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不會消失,只是換了模樣 —— 李俊賢:眷村文化的記錄者(一)》(2)
Description
受訪嘉賓:李俊賢
一、成長於眷村的溫暖記憶
李俊賢老師出生於特種部隊軍人眷村,那是一個充滿笑聲與人情味的地方。
由於父親服役於陸軍特種部隊,他的童年生活與一般都市小孩截然不同,
眷村裡,鄰居孩子年齡相近,媽媽們彼此照應,形成獨特又緊密的社群文化。
那段歲月中,有濃濃的飯菜香、有共用玩具的笑聲,也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感連結,
然而,隨著都市發展與政策推動,許多眷村逐漸消失,
小學五年級那年,李俊賢一家人搬離了眷村,但那份溫暖與歸屬感,從此深藏心中,成為他人生的重要底色。
二、用鏡頭記錄逐漸消失的家園
退伍後,李俊賢聽聞家鄉眷村即將拆除,內心的不捨化成行動的力量,
他拿起相機,開始拍攝眷村的街巷、老屋與居民的笑容,想為這段歷史留下最後的記憶,
最初,他只打算記錄自己的家鄉,但隨著時間推移,足跡遍及全臺,甚至到達離島,
他總是帶著一張摺舊的地圖,只要看到“某某新村”的標記,就會前往拍攝,
那時的他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有一個信念:「現在不拍,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三、從記錄者到文化保存推手
多年累積的影像作品,讓他受邀參與文化保存相關審查會,進而投入政策推動,
早在民國69年(1980年)政府開始推動眷村改建時,文化保存的概念尚未被重視,
直到民國85年(1996年)立法後,透過文化工作者與學者的努力,
才將保存條文正式納入政策,使各地政府得以提出具體的保存計畫,
李俊賢也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協助辨識、記錄並守護具歷史價值的眷村。
四、守護記憶的影像使命
如今,臺灣已有十多處眷村被完整保存並改建為文化園區,讓更多人得以走進那段歷史,
李俊賢不只是拍攝者,更是讓眷村精神延續下去的文化守護者,
透過他的鏡頭,眷村不再只是老一輩的回憶,而成為一種能被看見、被理解、被珍惜的文化資產,
他的故事提醒人們——有些風景一旦消失,就再也回不來;唯有記錄,能讓時間留下溫度。
取用歌曲:
Antonin Dvorak - New World Symphony No. 9 2nd Movement - Seiji Ozaw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MufM_GUM&list=PL20ub2Nz5baAWnuk049Nf5XMjFZ8gYJmO
Libera in Leiden - Going Ho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ThHk-wMRk&list=RDTvThHk-wMRk&start_radio=1
新世界交響曲 《念故鄉》|鋼琴療癒小曲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ZPUwEh68g4&list=RD5ZPUwEh68g4&start_radio=1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