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流行

<p style="font-size:16px;color:#333333;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font-weight:normal;text-align:justify;hyphens:auto" data-flag="normal">新京报书评周刊播客上线!<br />每个挤一小时地铁上班的青年,都逃不过收听反向流行的宿命。<br />“反向流行”关注流行及另类流行,深聊、深描泛文化现象,温和又毒舌,清浅也深度,有趣但不只是猎奇。甜腻的,三俗的,硬核的,分析来者不拒。理论是灰色的,世界的经验与细节还远未被说尽。<br /><br /></p>

租来的房子,住得下我的尊严吗?

如果有什么是当下年轻人共同面对的难题,住房问题一定是其中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长租公寓爆雷事件频发,哪怕是城市年轻白领群体,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毫无防备地扫地出门。据魔方生活服务集团魔方研究院数据,虚假房源信息多、频繁搬家和安全隐患是新生代租房的三大问题。与此同时,根据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仍有数十亿人口无法享有适足住房的基本权利,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作为全球性的难题,住房问题实际上由来已久。从恩格斯面对早期现代大城市发展导致工人住宅缺乏、住房条件恶劣而提出的《论住宅问题》,到马修·德斯蒙德在《扫地出门》中所剖析的系统性“驱逐”机制,当房屋日益成为金融工具,越来越多人所面对的是被迫搬迁、失去房产,甚至没有家园的境况。而住房问题,正如《保卫住房:危机的政治学》一书中所言:它从来就不仅是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无家可归也不是城市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是住房体系的一个主要部分。本期反向流行,我们就“住房、租房以及可不可以不买房”展开讨论。从我们各自的租房血泪史出发,聊到住房何以变成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又一个不稳定的地方。从买房的陷阱到家的“异化”,我们的话题延伸到住房何以从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沦为资本和权力游戏。最后,我们回到对“占有”的反思上。“敢于不占有,在不占有的前提下享受生活,精神昂扬地过好每一天,这也许会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的革命。”项飙在《扫地出门》的导读文章中写道。【本期主播】《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青青子 / 张婷【返场主播】前媒体人:肖舒妍/徐悦东【后期制作】ayao【本期音乐】Sunday Morning – The Velvet Underground【节目时间轴】[03:25] 我们的租房血泪史[05:35] 血泪故事一:租约弃毁[08:10] 血泪故事二:房东闯入[09:00] 血泪故事三:室友不合[16:50] 血泪故事四:租房歧视[18:45] 租房小确幸,中国好邻居[24:30] 买房如何影响生活选择?[29:05] 买房背后的代际关系变化[30:22] 当住房被过度商品化[39:20] 去低线城市买房是替代性选择吗?[40:05] 住房全球化与无家可归者[44:30] 买房真的能带来幸福感吗?[48:20] 多样化住房体系案例:新加坡公共住房[51:35] 北京最低收入者租不起一居室[56:25] 家的“异化”:我们可以不占有吗?[60:50] 住房问题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收听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互动方式】微博:@反向流行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09-13
01:11:59

被性侵的“她们”:说出来比隐忍更可怕

今年5月问世的《我们没有秘密》,是作家吴晓乐继《“上流”儿童》后出版的最新长篇小说。这是一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书,同样是一个关于未成年女孩被性侵的故事,同样是因性侵害而交缠在一起的友谊、爱情、亲情,还有对于受害者来说再也走不下去的人生。但不同于房思琪,《我们没有秘密》里的主人公宋怀萱没那么清醒,也没那么聪明,于是很多时候她看不清要恨谁,不断恨错人。也不同于完美受害者,小说里的宋怀萱显然不太完美,甚至有点讨人厌。本期反向流行,我们和吴晓乐从《我们没有秘密》聊起,聊到未成年性侵的文学与现实镜像。相比于新闻报道,文学在描写爱与暴力时能抵达怎样不同的境地?当亲密关系中的暴力问题频现,到底是爱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误解了爱?从文学回到现实,今年是林奕含去世的第五年。我们也聊到林奕含的书写所带来的改变,《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如何影响了人们对于师生性侵害的理解。而纪念她,阅读她,又如何让更多人与她站在一起,或者,至少在某个瞬间,和她一起快乐,也一起难过。(剧透预警:播客中会提及小说部分情节与人物关系)【本期主播】《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青青子 / 张婷【后期制作】张婉琪【本期音乐】El Transcurrir de las Horas - Bosques de mi Mente【节目时间轴】[03:45] 《我们没有秘密》的故事梗概[06:00] 小说中有关女性成长的微妙时刻[07:10] 书名的由来:与读者玩的一个游戏[09:58] 为什么选择悬疑题材来书写性侵故事[12:55] 性侵受害者的情感困局:亲人与加害者[18:55] 写作中最艰难之处:如何书写受害者的不完美[20:13] 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最不同的地方[22:25] 晓乐老师的女校友谊往事[29:10] 现实里的艰难选择:有人隐忍,有人走上法庭[32:30] 说出来:不断重复创伤,还是收获疗愈[35:10] 法律无法承载性侵事件中那些暧昧不清的状态[40:25] 爱是嫉妒、不想忍耐,想要隐藏[45:15] 伤害你特别深的,一开始都有一个爱的元素[46:20] 公众对于性侵与性侵受害者的普遍误解[53:00] 林奕含去世引发的持续讨论与影响[57:30] 晓乐老师的经历:如何从法律系走向创作[64:15] 一个“严重”剧透:宋怀萱的复仇动机【收听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互动方式】微博:@反向流行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07-05
01:11:56

社交媒体,俄乌冲突的另一个现场

自2月底以来,俄乌冲突引发全球性的关注。在有关此次冲突的讨论中,媒介、信息与技术的介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关键词。不少学者认为,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围观与参与的方式,也正在重新定义政治与战争的意涵。这也意味着,除了实体的冲突现场,赛博空间构筑了俄乌冲突的另一个重要现场。技术巨头的介入让我们审视过往有关技术中立论的迷思,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信息安全、技术伦理、全球化规则等问题。与此同时,如果政治的起源是仪式,那么在平民政治与社交媒体时代,泽连斯基是否真的意味着一种新的政治表演?而在针对俄罗斯的众多制裁与“取消”事件中,有关艺术与科学是否应该豁免于政治立场的问题再次浮现出来。本期反向流行,我们邀请到学者张笑宇,共同探讨俄乌冲突中的赛博现场。我们从此次冲突的报道与围观方式聊起,聊到军事与媒介技术如何影响并形塑了历史上的战争形态。我们也聊到科技巨头在此次冲突中的介入,以及背后更长程的技术变革与政治运行范式的变化。借由对于社交媒体时代的政治表演的讨论,我们延伸到不同政治体制背景下的政治理念脉络,以及去表演化的表演策略如何投射了人们对于共同政治生活的想象。最后,正如张笑宇所说,普通人虽然无法抵挡历史的巨轮,但仍然拥有相信的力量。【本期嘉宾】张笑宇,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重建大陆》《技术与文明》等。【本期主播】《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青青子 / 张婷 / 刘亚光/ 李永博【后期制作】张婉琪【本期音乐】Imagine- John Lennon【节目时间轴】[04:50] 技术如何改变了现代战争的形态?[07:00] 每一场战争都是一个巨大的赌场[09:35] 社交媒体让普通人有能力书写故事[13:25] 个体叙事取代了军事挺进式的报道[17:25] 如何缓解身处信息汪洋的溺水感?[22:20] “技术中立”的神话早在19世纪就破灭了[28:40] 技术从来就是复杂社会系统的一部分[30:33] 政治力量的变化影响了制裁的边界[33:05] 政治运行范式的变化与技术变革的力量[42:00] 大舞台与小剧场的政治表演一直都存在[44:05] 表演背后是支撑政治家的核心政治信念[50:40] 泽连斯基的去表演化技巧[53:31] 去表演化的表演策略更容易获得好感[55:30] 泽连斯基的政治表演与“祛魅”[57:33] “取消文化”与技术社会的背景[62:32] 科学与艺术应该是中立的吗?[67:35] 普通人无法阻挡历史巨轮,但拥有相信的力量【收听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互动方式】微博:@反向流行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03-17
01:12:14

女性,如何免于恐惧地生活?

转眼来到2022年,从学校到家庭,从身体到情感,女性仍旧面临被凝视、被围猎、被攻击的现况。仅就过去的一个星期,成都中医药大学被爆出辅导员性侵学生,目前,学校发布公告,给予涉事辅导员开除处分。与此同时,国内某色情聊天室及其背后产业链被曝光,引发人们的愤怒与震惊。女性生活的安全感,是如何被一步步剥夺的?在性别平等尚未到来的时刻,女性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与自处?本期“反向流行”,我们邀请“女孩别怕”联合创始人、四年女性安全科普工作者童姥,共同探讨近年来有关女性安全的事件与议题。从人身安全到心理安全,从单身到婚姻中的各类安全问题,这场对谈中丰富了我们关于女性安全知识与解决方案的理解,也让我们再次反思,如何让女性免于恐惧地生活,不仅需要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更需要结构性的制度保障。【本期嘉宾】童姥,“女孩别怕”联合创始人、四年女性安全科普工作者【本期主播】《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青青子/ 张婷 / 肖舒妍【后期制作】张婉琪【本期音乐】(片头)Always Together With You – Spiritualized (片尾)This Must Be thePlace - Talking Heads【节目时间轴】[02:50] 过去一年的女性安全议题[11:10] 公共空间的安全管理缺乏性别意识[14:35] 女性安全问题不止人身安全维度[15:25] 被忽略的从职场到家庭的财产安全[27:20] 女性在就医过程中的“耻感”[35:00] 就医中的性别尴尬[41:00] “女孩别怕”的读者群大揭秘[43:05] 社交媒体上的性别意识传播[44:30] 女性读者的“树洞”[47:40] 除了自我赋能,我们如何推动改变?[51:30] 在生活中的实用安全技巧[55:45] 危险发生时的防身术[65:21] 生活中如何建立安全感? [78:30] 左邻右舍的守望相助[84:00] 童姥的安全意识建立之路【收听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互动方式】微博:@反向流行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01-18
01:25:47

2021年,收割过流量与情绪的流行文化大事件

虽然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但我们仍然忘不了2021年我们所吃的大“瓜”。本期“反向流行”,我们为2021年的流行文化场域总结了“鱿鱼游戏”、“怀旧”、“取消文化”、“离婚”和“塌房”五个关键词。透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回顾过去精彩又充实的一年,并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大众心态的变化。只有回顾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本期主播】《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徐悦东 / 肖舒妍/ 张婷 / 青青子【后期制作】张婉琪【本期音乐】(片头)The Highway Boys- 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片尾)John Williams - Harry Potter And TheChamber Of Secrets - Fawkes The Phoenix【节目时间轴】[04:00] 关键词一:《鱿鱼游戏》[10:25] 生根于韩国国情,又与全球资本相连[12:06] 新自由主义式的个人生存法则[16:20] 关键词二:怀旧[19:30] 《魔戒》与《沙丘》的对比[23:30] 《甄嬛传》作为宫斗剧的巅峰[32:15] 关键词三:《哈利·波特》与“取消文化”[45:30] 身份政治与性别划分的尴尬[46:30] 关键词四:“离婚元年”[48:30] 明星离婚从占用公共资源到公共事件[52:00] “吃瓜”群众对明星的观感正在发生变化[56:00] 关键词五:“塌房”[56:50] 警惕以“塌房”之名淡化犯罪事实[62:00] 从明星人设崩塌到虚拟偶像崛起【收听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互动方式】微博:@反向流行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01-04
01:12:52

没有社交媒体的人不伤心?

你还记得自己发出的第一条朋友圈吗?又或者,谁是你在豆瓣添加的第一位友邻?从最早的QQ空间到后来的双微时代,曾几何时,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的足迹见证过羞耻的“杀马特”岁月,也勾勒了一代人的青春往事。只是到了今天,社交成为每一个应用软件的基础功能,而我们却从最开始时的妙不可言,走向逐渐的热情退却。今年是微信上线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微博上线的第十二个年头。本期反向流行,编辑部的同事们聊了聊与社交媒体的纠葛往事。我们从各自与社交媒体的热恋期说起,聊使用的变化、平台的变化、生态的变化。我们发现,每一个个体的社交媒体使用历史背后,也是技术对生活的侵入史与重塑史。它不断改变着我们对人的期待、对关系的期待。最终,我们想要探究的是,在社交媒体批判蔚然成风的今天,人们最初想要联结世界的热情消失在哪里?而我们是否还能在数字世界中找回最初那份真诚的理解与摆脱肉身的自由?【本期主播】《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青青子 / 张婷 / 肖舒妍 / 徐悦东【后期制作】张婉琪【本期音乐】(片头)Buster Poindexter - Hit The Road Jack,(片尾)还潮 - 春风不改月湖【节目时间轴】[02:45] 社交媒体的“热恋期”往事[13:20] 豆瓣的文艺青年往事[19:05] 从票圈达人到仅三天可见[31:44] 那些消失的社交平台[33:05] 年纪越大,越讨厌过量的自我表达[36:35] 朋友圈生态的变化,人的退场[38:05] 情绪无处宣泄,寻找互联网树洞[38:50] 娱乐产业入侵微博后的生态变化[41:50] 从有血有肉的人,到不断倒塌的人设[46:20] 直播间的数字劳动[48:15] 自愿进入“楚门的世界”[50:20] 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与潜水者[55:09] 来自“元宇宙”的提醒【收听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互动方式】微博:@反向流行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09-28
01:01:49

小职员的日常:躺一会儿,再起来走走

一架从马路上走开的过街天桥、一块在手臂上新生的神秘圆形皮炎、一位想要振兴部落文明的男大学生、一代被时间遗忘了的螯肢世代……在作家沈大成的笔下,世界是构成生活材料的碎片,碎片又组成万花筒,人们在里面走来走去,徘徊着寻找答案。回到现实,沈大成既是作家,也是小职员。她曾做过十年的广告文案,后又成为杂志编辑。对她来说,工作和创作同样重要。只工作,会乏味;只创作,生活便失了秩序,也少了一份与人相连的趣味。她因此将自己定位为“小职员作家”。在沈大成看来,相比其他描述工作的网络热词,“小职员”一词是中性的,它不批判结构,也不自我贬低,给人一种自由而独立的意味,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辞职。更重要的是,小职员不回避失败。“小”既是一种人的地位,也代表着一线的、普通的、基层的工作。她分享了科幻小说《天渊》里的一段话:“看来布鲁厄尔认为外貌较老,表示具有某种特别的权威,他没有意识到如果一个年岁较长的人坐在低职位的年轻人堆里,此人准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近期,沈大成的新作《迷路员》正式出版,收录了十五篇新近创作的短篇故事。本期反向流行,我们连线身在上海的沈大成,与她聊了聊“小职员”的双重现实。我们好奇的是,作为拥有丰富工作经历的职场前辈,沈大成如何看待当下年轻人的工作困境?她又是如何平衡创作与工作的?对她来说,写作是对平凡日常的抵抗吗?文学中的职员写作又能为当下的工作困境提供哪些新思路?【本期嘉宾】沈大成,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屡次想起的人》《小行星掉在下午》《迷路员》,作品两次入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选名单,并以《小行星掉在下午》登上豆瓣2020中国文学小说类年度榜单TOP10。【本期主播】《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青青子 / 张婷 / 徐悦东【后期制作】张婉琪【本期音乐】(片头)Melt Into The Blue - The Fin,(片尾)Friday I'm in Love - The Cure【节目时间轴】[04:00]  沈大成介绍新书《迷路员》[05:04]  编辑部读完《迷路员》的感受与疑问[10:47]  沈大成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故事[16:45]  年轻一代的“刚度悉数”更高[18:32]  北京和上海职场人的穿着区别[20:05]  职场平等、加班文化与拒绝“毒鸡汤”[22:35]  年轻人对工作的矛盾态度[27:30]  工作与创作像一个杯子来回腾空[28:26]  沈大成的时间管理术[30:52]  工作与创作可以互相促进[32:40]  沈大成上班会摸鱼吗[34:40]  “小职员”并不回避失败的可能[38:55]  “沈大成”与“海伦”的双重分身[41:32]  分身就像一棵树上岔开的两枝[44:35]  写作是困顿生活的“出路”吗?[50:40]  我们有选择不工作的权利吗?[53:24]  文学中的小职员书写[65:50]  沈大成分享职场趣事【收听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互动方式】微博:@反向流行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09-07
01:10:10

富人为何热衷于“上天”

东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在8月8日的闭幕式上,“巴黎8分钟”有个让大家一直讨论的亮点:马赛曲的最后,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在空间站上吹起了萨克斯。我们不禁也想起,中国有三个宇航员也还在空间站出差。其实今年7月以来,是太空旅行以及太空想象大爆发的一个时段。7月4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进行了出舱活动——7个小时的太空行走。7月11日,维珍银河的团结号太空船也载着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以及机组人员完成了亚轨道试飞。9天之后,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也搭载航空飞船进入了太空。在这个航空新闻不断爆发的时间点,本期的反向流行也想跟大家聊一聊,我们对于太空的想象是怎样的?科幻作品中如何描绘人类的太空想象?以及,为何富人总是如此热衷于上天?我们也从人类的太空想象开始,聊到了太空探索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他者想象。而在太空迈向祛魅之际,人类自身的勇敢与怯懦、坚强与脆弱也在其中一览无余。【本期主播】《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青青子/ 张婷 / 肖舒妍 / 徐悦东【后期制作】张婉琪【本期音乐】Steve Barakatt - Wistler's Song【节目时间轴】[03:10] 一个对于航空想象大爆发的夏天[05:20] 你会想去太空旅行吗?[09:05] 航空史中的性别轶事[10:30] 航空成为了“三个老男人的竞争”?[20:20] 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和被太空拒绝的历史[23:20] 航天中的竞争意识、国家竞争与商业竞争[25:05] 太空探索的意义之一在于技术溢出[27:45] 太空探索中的人类中心主义[30:02] 人类需要一个“他者”来映照自身[34:35] 我们在航空想象中的野心、恐惧与向往[35:14] 科幻作为一门新的语言,建构了怎样的太空想象?[38:00] “黑暗森林”体系之外,是否存在更温馨的人与太空关系的想象[43:30] 面对太空时的无尽孤独,却也能带来治愈[52:00] 太空探索,映照了人性自身的矛盾【收听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互动方式】微博:@反向流行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08-19
55:48

从吴亦凡到周玄毅:被围猎的女性与翻车的男性意见领袖

如果“都美竹与吴亦凡事件”揭开了娱乐圈性暴力事件的冰山一角,“周玄毅事件”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近年来有关“男性女权主义者”这一身份标签的微妙内涵。两起事件虽然性质不同,都共同指向诸如性同意问题、“厌女”文化等长期性社会议题。本期反向流行,我们邀请到性别研究学者、资深媒体人李思磐,共同探讨这两起事件中的性别议题。从吴亦凡事件引发的舆论旋涡聊起,我们讨论了娱乐圈如何成为滋生性暴力犯罪的温床。在一次次系统性的性别暴力事件中,女性如何被凝视、被围猎、被攻击、被道德羞辱。她们又如何在一次次的发声中收获同伴、抛下耻感、凝聚力量。舆论声讨之外,我们如何定义与正视“性同意”,又如何寻求法律层面的推进。与此同时,面对以周玄毅为代表的假“男性女权主义者”,我们如何识别男性群体中的真假女性同盟,又如何与“厌男”情绪共处?最后,本期播客实际录制时间是7月20日。由于当晚发生河南洪灾这一重大突发事件,我们决定暂缓发布。因此,播客中涉及两起事件的具体事实部分,并未包括7月20日之后的调查进展。我们在播客中也尽量还原了当时的事实与舆论状况。【本期嘉宾】李思磐,性别研究学者,资深媒体人【本期主播】《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青青子/ 张婷 / 肖舒妍【后期制作】张婉琪【本期音乐】(片头)Black Car -Beach House,(片尾)I am Woman -Helen Reddy【节目时间轴】[04:05] 吴亦凡事件的事实与舆论说法[07:00] 酒局文化里的男性共同体[08:55] 被围猎的女性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11:00] 娱乐圈是性剥削的温床[12:45] 性侵事件中舆论环境的变化[14:35] 女性之间的共识:不存在完美受害者[16:35] 微博上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17:58] 女性受害者勇敢摆脱性耻感[19:35] 对男性性能力的羞辱并不可取[23:55] 性同意不仅是说“不”的权利[25:00] 如何定义“性同意”[27:50] 传统的性文化支持“no means yes”[31:35] 性同意也包括性的自主权[36:45] 男性女权主义者的前世今生[38:10] 流量经济下,被收割的女性话题[39:20] 支持女性不是表态就够了[49:15] 如何辨别男性群体中的女性同盟[55:40]  “厌男”情绪反映了性别议题的交叉性【收听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互动方式】微博:@反向流行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07-26
01:01:42

夏天被过度营销了吗

夏天,总是青春记忆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关夏天的记忆,是南方暑气蒸腾间的热雨倾盆,也是北方炎阳滚灰下刺目的光。有关夏天的记忆,你我不尽相同,但总归炽烈。只是,拨开记忆的滤镜后,夏天并不总是那么美好。它既关于频发的自然灾害、被过度审视的身体,也关于躲藏在暗处的暴力与孤独。刚过初伏的北京夏夜,编辑部的同事们聊了聊“夏天”。从各自的夏日往事聊起,我们发现夏天的确代表了辗转在奋斗与游荡间的青春记忆。从《小森林》到《阳光灿烂的日子》,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到《阳光普照》,有关夏天的电影勾勒了亲情、友情、爱情最为分明的轮廓。从我们对夏天的浪漫怀想,到南北方对于夏天的不同观感,我们聊到现代性对自然的破坏,也聊到我们如何重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我们分享了一首夏日诗歌,想要为这个并不美好的夏天,带去些许安慰。【本期主播】张婷,青青子,徐悦东,肖舒妍【后期制作】张婉琪【本期音乐】(片头)海马舞会 - 阁楼演奏班,(片尾)夏夜晚风 - Hush!【节目时间轴】[03:10] 关于夏天最深的记忆[05:20] 从城市内涝到德国洪灾[09:05] 和夏天有关的电影[10:30] 从《小森林》到《阳光普照》[20:20] 女性的身体总是容易被“性化”[23:20] 男性如何应对bodyshame[25:05] 夏天会加剧人的孤独感[27:45] 季节性抑郁是真实存在的[30:02] 夏天身体对自然的亲近感更为强烈[34:35] 7月工作的人不配当法国人[35:14] 对热带的美化,是“温带中心主义”[36:30] 南北方人关于夏天的不同观感[38:00] 气候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质与性格[41:35] 现代性视角下的自然与人[43:30] 被资本收编的自然与被浪漫化的自然[49:00] 人的进化赶不上人对自然的改造【收听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互动方式】微博:@反向流行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07-20
52:40

野生动物频繁“进城”:我们如何想象人与动物的新未来?

近来,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野生动物引发了大量讨论。迁徙途中不停逛吃的“亚洲象”也成为了大家热烈关注的焦点。很多地方出现了野生动物进入城市或者人类聚居地的事件。一群亚洲象从老家西双版纳一路北上,逛吃了数百公里进入昆明市;东北虎“完达山一号“闯入村庄;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三只准成年的豹子越狱;貉在上海100多个小区现身......这些密集出现的野生动物进入城市的现象,我们该如何理解?又能做些什么帮助促进动物与人的相互适应与共存?本期反向流行我们邀请到了野生动物研究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放跟我们一起聊一聊动物人类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变化。我们从近期频繁发生的野生动物“进城”事件聊起,聊到了动物保护者的工作方式,聊到了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最后还谈及了吃野味与素食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这是一期充满干货与专业性的聊天,但出人意料地,我们迎来的是一个充满想象力、激情澎湃又相当动人的结尾。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种关于动物与人的更好的未来。【本期主播】张婷,青青子,徐悦东【本期嘉宾】王放,野生动物研究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后期制作】刘鸣曦【片头音乐】Happy from MOCCA【节目时间轴】[04:20] 野生动物的定义在变动中[09:05] 为何近期会密集出现野生动物“进城”事件?[22:30] 此次亚洲象迁徙为何引起大规模讨论?[28:32] 驯化是动物与人类的双向作用[32:10] 动物保护的工作方式[40:45] 人象冲突,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48:05] 动物园是有“原罪”的吗?[59:12] 动物是人类的资源吗?[52:15] 动物保护是保护动物栖息地、生态系统[57:10] 国内动物园的有益探索[1:03:01] 如何理解人类中心主义?[1:10:10] 煮龙虾跟吃狗肉同样残忍吗?野味与素食主义[1:25:17] 想象一种更好的未来:养殖场会被取代?【收听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互动方式】微博:@反向流行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06-24
01:30:35

高考之后,明天是更复杂的漫游

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过了今天,大部分高三学子将迎来一个漫长暑假。收获喜悦或失落,经历告别,也迎来新的开始。高考真的是人生分水岭吗?某种意义上是。但相比其后的漫漫人生,高考也只能算是其中最为确定的课题。走过高考,我们还会走进更多复杂的人生考场,而曾经以为高考胜利之后,便是全然自由的憧憬也不过是少年才有的懵懂。本期反向流行,编辑部的同事们聊了聊关于高考和应试教育的回忆。我们从各自的高考经历说起,聊到衡水模式所代表的应试体系,也聊到我们如何在其中摸爬滚打,又如何在往后的人生里试图抹去那套单一的评价标准。最后我们也探讨了面对人生更多考题,应该如何收获行动的勇气。(想要获取更多文字信息,欢迎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本期配乐:《静止(伴奏)》 - 花儿乐队《Brand New Day》 - 瀬川英史本期主播:青青子;张婷;徐悦东;肖舒妍音频剪辑:王静封面图来自新华社微博视频截图

06-08
01:02:08

人到中年,贾樟柯变了吗?

从贾樟柯的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到现在,足足过去了26年。26年,也正好是《山河故人》的故事时间跨度。26年以来,贾樟柯从一个“地下电影”的领头者,成为当今中国享誉世界影坛的作者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几乎串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史。我们在他的电影里回望熟悉又陌生的故乡,经历普通人的命运浮沉。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生命因他的电影而得到延伸。当时间向前,萦绕于贾樟柯周身的话题也变得复杂起来。有人说,《世界》之后的贾樟柯创造力殆尽,不断重复自己,沉溺于符号堆砌的游戏。但也有人说,贾樟柯依然保持着他电影的“口音”,他的关怀依然未变。有人指责贾樟柯的“人设”崩塌,被资本收编,也有人相信贾樟柯的知识分子立场依旧。如何解读贾樟柯26年以来的创作历程?又如何理解他自身在时代浪潮中的身份变换?更重要的是,当中国电影经历市场化与工业化的洗礼,艺术电影将走向何方?而我们,是否还能迎来“第二个贾樟柯”?近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亚系教授白睿文的新书《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在国内出版。白睿文是英语世界最早研究贾樟柯的电影学者之一。本期反向流行,我们邀请身在大洋彼岸的白睿文,跟大家聊一聊大片扎堆的今天,我们为什么更需要贾樟柯。本期主播:青青子/徐悦东本期嘉宾:白睿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亚系教授兼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学博士。音频剪辑:张婉琪封面图来自电影《江湖儿女》BGM:Pet Shop Boys - Go West

05-25
01:09:48

让女性回家,生育率就高了吗?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其中,总人口的性别比为105.7,略有降低,而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为111.3,中国的男性比女性多出了3490万人,人口普查还有一个数据就是显示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也加深了。2020年我国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低生育率问题不只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和发达社会都面临的问题。据韩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韩国2020年的总和生育率为0.84,已经连续三年低于1,有人说韩国还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因为人口问题而从地球上消失的国家。如何理解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它显示了我们人口形势的哪些新变化?而面对生育率的降低,我们又有哪些举措鼓励生育?本期反向流行,我们邀请长期关注性别及人口议题的学者冯媛老师,跟大家聊一聊性别、家庭、母职与生育率,共同探讨提升生育率的可能解决之道。

05-13
01:03:23

和大鹏聊“北漂”:生活真的是不进则退吗?

在五一假期结束的第一天,我们来到大鹏位于北京的工作室,和他聊了一期关于“北漂”话题的播客。起因是他最近参与录制的综艺节目《2021有一说一》。节目里,大鹏去了河北燕郊通往北京城的公交始发站,与街边的路人分享“北漂”十七年的经历,也接受了他们的灵魂拷问。我们从这档节目的感受聊起,分享了各自的“北漂”故事。说是聊“北漂”,其实也不尽然。在将近2个小时的对话里,我们聊的是各自平行的生活旅程,也是潜藏在故乡、家庭、自我深处的裂痕与爱,以及时间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馈赠与剥夺。本期嘉宾:大鹏 本期主播:青青子,张婷音频剪辑:张婉琪本期音乐:細野晴臣 - ノスタルジア・オブ・アイランド~パート1_バード・ウィンド_パート2_ウォーキング・オン・ザ・ビーチ题图来自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剧照注:由于播客设备问题,48分03秒开始进入低保真收听模式,文字版可以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获取

05-11
01:19:41

放下手机,我们需要一场身体的革命

内容简介 近日,某明星被爆料,一部戏片酬1.6亿元,拍戏77天,日均收入208万元。数字一出,便引起热议。不少网友提及网红明星的高收入,让每天沉迷刷手机的普通人感觉“被收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经济”让越来越多的人沉迷手机。本期节目从分享一位手机上瘾的读者来信开始,主播们拆解手机上瘾的机制,谈及手机与科技、资本、数字时代的关系,以及是否有放纵自己刷手机的自由,探讨有哪些可能的方法避免手机上瘾、为何戒断手机上瘾如此艰难。如果你也是手机过度使用“患者”,来点击收听本期节目吧。本期节目将会聊到 04:50 各位主播们的手机上瘾情况10:11 上瘾不一定是快乐的,想做某件事情不代表喜欢16:10 明星日薪208万,普通手机用户为何感觉被收割?17:10 手机里的诱惑,许多是“奶嘴乐”式的安慰剂20:15 拆解手机上瘾机制25:00 拒绝做免费的“数字劳工”,少刷手机、保卫我们的生活31:34 如何对抗手机上瘾?寻回网络主权34:45 经验分享:物理隔绝/减少电子设备功能/散步/写时间表36:40 手机的中立性,上瘾不一定都是坏的42:18 如何利用“积极”上瘾?44:50 我们是否拥有“向下的自由”?48:32 放下手机,我们需要一场身体的革命50:45 重建附近性/重建线下生活51:15 把握主体性,人是被迫自由的:主动选择,主动承担(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本期主播张婷;青青子;徐悦东;肖舒妍本期音乐Jump - Van HalenLast Call - Garoad题图来自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

05-06
52:40

反向流行x不合时宜:虎扑“厌女”,是误解还是事实?

天下苦直男久矣。这在萦绕于虎扑社区的种种标签中可见一斑。从“虎凡大战”到“绿色文学一条街”,从“虎扑女神大赛”到“我比丁真帅”……过去几年,虎扑社区屡屡“出圈”,引来无数争议和讨论。虎扑创立于2004年,原本只是一个体育社区。在那个体育资讯还不发达的年代,虎扑社区成功笼络了一批球迷。此后,随着用户增多,其话题也开始更为纷繁复杂,囊括了游戏、影视、音乐、恋爱等板块。由于虎扑社区90%以上的用户都是男性,它不仅是许多男性的精神自留地,也成为观察直男群体的一个重要样本。打开虎扑,扑面而来的各类“直男癌”话题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厌女”“有毒的男子气概”等。但令人好奇的地方也在于此。一方面,作为拥有月活跃量5500万的高黏性社区,虎扑内部是否存在文化或群体的分野?另一方面,运动或竞技性体育又如何建构了“虎扑直男”的男性气质?带着这些疑问,本期反向流行特别邀请到播客“不合时宜”的主播之一孟常。我们从“虎扑直男”的话题聊开去,探讨“男性共同体”的形成,反思父权制下“有毒”的男性气质。同时,在场的男性嘉宾也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为何男性更需要关注性别议题以及我们如何在个体身上克服父权制。

04-20
01:13:45

伍迪·艾伦性侵疑云再起:艺术家就能免于道德指控吗?

1992年,伍迪·艾伦被指控涉嫌性侵养女迪伦·法罗。同时间被曝光的还有他与另一名养女宋宜的地下情事。这起案件的审理过程疑团重重,最终,检察官决定撤诉。这也让这场轰动一时的性侵指控不了了之,成为跨越长达20多年的疑云迷案。近日,HBO四集纪录片《艾伦对决法罗》上线,将我们重新带回到这桩悬案现场。纪录片收录了大量未曾曝光的家庭录像、证人证词以及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存档资料。久未露面的米娅·法罗与家庭成员们也在影片中公开发声,回溯这桩历史遗留案件的发生过程与此后漫长的爱恨纠葛。

04-06
01:02:20

吴孟达:年轻时也是“阿飞”,到老就想吃口安乐饭丨逝者

演员吴孟达于2月27日17时许去世,享年68岁。生前他罹患肝癌,此前正处于化疗阶段。入行45年来,他出演的作品连自己都数不清,大部分是喜剧,几乎都是配角。演过这么多戏,他也担心自己会有惯性表演,还是希望演一些有挑战性的角色。他特别想尝试《搭错车》中哑巴父亲的悲剧角色,也想拍一部自传《吴孟达》,“快70岁的我对白没有以前讲得那么灵活,记性也没那么好,还会有一些老年痴呆之类的角色(让我来演)。”他还曾设想找一些之前与他合作过的演员,从他们的角度讲述吴孟达的一生。吴孟达说,这应该会是一出悲喜剧吧。演了这么多年戏,几乎都是演配角,吴孟达是娱乐圈公认的“黄金配角”,给无数明星充当绿叶。但吴孟达却毫不在乎,“有了配角的帮助,主角才会演得好。”

02-28
20:07

vol 30 对话郑执 | 大部分中国男作家,都不会写女性?

节目简介  近两年,“东北文艺复兴”成为一个热词,从老四到董宝石,东北文化中的幽默基因收编了不少人,而在文学领域,小说家们的创作似乎要沉重得多。郑执和班宇、双雪涛曾被媒体贴上“东北文学三杰”的标签,他们的文字除了都描摹东北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有着同样的干净与幽默。本期节目邀请青年作家郑执分享他的创作之路,我们试图绕开贴在他身上的“东北”标签,从一个青年写作者的视角,去呈现小说文本背后对于社会、性别、移动互联时代的视频表达等诸多议题的思考。本期主播  张    婷   《反向流行》主播、记者 余雅琴    媒体人本期嘉宾  郑    执     作家,代表作《生吞》《我只在乎你》等(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撰文:张婷 编辑:走走 音频剪辑:王静 音乐:造访者 Q - 花伦

12-17
44:34

Recommen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