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我说我,我说人:用心理学和人类学的方式说清楚“我是谁”?
Description
王家卫《一代宗师》重映版里有句收束全片的台词:“人生最难看破的只有四件事:生死,是非,成败,荣辱。其实就一个字,我。我都没了,还折腾啥?”这话也可以用来收束人生。
说清楚“我是谁”,才知道哪些是非成败是和我有关的,人生中的哪些东西、哪些关系该拿起来,哪些应该放下。就算是“毕竟东流去”的,也可以因为看见“我是谁”而获得内在的平静。
在当代,这个关乎自我的问题也是可以在学科方法里找答案的。
而好的学问,是从学者自身的困惑出发,在知识里寻求,最后又回到自己的。我的同事、青年人类学者邓一丁就是如此,他在北大读书时弃理从文,在台大学历史时,从一份有关20世纪中国口述历史作业里,通过整理自己的家史,对“我是谁”有了新的感受,这种感受又促使他去欧洲攻读人类学。
我们知道,在心理学领域,也有着一套用叙事来完成“我是谁”的方法。
于是,这期《大望局》请来松蔚老师和一丁老师,进行一场学科间的对话。你会听到两个青年学人既描述自我,也观察他人。
你会听到关于“我是谁”的多种描述方式,以及背后的原理、感受和历程,那么,哪一种是适合你的?哪一种是能让你把是那些非成败放下或者拿起来的?
哪一个“我是谁”的说法是可以让你既安定又有力量前行的?
👬本期嘉宾
李松蔚,心理学者,作者,得到年度专栏《心理学通识》主理人
邓一丁,得到听书专职作者,青年人类学者
🎧时间轴
00:02:16 从邓一丁的家族史研究谈起
00:03:56 松蔚老师对家族叙事的体验
00:06:55 “消失”的乡音、祖籍
00:11:47 我们现在如何跟陌生人介绍自己?
00:15:27 互依型自我:通过关系来定义自我
00:22:27 谈谈“断亲”现象
00:25:16 “重新养育自己”可行吗?
00:28:08 家族叙事会带给自己怎样的解释?
00:32:58 分享这篇家族史研究中的细节
00:38:38 自我叙事也在反复强化自我的行为
00:45:48 换个角度重新看待稳定与自由
00:53:39 用写作来不断重建自我
00:58:01 稳定生活下的一块“畸零空间”
01:01:16 在散步时工作,也是一种“逃脱自己”
01:04:58 心理咨询:把解释权交给当事人
01:08:15 好的咨询师要变成一张“空白幕布”
01:11:12 人类学的观察方法:故事探针
01:16:45 我们要不要或是能不能摆脱他人的看法
❤️本期海报
<figure></figure>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