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8 双总监模式落幕,柏林电影节未来如何书写?
Description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不久之前刚刚落下帷幕,由非裔法国导演玛缇·迪欧普执导的纪录片《达荷美》最终夺得金熊奖,这意味着纪录片连续两年获得金熊奖,而迪欧普作为一名女性电影创作者,也一举加入了国际电影节最高奖获得者的行列。与此同时,今年也是电影节“双总监”模式最后一年,而随着艺术总监卡洛·查特里安的卸任,其所带来“奇遇”单元(Encounters)或将在今年之后正式走入历史。
本期播客,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电影学博士、自由策展人、影评人陈韵华老师,来和我们一起聊聊今年的这届柏林电影节。陈老师常年驻扎在柏林,对欧洲电影尤其是德国电影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电影节期间,陈老师的文章《柏林电影节入围华语短片:“全球在地化”的后留学时代电影》在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上刊载,这是一篇篇幅很长也很深入的文章,推荐大家阅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目前柏林电影节短片选片和中国青年导演创作的趋势。
本期嘉宾
陈韵华:电影学博士、自由策展人、影评人
圆首的秘书:本期主持,和观映像Hugoeast 新媒体主理人
内容提要
02:17 电影节“费比西奖”评审工作揭秘:做什么,怎么做?
09:44 柏林电影节的政治性:从强烈到弱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3:28 如何看待不到70分钟的纪录片《达荷美》获得金熊奖?
17:45 柏林电影节双总监模式落幕:双人模式遇到了什么问题?
20:44 “奇遇”单元是否抢了主竞赛的风头,定位到底是什么?
24:25 “奇遇”五年,留下了多少给人印象深刻的影片?
37:25 今年主竞赛除了金熊奖影片,还有哪些影片值得关注?
42:00 主竞赛评审团内部如何互动,阿尔伯特·塞拉有多奇怪?
43:50 为什么近些年业内人士对柏林电影节失去兴趣?
46:52 柏林电影节硬件上的问题:电影宫到期、“论坛”搬离
51:06 如何看待柏林电影节上的华语影片?
提及影片
《达荷美》,玛缇·迪欧普
《湖泊的本质真相》,拉夫·迪亚兹
《昏夜——告别此地,以及任何地方》,西尔万·乔治
《铁骨一代》,阿兰·卡桑达
《海上火焰》,吉安弗兰科·罗西
《不要碰我》,阿迪娜·平蒂列
《出租车》,贾法·帕纳西
《无邪》,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佩佩》,内尔松·阿里亚斯
《盲区暗影》,埃斯·波拉
《回声》,塔蒂亚娜·韦佐
《小世界》,巴斯·德沃斯
《成年人们》,达斯汀·盖伊·迪法
《马特和玛拉》,卡奇克·拉德万斯基
《直接行动》,纪尧姆·卡约 / 本·拉塞尔
《工作与时日》,安德斯·艾德斯特罗姆 / C·W·温特
《一个家庭》,克莉丝汀·安戈
《你燃烧了我》,马蒂亚斯·皮涅罗
《城市,田野》,朱莉安娜·罗夏斯
《轮回》,路易斯·帕提诺
《阿卡迪亚》,约格斯·佐伊斯
《风吹过坟墓》,特拉维斯·威尔克森
《建筑元》,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
《我最喜欢的蛋糕》,玛利亚姆·莫哈达 / 贝塔什·萨奈哈
《共和国》,晋江
《开始的枪》,瞿尤嘉
《热天午后》,张文倩
《夏日句点》,蓝灿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