》裡的那句:「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我讀了無數遍,它絕不是一首簡單的傷春詩,而是一場創傷自我修復的儀式。
她把對死亡、失落、離別的深層恐懼,投射到花的生命上。她一邊哭,一邊親手埋葬花瓣,其實是在「重演」那個離別的場景,但這一次,她不再是被動接受的七歲小孩,而是主宰告別的人,由自己親手完成儀式。
有些人說她多愁善感。但我想,那不是多愁,而是一種極度清醒的感覺能力。她能聽見別人忽略的聲音,能感知萬物的哀樂。她以詩意,作為內在的防衛機制。那是一種高貴而獨特的生存本能。
林黛玉或許不是「病人」,她只是太早經歷失去,太深切地理解無常。我們的文化裡,常把「堅強」視為德行,把「脆弱」看作缺陷。但黛玉讓我們看見另一種可能:脆弱,也可以是力量的載體。她沒有被創傷的洪流吞沒,反而用詩意的方式,把痛苦轉化成極致的美。
所以,雖然心裡覺得她可憐。但是,我明白她是「通透」的。她知道生命本來就是一場不斷失去的旅程,而她選擇,用最纖細的心,去擁抱這一切。
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家族結構裡,她已經盡可能地自由了。
下一回,桂珍老師將從黛玉進入賈府的那一天說起,說黛玉如何的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在當天即將完美收官的時候,惹出了什麼事,讓她氣餒不已,在夜晚輾轉難眠流眼淚呢?
#減我內顧之憂 #葬花詞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通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zs1qar21eiv0896m7nlp8w6/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