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张庆祥讲忠经2.解开对忠的千古误会!
2.解开对忠的千古误会!

2.解开对忠的千古误会!

Update: 2014-03-20
Share

Description


现在的人一提起“忠”就有些不屑,认为是迂腐小人在拍君王马屁,可知”忠”的原意是什么? 遇到不称职的君上,古人会灵活权变,为天地正气尽责。学习经典,万万不可断章取义,曲解圣贤呀。



第一章天地神明章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征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和;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现在我们进入本文天地神明章第一。


先解释天地神明,天就是天神,地是地祇,神明就是天神地祇之外,一切星辰山川诸神,总之就是一切无形的正神,就是这些天地神明的意思。


看本文,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天休,忠之道也。这个休这个字啊,休习的休,非常美好的意思,至善至美,古人就用这个休这个字来比喻。昔在至理,说从前呢在天下极为太平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极好的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一个办法,一个是风范,什么风范呢?上下一德,以征天休,说做上位的呢,做下位的都同心同德,同心同德在什么上面,在长远大体的利益上,丝毫没有偏私。因此呢感动天心,各种美好祥瑞都来相应,都降临。忠之道也,这个就是忠的力量所感召,忠的力量所致。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凡是天所覆盖的,地所装载的,然后人所去做出来的德性,没有再大过于忠这个字的,这莫大乎忠,能够让天地所覆载的,都能够往好的方向去前进,要行使什么德性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莫大乎忠。


忠者,中也,至公私。忠这个意思是将这个良心呢摆的中正,对真理,对大道,对天地之正气,对万事之子民,至公无私的意思。这要求强调不是为上位的一个人尽忠,不是为小小的一个团体的偏私目标尽忠,可以为小团体目标尽忠,但这个小团体的目标要不违背整个社会国家大体的目标,那也是值得尽忠。


君臣之道如何?那君臣有什么道?古早呢,君王有道,则圣人辅之。君王呢如果呢他有道,他懂得为全体大体的利益来谋福利,圣人就辅导他,足以安邦定国啊,圣人辅佐这样的人呢就可以安邦定国了。若君王无道,圣人苦谏,不从则去,故云:“圣人从道不从君”。说忠这个字呢,界定在什么上面?我们往往会误会,误会成界定在我对君王的忠心不二。他说什么呢,我就做什么。但是圣人的智慧在看事情不是这样。如果君王无道,是不是违背了整体、国家、人民全体的长远利益,对不对,这个时候呢,我当时去为这个君王,去在他的旗下去工作,所为何来,就是为了这个长远大体的所有众生的利益着想。而有一天,我的君王却违背这个利益,那我必须有所弃的选择。所以君王无道,圣人第一步开始苦谏,如果谏了半天还是不从,则去,就是挥挥衣袖走人了。不再为你辅佐,这个时候再辅佐叫做什么呢?叫做助纣为孽,对不对?所以说圣人的忠啊是从道不从君。


父子之道如何?那父子的道要怎么样的忠呢?父有义则子当孝,父若不义则不能责子之不孝,故云:“孝子从义不从父”。父子之间也有个忠,这个忠呢换个词,这个父子啊本来呢是要以孝字的,儿子要顺从父亲为第一德性,可是如果父有义的话,他做的事情啊是对大众有帮助的,那我们当然应该尽孝。如果父亲所下的指令呢是不义的,那儿子可以不听从,这父亲不能责子之不孝,所以孝子啊从义不从父,又云:“从顺命不从逆命”。父亲的命令呢是顺着天地之正理的则从,不顺着天地之正理呢是不能从了啊。


这个有一个古代的典故了。古代有一个老员外,他有三妻四妾啊,其中呢有一个最小的妾啊,长得最漂亮,最年轻,他很喜欢。可是呢这个时不我与啊,老员外已经快死了,快死的时候啊,他交代他的儿子说啊,等我死的时候啊,要把这个最小的妾呀跟我一起合葬,好让我呢去这阴间的时候呢,好有个伴。然后儿子呢就答应了,然后答应的时候呢,他父亲就死了,死的时候呢,还有两个兄弟呀,然后他的大哥就把他的这个父亲棺椁呢就准备去埋了。他的小弟就说,父亲不是交代那个小的妾要跟他合葬吗?他说哎呀,那个人快死的时候讲的糊涂话,怎么能听呢?这个孝子啊只从顺命,不从逆命。那个把一个好好活活的人把她杀死,拿去合葬,算合不合天地之正理啊,那是违背天地之正理,违背天地之正理,叫做逆命。孝子为了要全了他的孝心啊,不要让他的父亲的过错带到地狱去呀,所以不能从这条命。那有智慧的人听到他这个哥哥这样讲,我们就知道说这个才是真正的孝子,对不对?


所以这个忠也好,这个孝也好,就千万要把他给看活了,看活了人生才有价值,才会做正确的事情,才不会常常很多价值观不同,只能在那拔河。这样对吧?


夫妇之道如何,夫妇之道也是这样的。夫有礼则妇顺从,古人讲说夫唱妇随嘛,对不对?那是怎么样可以随,怎么样可以不随呢?夫有礼则妇顺从,夫无礼则妻劝夫啊,要看这个大小了啊,如果夫错了,错了很大,当然可以下堂求去,错的很小,就劝夫嘛,夫若不从则可以下堂求去,故云:“妻子从理不从夫”,都是要讲道理的了。


同样的道理呢,弟子从仁不从师。弟子跟从师傅是为了要追求什么?就是仁,就是我们的忠心,谁能够教导维护我性心命的本质的健康。那如果我今天拜了一个师傅,本来要追寻这个,结果呢他却没有。然后当我看到另外一个有这样的好的学问的时候呢,我会跟他讲,说师傅啊,那我看到了现在有一个学问呢,他可以教我们性心命怎么解脱,你要不要去啊,他说你这个不忠不义的家伙,你真敢要离我而去,对吧?那个师傅可能会这样讲,那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很多人就会很难过,我这样离去是不是不忠呢,对吧?没有。师傅说弟子从仁不从师啊。孔夫子不也讲过嘛,当仁不让于师,有没有?就是这句话的道理,弟子从仁不从师啊。


所以这样的解释啊,恐怕有关忠这个字的精神啊,大多数的人都有不少的误解。因为我们一直误以为忠这个字是为某人尽忠,忠这个字是不可理喻,只要效忠的人都是愚痴的人。因为我们看过很多上面的人根本不正,而下面的人也不晓得怎么样去更改,对不对,然后呢一辈子还助纣为虐,所以现在的人,读很多书的人呢,对这个忠这个字印象不太好,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忠这个字有所误解的关系。甚至于对孔孟呢我们也有很多误解,以为孔孟呢所提倡的忠心呢只是作为君王的马前卒而已,好像孔孟提倡这个赤胆忠心,就是为了要去拍君王的马屁。很多人提到孔孟呢所谈的忠都会显现出不屑的眼神啊,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为这其实是来自于一些误会。究竟真相为何呀?不如我们来看看孔孟怎么说,我们就可以彻底了解忠这个字,在孔孟的心目中,他们所提倡的时候,他的真实的意义是为何?


先看《论语》这一段啊。子路问事君。子路问事君的道理啊,事君要有什么德性,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勿欺也,说你不能欺骗他,欺骗他什么呢?不能用私欲欺骗公理。本来一个事情应该怎么做,结果你却讲了一个私欲来满足君王,让他忘了公理,这就是欺也。而犯之什么意思啊,可不可以冒犯他?可以冒犯他,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冒犯他?如果我跟他讲一个公理,那个君王却走向了私欲,可不可以跟他拍桌子啊?可以的。可不可以跟他大声的讲话?可以的。可不可以下堂求去啊?这可以的。勿欺也,而犯之,你就可以知道,孔夫子所提倡的东西是不是只是一面的拍君王马屁啊,不是的。


再看《孟子》这一段。责难于君谓之恭,君王做错了君上做错了,敢去责难他,指证他,这个才叫做恭,恭敬的恭。因为你恭敬他,希望他更好,所以你这么做。陈善谓之敬,去陈述一些善良的道理,好的道理,把邪的道理呢把它给铲除了。去对你的君上做这种事情叫做敬,所以敬是什么呢?不是卑躬屈膝,不是善柔谄媚,而是呢去为我们的君上好,引导他呢去往更好的道路,更对的道路。吾君不能之賊,说哎呀,他就是那这样的,他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啊,跟他讲那些没有用的了,有没有?在背后批评他的君上,也不能责难于君,也不能陈善闭邪啊。就在后面背后批评,对他的君上毫无建树,这种人呢是要去辅佐他的君,却什么也没干,在背后还批评,不止叫数位失参呢,那还叫做偷俸禄的贼呀,各位对不对啊?好,所以你从这个原文来看呢,这个孟子赞不赞成你对你的君王什么都听从呢,而且也没有这个意思。


再看《孟子》的这一段。无罪士,大夫可以去;如果你的君上在无罪的状态下任意就挥起了刀,杀了一个无辜的士,士就是当时的最基础的公务员就是士啊。那在他下面的那个大官叫做大夫,诸侯随便杀了一个士,在他下面的大官呢大夫就可以走了,为什么?因为这个已经无道到了一个没有可以忍耐的点了,可以走了。罪而民,士可以徙。如果无罪的状态下呢,你的君杀了一个百姓,那么呢下面的公务员呢也可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2.解开对忠的千古误会!

2.解开对忠的千古误会!

黄庭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