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Author: 報導者 The Reporter
Subscribed: 7,640Played: 165,068Subscribe
Share
© 報導者
Description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70 Episodes
Reverse
「從疫情開始,我的人生就定格了。」
2021 年,29 歲的李穎在中國社群平台微博收到一位老奶奶的私訊,說她家旁邊有一個化工廠,汙染和噪音讓全村都難以忍受,卻四處求助無門,請求李穎在自己的帳號上發布這些資訊,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苦衷。這是李穎收到的第一篇投稿。
後來,從鄭州富士康勞工維權抗議、「白紙運動」,大量影片與現場消息投稿,他的社群帳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成為中國強力封控下,當地人民的對外發聲管道,引來全球關注。現在每日瀏覽人數高達兩千多萬人,但也因此成為中共當局的眼中釘,「李老師」+「投稿」成為聊天群組消失的關鍵字,留在國內的父母被監控、人在國外的他也被迫不斷搬家。
今年2月,李穎受美國議員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在白紙運動3週年的前夕,我們也想知道這些年來李老師從一人到團隊的心路歷程和工作轉變。
05:00 是什麼契機讓一位義大利的留學生變成中國異議的紀錄者?
12:45 疫情三年,中國民間的公民行動在全國四處蔓延,李老師從投稿中看見什麼趨勢?
19:15 李老師頻道的關鍵字:「雪花」代表了什麼?最感動和最衝擊的經驗是?
28:02 如何應對中國政權的跨境監控?就算住在義大利也要一直搬家、在中國的爸媽也遭警察騷擾?
41:05 抵抗共產黨極權的「反對派」,在中國民主化的道路上有什麼訴求?什麼是「網路行動主義」?
49:35 台灣人對中共的認識足夠嗎?對於我們在閱讀中國媒體時,李老師有什麼提醒?
56:41 如果有一天不再需要當「反賊」了,李老師最想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呢?
來賓|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李穎)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設計|黃世澤
📍延伸閱讀:
【白紙運動前傳及進行式:中國「反賊」海外開IG保存異議之聲,孤獨中辨認彼此】https://pse.is/87atf8
🎧重溫集數:
【白紙運動讓中國青年不再躺平?烏魯木齊大火點燃反封控抗議,聽見來自上海聽友的觀察與發聲】https://pse.is/87bj7t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9月23日下午,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溢流潰壩,截至27日中午為止,至少奪走了16條人命,光復鄉大同村佛祖街淪為重災區。為何即使專家已事前預知、政府部門也召開多次會議,最終還是無法應對變化、避免人命損失?
在事發24小時內,《報導者》記者進入花蓮災區採訪,聽見災民說,他們收到撤離通知時間與方法原來各不相同?此外也看見現場相隔500公尺就有3個分屬中央、地方及民進黨的前進指揮所,中央與地方能否有效聯繫與調度?台北記者則透過地圖套疊,還原堰塞湖生成到致災的地景變化,呈現救災人力集結點與撤離收容所選址位於撤離範圍內的事實。
這集,為所有關心花蓮災區的人帶來第一手現場觀察,了解科學家口中難解的習題,除了思索如何確實防災、減災,節目最後是兩度前往當地當志工的朋友分享,以及給準備出發的鏟子超人們提醒與建議。
02:40 《報導者》記者在花蓮光復鄉災區看到的⋯⋯
05:28 回到事發前,居民究竟何時得知需撤離?
13:38 地圖套疊後,記者發現撤離收容所在撤離範圍內
21:47 為何不事先減少水量?科學家們面臨的大自然考驗
28:45 相隔500公尺就有3個前進指揮所,救災資源如何統整?
30:55 溫暖的台灣!「鏟子超人」直接穿雨鞋坐火車赴災區
來賓|《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謝佩穎
📍延伸閱讀: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15死:從監測、防災宣導到撤離,如何記取教訓?】https://pse.is/86q3h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已經開學三、四週,(我們學校)還有一個國文跟一個數學老師是缺的。」
近3年來,各地國中小都出現直到開學前夕還有上千名缺額的「代理教師荒」現象。不只是偏鄉校區缺老師,連位於台北市市區的學校也發生招了45次才找到人的窘境。
到底老師都去哪裡了?老師人數不足,為什麼學生的課表看起來還是很正常,學校如何「變」出人?今年幸運找到代理老師了,明年難道又要捲土重來嗎?
教師節前夕這集,讓我們聽聽來自教育第一線聲音:全教總幹部、在小學任教29年的葉明政和在國中校內負責招聘教師的吳彩鳳老師,聊聊工作內容、外界對教職期待,以及與家長溝通的時代變化,眼見曾經受人尊敬的鐵飯碗慢慢生鏽,他們的真心話是什麼?
03:18 這幾年教師荒真的愈來愈嚴重?吳老師錄音當下都還在找人!
07:37 教師缺額從1000降至400背後:憑空生出老師的方法與各種劇本沙盤推演
12:50 為何老師的工作不再受歡迎?鐘點費比家教時薪低、各局處丟來的行政工作⋯⋯
24:25 老師家長加LINE,群組溝通更有力?被打爆的電話與寫不完的報告
30:38 教師荒可能因為少子化被自動解決嗎?教育主管單位可以怎麼做?
36:10 現場老師對家長的真情喊話:多一些信任和溝通
來賓|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專業發展中心執行長葉明政、新北市立中和國中教務主任吳彩鳳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賴育辰
📍延伸閱讀:
【校園 vs.手機,Yes or No?──從500名台灣學生大調查到全球現況】https://pse.is/86my6p
【無薪、打雜、教學讓道──實習老師的「出師」代價】https://pse.is/86my9m
🎧延伸收聽:
【「去諮商,會不會成為職場黑名單?」我是一名教師,這是我開不了口的求救訊號】https://pse.is/86mycu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當演算法決定什麼才能被看見的此刻,我們如何重拾觀看的主導權?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TIPF)以「民主的相機」為題,在人人都能拍照的時代,開啟一段民主與專制的對話。
「民主的相機」究竟是什麼?如何透過影像呈現民主?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展區內,被公認為廿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羅伯.法蘭克的經典影像作品《美國人》(The Americans),被數位輸出於大幅紙張上,觀眾可以極近距離地觀看,如同法蘭克生前期待的影像平權,「讓影像貼近大眾,而不是放在有距離感的玻璃框內」。
TIPF另兩個核心展覽是「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與「親愛的台灣」(Dear Taiwan),呈現台灣創作者與公民組織,回應民主的命題方式,同時在與法蘭克作品同時展出下,猶如一場跨世代攝影對話。
這集,TIPF創辦人曹良賓總監與《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帶大家走入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聊聊他們如何看待當代攝影師位置?以及按下快門的瞬間,所感受到的民主空氣。
03:49 AI時代,專業攝影工作將消失?
12:10 「民主的相機」本質是創作自由……
17:17 批判聲中,羅伯.法蘭克所顛覆的攝影美學
29:08 年輕攝影創作者呈現的「台灣感性」
40:55 尋找何謂「台灣的攝影文化」?
來賓|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創辦人、Lightbox攝影圖書室發起人曹良賓總監、《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黃世澤/相機可以民主嗎?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的影像權力思辨】https://pse.is/86bh55
【黃世澤/不服從的影像:2025亞爾國際攝影節現場觀察與省思】https://pse.is/86bvp6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喂,您需要用錢嗎?這邊現在有個優惠方案……」不論你是否急需用錢,相信你一定都接過這類來電。近年,融資租賃公司更以「機車貸」、「商品貸」廣告吸引急缺錢的人,發展到後來,甚至連標的物也不用真的存在。當然,錢有時能拉人一把,但如果遇上不肖融資公司,或居心不良的代辦、仲介呢?
目前全台融資租賃公司近6,000家,面對爭議及亂象叢生,9月15日起,金管會將融資租賃公司納入《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管轄,若有不當收費、超貸、代簽空白本票者等情事,消費者皆可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訴。但這樣就夠了嗎?
《報導者》深入追查這個迷宮般的「借錢產業鏈」。債務人、代辦公司將告訴你,融資亂象是怎麼被操控出來的?對融資業者來說,為何借錢給別人是一門好生意?
02:27「融資租賃」是什麼?為何有人向融資公司借錢?
07:24 當積蓄所剩無幾時,接到自稱「銀行專員」電話……
11:36 手機、機車、家電都能借到錢,這是怎麼操作的?
26:49 代辦業者:一些不肖同業靠恐嚇債務人賺錢
30:30 融資爭議源頭是什麼?政府納管夠了嗎?
35:12 若急需用錢怎麼辦?過來人想說的一段話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方德琳、林彥伶
攝影|鄭宇辰
📝線上講座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loan-crisis
📍搭配閱讀:
【從融資租賃、無卡分期到「萬物貸」,台灣「影子銀行」崛起幕後】https://pse.is/85hfc5
【拆解融資租賃之網:一座層層分包、利益共享、出事難咎責的陰暗迷宮】https://pse.is/85hfjs
【理債,為了重整生命──她們協助「想還卻還不出來」的人,脫離借款漩渦】https://pse.is/85hfrq
【「別因急用錢而喪失警覺」──從業十年,一位債務催收員的告白與提醒】https://pse.is/85hg43
【5千融資公司納管40家:金管會「量能有限」不立專法,能解決借貸亂象?】https://pse.is/85hg96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說起國會監督,過去常以出席率等指標進行立委評鑑,立委缺席而流會的情況因而大減,但有量化指標,就有拿高分訣竅,在數字之外,如何多元監督立委問政品質?
《報導者觀測站》,是《報導者》新推出的國會問政監督平台,透過AI技術將立法院公報逐字稿按議題分類,經專家學者、記者與工程師抓蟲,打造一般民眾也能輕鬆搜尋、檢視立委發言內容與頻率的網站。在這裡你可以「查立委」:看選舉時主打的政見,選後是否真的持續關心;也可以「查議題」:看你所關心的議題如居住正義、能源轉型,哪些立委最多發言、關注點跟你是否相同。
這集,由《報導者觀測站》的團隊成員文廷與毅慧分享,耗時一年的開發歷程、操作小撇步,還有我們未來要做的事。
02:05 報導者觀測站的服務內容有哪些?
08:58 平台最大特色:450+項議題分類、延伸閱讀補脈絡
15:57 記者使用觀察:「居住正義」這一題北市8立委誰有說到做到?社會住宅進度最關心的是他!
25:48 總編公然追殺新企劃?為何最新會期資訊還未上線?
30:56 不只監督國會,加碼預告觀測站2.0進化方向
來賓|《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數據記者簡毅慧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賴育辰
🔎報導者觀測站:https://lawmaker.twreporter.org/
📍搭配閱讀:
【你家立委如何關心電力與能源議題?《報導者觀測站》幫你解讀國會問政】https://pse.is/85gkxr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台灣過去10年自殺人數,每年3,500名以上,一樁自殺,不只是單一生命的消逝,美國自殺學之父史奈曼(Edwin Shneidman)表示,一名自殺者將使身旁至少6位親友受到衝擊。
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多國呼籲重視自殺防治議題;《報導者》近日推出深度報導,關注「自殺者遺族」。
衛福部(當時為行政院衛生署)2005年起,在自殺防治計畫中將遺族列入關懷對象,為何實施20年後,第一線訪員常感無助,遺族評價正反皆具?
「悲傷是無處可去的愛。」自殺者遺族、「社團法人台灣自殺者親友遺族關懷協會」創辦人李沐芸認為,遺族真正需要的,是去學習如何面對這份情感。然而,努力活著的倖存者們,在自殺汙名化的社會氛圍下,常被迫成為「演員」,於社交場合努力扮演所謂「正常人」。
這集,請跟我們一起理解,遺族面對哪些來自內在與外界的挑戰?政府與社會是否提供充足資源與協助?我們可以怎麼陪伴他/她?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少了他的家:關係危墜、認同失諧,自殺者遺族如何共度家庭風暴?】https://pse.is/84q5vz
【從事發、相驗、喪事到重回日常:壓力及禁忌下,自殺者遺族的隱身和復位】https://pse.is/84q5zl
【落空的守望:當自殺關懷訪視受限困阻,遺族支持何以為繼?】https://pse.is/84q63y
【悲傷是愛:團體治療之外,自殺者遺族凝聚社群、轉化創傷的爍光】https://pse.is/84q68b
☎️自殺防治: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遺族關懷:
社團法人台灣遺族親友關懷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SoS510/?locale=zh_TW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月28日的雅加達,一名21歲的外送員阿梵誤闖警民衝突現場,遭警方裝甲鎮暴車輾斃,再次引爆當時已經蔓延印尼全國的大規模示威行動。雖然事發隔天,印尼總統普拉伯沃就放低姿態與阿梵的家屬道歉,並下令公開審理害死阿梵的7名警官,但是整場示威行動最核心的政策訴求,卻完全沒有被解決。
為何國會議員的住房津貼相當於都會區最低薪資的10倍之多?號稱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好的就業市場,卻有將近6成勞動者的收入一點都不穩定?而現在印尼各地的警民衝突明明已經降溫,為何國家軍隊仍然駐留街頭,不肯離去呢?
這集單元,聽《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聊聊讓八月示威不斷延燒的各項原因,還有印尼國家歷史中血腥鎮暴的五月陰霾。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林彥伶
📍搭配閱讀:
【不只是一名外送員之死:印尼全國示威怒火背後的政經危機與「黑色五月」的重返陰影】https://pse.is/84n8n6
【從侵犯人權者到抖音總統:印尼普拉伯沃的漫長道路】https://pse.is/83z4g4
【阿潑/安德森與他筆下的印尼幽靈──讀《語言與權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https://pse.is/83z4lk
【許振華/嵌入冷戰的印尼歷史傷疤──導讀《殺戮的季節》】https://pse.is/83z4q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報警之前,你是否會先在心裡排演報案過程?預想警察可能會問你在現場看見了什麼、犯人長什麼樣子、穿什麼衣服、有什麼特徵…… 但如果你是一位視覺障礙者,想到這裡,你可能就會打退堂鼓。因為警察問的這些,你什麼都看不到。
當身心障礙女性想向警察求助、訴說遭遇到的跟蹤、性騷擾時,往往因無法順利蒐證或清楚陳述而受挫;而就算員警想辦案,也會因為缺乏線索,難以即時回應。於是,報案變成一場漫長的等待,甚至換來的是不了了之。這樣的經驗不僅削弱了身心障礙女性求助的勇氣,更讓她們在危險中沉默地獨自承受。
國家對於人身安全的保障應該有什麼職責?亞洲的鄰國研發了哪些「科技防身輔具」來協調民眾與警方的合作?同在家暴以及跟騷防治網絡內的警政署,又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增加對身心障礙者的理解和支持呢?
製作團隊|詹婉如、賴育辰、林彥伶
📍搭配閱讀:
【報案無門、防身無器──正視身心障礙女性的人身安全困境】https://pse.is/846xm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30年,台灣將有一半的小黃是電動車,可能嗎?今年5月,行政院核定「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欲加快減碳速度;交通部因此提出「50%計程車為電動車」的政策目標,為鼓勵計程車司機換車,預計祭出每輛車35萬元的補助。這筆錢能有效吸引計程車司機換車嗎?
10年運將生涯,生財工具歷經油車、油電車、純電車三階段的台北市計程車駕駛員職業工會發言人李威爾以自己經驗指出,充電的確比加油還省,燃料成本的營業額佔比從20%降至5%,然而現行「快充」樁不足需要排隊、充電場站分布不均等問題,讓不少運將對電動車抱持觀望態度,畢竟電量不足就無法開車載客,也就難以維持生計。除了充電便利性外,「油換電」還有車貸與保險等成本考量,畢竟比起減碳,司機更在意是否有賺。
這集,威爾分享一名電動多元計程車的司機日常,並以計程車駕駛員工會代表的視角提出政策建言;長期關注能源和環境議題的記者孫文臨檢視前兩期運輸部門減碳政策「開倒車」結果,以及當前充電站設置問題,看見除了砸錢補助外,不能忽視的配套措施。
來賓|台北市計程車駕駛員職業工會發言人李威爾、《報導者》記者孫文臨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謝佩穎
📍搭配閱讀:
【2,700億推不動運輸減碳轉型:運具電動化、大眾運輸量為何遇瓶頸?】https://pse.is/85flq9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曾經嘗試過和AI對話,甚至打造自己專屬的虛擬朋友嗎?AI陪伴應用程式在年輕族群間頗受歡迎,但也悄悄對青少年群體帶來深遠影響。
美國非營利組織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最新研究,約四分之三美國青少年曾使用AI陪伴應用程式,不少青少年與自己創造出的數位朋友或情侶聊天時間,甚至超過與實體朋友的互動。專家指出,這些人造的虛擬關係,無法取代真實人際互動,長期使用將導致青少年錯失學習人際關係互動黃金期、養成不切實際的情感期待,恐影響未來社交發展。
此外,多數AI陪伴應用程式並非為青少年量身打造,因此無法有效避免青少年接觸不當或有害內容,例如,散播極端主義、鼓吹厭女、性侵行為,更有鉅細靡遺的自殺方式。面對AI陪伴應用程式使用浪潮襲捲而來,家長及學校端如何因應?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青少年愈來愈依賴AI陪伴,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https://pse.is/83gpk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月23日重啟核三公投,投票率史上第三低,儘管同意票超過434萬遠高於不同意的151萬,但因未達500萬票的門檻,結果為不過關;結果為不通過;不過,總統賴清德當晚談話中宣布,將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啟動相關安全審查,這是否代表重啟核三已進入準備程序?
這已經是台灣社會6年來第三次與核能相關的公投案,整體來看,支持與反對票數呈現什麼樣的變化?這次高達7成選舉人沒走進投票所,又顯示哪些能源議題在公共討論中的隱憂?
台灣能源問題盤根錯節,並非只在要不要核能而已。公投前夕,正方質疑的供電問題究竟真實現況如何?再生能源發展又遇上什麼阻礙?反方重點則在核廢處理與核安考量,而居住核電廠周邊居民在投票所中呈現的意向又該怎麼解讀?
這集,由《報導者》長期關注能源和環境議題的記者孫文臨和黃浩珉,一起聊聊台灣至今尚未翻頁的核能篇章。
來賓|《報導者》記者孫文臨、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謝佩穎
📍搭配閱讀:
【核電廠周遭村里「重啟核三」投票意向?近年3次核能公投民意變化?6張圖表與正反學者分析】https://pse.is/83a59q
【重啟核三公投:434萬人同意但未達門檻;賴清德:迅速制定安全審查辦法;在野喊話扭轉錯誤能源政策】https://pse.is/83a5gk
【核能發電成本最低?核廢處置有新解?7大爭點看「重啟核三公投」正反意見】https://pse.is/83a5k6
📍重溫集數:
【台灣核去核從?走入與核共存40年的恆春:發電數據、國際經驗、在地觀點,談核三延役前,我們該知道與討論的】https://pse.is/839yw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不管你喜歡的動漫作品或角色有多冷門,你都能在中國的網路論壇裡找到相關的討論,與興趣相投的同好們一起取暖、分享粉絲創作。百花齊放的二創與自創時代,也綻放出許多男性角色之間的情愛描寫,讓Boy’s Love(BL,又稱耽美)的浪漫逐漸在兩岸蔓延。
不過,從2014年開始,中國官方的「掃黃打非」政策,開始嚴正取締網路「淫穢」內容,尤其針對成人導向的耽美創作。許多中國網路論壇的負責人、作者被警察約談,更讓BL文學中「脖子以下」的描寫變成危險的創作紅線。2015年成立的台灣網站「海棠文學城」,這時變成中國作者在網路長城之外發表文章的選項。
但是好景不長。2024年,中國安徽省警方以「涉嫌製作、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跨省逮捕在「海棠文學城」網站發表作品的中國耽美作家,不少人遭判刑;2025年,甘肅省警方再次以相同罪名針對「海棠文學城」作者、甚至讀者「遠洋撈捕」,總計超過百名耽美作者、讀者遭警方約談。至今,仍有許多案件在調查中。
這些描繪男性之間愛情故事的創作內容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從作者、經銷商、網站到一般讀者都成為警方追捕目標?如今牆內外都難以自保的中國耽美創作,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這集節目,來聽《報導者》特約記者許佳琦聊聊她採訪到的兩岸耽美同好,以及自己「入坑」參與BL創作的青春經歷。從她眼中看見的兩岸BL交流裡頭,又觀察到哪些身分政治的難題?
來賓|《報導者》特約記者許佳琦
製作團隊|梁玉芳、賴育辰、林彥伶
插畫|黃禹禛
📍搭配閱讀:
【浪漫能否至死不渝──「海棠耽美作家大抓捕」3個月後,她們怎麼了】https://pse.is/82t97n
【從「海棠耽美作家大抓捕」,回看兩岸「腐文化」交流與斷流】https://pse.is/82t9cq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今年7月,台灣65歲以上「法定」老年人口458萬多人,距離「超高齡社會」的20%門檻只差臨門一腳,台灣史上最長壽時代即將來臨。回望1925至2025百年時間,台灣平均壽命從38歲增加到81.49歲,相當人生「增加一倍」,這需要哪些政策因素達成?
不只台灣人愈活愈久,二戰結束至今80週年,全球平均壽命延長超過27年,有57國平均壽命超過80歲,戰後嬰兒潮集體完成了一場「長壽革命」。但年紀到了就是「老」嗎?
65歲,只是法律與社福政策上的劃分依據,可以退休、到領重陽禮金的年紀不等於喪失學習、勞動與社交生活的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不曾用年齡定義「老」,有許多人6、70歲才開始學習新技能,活得久也要過得精彩,跟著我們看見人類長壽的關鍵,並開啟「無齡社會」的想像。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長壽密碼──百年來,人類愈活愈久的啟示錄】https://pse.is/82ewuv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一個尋常的星期三中午,紀錄片導演沈可尚因為一通電話,揹上器材深入山野尋找石虎的足跡。雖然最後沒見到石虎,卻開啟了他與生態攝影師徐仁修長達6年,走過18,000公里的荒野拍攝之旅。
對這群橫跨30、40、50年紀的製作團隊來說第一個挑戰竟是,如何跟上70多歲的徐仁修漫步深山50年的步伐與看見他所發現的動植物;為了不驚擾動物,團隊仔細研究穿什麼鞋襪才不會在山林發出聲響。
《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橫跨10個國家公園,從台灣啟程,行經泰國、厄瓜多,深入亞馬遜雨林,用鏡頭捕捉大自然裡每個平凡又令人屏息的遭逢,也用身體感受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渺小。一次獨闖山野時,向大樹祈禱尋回眼鏡的神祕經歷,為沈可尚打開哪些體悟?在連衛生紙都是濕的雨林環境,遭遇哪些高難度挑戰?與徐仁修相處的6年光陰,如何重塑了他對大自然與拍攝的看法?
這集,請聽朋友眼中變「Chill」的沈可尚,說一說他做的一場荒野紀錄夢,以及他們看到地球原本的樣子。
來賓|紀錄片導演沈可尚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照片提供|七日印象電影有限公司
🦋《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77747354139
📍搭配閱讀:
【從台灣走向亞洲,徐仁修70歲再出江湖】https://pse.is/822q7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還記得14歲時與家人的回憶嗎?
中研院院士、社會學者柯志明,14歲時才知道父親是所謂的「政治犯」,他人不在美國,而是台東的監獄服刑。多年後,柯父出獄,柯志明還曾被當局要求監控父親。這個被威權長年分散的家庭,靠著母親細心蒐集一家往來書信,凝聚對彼此的記憶。
資深記者何榮幸,14歲時以「共匪的喪鐘響起了」一文,得到校際作文比賽冠軍,成為師長眼中的「愛國青年」;沒想到高中因參與校刊出版,險些被移送警備總司令部,大學當兵時仍被監視。何榮幸能一路保持對寫作的初心,母親的無條件支持至關重要。
柯志明戲稱,自己與何榮幸如同一個「黑五類」、一個「紅五類」,雖然成長背景截然不同,青春卻同樣在戒嚴體制下展開。即便生活充斥著審查制度、監控的陰影,這些經歷並未讓他們選擇沉默,而是引領他們成為對社會保持關注的記者與學者。
這集,請聽他們來自白色恐怖世代的成長記憶。
來賓|中央研究院院士柯志明、《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何榮幸
製作團隊|楊惠君、陳星穎、藍婉甄、 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我的14歲」系列活動報名連結:
【苦盡甘來遇見自己:從困境練出生命的韌性 ft. 楊索、林玫伶】https://reurl.cc/WO4k6x
📍延伸閱讀:
【柯志明:為了見白色恐怖入獄的爸爸,我把一整本的《新英文法》讀完】https://pse.is/7zrmad
【何榮幸:我希望,那一年沒有得到愛國作文比賽冠軍⋯⋯】https://pse.is/7zrm5m
📍推薦閱讀:
《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https://reurl.cc/x3LjrL
《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https://reurl.cc/GN4R0y
《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https://reurl.cc/RkWAZZ
《訪父記:他的白髮,與我們的時代》https://reurl.cc/jr3xnm
《夏子的酒》https://reurl.cc/890Qg4
《彳亍躓頓七十年:恰似末代武士的一生》https://reurl.cc/A34xZj
《我的14歲—不完美的青春冒險,成就獨一無二的小宇宙》https://reurl.cc/korj4q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台灣還有墮胎罪?」2024年10月,法務部提案修法,將《刑法》第288條墮胎行為的罰金,從3,000元提高至80,000元,引發譁然。婦女團體認為,人工流產的選擇是女性身體自主權行使。雖法務部於同年11月撤回修正,但此事的討論,讓許多女性驚覺,自己的身體竟受法律控管。
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平均23萬人次進行人工流產,比新生兒數多!但或許因罪惡感、羞恥感、傳統文化既定的汙名或禁忌,我們鮮少聽到女性公開談論自己的終止妊娠。《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收錄13位曾有人工流產經驗女性的真實故事,呈現不同世代、社會背景下她們的抉擇。
「媽媽跟我說,如果不小心懷孕了,我希望你可以跟我講,不要一個人去面對……。」作家吳曉樂北上讀大學前母親對她說的這番話,「把墮胎的羞恥感取消了」;因為大人的坦率,決定了自己看待人工流產態度。但她在兩次陪伴女性友人算命過程中,看到世俗將女性「拿過小孩」的痛苦當成獲利的商品。
人工流產過程中,男性扮演何種角色?女性可擺脫悲劇角色設定嗎?這集,從墮胎入罪、嬰靈興盛潮等面向聊起,除聽曉樂分享採訪經歷人工流產的台灣女性生命經驗,還有婦產科烏烏醫師述說診間內的觀察。
來賓|作家吳曉樂、婦產科烏烏醫師
製作團隊|梁玉芳、詹婉如、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Caroline Seidel/dpa/AP Images
📍搭配閱讀:
【投書:墮胎除罪化是保障女性健康必要手段,相關修法應考量人權原則與公衛實證】https://pse.is/7yv9mj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https://bookstw.link/7yckqh
《她們的選擇:關於人工流產,作家們想說》https://bookstw.link/7ywyg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7月6日深夜,颱風丹娜絲在嘉義布袋登陸,吹掀屋頂、掃倒電線桿,其後的接連豪雨重創台灣南部,台南7月份日照時數創下有觀測紀錄以來新低。雖然本週水氣減少,但這一個月來,災民過著上開天窗、下有淹水,斷電斷訊以天計算的生活。
天公不作美,救災過程則出現物資分配不均、安置後送混亂、里長不清楚安置點等亂象;中央的「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風災後24天才進駐台南市政府。受災戶認為,政府應從需求盤點著手,並依嚴重程度分級,資源才能有效投放至最急迫的人事物上,而不是像「打地鼠」被動應對、疲於奔命。
政府年年有防災演練,也補助地方辦訓練課程,為何關鍵時刻仍手忙腳亂?《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深入災區,看見政府救災混亂下,民間自救互助的力量與思辨;環境記者孫文臨在養殖業因斷電損失慘重的哀鴻遍野聲中,採訪全台首座導入光電及智慧儲能櫃的魚塭,思考強化台灣電網韌性的可能。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恢復生活」別再開天窗:南部風雨危機,如何加快社區防災韌性的腳步?】https://pse.is/7yuysw
【丹娜絲風災大停電,他的魚塭不受影響──分散式電網建立的能源與防災韌性】https://pse.is/7yuz6p
【災區資訊混亂、災後資源缺統籌──丹娜絲颱風給台南鄉鎮的韌性挑戰】https://pse.is/7yuyyf
👉《我的14歲》系列活動#3 報名連結:https://p.accu.ps/7yuzqt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台師大女足抽血案新發展!7月29日,教育部指出,近日爆發爭議之「國科會精準運動科學研究計畫」研究計畫主持人陳忠慶、女足隊教練周台英,任教以來共29件研究案涉及血液樣本使用,下週將赴台師大、台大、北市大3校人體試驗委員會(IRB)擴大清查。
《報導者》在7月18日即獨家取得台師大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針對「國科會精準運動科學研究計畫」的調查內容,挖出女足同時供血給不同研究案的內幕,揭露該研究計畫多個觸碰紅線的違規事實,同時訪問包括簡奇陞在內4名女足隊員,聽見抽血之外,真正讓她們在女足踢球不快樂的原因——教練跟不上時代的權威管教。
層層審查的把關機制中,為何仍然漏接了受試對象的權益?霸凌事實明確,教評會前後決定懲罰卻急轉彎,這又凸顯校內機制什麼問題?細觀這些抽血與訓練內容,其實也顯示體育升學制度中「絕對服從」的權力關係?
目前,周教練因霸凌被解聘教職、被足協撤銷教練證,且恐面臨刑責,我國女足史上一代木蘭名將落得黯然退出結果⋯⋯這集,挖掘這則獨家報導的《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少年報導者》總監楊惠君除分享獨家資料取得並揭露學術倫理缺失、師對生霸凌等問題的採訪幕後;也回望台灣女足曾經的百勝輝煌發展史,直指今日女足等體育專項教育急需更新的思維。
來賓|《少年報導者》總監兼《報導者》編輯部顧問楊惠君、《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 黃世澤
📍搭配閱讀:
【獨家取得台師大研究案報告:國科會精準運科計畫僅冰山一角,女足選手恐「同時供血」多項研究案】https://pse.is/7y9vgr
【專訪台師大女足隊員:夢想成夢魘──誰讓她們失去了踢球的榮光與快樂】https://pse.is/7y9vhg
【陳子軒/台師大女足抽血換學分事件,所有運動人都不該置身事外】https://pse.is/7y9vj3
【獨家披露體育班的5C成績單:被比賽填滿的行事曆、持續低落的會考成績、沒落在痛點上的補救教學】https://pse.is/7y9vkl
【鋼索上的巨型精準醫療計畫──從台灣TPMI到歐美國家型計畫,族群基因資料驅動的新興危機】https://pse.is/7y9vm3
【在寂靜的世界開出角球──從女足看見台灣足球行銷突破與困境】https://pse.is/7y9vml
📍重溫集數:
【奧運∞通行證是「甜蜜的負荷」:專訪24年國家隊隊醫,聽他眼中進擊的國手與「後勤部隊」】https://pse.is/7y9vnm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付出的時間是遠遠大過你的收入,可是你在過程中⋯⋯你會看見孩子對你的信賴、看見他的改變與質變。那個獲得很難對外人道。」
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曾經為了一名少年跑去社會局的會議上與人對峙、自己額外找資源增加晤談的次數,只為了能夠延長他們陪伴的時間。即使看不見即時性的收穫,她仍堅信陪伴的工作,就是為少年添一分被愛、被好好對待的體感。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力源也有同樣的經歷,不論在兒童心智科的診間內還是出訪校區、案家,陳力源常收到孩子送他的小卡,書本,還有抱抱,甚至希望能「再次看到他」,這些「心臟爆擊」讓他知道他曾經在孩子的生命裡是重要的。
在「廢墟少年二部曲」系列 podcast 的最後一集,我們走入兒少心理工作者的現場,聽見他們從診間「出走」之後的「野戰」經驗:診間裡的說詞和現場狀況究竟會有哪些落差?近十年的概念「創傷知情治療」,如何幫助第一線的助人工作者面對脆家少年?當孩子辨識危機的警鈴隨時都在響起時,又該如何建立一個新的「開關」呢?
來賓|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力源、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專題|廢墟少年二部曲:凝視深淵】https://pse.is/7vyytt
【走進脆家兒少心理廢墟:用創傷知情,療癒家庭帶來的傷】https://pse.is/7xy9au
【讓我們幫你養活自己──「替代父母」加強少年就業力,連結友善雇主】https://pse.is/7x678v
📍重溫集數:
【被迫擔起照顧、被父母販賣、被老師帶頭孤立⋯⋯無法選擇出生又遇社會隱性排除,凝視脆弱家庭兒少的困境】https://pse.is/7w969k
【當「十年磨一劍」不再吸引孩子,該如何引導他們培養一技之長?儘管吃力不討好,是誰幫助孩子就業?】https://pse.is/7xayyr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其他app都合併太多影音服務,介面沒有Google podcast簡單直覺,安卓系統,我直推castbox,非常簡單直覺
觀念那麼偏僻的言論也可以做節目
很棒的采访,让我一个大陆人对台湾过去这二十年的电视剧有了更深的了解
唉唉T
非常優秀的報導及節目,內容紮實深入,主持流暢自然,兼具人文關懷與正向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