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 夏志誠主教3分鐘默想
【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 夏志誠主教3分鐘默想
Author: YouthBoilingPoint沸點- 香港天主教青年媒體
Subscribed: 20Played: 1,320Subscribe
Share
© Copyright YouthBoilingPoint沸點- 香港天主教青年媒體
Description
[頻道於2024年12月2日更新為「夏主教理Good Morning]
「各位兄弟姊妹,為了福傳,為了我們的信仰成長,我會用這個時段跟大家分享《天主教教理簡編》。希望藉著每天約三分鐘,能加深我們對天主教會基本道理的認識,首先提升我們的理性,對天主的理解和認識;於是也更能夠被祂去使用成為福傳的工具。」--- 夏志誠主教分享|沸點製作|逢星期一至六早上6:30播放
「各位兄弟姊妹,為了福傳,為了我們的信仰成長,我會用這個時段跟大家分享《天主教教理簡編》。希望藉著每天約三分鐘,能加深我們對天主教會基本道理的認識,首先提升我們的理性,對天主的理解和認識;於是也更能夠被祂去使用成為福傳的工具。」--- 夏志誠主教分享|沸點製作|逢星期一至六早上6:30播放
1061 Episodes
Reverse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75條,問題是:「如何稱呼這件聖事?」我們不是一直稱之為「聖體聖事」嗎?其實除了「聖體聖事」這個名稱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因為「這聖事所具有取之不盡的富饒,可由其不同的名稱表達出來,每個名稱展現出此聖事的不同層面。」比較常見的就是「聖體聖事」,這是根據耶穌說「這就是我的身體」而來。祂的身體就是一向所說的神聖身體,即「聖體聖事」。聖體聖事是七件聖事之一,除了表達耶穌形象化的身體,也是祂的說話的來源。另外,這件聖事也稱為「感恩聖事」。感恩聖事的名字來自英文「Eucharist」,希臘文是「eucharistia (εὐχαριστία)」,意思是「感恩」。我們得蒙天主如此大的厚愛,雖然我們對祂不好,甚至如門徒般出賣、否認、離棄祂,祂仍愛我們到底,我們當然要懷著感恩之心去領受。聖體聖事在彌撒中舉行,有聖祭禮,前面有聖道禮,都是為了聆聽天主的說話,接受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所賜給我們的祂自己的身體。這份神聖,所以又稱為「神聖的彌撒」。此外,也有人以它的源頭稱之為「主的晚餐」,因為重演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所吃的餐。又有人稱它為「擘餅禮」,強調餅被擘開的關鍵時刻,我們領受時所代表的愛。還有「感恩祭」這個名字,「感恩」來自希臘文,「祭」代表祭獻。耶穌將自己的生命如祭獻一般,因體會到天主的愛而完全獻給天主父,來連結我們人類。就如昔日用牛羊來贖罪,現在不再是牛羊,而是耶穌自己:天主降生成人,以此表達祂對我們的愛。這聖事亦稱為「死而復活的紀念」,這個紀念大家要記得。不只是紀念過去,更是禮儀上的實際重演,有過去的意義,也有現在的意義:若我們懷著信心領受的話,恩寵便通過聖體聖血在此時此刻臨到我們生命中;這聖事也指向將來,預示我們會與主共融合一,永恆同在。所以,這也是一件死而復活的紀念。聖體聖事有諸多稱號,邀請大家背誦的聖經金句,取自《路加福音》第22章15節,是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說的話:「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難以前,同你們吃這一次逾越節晚餐。」《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75條:如何稱呼這件聖事?//這聖事所具有取之不盡的富饒,可由其不同的名稱表達出來,每個名稱展現出此聖事的不同層面。最常見的名稱是:感恩(聖體)聖事,神聖的彌撒,主的晚餐,擘餅,感恩祭,主受難、死亡和復活的紀念,神聖的祭獻,神聖的禮儀,神聖奧跡,至聖聖事,領聖體(共融)。//#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74條,問題是:「感恩(聖體)聖事在教會的生活中代表甚麼?」聖體聖事非常重要,是「整個信友生活的泉源與高峰」。為何說是「泉源」?「泉源」就是源頭的開始。我們常說天主是愛,所以愛就是天主,祂是父,是一切的源頭。天主是第一個付出愛,我們接受祂的愛,被愛推動。聖體聖事很明顯地表現出祂主動地在耶穌身上為我們捐軀生命,且這不是一次的,更是「一次而永遠」,不斷的在聖體聖事中重現。因此,每當我們領受聖體聖事,就會深切體會自己是被愛的,整個信仰生活的動力便來自這個泉源。為什麼聖體聖事又是「高峰」?因為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要與愛我們的天主合而為一。愛與被愛最終會走在一起。這份渴望即是合而為一、共融合一。從天主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天主聖化人類之行動的高峰」。天主將一切恩寵賜給我們,祂希望我們最終能親近祂。猶記得,原祖父母犯罪後,天主問:「你在哪裡?」即使趕走了他們,但祂仍揀選了亞巴郎等等,天主一直希望人能夠重歸於祂身邊。聖體聖血正是這樣:即使我們人犯了這樣大的罪,天主仍然不計較,因為這份愛超越了人的罪。反過來,這「也是人敬拜天主的高峰。」為什麼?因為在耶穌身上結合了人的人性與天主性。透過耶穌的人性渴望與天主合而為一,這就是我們敬拜的終極目標。敬拜天主,正是希望最終能與祂同在。聖體聖事還「含有教會的全部屬神寶藏,也就是基督自己」。因為我們最寶貴的是什麼?就是耶穌自己。耶穌的愛蘊藏於聖體聖血中,藉著祂,我們得以與天主的生命相通。同時,因為大家都領受聖體聖血,天主「及與天主子民的共融合一,都在感恩(聖體)聖事中表達和產生出來」。地上的禮儀──人神的結合,預示著「與天上的禮儀相融合,並且預嘗永生」,將來我們與天主永恆地合而為一的情景。因此,領受聖體聖血非常重要,但我們必須在恩寵中領受。若有大罪,必須先省察、辦告解,否則便是冒領聖體,犯褻瀆聖體的罪。最後,想與大家分享保祿的教導說:「人應省察自己,然後纔可以吃這餅,喝這杯。」——《格林多前書》第11章28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74條:感恩(聖體)聖事在教會的生活中代表甚麼?//感恩(聖體)聖事是整個信友生活的泉源與高峰。這聖事是天主聖化人類之行動的高峰,也是人敬拜天主的高峰。它含有教會的全部屬神寶藏,也就是基督自己,祂是我們的逾越。與天主生命的相通,及與天主子民的共融合一,都在感恩(聖體)聖事中表達和產生出來。藉著感恩慶典(彌撒),我們已與天上的禮儀相融合,並且預嘗永生。//#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73條,問題是:「祂怎樣建立了這聖事?」昨天談到是最後晚餐的時候,「耶穌主動把宗徒聚集在晚餐廳後,拿起餅來,擘開,遞給他們」(路22:19)。這數個動作非常有意思。首先,耶穌「拿起餅」讓大家看見,餅代表祂的身體。祂不逃避自己的生命裡的種種苦痛、被被門徒出賣、否認或不被明白等等。祂「拿起來」,接受了父交給祂的使命,接受到底。然後,祂「擘開」餅,主動讓自己被吃喝。這擘開是痛苦的,並非完整的。很多時希望生命理應完整,但祂將自己分施給其他人,主動遞給他們,任他們吃喝。吃喝代表消化、吸收、進入,也是一個死亡的過程,讓自己隱沒。雖然是死亡,但祂被消化的同時,也滋養領受者的生命。這是靈性的生命,耶穌雖死,卻滋養眾生,並在我們生命中復活起來,使我們成為「基督的奧體」。最重要的是耶穌說:「『你們大家拿去吃:這就是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耶穌深知自己的犧牲與死亡。「然後,又拿起杯來,說:『你們大家拿去喝:這一杯就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將為你們和眾人傾流,以赦免罪惡。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這血特別視作盟約的血,我們中國人說「拆血為盟」,這是大家滴血後一起喝,代表生命與生命的水乳交融,面對風雨也不分離。耶穌要求我們、邀請我們要這樣做,來紀念祂。這個紀念不只是記起過去的事,因為主是活生生的。當我們記起祂時,祂同時在此時此刻賜下恩寵給我們。幾時我們領受這餅和這杯,也就是領受了基督自己的生命。最後,分享給大家的聖經金句,取自剛才耶穌說過成聖體聖血的話:「這是我的身體。」 —《路加福音》第22章19節。願我們在領受聖體聖血時,時時記得這是基督,是祂對我永不挽回的愛。《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73條:祂怎樣建立了這聖事?//耶穌把宗徒聚集在晚餐廳後,拿起餅來,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大家拿去吃:這就是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然後,又拿起杯來,說:「你們大家拿去喝:這一杯就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將為你們和眾人傾流,以赦免罪惡。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72條,問題是:「耶穌何時建立感恩(聖體)聖事?」其實昨天也有提過,當耶穌和門徒一起吃最後的晚餐,即逾越節晚餐,那一晚主耶穌建立了聖體聖事。那麼,這晚餐何時吃呢?按照猶太人的傳統,他們會在每年春分,也就是3月21日或22日,春分月圓之後的那一個安息日,吃逾越節晚餐。那一天的安息日,又稱「大安息日」,因為一年裡只有一次,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他們吃這餐是紀念他們的祖先離開埃及,離開奴役之家,成為天主的子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紀念,用一餐來紀念他們整個民族命運的轉變。主耶穌是猶太人,吃逾越節晚餐,但一般的安息日當然是4月5日。不過大家要明白,就像現在過年過節一樣,通常是在最後一天吃一家人團圓飯,但其實現在可以提早吃,甚至可以是前幾天、前一個禮拜,甚至兩三個禮拜前。按照《若望福音》的記載,聖經學者認為最具歷史價值、最接近歷史真實的是這部分:耶穌是在星期四晚上吃逾越節晚餐,然後耶穌吃完晚餐後去革責瑪尼園祈禱,被捕。第二天被審判,也就是星期五,那天是安息日前的日子,幾個小時後耶穌被釘十字架而死。聖經裡說的「晚上」,按照保祿的說法,是在1主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這非常重要。那個被出賣的人,就是耶穌自己;耶穌被誰出賣?被他所愛的門徒出賣,這些門徒也是我們。我的會祖聖方濟各曾經說過一句話,我經常記得。他說「他要痛哭流涕,全世界都要跟他一起哭。」哭什麼呢?他指的是愛人的愛不被人所愛,是天主在耶穌身上呈現的這份無限的愛,但人竟然拒絕了祂。不過更重要的是,雖然我們拒絕祂的愛,但天主一如既往,愛到底。在這份愛裡,耶穌建立了聖體聖事,以餅和酒具體象徵祂的愛,這就是「我的愛」。這是具體象徵,是祂真實表達個人愛的方式。好,邀請大家背誦聖經金句,就是剛才提到的保祿說的,「在祂被出賣的那一夜」,出自《格林多前書》第11章23節。雖然那是一個痛苦難過的晚上,但也是充滿愛與力量的晚上,因為天主的愛超越了一切。「在祂被出賣的那一夜」 ——《格林多前書》第11章23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72條:耶穌何時建立感恩(聖體)聖事?//祂在聖週四那天,「在祂被出賣的那一夜」(格前11:23),當祂與宗徒們一起吃最後晚餐時,建立了這聖事。//#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開始,我們不再講到堅振聖事,而是專注於聖體聖事。今天讓我們來看看教理簡編第271條,問題是:「感恩(聖體)聖事是甚麼?」聖體聖事,又稱為感恩聖事,究竟是什麼呢?這是主耶穌自己所設立的祭獻。祭獻什麼?就是祂整個生命的祭獻,透過聖體與聖血,具體地象徵整個生命。這個祭獻是在最後的晚餐中建立的,但其表達及祭獻的完成,則是在十字架上,也就是耶穌的死而復活!十字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顯示出主耶穌對人類無條件、無限量、及永不挽回的愛,超越了所有罪過!具體來說,這份愛甚至超越了門徒出賣祂、離棄祂、否認祂的行為。儘管人如此對待了祂 ,耶穌依然愛他們到底。從而也告訴我們,無論我們怎樣犯罪、得罪主耶穌,祂的愛始終不會收回。這麼重要的祭獻,當然是在十字架上一次已永遠地完成了。但是,藉著主耶穌交給了教會,由聖職人員來舉行聖體聖事,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能參加,於是,就成為了不斷重演的聖祭。在彌撒聖祭當中,聖體聖事是一個團結的標記,因為整個教會團體圍繞著耶穌基督,透過分享同一個餅和同一杯酒而團結合一,這也是愛德的聯繫。這份愛首先來自於耶穌基督,然後,因為我們都領受了同一的基督,於是,我們都成了彼此相連的。聖體聖事也是一個「逾越宴會」,宴會的意義當然因為有得吃有得喝,而且這宴會是帶來逾越的。逾越,也是跨越的意思:在《舊約》中,是以民跨越了埃及的奴役,進入福地;在《新約》中,則是耶穌從死入生。在這個逾越宴會中,我們領受是耶穌基督自己,這位降生成人的天主,在耶穌基督的生命中呈現出來。因此,我們當然充滿恩寵!天主進入我的心靈深處,並且給我一個保證。是什麼呢?今天我領受聖體聖血,在現世透過聖事與主合而為一,預示著將來,在天國也能夠永遠與主合而為一,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今天邀請大家回顧的聖經金句是保祿教導我們:「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11:26)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71條:感恩(聖體)聖事是甚麼?//這是主耶穌體血的祭獻,是祂所建立,為使十字架的祭獻得以永留於後世,直到祂再度來臨,因而,祂把祂死亡復活的紀念,託付給祂的教會。這是團結的標記、愛德的聯繫、逾越的宴會,在此宴會中,我們領受基督,使心靈得以充滿恩寵,並獲賜永恆生命的保證。//#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70條,問題是:「誰是堅振聖事的施行人? 」「主教是堅振聖事的原本施行人。」為什麼?因為主教是宗徒的繼承人,所以由主教主持堅振聖事,表示領受堅振聖事的人,與「宗徒傳下來的教會」具體且可見的連繫。但大家明白,主教在一個教區裡通常只有一位,雖然我們可以請退休主教協助,例如香港教區有兩位退休樞機及輔理主教,數量會多一些,但仍然有限。尤其是不少堂區喜歡在聖神降臨節當天或前後,請主教來主持堅振聖事,這是很合適的。不過「僧多粥少」,如何是好?可以申請特別批准。神父同樣可以,但必須得到主教的特別批准。主教批准後,於是也有其連繫。雖然主禮是神父,但因他受主教批准,也能夠表達出「領聖事者與主教及教會的連繫」、共融和合一。此外,施行堅振聖事時所用的聖油──「聖化聖油」──是由主教祝聖過,神父不能自行祝聖並使用,必須「藉主教所祝聖的聖化聖油,表達出來」。堅振聖事如此重要,使我們與教會整體連結。所以,各位兄弟姐妹,讓我們領受了堅振聖事之後,能夠更深、更具體、更有力量地參與教會的建設。否則只領受了聖神和堅振聖事,停留在表面儀式,那怎麼能建設教會呢?當然,我們可以通過服務、工作、個人信仰的深化、祈禱,與弟兄姊妹查經、一起分享信仰,為主作見證、照顧有需要的弟兄姊妹、行愛德等等。積極參與教會的各樣事工,不只是主日教友。當然,若沒有時間便沒辦法。但我們應該用天主恩賜給我們的時間、心力和金錢來奉獻,支持教會,這也表達了我們在領受堅振聖事後,彼此更深的連結。好了,今天的聖經金句是:「至於你們,你們由聖者領受了傅油」來自《若望一書》第2章20節。我覺得這句非常好,是對我們說的話。這裡的「聖者」是誰呢?是耶穌基督;同時也指宗徒和宗徒的繼承人。所以這句話非常適合我們:「至於你們,你們由聖者領受了傅油」——《若望一書》第2章20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70條:誰是堅振聖事的施行人?//主教是堅振聖事的原本施行人。這表示領堅振者與由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的連繫。若由司鐸施行這聖事(這是東方禮教會的通常做法,而在西方禮教會則屬特殊情況),領聖事者與主教及教會的連繫,便藉主教的合作者:司鐸,及藉主教所祝聖的聖化聖油,表達出來。//#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69條,問題是:「誰可以領受堅振聖事?」簡單來說,「凡受過洗的人,均可並應該領受堅振聖事」。為什麼呢?因為受洗是靈性生命的開始。生命開始之後,就要成長。成長到某個階段,動力在哪裡?就是來自愛,來自天主愛的滋潤。所以,堅振聖事就是愛的具體滋潤,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於是,堅振聖事是可以領受的,而且應該領受,必須領受。因為沒理由你得到靈性生命後,卻不想成長,不想更愛天主。不會,這是關係。當你看到天主愛你,當然會越來越想更深地進入這份關係當中。不過,正如昨天所說,領受聖神的印記(神印)是不可磨滅的,不會失去。這跟天主愛情的關係一樣,是一次性而永遠的。所以,領洗也是一次性的,不可以說領洗後有靈卻不繼續成長。但領洗的人必須處於一個恩寵的狀態。因為剛才說過,他們領洗時已經開始了恩寵關係。如果他們犯了大罪,破壞了這個關係,中斷了這個關係,那就不妥當。怎樣合適地領受更深的關係──堅振聖事?那就是「必須處於恩寵狀態」。所以,一般來說,領堅振聖事前,都會先去告解。這就是為了保證他們在恩寵狀態之下,已經準備好去領受天主的愛。具體而言,按香港教區的做法,一般領堅振當然是小時候領洗,嬰兒領洗,未曾領堅振。到堅振的時候,大概是小學高年級或初中,也就是傳統所說的「開明悟」。他們知道自己信什麼,並且再一次選擇,或者肯定通過堅振聖事:這個信仰是我的,不是我爸爸的信仰、媽媽的信仰、家庭的信仰,而是我的信仰。所以這非常重要。不過,很可惜的是,現實中很多時候,堅振的青少年會離開教會,自行選擇不再回來。我感到非常可惜。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弄錯了,以為堅振就是教知識,而不是陪伴這份跟天主的關係、跟教會的關係。很可惜,但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聚焦於這份跟天主的愛的關係,天主的愛會引領我們,不會使我們離開教會。反而能夠一起參與教會,建立教會,為主做他的勇士。親愛的兄弟姐妹,讓我們好好為每一年領受堅振的青少年祈禱,並且幫助他們靈性生命的成長,而不是只是作一些儀式。幫助他們成長,我們自己也要成長。好了,今天的聖經金句是:「你們領受聖神罷!」很簡單,出自《若望福音》第20章22節:「你們領受了聖神。」《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69條:誰可以領受堅振聖事?//凡受過洗的人,均可並應該領受堅振聖事,但只可領一次。領堅振者必須處於恩寵狀態,才能有效地領受這聖事。//#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68條,問題是:「堅振聖事有甚麼效果?」領受堅振聖事的效果,就「一如昔日五旬節一樣」,如同宗徒們第一次領受聖神的效果。這在《宗徒大事錄》第2章中有記載,聖神的傾注臨到我們的生命當中。堅振聖事的效果是可見的,我們從內到外說明:在內在是不可見的,但從那裡開始,會出現什麼呢?傳統說是「這聖神的傾注在靈魂上蓋上一個不可磨滅的神印」,這個印記表示什麼呢?就是表達一種歸屬:我是屬於天主的。這個印記象徵我們屬於天主,不屬於魔鬼,也不屬於任何世上的勢力。雖然我是某個國家的國民,或者某一個團體的成員,但那只是部分而已。譬如,我是某國的公民,政治生命……透過投票表達我歸屬這個國家,或者繳交會費支持某個團體,但我與天主的關係,完全不是這樣的。而且這個印記是不可磨滅的,不會改變的,是一次性而永遠的,永恆的生命,與天主永遠的連結。堅振聖事當中還有更多的意義,就是「不斷」增進。聖神在我們內心轉化我們,這不是一次過的事情,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堅振聖事開始了這個過程,它吸引我、推動我走近天主,越來越肯定自己與天主之間的父子或父女關係。這關係不僅是我與天主的,也藉著長兄基督,和教會裡所有的弟兄姊妹建成一個共融的關係,越來越深厚。從內在到外在:先是和聖三的關係越深;然後與教會的關係;再到外在表現出來的行動。傳統上我們說,要「作基督的勇兵」,為信仰作見證。有了這份勇氣,就像當年宗徒們領受聖神後一樣,他們不再害怕,不會再關門躲藏,也不怕被抓,而是走出去,宣講福音,為人施洗,建立教會。今天,我們一樣要為主作證,不怕承認我們是基督徒,因為我們真的屬於祂。這份愛給了我們力量。今天的聖經金句是:「他在我們身上蓋了印,並在我們心裏賜下聖神作為抵押。」出自《格林多後書》第1章22節。「抵押」這個詞很漂亮,說明什麼呢?就是天主的愛。祂怕我們不信祂對我們的愛,因此將聖神賜下,作為在我們心裡的保證。祂說:「我真的信你。」即使現在信仰還未完滿,我們要堅定相信並走到底,才能完全得到這份恩寵。這就是聖神暫時的抵押,十分美麗的一句聖經金句。讓我們再背誦一次:「天主在我們身上蓋了印記,並在我們心裡賜下聖神作為抵押。」——《格林多後書》第1章22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68條:堅振聖事有甚麼效果?//堅振聖事的效果是特別傾注聖神,一如昔日五旬節一樣。這聖神的傾注在靈魂上蓋上一個不可磨滅的神印,增進聖洗的恩寵:更深入地扎根於與天主的父子關係;更緊密地與基督和祂的教會結合;加強靈魂上聖神的恩賜;賦予特別力量,為基督信仰作見證。//#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67條,問題是:「堅振的必要儀式是甚麼? 」「堅振的必要儀式」,不外乎是動作和經文,與領洗類近。動作本身有實質的、物質的,就是油——聖油。昨天已經說過,這個油被稱為「聖化聖油」。聖化,因為能夠使我們體會到天主愛親近我們,我們親近祂,便得到聖化。因為祂是神性的根源,所以聖化不像魔術,而是指關係的接近。這些聖油的來源為何?聖油本身沒有香味,沒有香氣,及後加入一些香料,調和了成為有香氣的油。而我們香港教區就在聖週星期四,其他教區也類似,有時候會提早一至兩天。根據各教區大小、遠近。我們教區在聖週星期四,在主教座堂,主教聯同一同來參禮的神父,在共融中祝聖這些聖油,然後分發給各個堂區,作為聖洗聖事之後,立刻由施堅振的神父使用這個聖油。除了傅抹在額頭,劃十字聖號外,「聖事施行人同時覆手」。覆手的標記很明顯,是由上而下按下來,雙手像白鴿一樣,如同聖神的鴿子。兩手合起……不,應是用拇指隆起,有些表現得很漂亮,真的如同鴒子般覆手放下來。同時會「誦唸聖事儀式經文」,這段經文是「在受過洗的人額上傅油(劃十字),並誦唸:『請藉此印記,領受天恩聖神』。」這印記很明顯是主耶穌死而復活的標記,是我們憑救恩戰勝死亡,天主的恩寵活於永恆生命的標記。「領受天恩聖神」則指天主的恩寵。並非我們作了什麼,而是我們所作的一切,表示我們的相信、準備好和接納,而去領受。天主永遠是主動的一方,而我們是被動的,是第二步。「請藉此印記,領受天恩聖神」,我們當然也領受過,聽過這句話。不知道大家記得與否,當我們領受這句話時,會以什麼回應?「感謝天主!」今天的聖經金句來自《格林多後書》第1章21節,保祿提醒我們:「給我們傅油的,就是天主」所以,誰為我們傅油呢?其實就是天主,《格林多後書》第1章21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67條:堅振的必要儀式是甚麼? //堅振的必要儀式是傅抹聖化聖油(經主教祝聖並加上香料的油),聖事施行人同時覆手,並誦唸聖事儀式經文。西方禮教會是在受過洗的人額上傅油,並誦唸:「請藉此印記,領受天恩聖神」。東方拜占廷禮教會,除在頭上傅油外,還在領堅振者身體其他部位傅油,並誦唸:「天恩聖神的印記」。//#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65條,問題是:「為甚麼這聖事稱為『傅油』或『堅振』?」這個名字稱為傳油聖事,「因為其必要儀式是傅抹聖油。」這個動作是將油抹在額頭上。我們教會一般的做法,在東方禮教會中,不用「傳油」一詞,有時會稱「傅香膏」。為什麼?因為當油乾了,便凝固成香膏一樣。香膏有一點要有香氣,意思也是一樣。用油很有意思,因為油在大自然本身就蘊含其意義。大家試想想,我們何時會用油?頭暈時不太舒服,便抹油提神、提振精神,聞了香氣會醒神一點。油也有舒緩和治療的作用,這些古代已經開始有了。大家發現這些油很好,於是放在靈性方面的意義,較容易呈現出來,因為本身就有自然的含義在其中。另外,「堅振」聖事這中文名稱也翻譯得很好,有堅定信仰、振奮和振興的意思,多了點力量。外文譬如英文的confirmation,意思是confirm,再一次肯定。肯定什麼?就是「這是我的信仰,我堅定的信仰」。因此它與領洗是很相連的。領洗和堅振,本來是為成人領洗、堅振、聖體三件合稱入門聖事。領洗已經使人成為天主的子女,但再經過傅油聖事或者堅振聖事,就是再次堅定、肯定,來確認自己是天主所愛的子女。因為聖神在我的心底深處,在我生命的核心裡,我確確實實通過這件聖事,體會到我是祂所愛的。所以這件聖事有「確認和強化聖洗的恩寵」的作用。好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聖經金句,是主耶穌在《路加福音》第4章到了會堂,祂的第一篇講道第一句說話:「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連主耶穌也如此,領洗後體會到聖神的臨在,於是祂宣講、服務,並承擔使命。好,各位兄弟姊妹,讓我們再重申這句聖經金句,也在背誦中體會:「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路加福音》第4章18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66條:為甚麼這聖事稱為「傅油」或「堅振」?//它稱為傅油 (東方禮教會稱傅香膏),因為其必要儀式是傅抹聖油。它又稱為堅振,因為它確認和強化聖洗的恩寵。//#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65條,問題是:「堅振在天主的救恩計劃中佔甚麼地位?」「在舊約時代(尤其是在耶穌誕生前的幾個世紀中),先知已宣布」:當時以色列人有一種想法,就是天主要選擇一個人,派遣一個彌賽亞來拯救他們。於是,跟這個形象有關的就是「上主的神要通傳給所期待的默西亞,及屬於默西亞的全體子民。」當耶穌降生成人之後,我們看看《新約》裡,尤其是福音當中,「耶穌的整個生命和使命,是在完全與聖神共融中實現的。」例如,當聖母受孕的時候,在《路加福音》第1章,天使向瑪利亞說聖神要使她懷孕生子:「聖神要臨於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你」,這是因著聖神而懷孕。耶穌受洗時,聖神又臨於祂身上。當耶穌領洗之後,按照《路加福音》第4章的記載,他到會堂裡宣講,第一句話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直到最後,在十字架上,《若望福音》記載祂呼出最後一口氣(若19:30),這正正就是聖神,表示耶穌整個生命都是跟聖神合作無間的。甚至我們稱聖神為「耶穌的神」。到了五旬節那一天,耶穌要求門徒在耶路撒冷等候來自至高者的能力,那就是聖神。「在五旬節那天,宗徒們領受了聖神,並宣講『天主的奇事』(宗2:11)。」是我們想像不到的,這給予他們很大的勇氣和能力。接著,《宗徒大事錄》(8:17)又記載,「宗徒們藉著覆手,把聖神的恩賜傳送給新受洗的人。」所以領了洗之後,再為他們按手領受聖神。「長久以來(一直代代相傳),教會繼續因聖神而生活,並把祂傳送給自己的子女(所有教會中的兄弟姊妹)。」所以可看出,聖神在天主的救恩計劃當中,是多麼重要。好了,我們今天的聖經金句來自《格林多前書》第3章16節,很簡單:「天主聖神住在你們內」就是住在我們每位信者的心中。《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65條:堅振在天主的救恩計劃中佔甚麼地位? //在舊約時代,先知已宣布:上主的神要通傳給所期待的默西亞,及屬於默西亞的全體子民。耶穌的整個生命和使命,是在完全與聖神共融中實現的。在五旬節那天,宗徒們領受了聖神,並宣講「天主的奇事」(宗2:11)。宗徒們藉著覆手,把聖神的恩賜傳送給新受洗的人。長久以來,教會繼續因聖神而生活,並把祂傳送給自己的子女。//#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64條,問題是:「洗禮時取得的基督徒名字(即聖名)有甚麼意思?」首先說名字,「名字很重要」,本身非常有意思。我們出生時,家裡通常由父母給我們改名,這名字承載著他們在我們生命當中的期望,透過名字表達出來。而我們領洗的時候,是領受一個靈性的生命、新的生命,所以改名非常有意思。天主也曾透過耶穌基督說:「我認識我自己的羊,按着名字呼喚自己的羊。」(若10)意思是「天主認識每個人的名字,即其獨一無二的特性」,深深認識我們,與我們每一個人有著獨特的關係,這份關係非常窩心。洗禮時,「洗禮時,基督徒領受他在教會中的名字;最好是一個聖人的名字」,我認為這比較好。為什麼呢?因為聖人本身有其生命,他們如何在種種困難中投靠上主,領受了許多聖德,成為我們的好榜樣。雖然我們與聖人不生於同一時期,但人性是相似的:我們面對自己有時的貪婪、自私、軟弱等缺點,可以取名聖人的名字,看看他們當時如何克服惡習、毛病、貪婪和自私,這些真的能幫助我們,與我們較相近。所以,第一,聖人的名字為我們「提供一個聖德的表率」;第二,這位聖人現在在天主身邊,非常接近天主,當然他也會為我們轉禱。因為我們取名他的名字,這對我們有好處,這是從人性的角度而言。近年來,也有人選擇不改聖人的名字,任何有意思的名字便行。這樣也可以,並非必須要改聖人的名字。不論如何,名字所表達的美善價值,或者聖人的聖德,我們都要活出來,否則只叫名字、改名字就沒有意義了。今天的聖經金句是來自《若望福音》第10章第3節,說的是:「他按着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64條:洗禮時取得的基督徒名字有甚麼意思?//名字很重要,因為天主認識每個人的名字,即其獨一無二的特性。洗禮時,基督徒領受他在教會中的名字;最好是一個聖人的名字,好能給受洗者提供一個聖德的表率,又保證在天主前為他轉禱。//#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63條,問題是:「聖洗聖事有甚麼效果?」洗禮是赦免原罪,也就是使受洗的人不再受到罪惡的影響,脫離罪惡的束縛,進入另一個境界,貼近天主的光明境界,亦即教會的境界。原罪被免除了,受洗前所犯的本罪也一併被赦免,因為人轉向天主,轉向光明,黑暗則被拋在身後。不僅是本罪,連同犯罪所留下的罪債及其影響也被免除,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恩典。從積極的角度來說,受洗的人領受了洗禮的恩寵。這恩寵使我們能體會到,雖然天主的子女不受洗也屬於祂,但受洗是公開且肯定這份身份。因此,受洗者是主動、有意識地活出天主子女的身份,分享天主聖三的生命。天主聖父、聖子與聖神三位一體,父子間有無限的愛,聖神使我們參與其中,這是非常奧妙卻又親密的經驗。我們與基督結合為一體。基督是教會的頭,我們是教會的肢體。受洗後,我們與基督及整個教會結成一個奧體,分享基督的三重職務:司祭職、先知職和君王職。司祭職是奉獻我們的生活給天主;先知職是為主作見證;君王職是服務弱小。君王職在最小的弟兄姊妹身上實踐,我們與其他基督徒融合為一,有了這樣的根基,也領受了許多恩寵,包括聖神的恩寵和三大美德——信德、望德和愛德。因為我們相信,便產生盼望,盼望天主的應許和祂的救恩。在這信望愛三德當中,我們回望天主是我們的天父,於是每一位弟兄姊妹的愛就在這裡生根發芽。受洗的人永遠屬於基督,因為我們與基督同死同復活,擁有一個永不磨滅的天主子女身份,所以洗禮是一次領受,終生效力。好了,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聖經金句來自《格林多後書》第5章17節,講述我們領洗後成為新造的人。這並不是我們又向你們舉薦自己,而是為給你們一個有為我們誇耀的機會,使你們有以對付那些只憑外貌,而不憑內心誇耀的人們《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63條:聖洗聖事有甚麼效果?//聖洗赦免原罪、一切本罪、及應受的罪罰;藉聖化的恩寵,即成義的恩寵,有分於天主聖三的生命,與基督及祂的教會結成一體;分享基督的司祭職,並建立起所有基督徒共融的基礎;賜予(信望愛)三超德和聖神的恩賜。受過洗的人永遠隸屬於基督:被蓋上永不磨滅的基督印記(神印)。//#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62條,問題是:「沒有受洗能否得救?」這個問題與昨日那條有關。昨日我們談及為獲得救恩,洗禮是否必要?答案是必要,但有例外。他們並非因自己的過錯,未曾聽過福音,也沒有機會接受洗禮,因此他們沒有受洗。但他們仍然可能得救。究竟為什麼他們可以得救呢?我們要知道洗禮有三種:第一種是水洗,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洗禮,使用水並奉聖三之名施行。第二種是血洗,指的是「為了信仰而致命的人」。因為基督為所有人而死,凡是為信仰捐軀捨命的人,皆因耶穌基督的緣故而堅守到底,即使受逼迫甚至捐軀捨命,也不離開耶穌基督。雖然他們未曾領洗的人,也算作血洗去堅持這份信仰,與基督有真實的連結。第三種是願洗,是一份渴望、想。他們可能正在慕道,聽道理,卻因情況未能及時受洗而過世。他們雖然未能接受水洗,但內心真誠渴望。或是「未認識基督及教會,但受到恩寵的推動,誠心尋求天主」,我們今天稱他們為「無名基督徒」,他們聽從良心的聲音。良心是天主居於每個人心中的呼聲。「雖然未及受洗,也可得救。」因為他們具備這份渴望,渴望為善,走向美善、走向天主。此外,「至於那些未受洗而夭折的嬰孩,教會在禮儀中把他們託付給天主的仁慈。」這意味著我們不去判別他們是否直接升天堂。一般我們相信這些無辜嬰孩沒有原罪,他們在天主的仁慈中,屬於天主的懷抱。今日給大家的聖經金句是:「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着他而獲救。」──《若望福音》第3章17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62條:沒有受洗能否得救?//由於基督是為所有人而死的,所以凡是為了信仰而致命的人(血洗)、慕道者、或任何人,即使未認識基督及教會,但受到恩寵的推動,誠心尋求天主,並努力承行祂旨意的人(願洗),雖然未及受洗,也可得救。至於那些未受洗而夭折的嬰孩,教會在禮儀中把他們託付給天主的仁慈。//#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61條,問題是:「為獲得救恩,洗禮是必要的嗎?」就如昨天所講,耶穌對尼苛德摩的答覆,祂說:「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似乎為獲得救恩,洗禮是必要的,的確是必要的,但是先決條件是你要聽到福音才行。譬如耶穌誕生前,有許多善人,例如孔子、孟子等等,難道他們沒有洗禮,便會下地獄嗎?那不太合理。所以我們說,這些人是沒有聽到福音,不因他們的過錯,他們沒有聽到福音因而沒有洗禮,這便不納入其中,他們沒有洗禮仍然可以分享救恩,因為不是他們的過錯。你或說:兩千年了,兩千年以來,也不是說耶穌離開這個世界後,全世界的人都聽到福音,也不是。即使到今天,兩千年以後,世界上仍有些角落有人沒有聽到福音,他們沒有接受洗禮,也與他們無關,因此他們沒有得不到救恩。有些人沒錯,他們聽到福音,但他們聽到的不是純正的有關耶穌的福音,為什麼呢?因為有些基督徒可能扭曲了福音,傳達了不盡不實的福音,以致他們看到這樣的福音而不相信,這樣也不是他們的錯,反而是我們的錯。所以,「為那些已經聆聽到福音,而有機會要求聖洗聖事的人來說,為獲得救恩,洗禮是必要的。」第二點是「有機會」,什麼意思?即他們有機會求洗禮。但有些人沒有機會聽到福音,譬如他們生活在極權國家,不許洗禮,否則會受死刑,他們的機會就很微;或者他們成長在外教家庭,甚至是其他宗教家庭,比如佛教,他們很難聽到福音,雖然他們很嚮往,但真的很難提出要求。這些我們不能硬說一視同仁必定要洗禮,不洗禮便下地獄,並不是這樣的。各位兄弟姊妹,在這裡更看到我們福傳的迫切性,對吧?我們要盡力完整地將主的福音傳出去,使更多人聽到,然後接受洗禮,得到救恩。好了,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聖經金句也是來自《若望福音》,就是:「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來自《若望福音》第3章18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61條:為獲得救恩,洗禮是必要的嗎?//為那些已經聆聽到福音,而有機會要求聖洗聖事的人來說,為獲得救恩,洗禮是必要的。//#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60條,問題是:「誰可施洗?」「聖洗聖事的正權施行人是主教和司鐸」。領洗的人接受洗禮後,便離開了原罪,不再受罪惡影響,而是接受天主恩寵,加入願意接受天主恩寵者的團體,也就是進入了教會。主教和司鐸是教會較完整的代表,因為他們有執行聖事的能力,也就是職務上的權能。好,在我們的教會裡,拉丁禮教會一般來說,洗禮通常由司鐸施行,但到了必要時候,例如生命垂危時,任何人都可以私洗,只要他們有意向做教會所做的事。誰知道他們是否有這個意向?主要看兩件事:他們的行動和他們所說的說話。行動就是「注水在候洗者頭上」,或者浸入水中,多數是倒水,因為生命垂危時浸禮不可行。說的話是照教會的規定,「呼號天主聖三之名:『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你授洗。』」說完這句話,行動和說話表達出他們為人受洗時,是有意按照教會的意向來做的。這樣自然就會使用洗禮,接受洗禮者可以得到洗禮的恩寵,就如教會的教導一樣。所以,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或者外教徒、佛教徒等,也可以為人施洗。昔日嬰兒死亡率很高,也很普遍為這些垂死的嬰兒施洗,出生不久的嬰孩也會接受洗禮。當然,我們今天在神學上知道,沒有受洗的嬰孩也沒有罪,他們也直升天堂,但昔日有一段時間教會對此不甚明確,於是為了保險,會為他們施洗。因為最後我們說洗禮是必須的,是開始進入天主恩寵的第一關卡,也是其他聖事的第一件聖事,所以非常重要。因此,任何人在緊急情況下都可以為他人施洗,這就是所謂的施洗。好了,今天建議大家背誦的聖經金句,都是耶穌與尼苛德摩談及洗禮的重要性,耶穌說:「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若望福音》第3章第5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60條:誰可施洗?//聖洗聖事的正權施行人是主教和司鐸;在拉丁教會內,也包括執事。在必要時,任何人都可以施洗,只要他們有意向做教會所做的事,並須注水在候洗者頭上,同時呼號天主聖三之名:「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你授洗。」//#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59條,問題是:「對受洗者有甚麼要求?」「每位受洗者都要宣發洗禮誓願(宣認信仰);成人要親自宣發」。主禮會在授洗之前詢問他們。從負面而言,是要確認他們是否已經棄絕魔鬼、棄絕罪惡。從正面積極而言,是要求他們公開宣信:相信聖父──聖父的創世;聖子──聖子的降生與救世,死在十字架上等等;聖神──當然連結教會、永恆的生命、肉身的復活等等。即表示對基本信德的相信,這是成人的情況。嬰孩當然不能自己表達信仰或不信仰,這時「嬰孩則由父母及教會代行」。教會即由「代父母」作代表,為什麼呢?這從團體的角度來看,我們之前提過,是彼此有關的。代父母的角色,不論是成人或嬰孩,代父母「以及整個教會團體(堂區團體),也應分擔責任」,都有責任準備受洗者接受洗禮。不論是成人還是嬰孩,嬰孩要靠父母上些課程,領洗時也會有禮儀組的兄弟姐妹負責安排一些禮儀,之後還要幫助他們上主日學。成人也如是,不只是導師教導之外,也有陪談員和其他安排禮儀的,以至在四旬期內,慕道的兄弟姊妹會多次在團體內出現,例如參與考核禮、甄選禮,團體的臨在象徵與他們一起,偕同他們走過慕道至受洗的過程。受洗不單是領洗當刻那一刻那麼重要。之後,教會團體也要「協助受洗者發展信德,以及發展他們在洗禮時所接受的恩寵。」恩寵固然領受了,但仍需要一個環境支持,所以加入善會、幫助他們祈禱,加深與主的關係。所以各位兄弟姊妹,我們要好好準備,時常準備歡迎這些新領洗的兄弟姊妹,不要讓他們剛開始有一腔熱誠,卻在教會的堂區團體裡遭到冷漠。那麼今天的聖經金句,我請大家背誦這段,來自《馬爾谷福音》第16章16節,很簡單,就是:「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馬爾谷福音》第16章16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9條:對受洗者有甚麼要求?//每位受洗者都要宣發洗禮誓願(宣認信仰);成人要親自宣發,嬰孩則由父母及教會代行。代父或代母,以及整個教會團體,也應分擔責任,準備慕道者接受洗禮(慕道團),並協助受洗者發展信德,以及發展他們在洗禮時所接受的恩寵。//#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58條,問題是:「教會為何為嬰孩施行洗禮? 」通常有人會疑問:小孩子、寶寶都不知道信仰是什麼,為何要為他領洗?何不待他長大,這信仰是屬於他自己的,當他真的相信了,才為他領洗,豈非更好嗎?這說法固然有其理由,卻忽略了另一個層面。信仰──除了是我們自己個人的信仰表達之外,其實也是禮物,是白白給予我們的。天主已經早早願意接納我們作祂的兒女。另一方面,就是團體的幅度,團體的層面──嬰兒洗禮不在於他自己信仰與否,而是因為他所屬的團體,即他的家庭,他在這家庭的氛圍中長大。所以在恩寵上已經開始領洗,已經屬於天主,離開了一個原罪的氛圍。教會認為人一出生就在原罪之中,原罪不是說他自己犯了罪,不是他作了什麼錯事,小寶寶哪有什麼錯事?不會。原罪是指罪惡的影響,即他一出生已經在一個罪惡的氛圍下,家庭、父母等等。你或會問:但父母都是教友?若是教友,不單止這樣,父母是教友,更屬於一個教會團體,在天主的恩寵氛圍下。所以更加順理成章,因著父母的信德,帶領嬰孩、小孩子進入教會,受基督、受天主恩寵的影響,而非受罪惡的影響。也就是我們傳統說:離開原罪的影響,而受天主恩寵的影響,享受天主子女的自由。當然洗禮在神學上說得通,但最重要不單止是洗禮,而是之後要幫助他的成長。所以不可以領洗後便將他託給主日學便算。不是的,父母是第一個主日學導師,不但教他的道理,也要教他怎樣祈禱、信賴天主,自己生活上作好榜樣,讓他看到自己跟天主愛的關係。如此才是為嬰孩施行洗禮,不單止在神學上說得通,而且是為他的成長,在靈修上的成長、靈性生命的成長,的而且確有成果的、有效的。好了,今天給大家一句聖經,就是第一次三千人領洗那一天,伯多祿跟群眾說什麼?叫他們領洗,他說:「你們悔改罷!你們每人要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因為這恩許就是為了你們和你們的子女」。因此可以相信第一批三千人領洗當中也有嬰兒洗禮,有大有小,一家人一起領洗。好,這句是來自《宗徒大事錄》第2章39節:「這恩許就是為了你們和你們的子女」。《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87條:教會為何為嬰孩施行洗禮? //因為嬰孩在誕生時帶有原罪,他們需要由惡魔的權勢中被解放出來,並被帶入天主子女的自由國度。//#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57條,問題是:「誰可以接受洗禮?」答案很簡單,就是「凡未接受過洗禮的人,都可以接受洗禮。」相反而言,即不會重洗,因為洗禮在神學上理解是一次的。雖然如是說,但會產生一些疑問:例如改宗派,大家都是信耶穌基督的,由一個教派轉到另一個教派,是否需要重新接受洗禮呢?視乎不同教派,例如改信天主教,若能夠確定他們第一次的洗禮是因著聖三的名字並有水,也就是說儀式是正確的,那麼便不需要再受洗禮,不需要第二次,接受堅振禮便行。至於改宗其他基督教派便無從得知,要視乎其他教派的做法和想法,但本來就不需要。又,有人認為:為了表示自己的熱誠、決心;或認為自己以往所屬的教派很一般,現在卻非常熱衷、很相信,希望再次接受洗禮,作這個表達。那又可行嗎?有些教派說可行,但我們天主教再一次肯定是不需要的,再領受堅振禮便行。而且因為這裡有一個更重要的信念,洗禮不單止是我個人信仰的表達,當然也是有這個層面,但更加是天主的恩寵。天主的恩寵在第一次領洗時已經有效,已經成了,而非為了自己的原因再一次洗禮,那是不妥當且不合適的。另外,若存有懷疑,即不清楚第一次是否在儀式上、程序上有些問題,那怎樣辦?可以有條件地受洗:因為不知道第一次洗禮如何發生,就給予條件,現在為你再授洗,以聖父、聖子、聖神之名,是可行的。好,今天的一句聖經金句,是載於《宗徒大事錄》的一家人:本來家主是一個獄警,他把保祿押在監裡,後來奇跡地保祿得到釋放,這位獄警便問保祿:怎麼辦,我曾押了你,「我當作什麼纔可得救?」保祿回答,出自《宗徒大事錄》第16章31節,很有名的一句話,他說:「你信主耶穌罷!你和你一家就必得救。」──《宗徒大事錄》第16章31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7條:誰可以接受洗禮?//凡未接受過洗禮的人,都可以接受洗禮。//#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56條,問題是:「聖洗的必要儀式是甚麼?」聖洗有兩個元素,就儀式而言非常重要:其一是水,其二是方程式,有一套Formular。水必須是用流動的水,所以浸水,「把候洗者沒入水中」,水便是流動的,不是死水。或把水倒在額頭上,倒多少呢?猶記得我年輕時,小時候領聖洗,在中二的時候領聖洗只用很少水,就像豉油樽一樣,但都是有效的,因為也是有水,而且是流動的,「注水於候洗者頭上」。但後來在禮儀上發展,越益知道水是象徵。人需要這些象徵,越清楚,越能夠讓人體會和有所感受。近年在禮儀表達上有指出,使用多一點水會更好。除了水這個元素之外,第二個元素便是「呼號(聖三)聖父、及聖子、及聖神的名字」。要留意,不是耶穌基督的名字。有些「心水清」、記憶力好的兄弟姊妹或會問:昨天在《宗徒大事錄》(2:38)記載第一次教會施行洗禮的時候,伯多祿跟群眾說:「你們悔改罷!你們每人要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不是這樣嗎?很可能是,(初期教會)剛開始的時候,有些細節還未定下來。不過當教會很快發展之後,便體會到,所謂「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原來也包含聖三的意義在內,因為耶穌是父派遣來的,而祂又應許聖神,所以更加明顯的表達是「因著聖三的名字」,因此教會裡就定下來「因聖父、及聖子、及聖神之名為你授洗」這句呼號。好了,今天想起一個聖經金句,來自《宗徒大事錄》第8章,有一位來自厄提約丕雅的太監,他原非基督徒,但他到耶路撒冷朝聖之後,天主就派一位執事斐理伯與他相遇。斐理伯在路上給他解釋《聖經》中不明白的部分。他們到達一個有水的地方,這位太監表示他的信德,顯示信德後,他要求受洗,他說:「看,這裏有水;還有什麼阻擋我受洗呢?」所以水是重要,他也相信天主聖三,所以沒有東西可以阻擋他接受洗禮。我希望大家背誦這聖經金句,也是重申我們每個人的信仰。好了,我們再背一次:「看,這裏有水;還有什麼阻擋我受洗呢?」——《宗徒大事錄》第8章36節。《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6條:聖洗的必要儀式是甚麼?//這聖事的必要儀式是把候洗者沒入水中,或注水於候洗者頭上,同時呼號聖父、及聖子、及聖神的名字。//#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