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天下文化 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分享了 傑佛森・費雪 的《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作者他提醒我們,爭吵從來沒有真正的贏家,因為爭論結束時,往往對話與關係也隨之終結。真正的溝通不是爭勝,而是理解冰山下那些隱藏的恐懼、掙扎與希望。 在節目裡,郝哥分享了書中的故事。第一個是關於一位名叫 Bobby 的證人,他身形高大,起初對作者的提問態度敵意滿滿,甚至怒嗆「律師是全美國最糟糕的東西」。但作者敏銳地察覺,對方並不是對自己生氣,而是把情緒投射到律師這個角色。 於是,他轉換了提問方式,改問 Bobby 生活中最大的困境。對話因此打開,Bobby 說出母親重病與財務困境的壓力,雙方關係瞬間改變。從原本的對立到後來 Bobby 主動擁抱作者,這段經驗印證了「眼前的人不見得是正在說話的那個人」—只有看到他背後的脈絡,才能真正建立理解。 從故事裡,作者提出了三大核心法則。 第一,掌控說話方式,重點在於不讓情緒搶走話語權。他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對話式呼吸」工具:先慢慢吸氣兩秒,再快速吸氣一秒,接著緩慢吐氣六秒,如此反覆幾次,能幫助人在緊張或憤怒時放慢節奏,避免衝動。當我們能暫停一下,就能多一點空間觀照自己的身心狀態,理解後果,避免不必要的爭執。 第二,說話要有自信。這裡的自信不是大聲嚷嚷,而是清楚、堅定,並懂得設立界限。例如當對方不斷打斷時,可以平靜地說:「當你打斷我時,我聽不到你在說什麼,請先讓我講完。」這樣既沒有對立,卻能有效守住自己說話的空間。 第三,溝通的最終目的在於建立連結,而不是爭輸贏。為了讓對話更順暢,可以設定單一的對話框架,避免東拉西扯;用「我」開頭取代「你」,減少指責;並避免用質問的「為什麼」,改以中性開放的提問方式,例如「待會可以幫忙倒垃圾嗎?」而不是「為什麼你不倒垃圾?」。這些細微的調整,能降低防備心,讓對話朝向合作而不是攻擊。 節目的最後,郝哥分享,當我們懂得放慢語速、調整語氣、設立界限、轉換視角,對話就能成為彼此靠近的橋樑,而不再是割裂關係的武器。溝通不在於贏過他人,而在於贏得人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集《天下文化 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深入介紹了珍妮佛.托斯蒂—卡拉斯 (Jennifer Tosti-Kharas)所著的《你的工作值得嗎?》一書。 他以真摯語氣帶領聽眾反思一個看似簡單卻極具深度的問題:我們每天辛苦工作的背後,究竟是為了什麼?而這個問題,在AI時代更顯重要,當工作的型態、意義與價值正快速變動時,我們該如何重新理解工作與人生的關係? 節目一開始,郝哥用911事件引出對「工作是否值得」的靈魂拷問。一位資料中心經理,當年在世貿中心上班,在911事件中罹難。他的妻子在悲痛之餘,不禁質疑:丈夫為了職涯犧牲與家庭相處的時間,這樣的投入是否值得? 工作本身並非理所當然的「該做之事」,而是一個需要重新定義的選擇。書中提醒我們:「你每天為工作所犧牲的,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嗎?」 接著郝哥介紹本書的三大主軸:工作是什麼、什麼是價值、有價值的工作該如何整合。 「工作是什麼」郝哥強調,工作並非僅限於職場或收入來源,它其實是一種「有目的、需要付出努力的行動」,甚至包含在家打掃、照顧家庭等非有償的付出。 他引用一句話說:「時間可以越花越少,但金錢卻能越賺越多」,提醒大家不要無止盡地將自己壓榨在職場,而忽略了其他生活的面向。 「為什麼要工作」。郝哥引用餐飲業經理史蒂芬·雅當斯的故事,他從興趣出發,成為一位調酒師與侍酒師,工作不再是苦差事,而是讓自己開心且對他人有價值的事。 他藉此強調,內在動機(如熱情、興趣)與外在報酬(如金錢)在職涯中都不可或缺。心理學研究亦指出,一旦超過某個收入門檻(如年薪7萬美金),「自我實現」反而成為人們對工作的最大驅動力。 郝哥分享關於職涯的三種取向:薪資取向(為了賺錢)、事業取向(為了地位)、使命取向(為了意義)。 根據研究,第三種使命型工作者的滿意度最高。他也提醒,工作時數的多寡不等於工作品質;長工時容易造成職業倦怠,尤其在醫師這類高壓職種中更常見。 他提到「Work smart」的重要性,不只是「Work hard」,透過更聰明的方法減少無效努力,才能真正提升人生效益。 在談「價值」時,郝哥分享了「為錢工作」與「為興趣工作」的差異。他認為,真正的價值是來自「利己又利人」的工作自己喜歡又擅長、能獲得報酬,同時也為社會創造正向貢獻。這樣的工作,才不會讓人在某一天突然回首時感到懊悔,覺得一切毫無意義。 他以賈伯斯在史丹佛演講中的話作結:「繼續找,不要將就」,提醒聽眾如果還沒找到熱愛的工作,不要急著妥協,總有一天當你找到時,你會知道那就是你真正想做的事。 節目最後,郝哥整理出四個自我提問,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值得投入的工作方向: 你喜歡做什麼? 市場願意為什麼付錢? 你擅長做什麼? 世界需要你做什麼? 他認為,當這四項重疊時,工作就不再只是「為生活而忍受的事」,而是你樂在其中、能發揮天賦與熱情,同時改善他人生活的行動。這樣的工作,才是真正「值得」的。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月城南廣告】Podcast 製作服務聯繫信箱:podcast@lumosads.biz腳本企劃 | 錄音剪輯 | 創立頻道統包服務月城南官網: https://fstry.pse.is/7uvfkw ——以上廣告由 Firstory 與【月城南廣告】共同執行—— 這一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節目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深入介紹了他認為在近年來最有影響力的一本書:《自媒體行銷:短影音時代打造IP和流量變現》。作者是行銷界極具聲望的加里・維納查克(Gary Vaynerchuk),他在書中提出了許多與現代社群平台特性密切結合的行銷觀念。郝哥以自身經驗作為案例,詳細說明了這本書如何在實務操作上改變了他的行銷策略與成效。 節目一開始,郝哥強調「TikTok化」是目前廣告行銷最重要的趨勢。他指出所謂TikTok化,其實就是「短影音化」的概念。他回顧自己多年經營Facebook與Instagram的經驗,在尚未採用短影音之前,帳號成長停滯不前;而自從積極投入短影音創作後,無需投入廣告費,流量與粉絲數都出現了顯著成長。他以具體數字舉例,像是Facebook粉專從3.5萬人提升至6.6萬人、Instagram從600人暴增至1.5萬人,證明短影音的實質影響力。 在談到行銷的本質時,郝哥提出「記住比想要更重要」的觀點。他認為消費者之所以會購買某項產品,不是因為它多吸引人,而是因為它首先被記住了。 因此,品牌的第一步是創造記憶點,而短影音正是建立這種記憶力的關鍵工具。人們現在的注意力極為短暫,平均僅8秒,略高於金魚的7秒。如果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引起注意,那麼訊息基本上就失去了價值。 他進一步說明了目前的演算法轉變:從「社交圖譜」轉向「興趣圖譜」。過去的平台推薦內容是根據使用者關注的人,現在則是依據使用者的興趣。這意味著,創作者即使粉絲不多,只要內容切中目標受眾的興趣,也能取得大量曝光。因此,不再是「誰說的」重要,而是「說了什麼內容」才決定能不能吸引關注。 接著,郝哥討論了「反饋比設計更重要」的概念。他強調,在這個變動快速的行銷環境中,與其花大量時間做完美規劃,不如快速測試與調整。郝哥也引用書中對廣告策略的比喻,指出傳統的廣告如同「長期投資」,需要大量資源與耐心,而現代行銷則像是「當沖交易」,快速釋出訊息、收集數據、即時修正。短影音的門檻低、成本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以極低的代價取得高關注,進而發現市場偏好。 作者Gary Vaynerchuk在書中提出的核心觀念之一是:要在短影音行銷中成功,需要掌握六大變數。郝哥在節目中談到了前三個。 首先是「同類的族群」內容一定要針對明確的受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賽道」,製作內容前要問自己是做給誰看的。 第二是「平台與文化」不同平台(如FB、IG、TikTok、YouTube、小紅書、Bilibili等)有各自的風格與族群,必須理解平台文化,才能用對的方式傳遞訊息。 第三是「策略性的自然內容」不要等到內容完美才發出,而是要大量、自然地發佈,不斷實驗、收集反饋並持續優化。 郝哥特別認同作者提出的「不要創作,只要去做」這句話。他指出,不是你想說什麼就重要,而是觀眾是否聽得懂,是否感興趣。因此不需要過度雕琢內容,而應該多產出、多嘗試,靠數量與持續累積來提升品質與觸及。 節目尾聲,郝哥強調「破圈」與「擴大曝光」的重要性。他指出,當你發現某則內容表現不錯時,要將資源集中投入在有效的內容上,例如透過廣告或不同平台的再發布,讓好的內容被更多人看見。並舉例AB測試的概念,說明行銷的本質是測試與修正,而非一開始就追求完美。 這一集Podcast結合作者理論與郝哥親身實踐,證明了短影音在當代行銷中的強大威力,也鼓勵聽眾勇於嘗試、快速行動、持續優化,才能在這個注意力分秒必爭的時代,真正被看見與記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導讀人郝旭烈,郝哥介紹丹尼爾·克羅斯比撰寫的《財富的靈魂》希望透過50則關於金錢與意義的反思,引導人們重新定義「富有」的真正含義。 節目一開始,郝哥便指出我們對金錢的關注常常過於片面,往往只專注在「數字」上,而忽略了背後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克羅斯比在書的前言中就提出一個觀念:「財富與數字無關」。 他舉了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作為開場:儘管這位征服者擁有無與倫比的權力與財富,但在摯友戰死後,他卻深陷悲傷,財富無法彌補他的失落。這個故事象徵著金錢雖能換來資源,卻無法帶來內在的滿足或解決生命的根本問題。 郝哥引用哈佛進行近百年的研究,指出影響人們幸福感最深的,其實是「關係」也就是與他人間的連結。 這點也呼應了2012年一項針對臨終者的研究,整理出人類最常見的五大遺憾,包括「工作太努力」、「活得不像自己」、「缺乏情感表達」、「與朋友失聯」以及「沒有讓自己更幸福」。這些遺憾正反映出,我們常為短期可見的數據拚搏,卻在長遠中失去了意義感。 為了讓人更理解並實踐有意義的生活,作者援引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所提出的「PERMA幸福模型」Positive Emotion(正向情緒)、Engagement(全心投入)、Relationship(良好關係)、Meaning(生命意義)、Accomplishment(成就感)。 郝哥逐一解釋這五大元素,並用貼近日常的語言補充詮釋,像是正向情緒來自在乎該在乎的、忽略該忽略的,或者用投資為例——專注可控範圍如定期儲蓄、分散風險、投資自己,而非讓自己被市場波動牽著走。 節目的最後,郝哥點出人們常說「我們不怕窮,怕的是比別人窮」,這句話形象地說明社會比較的心理壓力。 因此,他建議我們要「專注自己的價值與目標」,並學會表達感恩、限制社交媒體的使用,因為這些工具往往強化了比較心理。 《財富的靈魂》這本書傳達一個重要的概念:真正的富有,不在於金錢的多寡,而在於是否活出你想要的人生,是否擁有良好的關係、積極的情緒、意義感與持續行動的習慣。這樣的財富,才是有靈魂的。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旭烈,郝哥介紹了由約翰·麥斯威爾所寫的《領導的黃金法則》。雖然這本書一開始看似專為企業、組織領導者所寫,但郝哥在閱讀之後認為其實這是一本每個人都該讀的「人生指南」。 書中提出了26條黃金法則,郝哥將其濃縮成三個核心重點:讓自己變好、讓別人變好,以及讓大家變好。 這是一個從個人修煉開始,逐步擴展至影響他人與群體成長的過程。 在談「讓自己變好」這一段時,郝哥提到作者認為人生中最難領導的人其實是自己。 他引述書中一句經典的回答:「領導,我自己」,說明人最容易對別人嚴格、對自己寬鬆,經常替他人打分數卻忽略自我檢視。 他分享了一個輕鬆有趣的故事, 一位推銷員出發前往義大利前,被理髮師一連串負面的評論擊潰,但回來之後卻成功完成生意,甚至還見到了教宗。教宗反問他:「你在哪剪的這麼爛的頭?」這句話巧妙地諷刺了那位愛批評人的理髮師,反映出我們常見的盲點:看不清自己。 接著在提到「讓別人變好」,郝哥指出這需要「聆聽」的能力。 許多人自以為是好駕駛、幽默又善於傾聽,但事實未必如此。他分享了作者提到的故事:一位女性指出同事在交談時心不在焉,提醒我們真正的聆聽不只是「聽見」,更要「聽進去」。 最後,郝哥談到領導的最高境界,不只是讓自己變好、讓他人變好,而是「讓大家一起變好」,進入一種共好、共進的團體狀態。 郝哥強調,真正高效的領導不只是單方面的管理或指揮,而是要營造出一種讓整個團體都能夠進步、提升的氛圍。這種領導力是建立在信任、願景與合作之上的,而非控制與權威。 作者約翰·麥斯威爾指出:領導的本質不在於你擁有多少人追隨你,而是你能夠幫助多少人實現他們自己的潛力。 這不只是一本講管理、講公司制度的書,更是一本講人際關係、講人生成長的書。從領導他人到與人共好,其實是一條關於成熟與自我超越的路。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旭烈,郝哥介紹謝文憲(憲哥)所著的《極限銷售:「四招贏得信任,不要想著賣東西,就能創造無限商機》。這本書不只是教你怎麼賣東西,更是一本關於做人與建立關係的行銷心法。 郝哥一開場就提到書中最打動他的觀點:「不要想著賣東西」,這句話簡單卻蘊含哲理,提醒銷售的本質其實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渴望與信任。 封面上寫著:「銷售不是一次性的交易,而是一輩子的成交」,郝哥甚至在旁邊寫下「交情」兩字,說明真正的銷售如同朋友之間來來往往的互動,久了便有了情分與信任。 書中提出「極限銷售」的四大關鍵:做人、專業、溫暖與影響力。這四個面向緊密相連,也都由實際故事串起,形成完整且動人的銷售哲學。 第一個關鍵是「做人」,銷售的底層邏輯就是「以人為本」。不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推銷產品,而是學會換位思考。郝哥特別提到一個安捷倫的故事。當年憲哥在安捷倫擔任維修主管,某位客戶工廠發生火災,影響到Nokia與Motorola的訂單履行。這是一場危機,但也考驗人性與判斷力。客戶急需設備恢復生產,而保險公司、競爭對手、公證公司都環伺其中,各有利益考量。 憲哥選擇的是「共好」的方式處理問題:一部分設備維修、一部分汰換、還給予合理折扣,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感到公平。這不是單純的業績思維,而是深刻的做人態度,理解所有人的難處,找出共贏的解法。這不只穩住了客戶,更讓憲哥當年度業績成為公司第一。 接著是「專業」這一項,它被形容為一種「看不見的說服力」。有專業,就不需要硬推;有價值,就不怕價格被質疑。 第三項是「溫暖」,也就是信任感的來源。信任來自真誠與願意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其中一段感人的故事是憲哥與同事一起服務一位視障客戶曹先生。他們從沒帶過盲人看房子,憲哥沒有假裝專業,而是誠實承認自己的經驗有限,請求對方諒解。也正是這樣的謙遜與誠意,建立了最深的信任。 後來曹先生與他太太買下房子,甚至連提款與簽約的過程都由憲哥陪同,成為信義房屋內部非常典範的案例。這種「展現人性」的做法,不只完成了一筆交易,更成就一段關係與彼此的成長。 最後一項是「影響力」。這是從銷售進階到個人品牌的過程,不只是完成交易,而是讓人因你而受到啟發。影響力的核心不在於價格,而在於價值的分享。 銷售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種信念與態度。從做人、展現專業、傳遞溫暖,到建立影響力,這些原則其實適用於任何關係中,不論是職場、家庭,或日常的每一個人際互動。 這集節目不只是為了幫助你賣東西,而是幫你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人」。而當你成為這樣的人,自然就有源源不絕的機會與回報。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旭烈(郝哥)深情介紹了吳若權老師的新書《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 這整集內容不只是介紹書本,更多的是郝哥對書中智慧的深刻感悟和自身經驗的呼應。他形容這本書是與金剛經智慧同行的現代生命筆記,也是幫助我們「從此岸到彼岸」的重要引導。所謂的「此岸」是困於執著與妄念的生活狀態,而「彼岸」則是自在與清明的境界,整本書旨在讓我們學習放下種種束縛,找回真正的自己。 郝哥首先分享了自己與吳若權的多年交情與交流,指出這本書建構於金剛經的四大要義之上,並以現代語境講述佛法如何落實於生活細節中。他提到閱讀過程中情緒常被觸動,書中的故事與體悟讓他在思維上有許多翻轉,也讓他思考當前自己生命的目標,已經不再是追求外在成就,而是追求「因為自在,所以安在」的生命狀態。 書中的第一章〈斷捨煩惱〉,郝哥引用了黃仁勳的例子,說明真正的成功是能夠激勵與成就他人,而非只滿足於個人光環。黃仁勳在夜市真誠推薦一位賣水果的婦人,就是一種無我的表現。他的成功已不是自我炫耀,而是一種助人為樂的實踐。郝哥進一步說明,「從有我到無我」是斷捨煩惱的精髓。人若總是以「我」為中心,容易陷入主觀判斷與煩惱,當能放下我執,才能看到事物全貌,也才有真正的自由。 接著他引介四大要義的第一項——〈無我度生〉。這部分的重點在於認識自己、覺察念頭、處理人際關係。他分享吳若權從對母親電話的不耐煩,到轉念體察母親的關心,這過程中體悟到「不要相信每一個念頭,它不一定是真的」。這樣的轉念幫助他釋懷與放下情緒。 接續談到「沒有人能夠欺負你,除非你應允」,強調外界的批評或誤會若無法進入你的內心,就不會傷害你。他引用自己與吳若權國中時被誤解作鬼臉的事件,來說明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再談到「每一次如願都是別人成全」,提醒我們不應自我膨脹,而應懷抱感恩,因為所有的成功與幸福,幾乎都來自於他人的配合與讓步。 第二項要義〈無相布施〉則進一步延伸到付出的智慧。郝哥特別強調真正的付出,不是自以為的好,而是貼近對方需求的幫助。他舉例說明吳若權送錢給媽媽卻被婉拒的事件,從溝通到轉化,讓付出變成一種尊重與成全,進而激發媽媽想捐款與請家人吃飯的善行。他點出布施不僅限於金錢,也包含智慧(法布施)與精神支持(無畏布施),真正高明的付出,是讓對方毫無壓力,也不覺得被施捨。 郝哥也提出一種身教的概念:最成功的影響,是讓對方根本不覺得你在教他,而是從你身上自然地學習。他認為這種「留一個給人看得到的好樣子」的生活方式,比言教更有力量。 金剛經的智慧其實並不玄遠,而是透過生活中的種種選擇與態度體現出來——不執著、能轉念、懂成全、會布施,這些都是修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天下文化暢銷書書展開始摟,5/7到6/22在博客來網站,天下文化書籍享最低66折優惠。 快上博客來網站選好書! https://activity.books.com.tw/crosscat/show/A00000119692 這一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旭烈(郝哥)介紹了一本由克里斯・貝利所寫的書《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這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顛覆傳統對生產力的理解:當我們一味追求效率與成果時,反而會因焦慮、壓力與過勞而降低整體生產力。因此,書中強調唯有保持內心平靜,才能真正有效率、專注並持續工作下去。 節目一開始,郝哥便指出這本書的重要性,尤其對於在高壓環境中工作的現代人來說,「賣肝」的狀態只會讓我們逐漸耗損健康與熱情。作者認為,現代人若要真正地提升生產力,應先學會在生活與工作中建立「平靜」,並與「焦慮」和平共處。 焦慮的兩大來源──「貪多心態」與「超正常刺激」──是這本書的重點剖析對象。 郝哥詳細解釋了「貪多心態」如何讓人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之中,並分享書中提出的調查──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只要比現在的收入多50%,自己就會更快樂,但這只顯示了人性中無止境的慾望,而非真正的需求。對此,作者提出解方是「好好品味生活」,在當下感受已有的美好,而不是無限追逐尚未獲得的東西。 而「超正常刺激」則指的是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誘惑,例如社群媒體、短影音與演算法推薦,它們透過刺激多巴胺來吸引注意力,使我們難以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克里斯・貝利建議關閉個人化推薦、減少對手機與數位內容的依賴,藉此保護專注力與心理健康。 此外,書中提出了兩個具體實踐方法:第一是「建立生產力的時間」,意思是為工作與專注設定固定時間區段,在這段時間內全力以赴,其餘時間則留白,讓自己得以放鬆與充電;第二是「建立壓力的庫存」,也就是有意識地列出每天造成壓力的來源,檢視哪些該去除、哪些能保留,透過這樣的篩選,減少無謂的負擔。 郝哥進一步分享了自己的實踐經驗,包括如何安排時間閱讀、運動或與朋友聚會,並強調「我不是有時間才看書,是我把時間留下來用來看書」這句話的意義。他也談到「過勞方程式」:當一個人身體疲憊、對工作充滿負面情緒、又感受不到成就感時,就會陷入嚴重的過勞狀態,這是需要正視的警訊。 最後,他以一個發人深省的假設問題作結:如果有人提供你年薪75萬美元的工作,但保證未來幾年你會非常不快樂,你會接受嗎?這個問題引導聽眾思考自己對「想要」與「需要」的定義,並回到本書的主旨──唯有內心真正平靜時,才能產生長久、穩定而有意義的生產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旭烈 郝哥介紹大衛·羅斯馬林博士所著的《凝視焦慮:化焦慮為力量的九大覺察法則》。這本書不只是教人「擺脫」焦慮,而是引導人們理解焦慮、接受焦慮,甚至將其轉化為個人成長的助力。 節目一開始就點出一個重要觀念:焦慮不是我們需要消滅的敵人,而是一種我們可以學會與之共存,甚至利用它來強化內在力量的情緒體驗。 羅斯馬林博士主張,當我們承認自身的局限,接受人生中不可掌控的變數時,反而能建立起更堅韌的心理狀態,從而在追尋目標與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將焦慮當作成長的指標。 書中的「九大覺察法則」被細分為三個主要面向:強化與自己的連結、與他人的連結,以及與生命的連結。而這三個面向又各自對應三個階段:「認識」、「接受」與「超越」。 在強化自我連結的部分,首先要區分「壓力」與「焦慮」的不同。郝旭烈分享了一個實際案例,一位母親將生活中的壓力誤認為是焦慮,羅斯馬林指出壓力是當需求大於資源時產生,而焦慮則是當恐懼超過實際威脅時的一種心理反應。 對壓力的處理可以透過調整需求或增加資源,例如改善睡眠、減少無謂的耗時行為如過度使用手機,或是學會說「不」,從而釋放出更多精力。 在認識焦慮的同時,節目中也談到「恐慌症」,並打破了人們對其的偏見。透過一則關於恐慌症患者開車的研究,指出這些人在發作時反而會提高警覺與反應能力,不但未造成事故,甚至駕駛表現比一般人更好。這提醒我們,許多我們視為「弱點」的狀態,其實可能隱含著潛在的力量。 接著談到接受自我,主持人引用了ACT(接受與承諾療法)的核心理念:接納當下的情緒狀態,而非與之對抗。透過例子說明,例如一位在Costco會焦躁的朋友,如何透過內在對話來平靜情緒,學會疼惜自己,避免掉入自我批判的負面漩渦。 「超越自我」則強調改變行為來影響思維。舉例來說,一位因童年經歷而懼怕蜘蛛的女性,在一天內透過「曝露療法」逐步接觸與面對蜘蛛,最終克服了恐懼。這種方式看似殘酷,卻是對患者能力的信任與尊重,同時也印證了「行為轉變先於觀念轉變」的心理學觀點。 當我們選擇行動,如簡單的抬頭望天、微笑等身體語言,都能對情緒產生正面影響。 這集節目帶我們從認識到接受、從壓力到焦慮、從自身到他人,層層遞進地告訴我們:焦慮不是人生的絆腳石,而是一股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透過有意識的練習與覺察,我們能與焦慮同行,並從中找到成長與療癒的契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哥介紹的書是《魅力學》,作者是 奧麗薇亞。 節目一開始,郝哥點出「魅力」這兩個字本身就讓人充滿想像,而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無往不利的自我經營術》,暗示著魅力並非天生,而是可以被訓練與打造的。 他引用書中作者奧麗薇亞的話強調,不論是想讓人喜歡你、信任你、願意和你合作、或是希望提高自己的影響力,魅力都是關鍵的工具,是「影響我們一生的關鍵能力」。 為了讓聽眾更具體地感受魅力的力量,郝哥講了一個19世紀的真實故事:英國首相候選人格萊斯頓和迪斯雷利各自與一位年輕女士共進晚餐。飯後這位女士接受採訪時說,與格萊斯頓吃完飯後,她覺得他是全英最聰明的男人,但與迪斯雷利共餐後,她竟覺得「自己」是全英最聰明的人。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魅力的真正魔力:不在於讓人看到你有多優秀,而是讓對方「感覺自己」被重視、有價值、有魅力。 郝哥分享了書中提出的魅力三大核心元素:臨在感、影響力、親和力。 靈在感就是專注於當下,尤其是在與人互動時,把注意力全然放在對方身上。他舉例現代人經常分心、開會滑手機、只想著要說什麼而忽略傾聽對方,這些都會削弱彼此的連結。而要練習靈在感,作者建議透過一個觀想訓練法:找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一分鐘,專注於三件事──周遭的聲音、自己的呼吸、與腳趾頭的感覺。這個看似簡單的練習,其實能夠幫助我們回到當下、進入身心整合的狀態。 影響力則是讓自己成為能影響周遭環境的人,成為一個榜樣。郝哥引述《與成功有約》中的「影響圈」概念,強調應該聚焦於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讓自己變得更穩定、更正面,自然地發揮影響力。 親和力是展現對他人的關懷與善意。這不是表面的友善,而是發自內心的理解與同理。 接著,郝哥介紹了書中提出的三個實用步驟,幫助我們轉化這些「生理或心理的不是」為增強魅力的契機: 1去污名化自己的負面情緒和狀態,承認這些感受是正常的,讓自己有空間處理 2綜合負面情緒,用正向的觀點平衡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3改寫事實,試著從對方的角度理解事情,用親和力重建連結 真正有魅力的人,不是完美無缺,而是能真誠地活在當下,理解自己,也願意理解他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介紹《少,但是更好》這本書,並以自己的生活哲學和經驗,解釋這本書提出的「專準主義」(Essentialism)概念。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時間管理或效率的書,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專注於少數真正重要的事,以更有紀律的方式生活,從而達到更高品質的人生。 郝哥一開始便指出,「少,但是更好」這句話與他過去十幾年的生活實踐完全契合。他認為,我們其實無法「管理」時間,只能選擇如何運用時間,留出空間給真正重要的事情。他用「精挑、減化、準確執行」三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的核心精神,也就是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專準主義者。 在談到「精挑」時,郝哥強調,人生中有太多的「瑣事」,我們必須學會辨別它們和真正的「要事」。他舉了許多例子,例如成功反而可能是失敗的起點。當一個人因為專注某件事而成功後,各種邀約隨之而來,如果一一接受,便會分散原本的注意力和精力,反而失去最初讓自己成功的核心。這也讓郝哥想到雷軍專注做一支手機、李昌鎬只專注下棋的例子,這些都是專準精神的體現。 書中用一張圖形象地說明:一個人如果同時做十件事,精力就被分散為十條短線,但如果只專注一件事,這條線就能拉得很長,直指目標核心。這跟拿破崙集中兵力突破敵軍最弱點的戰略如出一轍,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精準打擊。 書中同時也提到「成功會導致不成功」這個令人震驚但深刻的觀點。人們常常因為成功之後接觸更多機會與誘惑,反而背離了原本讓他們成功的那條道路,這是專準主義者必須時刻警惕的陷阱。 接下來,郝哥細細拆解書中三大核心精神。 第一是「精挑」,也就是學會選擇少數真正重要的事。他分享了從「我必須做」到「我選擇做」的轉變,這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他也引用了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進一步強調選擇的力量。 這一章節又包含五個策略:逃離、留意、玩樂、睡眠和嚴選。從主動空出時間、覺察內在需求、保持童心、重視睡眠、到只對最重要的事情說「是」,每一點都強調如何聚焦與減法思維。 第二部分「減化」是針對即便經過精挑後,仍然可能面對複雜性的挑戰。減化就是用更有力的方式,持續篩選與排除干擾。他談到的五個實踐策略——釐清、膽量、取消承諾、剪輯、與界限——是一連串幫助人們排除雜訊的具體方法。例如如何明確定義目標、如何勇敢地說不、不被沉沒成本綁架,以及建立屬於自己的界限。 郝哥也補充了個人經驗,例如他一開始經營Podcast時,設定的單一目標就是做滿100集,這種單純明確的目標,反而成為他前進的動力。他指出,當我們無法清楚界定什麼叫做「成功」,就很難專注,也難以完成任何目標。成功其實是一種由自己定義的狀態,而不是社會或他人標準的投射。 第三部分是「準確執行」,雖然這段在節目中著墨較少,但從前面鋪陳可以理解:一旦明確目標、去除雜音,就應該不被干擾地去落實。也就是說,專準主義不只是思考或策略,更是一種行動模式。 郝哥強調,這本書還有提供特別版「21天專準主義挑戰」的筆記與練習,讓讀者可以從閱讀走向行動,在21天內用書中的方法實際改變生活。他認為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從「知道」到「做到」,而這本書正是能幫助我們做出這樣轉變的工具。 透過郝哥的講述,聽眾也能感受到「少,但是更好」不只是一本書的標題,更是一種值得實踐的生活哲學。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哥介紹的書是《擺脫羞愧的練習》,作者是戴文・普萊斯。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並擺脫所謂「系統性羞愧」——一種來自社會價值觀的壓力,讓人內化成對自己的否定與自我厭惡。郝哥從一開始就引出書中令人共鳴的主題:「別讓標籤定義你,人生由你決定」,並對照自己曾經分享過的另一本書《正念之身》,強調這些書都有一個共通點:幫助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脫離外界價值對內在的干擾。 節目中,郝哥談到書中開頭提出的幾個問題,像是「你是否曾因變胖感到羞愧」、「是否覺得不夠環保會被批判」、「是否總覺得接受幫助就等於失敗」等等。他自己幾乎全打勾,也點出這正是系統性羞愧的症狀。系統性羞愧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壓力。書中定義它為:由社會價值觀組成的自我厭惡感。這種羞愧會導致情緒創傷、憂鬱、孤立與絕望。 作者將系統性羞愧分為三類:個人層次的「我不好」、人際層次的「他人不好」、以及總體社會層次的「人類不好」。而這三者背後的共通邏輯,是我們根據一種既定的社會成見來判斷對錯與價值。這些成見並不是絕對正確的道德,而是長久被灌輸後,讓人無形中自我設限、自我批判。郝哥也補充了「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這個觀念:雖然個人看似渺小,卻也是世界全部的其中之一;當你開始擺脫羞愧,從自我肯定出發,就能產生「影響權」——這影響不只是個人的力量,更可能擴散至他人與整個社會。 在探討系統性羞愧的起源時,郝哥引用了《人類大歷史》的概念——我們活在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裡。許多規範與標準,其實是人為設定出來的控制機制。例如我們現在習慣靠右走,是因為車子出現後,需要有交通規範;但如果退回沒有車的時代,人們本來就是走在馬路中間的。這樣的例子提醒我們,很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規則,其實是被建構出來的控制方式,目的是讓大家變得一致、好管理,這也就是羞愧的系統性來源。 他進一步舉出抽煙的案例說明系統性羞愧如何由產業操弄。1940年代女性大量吸煙,是因為當時香煙被塑造成女性解放的象徵;但當一位女性因為長期吸煙而罹癌提告煙草公司時,煙草公司卻以「這是個人選擇」為由卸責。這種把集體問題丟回個人身上的邏輯,與現今許多產業(甚至家庭、公司)將錯誤歸咎於個人一樣,是系統性羞愧的一種體現。 而書中也分析了五種造成羞愧的主流價值觀:完美主義、個人主義、消費主義、財富智商,以及個人責任。這些看似正向的觀念,實際上也可能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不必要的要求與壓力。例如完美主義會讓人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就像郝哥分享自己錄音過程中,為了追求完美,一句話反覆錄了兩個小時,最後反而失去原本自然的風格。Lizzo這位美國胖女歌手的案例也被提出,她被不同價值觀的人同時推崇與批判,反映出「完美」根本是因人而異的標準,根本沒有單一答案。 個人主義則是把一切問題都內化成個人責任,反而變成一種卸責的機制;如果我們總是以「我就是這樣的人」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情緒,便無法真正面對問題,也無法前進。郝哥借用《與成功有約》的概念說明,真正的力量來自於「主動積極」,當我們停止關注他人對我們的定義,而選擇從自我影響開始,我們才能真正跳脫羞愧的枷鎖,並影響他人與環境。 整體而言,這集Podcast不只是在說一本書,更是一場對現代人心理狀態的深刻剖析。透過書中的理論與案例,我們可以理解,許多讓我們感到羞愧、自卑、焦慮的來源,並不是我們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投射。我們能做的,是有意識地練習與這些價值觀保持距離,重新定義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自己」,從而找回內心的自由與真實的自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介紹《和解練習》,作者是羅志仲。主持人郝旭烈(郝哥)一開始先介紹了作者背景,羅志仲是台中豐原人,與郝哥同鄉,也念過清華大學中文博士,現在是一名人際溝通講師及身心靈工作者。他的專業讓這本書不僅僅是個人經歷的分享,更包含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這本書的核心概念在於「和解」與「練習」,尤其強調後者。郝哥提到哈佛長達75年以上的研究,指出人生最終的目的與幸福感來自於「關係」。這本書談的不僅僅是與他人的和解,更重要的是與自己的和解。作者透過自己與父親長達18年無交流的故事,呈現如何從對抗、誤解,到後來在母親意外離世後,因父親身體欠佳而搬回家照顧,開始修補父子關係,最終踏上和解之路。 羅志仲的書不只是理論,而是透過他的親身經歷,讓讀者感受和解的艱難與可能性。他強調,和解並非一次性的,而是一個「練習」的過程,引用了心靈導師托勒與阿迪亞香提的觀點,指出「學習重要,但比學習更重要的是練習練習再練習」。這點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相呼應,只有持續實踐,才能真正做到和解。 書中還提到一個重要觀念:「大膽求助吧,向外求助並不是軟弱的行為,而是勇敢的表現。」郝哥分享了另一位心理學老師李崇義的觀點,談到在高空彈跳的抉擇——不論是選擇跳下去、猶豫後跳下去,甚至決定不跳,都需要勇氣。同樣地,向外求助也是一種勇氣的展現。 書中和解的練習分為四個關鍵概念:連結、自由、臨在、如常。 1連結:和解的第一步是找到彼此的共通點。作者與父親長年不交流,但當父親開始理光頭後,他靈機一動,自己也剃光頭與父親合照,藉此建立新的連結。這提醒我們,在關係破裂時,可以試著尋找彼此的共同點,而不是專注於不同之處。 2自由: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內在的改變,而非試圖改變他人。作者在接受心理諮商時,曾抗拒改變自己,認為應該是父親要改變。但他後來發現,自己長大了,過去的怨恨其實只是青少年未被滿足的期待,而當他願意放下時,才真正獲得內在的自由。他開始尊重父親的選擇,並且學會平靜地拒絕要求,而不帶怒氣或內疚。 3臨在:即活在當下。他分享自己有時會在工作時接到父親的電話,心中不免產生抱怨,認為父親「老是」打電話給他,或「沒事」就打來。但當他冷靜下來後,他發現這只是自己的假設,事實上,父親並非「老是」打電話,而是偶爾有事才打來。他提醒我們,很多情緒來自於扭曲的事實,而學會專注當下,就能避免情緒的失控。 4如常:這是一種「接納」的練習。當作者遇到困境時,他學會不再一肩扛起所有責任,而是學會向外求助。他在一次父親住院的事件中,終於鼓起勇氣請妹妹幫忙,而當他寫下「你來主導,我來配合」時,突然意識到這句話不只是對妹妹說的,更是對生命的態度——接受事情的發生,並且順應生命的安排。 整本書的核心,是透過不斷的「練習」,來建立更健康的關係,無論是與家人、與自己,還是與生活。和解不是一次性的決定,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練習、需要勇敢求助,也需要真正活在當下,接受生命的流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介紹一本重量級的新書—《黃仁勳傳》。這本書的副標題為《輝達創辦人如何打造全球最搶手的晶片》,由史帝芬.維特撰寫,是全球第一本經過黃仁勳本人授權的採訪專書,包含了大量真實的訪談內容,甚至連黃仁勳在某些問題上表現出的不悅與不滿,作者也毫不隱藏地記錄下來,使得這本書的可讀性大增。 書籍封面已經概述了黃仁勳的成就。他出生於台灣,後來成為矽谷最受推崇的科技公司執行長之一。1993年,他與友人在矽谷的一間連鎖餐廳Denny’s內創立了輝達(NVIDIA),並擔任執行長。30多年後,輝達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與蘋果、微軟比肩,黃仁勳本人則成為科技界任期最長的執行長之一,甚至曾被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欽點為可能的接班人。 這本書不只是記錄一位企業家的奮鬥史,更是一個小眾電玩硬體廠商如何登上全球市值王座的故事。它講述了一位固執己見的企業家如何在30多年來鍥而不捨地推動運算技術發展,最終成為全球富豪榜上的一員。更重要的是,它呈現了一個半導體革命的歷程,從一群叛逆工程師無視華爾街投資人的質疑,堅持願景,最終讓人工智慧(AI)技術大爆發,影響整個人類社會。 郝哥在節目中歸納了《黃仁勳傳》的六大核心內容: 1個性的養成、2創業歷程、3資金來源、4技術突破、5AI發展、6電力需求 黃仁勳的個性從小便受到環境的磨練。他在台灣出生,但後來移居泰國,再因政局不穩轉往美國。他10歲時被送到華盛頓州的親戚家,後來搬到肯塔基州的鄉下,就讀肯塔基州奧奈達學校。在那裡,他學會了如何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當被霸凌時,他選擇還擊,最終反而與霸凌者成為朋友。他明白沒人會幫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強起來,繼續前進。 1976年,他進入奧勒岡州的阿羅哈高中(Aloha High School),並同時參加了數學社、科學社與電腦社,展現了極高的學術天賦。此外,他還是一名優秀的桌球選手,曾在16歲時進入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青少年桌球錦標賽決賽,被譽為美國西北地區最具潛力的青少年桌球選手。 儘管成績優異,他並未選擇就讀常春藤名校,而是選擇了離家較近的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主修電機工程。他在大學期間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同時決定專注於電路設計,這也為他日後進入晶片設計產業奠定了基礎。 創業之路並不輕鬆。畢業後,他先在AMD工作兩年,隨後進入矽谷的LSI Logic(巨積公司),在那裡認識了兩位未來的創業夥伴—克里斯.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與普里姆(Curtis Priem)。這兩位當時在昇陽(Sun Microsystems),擔任晶片設計師,因為不被公司高層支持開發遊戲晶片的計畫,於是決定離職創業,但認為自己不擅長經營公司,因此邀請黃仁勳加入。 最初黃仁勳並無意願,因為他當時已在LSI Logic管理一個年營收2.5億美元的部門。但公司高層從英特爾挖來一名高層主管與他共同管理部門,讓他感到不滿,最終決定離職,與兩位夥伴共同創辦輝達。 1993年,他們三人在Denny’s餐廳決定創業,並選擇了“NVIDIA”這個名稱,來自拉丁文“invidia”,意思是“嫉妒”,意指希望競爭對手看到他們的成就會嫉妒得臉色發青。 創業初期資金極度短缺。他們尋求創投資金,最終獲得矽谷知名投資機構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的青睞,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黃仁勳的前上司、LSI Logic創辦人科里根(Wilf Corrigan)的推薦。 技術挑戰隨之而來。他們的第一款晶片NV1採用了四邊形紋理貼圖技術,並與Sega合作,然而市場並不接受這種架構,導致NV1失敗。黃仁勳沒有放棄,而是迅速轉向開發基於三角形渲染的GPU,這最終成為輝達成功的關鍵。 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輝達的GPU技術成為AI運算的核心,黃仁勳也因此成為AI革命的領航者。今天,輝達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之一,而黃仁勳也被譽為最有遠見的企業領袖之一。 郝哥在節目最後總結,創業的成功並非僅靠遠見與努力,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沒有任何創業故事是可以被完全複製的,但我們可以從這些故事中汲取靈感,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黃仁勳的故事,正是一個從危機中尋找轉機,不斷突破困境的經典案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摘要 一, 7月6日,为期两天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正式开幕。 值得注意的是,僅六個國家元首到場,出席率創歷史新低。習近平罕見缺席該峰會,中共總理李強的發言也轉向謹慎,另外,在「去美元化」、巴勒斯坦局勢、伊朗問題等敏感議題上未達成共識,其中印度和南非明顯開始靠攏美國,進一步暴露出金磚陣營內部裂痕加深。 川普也沒有閑著。7月8日,川普在白宮與內閣官員開會期間表示,金磚國家「很快」將被徵收10%的關稅。7月9日,川普公布了對八個國家的新關稅,其中巴西的稅率最高,達50%。明顯針對的是巴西和中國的越走越近。 我們怎麼看待這次的金磚領導人峰會狀況?在美中對峙中又透露了哪些訊息? 二, 7月9日,港交所迎來年內最擁擠的一天,藍思科技、極智嘉-W、峰岹科技、大眾口腔、訊眾通信共5家公司一起在港股上市,另外還有一家ETF上市,現場6面銅鑼同時排開、同時敲響,金融大會堂內更是摩肩接踵。 事實上,今年以來,港股勢頭持續向好,新股市場活躍,上半年共完成42宗首次公開招股發行,合共集資額逾1070億港元,較去年全年增加約22%,暫列 全球第一。 此外,大陸資金的湧入也大大提高了香港市場的流動性和交易量,為IPO活動和二級市場創造了強大驅動力,有部分內地A股公司尋求在香港二次上市,以此在保持內地業務的同時獲得國際資本。 如今,2019年曾經的昔日美好似乎又回來了。7月6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港股2025年勢頭持續向好,2025年上半年,恆生指數累計上升20%,升幅位列全球前三位,以點數計,是港股市場歷來最大的上半年升幅。 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真的回來了嗎?曾經的那些挑戰消失無蹤了嗎?我們怎麼解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介紹穆吉亞的《AI底層真相》一書。副標題「如何避免數位滲透的陰影」點出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教導讀者如何使用AI,或展示AI帶來的正面效益,而是揭露AI背後的多重面貌,提醒我們不能只看到它光鮮亮麗的一面,更要正視其潛藏的負面影響。 書中提出AI帶來的四大隱憂:勞動剝削、深度偽造、全面監控與個資濫用。 AI的發展並非全然自動化,它依賴大量資料進行訓練,而這些資料需要人力標記。穆吉亞揭露了所謂的「隱形工人」——這些在AI產業中默默付出的人,經常遭到剝削。其中一個例子是肯亞的薩碼公司,這是一家專門提供AI訓練服務的公司,聘用了大量來自低收入國家的員工,負責數據標記和內容審查。 這些員工的工作條件極其惡劣,薪資微薄,且經常接觸暴力、虐待和色情等令人身心受創的內容。長期下來,這些工作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影響,許多人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甚至需要依靠抗憂鬱藥物。有些人因心理創傷而無法與家人親近,影響正常生活。 穆吉亞指出,AI產業表面上看似先進和自動化,但實際上背後仍存在嚴重的剝削現象,尤其是在數據標記和內容審查等需要大量人力的環節。他認為這種現象與過去的殖民主義和傳統外包產業的剝削模式如出一轍。AI並沒有真正解決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反而加深了全球貧富差距和勞動剝削。 此外,過去我們常說「有圖有真相」,但在深度偽造技術普及的今天,「有圖不一定有真相」已成現實。因此,當我們面對影像或資訊時,一定要保持警惕和批判思維,不要輕信網路上的一切內容,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圖片和影片。 最後,郝哥提醒聽眾,AI技術的發展帶來便利和創新,但同時也伴隨著隱私侵害、勞動剝削和資訊偽造等問題。我們應該在享受AI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保持對其潛在風險的認識,並思考如何在這個數位時代中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權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介紹瓊·李維《影響力法則》。這本書的副標題強調了三個核心概念:「信任」、「連結」和「社群意識」,這三者構成了影響力的基礎。 郝哥提到,書中開篇就強調了兩個重要的觀念:第一是書名中的「影響力法則」,第二是「邀請的力量」。他解釋影響力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互動和邀請他人參與才能產生。這種邀請不僅僅是物理上的聚會,更是一種建立關係和影響的過程。 書中提出了一個公式來解釋影響力的核心:影響力法則 = 信任 × 連結 + 社群意識的次方。信任和連結是基礎,而社群意識則是讓影響力倍增的關鍵。 在如何建立信任,書中強調了三個基本要素:能力、誠實與正直、以及善意。這些元素被進一步解析為三個心理學效應: 光環效應:信任可以通過他人的推薦和轉介紹來擴散。書中提到79歲的李歐卡迪,他透過直銷賣刀具累積了500萬美元的銷售額,依靠的正是轉介紹帶來的信任效應。這種信任移轉類似於銀行的信用記錄,借貸行為本身建立了信任基礎。 宜家效應:人們會更珍惜自己付出心血的事物。書中引用富蘭克林效應,說明求助於他人反而能增進雙方的關係。富蘭克林通過向政治對手借珍藏品來建立信任,因為當一個人幫助過你,他會更傾向於再次幫助你,這是一種潛意識中的自我認同。 脆弱回路:展現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能夠促進信任的建立。當一個人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向他人尋求幫助,對方的回應成為信任關係的起點。這種「有來有往」的互動,是信任得以深化的關鍵。 《影響力法則》不只是分享如何建立信任和連結,更強調社群意識在擴大影響力中的重要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介紹由日本學者平井孝志撰寫的《思考的本質》。書的副標題是「MIT和麻省理工學院精英這樣找到問題的根源,解決困境」。 郝哥開篇強調了「思考的本質」並非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問題的本質去分析根本原因。 他引用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即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著名的「系統動力學」。這門學科教導人們不僅要看見問題的表象,更要找到關鍵的杠桿點,進而徹底改變系統模式,以解決問題。 「思考的本質」強調的是從「觀察」到「洞察」的過程。他指出,我們看到的現象只是結果,真正的挑戰在於理解現象背後的結構和原因,並認識到這些結果與其所處的大環境之間的關係。 書中提出了一個核心公式:結構 + 因果。 其中,結構指的是模式或要素間的連接關係,而因果則描述了這些要素隨著時間推進時所產生的動態變化。透過這個視角,我們可以找到改變模式的策略,從而使系統在時間的推移中朝向更理想的狀態發展。 節目中提到「正循環與負循環」的概念。以產品的價格與需求的例子來說明:當需求越高時,價格會隨之上升,這是一種正循環;而供給越高,價格越低,則是負循環。 郝哥特別提醒,建構模式時應注意區分因果關係與單純的相關性。例如,他以自己家鄉郝家村的交通違規比例為例,說明高比例的違規現象並不代表姓郝的人容易違規,而是因為郝家村大部分人都姓郝,這僅僅是一種相關性,而非因果性。 最後,郝哥以跑步為例,談到時間積累的重要性。他指出,就像存量需要長時間的流量累積,跑步也需要穩定的訓練量來實現目標。這與系統動力學中時間因素的影響不謀而合,突出了持續努力和積累的重要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介紹丹·艾瑞利《誤信》這本書,書名的兩個字「誤信」由「錯誤」與「相信」或「信念」組成,英文對應為 “misbelief”。副標題「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引人深思 作者試圖剖析人們如何陷入錯誤信念,以及如何用同理心避免陷入衝突和無休止的爭論。節目從解釋「同理心」開始,強調避免誤解他人,並以現代社群媒體的「便利性」為切入點,點出誤信形成的基礎:我們傾向於不動腦地接受資訊。 書中討論的起源與作者自身經歷密切相關。丹·艾瑞利曾因一場誤信而成為受害者。他收到一位泛泛之交的朋友來信,信中批評他品性低下,並附上大量誹謗的影片和文章,甚至牽涉荒謬的陰謀論(如與比爾·蓋茨和光明會合作策劃全球陰謀)。 這些內容在網路上迅速傳播,艾瑞利發現,一旦誤信形成,即便他努力澄清也無濟於事,反而讓攻擊更加猛烈。於是,他將注意力轉向研究誤信的成因,並著手撰寫這本書。 郝哥分享了類似的經驗,包括社群媒體上的詐騙案例和誤解。他警示聽眾,特別是在涉及送書詐騙和不實投資建議時,應保持警惕。詐騙者往往利用小利誘導人們陷入虛假的信任關係。並進一步分析誤信的四大核心元素:情緒、認知、性格與社會。 情緒通常快於理性思考,直覺成為人們形成誤信的重要驅動力。書中提到一位母親珍妮,她的孩子因在學校未佩戴口罩而受到老師的指責,這引發了她的憤怒。珍妮在情緒驅動下,開始在網上尋找反對口罩政策的證據,並將矛頭指向作者丹·艾瑞利,因為後者曾倡導戴口罩的好處。這是典型的情緒影響下的誤信案例,情緒扭曲了珍妮對事件的客觀看法。 主持人也分享了他個人的經歷。一位讀者曾批評他在書中偏重父親的辛勞,忽視母親的付出。這種針對文字的情緒化反應,凸顯了成見如何限制人的視野,並使人對事物產生片面理解。 認知偏誤是誤信形成的另一關鍵因素。書中提到疫情期間的「磁轉染」陰謀論,即疫苗會讓人體產生磁性並相互傳染。一位所謂的「盧比博士」利用專業術語和權威語氣吸引信任,但其實該人物根本不存在。這種利用人們對專業的盲目信任,成功製造了大量錯誤信念。 心理學中提到的「確認性偏誤」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人們傾向於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忽視相反的資訊。 主持人以創業中的研發人員為例,說明這種現象如何導致產品過度自信,並忽略市場的真實需求。此外,他警告聽眾小心演算法可能強化認知偏誤,使人們接觸不到多樣化的信息。 書中提到,許多人憑直覺和感覺行事,甚至將其作為行動的主要依據。這種缺乏事實支持的感覺,往往是誤信的根源。例如,批評丹·艾瑞麗的部分聲音,完全基於「直覺他有問題」這種主觀判斷。主持人強調,感覺雖重要,但必須與事實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書中進一步討論了兩種思維方式:直覺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前者快速但不一定正確,後者則需要更多時間和努力,但更能接近真相。 誤信往往在社會互動中加速傳播,尤其是在當前高度連結的社交媒體環境中。人們傾向於依附群體,從而增強了對特定觀點的信任。書中指出,社會壓力和群體動力會讓人難以質疑錯誤的信念,因為這可能導致與群體的對立或孤立。 郝哥分享,這本書並非在分辨對錯,而是鼓勵人們理解誤信的形成過程,並以開放的心態探索真相。同時,書中的四大元素提供了實用框架,幫助人們避免陷入誤信,並促進更多元、更深入的思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介紹查蘭‧內米斯的《異見的力量》。這本書的副標題為「心理學家的 7 堂決策思考課」,內容聚焦於提升決策與思考的能力,分為三大主題:尊重少數、保持開放、多元思維。 節目開始郝哥以一個震撼的航空事件作為引子。1978 年聯合航空 173 號班機因起落架故障在降落時出現問題,導致飛機在空中滯留。機組人員過於專注於解決起落架問題,卻忽略了燃油不足這一更嚴重的危機,最終導致飛機失事。這段故事揭示了當人們過於追求共識或單一問題時,可能會忽略其他更為關鍵的聲音與問題,也正是本書主題「擁抱不同聲音」的核心概念。 郝哥指出,意見的力量在於尊重少數聲音。雖然「少數服從多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歷史上許多重大創新和進步,往往源於少數人提出的不同觀點,例如日心說挑戰地心說。創新的本質就是少數人敢於打破多數的框架。 郝哥以一個心理學實驗作為例子,說明群體壓力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在實驗中,電梯裡的三個演員通過一致的非正常行為(如背對電梯門)影響了不知情的受試者,導致受試者不自覺地模仿。這反映了多數派的支配力量,容易讓人放棄自己的判斷。由此可見,少數的聲音雖然微弱,但能有效地打破群體趨同現象,成為改變的關鍵。 郝哥還分享了自己使用便利貼的經驗,說明如何創造一個匿名、自由表達意見的環境。這種方式有助於發掘多樣化的觀點,避免意見被少數強勢聲音壓制。 本書的第二部分強調,保持開放心態是吸收不同觀點的基礎。郝哥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1978 年南美蓋亞那「人民聖殿教」事件,918 人因信奉教主的極端思想而集體自殺,這顯示當所有人被單一共識支配時,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共識本身雖然看似穩定,但也可能窄化思考,使人看不見其他選擇。 郝哥進一步提到,創業者尤其需要保持開放心態,不能因對自身產品過於自信而忽略用戶的真實需求。他強調,聆聽不同的聲音,不僅是對創新有幫助,更能讓我們突破固有框架,避免陷入思維盲區。 此外,郝哥談到腦力激盪的重要性。他指出,腦力激盪的目的是促進多元思考,而非單純地避免批評。在這過程中,不同的意見能相互啟發,拓展視野。郝哥以金字塔原理為例,說明如何通過廣泛的探索與比較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形成更穩定、全面的結論。 最後一部分的核心是培養多元思維,並有意識地對抗當前數位時代演算法帶來的「同溫層效應」。郝哥指出,演算法會根據用戶的喜好推送相似內容,長期下來可能限制人們接觸多元觀點的機會。因此,我們需要刻意涉獵不同領域的資訊,主動挑戰自己的成見。 郝哥總結道,《異見的力量》不僅是一本關於思考與決策的書,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倡導。尊重少數、保持開放、多元思維三者相輔相成,能讓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更好地處理複雜問題,並與他人建立更豐富的連結。透過這些心法,我們能更有效地擁抱不同聲音,實現個人與團體的成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