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Claim Ownership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Author: IC之音竹科廣播|袁常捷主持

Subscribed: 122Played: 1,477
Share

Description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
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276 Episodes
Reverse
堅硬的火成岩,層層交錯的紋理,見證了馬祖島嶼的形成故事。當我們來到馬祖,眼前的每一塊岩石,背後都蘊藏著億萬年的地質秘密。跟隨馬祖地質公園協會理事長莊順福,走訪南竿秋桂山海岸風景區的「斑馬岩」。黑白相間的岩石,如同斑馬身上的條紋,其實是花崗岩與玄武岩漿在地層深處相遇後,歷經上千萬年的推擠與抬升所誕生的奇蹟。秋桂山主要岩體是花岡岩,後來約9千萬年前玄武岩沿著花岡岩的節理侵入,形成一深一淺的岩石排列,如斑馬狀的條紋。接著來到東引,跟隨金牌解說員劉雅佩(佩佩)的腳步,觀察3種不同岩石共存的「三色岩」。在夕陽映照下,紅棕色的花崗岩,介入顏色較淺的閃長岩與深色的輝長岩,讓人驚嘆於地質運動的力量。不遠處的后澳,還能見到地形演化的「三部曲」,從海蝕洞、海拱門到海蝕柱的完整變化,是最好的地質教室。令人訝異的是,馬祖的四鄉五島各自擁有不同的地質樣貌。從南北竿的花崗岩,到西莒的凝灰岩、東莒的火山角礫岩,再到東引的閃長岩,每一座島嶼都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風貌,像是一部地質的百科全書。三色石位於西引的國之北疆海岸線上,在岬角上的岩石呈現三種不同的色澤。也因此,馬祖在2018年設立了全台第一座地質公園,隔年馬祖地質公園協會也正式成立,透過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與社群參與,以推廣、守護這片珍貴的自然地景。協會更期許未來能讓馬祖地質公園升格為國家級,讓更多人看見馬祖地質的特色。在馬祖,時間化作岩層的紋理,每一步,都是在與億萬年前的大地對話。如果你也想親身體會這份大自然的壯麗,不妨親自走訪馬祖。西引后澳海蝕柱。后澳的海蝕地形相當豐富,有海蝕洞、海蝕門與海蝕柱等,是觀賞海蝕地形的最佳去處。南竿八八坑道,坑道主體由花崗岩構成,相原為居民躲避海盜的藏身山洞,軍方進駐馬祖後闢為戰車坑道。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過去曾被譽為「水草天堂」。這片湖泊曾孕育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原生水生植物,是極為珍貴的生態寶庫。但在大約30年前,因人為引入吳郭魚、草魚等外來種魚類,水草逐漸被啃蝕殆盡,湖泊的生物多樣性也受到嚴重衝擊。為了挽救這片珍貴的濕地,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長期投入復育與調查工作,2024年起,更展開定期移除外來種魚類的工作。施佩君副主任 (右)與志工在湖上收起樣點一的傘網,準備進行魚類的分類與量測。9月20日週六一早,荒野的同仁與9位志工,穿上救生衣,划著膠筏,分批在湖面作業。他們頂著烈日,將前一天放置的傘網、長城網、蝦籠和刺網一一收起,再仔細測量捕獲魚類的體長、體重,建立完整的紀錄。原生種魚類在量測後放回湖裡,外來種則會被移除。這些數據是評估外來魚移除成效的重要依據。研究團隊透過「肥滿度」等指標,觀察外來種魚類的體型是否因為持續移除作業而出現變化。這樣的分析,讓復育工作不只是單純的撈魚,而是一項能長期追蹤、累積成果的科學行動。調查使用刺網捕捉湖中體型較大的魚種,志工正小心取下掛網的吳郭魚。然而,生態的恢復並非一蹴可幾。未來除了持續移除外來魚類,還要尋找能與牠們共存的水生植物,逐步擴展族群,才能提昇雙連埤的生物多樣性。這是一場長跑,需要科學研究的支持、志工的投入,以及社會大眾的理解與關心。唯有如此,昔日的「水草天堂」才能再次重現眼前。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跟隨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基地副主任施佩君,以及多位志工的腳步,走進這片湖泊現場,聽他們分享第一線移除外來種魚類的經驗與感觸,也一起思考,我們要如何守護這片珍貴的濕地。小魚數量多,每一隻都需要量測體長、體重並紀錄。志工在記錄表上詳細登錄不同樣點與陷阱捕獲魚類的名稱、體長、體重等資訊。
在台灣的草原與農地間,棲息著一種獨特且稀有的夜行性猛禽──草鴞。牠是台灣唯一生存在草地上的猛禽,也是重要的指標物種。可惜的是,隨著土地開發、棲地破碎化,以及老鼠藥的威脅,草鴞的生存正面臨嚴峻考驗。走進高雄路竹科學園區的一隅,這裡有一塊由高雄鳥會認養的草鴞棲地,實際營造面積約7公頃。原本這片土地生長著巴西乳香、美洲含羞草、小花蔓澤蘭等外來植物,2021年鳥會接手後,經由同仁與志工的持續營造,如今已長出大片適合草鴞繁殖的白茅草。即使鄰近區域仍有著廠房和高壓電塔等設施環伺,這片綠地仍展現出驚人的保育潛力。位於高雄路竹科學園區內的草鴞棲地,經過高雄鳥會的細心營造,已長出大片適合草鴞棲息繁殖的白茅草。面對珍稀的草鴞,高雄鳥會早在2010年便通過「推動草鴞保育計畫」,隔年更舉辦草鴞保育論壇、保育平台專家會議,積極推動保育。但是,光靠倡議還不夠,高雄鳥會發現,由於大部分的草鴞棲地都屬於私有土地,因此應該採取更為積極的作法,認養棲地,親自投入營造與保育工作,才有辦法真正守護牠們的家園。自2017年起,高雄鳥會陸續投入燕巢、路竹、高屏溪等地的草鴞棲地認養與管理工作。他們移除外來種植物、補植白茅、調整地形排水,努力為草鴞打造安全的繁殖空間。這些工作並不容易,除了必須避開繁殖季節,還得隨時面對颱風、豪雨等天災的挑戰。路竹科學園區內的草鴞棲地,高雄鳥會認養後,先進行大範圍的除草與整理。(照片提供:高雄市野鳥學會)然而,光靠NGO的投入是有限的。畢竟,許多草鴞的棲地位於農田,如果農民為了保護農作物而施放老鼠藥,草鴞就很可能在捕食中毒老鼠之後,也遭到二次中毒。唯有讓農民夥伴加入,一起減少老鼠藥與除草劑的使用,才能從根本降低風險,為草鴞營造安全的棲息環境。本集節目,由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海哥)帶領走入路竹科學園區的草鴞棲地,聽他分享多年來的棲地營造與管理經驗,也一起思考,我們能為這些隱身草地的猛禽,留下怎樣的未來。在白茅草叢裡,一隻草鴞幼鳥探頭張望。(照片提供:高雄市野鳥學會)高雄鳥會自2017年起,在燕巢等地認養棲地,為草鴞創造可供繁殖棲息的空間。(照片提供:高雄市野鳥學會)
台灣歷史最久的環境藝術祭「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今年即將於9月14日起在關渡自然公園登場,並持續至12月31日,迎來具有紀念意義的20週年!25年來,由台北鳥會認養經營的關渡自然公園,以棲地保育與環境教育作為核心工作,為民眾守護淡水河畔的重要濕地生態,成果已獲得國際獎項肯定。而「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則成為其中的一環,讓藝術成為推廣與連結自然的方式。本屆藝術季以「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為策展主題,呼應全球關注的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也彰顯藝術季一直以「自然為主」策展方向。自然不僅是展覽的主題與場域,更是創作的媒材,展現藝術與環境「三位一體」的獨特關係。藝術家李蕢至(左2)指導緯創資通志工進行作品《浮脈》的製作。今年共有7組藝術家/團隊參與,其中6組曾在過去藝術季創作,再度回到關渡延續對土地的回應。像是美國藝術家Herb Parker、立陶宛藝術家Arvydas Ališanka、南韓藝術家Bonggi Park,以及台灣藝術家李蕢至,都以新作呈現人與自然的互動。荷蘭行為藝術家Ieke Trinks,則是首次造訪關渡的藝術家,他將以展演、參與的方式進行創作。社區性的參與也是關渡自然藝術季的軸心之一,今年北藝大藝教所與關渡國中學生也透過協同共創,讓更多年輕世代參與其中。緯創志工學習輪口編技法,用以製作《浮脈》的窗戶。除了藝術家,志工群體的參與也成為藝術季的重要亮點。除了各藝術家都有志工協助外,今年李蕢至創作的作品《浮脈》,更集結了52位緯創資通的志工攜手完成。創作過程從採集、整理自然素材開始,體現「共同創造」的力量。在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自然、藝術與人相會,共同構築一場彼此交融的感官體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透過聲音,走進這場藝術盛會!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前排左3)出席《浮脈》的揭幕儀式,與志工同樂。
你相信,在都市水泥叢林中,也能看見螢火蟲飛舞嗎?位於台北市中心、最精華地段的大安森林公園,讓這項看似不可能的夢想,化為真實。這段故事,要從馬明潭古濕地(今永建國小現址)的保育行動開始說起。2012年,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楊平世,聯合郭城孟、陳文山、林博雄、張文亮等教授,共同倡議保存馬明潭古濕地。他們說服了地主與校方,最終成功保護了一半的濕地;楊平世教授更率領團隊在此展開螢火蟲復育。大安森林公園的螢火蟲是夜間最美的風景。(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隔年,有兩百多隻螢火蟲出現在濕地;更令人振奮的是,許多原生動植物也跟著回來了。有了這份成功的經驗,楊教授開始思考,是否能把這個模式推廣到台北都會區?2014年,在教授們與企業的合作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成立了,希望推動大安森林公園生態化,讓這片都市綠地成為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寶庫。為了在都市中實現生態復育,基金會從環境調查著手,逐步重建自然棲地,包括樹木修剪、生態防蚊、營造生態池、增加原生植物,到舉辦環境教育活動與生態博覽會等,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成果,莫過於螢火蟲的回歸。2016年,小小的螢火蟲在大安森林公園重現身影,牠們飛舞的光點都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願意,城市與自然絕對可以共生。大安森林公園生態池回復早期台北盆地濕地環境,也成功復育螢火蟲。(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透過基金會的努力,公園的蝴蝶、鳥類與蜻蜓數量持續增加,基金會也正推動大安森林公園申請 OECM(保育共生地)認證。楊平世教授期盼,能將這套管理模式推廣至全台其他都會公園,並鼓勵企業與學界攜手,在城市中打造更多生態綠洲。他也將這段推動都市生態復育的歷程,整理為《教授的公園夢》一書,記錄下這場關於夢想、堅持與共生的行動。就讓我們跟隨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楊平世的腳步,走進大安森林公園,親身感受這段從夢想到實現的故事。基金會志工共同維護螢火蟲棲地,守護牠們的家。(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
你以為野生動物只生活在遙遠的山林或野外嗎?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許多動物與我們一同住在都市裡。牠們住進了公園、校園,甚至是……我們的家裡!四度榮獲金鼎獎的作家黃一峯,近期推出全新力作《怪咖動物偵探》1、2集。在這兩本書中,「怪咖」的他化身為動物偵探,記錄他所觀察到的、住在都市裡的野生動物,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告訴我們這些動物的怪咖習性,搭配上豐富的插畫與照片,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科普書籍。《怪咖動物偵探》系列一、二集,是觀察城市動物的最佳入門書籍。(圖片提供:黃一峯)黃一峯的觀察旅程開始於他從小對自然的好奇心。身為一個在台北長大的都市小孩,他經常問媽媽「為什麼」,很難得的是,他的母親沒有澆熄這份難得的求知慾,反而陪伴他一起探索;大姨甚至還陪他到中興橋下撿牛的頭骨。這段單純又充滿探索精神的歲月,成為他日後投身自然觀察教育,用獨特視角進行創作的起點。在《怪咖動物偵探》裡,黃一峯以偵探般的敏銳觀察力,帶領讀者展開一場充滿樂趣的生態解謎之旅。透過他的書寫,你會發現,即使是平凡的麻雀,也有不為人知的故事;而原本應該住在深山的飛鼠,竟然也能適應城市生活,甚至在你家的天花板上安家落戶。在飛機上,黃一峯也把握時間繪圖;《怪咖動物偵探》中所有插畫都由他親手繪製。(照片提供:黃一峯)黃一峯坦言,在推廣自然教育的過程中,他發現許多孩子吸收自然知識的方式,都是透過電視與網路,很少有機會親身走到自然的場域。他以自身的經驗為例,強調父母不需要樣樣都懂,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實際走到自然裡,打開五感,引導孩子去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接著一起尋找答案。邀請你一起走進《怪咖動物偵探》的世界,用好奇心,開啟屬於自己的動物觀察冒險!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新書分享會,邀請生態節目製作人白心儀攜手對談,吸引超過百人參與。(照片提供:黃一峯)
什麼樣的使命,能召喚一個人用一輩子去完成?又是什麼樣的專注,能讓人把對荒野的凝視,化為一生唯一的追尋?紀錄片《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由導演沈可尚歷時6年拍攝,跟隨生態攝影先驅、荒野基金會創辦人徐仁修,從台灣山林走到亞馬遜雨林,記錄他對生命的凝視與對荒野的探索,最終編織成一場人與自然、與自我的對話之夢。《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紀錄探險家徐仁修對自然的凝視,帶來一場與死亡與存在的深度對話。(照片提供:牽猴子)一開始,沈可尚只是想記錄一位終其一生專注於一件事的人。然而,隨著拍攝深入,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拍攝的並不只是一個人,而更像是一種動物,一種名為徐仁修的動物。這個的動物在大自然中生活,透過文字與攝影,去轉譯他所看到的世界。對沈可尚而言,凝視徐仁修,不僅是理解一個人而已,更映照出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的天命。對徐仁修老師來說,荒野既是生命的哲學,也是生死的試煉。一次在新幾內亞的野外探險中,他因急性盲腸炎瀕臨死亡,在那半昏迷的時刻,他反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體悟到「死在床上,或死在樹下,又有何不同?」在荒野的宏大尺度下,個人的生死都顯得微不足道,也讓人重新思索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徐仁修老師(左)與沈可尚導演(右)合影。(照片提供:牽猴子)這6年的拍攝旅程,也徹底改變了沈可尚導演,從過去帶著功利與控制心態去探索自然,到如今能獨自置身山林,靜靜傾聽荒野的呼吸。他在其中學會了順應與放下,擁抱未知與不確定,從「非要不可」轉為「隨遇而安」。荒野,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面鏡子;每一次走進荒野,都是一次與生命的真誠對話。8月22日起,邀請你走進電影院,欣賞《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讓荒野的力量,也在你的生命中留下印記。徐仁修長時間蹲點拍攝動物之美,圖為秘魯國鳥安第斯動冠傘鳥。(照片提供:牽猴子)《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裡的荒野美景。(照片提供:牽猴子)拍攝團隊隨著徐仁修老師,走進台灣山林,記錄他的足跡。(照片提供:牽猴子)
你有沒有想過,校園裡除了老師和同學,還住著一些可愛又神祕的「動物同學」?牠們可能是晚上悄悄爬上樹的白鼻心、在操場慢悠悠踱步的黑冠麻鷺,也可能是在樹上築巢、偶爾還會襲擊路人的台灣藍鵲。三立新聞團隊花了2年時間,走訪全台各地校園,拍下這些野生動物和人類同學相遇、共存的故事,完成了紀錄片《我的動物同學》。《我的動物同學》記錄白鼻心、穿山甲、黑冠麻鷺、食蟹獴和台灣藍鵲,如何成為與學生共學的「動物同學」。(照片提供:三立電視)製作人暨主持人白心儀分享,過去十年她遠赴南極、非洲等地,拍攝企鵝、犀牛、大象,卻發現許多觀眾對身邊的台灣原生動物一無所知。因此,她決定製作全球第一部以「校園野生動物」為主題的紀錄片,讓孩子與觀眾從認識家門口的動物開始,拉近與自然的距離。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許多令人驚喜的「動物同學」。在暨南大學,有穿山甲在校園繁衍生息;台大的白鼻心家族已傳了四代。最讓人又愛又恨的,是會「扒路人頭」的台灣藍鵲,但在台北西松高中,學生不但不怕藍鵲,還覺得被扒頭是一種好運,甚至設計了T恤,把藍鵲當成校園吉祥物。主持人白心儀持續關注台灣瀕危物種,參與野放草鴞行動。(照片提供:白心儀)為了這些真實動人的畫面,拍攝團隊堅持不誘拍、不干擾,他們以「蹲點、等待」的土法煉鋼方式,帶著「防蚊液與大冰奶」苦守寒窯。為了拍攝藍鵲叼著衣架築巢的3秒鐘畫面,團隊足足等了兩年;而為了一個食蟹獴的特寫,更是在偽裝帳裡蹲守了7天。「保育並不遙遠」,白心儀相信,當我們對動物有更多了解,就會在做決策時為牠們多留一點生存空間。《我的動物同學》是一堂最生動的生命教育課,就讓我們從身邊的動物同學開始,認識、愛護與我們共存的萬物。黑冠麻鷺,俗稱「地瓜鳥」或「大笨鳥」,過去是賞鳥人心中的夢幻鳥種,如今已成為校園和都市公園的常見鳥類。(照片提供:三立電視)《我的動物同學》記錄到暨南大學懷孕的穿山甲媽媽長短腳,還為她掃了超音波進行產檢。(照片提供:三立電視)食蟹獴,又名棕簑貓,《我的動物同學》拍攝到入住達觀國中小的食蟹獴享用福壽螺大餐。(照片提供:三立電視)
你或許聽過鯨豚擱淺的新聞,也曾為這些海中巨獸的離世感到惋惜,但在台灣大學獸醫系楊瑋誠教授眼中,這卻是另一段研究的開端。他所率領的「CIB鯨豚調查局」,猶如海洋鑑識專家,從這些死亡的鯨豚身上尋找線索,揭露海洋環境的真相,也為海洋保育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楊瑋誠教授與團隊正對死亡鯨豚進行解剖作業。他們像海洋鑑識專家,從鯨豚遺體上尋找線索,揭露海洋環境的真相。(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擱淺死亡的鯨豚並非救援失敗,把一條已經死亡的海豚直接埋起來,或是直接焚燒,完全不知道他死亡的原因,這才是真正的失敗。」楊瑋誠教授認為,研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知道鯨豚為何擱淺,特別是當擱淺原因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時,這些死亡個體提供的證據,便能協助政府擬定政策,以減少未來的擱淺事件。透過鯨豚的遺體,我們看見了令人心痛的海洋危機。纏繞在身上的漁網、螺旋槳留下的切割痕跡,反映出鯨豚棲息海域中頻繁的人為風險。而來自陸地的人為污染也正無聲地滲透進海洋,研究發現,鯨豚肌肉和脂肪中累積了多種重金屬等有毒物質,並多次分離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從陸地傳來的弓蟲威脅,這種寄生蟲的蟲卵只會出現在貓的糞便中,但如今已在死亡鯨豚的腦部發現弓蟲。這代表陸地上的貓隻排泄物,經由河流、下水道等途徑排入海中,再透過食物鏈感染了海豚。於海邊對擱淺的鯨豚進行解剖採樣,研究人員必須與時間賽跑,趕在高潮來臨前,完成這項耗費體力的任務。(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上述研究結果不僅凸顯了陸海生態系統的緊密連結,更提醒我們,人類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對海洋生物帶來影響。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環境問題,楊瑋誠教授自2009年開始建立鯨豚樣本庫,至今累積了超過1000個樣本,涵蓋DNA、病理學、微生物學、毒物污染學、內分泌學、斷層掃描等多個領域。楊教授舉例說明,透過回溯性的樣本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人類大量商業化使用奈米銀清潔劑後,海豚體內的銀濃度也顯著上升。這些珍貴的樣本,不僅提供了環境變遷的具體證據,也促使我們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鯨豚的擱淺,不只是一個生命的終點,楊瑋誠教授與他的團隊,正努力讓這些逝去的生命成為「知識的載體」,透過科學研究與公眾教育,持續為牠們發聲。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教授的腳步,從死亡鯨豚的身上,讀出海洋的真相。白海豚的身上經常可以發現漁網纏繞或螺旋槳切割的傷口,顯示牠們棲息的海域存在著高度風險。(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鯨豚的遺體,是揭露海洋環境真相的重要線索。(照片提供: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楊瑋誠)
每當颱風或豪雨來襲,台灣部分城市與鄉村地區總是面臨淹水威脅。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築起一道道水泥堤防、拓寬河道、興建抽水站,試圖以工程之力對抗洪水。但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劇烈影響下,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與水共處之道?現在,「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 NbS)以更永續的策略與手法,引領我們重新思考水患議題。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解釋,「自然解方」指的是運用自然的力量,來解決我們在社會、經濟或環境所面臨到的挑戰。例如傳統防洪工程常將河道水泥化以求快速排水,但自然解方則透過恢復河岸、濕地、滯洪區,甚至讓河道彎曲等方式,來吸收洪水並減緩流速。這樣的方法不僅能解決防洪問題,同時也為動植物提供棲地,創造人能親近的水域空間,達到生態、景觀、社會、氣候調適等多重效益。先前節目曾介紹的南投種瓜坑溪復野工程,以及貢寮遠望坑溪的取水設施改善工程,其實都蘊含了自然解方的精神。儘管政府近年已將自然解方納入政策文件,但推動上仍面臨諸多挑戰。台北市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王存欸指出,工程導向與生態導向的設計理念差異,以及自然解方成效難以量化、維護成本較高等問題,都讓政府與工程單位對此抱持觀望態度。他建議,應將自然解方明確納入工程規範,並建立成效評估與績效指標制度,以利推廣。目前台灣在水患治理領域推動自然解方仍處於摸索階段。前水利署長、現經濟部常務次長賴建信分享,從觀念到行動的轉變需要時間醞釀與引導。他以「牧羊」比喻,強調應激發水利工程界內在的驅動力,而非一味透過法規限制。自然解方並非一套標準作業流程,而是需要根據各地、各河川的獨特性進行設計,並與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協作。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挑戰,最終的關鍵,仍在於整體社會觀念是否能徹底轉變。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與河流的關係,理解工程的極限,並思考如何提升環境的承洪韌性。這項轉型工程雖然艱鉅,但相信透過持續的溝通、凝聚共識,我們能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
宜蘭員山鄉七賢村,一個在颱風豪雨中屢受淹水之苦的聚落。回溯歷史,日治時期的水利技師十川嘉太郎曾在此設計「開口堤」,讓蘭陽溪的洪水得以宣洩,緩解下游災害風險。這項順應自然的智慧,維持了超過80年,然而,隨著宜蘭農地重劃與農舍興建,地方對不淹水的期望日益增高,最終促使開口堤於2018年被封閉,並加設水閘門。看似強大的工程,卻無法滿足民眾對不淹水的期待,近年七賢村仍在尼莎、凱米、康芮等颱風風災中遭遇淹水困境。這也提醒我們,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僅依賴工程手段,已無法應對當前的考驗。對此,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廖桂賢教授提出「承洪韌性」與「水災風險管理」的新觀點。她指出,過往的防洪工程可能帶來「安全的假象」,讓社會失去面對洪水的調適能力。在極端降雨頻繁發生的今天,「小水不來,一來就是大水」,因此,我們需要從過往防洪的對抗觀念,轉變為提升「承洪韌性」,也就是面對大洪水能減災且迅速恢復的能力。水災風險管理,意味著認知到工程的極限,轉而運用多元策略將災害降到最低。除了工程手段,更應重視「非工程手段」的應用,例如:透過國土計畫管理土地使用,避免在易淹水區過度開發;改造建成環境,讓房舍具備耐淹設計;甚至推動淹水保險等。這些跨領域的整合,才能更全面地降低水災風險。當氣候變遷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真正的安全,將來自於我們思維的整體轉變。這不僅是宜蘭七賢村的課題,更是整個台灣社會在未來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挑戰。
當我們為了家園的安全與便利,啟動大規模的公共工程時,要如何確保這片土地上的豐富生命得以延續,不被粗暴對待?這正是「生態檢核」制度誕生的初衷。2017年,公共工程生態檢核制度正式上路,要求公共工程在規劃、設計與施工各階段,進行生態環境的評估與檢核工作,並依循迴避、縮小、減輕、補償四大措施,減輕工程對自然生態的衝擊。然而,制度上路多年,為何我們仍有聽聞工程破壞棲地、生態受損的案例?這套制度背後,究竟存在哪些失靈的環節?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指出,問題不只來自制度設計,更關鍵在於人的態度。當政府機關對生態檢核缺乏重視,承包單位便宜行事,或未具有足夠專業的生態知識,檢核程序便會淪為形式,那些寶貴的生物與棲地,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保護。更令人憂心的是,現行規定中,中央補助比例未達一半的地方工程可免做生態檢核。如今財劃法通過修正,地方財政提升,未來可能出現更多無需檢核的自辦工程,對地方生態造成威脅。另外,台大森林系副教授劉奇璋表示,目前生態檢核的委託發包模式,有利益衝突的疑慮,進一步影響檢核結果的專業性。種種挑戰,使得這道守護自然的防線,出現了破口。問題不能僅止於揭露,更應促成改變。學界與民間團體呼籲,應建立完善的生態專業認證制度,確保檢核團隊的專業性;推動第三方發包制度,避免檢核作業受到利益干擾,使結果更為中立可信。同時,也應重新檢視實施生態檢核的條件,限縮或明確界定可免檢核的例外情形。最終,期盼工程與生態專業能攜手合作,讓生態檢核從法規要求內化為普遍共識與行動準則,共同為台灣這片土地,創造一條兼顧發展與永續的道路。
在南台灣的溪流間,棲息著一種嬌小可愛的豆娘「脊紋鼓蟌」。牠們的身長大約2公分,對棲地的要求非常嚴苛,只選擇水流平緩、兩岸植被茂密、以泥沙為底質的野溪,作為安身立命之所。然而,一場以防洪安全為名的治理工程,已在台南新化的虎頭溪展開,破壞了脊紋鼓蟌的棲息環境。我們跟著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一同走訪虎頭溪排水護岸治理工程現場。可見怪手已經開挖河道,進行浚深作業,並且打下鋼板;原本野溪兩岸的植被跟竹林,已經被大面積剷除,映入眼簾的只剩一片黃褐色的裸露河岸,與昔日生機勃勃的景象形成對比。台南市水利局主秘黃信銓指出,由於虎頭溪上游河道狹窄、缺乏護岸,豪雨時容易沖刷崩塌,導致鄰近的新和庄及下游新化市區淹水,因此依治理計畫進行整治。然而,台灣蜻蜓學會指出,虎頭溪工程進行之前,台南市水利局曾委託生態顧問公司進行生態檢核,報告中建議應儘可能保留自然竹林與水岸,避免全面性水泥護岸工程,但最終工程仍未遵循此建議,走向水泥化。黃信銓主秘解釋,這是因為工程案的發包過程遭遇流標,為了配合市場上可行工法,局部調整了護岸設計,轉而採用混凝土的做法。不過,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指出,變更後的規劃設計,仍需參考原本生態檢核之建議,依循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等4大策略,降低工程對生態環境的衝擊。黃于玻理事長直言,這個案例凸顯生態檢核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未能被有效落實,特別是在變更設計和施工監督環節,專業團隊的職責未能充分發揮,導致遺憾發生。面對爭議,水利局承諾將檢討改進,並將部分的河岸設計從水泥護岸改為石籠結構。但這一切是否還來得及?脊紋鼓蟌的遭遇,不僅是單一物種的悲歌,更是整體野溪生態系的警訊。現在就讓我們深入了解這場關於防災與生態的深層提問。
農田灌溉與生態共榮,可能嗎?遠望坑溪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在東北角雙溪河的支流遠望坑溪上,曾興建了3座取水堰,引水供應田寮洋地區耕作需求。然而,這些高聳的堰體成為魚蝦洄游的巨大阻礙,甚至在枯水期導致部分河段斷流,嚴重影響生態與灌溉。其中,高度超過2公尺的第三堰,更成為了魚群上溯的巨大挑戰。本集節目延續上集,深入介紹這項深具意義的「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造工程」。工程團隊借鏡百年前屏東「二峰圳」的智慧,打掉第三堰,改以截取伏流水的方式引水。這種工法雖然歷史悠久,但在現代卻是少見的嘗試,因此許多農民對新工法的穩定性抱持疑慮。為此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與工程團隊居中積極溝通,終於說服農民嘗試新工法。工程完工一年後,遠望坑溪的生態復甦令人驚喜!調查顯示,原本三堰上游新增了16種原生魚蝦,其中13種為洄游類。多達35種台灣原生種突破障礙,擴大了分佈範圍。指標性的黑邊湯鯉、大口湯鯉等物種數量顯著增加,活動範圍甚至擴展到原本的第一堰上方。更重要的是,工程後整體取水狀況更加穩定,即便在久未下雨的夏季,取不到水的時間也比以往大幅縮。遠望坑溪的成功案例,證明了水利工程與環境永續之間並非必然衝突,而是可以透過整體規劃與順應河川自然營力達到共榮。因此這項工程榮獲2024年台灣河溪網協會「河川希望工程獎」的年度大獎「河川復育特別獎」。今年秋天,當你漫步草嶺古道欣賞芒花時,不妨多多欣賞步道旁這條愈來愈年輕、愈來愈有生命力的遠望坑溪,它正訴說著人與自然共好的動人故事。
當我們談河川治理,想到的還只是水泥護岸與加高堤防嗎?數十年來,台灣河川治理側重以工程手段追求防洪成效,但這種以「控制自然」為核心的治水邏輯,正讓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溪流喪失了曲折流動的生命力,水域動植物沒有了繁衍棲息的空間;連帶地,社區與河流之間的情感與記憶,也一併被截斷。隨著極端氣候加劇,我們清楚看見,過去的治水邏輯不但無法真正保障安全,還可能掏空生態系統的恢復力,降低社會面對風險的調適能力。我們迫切需要一場典範轉移,不再只是治水、防洪,而是學會面對水患風險,增加承洪韌性。我們將多角度爬梳這場轉變中的挑戰與突破,唯有透過這場典範轉移,才能為台灣河川打下更具韌性的基礎,實現人水和諧的願景。
在台灣東北角,車水馬龍的城市邊緣,雙溪河靜靜地流淌,溪水滋養著田寮洋的農田,也承載著無數水生生物的生命旅程。然而,在它的支流遠望坑溪,過往為了灌溉而設置的3座取水堰,卻成為魚蝦洄游的巨大阻礙,部分河段甚至在枯水期面臨斷流的窘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在當地長期蹲點調查發現,其中一道高度超過2公尺的第三堰,讓許多魚類和水生生物無法順利上溯,更曾拍攝到魚群試圖跳越堰體,卻不斷撞牆的畫面,令人觸目驚心。不僅如此,取水堰上方的河段因為泥沙淤積嚴重,使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宛如沙漠般缺乏生機。此外,老舊的取水堰結構也出現了裂縫,旱季時溪水以伏流水的形式在地下流動,導致無法順利取水灌溉。取水與生態,成為遠望坑溪亟待解決的兩大課題。為此,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於2021年啟動改造計畫,由中興工程顧問負責設計,目標是在滿足灌溉需求、不增加防洪風險、不增加維管負擔的前提下,進行3座堰體改善及取水設施更新工程。工程團隊師法前人的智慧,採用「潭尾取水」的方式,打除第二堰堰體,將取水口下移50公分,並改造第二圳前端大約130公尺的水泥溝渠,成為生態友善的水圳。至於更上游的第一堰,則拆除八成堰體,運用塊石重新組合成階梯狀的「全斷面魚道」,將每個階梯落差控制在20公分內,讓魚類得以順利洄游。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全段採用乾砌石工法,完全不使用混凝土及水泥砂漿。他們利用打除後的混凝土殘塊和現地原有的塊石,作為河床填方及砌石的材料。這不僅大幅降低工程成本、減少碳排,更順應河相,為河川注入了全新生機。究竟工程團隊如何克服重重挑戰?最高的第三堰又將如何改造?下週節目,將繼續為您揭曉遠望坑溪的復育奇蹟。
你知道你腳下的步道,正承受著什麼樣的壓力嗎?在台灣,許多山林步道長年面臨水泥化的問題,看似堅固的步道,卻因輕微損壞的經費難以發包,導致小問題不斷累積,最終可能釀成災害。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自2012年起,便倡議「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並於隔年首次進行雙北步道鋪面調查。如今10年過去了,為了檢視成果,千里步道協會於2023年再次邀集志工進行了步道鋪面複查。結果顯示,台北市的水泥鋪面比例有所下降,而新北市則略有增加。令人振奮的是,雙北地區的自然鋪面比例與長度都有所增加,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指標。然而,天然步道也並非高枕無憂。台灣山區地形陡峭,加上氣候與天災影響,若缺乏適當管理,步道仍會因雨水沖刷、土壤流失而受損。有時熱心民眾會自行以回收素材修補,反而形成了「步道奇觀」。這些現象都提醒我們,步道維護需要更及時的介入與更廣泛的公眾參與。為此,千里步道協會推出了「iTrail台灣步道守護網」。這是一個公民科學平台,千里步道協會邀請所有熱愛山林的朋友,透過手機隨手回報步道狀況,無論是沖蝕、樹根裸露、崩塌,甚至是越野車輛造成的損毀,都能即時上傳。這些珍貴的資料,將成為協會與主管機關溝通、推動步道修復的重要依據。台灣步道守護網讓步道守護不再只是專家的事,而是全民都能參與的行動。現在就讓千里步道協會專案秘書朱泰樹(地瓜)帶我們一起來了解,台灣的步道面臨哪些挑戰,又有哪些令人振奮的改變,以及我們如何透過公民科學的力量,共同守護我們的山林步道!
在台灣的山林、海岸,甚至是社區中,你是否曾看見獨自遊蕩的貓狗身影?牠們可能是沒有主人的流浪動物,也可能是人們放養的犬貓。然而,無論有無飼主,貓狗都不是野生動物。這種遊蕩的生活不僅讓牠們自身缺乏動物福利,更對台灣的生態環境、公共衛生與安全造成衝擊。位於台東池上的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統計發現,2020至2024年間,因犬貓攻擊而入院的野生動物數量逐漸增加,而這些通報受傷的野生動物,僅有兩成能重返自然,其餘八成都是傷重不治或需要安樂死,甚至有些在救援到達前就已經死亡。這個令人心痛的數據,促使野灣決定啟動東部首個遊蕩犬貓調查計畫。本集節目邀請野灣研究員秦庭娓,深入解析這項為期三年(2023-2025)的遊蕩犬貓調查。野灣以台東197縣道為主要研究區域,透過Photo ID方式,記錄並辨識了超過400隻犬隻和160隻貓隻個體。調查結果顯示,高達82%的遊蕩犬和74%的遊蕩貓都屬於放養的家犬貓。這項數據明確顯示「放養」是鄉村地區普遍的飼養模式,而這種飼養方式模糊了飼主責任,並帶來一連串問題,包括危害野生動物、傳播疾病、甚至造成交通和人身安全風險。野灣進一步以問卷調查,詢問民眾對於飼養寵物與遊蕩動物的想法。結果顯示,許多飼主認為犬貓應自由活動,關在家裡會讓牠們生病,加上鄉村地廣人稀的環境,也讓飼主習慣放養。更值得深究的是,許多民眾意識到遊蕩動物會帶來環境髒亂、追車追人等困擾,卻依舊放養犬貓,不覺得自家放養的犬貓會是問題製造者,呈現出矛盾的「雙標」心態。這些調查數據與背後的飼主心態,共同勾勒出遊蕩犬貓問題的複雜面貌。本集節目將帶你從第一線的觀察與資料,看見遊蕩動物對環境的衝擊,以及背後「人」的問題。呼籲有飼養毛小孩的朋友,不放養寵物、不餵養遊蕩動物,讓我們的毛小孩安心在家,讓野生動物自在棲息於大自然。
你家附近有水圳嗎?或許你的長輩曾在圳邊洗衣、抓魚,那裡曾是童年嬉戲的樂園,也是農田灌溉的命脈。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多水圳逐漸失去昔日風華,甚至因為污染、加蓋,而被人遺忘……這些水圳究竟去哪兒了?我們還能再次親近它們嗎?2024年2月底「清圳守護活動」首次舉行時,十二股圳與後村圳分水汴周邊仍是一片荒煙蔓草。(照片提供:樹林社區大學)在新北市,由樹林社區大學推動的「清圳守護活動」,正用行動回答這個提問。活動發起人為在地文史工作者羅萬益老師,他的童年時光與後村圳緊密相連,甚至還留有母親在圳邊洗衣的老照片。這份對家鄉水圳的深厚情感,促使他在退休之後,毅然投身水圳的關懷與守護。清圳活動固定於每月最後一個禮拜天早上進行,邀請參與者捲起袖子,清理十二股圳和後村圳分水汴的雜草落葉,結束後更帶領參加者走讀樹林。從最初幾位社大同學,到現在每場都有十多人參與,甚至吸引了許多外地朋友前來。活動舉辦至今一年多,已讓雜草叢生的水圳變得明亮乾淨,成果令人振奮!清圳活動參與者一同清除圳路中的落葉,與分水汴周邊的雜草及廢棄物。清圳不只為環境帶來改變,更是一場深度的公民行動與文化傳承。樹林社大結合水文歷史走讀、公民週、論壇等多元活動,讓水圳成為社區對話的起點;此外,他們更積極倡議為後村圳引入活水,期盼這條百年古圳能重現生機。本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將帶你前往樹林山佳,一同感受這群水圳守護者如何用熱情與堅持,喚起百年水圳的甦醒之路。齊聚分水汴前合影,見證水圳守護成果,與首次清理相比,眼前景象已煥然一新。羅萬益老師使用竹子與回收的口罩綁繩製作簡易解說牌,介紹後村圳的歷史沿革。後村圳見證了許多樹林人的日常生活,羅萬益老師的母親便曾在此為鄰里人家洗衣。(照片出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展覽」)
台灣每年產生50億支寶特瓶,其中高達95%進入回收體系,成績令人驚艷!然而,這些回收的PET寶特瓶,大多「降級」再製成衣物或建材,真正能回到食品容器的比例少之又少。在國際間,歐盟與美國早已制定食品容器使用再生塑料的規範與進程,台灣,也應積極跟上這波循環經濟的浪潮。率業界之先,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推出國內首款rPET包裝茶飲,實現「瓶到瓶」的封閉式資源循環;瓶身再生塑料含量達30%,超越環保署的鼓勵目標25%。這款茶飲不只為合作社社員提供了綠色的消費選擇,更是一次拋磚引玉,期望能引領更多企業共同加入這場永續行動。主婦聯盟合作社攜手合作茶農、rPET循環瓶器業者、飲料產業,共同打造全台首支rPET瓶裝茶飲「綠主張紅烏龍茶」。(照片提供:主婦聯盟合作社,攝影:王永村)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估算,相較於新料寶特瓶,rPET成本增加3成、約1元,其中3分之1成本透過環保署容器回收清除處理費綠色費率吸收,剩下由合作社自行負擔。總經理陳思維信心喊話表示,合作社每一批次生產量僅為一般廠商的20分之1,其他大型通路業者、品牌業者在ESG的浪潮下,相信也能有所作為。除了成本外,要推動「瓶到瓶」的循環,更現實的挑戰在於料源。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技術研發部組長李宇立指出,目前台灣已有4家業者具備食品級rPET的回收製程技術,但如何確保充足的rPET再生料源,將是未來能否大規模推廣的關鍵。回收的寶特瓶經分類、去除標籤、清洗、粉碎等過程後,再重新製成rPET再生酯粒,後續可製作為多樣產品。面對9成回收寶特瓶降級至紡織抽紗、建材使用的現況,主婦聯盟呼籲政府加速腳步,明確訂定食品容器使用再生塑料的目標與期程,並效法歐美日,推動「瓶到瓶」的強制性政策。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再生料真正回歸食品鏈,實現整體塑膠減量。從一支小小的rPET瓶裝茶飲,看見台灣在循環經濟道路上的努力與期盼。現在一起來探索寶特瓶的循環利用之路。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最快五月底、六月初預告《資源循環推動法》,希望下個會期送入立法院。(照片提供:主婦聯盟合作社,攝影:王永村)主婦聯盟記者會合影,左起塑膠中心組長李宇立、食藥署簡任技正周珮如、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林玉珮、環境部長彭啟明、主婦聯盟合作社主席彭桂枝、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主婦聯盟合作社總經理陳思維。(照片提供:主婦聯盟合作社,攝影:王永村)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