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艺术折叠文字和建筑能否帮我们夺回线下生活?
文字和建筑能否帮我们夺回线下生活?

文字和建筑能否帮我们夺回线下生活?

Update: 2024-09-11
Share

Description

从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政治文化中心到国际化繁荣的经济金融中心,北京和上海,这两座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共同构筑了中国的文化版图,尤其是历史与未来交织的当代中国。无论是庄严雄伟的北京,还是灵动时尚的上海,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还蕴含着独特的城市气质,成为无数文人、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灵感源泉。

北京、上海,两座城市之间,潜藏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差异,更多的是人们对生活、空间与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作为深谙城市脉络的作家,金宇澄生于上海,经历浮沉动荡,熟稔海派文化,是多才多艺的爷叔,对“旧”情有独钟。金宇澄在《繁花》里写道:文学和建筑学是相通的,都是“人学”。每当你进入一座城市, 你最先看到的是这里的建筑、环境和设计,它们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签。

<figure></figure>

成长于老北京山水之间的建筑师马岩松,天马行空,生猛积极,对“新”怀有无边想象。马岩松说:建筑是历史与文明对话所产生的语言。如果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允许独特而多样 的建筑出现,那么这些建筑也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figure></figure>

当建筑师遇见作家,城市与建筑的脉搏便会以全新的节奏跳动。

8月24日,围绕马岩松新著《二十城记》,马岩松、金宇澄、祝羽捷跨界建筑设计与文学创作,对谈“从北京到上海:城市的漫游与哲思”。

<figure></figure>

本场对话中,三位嘉宾将分享漫游不同城市的生活经历、创作灵感,以及他们眼中的北京与上海,城市生活中的人性与情感。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城市和建筑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于人、行走、空间与文化的深层次对话。

<figure></figure>

收听提示:

03:19 马岩松分享《二十城记》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写出来”的原因;

04:35 通过书籍的呈现参与城市、理解城市;

05:23 从书中可见文学与建筑密不可分的关系;

06:05 金宇澄评价《二十城记》书籍装帧设计;

08:52 马岩松:“我小时候觉得北京是一个大游乐园。”;

11:57 被现代城市所遗忘的院落与园林、人与自然的关系;东方人更倾向于把精神性延展到自然中从而得到价值;

13:15 现代城市实际延续了西方城市规划思路;

14:28 马岩松:“我也不是那么喜欢上海那么city的感觉。”;

15:11 马岩松:“在很功能化的城市生活很容易越来越对自己不敏感。”;

16:03 金宇澄对北京的印象和看法;

17:00 在北外滩的房顶看上海,回忆上海城市变迁;

20:12 现代社会中还有设计师能设计出专门属于某个地方的民居吗?;

20:26 石库门所代表的乡绅阶级的“折中主义”;

22:35 金宇澄:“石库门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23:35 如何看待如今中西式结合的折中主义建筑以及未来发展;

26:08 金宇澄眼中时过境迁的上海街景;

29:50 金宇澄回忆16岁时在东北劳改农场的经历;

30:46 金宇澄对外滩的期望:最好维持住过去的一些痕迹;

32:10 金宇澄讲述70年代靠近南京路的江堤“情人墙”;

34:06 怎样和谐处理建筑与人的情感和记忆之间的联系;

35:00 马岩松:“不论你怀不怀旧,最好都先保护它。”;

36:19 金宇澄分享马岩松书中描写的“倒挂巴黎”、“胡同泡泡”和“嘉兴火车站”等有趣的设计方案;

41:14 马岩松:“追寻大的尺度——这一点特别不人性。人容易在对伟大的敬仰感中迷失,找不到对自己的意识”;

43:28 从中国民居住宅出发讨论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和心理互相影响的问题:中国没有建筑师在设计住宅,但却形成了所有人的生活。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文字和建筑能否帮我们夺回线下生活?

文字和建筑能否帮我们夺回线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