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不动声色11. 探索厦门
11. 探索厦门

11. 探索厦门

Update: 2020-07-07
Share

Description

声音


  • AliyunTTS


片段一:蔡塘


  • 音频:蔡塘村口向里。

  • 文本:走在蔡塘的农田中时,我经过一座古墓,墓口设置了两座超过两公尺高的雕像,分别是一男一女。这座墓位于一座山丘后方的红萝卜园边。一只可能是鹟科的鸟类,拍着翅膀来来回回飞。一些石雕动物包括马、鹿、狮子及其他一些毁坏的动物像,已经被土埋到颈部。这座墓似乎一只静静地待在这里没有人留意,所以也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早些年,走到这里的旅行家可能会找人把它挖起来,装箱运到哈佛的福格博物馆。魏先生告诉我,根据墓碑上的文字,这是清代胡氏家族的墓,由于地点偏僻,没有太多人来打扰它。——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片段二:工人宫


  • 文本:厦门最大的建筑物之一是工人宫。中国其他城市也有这种师法苏联建立的社区活动中心(都是在一九五〇年代兴建的),但我还不曾进去参观过。我的兴致勃勃使魏先生感到困惑,他说可能不容易获准进去参观。根据我现在对中国官僚体系的了解,参观工人宫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走进去,根本不要管什么申请许可的事。中国的行政部门对这种申请总是慌慌张张、互相推诿,到最后基本上都是拒绝,而大模大样地走进去反而不太有人会管。——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片段三:南普陀


  • 文本⑴:在听到我的杂文已经印成一半的消息的时候,我曾经写了几行题记,寄往北京去。当时想到便写,写完便寄,到现在还不满二十天,早已记不清说了些什么了。今夜周围是这么寂静,屋后面的山脚下腾起野烧的微光;南普陀寺还在做牵丝傀儡戏,时时传来锣鼓声,每一间隔中,就更加显得寂静。电灯自然是辉煌着,但不知怎地忽有淡淡的哀愁来袭击我的心,我似乎有些后悔印行我的杂文了。我很奇怪我的后悔;这在我是不大遇到的,到如今,我还没有深知道所谓悔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这心情也随即逝去,杂文当然仍在印行,只为想驱逐自己目下的哀愁,我还要说几句话。——鲁迅《写在〈坟〉后面》

  • 文本⑵:记得还是去年躲在厦门岛上的时候,因为太讨人厌了,终于得到「敬鬼神而远之」式的待遇,被供在图书馆楼上的一间屋子里。白天还有馆员,钉书匠,阅书的学生,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

  • 文本⑶:1877 年 11 月 12 日,星期日晚上。南普陀的教堂只是美国归正会在厦门的一个传教站点,至今没有集会过。今天竟然有了三次集会,我们被纷至沓来的人围得水泄不通。本来打算做个简明扼要的演讲,中间插播一两首圣歌;但因为祷告本身充满神秘感,可能会吓到一些胆小迷信的访客,因此便早早散场,没做祷告。这种友好欢快的方式反而更受欢迎,很多人对于心灵的救赎不感兴趣。晚上,一些人聊天,其他人则学唱圣诗直至会背。此次教给他们的圣诗只是对基督教义的总结,而非对自我革新的祈盼。通过这种方式,圣诗十分有助于传递真知。[英]陆一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福建河流及道路沿途风光》


片段四:鼓浪屿


  • 音频:椰风寨的海浪声。

  • 文本⑴:鼓浪屿这个岛上有非常优美的住宅区,里面不容许任何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汽车、自行车、手推车都不行。从厦门码头搭轮渡过来只要五分钟,从岛上的制高点「日光岩」往下看,感觉很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或某个西班牙的城市。一大片陶瓦屋顶缓缓起伏,其间点缀着绿色树木和教堂尖顶。住宅区中心地带有三座基督教礼拜堂;这个岛上一度只住了外国人,包括荷兰人、葡萄牙人、英国人、德国人。二次大战期间这里被日本人占领,日本人走了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打了几场硬战,最后国民党守住了金门——从厦门往东看,那个属于中华民国的岛屿清晰可见。——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 文本⑵:鼓浪屿的建筑法规严格而繁琐,在中国可说独一无二。建筑物不能超过三层楼,建材必须使用红砖或镌雕石,所有设计细节都必须获得建筑委员会审核通过。这里的建筑物是非常美观的旧世界设计作品,即使最新的建筑物——果菜市场和博物馆,也是精心打造而成。许多别墅正在进行修复工程,在维持原味的前提下改装成旅馆或民宿。——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 文本⑶:隔着港口眺望厦门,我可以看到轻工业区和金融区已经往西扩展。据说厦门是中国最繁忙、发展得最快的城市之一。很久以前,厦门人制造雨伞、爆竹、筷子销到国外,现在他们生产的是自行车、玩具、骆驼牌香烟和微晶片。美国柯达公司也挹注重金,正在这里建立胶片制造厂。——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片段五:鹭江与环岛路


  • 音频:嵩屿码头到第一码头的轮船上。

  • 文本⑴:船从十七艘黝黑的敌舰中间行过,停泊在厦门和鼓浪屿之间的海峡里。这边是断井颓垣,那边是崇楼杰阁。这边是冷清清地看不见一个行人,那边是熙来攘往地,市声从海面上喧响过来。领着通行证的旅客雇了舢板往厦门登岸去了,我呢,船在这里有六小时的碇泊,遂也雇着一只舢板上鼓浪屿去观光。——施蛰存《浮海杂缀》

  • 文本⑵:窗下展开一片黑暗的海水。水上闪动着灯光,飘荡着小船。头上是一天灿烂的明星。天没有边际,海也是。在这样伟大的背景里,我们的心因为这热烈的谈论而无法安静下来。有一次我们抑制不住热情的奔放,竟然匆匆地跑下码头,雇了划子到厦门去拜访朋友。划子在海上漂动,海是这样地大,天幕简直把我们包围在里面了。坐在小小划子里的我们应该觉得自己是如何地渺小罢。可是我们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一直昂起头看天空,星子是那样地多,它们一明一亮,似乎在眨眼,似乎在对我说话。我仿佛认识它们,我仿佛了解它们的语言。我把我的心放在星星的世界中间。我做着将来的梦。——巴金《南国的梦》

  • 文本⑶:从那里,我继续前往厦门岛东部,到他们所谓的「前线」,属于台湾的金门就在不远处的外海。由于过去两边之间偶尔会爆发冲突,东海岸的公路关闭了三十五年,不过最近终于重新开放。东海岸到处都是壕沟、掩体、防御工事,但也有很美的洁白沙滩,岸边是成排的棕榈树,海面上卷起美丽的浪头,可是放眼望去,居然一个人都没有。——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片段六:手艺人


  • 文本⑴:他坐在一只低矮的凳子上,膝上放了块板子,上面铺着上好的亚麻布。她不受过往繁忙交通的影响,正在用驼毫制作的、蘸了印度墨汁的笔画图案,卖给熟练处理染色丝绸的人。此刻,他在为一位女士所穿的外衣的裙子边描直线。他既没有用尺子也不用圆规,但每个动作都呈现出了数学般的精准。一些已完成的作品绣上了花朵和花篮、小鸟以及人物,笔触细腻,不输于上等的平版印刷专家。——[英]陆一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福建河流及道路沿途风光》

  • 文本⑵: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副日常景象,即中国人的剃头。起初这看上去很可笑,一个人在大街上剃头;不过你很快会习惯的,就像这片有趣的土地上有更多有趣的习俗一样。理发师通常既是巡回演员,又是哲学家。他把全部家当挑在肩膀上的扁担上,四处寻访他的常规顾客,并传播镇上的新闻,仿佛英国的剃刀互助会一样。他的家当包括两副盒子或抽屉,其中一副用来存放现金和剃刀,并作为剃头者的座位;另一副则是个小台子,里面是口锅,炭火始终燃着,上面架着装有热水的脸盆。他挑着这些家什来来去去,就像鞋匠对脚感兴趣一样对别人的脑袋产生兴趣。通常人们不支付他现金,而是交给他某种实物,例如几把米,或几个土豆,或一点油,以感谢他付出辛劳让他们的脑袋油光发亮。——[英]陆一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福建河流及道路沿途风光》

  • 文本⑶:路的一侧,有个人坐在一张小桌子旁边,桌上铺着用来写字的工具。两方砚台整整齐齐地摆在他的前面,一方用来蘸黑墨汁,另一方用来蘸红墨汁。这时正好有一位妇女走到他的桌前,显然是有事相求。这里的习俗允许我们站在一旁倾听她的讲述。此时,以写信为生的这位男子看上去一副满腹经纶的样子,透过眼镜,用一种颇为深邃的目光注视着她,而这位妇女向他讲述了需要书写的内容。她想让他写一封信给她儿子,他出国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写信给她。她接着唠唠叨叨说了很久,她儿子小时候是多么乖巧,后来是多么孝顺,过去对她是多么依恋。这位母亲得到了满足,因为说起那些幸福的时光和她儿子的美德时,她的眼睛发亮。随后,她的声音变了,在讲述她儿子的邪恶同伴如何纠缠并且毁掉他时,阴云爬上了她的脸庞。她儿子放弃了工作,迷上了赌博,后来又吸食鸦片,最终不得已离开祖国,以期翻开生活新的一页,获得在厦门不可能得到的财富。她在讲述的时候,颇具戏剧性。当那些痛苦的记忆再次被唤醒时,她的双眼充满泪水。当她讲述儿子因中计而误入歧途时,流露出一种坚定而愤怒的表情。当她说到那些愿望时,如儿子或许已经悔过自新了,或许会回到家乡安抚她,脸上便绽出笑容。我们的出现吸引了一批人围聚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听着,并适时地流露同情。当她讲述曾经的幸福家庭生活时,他们纷纷点头,满意而欣慰;当她描述毁了她儿子的那个恶人时,他们会发出强烈而语义不明的声音。代写书信的人静静地听着,举止庄重,如同这悲剧性的故事正在上演。从我们的观察来看,这是个心地柔善的人,虽然他的表情自持而严肃,但当这位妇女说出她生命中最令人悲悯的情节时,怜悯、愤怒,偷偷爬上了他的脸。妇女讲完之后,他开始写信。不久纸上便用黑墨汁写满了奇怪的竖排象形文字,句点用的是红墨汁,重点的句子也用红墨汁画上了线。最后,他向她朗读了一遍书信,看看是否还有什么遗漏。随后,信被折起,写上地址。——[英]约翰·麦嘉湖《西方传教士眼中的厦门》


片段七:骑楼、市集与街头


  • 音频:开元路八市叫卖。

  • 文本⑴:厦门港口是由一系列坚固的花岗岩岛屿构成的。这里进行着大量的贸易;在那些手工制作的好东西中,最美丽的是人造纸花,它在全中国都非常有名。这些花从形状到颜色都那么完美,跟真花很像。我们站在船旁,仔细观察船上卖花男女的花,还以为是真花。当地人很有做生意的魄力,他们分布在中国沿海一带,甚至移民到东部群岛的许多地方。我们在狭窄、肮脏的街道上穿行,街道的两侧是一层的房屋,完全是木质结构,既不漂亮也不舒适。当我们路过街道时,看见两三处有原始的、古怪的戏剧表演,人们好像非常喜欢表演者的滑稽古怪的恶作剧。——[美]怀礼《一个传教士眼中的晚清社会》

  • 文本⑵:厦门的建筑风格——窄而深的店铺式透天厝,二楼往前突出,底下是骑楼——在广州、新加坡老城区乃至马来西亚乡村地区都可以看到。这种建筑形式与海峡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其他地区没有这种建筑物。它不但实用而且漂亮,当我想到这种房屋,脑海中立刻会浮现一些人物的形象:穿着宽大睡衣的男子在骑楼走动,勤快的妇女从大麻袋中舀取白米,深情款款的少女隔着二楼的百叶窗往外窥探。——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 文本⑶:在厦门,也有鞋匠街、篮子街,以及整条被米商占据的街道。而我们眼下的这条街则是「五脏俱全」。大出风头的商店就很随意地和那些平淡无奇的小店混杂在一起。这里有一家五金店,紧靠路边,柜台乱糟糟地摆满了锈迹斑斑的钥匙、锁、电线、螺栓、锤子,以及其他工具;房前,从屋顶扯出来的绳子被悬挂链条和铁的器械压弯了,把屋内的光线遮蔽殆尽。街道两旁有很多茶点屋,从甜食店到更大的餐厅,在餐厅里你可以吃上一顿米饭和土豆的大餐,加上鱼和其他可口的菜肴,花上大约一便士半的费用。和富裕的城镇比较起来,在厦门很少看到有人四处溜达,也没什么人在茶桌上闲谈。但是每走几步就可能遇到一个小吃铺,你可以坐下来,用筷子把碗里的米饭扫进嘴里。厨灶就在街口点火,而不是在房子里面的厨房。没有烟囱散烟,但不论是邻居还是行人都不会抱怨。从山上俯瞰下来,镇上的房子鳞次栉比,延绵数英里,但见不到烟囱。在私人房舍内,烧饭是在一个小庭院进行的,屋子建在庭院的四周;在店铺,如果没有后院,烟就当街排放。——[英]陆一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福建河流及道路沿途风光》

  • 文本⑷:请务必留意,在每间商店的边上,屋檐下都悬挂着鲜亮的招牌,以表体面。和很多英国旅店的标志一样,这些牌子面向过往游客,人们路过时便能阅读。商店的名字很少出现在招牌上,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听起来很响亮的警句,或是某种观念的表达,意在传达商店的价值取向,或者是对房客的简短呼唤。上面刻的字通常浓墨重彩,或者是镶上金色。所有的字都修饰过,或曾经如此。繁多的色彩让街道鲜亮起来,即使没受过当地美学训练的外国人也很喜欢。有些标志表达夸张而显得好玩,有的则以默默的讽刺暗示了民众的尖锐与机敏。举几个例子:「互惠互利」、「讲小话损生意」、「教训使人聪明」、「童叟无欺」、「生意轮流转」、「合适则和谐」、「善行大道」、「细水长流」。除了这些标语,我们几乎在每扇门上都见到四个字,红纸黑字,写的是「五福临门」。有时候,门上的内容却非常不合时宜,例如鸦片馆门上的「财运亨通」。——[英]陆一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福建河流及道路沿途风光》

  • 文本⑸:岸上的街道和巷子里有很多摊贩,卖炒面、水果、糖果、蔬菜、鱼汤等各式各样的东西。中国南方人最享受的事之一就是外食——到油腻腻的小餐馆或挂着灯笼的小摊子吃东西。他们面吃得很多,而由于气候温和,他们喜欢在街头闲逛,随性吃些小吃;他们把这种生活习惯也外销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 文本⑹:由于这是个南方城市,我可以吃到种类繁多的水果,山楂、柳橙、橘子、苹果、梨子、柿子、葡萄等无不便宜又可口。由于这个城市位于海滨,鱼产丰富多元,有各种虾、鳗鱼、大石斑鱼。最好吃也最贵的是跟龙虾一样大的螯虾,这种虾被养在餐厅的水箱里,要吃时才取出来料理。中国南方人喜欢这样让食材直到最后一刻都还活蹦乱跳,不过冷冻设备不够普及也可能促使餐厅普遍采用这种做法。另外一些箱子里可以看到鳗鱼及其他鱼类,青蛙、鸭子,甚至还有小鸭,客人想吃什么就直接点,工作人员会现场宰杀。——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 文本⑺:我们是第一次在中国城市的大街上溜达,没意识到这是每座城镇日常生活的常见情形。感觉像是遇到麻烦的梦境,而不是严峻的事实。成群结队的人,每天劳作的纷扰,街上叫卖者的喊声,负重者不停歇的叫声——「小心,靠边!」闷热而令人窒息的气味,每走几步就有所不同,但总是让人受不了;偶尔经过的打鼓和吹笛子的队伍;硕大的脏兮兮的猪和癞皮狗沿街清理着污秽;放烟花,焚香,炉子上冒着的烟——当你面对中国城市的错综复杂时,这些就会扑面而来。[英]陆一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福建河流及道路沿途风光》

  • 文本⑻:很多街道的拐角处树着小小的惜字塔,内置火炉,供虔诚之人焚烧有文字的纸张,不管是手写的、印刷的、盖过印章的,还有被撕坏的书籍的碎片、旧的信件,或是含有商品价格标志的碎布之类的,它们最终被烧成纸灰。这些文字被奉为神圣和崇高的,所以纸条被裱糊在墙壁之上,以此昭示国民要「敬惜字纸」。受雇的人提着篮子,到各处商店收集印有文字的各种零星纸物。慈善、虔诚的富人不顾麻烦并花费钱财雇人收集废纸,是因为坚信如果有人用这些有字的纸来点火,或者把它们和房间里、街道上的其他垃圾扫在一起,这些随意亵渎的人在此生必将遭受失明和病痛的折磨,下辈子也会在地狱里遭受最痛苦的惩罚。[英]陆一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福建河流及道路沿途风光》

  • 文本⑼:厦门的市集非常美妙,骑楼旁的店铺里贩卖五花八门的布料,这些都再度提醒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商品不是在纪念品店或友谊商店中,不是那些玉雕、软木雕、象牙开信刀、玩具熊猫、土耳其玉珠宝、景泰蓝、铜器、塑胶筷、漆器、骨骼手镯,或那些真的满无聊的复制画卷。假如要我推荐什么既特别又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也就是品质好、具独特性、值得带回家珍藏的东西,我会说:套筒扳手、螺丝起子、水彩颜料和画笔、铅笔、书法作品、坚固的褐色信封、锁头、修理管道的工具、柳条篓、帆布便鞋、T恤、喀什米尔毛衣、盆栽树木、丝绸地毯、丝绸抱枕套、桌布、陶土盆罐、热水壶、插图美术书籍、药草、香料、论斤称重的茶叶等等。——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 文本⑽:任何一个赶集日,都可能看到以下场景。两个人为了它们的商品激烈地讨价还价,不少围观者饶有兴致,看得津津有味。争执双方推来搡去,面部青筋暴突,脸都扭曲变形了。他们指桑骂槐地辱骂对方的亲人,从最亲近的人开始,然后扩展到所有看不惯的人,甚至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对方不得好死,直到精疲力竭、理屈词穷。突然间,它们陷入一阵平静,而后达成交易,两人握手言欢。它们并不是要给对方造成伤害,只是遵照本国风俗罢了。终于风平浪静之后,我们才发现这场干戈竟然源于一件小事:一大篮子鱼或一袋土豆能否再便宜两文钱。[英]陆一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福建河流及道路沿途风光》

  • 文本(11):厦门人脾气很好,不过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紧张压力。中国人的生活环境非常拥挤,因此无法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争执,但我很惊讶冲突情况并不多。出拳斗殴的事相当罕见。小孩倒经常被打,而且打得很用力。不过最常见的冲突形式是大吼大叫,通常是两个人面对面尖声叫骂,不但音量惊人而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吸引大群民众驻足围观。为了面子的关系,这种争执只能透过第三者解决,在第三方正式介入之前,吵架双方会不断大吼大叫。不久后,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在庭院里被他妈妈打。我看得目不转睛。那小孩被打得很彻底,他开始歇斯底里地闹,怎么也无法静下来。他回头打他妈妈,继续不断哭闹。他的年纪大约是七岁。通常中国人看到别人落难时的反应是笑,因此很快地,魏先生和其他在附近看的人就开始把那被折磨的可怜小孩当成笑料了。——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文本出处


  • [英]约翰·麦嘉湖《西方传教士眼中的厦门》/ 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闽南地区传教

  • [英]陆一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福建河流及道路沿途风光》/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 /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福建传教

  • [美]保羅·索魯《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 馬可孛羅文化,2016 / 1980、1986 两次游历中国

  • [中]施蛰存《雨的滋味》/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 [美]怀礼《一个传教士眼中的晚清社会》/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 1877 年游历中国

  • [中]鲁迅《写在〈坟〉后面》

  • [中]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


联系方式


帮助这个播客做下去:赞赏


※※※


「不动声色」是一档声音记录类播客节目,旨在呈现多样且有趣的声音。没有主题、没有制式。如果你有想分享的声音,欢迎联系我们。如果你使用苹果设备,请在「播客」App 里给我们评分以及评论,谢谢。推荐你佩戴耳机且在安静环境下收听。封面图片摄于厦门海沧大屏山,二零一六。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11. 探索厦门

11. 探索厦门

B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