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哲理故事

<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中国史是让孩子知道民族和根。</p><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世界史是人类大历史,让孩子知道人类的伟大,全球的进步。<br />如何用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世间哲理,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br /></p>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02-23
04:16

嘿嘿嘿111

02-21
00:13

奢望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节选自王小波《黄金时代》

02-13
00:40

幸与不幸

世界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只有那些曾经在大海里抱着木板经受凄风苦雨的人,才能体会到幸福有多么的可贵。尽情的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记住,在上帝揭开人类未来的图景前,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节选自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02-13
00:35

播客节目

12-24
41:28

年轻的时候

是不是人人都如此?我年轻时总感到自己一会儿信心十足,一会儿又自信丧尽。我想像自己完全无能,毫无魅力,没有价值。同时我又觉得自己是天生我才,并且可以计日功成。在我充满自信时,我连最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但哪怕一次最微不足道的失误,也叫我确信自己仍旧一无是处。——节选自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12-12
00:37

生长善良

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醒。——节选自高尔基《童年》

12-08
00:45

人生之波

怎样的人才最有价值呢?读破了千万卷书的人最有价值吗?不是,仅只读书是不能冲破人生之波的。由书卷得来的知识好比是行李一类的东西。如果头脑中塞满了这类东西,反不能轻捷地在活的人生之波里游泳了。要在活的人生之波里游泳,第一要紧的是健康的身体。把自己的身体弄壮健,是一生的活学问。第二要紧的是用自己的意志过活。世间尽有不用自己的意志,奴隶似的过其一生的人呢。第三要紧的是道德的价值。如果没有道德,到底不能排除人生的凶浪一直向前游泳的。在人的力中,最强的就是道德之力。身体的健康是一种力,意志的生活也是一种力,但是最伟大的是道德的力。无论身体怎样好,意志怎样强,如果这人无道德的力,他一遇到世间的凶液就会手足痉挛,不能左右游泳的。世上像这样的人很多。——节选自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12-05
01:37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节选自梭罗《瓦尔登湖》

12-01
00:39

我也有妈妈

她离乡打工,独子豆豆交给爷爷带。豆豆调皮,经常跟隔壁的妮妮打架。她恨铁不成钢,春节回家,训斥豆豆:“不准打架,跟妈妈去隔壁道歉!”豆豆委屈地哭:“谁叫她骂我是骗子。”母子到了邻居家。一见到妮妮,豆豆攥紧妈妈的手,骄傲地对妮妮说,“哼,你看!我没骗你吧?我也有妈妈!!”

12-01
00:36

绅士们的动向

就在母亲们陪同女儿出席各类社交活动的时候,父亲们又在做什么呢?贵族家庭的父亲可能会在议会进行演讲,也有可能陪同妻女访问熟人,出席演奏会、展览会等活动。若想与女人唱主角的所有社交活动保持距离,女子禁止入内的“俱乐部”就成了他们的乐园。保守派的绅士可以去卡尔顿俱乐部1,自由派绅士去改革俱乐部)。旅行距离超过500 英里的人有资格加入旅行者俱乐部。此外还有面向军人、法律专家、演员与文学家的各种俱乐部。贵宾们能在俱乐部享受专业的“俱乐部总管”与服务生们提供的周到服务,和那些与自己地位相当的绅士把酒言欢。那上流阶级的公子们都在干什么呢?他们的姐妹可以去白金汉宫的“女王客厅”,而他们自己则有资格参加在圣詹姆斯宫举办的“谒见会”。谒见会是“男性谒见君主”的仪式,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后半期,这项活动由王储代为主持。晋升陆军或海军的将校时,从战场回国时,在法律界、政界或宗教界得到某种地位时,贵族继承爵位或被授予爵位时,都要进宫向君主问安。而进宫时的“介绍人”一般由职场的部门长官或队长担任,这一点不同于淑女的谒见传统。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男女有着非常明确的分工。同样是“进宫”,女人进宫和男人进宫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平时的行为模式也有明显的性别之差。夏天一到,这种差距就会变得更为显著。——节选自《图说英国管家》

11-30
02:31

时代变了,“管家”还会在吗

埃里克·霍恩在侯爵家的城堡当过管家。他的主人更喜欢住在伦敦与乡间别墅,所以城堡在大部分时间处于“城主不在家”的状态。问题是,在侯爵逗留城堡期间,会有另一个人担任临时管家。此人服侍了侯爵三十多年,之后告老隐退,领着退休金住在当地的村庄。老管家一来,埃里克·霍恩就会被降级成房间男仆。“替补”的待遇让他五味杂陈。“我当时还比较年轻气盛,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侯爵一来,上了年纪的心腹管家就会跑来发号施令。我的工作能力也不差啊!于是我就向侯爵表达了我的不满,说‘我不喜欢在这种场合当第二小提琴手(就是当配角的意思)。“‘第二小提琴手?’侯爵说道,‘你应该觉得自己能加入乐团就很幸运了。’“城堡的工作环境的确不差,但佣人们并没有养成传统的习惯,更没有‘团结精神’可言,那种观念正在迅速灭绝。为自己身上的工作服而骄傲,为了自己能在高规格的家族服务而自豪——会这么想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侯爵的心态还停留在领主大人唱主角的好时代。不过上面这件事发生在一战一触即发时。根据埃里克的观察,从战场回来的男仆人们对工作一无所知,也没有丝毫干劲。他们完全不认为“服侍别人”是一种美德。管家是历史、传统与格调的象征。然而,他们的职业生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变迁的影响。——节选自《图说英国管家》

11-29
02:20

骑士也要高门槛

一个人若想成为骑士,首先要自掏腰包备齐头盔、锁子甲、刀、长枪等装备。为了在实战中保住自己的性命,从小操练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了上战场,骑士还要参加各种祭祀活动。对手头宽裕的贵族来说,满足上述条件自然比较容易。因此在军事元素日趋重要的中世纪世俗社会,体现“贵族”特性的各种关键词都被“骑士”抢走了。起初,贵族门第更重视母系的血缘。但随着军事元素比重的不断增加,父系血统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在1000年前后,新群体(骑士)的社会地位显著上升,跻身下层贵族的行列。骑士的主体为小贵族(自己没有资产与权力基础,不得不依附于城主)、靠领主养活全家的家臣或靠宫廷豢养的家臣。但后来让世人认可“骑士也是贵族的一分子”的机会越来越多,到了11世纪中期,“骑士”与“贵族”被画上等号的情况开始频频发生。这群“新贵族”中有传统贵族的旁系后代、富农与城市贵族。在欧洲大陆的某些国家,贵族的数量早在11世纪就开始增加了。而另一些国家的贵族数量直到13世纪甚至是14世纪才开始逐渐增加。贵族怎么会变多呢?因为当时的自由农民与手艺人累积了一定的财富,可自行购买马匹与装备,在军事层面为领主效劳(成为骑士),借此跻身贵族阶级的底层。这些人可以通过“与家世更好的女子结婚”这一习俗,将自己抬升到与主君相当的阶级。领主们总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儿子与身份更尊贵的小姐结婚,但他们并不介意把女儿或守寡的亲眷嫁给自己的下属或家臣,因为这么做能让家臣更加忠诚地履行军事层面的职责。——节选自《图说骑士世界》

11-28
02:51

骑士团的出现

西方骑士受基督教影响极大,而“基督的战士=骑士”的理念也在十字军东征期间逐渐成型,并渗透进了骑士们的血肉。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十字军东征催生出了一种拥有奇妙而特殊的双重身份的人,那就是“骑士修道士”。他们既是骑士,又是修道士。修道士本是基督教的精英,他们应该在远离人烟的偏僻处潜心修行,断绝与俗世的任何交流,在直面上帝的同时专注祈祷。但十字军东征促使宗教精英与世俗精英的结合,而这类特殊的战士也在历史舞台上有着抢眼的表现。我们将骑士修道士组成的团体称为“骑士修道会”或“骑士团”。建立骑士团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在圣地对朝圣者与十字军士兵提供长期的照料与援助。不料骑士团的军事色彩逐渐加强,圣地及其周边的警戒与防御也成了他们的主要职责。最先成立的骑士团是圣约翰骑士团(又名“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与条顿骑士团及其他骑士团紧随其后。此外,伊比利亚半岛上还有若干个由国王创建的骑士团。骑士团基本都是“教皇直属”。他们与普通修道会遵守同样的戒律,但不会像一般修道士那样专心祈祷与典礼。他们比普通骑士更加勇猛果敢,令敌人闻风丧胆,以武力为上帝与基督教世界效力。——节选自《图说骑士世界》

09-28
02:15

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08-18
00:09

修道骑士

骑士团成员共有三种身份:“骑士”“神职人员”与“平民”。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骑士”才称得上是战士,而且骑士皆为贵族出身。要成为骑士修道士,新团员要完成庄严的入会仪式,宣誓守贫、贞洁和服从。负责辅佐骑士的就是平民出身的随从与持盾者了。而神职人员(司祭)主管礼拜与圣事。此外,团中还有类似庶务修士的职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打杂。圣殿骑士团的标准着装是绘有红十字的白色长袍,但只有骑士才有资格穿白袍。而且这种白袍也与圣约翰骑士团的黑色制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这些修道骑士究竟立下了怎样的战功呢?圣殿骑士是一群极为优秀的骑兵。骑士皆配备了马匹,但马匹数量与其身份地位有关。骑士团的章程甚至包括了骑兵攻击方法的指令。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中,圣殿骑士团参加了阿斯卡隆包围战,在第三次东征之前还对抗过萨拉丁的大军,但以失败告终。不过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骑士团在法王腓力二世与英王理查一世(的支援下为夺回阿卡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在之后的东征战斗中,圣殿骑士团并没有抢眼的战绩,而十字军方面的据点也被敌人一一拿下。1291 年5 月28 日,阿卡城失守。幸存下来的圣殿骑士只得离开圣地。——节选自《图说骑士世界》

07-16
02:33

“九人会议厅”

锡耶纳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地区。其市政厅“九人会议厅”里的壁画,是画家安布罗乔·洛伦泽蒂于14世纪前叶(1338—1339年)受九人委员会委托创作。这幅著名壁画名叫《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画面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生动描绘了在城市(自治体)实施善政或恶政分别给城市及其周边农村带来的影响。九人会议厅西侧墙上描绘的是“坏政府的寓言”与“战争”(坏政府的恶果),东侧墙上描绘的是“好政府的寓言”与“和平”(好政府的善果)。在“好政府的善果”画面中,城市锡耶纳充满了和平与正义的气息。城市内带阳台的三四层楼建筑和塔楼鳞次栉比。建筑群前面左侧是婚礼的场景,男人们正在开心地玩乐。右侧在最前方的是围成一圈正在跳舞的女孩子们。再靠右的建筑物中有鞋店、学校(老师和学生正在上课)、葡萄酒店和香肠店。跳舞女孩的上方是裁缝店、金工艺品作坊,还有正在记账的商人和坐在马背上的贵族。葡萄酒店和香肠店的右边是一位正在行走的农民。他一手提着鸡蛋筐,一手牵着家畜,家畜背上驮着柴火。在其下方是赶着羊带着狗正往城外走去的羊倌和向城内走来的农村妇女们。女人们怀里抱着鸡,头上顶着筐,筐中装着食物。再往里,是城内一家纺织品加工作坊,一个农民赶着骡子正往这里送羊毛。背景建筑物的楼顶上,建筑工人正在维修作业。城门敞开着。门口是一行骑马准备外出狩猎的人、赶着猪正在进城的农民和赶着骡子向城内送羊毛的人。城外是高低起伏的一大片丘陵。农民正在地里劳作,金黄色的小麦已经成熟,橄榄树和农田排列有序。壁画右下方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红砖建成的大型拱桥,一队骡子驮着货物正在通过大桥。“好的政府”城门上方有一位女天使悬空,寓意是“安全”。女天使手里拿着一个画卷,画卷上写着这样一段铭文:人人无所畏惧,自由行走。人人劳动,播撒种子,就在这个女人(“安全”)坐在权威椅上的时候。因为她从“邪恶”手中卸下了一切权力。壁画的另一侧是“坏政府的恶果”。这里描绘的是坏政府和战争带来的另一番景象。城市荒芜,周边农村变成不毛之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好政府的善果”显示了理想中的城市共和国——锡耶纳的风采:城市及其周边农村阳光灿烂、色彩缤纷。这里没有危险,只有安全与平和,人人充满了睿智。很显然,这幅壁画不是城市锡耶纳及其周边世界完全真实的写照。这一点可以从壁画对城市建筑用途的设计中推测出,也可以从壁画的田园风光及四季风景中察觉到。它用寓意的方式通过人们的着装、建筑、道路、树木、动物等,向我们传递了中世纪欧洲(意大利)世界的情形。可以说,当时托斯卡纳地区真实的光景与“好政府的善果”中描绘的理想情形相去甚远。真实的情况是14 世纪前叶,托斯卡纳地区处于动荡之中,深受饥饿和战争的威胁。画家笔下的锡耶纳也许是锡耶纳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一个理想的世界。那么,在中世纪欧洲,人们生活的真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从中世纪空间的核心构成——农村和城市两个角度,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吧。——节选自《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07-02
05:07

百姓的屁

13世纪,法国诗人吕特贝夫讲过一个故事,题目是“百姓的屁”。故事说的是恶魔在一个农民弥留之际,试图抓住他的灵魂,把它送入地狱。恶魔认为农民的灵魂一定是从肛门放出来的,于是他把皮袋子放在农民的肛门边等待灵魂出现,结果却等来一个屁。这个故事说明,在贵族眼里,农民的灵魂等同于屁。在中世纪欧洲,食物也有贵贱之分。生长在土里的品种离上帝最远,所以最低贱。像芜菁、洋葱就都是最低等的食物,归农民消受。神职人员和贵族不会触碰它们。这同样体现了身份的贵贱,和吕特贝夫的故事如出一辙。1358年,法国北部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叫札克雷起义。当时,贵族贬称农民为“呆札克”,意为“乡巴佬”,对农民极尽嘲讽之事。此次起义的名称就源于此。傅华萨在他的《见闻录》等作品中,无限地夸大农民在起义中的暴力行为,大肆谴责农民施加在骑士阶级身上的暴行。他通过炮制农民的负面形象,放大农民的恶行,来说明农民本就该被社会抛弃,并以此彰显骑士的高贵和他们的战功。毫无疑问,在中世纪,不只是贵族阶级,在农民阶层里,名誉观念也深入人心。直到今日,在法国南部,尤其在科西嘉岛的农民社会里,名誉依然高于一切。——节选自《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07-02
02:18

农民们的谈判

13世纪中叶,巴黎圣母院教堂参事会所属的巴黎周边几个村落里的农奴,为了获得身份自由,同时为了有偿免除人头税,开始与教会方面展开谈判。当时,国王路易九世自有他的打算,而利用向农民融资来获取利益的巴黎商人也有他们的企图。在这种复杂情势下,农民提出用1万镑赎回农奴身份的自由,同时一次性支付2000镑,换取永久免除人头税的权利。在法兰西王国的国家预算不足10万镑的那个年代,不得不说这个数目令人咋舌。根据留存的资料显示,1263年5月,仅有巴黎南部奥利村的636个农奴摆脱了农奴的身份,同时免除了人头税。条件是每年上缴60镑。当时,有几个神职人员、骑士和巴黎市民以农民顾问的身份参与了谈判。此外,1219年,巴黎东郊罗尼苏布瓦的农民与他们的新领主圣吉纳维夫修道院院长进行谈判时,也得到了教皇洪诺留三世的支持。可见,农民与城市居民及神职人员之间是有往来交流的。——节选自《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06-22
01:50

鲁侯养海鸟

春秋时期,有一年海风很大,本该寒冷的冬季反倒变得温暖了。各类动物都有躲避自然灾害的本能。生活在海上的禽鸟,从海风猛烈、水温升高等反常的自然现象中预感到有自然灾害的来临,它们从海上纷纷飞往陆地。有一天,一只名叫繤居的海鸟,从海上飞来,落到鲁国都城曲阜的东门外,一直停留了三天,也没有飞走的意思。人们发现爰居在曲阜城东门外,一连停留了三天,都感到惊奇。他们窃窃私语,认为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辗转相传,这个消息很快被鲁国宫廷的官员知道了。这位官员向鲁国的国君报告说:“我听到城外的人们传说城外落了一只海鸟,特意前来向君侯报告!”鲁君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不过是一只海鸟罢了。它可能是飞累了,歇过气来,就会飞回到海上去。”那个官员说:“它在那里一停就是三天,不知主何吉凶”这句话提醒了鲁侯,于是他率领文武大臣前去观看。鲁侯一行人来到曲阜东门外,下车一看,果然有一只海鸟在那里。尽管人声嘈杂,车马喧闹,海鸟也不飞走。有个文官告诉鲁侯说:“这只海鸟名叫繤居。”鲁侯命令礼仪官员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把繤居迎接到宗庙(宗庙,是供奉鲁国历代国君的祖庙)里。鲁侯在宗庙里举行盛大的宴席,为海鸟繤居洗尘压惊。在宴会上,演奏高尚典雅的仇韶乐曲,用牛、羊、猪三牲做菜肴,宴请爰居,鲁侯亲自敬酒夹菜。爰居见到这样场面,见到这种食物,头晕眼花,忧愁悲伤,肉不敢吃一块,酒不敢喝一杯。过了三天,海鸟繤居就死掉了。这是用供养自己的食物来喂养海鸟,而不是用供给海鸟的食物来喂养海鸟的愚蠢行为啊!人生哲理:人们光有良好的主观愿望,不一定会有良好的客观效果。办事违反客观规律,必然会把事情搞糟。

06-20
02:56

Recommen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