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32「Crypto&AI」AI与知识产权:创作者、科技巨头和监管的三方博弈
Description
感谢DeAgentAI对本系列的支持
当ChatGPT用5分钟阅读500篇文献,Midjourney瞬间模仿宫崎骏风格,创作者的权益在哪里?这场AI与知识产权的冲突正演变为万亿美元级商业战争:OpenAI已支付5亿美元授权费,全球151起诉讼激战法庭,而创作者面临21-24%的收入损失。从美国的创新平衡到欧盟的严格监管,从OpenAI的主动出击到Meta的霸王条款,各方博弈背后是人类文明创造力地位的根本问题。
冲突本质:AI复制人类创造力的代价
吉卜力化现象引发的思考
GPT-4o生成宫崎骏风格作品,免费全球营销vs创作者零收入
类比打口碟时代:过去有选择买正版或盗版,现在连选择权都没有
核心问题:AI学会风格后,还有多少人为正版买单?
两种对立观点
Story Protocol CEO:复合博弈将转为正和双赢,需建立补偿机制
Multicoin观点:边际成本为零时代,知识产权概念已过时
四大核心问题:传统IP是否有效、补偿程度、创作者群体影响、价值创造还是掠夺
法律战场:训练侵权与内容归属
AI训练是否侵权
AI公司逻辑:学习类比人类阅读,属于转换性合理使用(如Google Books判例)
版权持有者:工业级数字盗版,未经许可商业化使用,直接抢夺市场
关键差异:AI 10分钟读500篇vs人类能力;非商业学习vs商业应用
司法态度分化
2025年2月特拉华州:首次判决AI公司败诉,训练不构成合理使用
同年其他法官:支持AI公司在Anthropic、Meta案件中的合理使用
法律滞后困境:商业按万亿计高歌猛进,法律框架无法跟上
AI生成内容归属
美国立场:完全AI生成无版权,需人类实质贡献
中国突破: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年承认特定条件下AI作品版权
国际分歧:同一作品在不同国家法律地位完全不同,商业环境极度不确定
各国监管:八仙过海的应对策略
美国:创新与保护的平衡
专利商标局:仅自然人可为发明人,但允许AI辅助工具
生成式AI全披露法案:要求30天内向版权局披露训练数据
训练法案:创建行政传票程序,创作者可申请披露作品使用情况
挑战:什么算"重要贡献"?如何验证数据清单完整性?
中国:国家主导的治理模式
全球首个生成式AI专门监管框架(2023年8月生效)
人工智能标注规则强制实施(2025年9月)
450+公司备案1400+种AI算法
重点:内容导向,不违反法律、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危害国家安全
欧盟:风险管控的标杆
历史上首个综合性AI法案,四级风险分类体系
域外适用:欧盟外训练但在欧盟投放也需遵守
"布鲁塞尔效应":推动全球向欧盟标准看齐
要求:版权政策、技术识别措施、争议解决机制
科技巨头:各显神通的商业策略
OpenAI:主动出击的授权战略
5亿美元授权协议:新闻集团2.5亿美元5年、Condé Nast、美联社、金融时报
典型条款:年费100万-2500万美元,预付款+经常性费用+服务积分
商业逻辑:避免法律不确定性,建立合作关系,增加产品可信度
挑战:天文数字成本,大型媒体获益但个人创作者被排斥
Google:平台优势的巧妙利用
YouTube创作者选择系统:18家AI公司授权控制权在个人手中
内部使用:基于现有协议训练自家模型,避免额外成本
EEAT质量标准:打击AI垃圾内容,维护广告收入
策略:既避免授权成本,又展示对创作者尊重
Meta:霸王条款的法律基础
路透社2500万美元协议、环球音乐检测与收益分享
用户服务条款:明确允许用户内容用于AI训练
逻辑:不同意就别用,社交媒体巨大用户基数成为谈判筹码
<p style="color: #333333;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