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這樣看中國-蔡明芳時間
這樣看中國-蔡明芳時間
Claim Ownership

這樣看中國-蔡明芳時間

Author: 蔡明芳,Rti

Subscribed: 50Played: 625
Share

Description

中國崛起對世界帶來巨大影響,台灣更是面對強權的第一線。瞭解中國是越來越重要!!


中央廣播電臺播出的「這樣看中國」節目,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帶您從國際、兩岸、財經等多元且深入的角度透視中國。


請聽每週三晚間9點30分到10點,由蔡明芳主持的【蔡明芳時間】,帶您從財經與產業等視角解析中國。


歡迎透過電子郵件與我們聯繫,「這樣看中國」節目電子信箱: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140 Episodes
Reverse
主持人蔡明芳指出,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請辭,其壓力源自於國內的經濟挑戰。他表示,除了與美國的關稅談判外,日本國內持續的通貨膨脹也是關鍵因素。蔡明芳說明,日本排除生鮮食品後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連續47個月上升,這對執政黨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壓力。相較於日本,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卻已連續34個月衰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經濟景象。 至於美國經濟部分,蔡明芳觀察,其就業市場正在降溫,新增就業人數遠低於預期,這大幅提高了聯準會(Fed)降息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韓國企業赴美設廠也面臨困境,因美國技術勞工短缺及嚴格的簽證規定,導致韓國員工遭拘留,為海外投資增添了障礙。 蔡明芳也提到美歐之間的關係。歐盟因Google濫用市場獨佔地位而開出巨額罰款,他解釋這就是所謂獨佔力的延伸,此舉引發美國威脅啟動301調查做為報復,可能對歐盟加徵新關稅,讓美歐貿易關係更為緊張。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即將撤銷台積電南京廠設備進口的豁免權,此舉並非單獨事件,而是繼南韓三星、SK海力士之後,美國一系列收緊對半導體技術管制的延續,他說明,這不僅是單純的商業考量,更是美國基於國家安全以及全球產業鏈能夠健康有序發展的布局。 關於中國部分,蔡明芳指出,中國正面臨深刻的內部挑戰,包括人口結構高齡化帶來的隱憂,還有產能過剩的問題,尤其在電動車、鋰電池與太陽能板等新三樣產業,已引發了激烈的價格戰與出口傾銷。蔡明芳認為,儘管北京高層已意識到此問題並試圖改變,但這種結構性失衡,短期內是難以輕易扭轉的。 蔡明芳還觀察到,面對中國的困境,美國手中還握有232條款這張王牌,用以對特定產業發動更精準的關稅打擊。他舉例,未來即便汽車整車未被課稅,但只要其使用的鋼鐵、晶片等關鍵零組件源自中國或其夥伴國,就可能被課以重稅,形成一種更具穿透力的間接制裁。 面對圍堵,蔡明芳分析,中國正積極建構替代性的經濟聯盟。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為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僅承諾提供20億人民幣的無償援助,更倡議成立開發銀行,其目的在於利用金融資本拉幫結派,從而打造一個足以抗衡美國的經濟圈。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蔡明芳表示,台美對等關稅談判觸及了台灣長期以來進行的幼稚產業保護政策,他解釋,政府保護特定產業的初衷是為了培養其競爭力,讓特定產業能夠成長茁壯,然而,與成功發展的半導體業相比,台灣汽車產業在長期的保護下,並未建立起足夠的國際競爭力,甚至連第一年上市車款的自製率要求都僅有15%,顯示保護政策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再來,蔡明芳指出,大眾對關稅降低的理解存在誤區。他強調,此次談判的關稅減讓並非全球適用,而是針對從美國製造並進口的汽車,這不僅包括美國品牌,也涵蓋了在美國設廠組裝的日系或德系車款,而從其他如歐洲、日本地區直接進口的車輛並不受惠。這種針對單一國家的優惠,也引發了是否違反WTO最惠國待遇的問題。 蔡明芳認為,市場上的討論,加上政府可能會調降貨物稅的議題,已經讓消費者產生出一股強大的預期降價心理,此種預期心理可能導致消費者延後購車,形成觀望態勢。這種需求面的壓力,也將讓所有車商為了避免車輛成為滯銷的跨年車,而必須提前祭出優惠。因此,最終導致車價下跌的,可能不是關稅本身,而是市場的集體預期,甚至會影響到中古車市場,引發全面的價格重估。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蔡明芳表示,將台灣工具機產業的困境歸咎於美國的對等關稅,是一種過於簡化的看法。他強調,產業的低迷是多重因素累積導致的結果,且許多問題早已存在,例如,中國作為台灣工具機最大的出口市場,其經濟放緩直接衝擊了訂單,還有,日圓持續貶值,大幅增強了日本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也對台灣造成了排擠效應。 從數據來看,蔡明芳分析,台灣工具機出口至美國的佔比相對有限,因此美國關稅的直接衝擊並不像媒體所說的那麼大,他認為,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當中國大量產品因高關稅而無法銷往美國時,這些產能將轉向其他市場,形成低價傾銷。這股壓力不僅會衝擊台灣在歐洲等地的外銷市場,更可能倒灌回台灣本土,對產業造成價格破壞。 蔡明芳還指出,這場貿易戰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廠商的倒閉可能是長期經營不善、技術未升級等多重因素疊加,而非單一關稅事件所導致,因此,在評估衝擊時,必須將視角從單一的美國關稅,擴展到全球供應鏈重組、匯率變動以及中國產能外溢的宏觀層面,才能看清問題的全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的對等關稅並非取代舊稅率,而是在既有關稅基礎上額外加徵。例如,為規避關稅而進行的轉口貿易,將被額外加徵40%。在此框架下,各國反應不一,歐盟與日本透過積極協商,成功將稅率降至淨課徵15%,然而,台灣與南韓等國目前仍面臨在原有稅率上額外加徵的壓力。此外,美國也運用次級關稅對與其制裁國交易的第三方國家施壓,擴大其貿易政策的影響力。 再來,蔡明芳指出,中國經濟面臨空前挑戰。數據顯示,中國7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趨近於零,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已連續34個月衰退,這反映出嚴重的內需不足與產能過剩問題。更關鍵的是,外國直接投資(FDI)金額急遽下滑,今年第二季的FDI金額只有去年高峰期的8%,顯示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大幅滑落。 對於台灣,蔡明芳分析,第一,美國已正式超越中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這代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重大轉變。第二,針對台積電等企業赴美設廠引發的掏空台灣疑慮,他認為,此舉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以及市場的策略佈局,與過去將工廠完整搬遷至中國的情況不同。他更進一步指出,若考慮到台灣自身的缺水、缺電等「五缺」問題,強行將所有頂尖產能留在國內,反而會扼殺企業的成長,這才是真正的掏空。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指出,美國聯準會(Fed)近期維持利率不變的原因是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為美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蔡明芳表示,美國正利用高額的對等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迫使各國做出貿易讓步。他舉例,台灣被課徵20%的關稅,高於日本和南韓的15%,這反映了各國與美國談判的結果。美國的策略是透過關稅壓力,換取各國擴大對美採購及增加在美投資的承諾,從而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 關於台灣的部分,蔡明芳認為,台灣對美巨大的貿易順差是面臨較高關稅的主因,而這順差大部分來自於AI與半導體產業,他預期,未來的談判將圍繞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與美國合作,以及台灣是否能承諾更多的在美投資。 除此之外,蔡明芳也談到央行獨立性的重要。他解釋,央行的獨立性是指在執行貨幣政策時,必須堅守經濟目標,而非屈服於政治壓力。美國聯準會目前正是在這種壓力下,努力維持其政策的獨立與穩定性。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近期與歐盟、日本在關稅談判上達成15%關稅協議,然而,這些協議並非單純的關稅調降,而是綑綁了龐大的投資與採購。例如,歐盟承諾投資6000億美元,日本承諾5500億美元,並大量採購美國能源與軍事設備。 蔡明芳特別指出政策中的矛盾之處。美國雖與日本、歐盟降低關稅,但其與墨西哥、加拿大簽訂的美墨加協議中,汽車關稅仍高達25%以上,但是由於美國汽車產業與墨西哥供應鏈關係密切,這項政策反而可能讓關稅較低的日本車款,比在墨西哥組裝的美國品牌汽車更具競爭力,無意中傷害了本應受保護的美國汽車業。 此外,蔡明芳強調,持續的貿易戰與關稅威脅,已成功讓全球供應鏈重組。他指出,智慧型手機的生產正迅速撤離中國。今年第二季,印度組裝的手機已佔美國進口量的44%,而去年只有13%,中國的佔比則從61%驟降至25%,這顯示,蘋果與三星等大廠,為規避關稅風險,正加速將產能移出中國。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首先點出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引發的爭議,特別是台灣等國在汽車產業面臨的降稅壓力。蔡明芳分析,大家對於降稅將衝擊國內產業的擔憂,更需要深入的探討。他認為首先要有市場區隔的概念,對進口豪華車與國產組裝車是否真正在同一個市場直接競爭這件事要有所思考,由於消費者對兩者的需求與定位不同,其替代性有限,因此衝擊可能被高估。 再來,蔡明芳討論到關稅轉嫁的問題。在汽車業這類寡占市場中,即使政府降低了關稅,進口商也未必會將利潤完全回饋給消費者,反而可能自己吸收。因此,降稅不保證消費者能買到更便宜的車。他以台灣與紐西蘭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進口奇異果並未摧毀國內水果市場為例,說明不同產品間的競爭並非絕對。 蔡明芳進一步指出,政府在貿易談判中面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兩難局面,無論是維持高關稅保護國內產業,但卻傷害了出口業者,亦或是降低了關稅,卻又衝擊到部分國內產業,這些都必然會對不同群體造成影響。關鍵在於評估何者對整體國家的傷害最小,並對受衝擊的產業提出配套輔導措施。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政府近期公布的新一輪對等關稅政策,顯示出高度不確定性。他指出,美國此次關稅政策的考量之一是防堵洗產地行為。例如,越南雖與美國達成初步協議,但仍面臨20%與40%的差別稅率,後者即是針對產地來源有疑慮的產品。 對於尚未公布關稅稅率的台灣,蔡明芳認為,不應悲觀,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與美國的關鍵產業具有高度互補性,還有台灣對待美國的態度更為誠懇,例如自2016年起台灣便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避免過度集中於中國,相比之下,與許多東南亞國家目前依然將中國視為主要市場,台灣在談判上應更具優勢。 然而,蔡明芳也強調,川普本人是最大的變數。儘管台灣處於相對有利的談判位置,但川普先前對加拿大、墨西哥等重要盟友課徵超乎預期的高額關稅,顯示其決策難以預測,台灣最終的稅率仍需待官方正式公布。 蔡明芳進一步表示,此輪高關稅政策已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他解釋,最初的關稅公告曾引發全球股市大跌與金融市場動盪,並導致美國公債殖利率飆升,這增加了美國政府的償債與籌資成本。他預測,當30%以上的高關稅若在8月1日正式實施,企業將無法完全吸收成本,物價上漲勢不可免,這將與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目標相違背,因此,川普政府最終可能不得不在實施前再次調整稅率或選擇延期,以避免對美國國內經濟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最新公布的對等關稅政策針對14個國家進行了調整,其核心目標是精準打擊洗產地的行為,也就是透過第三國轉運來規避對中國商品的高額關稅,他以越南為例,美國對其課徵差別稅率,對於真正由越南本地生產製造的產品,關稅為20%,但對於僅在越南進行簡單組裝、實則源自中國的轉運產品,關稅則高達40%。此舉顯示美國的關稅手段正從全面施壓轉向更具針對性的戰略佈局。 蔡明芳指出,除了越南,其他國家的稅率調整也反映了與美國的合作程度及戰略地位,像是英國很早就與美國達成協議,關稅維持在10%,並在鋼鋁產品上獲得零關稅的優惠,而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在展現合作意願後,關稅從49%大幅降至36%。這些案例都表明,美國正利用關稅作為談判籌碼。 節目中蔡明芳還分析了三個尚未公布稅率的國家,印度、歐盟與台灣,這引發了外界的諸多猜測與憂慮,蔡明芳認為,歐盟因會員國眾多,各國產業利益難以協調,導致談判進程緩慢,印度則因其龐大的國內市場與產業保護政策,與美國的談判同樣陷入僵局,相較之下,台灣的處境則顯得獨特且樂觀,蔡明芳強調,台灣的關鍵優勢在於經濟結構的成功轉型,與美國形成了高度的貿易互補關係。台灣的出口重心已從過去銷往中國的中間財,轉變為直接出口至美國的資本財,這意味著台灣不再僅是中國供應鏈的一環,而是美國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直接合作夥伴,因此賦予了台灣在談判桌上遠超過日、韓的籌碼。 蔡明芳說明,台灣的關稅談判仍在進行,外界不應過度悲觀,目前的持續磋商,正反映了雙方正在就更深層次的細節進行討論,而非談判破裂的跡象。基於台灣的戰略重要性與無可取代的供應鏈地位,最終結果極可能對台灣有利。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從美伊衝突引發的油價與金價波動談起,表示儘管有去美元化的聲音,但在危機中美元依然上漲,凸顯出其作為全球主要商品的計價標準和避險資產的穩固地位。這表明市場機制,尤其在民主國家,能對政策產生反饋與制衡,這是中國等威權體制所缺乏的。 再來,蔡明芳指出,中國經濟的問題在於生產過剩與內需不振。過去依靠出口與國家主導投資的模式,已導致國內產能嚴重過剩。當內部消費無法吸收這些產能時,便引發了劇烈的內捲化價格戰,例如電動車市場的殺價競爭。為了消化過剩產品,中國將廉價的商品傾銷至全球市場,而這種掠奪式競爭的模式已經引發全球性的反彈,導致許多國家開始對中國商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壁壘。 蔡明芳剖析,一帶一路的合作夥伴國也逐漸意識到,這些基礎建設計畫消化了中國的過剩產能與勞動力,但卻使他們背負沉重債務,因此紛紛重新評估與中國的合作。 節目中還談到,中國的經濟困境源自於其政治體制,在威權治理下,過度投資與生產過剩的問題難以被改變,現今,中國對外無法順利傾銷產能,對內又缺乏足夠的消費動力,其經濟模式已陷入瓶頸,由此可知,中國的經濟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官方宣稱要保五是有困難的。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深入探討近期美國與以色列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所引發的全球連鎖效應。蔡明芳指出,美軍動用B-2隱形轟炸機與鑽地彈打擊伊朗地下核設施,這場衝突不僅是地緣政治的角力,更牽動了全球經濟的敏感神經,儘管美國總統川普後續宣布達成短暫停火,但中東局勢的不確定性,讓全球經濟堪慮。 蔡明芳表示,此次事件的核心在於能源安全,伊朗不僅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第三大產油國,荷姆茲海峽更是全球石油運輸的咽喉。任何封鎖威脅,不僅影響伊朗自身高達八成銷往中國的石油,更會波及依賴此航道運輸天然氣到台灣與歐洲的卡達等國,這將使得國際油價上漲,打亂了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 蔡明芳說明,正當市場預期聯準會將啟動降息時,能源通膨的問題,讓各國央行陷入了維持高利率或刺激經濟的兩難,目前美、日、台央行皆維持利率不變,顯示高度的觀望態度。 而針對區域戰爭有利於中國這點,蔡明芳提出了他的觀察,並以俄烏戰爭為例,他認為戰爭導致的全球需求萎縮,對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經濟絕無好處。加上中國內部經濟放緩,以低價向全球傾銷電動車、太陽能板等產品,對歐洲的製造業造成了巨大壓力,使其經濟益發不佳。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這樣看中國主持人蔡明芳與張正霖聯合訪問陸委會主委邱垂正,一同深入探討中國對台的政經威脅與統戰。 邱垂正指出,中國大陸正對台灣展開「極限施壓」與「步步進逼」的複合性戰略。這不僅體現在軍事上,如去年近3000架次共機踰越海峽中線的挑釁,更延伸至法律戰、外交打壓與無孔不入的統戰分化,他強調,這些行為已成為台海不安與兩岸關係緊張的主要根源。 邱垂正示警,中共頒布的「懲獨22條」對國人赴陸構成嚴重的人身安全風險。由於其定義模糊、刑責嚴厲,且具終身追訴效力,政府因此必須將旅遊警示提升至「橙色」,目的在於提醒國人潛在風險,而非禁止交流。他表示,在中共缺乏善意、持續威脅的環境下,大規模的觀光交流難以健康有序地進行。台旅會曾發文給海旅會表達要透過「觀光小兩會」溝通,以確保旅遊品質、安全、穩定與公平,但未獲中方正面回應。 對於前總統馬英九出席被定位為「統戰平台」的海峽論壇,邱垂正表達遺憾與不當。他認為,前國家元首在面對中共打壓時,應為台灣的國家主權與尊嚴發聲,而非呼應中方論述。 至於網紅議題,邱垂正指出,兩岸交流頻密,網紅應注意社會觀感,避免成為中國統戰樣板,同時,台灣是民主國家,尊重每個人的言論自由,但請不要跟中國有不當的合作行為來傷害台灣的尊嚴,特別是國家主權尊嚴和整體國家利益需要靠大家一起維護。 邱垂正說明,台灣政府的各項應對措施,皆是為了在中共全面的敵意作戰下,守護台灣的民主價值與國家安全。他呼籲國人應對中共的統戰手法保持警覺,並強調任何交流都必須在對等、尊嚴且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提到財政部公布的出口數據,指出2025年5月出口額不僅創下單月歷史新高,更顯示了台灣經濟正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轉變。 蔡明芳表示,這份數據最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出口產品的「質變」。過去台灣以出口電子零組件等中間財為主,但如今以AI伺服器為首的資本財出口大幅成長,他認為,這代表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已從單純的零件供應商,成功轉型為高階產品的整合製造者。 其次,蔡明芳分析,出口市場也出現了改變,5月份台灣對美國的出口額,首次超越了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總和。他認為,這顛覆了台灣經濟依賴中國的說法。蔡明芳解釋,過去許多銷往中國的產品,實質上是送去組裝後再賣到歐美,台灣真正依賴的是蘋果等國際品牌,而非中國市場。隨著供應鏈移轉、台商回流設廠,高階產品如今在台灣組裝後直接銷往美國,才真實反映了市場的樣貌。 節目中還談到,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正快速擴大,今年前五個月的順差已逼近去年全年總額,這勢必會成為未來台美貿易談判,尤其是在關稅議題上的重要焦點。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蔡明芳表示,美中原訂在日內瓦的協議,本來說要暫停90天關稅,但美國總統川普隨後又在社群媒體上發言,認為中國不夠誠實,甚至可能反悔釋出稀土,導致後續談判不順。另外,川普政府試圖利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PA)對各國加徵關稅,儘管美國貿易法院曾判定此舉無權,但川普團隊仍持續上訴。蔡明芳認為,任何國家與美國談判時,不僅要設想對自己有利的結果,更要思考不利情況發生時的應對,因為無法預測美國聯邦法院最終會如何判定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是否有效。 蔡明芳提到,台灣最大的出口仍是以半導體為主,因此全球都在關注美國是否會依據232條款對台灣半導體加徵關稅。他指出,美國主要的半導體製造商也已向華府表達意見,認為對半導體加徵關稅,事實上會對美國的業者帶來很大的損傷。 在關稅的轉嫁機制上,蔡明芳解釋,關稅並非由單一廠商承擔,而是由出口商和進口商共同分攤,負擔比例則視雙方的談判力和供應鏈長短而定,以蘋果手機為例,如果iPhone被加徵高額關稅,其價格上漲幅度會比低價的Android手機更大,可能導致部分原先在兩者間猶豫的消費者轉向購買Android手機。蔡明芳還強調,即使出口商表面上不直接支付關稅,但因關稅導致的產量下跌、訂單減少,仍會蒙受銷售下滑的損失。 節目中還談到近期美國債務上升的問題,不能單純只看美國債務比例上升就斷定其經濟狀況惡化,因為有時候經濟好壞是相較的,他舉例,像是中國對美國享有巨大的貿易順差,若此順差因關稅或供應鏈轉移而消失,中國經濟將受到重創,同樣,若是歐盟主要國家的出口受阻,其經濟也會面臨問題。因此,評估一國經濟不能只看單一指標,美國的債務雖然高,但還要考量其資產、整體經濟實力以及在全球經濟中的相對位置的影響。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深入剖析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他表示,美國因對歐盟存在約2300多億美元的鉅額貿易逆差,川普政府正考慮對其加徵高達50%的關稅,然而,歐盟各國因利益立場不同,例如德國的汽車產業、法國與義大利的精品產業,以及東歐的農業,使得歐盟在關稅談判中難以形成統一立場。類似的狀況也在印度發生,川普要求在印度製造的Apple、三星等品牌手機若要銷往美國,必須支付如25%的關稅,此舉意在保護美國本土產業。 這些關稅措施不僅直接影響貿易往來,更催生了紅色供應鏈與非紅供應鏈的概念。蔡明芳指出,這種區分影響著全球企業的採購策略。然而,關稅政策對美國國內也帶來了顯著衝擊,普遍的關稅導致進口商品成本上升,進而推高物價,可能引發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使聯準會面臨更大的政策壓力。消費者方面,面對價格上漲,他們可能會減少購買或尋找替代品,甚至考慮跨境購買。 對於製造商而言,企業被迫在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自行吸收,或是透過裁員、減薪等方式降低內部成本之間做選擇。在國際貿易關係方面,美日之間的貿易談判也因汽車、鋼鐵等產品的關稅問題而變得更加複雜,這可能促使全球供應鏈進行重新布局,並考慮設立主權基金以保障關鍵原物料和零組件的穩定供應。 蔡明芳強調,川普的關稅政策正引發全球性的連鎖反應,其影響不僅僅在雙邊貿易層面,更有可能重新塑造國際經濟秩序和全球供應鏈的結構。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蔡明芳表示,近期APEC會議背景下,美國對各國提出貿易談判的要求,強調若非善意的協商,將恢復高額關稅。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各國可能以增加對美投資或擴大採購美國的商品來解決。 除此之外,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是洗產地的問題,蔡明芳舉例:越南從中國大量進口商品,同時對美國出口額巨大,遠超過越南對美國進口或對中國出口的規模,這代表中國商品可能用洗產地的方式,借道越南來規避美國的關稅,而馬來西亞狀況也相似。這種行為嚴重減弱了美國關稅政策的預期效果。 蔡明芳也分析,中國的內部正經歷一場內卷或稱為中國衝擊(China shock),也就是生產過剩導致價格下跌,這種壓力將使中國更加積極的尋求海外市場傾銷低價商品。儘管經濟面臨挑戰,但中國在電動汽車、無人機和通訊設備等這些領域依然相當有實力,《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袁莉也提到外界對中國經濟“希望與無望、繁榮與蕭條”並存的矛盾看法,中國政府也開始提倡勒緊褲帶的財政緊縮政策。 美國方面,美國總統川普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將讓中國更急於談判,而台灣跟其他國家擔心的則是在美方壓力下,不僅要提防自身成為中國商品洗產地的通道外,還要面對中國為消化產能過剩而進行的低價傾銷。因此,蔡明芳強調,各國政府需要提早因應,否則可能會面臨更大的經濟衝擊。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與英國近期就關稅政策達成了初步的原則性協議。但此協議內容廣泛,不僅涉及關稅,還包括市場開放程度、非關稅貿易障礙及進口品豁免等議題,美國政府的目標是縮減貿易順差,這也表示鼓勵外國增加對美採購或在美投資。而美國與中國部份,兩國也在日內瓦舉行了為期兩天的會談,並發表聯合聲明。此次會談結果已知的是,美國將對中國加徵總計達30%的關稅,而中國則對美加徵10%關稅,雙方協議給予彼此90天磋商期。 蔡明芳分析,美中聯合聲明與美英原則性協議在內容上有顯著差異。美中貿易關係複雜,並非短期內能輕易解決。從貿易逆差數據來看,美國對中國存在近3000億美元的逆差,而對英國則有120億美元的順差。這顯示美中貿易談判的難度遠高於美英。 在這次的美中貿易談判中,經濟安全議題也受到關注。蔡明芳指出,儘管中國曾承諾開放市場,但實際上進展緩慢,尤其在內需市場持續萎縮的狀況下,中國是否會真正開放市場,仍有待觀察。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指出,近期,台灣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取得了新進展,而台灣的貿易數據與美國的貿易總額等因素,讓台灣成為美國優先談判的對象之一。而談判過後最顯著的影響是新台幣連續多日大幅升值,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特地召開記者會,指出新台幣升值主要原因為1.台灣經濟基本面穩健、2.全球資金受到美國總統川普政策的影響導致資金轉向台灣。對此,蔡明芳分析,台灣過去幾年經濟基本面都呈現穩定狀況,而當一個國家經濟基本面越穩健,這個國家的貨幣自然就會越值錢,另一方面也代表許多外資看好台灣,想要進來投資,所以新台幣升值對台灣來說並非完全是壞事,需要擔心的是,短期快速的升值,讓大量的出口廠商來不及調整,恐造成虧損,還有一個是預期心理,當消費者預期新台幣會升值,就會促使許多人拿美金來換新台幣,自然新台幣就升值。 蔡明芳還強調,央行會出來這樣說,是因為許多人認為台灣受到美國政府壓力的影響,但關於這點,蔡明芳認為其個人傾向賴清德總統所說,貨幣操縱這件事情不在這次的談判內。但也不能否認,雖然央行強調是為了穩定匯市而非操縱,但台灣仍可能因對美國貿易順差巨大,而被列入貨幣操縱觀察名單。 另外,關於央行總裁楊金龍記者會中提及的第3點,台灣對於美國的貿易順差擴大主要是因為資通訊產品出口成長而非貨幣操縱,蔡明芳表示,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原因為台灣跟美國的生產屬於高度的互補關係,而非貨幣操縱。至於第4點,美國要求新台幣升值或發行百年債券均是不實的臆測,白宮跟財政部也都否認相關的說法,蔡明芳解釋,這件事若發生就是視同美債違約,而一旦違約,就代表美元、美債也不可信,最終會導致所有金融商品的定價也會跟著瓦解,若是如此,對川普政府及美國經濟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傷害。 第5點則是美國財政部已經公開表示將會維持現行的發債計畫,但是並沒有提到所謂的百年債券,而第6點是希望大家不要去評論、揣測匯市的議題,要維持金融的穩定性。就這點而言,蔡明芳表示,央行可以做的事情是讓大家知道很多評論是不正確的,包含美國債務會違約、還有渲染新台幣會升值等等。第7點則提到,大家不要有非理性的行為。蔡明芳還提醒,面對新台幣在短期內大幅升值,對於持有美元計價資產,例如美元保單、美債ETF的投資人而言,意味著將美元換回新台幣時會產生匯兌損失,因此投資這些商品時,除了利率,更要考慮匯率風險,以免賺了利息、賠了匯率。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主持人蔡明芳對近期美中貿易關係進行分析。他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仍在持續發揮影響力,目前已有許多國家與美國正在洽談,而台灣可預期在第一批18個國家之內,因為台灣目前是美國第7大的貿易夥伴國,並且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甚至比日本跟韓國都來得高,在談判中佔有重要地位。 關於貿易協議是否有結果,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認為還是取決於中國的態度,並認為美國有能力拉長戰線。此外,雖然關稅可能影響美國物價,但其他國家經濟可能衰退得更快,迫使其他國家先與美國談判,還有中國對美國出口約為美國對中國出口的5倍,所以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遠大於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因此相信中國最終需要緩和局勢。 蔡明芳表示,中國透過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讓當地國家背負龐大的債務,最終導致參與國家的基礎設施變相被中國使用,是為掠奪式經濟,也讓這些國家陷入債務陷阱,以及中國對電動車、鋰電池等等的低價傾銷和補貼,這些都被指為擾亂全球市場,傷害其他國家的模式。 再來,近期美中雙方都開始對部分必需品給予關稅豁免,顯示談判的可能與誠意。而中國官方近期推出的中國不會跪宣傳,強調不向霸權低頭,蔡明芳認為這剛好說明了面對中國的經濟脅迫,其他國家不應該輕易妥協,因為中國的不守信,妥協可能無效。 對於大家擔憂的美國國債及美元的問題,蔡明芳提到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以及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的觀點,強調美元的強勢地位及缺乏替代品,認為中國拋售美債的影響有限。 面對美國的壓力,中國近期政治局會議推出一系列穩定經濟措施,包括支持就業、穩住外貿、促進消費、有效的投資跟穩定股市房市,蔡明芳解析,當要穩定股市、房市的時候,國家的有效需求一定要足夠,要民眾出來消費,就必須要有廠商出來投資,當投資信心不足,就會影響整體經濟局勢,而健康的國際經濟關係應該建立在互惠基礎上,而非單方面讓利或脅迫。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