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天下文化‧相信閱讀焦慮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試著與焦慮共處,你的人生將開拓更多未知的可能《凝視焦慮》|天下文化Podcast EP38
焦慮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試著與焦慮共處,你的人生將開拓更多未知的可能《凝視焦慮》|天下文化Podcast EP38

焦慮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試著與焦慮共處,你的人生將開拓更多未知的可能《凝視焦慮》|天下文化Podcast EP38

Update: 2025-05-022
Share

Description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旭烈 郝哥介紹大衛·羅斯馬林博士所著的《凝視焦慮:化焦慮為力量的九大覺察法則》。這本書不只是教人「擺脫」焦慮,而是引導人們理解焦慮、接受焦慮,甚至將其轉化為個人成長的助力。

節目一開始就點出一個重要觀念:焦慮不是我們需要消滅的敵人,而是一種我們可以學會與之共存,甚至利用它來強化內在力量的情緒體驗。

羅斯馬林博士主張,當我們承認自身的局限,接受人生中不可掌控的變數時,反而能建立起更堅韌的心理狀態,從而在追尋目標與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將焦慮當作成長的指標。

書中的「九大覺察法則」被細分為三個主要面向:強化與自己的連結、與他人的連結,以及與生命的連結。而這三個面向又各自對應三個階段:「認識」、「接受」與「超越」。

在強化自我連結的部分,首先要區分「壓力」與「焦慮」的不同。郝旭烈分享了一個實際案例,一位母親將生活中的壓力誤認為是焦慮,羅斯馬林指出壓力是當需求大於資源時產生,而焦慮則是當恐懼超過實際威脅時的一種心理反應。

對壓力的處理可以透過調整需求或增加資源,例如改善睡眠、減少無謂的耗時行為如過度使用手機,或是學會說「不」,從而釋放出更多精力。

在認識焦慮的同時,節目中也談到「恐慌症」,並打破了人們對其的偏見。透過一則關於恐慌症患者開車的研究,指出這些人在發作時反而會提高警覺與反應能力,不但未造成事故,甚至駕駛表現比一般人更好。這提醒我們,許多我們視為「弱點」的狀態,其實可能隱含著潛在的力量。

接著談到接受自我,主持人引用了ACT(接受與承諾療法)的核心理念:接納當下的情緒狀態,而非與之對抗。透過例子說明,例如一位在Costco會焦躁的朋友,如何透過內在對話來平靜情緒,學會疼惜自己,避免掉入自我批判的負面漩渦。

「超越自我」則強調改變行為來影響思維。舉例來說,一位因童年經歷而懼怕蜘蛛的女性,在一天內透過「曝露療法」逐步接觸與面對蜘蛛,最終克服了恐懼。這種方式看似殘酷,卻是對患者能力的信任與尊重,同時也印證了「行為轉變先於觀念轉變」的心理學觀點。

當我們選擇行動,如簡單的抬頭望天、微笑等身體語言,都能對情緒產生正面影響。

這集節目帶我們從認識到接受、從壓力到焦慮、從自身到他人,層層遞進地告訴我們:焦慮不是人生的絆腳石,而是一股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透過有意識的練習與覺察,我們能與焦慮同行,並從中找到成長與療癒的契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焦慮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試著與焦慮共處,你的人生將開拓更多未知的可能《凝視焦慮》|天下文化Podcast EP38

焦慮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試著與焦慮共處,你的人生將開拓更多未知的可能《凝視焦慮》|天下文化Podcast EP38

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