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折叠

《艺术折叠》是一档全网发布的免费播客节目,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困惑和问题。让我们一起踏上这趟当代艺术的解密之旅吧。

文字和建筑能否帮我们夺回线下生活?

从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政治文化中心到国际化繁荣的经济金融中心,北京和上海,这两座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共同构筑了中国的文化版图,尤其是历史与未来交织的当代中国。无论是庄严雄伟的北京,还是灵动时尚的上海,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还蕴含着独特的城市气质,成为无数文人、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灵感源泉。北京、上海,两座城市之间,潜藏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差异,更多的是人们对生活、空间与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作为深谙城市脉络的作家,金宇澄生于上海,经历浮沉动荡,熟稔海派文化,是多才多艺的爷叔,对“旧”情有独钟。金宇澄在《繁花》里写道:文学和建筑学是相通的,都是“人学”。每当你进入一座城市, 你最先看到的是这里的建筑、环境和设计,它们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签。成长于老北京山水之间的建筑师马岩松,天马行空,生猛积极,对“新”怀有无边想象。马岩松说:建筑是历史与文明对话所产生的语言。如果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允许独特而多样 的建筑出现,那么这些建筑也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当建筑师遇见作家,城市与建筑的脉搏便会以全新的节奏跳动。8月24日,围绕马岩松新著《二十城记》,马岩松、金宇澄、祝羽捷跨界建筑设计与文学创作,对谈“从北京到上海:城市的漫游与哲思”。本场对话中,三位嘉宾将分享漫游不同城市的生活经历、创作灵感,以及他们眼中的北京与上海,城市生活中的人性与情感。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城市和建筑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于人、行走、空间与文化的深层次对话。收听提示:03:19 马岩松分享《二十城记》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写出来”的原因;04:35 通过书籍的呈现参与城市、理解城市;05:23 从书中可见文学与建筑密不可分的关系;06:05 金宇澄评价《二十城记》书籍装帧设计;08:52 马岩松:“我小时候觉得北京是一个大游乐园。”;11:57 被现代城市所遗忘的院落与园林、人与自然的关系;东方人更倾向于把精神性延展到自然中从而得到价值;13:15 现代城市实际延续了西方城市规划思路;14:28 马岩松:“我也不是那么喜欢上海那么city的感觉。”;15:11 马岩松:“在很功能化的城市生活很容易越来越对自己不敏感。”;16:03 金宇澄对北京的印象和看法;17:00 在北外滩的房顶看上海,回忆上海城市变迁;20:12 现代社会中还有设计师能设计出专门属于某个地方的民居吗?;20:26 石库门所代表的乡绅阶级的“折中主义”;22:35 金宇澄:“石库门是最后的回光返照。”;23:35 如何看待如今中西式结合的折中主义建筑以及未来发展;26:08 金宇澄眼中时过境迁的上海街景;29:50 金宇澄回忆16岁时在东北劳改农场的经历;30:46 金宇澄对外滩的期望:最好维持住过去的一些痕迹;32:10 金宇澄讲述70年代靠近南京路的江堤“情人墙”;34:06 怎样和谐处理建筑与人的情感和记忆之间的联系;35:00 马岩松:“不论你怀不怀旧,最好都先保护它。”;36:19 金宇澄分享马岩松书中描写的“倒挂巴黎”、“胡同泡泡”和“嘉兴火车站”等有趣的设计方案;41:14 马岩松:“追寻大的尺度——这一点特别不人性。人容易在对伟大的敬仰感中迷失,找不到对自己的意识”;43:28 从中国民居住宅出发讨论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和心理互相影响的问题:中国没有建筑师在设计住宅,但却形成了所有人的生活。

09-11
45:20

祁涛:向本雅明学习如何citywalk

本期嘉宾: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专业导师收听提示:01:06 本雅明——电波中的思想家;02:45 本雅明“难以定义”的身份;03:11 本雅明儿时的生活回忆对他日后个人文学产出的影响;06:55 本雅明对于保罗克利作品的特别关注;09:28 本雅明在“颠沛流离”的个人生活下独特的收藏爱好;12:34 对哲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的讨论;13:11 本雅明提出的词语“灵韵aura”其使用在四十余年里经久不衰;14:58 本雅明对可复制技术的批判和论述;17:42 失去灵韵是否代表可以随意“使用”一件艺术作品;18:43 灵韵带有的神秘主义色彩;19:50 本雅明认为艺术品一开始并不具有相应的展览价值,而与使用功能相关,被称为仪式价值; 22:24 本雅明在传统和当代之间走向当代艺术、民主化和大众;23:48 本雅明如果遇到现代AI会作何评价?;25:22 对本雅明拱廊街计划的看法;对拱廊现今状态的描述和发散性思考;31:22 本雅明时代的城市改造和阶层区隔;本雅明对巴黎的理解;33:08 向本雅明学习如何citywalk:做一个闲逛者;34:13 嘉宾谈论本雅明的艺术品味:对19世纪古典艺术品的良好鉴赏和欣赏新事物的先锋性; 38:06 对如今影像时代和短视频的看法;40:03 本雅明重视经验的连绵感,分享与讲述;42:33 同质化模式的优点与缺点;同质化与艺术的再形式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艺术生长周期的影响;45:48 传统“fine art”在如今的重要性减弱;48:41 “雕塑总是沉默,但装置是可以不沉默的”;49:16 如今的传统“fine art”面临危机:当与资本绑得太近时,会机械复制自己;50:13 艺术家的“本真”作品是否也会被复制;讨论人类自我复制的天性;52:00 本雅明所提到的本真性和机械复制在如今的艺术市场中的解读和衍生讨论;53:18 当代艺术和商业之间越来越小的差距威胁到了艺术作品;55:00 讨论如今艺术家在当代的积极定位:“如果一个艺术家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时代并加以记录,是否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成就者?”;57:13 嘉宾推荐本雅明相关书籍。

08-29
57:49

工作室画廊主理人庄彬:从央美雕塑系学生到画廊主

收听提示:01:19 庄彬最开始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艺术批评视频的缘由:处境触发契机、实践塑造媒体意识;02:39 工作室画廊的空间装修经历带来的深刻思考;用做艺术创作的思维对待并推进画廊装修这件事;05:13 从做艺术转到做画廊的原因;06:28 “学到研究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学到。”;“学雕塑的放弃的太多了,尤其是女生,你不放弃别人都劝你放弃。”;07:40 一起从零开始,做什么,怎么做,这件事非常难;08:42 “很幸运的是,我可能是最后一代人中能白手起家做画廊的。 ”;09:53 “当时做画廊只是单纯觉得自己能卖作品。”;误打误撞进入艺术销售行业,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天分;12:18 第一次卖掉价值一百万作品的经历;13:50 作为“艺术使者”的信念:为艺术家发声,用ta们的视⻆向别人传达真实的艺术价值;15:55 藏家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购买给了庄彬职业上的信念:“我这辈子就想卖艺术品!”;16:28 突然发现自己身上的才华:个人的毕生所学与社会价值之间出现了自己能为之付出实践的切实可行的通道;16:25 做画廊的动力:“我还年轻,想让优秀的年轻艺术家被看到”;18:17 “工作室画廊”成立的故事;19:40 画廊第一年“不亏”的原因与反思;跨过最难坚持的那一刻就是海阔天空;23:01 画廊的名字“工作室”对庄彬来说意味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因为艺术在她眼中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23:50 工作室画廊前期的发展路径和开放驻地的原因;27:05 表演艺术家施金豆在工作室画廊的驻地经历;30:09 艺术家分享会的大获成功对庄彬的启发:艺术是可以公共化的,关键是选择拿什么东西和大众交换;32:19 挑选画廊空间地理位置的巧思:不好找,但找到了一定忘不掉;33:36 挑选艺术家很重要的一点:是否充分燃烧你当下所有的感觉;34:44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但凡你被上帝的灵光点过一下,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经验那样的东西。”;35:32 三年半铺垫期过后的工作室画廊在如今经济低迷的市场下逆风而行,销售量上涨了四五倍; 37:40 从不同角度反思各类艺博会对于不同规模画廊发展的意义;42:05 艺博会现状分析:中小型的画廊变成了内容提供方;43:40 国内外藏家之间欣赏艺术有一定的文化屏障;中国藏家如果看不到时间成本的投入和有形的物质载体,则很难为观念艺术买单;47:31 做画廊生意的很关键一处在于研究人性:人、钱、价值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49:31 在博览会上被很多小红书粉丝认出来的经历;在小红书博主身上看到的新鲜视角;52:23 看好艺术批评越来越自媒体化的趋势;自媒体对画廊行业发展的促进;53:35 对自我经历的叙述与分享能够促进自我想法的质变,激发新的可能;56:00 对画廊未来在国际交流方面发展的热情和期盼:艺术文化的核心没有别的,只在于交流;在国际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如何用平等的姿态与他人交流?;01:00 作为当代艺术文化使者承担的社会责任感本期嘉宾:庄彬简介:庄彬(b.1986),工作室画廊 Studio Gallery创始人 (2016年创立于上海) , 工作室画廊国际艺术家驻地赞助人。拥有丰富实战的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工作经验,曾就职于欧洲资深老牌画廊Krinzinger Gallery亚洲总监,亚洲重要画廊Arario Gallery艺术顾问。同时具备十多年系统专业的纯艺专业训练,硕士(雕塑系)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工作室画廊(Studio Gallery)成立于2016年初,坐落于上海市静安区长乐路888号。它不仅是上海最早支持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的商业画廊之一,而且经营着两处实体空间:画廊空间和工作室空间。画廊空间专注于艺术家作品的呈现与推广,而工作室空间则作为学术引擎,聚焦于非营利性的艺术项目与研究记录。工作室画廊的定位不仅限于传统的画廊与工作室的结合,而是对艺术生产和消费机制进行了重构。画廊通过深入观察艺术家的工作状态,探究其艺术创作的真实动机,并努力帮助艺术家将工作中产生的价值转化为共识。此外,工作室画廊还积极发起并参与多个艺术项目,包括基于艺术家工作过程记录的《艺术家讨论》、基于艺术家驻留工作汇报的《OpenStudio》、以及促进艺术家创作交流和评论的《艺术现场》和《Critique Room》等。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艺术生态,也促进了艺术界内外的对话与交流。

08-12
01:01:21

陈世英:悟道于物——珠宝与生命哲思

关于展览:2024年7月,“千年万念:陈世英半世纪珠宝艺术”在上海博物馆东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及丹麦皇室珠宝策展人妮娜·哈尔德女士(Nina Hald)共同策展,展出《世英切割》《化蝶》《飞天》《赫拉女神》《悟蝉知翠》以及《王者归来》等200余件艺术杰作,为观众营造一场美学盛宴。观众将有机会深入了解21世纪最重要的中国当代珠宝艺术家之一陈世英(Wallace Chan)的艺术世界,这也是他在全球规模最大的个人艺术展。本期嘉宾:陈世英艺术家简介:陈世英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严格意义上,陈世英并非“科班出身”的艺术家。1956年生于中国福州的陈世英,5岁时与父母和三个姐弟从中国福州搬到香港。16岁那一年,他开始从事珠宝雕刻学徒。年轻时,他先开始雕刻玉器,创作围绕佛教和中国民间传说的中国雕塑和雕刻作品,到学习西方古典雕塑艺术,从希腊神话、西方童话故事以及民间传说汲取灵感。当了9个月学徒之后,在1974 年,17岁的他,成立自己的宝石工作室。1987年,他创立了震惊业界的独家宝石幻象雕刻法“Wallace Cut”(世英切割)。他从大自然和中国思想中汲取灵感,通过基督教墓地、圣徒与天使大理石雕塑学习西方雕塑艺术并发展出自己的技能。收听提示:01:25 在上海做展览的契机;03:30 “在人生的过程中,一切都是在不可能里创造可能。”;04:20 展陈方面的技术使用和巧思;06:15 通过作品“时间之眼”体会当下就能够看到的过去和未来,逆观自我存在的价值;08:39 17岁建立个人珠宝工作室的故事;10:37 做“世英切割”时,把时间“缩短”,让自我消弭,用不同的方式看到这个世界上看不见的东西;11:30 “世英切割”最初得到德国知名博物馆的赏识后,被某家公司模仿盗用专利,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12:27 从哲学和技术两个角度剖析作品“悟禅知翠”;15:23“发明成为我修行的一条路。”;16:18 2000年的禅修感悟:这次经历超越了过去所有的认知,但到最后不应被宗教的秩序所困住,要超越修行的路,才能达到更高的认知;18:33以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处处是外人”为契机,讲述自己儿时移民香港的经历;20:22 11岁在一所位于香港某菜市场楼上的学校内接受了人生中唯一的两年正式课堂教育;20:53 16岁做学徒刻苦求学的经历;23:25 20岁时第一次鼓起勇气走进书店,接触到米开朗基罗的书籍,打开了西方雕塑新世界的大门,引领陈世英探索光的运动,启发并开创了“世英切割”;27:14 对威尼斯的向往来自于儿时路过香港一家名叫“威尼斯”的茶餐厅时闻到的奶茶香;30:27 大型雕塑作品中的标志性面庞来自于陈世英年轻时对众多佛像雕刻的长时间研习;32:30本次展览表现精神上的超越:从恐惧中祈求平静,在美好中感悟挣扎;33:39 好友离世后出家,烧毁所有照片,赠送个人所有财产;在修行过程中对时间的禅意有了全新的认识;34:52 修行时曾经数月不食只饮水,过程中对物质的感受加强,仿佛能感受到一只杯子的生命;38:07 对钛金属的最初认知来自一篇描述心脏起搏器的文章;经过八年研究得以在创作上自由运用这一材质;40:10 钛金属是最接近永恒的材质之一;希望作品能够取代自己的肉身,留下生命的证据;42:05 在对黄金微尺寸的研究中了解到人类细胞之“小”和“大”,讲述自己在创作中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理解;45:52 “学习用爱与万物沟通。”;47:55 对于珠宝而言,工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48:17 用七年的时间研究出了混合了17种材料、具有极高硬度的“世英陶瓷”;51:55 “我只是一个热爱创作的人,认为艺术家各种类型的定义和标签毫无意义。”;52:40 创作者对各种媒介的技术知识掌握越多,创作的自由就越大;54:40 202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系列演讲中曾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55:13 即便科技的魅力不容忽视,陈世英依旧对空间、时间、物质、现实的触感保有极大的热爱;57:12 抱着谦虚的态度,世间一切都能成为启发自己的来源和灵感的养分;59:23 “我的美学都是在时空交错、文化交换下成型的。”展览现场:艺术家作品:王者归来(手镯)钻石、羊脂白玉、钛金属陈世英创作世英切割(幻象雕刻法)茶晶陈世英发明于1987年悟禅知翠(可变形珠宝—雕塑、胸针)(局部)帝王翡翠、帝王翡翠玉珠、紫罗兰翠玉、翡翠、红宝石、彩钻、彩色刚玉、翠榴石、水晶、18K白金、钛金属陈世英创作化蝶(可变形珠宝—雕塑、胸针)祖母绿、钻石、红宝石、紫水晶、黄水晶、蓝色拓帕石、水晶、蝴蝶标本、贝母、翠榴石、蓝宝石、黄钻、18K白金、钛金属陈世英创作降凡(胸针)祖母绿、黄钻、水晶、蛋白石、钛金属陈世英创作赫拉女神(可变形珠宝—胸针、戒指)黑蛋白石、帕德玛刚玉粉红刚玉、海蓝宝石、祖母绿、南洋珍珠、翠榴石、蓝宝石、蛋白石、水晶、青金石珍珠、黄钻、钻石、啡钻、世英陶瓷、钛金属陈世英创作

08-02
01:00:24

刘诗园:尊重图像与万物平等的探索

导语:本期节目,对话艺术家刘诗园。她一直致力于展现对图像的深刻尊重和多维度的创作理念,倡导"万物平等"的创作方式,强调所有元素的重要性。刘诗园的作品中,“格子"画面象征去中心化表达,而她的艺术生涯和早期顿悟体现了对图像共享的深刻理解。她选择新媒体艺术以探索未知,认为这能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在图像的张力与意义上,她认为图像的意义来源于对话和讨论,鼓励以新视角解读图像,打破传统思维。尊重每一张图片,包括"弱图像",是她在创作中的核心原则。她认为即使是设计出来的摄影图像也具有独特价值。此次刘诗园在Fotografiska Shanghai的展览《回文窃语》横跨摄影、影像、文本、空间装置、舞台剧等多个领域,呈现她从早期跨度到最新创作5个系列作品,包括早期作品《与摄影的对话》、摄影 / 数码作品系列《A Shaking We》和《几乎像螺纹钢》、最新摄影作品《冷血动物》和影片《为了我没拍的图片, 为了我没读的故事》。观众不仅被邀请去重新审视流行文化对人们感知与价值标准的影响,更能深入探讨图像在当代社会中的多重语义与隐含属性。刘诗园的作品既是超平面的,但又满载大量相互不兼容的视觉信息,邀请观众在此演练多层面的解读实践,并且观众将在复杂的视觉信息中将探索图像的独立存在与相互沟通的可能性。收听提示:02:00 通过一只蜜蜂的生命轨迹,思考“我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05:20 与“通过黄金分割线理论突出视觉重点”相反的“万物平等”的创作方式;06:38 作品中的“格子”画面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表达;07:35 刘诗园对于最早进入图像艺术领域时的回忆;09:15 八岁时对“图像属于每一个人”的顿悟;10:08 刘诗园:“我仿佛这一路都在选择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做。”10:24 刘诗园:“选择新媒体艺术,是因为对新媒体一无所知。在不熟悉的领域实验,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12:13 图像的张力取决于“与谁形成对话”;12:21 图像本身没有明确意义,取决于如何被讨论;12:58 解读图像可以有新的方式和可能性;13:24 打破惯性思维与刻板印象,给每一张图像一次重生的机会;13:40 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尊重每一张图片的存在;对“弱图像”价值和意义的讨论;15:30 “设计”出来的摄影图像也有它的价值;15:55 刘诗园作品《冷血动物》中对于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与影像编辑之间的类比、解读与反思;19:33 《冷血动物》想表达的实则是“我们都是热血的”;22:12 刘诗园希望作品“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一直在拓展”;希望观者能在看作品的时候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23:44 作品《为了我没拍的图片, 为了我没读的故事》与《安徒生童话》之间的故事;25:10 作品中的“小女孩”不仅只与童话中所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相关,而是关于“全世界的女孩”;26:42 刘诗园:“最理想的状态是生活中没有太大的改变。”;28:18 对待AI图像技术“便利”与“可怕”之处的思考;29:25  AI图像技术的可怕之处在于:人们相信机器制造的图像会比人类创造的图像更美;30:18 艺术家并不是通过作品,而是通过“人”去影响别人;31:13 并不担心机械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担心人会变得机械化;31:20 刘诗园:“我创作时与AI创作图像的模式非常相像,更考虑大众审美,选择‘人类平均数’。”;32:24 对于工作地点、生活状态、身份、ta者和创作方式之间关联的思考;35:30 推荐书籍:《Photography changes everything》Marvin Heiferman;《宇宙奇趣全集》伊塔洛·卡尔维诺本期嘉宾:刘诗园艺术家简介:刘诗园,198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200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系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获得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和丹麦哥本哈根。刘诗园的艺术实践涉及摄影、影像、文本、空间装置、舞台剧等多个领域。取消预设的主观价值判断,从而保持与其工作对象之间感性与理性的疏离,是刘诗园工作的方法和态度。不论是通过自主地拍摄与创造,又或者挪用既有图像与文化资源,刘诗园通过将其对象充分调动和重组,使它们原本悬置的语义再语境化,艺术家借此追问这个被图像记录和包裹着的世界的方方面面:图像对人们刻板印象的塑造、图像背后隐含的宣传属性、流行文化对人感知与价值标准的影响等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论是图像、文本,又或者实体的物件,它们如同有待调度的演员,通过艺术家的指导和排演,重新激发出它们身上原本的意义和情感潜能,更在彼此的互动中构造出新的图像迷宫、叙事拼图与思想剧场。作品:与摄影的对话,2012© 刘诗园A Conversation With Photography, 2012© Shiyuan Liu摄影装置,艺术微喷 , 木头相框 , 有色玻璃,90 x 70 cm x 3 面板,壁纸尺寸可变Photography Installation, inkjet prints, photo frames, tinted dark glassdimensions variable, 90 x 70 cm x 3 panels; wallpaper dimensions variable冷血动物 No.1,2022© 刘诗园Cold-Blooded Animals No.1, 2022© Shiyuan Liu摄影,艺克利收藏级艺术微喷,三明治装裱,艺术家特制框,127×202 cm,装裱尺寸: 130×205 cm,Ed 1/5 + 1 apPhotography, ciclee print, sandwich mounting, artist frame, 127×202 cm,Framed: 130×205 cm, Ed 1/5 + 1 apA Shaking We No.1,2018© 刘诗园A Shaking We No.1, 2018© Shiyuan Liu摄影,C-print,三明治装裱,橡树木,彩色木漆,油性笔,112.2 × 140 cm,Ed 1/5 +1 apPhotography, C-print, sandwich mounted, color-painted oak wood,oil-basedpermanent marker, 112.2 × 140 cm, Ed 1/5 + 1 ap几乎像螺纹钢 No. 3,2018© 刘诗园Almost Like Rebar No. 3, 2018© Shiyuan LiuC-print,三明治装裱,丙烯,橡树木框,白木漆,手绘黑线,50 x 62 3/4 x 2 inches;127 x 159.5 x 5 cm,Ed 1/5 + 1 apC-print, sandwich mounted, acrylic, oak wood frame painted white with hand drawn black pattern, 50 x 62 3/4 x 2 inches; 127 x 159.5 x 5 cm, Ed 1/5 + 1 ap为了那些我没拍的图片,为了那些我没读的故事,2020© 刘诗园For The Photos I Didn´t Take, For The Stories I Didn´t Read, 2020© Shiyuan Liu4K,单频视频,彩色,双声道,16 分 39 秒作曲:Kristian Mondrup4K video, single channel, color, stereo sound, duration: 16 min, 39 secComposer: Kristian Mondrup

07-15
37:05

做最高海拔的当代艺术

在拉萨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吉本岗拉康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和现代转型,成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标志。它的故事,就像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诉说着变迁与重生。曾几何时,吉本岗拉康矗立在拉萨的心脏地带,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和象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一度被遗忘,转变成了一个储存粮食的仓库,默默无闻地隐藏在喧嚣的市井之中。但历史总是偏爱那些能够被重新发现和赋予新生命的角落。2017年,醍醐艺术团队、直造建筑事务所和驭韶照明团队的匠心独运,经过三年的精心打磨,将吉本岗拉康打造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美术馆之一——吉本岗艺术中心。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修复,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复兴。嘉宾简介盛立宇“醍醐”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研究领域为西藏当代艺术,先后策划有“佛化万相”(台北长流美术馆,2015年)、“发现喜马拉雅”(成都IFS,2019年)、“十方:丁乙在西藏”(吉本岗艺术中心,2022年)、“江河汇流、遍弘海内”(上海市历史博物馆,2023年)。盛立宇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获双学士学位,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复旦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2021年联合创立了西藏第一座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美术馆——吉本岗艺术中心。张俊彦西藏醍醐文旅及旗下吉本岗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供职于《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负责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报道。自2014年参与创办“醍醐”品牌以来,持续参与文旅产业投资、策划、运营,深入藏文化地区古建文脉挖掘与活化利用。收听提示:02:00 最早去拉萨做当代艺术的原因;02:45 拉萨本土当代艺术与北京大院儿85新潮艺术间相似的背景起源;03:51 “醍醐”名字的由来(“醍醐”原指牛乳精华,需从牛奶里数次提炼才能取得,被视为“世间第一上味”;在佛教中常用来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佛性”等);06:41 吉本岗艺术中心地理位置背后的历史故事;07: 28 吉本岗艺术中心的建筑墙体里藏有十万个擦擦(藏文音译:指脱模泥塑制的小佛像);08:41 周边社区村民捐赠家中二十多代的擦擦;10:19 与相关专业人员一同对通过捐赠所得的历史物品做研究并最终呈现了展览;10:54 在舞蹈和歌声中进行劳作,改建古建筑成为展览空间;12:00 人的温情、善念一同融入了物理层面的建筑中;13:50 吉本岗的壁画与建筑本身体现出的神圣感与当代艺术之间有一个天然良好的接口;15:26 在西藏做当代艺术的原因和背后的思考;16:21 吉本岗的第一场当代艺术展览:丁乙——十方 (2022);19:05 目前有50~100位本土艺术家在拉萨从事当代艺术创作;20:54 八十年代西藏当代艺术思潮“甜茶文化派”对年轻艺术家的启迪;22:25 在1985年,14岁的嘎德(现为西藏当代艺术家)对当时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在拉萨的“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评价:“就像看到外星飞船空降拉萨、又唰的一下飞走了。”;23:46 选择驻地艺术家的考量;艺术家们的工作方式;26:36 从理性与感性出发,如何看待艺术家们在拉萨这样绝无仅有的独特环境中进行的创作;34:51 面对吉本岗原有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艺术密度,艺术家在这里创作时需要面对与在白盒子艺术空间里不一样的思维挑战;36:30 在拉萨,做事和思考的过程会慢下来,也能在最终产生更具价值性的成果;37:06 剧透吉本岗与徐震的精彩合作碰撞;39:49 与艺术家们共同经历的醍醐灌顶的时刻:与宏大的自然景观与王朝遗址的相遇;44:25 本地居民与吉本岗艺术中心之间发生的链接;48:20 吉本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计划;50:56 在西藏,传统与当代艺术之间对话的关系;54:09 嘉宾推荐相关艺术家作品。

07-07
57:10

番外 | 为什么大卫·霍克尼能成为艺术界的"美联储"?

收听提示06:23在60年代丰富的抽象艺术环境下,霍克尼如何自信坚持自己的非抽象绘画道路07:09霍克尼抛开“艺术家要避免被影响”的普遍焦虑,研究历史上大师们的绘画技术和观察方式并学习运用09:1511:28从理性出发,探讨霍克尼如何嫁接并开拓原有的绘画技术12:20泳池系列与其“霍克尼式”阳光加州生活的联想16:42如果将霍克尼的作品比作一张专辑,本次展览将如何多维度地向大众展现他的创作脉络,而非仅专注于他传播度最高的“主打歌”18:44敢于探索新的媒介,富有热情生命力的画作呈现出“可以很长寿”的老顽童之感18:44霍克尼是艺术界负责印钱的“美联储”22:35霍克尼灵活运用不同的媒介,用自己的方式和规则观看世界24:41中国绘画中的透视关系、笔触和意境对霍克尼的启发28:48探讨中西式绘画的不同:对于记忆的再现,如何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30:55与同期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不同,霍克尼运用新型电子媒介折返绘画世界33:34霍克尼极具辨识度的迷幻“多巴胺”色彩40:50探索霍克尼的作品与人产生的情感链接43:22本次艺仓美术馆大卫霍克尼“纸间漫行”的策展理念与呈现方式51:14霍克尼与毕加索等其他艺术家的缘分54:42探讨艺术家绘画中情感的“真实性”55:29剧透本次展览带来的一系列公众美育活动本集嘉宾余光照艺仓美术馆馆长暨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中国台湾台湾大学,电机工程、英美文学及法语。策展人、出版人、翻译家及作家。创办美国《PLAYBOY》国际中文版、英国《FHM男人帮》国际中文版、美国《MAXIM风度》中国版、美国时代出版《INSTYLE型时代》中国版等杂志,担任出版人暨总编辑。2010于上海创办艺仓美术馆。化童诗人、哲学博士、艺术批评写作者,艺仓美术馆公共项目及出版中心总监。相关图片大卫·霍克尼《纸间漫行》,展览时间:2024.6.19-9.10,地点:艺仓美术馆3FCELIA WITH GREEN HAT (M.C.A.T. 268)David Hockney,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 1971, private collection19 May, from The Arrival of Spring in Woldgate, East Yorkshire in 2011 (twenty eleven), 2011好莱坞罗斯福酒店泳池内壁

06-17
58:20

威尼斯双年展 | 艺术可以温和,也可以挑衅

收听提示1、如何评价这次威尼斯双年展“处处都是外人”的主题?2、艺术可以温和,也可以用来挑衅3、为什么我们都钟情于乌克兰馆?4、今年的威双场内、场外激烈吗?本集嘉宾蒯乐昊《南方人物周刊》总主笔,作家,艺术评论者罗颖《Hi艺术》发行人兼主编相关信息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威尼斯双年展,无疑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盛事之一。今年的双年展如期于4月拉开帷幕,由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担任策展人,并将今年的主题定为“处处是外人”。在今年的威双现场艺术团体克莱尔·方丹(Claire Fontaine)于2004年创作的霓虹灯系列作品“无处不在的外人”悬挂于威尼斯军械库入口处的水面上,仿佛时刻在提醒着大家今年双年展的核心命题。对于威尼斯人而言,处于巨大的流动城市特征中,“外人”屡见不鲜,那么“外人”的身份是对谁提出的呢?如今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们,是冲着威尼斯而去,还是冲着威尼斯商人而去?为何本届双年展会在本该属于当代艺术的舞台上展出大量上个世纪的老作品?佩德罗萨的策展理念,以及他对移民和去殖民议题的关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来自全球南方和北方的艺术家们,在这一平台上如何表达他们的独特视角和创作理念?为什么我们都偏爱乌克兰馆呢?抱着现场观看的感受与很多的问题,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南方人物周刊的总主编蒯乐昊老师和嗨艺术主编罗颖老师,与两位共同聊聊对威尼斯双年展议题的深入思考和观展的独特感受。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个国家的展馆通过艺术回应当下的社会议题与现实,在威双现场,艺术既是温和的,也是带有挑衅意味的存在。本期与蒯乐昊老师和罗颖老师一同探讨这些问题,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对威尼斯双年展更有趣的理解和更多元的视角。2024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处处都是外人”主海报乌克兰国家馆的 《敢于梦想》 展中,壁画下堆满鲜花,只是其中一些已经渐渐枯萎 图/蒯乐昊 

05-17
01:08:19

串台Steve说 | 祝羽捷:在传达室策展的小女孩

这是一期串台节目,前段时间,主播Steve邀请了祝羽捷作客《史蒂夫说》以下是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01:18  回望2023年,生活过得很压缩,想补上前几点丢失的时间05:40 为什么艺术展的导语总是让人不知所云?17:44  祝羽捷小学时在传达室办了人生第一场艺术展26:16  做策展人有必要专门去上学吗?29:56  国人对“批评”讳莫如深,如今只剩下文学和艺术批评38:12  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艺术?49:38  艺术行业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59:01  做艺术怎么解决和金钱的拧巴关系?01:05:20  艺术在未来世界的角色会有怎样的变化?01:13:24  女性的宜人性更高,是否也会阻碍女性的事业发展?01:28:25  当你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时,它就不再只属于你了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12-27
01:29:25

番外 | 傅鹏:重启人生,我还是会选择守在敦煌,守护石窟

收听提示1、为什么会选择做壁画保护工作?2、作为个体,如何在参观的同时也能保护洞窟?3、在文物工作里,保护和修复的区别是什么?4、壁画保护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本集嘉宾傅鹏敦煌研究院壁画修复专家,兰州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以及英国伦敦大学考陶尔德学院与兰州大学联合颁发的壁画保护专业研究生。出版专著《古格遗址壁画保护项目竣工报告》,参与西藏三大文物保护工程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壁画保护工程。相关照片本期节目由高端院线专业护肤品牌修丽可支持制作播出。修丽可品牌一直致力于皮肤抗氧化研究,提倡科学的预防与保护,致力于用专业的力量帮助肌肤科学的预防氧化损伤,让肌肤的美不氧化。今年,修丽可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公益捐赠,作用于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保护工作,并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敦煌研究院以“守护石窟 守护美”为主旨发起IP联名合作,希望通过品牌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到敦煌,感受莫高窟壁画的艺术之美。这一期节目我的心愿也同样是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守护石窟,守护美。

09-01
56:14

番外 | 徐震:我在漏雨的养鸡场做展览,准备花4年时间送10万张画

收听提示1、 如何理解“艺术没有套路”?2、 什么是艺术生态?3、 没顶美术馆是如何创立的?本集嘉宾徐震艺术家、策划人、没顶公司创始人,1977年出生,工作和生活于中国上海。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标志人物,2004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项,并作为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参加了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2001)主题展,徐震的创作非常广泛,包括装置、摄影、影像和行为等。徐震®由艺术家徐震创建于2013年,是没顶公司旗下的旗舰艺术品牌,专注于艺术品创作和新文化研发。用户可以通过收藏,欣赏徐震®的艺术品和活动,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体验。本集文稿(十分抱歉,本期因设备原因,音质不佳,详细内容可以看文字稿部分)祝羽捷:我前段时间收到了没老板(徐震)的信号项目小作品,它上面是绿色和白色油画的笔触,非常抽象,收到之后你会想起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机微信,聊天的对话框就是那样。徐震:2021年我们开始一批激情绘画的作品创作,今年6月之后,我们开始推出一个以这批绘画为基础的叫“信号”的项目,给朋友们赠送系列绘画。这个尺度是比较小的,跟手机差不多大。其实画的就是社交媒体的界面,也可以说画的是平时聊天的截屏。所以这系列绘画是非常有辨识度的,你只要看过一眼,就一直记得住。因为它就是我们每天在用的界面。祝羽捷:这个画面上面有很多的变形,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有动感,最后变得有很多种想象。有的笔触它变得像奶油一样,有的就像波浪海浪。徐震:其实这些作品就是以社交媒体的界面设计为绘画的逻辑。从我个人来说,画这些画就是去感受自己平时在社交媒体上与各种人的对话,和产生的情绪感受。其实还是一种表现绘画的表征,但是它整体的逻辑是来源于我们平时的社交媒体。所以你看到画面上有点图案化的或者有些画面表现的很激动,或者说甚至于有些很无聊或者有些很丑,就是从我们平时的这种对话内容产生的。祝羽捷:徐老师今年的「信号」项目,跟您去年的展览之间是不是也有一些关联?去年没老板在没顶画廊里曾经做过一个展览,里面所有的装置都是IPad、IPhone、MacBook,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系列电子产品。观众走进去会误以为仿佛就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苹果的这种手机店,拿起手机来发现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好像被艺术家给糊弄了一下。徐震:这一系列的「信号」激情绘画其实是我们最近这一两年新的创作方向和主题,可能更多的是跟科技资本主义、大数据下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有关。 Apple店,当时装修成一个比较标准的苹果专卖店,八十几台设备,每一个设备里面都放入了一些内容。可能对艺术家来说,是在挪用了一个非常高浓度的资本主义,严肃的、精密的设计形态。在里面放入我们日常使用手机产生的各种各样丰富的,比较自由的,或者是想象的内容或者社会的一些现实的内容。祝羽捷:我突然感受到了您这一系列的作品,好像试图都在打破资本主义商品化给我们带来的幻觉,所有的商品化它都会有一个美好的包装,掩盖生产的整个过程,或者是这种本质在后面。但是换了一种观看方式,或者打开方式,让我们不得不又重新的看到这么美好的一个幻觉里面,它带来的那种人生的真实,各种不同的情感。徐震:我觉得是我们不要去否认这些东西,不是硬要去批判资本主义或者是其他,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首先是人对周围的真实感受与态度,甚至是无法摆脱的焦虑,然后我会觉得没有办法,无法逃脱这种数据的控制和依赖。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就会产生如何去面对这种现实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这样的一种情绪结果。祝羽捷:「信号」这个项目我自己也是有一种深刻的感受,第一次一个当代艺术家,他为很多人尽可能的为更多的人去发送艺术的信号,这是一个特别包容,特别开放的态度。徐震:也是很凑巧,前一阵有西藏的朋友发给我看,在西藏的一些宗教仪式里面,有一些类似于把一个东西分散,也是好多份大概几万份发送给信徒,作为一种宗教的信仰的托或者符号,一种信物。其实我觉得像这样的去分享,的确带有一定意义上的一种信念,信念它带有一种宗教性,或者自己的一种精神信仰在里面。比如说送一个东西给你,可能只是一个东西,但当你知道这个事情可能在持续几年十几年后,你发觉还在继续不断的进行,这个时候规模效应带动的会更强烈一点,所以「信号」这个项目现在只是刚刚开始。祝羽捷:今年没老板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件,特别兴风作浪的事,因为我很多人都会用这种兴风作浪来形容你这种不羁。没老板在上海的非常远的一个地方开了上海最野的一个美术馆:没顶美术馆。如果大家看照片会觉得那就是一个废弃的、非常破旧的鸡舍,屋顶上面全部都是残破的瓦片,漏风漏雨,在这样废弃破旧的矮房里开了一个美术馆。徐震:其实也筹备了大概两年多,首先路途远是一个优势,从我们没顶系统来说一直觉得艺术首先是要自洽,要自己玩、自己骄傲、要自己觉得是很有自信很喜欢的。没顶美术馆这种很乱、粗糙、狂野的现场,比较符合我们想象的美术馆的一个概念,没顶不是那种特别有钱的私人美术馆,也不太愿意去做一些带有公共艺术教育性质很强的这种艺术互动项目。所以会去倾向于艺术家做创作,自我实现。祝羽捷:美术馆现在的非常贴合没老板,没老板自己品牌就叫没顶,没顶艺术中心、没顶画廊,大家来到的没顶美术馆发现就是一个破的,房屋、屋顶都是没有修砌的这样一个鸡舍,确实也很像没顶的这样一个名字。徐震: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我们没顶的历史,而这里又叫没顶美术馆,所以他真的看到了很多没有顶的房子,才明白为什么叫没顶美术馆,因为没有顶。祝羽捷:去参观没顶美术馆的时候,我有一个发现非常有趣,在崇明还是有很多原始的生活气的,还有很多农民住在岛上,过着农耕生活,但是没顶美术馆的出现对于他们来说,好像不是那么的在意或者理解当代艺术,只是觉得这里出现了一些好玩的东西,所以那些农民可能一边在旁边还在养鸡养鸭,一边路过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一些好玩的,他们不知道是什么的作品,就当玩具一样,或者当什么物品就给捡走了,你有看到这样的一些情况吗?徐震:其实是跟城里的观众是一样的,城里的观众也看不懂城里的展览。我觉得大家有个误区,老是觉得好像农民是不是比城里人更没文化,其实城里人也很没文化,没什么太大区别。城里人也会把你的作品破坏掉,「天下」就是我们那些像蛋糕的作品,每次在艺博会我们都要耗费一个人力在旁边陪着,来看艺博会的人,每次都要被莫名其妙不同的观众舔几口或者咬几下,你是无法理解这个东西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看到新事情,好奇、抵触,慢慢习惯接受,然后期待,这种过程很正常。祝羽捷:说到艺术生态,其实也是我非常好奇的一个问题,因为没老板是在2009年正式挂牌运营了没顶公司,很多艺术家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就像一个作家,自己去开了个出版公司,然后帮自己出版自己的作品,并且还会签一些新的作家。我也去没顶公司很多次了,有一种很好的氛围,像集体主义一样,很多艺术家工作室相互挨着,都是邻居,大家都在一起,晚上还可以一起吃饭。那个状态我觉得我不知道没老板是不是因为小时候您可能还是赶上了集体主义的尾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原因,就是启发了或者是促成你去成立没顶公司,是你非常享受这种大家在一起创作的这种感觉吗?徐震:我们是在09年成立的没顶公司。离现在快13年了,时间特别长,我经常有时候记不住当时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我出道相对来说比较早,出道就马上碰到像杨振中,飞苹果这些艺术家大家一起做活动,也不是说我这一代,是我发觉我们这代很多艺术家,处在一个三无状态做艺术。体制、机构、商业或者媒体,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代艺术家基本上是活在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环境中,无形之中就想说没有的话就自己弄。所以整个的这一代的北京跟上海的艺术家大家会一起组织做很多活动。这种集体意识促使我们想要这样去弄一弄或者整一整,所以没顶是一种群体性的生活加工作,一直走到了今天。09年的时候,我个人会觉得对于当时个体艺术家被国际化的中国热所包围,个人会产生一种厌倦和警惕。会觉得如果按照那种方式走下去,可能会成为一个比较标准的,西方主流系统认为的艺术家,可能对我来说没什么兴趣。所以当时只是凭着直觉,再加上商业,再加上艺术的品牌化,中国热退潮,艺术商业的兴起,包括整个社会大的外部环境的逆全球化的开始的前夜,所以在那个年代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很多问题是没有落下来的,你只是一种嗅觉跟直觉。所以在当时就决定说我们成立一个品牌公司,更多的还是为了提升艺术创作和做艺术生态的效率。祝羽捷:没老板多次都提到了骄傲这个词,您觉得自己是那种持续性的骄傲的,还是间接性的?徐震:我觉得是这样的,就像我们小时候读书,你永远是班里100分,其实你是骄傲的;但是在现实的艺术行业没有100分,这个100分是你自己打给你自己的。当然你也不能瞎吹牛。还是建立在一个很庞大的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有能力把这种经验破坏掉,否认它逐步建立自己每一次逐步建立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只有经过大量的工作分析去梳理最后推出来的结果,相对是比较客观的。我认为做艺术的人首先是要有感染力,所谓的感染力就是当所有人不知道这个作品好坏的时候,艺术家应该是第一个站出来,告诉大家是怎么想的,是什么态度,那么我认为今天艺术家就应该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从古至今几乎所有伟大的艺术家其实都是这样的,他们肯定有错的、有失败的地方,但他就是靠自信活着的,靠盲目自信活着的,因为不然我们要艺术干什么?艺术不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有钱、有科学、有哲学,但是还是有一些事情吃不准的时候,需要温暖的时候,艺术给你温暖;需要批判,艺术给你批判;需要吃不准,艺术给你一种质疑。祝羽捷:这种骄傲或者是对自我表达的勇敢,要有自己的态度,算不算没老板也是对年轻艺术家的一些建议?徐震:我觉得其实在今天艺术家是需要有一点点反社会性人格的,因为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你是不成功的,就是去尝试如何的让自己产生思考、产生冲动,这是你的真实的工作。在这种前提的情况下,就像我们前面说要自信,但是在没有人承认你,社会也看不到你做了很多创作,那你作为艺术家怎么熬过十几年二十几年呢?如果没有自己对做的事情巨大的热情,整天很纠结,那么这种人肯定是炮灰。当然艺术是没有套路的,你也不知道我是不是明天变成一个巨大的炮灰。所以我会认为艺术家经常会说职业艺术家,但艺术家的职业性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也就是说好的艺术家或者说大师级艺术家,只要去看他如何给自己设定他的职业性,对自己的职业性跟他比一下,就知道你为什么是炮灰,他为什么是大师,大家最后比的是这种东西。 相关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rg8vg9QmEssx10S5IsXNQ艺术折叠第二季每周一早8点更新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01-15
44:19

32. 余光照:美术馆要打破"白盒子"的界限,离大众更近

收听提示1、 美术馆的馆长都要做些什么?2、 什么是“白盒子”的界限?3、 艺仓美术馆有什么特点?本集嘉宾余光照艺仓美术馆馆长暨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中国台湾台湾大学,电机工程、英美文学及法语。策展人、出版人、翻译家及作家。创办美国《PLAYBOY》国际中文版、英国《FHM男人帮》国际中文版、美国《MAXIM风度》中国版、美国时代出版《INSTYLE型时代》中国版等杂志,担任出版人暨总编辑。2010于上海创办艺仓美术馆。相关展览21_21 design sight 美术馆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无尽之旋——James Jean简明无尽之旋1无尽之旋2 艺术折叠第二季现已完结感谢你这段时间的收听和陪伴也欢迎继续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01-12
35:30

31. 汪昶行:装饰艺术风为什么只"吹"到了上海?

收听提示1、 什么是Art Deco风格?2、 如何在装饰艺术中寻找自我?3、 Art Deco风格为什么能在上海传播开?本集嘉宾汪昶行弄设计NONGSTUDIO创始人,博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助理教授,中国85后空间设计的代表人物。从博士研读时期开始,7年致力于研究近现代(1843-2013)上海室内设计史,以理论为基础,对历史、文化、风格、细节等深入研究来创造全新的体验,并赋予历史以新的时代气息。相关照片花园饭店和平饭店海派老摩登家具上海手表杨浦区图书馆目录检索处杨浦区图书馆阅读大厅 艺术折叠第二季每周一早8点更新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01-05
53:26

30. 胡尹萍:错误是值得表扬的

收听提示1、 绿色帽子在爱尔兰有什么含义?2、 “我”为什么骗母亲织了7年的帽子?3、 如何看待艺术家的市场现状?本集嘉宾胡尹萍1983年出生于四川,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硕士毕业于央美雕塑系,胡尹萍的创作超越了媒介的限制,是介于“物质”与“作品”之间的状态。胡尹萍个展:胡小芳和乔小幻,明当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22);白、安德烈,盘子空间,北京,中国(2020);雪白的鸽子,箭厂空间,北京,中国;游客,IAER,威尼斯,意大利(2017);小芳,箭厂空间,北京,中国(2016)。相关作品乔小幻的雕塑作品“美妆神”妈妈织的帽子千奇百怪“安全感”之“坏人”系列(2018-至今)小芳帽子编织团队 艺术折叠第二季每周一早8点更新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12-15
45:20

29. 杨圆圆:我用影像讲述了被遗忘的华裔故事

收听提示1. 我为什么喜欢用影像记录故事?2. 如何带领一群华裔奶奶在古巴做演出?3. 《女人世界》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本集嘉宾杨圆圆视觉艺术家、电影导演,她通过影像、摄影、艺术家书与表演等多种媒介叙事。曾获 ART POWER年度艺术发现大奖(2019);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2017);华宇青年奖提名(2016);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作者书等奖项,她的作品曾入围多部国际电影节,包括美国亚特兰大电影节、卡姆登国际电影节、亚美国 际电影节、台湾国际女性影展,并被《纽约客》等国际媒体报道。她的首部长片《女人世界》在海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平遥国际电影展、Doc Edge纪录片节、CNEX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山一国际女性影展等节展的产业单元取得奖项与好评,该影片将于2023年面世。本集作品《中国城轶事》影片由一场旧金山中国城步行之旅展开:随着40年代奥森•威尔士的电影《上海来的女士》走入旧金山中国城最后一 家现存的戏院,又从“上海楼”漫步到“紫禁城夜总会”,镜头跟随着华裔舞者方美仙(Cynthia Yee)、历史学家王万力 (Wylie Wong)与李萱颐(David Lei)的步伐,踏上一场时空交叠的旅程。《上海来的女士》尽管在旧金山渡过了大半生,78岁的吴锡锡始终将自己视为“来自上海的女士”。而她101岁的失忆母亲,每天会在口 中喃喃自语“这是哪里?我在上海吗?”找第三任丈夫时,她甚至只考虑来自上海的男人。在电影中,吴锡锡分享了 自己与上海前夫的爱情日记,讲述了二人跨越语言与地理限制、在千禧年通过交友网站结下的爱情故事。《女人世界》(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发行)2018年9月,古巴哈瓦那,杨圆圆和Coby及其恋人Stephen 艺术折叠第二季每周一早8点更新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11-27
49:47

28. 应青蓝×周力×周褐褐:在艺术创作中,我们为何需要"女性凝视"?

收听提示1.在女性视角下,如何做艺术?2.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刻板印象?3.给女性创作者的建议。本集嘉宾应青蓝藏家,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JINGART艺览北京和DnA SHENZHEN联合创始人 。Kylie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者,同时也活跃于时尚、设计、媒体以及大健康等多个领域。周力艺术家,1991年毕业于中国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深圳画院客座画家、深圳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深圳机场艺术顾问,在2015年被聘为中山大学艺术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抽象与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2019年至今,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坪山美术馆学术委员。周褐褐艺术家,作品包括雕塑、装置、影像、服装等。关注立体、真实、可触摸的未知物体。脑海中愈是触碰更多的未知,就愈发想要完整呈现出内心世界。借用《三体》里的一句话:“感受高维空间感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在那一刻,像自由、开放、深远、无限这类概念突然都有了全新的含义。”本集作品《狂熱者2012》周褐褐《未来出走》周褐褐展区《请坐》周力艺术折叠第二季每周一早8点更新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11-20
48:52

27. 艾敬:我一直过着艺术家的生活

收听提示1. 艾敬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艺术家?2. 如何理解以“爱”为原动力的艺术?3. 艺术作品推荐。本集嘉宾艾敬辽宁沈阳人,艺术家、创作歌手、作家,曾创作并发行五张个人唱作专辑及多张EP单曲。相关作品有《艾在旅途》《I LOVE:艾敬》《我爱颜色》《我的1997》《艳粉街的故事》《追月》《中国制造》《I Love Color》《Walking In The Sun》《I Love Heavy Metal》。相关作品《母亲的味道》《艾的祈祷》《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悦来美术馆《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与《Love》挂毯 艺术折叠第二季每周一早8点更新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11-13
52:40

26. 柳亦春:煤码头变美术馆,旧工业建筑如何重塑人文城市?

收听提示1. 建筑师如何看待美术馆、展览空间?2. 什么是建筑的本质?3. 项飙老师曾提到的“附近的消失”是什么意思?本集嘉宾柳亦春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客座教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特许会员,《建筑师》和《建筑学报》杂志编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由美国《建筑实录》杂志评选的年度全球十佳“设计先锋”以及英国AR新锐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奖等。相关作品金贝尔艺术博物馆(Kimbell Art Museum)设计师路易斯 · 康(Louis Kahn)澳大利亚古今艺术博物馆MONA – 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1上海艺仓美术馆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琴台美术馆武汉 / 大舍建筑龙美术馆(西岸馆)大舍(柳亦春/陈屹峰 艺术折叠第二季每周一早8点更新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11-06
01:12:30

番外 | 与梁文道一起看自画像:什么是过剩的自我意识?

收听时间轴03:02拉斐尔·圣齐奥05:18玛丽埃塔·罗布斯蒂(又名丁托列塔)08:56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13:55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15:21彼得·保罗·鲁本斯17:30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又名萨索费拉托)19:57玛丽-路易丝-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30:13《炸蔡》蔡国强31:36草间弥生自画像展示 1、拉斐尔·圣齐奥(乌尔比诺,1483 - 罗马,1520)2、玛丽埃塔·罗布斯蒂(又名丁托列塔)(威尼斯,约1554 - 1590)3.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莱顿,1606 - 阿姆斯特丹,1669)4.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塞维利亚,1599 - 马德里,1660)5. 彼得·保罗·鲁本斯(锡根,1577 - 安特卫普,1640)6.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又名萨索费拉托)(萨索费拉托,1609 - 罗马,1685)7. 玛丽-路易丝-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巴黎,1755 - 1842)8. 草间弥生(松本,1929 - )9. 蔡国强(泉州,1957 - )10.马克·夏加尔 (维捷布斯克,1887 - 圣保罗德旺斯,1985) (以上画作均由东一美术馆提供 ©Photographic Department, The Uffizi Galleries - By Permission of the Ministry for Culture of Italy)东一美术馆现场图 艺术折叠第二季每周一早8点更新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10-30
35:37

25. 展望:雕塑的方法在当代艺术里没有缺席

收听提示1. 什么是“去物质化”?2. 如何理解“媒介就是信息”?3. 怎么用不锈钢做假山石?本集嘉宾展望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其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坐着的女孩》已是美术史的经典,“中山装”实验则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新雕塑的开端。他自1995年至今一直创作的不锈钢作品,获得了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赞誉。特别是代表作“假山石”系列,以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太湖石为原型,手工打造出光滑闪亮的不锈钢山石,这种不重意义、重视觉冲击的新图像,既似乌托邦的隐喻,又如现代化的镜像,深刻反思着中国当代文化如何在快速变迁的社会进程中重塑传统的重要命题。相关作品假山石改造方案不锈钢假山石“我的宇宙”个展现场摄影:杨宇光中山装躯壳鱼戏浮石(1998 深圳 何香凝美术馆)《摇滚我的信仰》艺术折叠第二季每周一早8点更新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10-23
55:21

Recommen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