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
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
Claim Ownership

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

Author: 照见合作社 | 让每个人都爱上自己

Subscribed: 2Played: 0
Share

Description

「柴米油盐诗酒花」是「照见合作社」推出的第一个播客栏目。用场景对话的方式与努力生活的每个人相遇。我们用温度寻找力量,用自在诠释深刻;还原真实的喜怒哀乐,以每个人为镜。「照见合作社」,努力让每一个人爱上自己。
45 Episodes
Reverse
本期关键词:做自己,好好说话,道,不破不立,自我关怀,自我边界,马伽术,创业本期音乐:Peterpan Was Right-Anson SeabraSecond Date-TiNClose To You-藤井风Too Good-Moon childAt My Worst-Harryan YoonsoanWelcome To Wonderland-Anson SeabraTimeline:01:54 “你给人一个面具,Ta就会向你展示自己的那个面目”11:52 人和人的区别,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道”15:50 对爱的曲解让我们错乱,陷入自我怀疑19:34 在煎熬的生活里,更应该先给自己关爱26:15 不打破旧有的东西,没有办法尝试新的31:00 用来探索自我的时间空间越来越少,中年危机就发生了34:21 创业,是我对抗中年危机的补充剂38:19 INFP的特质让我善于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细致地教给学生48:38 没有规则的马伽术恰恰符合我喜欢打破规则的个性54:08 做自己的过程就是从乙方到甲方的过程57:39 开放自己的边界让别人走进来,尽管会受伤但更有机会收获真诚亲密的关系祝收听愉快!本期嘉宾丨王淼KMC马伽术中国主理人摩托车上的彼得潘北大教育心理学博士INFP型创业者育有一女欢迎大家收听新一期的柴米,这是一期2023年录制,2024年播出的播客。很神奇吧,4年过去了,我还在更新播客呢!在这个当下,我终于知道自己持续更新的动力来自于什么了。我要找到那群人,那群让我可以认同自己,舒适做自己的人。就像这一期的嘉宾王淼——柴米第二个男嘉宾。他用马伽术,我用文字和声音各自做着自我表达,毫不相干;但能遇到彼此,我觉得就是因为我们那个做自己的坚定、舒适和热情。接受好朋友Helen一起筹备女性支持团体的邀请�女性支持团体招募|回到人群中,让我有机会重新走进马伽术的道场,去看看我们做线下活动的场地和她口中的教练。为什么是重新?因为Helen是马伽术的终极爱好者,也常常撺掇着我和她一起练习;一开始,我总是拒绝;在她之前的马伽术教室里闻到的来自原始世界的“血腥味“让我非常抗拒。但这一次,当Helen再一次向我发起邀请,让我去看看她的新教室,新教练,新团队的时候,我却不自觉地同意了。我在新的教室里见到了她口中的教练——王淼。教室通风非常好,丝毫没有“血腥味”,连汗味都没有闻到。作为马伽术中国主理人的王淼本人,也并不像我之前见到的教练们一样,膀大腰圆,身材魁梧。相反,他更像个传道解惑的书生。在尝试参与一次马伽术的练习后,我明白了差异背后的区别是什么?不同的人对马伽术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运用它强身健体,有的人运用它格斗对抗,有的人则运用它修身养性。我感觉,王淼是最后一种人。离开道场回到生活里的王淼和我一样,正在经历四十岁的中年危机,他在播客里笑谈自己的创业初衷:“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要不是钓鱼,要不是追星,要不是盘串,要不是鸡娃......都在用各种方式和这个世界和解。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中年危机。”“也许,就成功了;也许,会失败。但或许可以给死水一样的中年激起一点浪花。”就在那个时刻,我看到了一个男性、一个父亲、一个创业者、一个授业者...内心最真挚的模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的彼得潘(Peter Pan)。他似乎反复地在对我说着,“Welcome to wonderland, Where should we go. Welcome to wonderland, I'll be your guide.”欢迎来到仙境乐园,这才是我们的心灵之所。你也许会感到害怕,但请跟着我,让我带你领略这神奇的世界......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中年翻新计划|共创自己版本的新生活
本期关键词:疗愈,不配得感,无条件的爱,平权,自我关怀,母亲本期音乐:Before You Exit-The Butterfly EffectAisha-Tony AndersonPotsu-Bossa Ah朗朗-Empire State Of Mind马友友-Humoresque No. 7 in G flat major马友友-Ave Maria播客收听提示:- 养育孩子的过程,我又经历了一次和内在小孩的对话- 带着灵性生活的我如何平衡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 内在越脆弱,外表越强悍- 纯粹的爱不会带来压力,让人喜悦- 自己没有的东西,也给不了别人Timeline:03:18  生产后,我和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3:08  当了全职妈妈以后,我开始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18:40  在德国做交换生,体验到——人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元素21:21  内在探索让我学会——想要什么,就先给出什么27:50  哪条成长道路适合自己,需要“智慧”的辨别35:12  带着觉知,我看到自己的“不配得感”42:30  西南地区的强悍女性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心酸48:40 “男孩要坚强,不能哭“?52:35  过多把注意力放在亲人身上,容易导致情绪勒索01:01:27 看不见的东西,可能更有力量祝收听愉快!本期嘉宾丨周周大家好,我是周周Lili有一间生活商店&线上花店�喜爱中医、瑜伽、植物精油与芳疗的我还是一名颂钵疗愈师书和大自然,是我的生命之源也欢迎你来找我玩儿,深深祝福我们拥有的一切️周周是照见合作社的社群伙伴。在日常互动中我了解到,她和我一样,都是重庆人;本科也学的语言类专业。在生完孩子以后,我们都主动选择回归家庭。在家里,她开创了自己的线上花店和疗愈事业,而我一直在尝试用声音和文字联结更多的人。全然跃入生活的我们,都无比认同“日常即修行“的生命观;在长久的养育生活中,我们各自开启了和内在小孩的再一次对话,用自我关怀的方式疗愈了自己和关系中的ta者。我比周周年长12岁,不能算一代人,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线。但,这一次的对话让我更加确定——即使不同的生命,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但作为人类,也许我们底层需要的是一些相同的东西,比如高质量的陪伴,心与心的照见,还有心怀爱意的慷慨。如果没有孩子,我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多人生难题等着我去处理。在没有成为母亲之前,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做什么就放手去试,直到26岁那年有了第一个孩子。我开始意识到,生命并不是全然“自由”的;所以,当周周说道“牵挂和羁绊”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微微一颤。我知道,就是那种感觉--我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在无忧无虑中快乐地成长;或许,为了能让孩子在一个平和的环境里长大,我还需要负责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对话到了最后,我已经分不清是你的声音,还是我的声音;似乎,你讲的就是我心里的话。“ 周周听完剪辑后的音频,对我说了这样的话。没有做过母亲或者做母亲不够久的人可能很难认同:孕育生命不是控制生命、教育生命、主导生命;而是一个了解生命、治愈生命、绽放生命的过程。在和先生的相处里,周周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配得感”。陪伴孩子的每一天,在无数个拿起和放下间,周周终于和内在的创伤和解,和自己的父母和解。“从结婚的那一刻起,妈妈的自我就被藏起来了。她永远把家庭利益放在第一位,沉重的家庭责任被早婚早育的她硬生生扛了起来。那些未被消化的情绪就无意识地转嫁到了我和弟弟身上。我毫无觉知地带着这些影响投入了自己的生活。”现在,我对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那句“每个小孩的诞生,都是一次野蛮人对文明社会的入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的身体变成一座废墟;注意力被剥夺;阅读、看电影、逛街都成了奢侈;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那么,然后呢......我相信,很多母亲都是这样——在打起精神和精神崩溃之间,来回摇摆;睡前的短暂时光才是自己的时间;几乎没有自己的名字,留下的是联络人备注“️️妈妈“;除了上班和回家,剩下的时间就是吐槽......没有成为母亲,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或者说,我永远看到的都是穿上“母亲”盔甲的她。作为孩子的我们很难跨越“母亲”这个身份,看到标签背后的那个“女人”。现实生活中的摔打、流泪、挣扎和几近枯竭,反倒成了让我们停下来关怀自己的“呐喊声”。这个声音震耳欲聋,发出的响声足够唤醒我们去关注自身,以及家族中几代、几十代女性的痛苦、失落和迷惘。我和周周,还有许许多多成为母亲的我们,不愿意让下一代再将痛苦、失落和迷惘“传承”下去,也不乐意见到上一代的无助、失声、暴怒和凋零。在各自的修行中,我们唤回了内在力量。内在力量像一个煤球,在我们的身体里持续燃烧;不仅可以给自己带来光,当别人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递给ta。欢迎你加入照见合作社正念社群,一起练习“自我关怀”,在日常修行中找回自我。最终,你会发现“关怀自我和善待ta人是一回事。”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本期关键词:正念,修行,内在空间,宇宙大爆炸,感官科学本期音乐:Jvke-Catch MeAJ Rafael-We Could HappenCessura-Ever So BlueAnchovies from outer space-WünscheTimeline:03:15 Ben,普通人的正念之旅13:45 意识科学与人格塑造29:45 弹性的自我与人人正念40:45 老杨,support supporters54:15 意识的学术共识,或相信或探索的自由祝收听愉快!本期嘉宾丨Ben&大热门LilyBen:大尺度宇宙研究学者;资深正念练习者Lily:网名大热门,现代正念体系习练者;曾经的外企白骨精,现正践行活出五倍宽的人生;倾情服务所有需要意义活着的个体、团队和组织,支持你们找到——“为什么”Hi,我是大热门Lily,是April似老友般的新朋友。上次聊完�你上一次感到快乐是什么时候,我意犹未尽。这次受邀参与April对Ben的采访,全程轻松享受。我发现自己完全迷上了这种真实练习者之间的交互;超有料,但又非常有空间感,让你不断回味,禁不住想要把这个tril记录下来。如果你也对感官科学、正念练习、真实体感和个人故事抱有好奇,读读听听这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Ben,普通人的正念之旅和千千万普通人一样,Ben的正念探求也是从想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的:城市,学业,焦虑,自救。他从科普的“正念8分钟”*1入手;接着,找到了芝加哥在地的日本源流禅修老师,开始进行每周规律的练习和Q&A;直到2020年遇到老杨和看听感。这是一条由浅入深——由浅层的减压需求到不断加深,久而久之发现深奥秘密的旅程。走着走着,就7年了。Ben是芝加哥大学大尺度宇宙学的候选博士 (Cosmology Phd Candidate)。钻研的领域既高级又浪漫,他研究的主要是大爆炸的参数 —— 多少物质,多少能量,膨胀率是多少?这马上让占星爱好者April联想到了那句经典语录: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如其在外,如其在内 。(As Above So Below, As within so without*2)。而我,则立马想起看听感里那个最特别的,关于世界最基本变化模式的描述:收缩与扩张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内外都“通”的醒酒瓶Ben如何看待他的7年正念之旅呢?虽然没有确作证据可以证明正念显著地提高了练习者的智商,但Ben却真实体验到那些阻碍他智商发挥的因素明显减少了。他能更专注,更持久地停留在高质量的工作状态中。这里,他还提到另一种体验:情绪可以无损耗地穿越自己。在这样的状态里,他不仅可以全然体验悲伤和快乐,那些被体验到的感觉甚至会变得更鲜明,像被放大了一样。正所谓,大喜大悲。这肯定不是大家认知中的修行状态吧?你可能会觉得,修行的大师看起来似乎都没有什么情绪,不沾染世俗尘埃;活得出世,甚至抛妻弃子,归隐乡田。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一位真正的高阶练习者不但不会让你感觉毫无情绪,反而能像孩子一样更全无障碍地表达自己——鲜明鲜活;有眷恋有牵挂;有爱而且能更放手去爱。“当我们练习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类似拓扑学中著名的克莱因瓶 (The Klein Bottle)和莫比乌斯环(Mobius Strip)的感觉 —— 内外互通,或者人的自身便成了一块感官超导体。”Ben这样解释自己的亲身体验。在一张一弛中,情绪通畅无阻,内耗减少了,人也精神了�。关于练习深度的另两个误解Ben曾经找老杨评估过自己的练习深度,这印证了他对自己的一些猜想。这引出了下一个话题——关于修行的功课,是不是考完就可以躺平了?这是需要澄清的第二个误解。事实是,你可能仍旧会一遍又一遍地循环往复那个下行再爬升,遭遇危机然后再突破的过程;无论你已经到达了如何高的一个高阶。这就像老杨曾经说的,进阶后你只会更知道自己还有多业余 (You'll never know how unenlightened you are when you enter enlightenment.)。这让我想到自己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总是带着崇拜的眼光看向毕业班的大孩子;但真到了五年级,却陡然发现还有一个中学,横...在...前...面。第三个误解是关于“无我”的。“我”真的被碾碎或消灭了吗?以下是我的看法(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我从老杨那里批发来的看法)—— “我”不是“无”了,而是变得更有弹性(Elastic)了 。“我”变得不僵硬,便不会对我带来限制;对我来说,“我”不是没有了,而是像“无”了一样。"变相怪杰!Jim Kerry诶!" 这是此时Apirl的灵感;Ben则提到了Ken Wilbur的 Wake Up 和 Grow Up。“和正念的“去”相辅相成的,还有人格的“立”,两者缺一不可。”Ben的说法也让我想到老杨的比喻:开悟的人就像个两栖动物,既能立于“我”之彼岸,又能遨游在“无我”的水中;两种状态随心切换,自由不逾矩。正念现代化Ben说自己是通过老杨在Google的一个演讲视频,第一次知道了他。老杨在演讲里对“正念”和“修行”的科学向表述令他印象深刻。电阻、粘稠度、摩檫力...这些看起来和修行不沾边的讲法也让我这个理工女感到非常惊艳,感恩多年体制内教育所学到的东西居然在这里用上了。�老杨的学生Meg Salter*3是这样看待“看听感”的:看听感最大的创新在于,它让正念界的“扫盲运动”得以发生。打个比方,这就好像古早只有少数人可以掌握的文字能力到今天变得人人掌握。而看听感扫的盲体现在,让原本只属于特定团体(僧侣或精英)的技术可以几乎无门槛地让大多数人接触到并从中获益。这得益于看听感在语言使用上真正的现代性,而且不以牺牲深度和难度为代价。就像Ben说的,现在想去美国你不用再像早期征服者那样辛苦探险跋涉,直接轮船飞机就完了。谈到这里,我们三个都承认被这位完全够格成为现代Guru,但又一点儿也不像Guru的老人深深吸引。他那充满Humanity的一面正是吸引我们的原因——谦逊亲和,平易近人;没有什么救世的雄心,愿意让人看到自身明显的瑕疵,但不影响他活得像个真正的人。即使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他也并不高高在上,似乎总以一种平常心对大家说着,“你们千万不要粉我,要是爱我,请爱我本来的样子。”在聊到现在美国的学术界是不是对正念已经达成了某些科学向的共识时,Ben的回应是“可能还远远没有”。因为,对正念的研究并不仅仅停留在练习层面;这需要从两个纬度来理解:Easy Problem & Hard Problem。Easy Problem,即我们能不能用电脑模拟出神经的各个部位是怎样运作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进展;但Hard Problem指向更深一层的探索,我们能不能解释意识是如何运作的,这目前还是未解之谜。这个时候,April若有所思地说:“what if 我们就是永远搞不清这个问题了,这是一个关于你相信不相信的议题。”“我无法反对你,但你的表述让我感到很不甘心,T.S. Elliot说 we shall never cease exploration. 我们应该永远都不要放弃探索,去探探呗。”这是我的表述。April的选择是停在这里,就相信它;而我呢?“行,你选你的我选我的,想探就探;想不探就不探。这个就是Freedom吧。”你不必非得去做那些被认为必须要去做的事,这让人感到舒适,这让人感觉自己在活着。本期节目涉及名词:1.《正念8分钟》是2013年出版的一本正念普及畅销书。(转自Amazon的介绍:It also contains  the complete, original 8 Minute Meditation program, one of the all-time best-selling mindfulness programs in history.)2.As within, so without; as above, so below.中文翻译为:如其在内,如其在外,如其在上,如其在下。或者,上行下效,存乎中,形于外。3.中文界第一本看听感书籍,Meg Salter所写的《幸福心力》(Mind Your Life)已由人大出版社出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读读,了解一下。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本期关键词:相遇哲学,应激,内耗,搞定,Don't Know Mind,正念本期音乐:-Wünscheaniela Andrade-Birds-Anthony Lazaro-Moonlight-Alina Baraz-Take It Home-Emilie Mover-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播客收听提示:-马修是我的灵修,它打开了我的新世界-没有答案的时候,你感到恐惧吗?-生活中遇到无解的事情是好的-自我意识和互相尊重-你以为的爱就是爱吗?-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让自己开启“don't know”mindTimeline:02:08 狗狗有着自我意识和各自的性格18:10 和马修的相处让我对关系有了新的理解35:36 每个人都看重关系,但为什么又回避关系呢?41:35 任何关系,都是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的“照镜子”祝收听愉快!本期嘉宾丨大热门Lily脑子还可以,永远很好奇,身心灵整合中 曾经的某一线城市70后外企白骨精平平无奇,却也经常自我陶醉上学、求职、老公、小孩都一一顺利打勾完成工作到第20个年头突然开始厌倦以上人设帮助所有需要意义活着的个体、团队和组织找到——“为什么”现代正念体系习练者,践行活出5倍宽的人生过了暑假,Lily在时间和家庭责任上自由了许多。作为同款妈妈,我很懂得那种“女儿终于要离家上大学”的喜乐。但她告诉我,自己时间又不够用了,原因是家里来了一只领养的大狗——马修。马修的到来既是意外,也是礼物。 只是,Lily没想到狗可比小朋友难养多了。它不能像孩子一样用语言和人沟通,但又有着自我意识,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模式和套路。在妈妈们眼里看来,这就是典型的“让它干嘛,它偏不干嘛。”Lily说,在过往的生活中,马修算是第二个让她感到“无解”的生命。第一个,是她女儿。在女儿的劝说下,Lily打消了送走马修的想法;把“无解”摆在桌面上,慢慢摊开,让自己看到自己的“盲区”与“限制”。“不知道就不知道;不知道就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知道。”在看了很多养狗的视频以后,她真切地进入和马修的互动中,尝试去理解狗狗的逻辑。原来,马修完全不知道自己乱尿的时候,是在“给别人添麻烦”。它只是还没真正融入这个新环境,不知道如何划分自己的领地。马修并不是奶狗,领养之前遭受了很多不友善的对待。和它朝夕相伴,连睡觉都在一个屋子以后,它明显感到更安全了。获得安全感的马修减少了很多应激的行为。生活中,这是常常遇到的事:只因为看到一片混乱,我们可能就感到失控、焦虑,甚至情绪大爆发。越陷入自己的情绪漩涡,就越难看见关系中对方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英文里经常会出现一个词“fix”,这个词的本意是修复、更正。Lily更喜欢把fix翻译成搞定。“搞定”,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对待ta人,对待外物,对待世界的方式。(�“认识我的大多数人都觉得我没有脾气” 里提到的“解决问题”模式也很类似。)为了自以为的生存需要,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周围的一切——其他人,生灵万物——都当作与“我”这个主体,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客体。而“我”只是利用那个客体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和欲求。客体,沦为了工具。这也是很多宠物的现实处境。因为可爱的样子,疗愈的特质,高贵的血统,它们被人当做了工具狗、工具猫......在这样的联结中,人和宠物是分离的,互相也感觉不到对方的全然存在。这种把ta者当作工具的“我-它”关系,看似简单高效,不粘腻,少付出,多获取,实际却埋下巨大隐患。习惯这种关系模式的我们,会出于自己的利益和欲望需求,决定如何对待万事万物,“我”以外的其他人。长此以往,简单高效的“搞定”原则让我们失了本心,消磨了爱的能力,很难体验到情感的满足。甚至,以为自己再也不需要真实的关系。小动物和小孩子永远是那个能让我们心安、傻乐、忘情蹦跳、为之一振的生命个体。ta们纯然,真实,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好与不好,毫不在意下一刻会发生什么。ta们的眼里只有你。这是另外一种关系,“我-你”关系的呈现;哲学家马丁布伯在自己的巨著《我与你》中提出了“相遇哲学”。他形容“我-你”关系是带着自己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这种相遇是全身心、毫无隐藏、真诚的交流。正是这样的真实相遇,让我们不带任何企图,敞开心扉。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治愈,它可以治愈物欲横流,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让我们在生活之中,却活在了生活之上。原来,这才是我们被小孩子和小动物治愈的真相。本期播客我们从马修给Lily带来的困惑,聊到自我意识,聊到关系。其实就是想要一起探讨,当生活中碰上“无解”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于那些我们很看重的人事物,那些拿不起放不下的关系,我们如何用全然的投入去和ta们相遇的?生活中的一切到来既是意外,也是礼物。 ---价值呈现于关系,呈现于“我”与宇宙中其他在者的关系。关系乃精神性之家。唯有关系能把人引入崇高的神性世界,人于关系中实现了超越!马丁 布伯|《我与你》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本期关键词:灵魂,小我,深广的幸福,人生值得,Purpose Journey,看听感本期音乐:有里知花 - Close to you (遥かなる影)铃汐-时空储蓄罐-心底(会呼吸的钢琴曲)播客收听提示:- Purpose就像指南针,帮我找到自己的北- 当发现人生的苦还有解,我也愿意面对它了- 恐惧在人生意义的追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幸福就是可以好好哭,也可以好好笑”- 内在冲突和情绪淤积会外显在身体健康和个人关系上Timeline:00:02:20 无法成为自己,大概是因为还缺少什么“零件”吧00:08:18 现代人额头上像写了三个大字—“别惹我”00:13:34 苦,是人类共通的生存课题00:17:41 无论你执着的是什么,背后藏着的可能就是你的热情所在00:21:33 恐惧,在我们找到人生意义的旅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00:28:20 你感受过不同快乐带来的质地吗?00:36:56 有灵魂的战略规划得从“why”出发00:43:13 没准备好做出改变怎么办?00:49:49 喂养小我,才能服务于大我00:53:14 灵魂是需要被滋养的00:58:23 我眼中的“看听感”正念01:03:02 修行不在垫子上,在生活里祝收听愉快!本期嘉宾丨大热门Lily脑子还可以,永远很好奇,身心灵整合中 曾经的某一线城市70后外企白骨精「Just Wonder」公众号主理人平平无奇,却也经常自我陶醉上学、求职、老公、小孩都一一顺利打勾完成工作到第20个年头突然开始厌倦以上人设帮助所有需要意义活着的个体、团队和组织找到——“为什么”现代正念体系习练者,践行活出5倍宽的人生如果被人问道,“上一次,你感到快乐是什么时候,持续了多久”?你怎么回答?我会说:“此时此刻“。一边听着剪辑好的播客,一边码字写推文的时候,我又如身临其境,重新回到了那个和Lily聊天的当下。那种放下小我,真实“在一起”的快乐,仿佛穿越了时空,如磅礴的烟花一样绽放在我内心,盛大而持久。心境的提升让我自然感受到了真实的快乐,而身处周遭的雾霾和沙尘天,在这个当下与我再没有一点关系。我和Lily是在学习“看听感”正念课程时认识的朋友;“看听感” —— 也让我们在提到快乐和幸福的时候,更加关注其深度和广度。俏皮的Lily用“活出五倍宽”来比喻这种幸福的深广。我喜欢看听感创始人老杨(Shinzen Young)对幸福的诠释,“幸福就是可以好好哭,也可以好好笑”。Lily正好完美地演绎了这句话。虽然她的女儿已经18岁,但在课堂中的她却像极了纯真的孩子,总是真实地表达自己,乐于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她的地方,我也会觉得特别放松自在,可以不用拘泥于课堂,可以由心地表达自己。所以,当Lily提到过去的自己像把“别惹我”三个字写在脸上,总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时,我觉得很陌生。不仅是她自己,周围的人也在见证她的变化。在对谈里,有个直觉告诉我,“也许不是Lily变了,而是她活出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本真的她,是一个在意其他个体的人。她会关心别人有没有吃饱?痛不痛苦?会在年轻人纠结人生无望的时候,凑上去告诉ta们,“人生,其实还是有希望的“;会在中年人精疲力竭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想要跟ta们聊聊“如何跟恐惧共处”?从外企的战略规划角色转换为探索意义人生的践行者,Lily在疫情期间还得到了一个新的身份 —— 为正念教练Meg翻译新书《幸福心力》。正是在和文字共处的三个月里,Lily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共通的“苦”,也疗愈了自己的恐惧。“当我觉得苦还是有解的时候,就会面对它”。生活里,我们总是“求神拜佛”,期望坏运气不要来;但坏运气不会因为我们的胆怯就走开。既然驱散不了它,何不趁它来的时候,全然完整地去体验与之相伴的那些痛苦、失落、绝望,甚至...也可能是惊喜?坏运气给疫情封控中的Lily带来的除了头脑里跑过的那些worst case(最坏结果),还有来自邻居的善意回应,“我这里只有半瓶黄酒,但是可以分你一半”。“那一刻,我发现小我和大我也是可以共存的。”人在自己没有的时候,也不一定就会选择掠夺、争抢或者视而不见。多少人因为没有感到心灵的满足,而将自己蜷缩起来,隐藏起来,戴上“面具”,时刻保持着和外界的距离?这种距离,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隔阂;也见证着自我的身心分离。这种分离的感受,让我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 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一边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不喜欢的生活;另一边又抗拒着自己内心的声音。拿不起放不下的犹豫,前怕狼后怕虎的恐惧,又要这样又要那样的贪婪,让各种各样的不尽兴在我们的身体里打结。这些内在郁结和冲突,正在慢慢地蚕食着我们的健康、关系和生命力。就这样,我们失去了对人生的兴趣,也辜负了对自己的爱和与生俱来的完整;更不要提与ta人分享,为群体奉献。倦怠、匮乏、不快乐和不满足,成为常态。小时候的一道数学题特别奇葩,用在这里举例却毫不违和 —— “心,好像一个大池子,里面放着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和快乐。但水龙头开着的同时,池子却在往外漏水”。这时的心,就是那个永远都填不满的池子。任凭多少“买买买”、“作作作”也体会不到那种可以充满整个心的快乐和满足。到底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到底得到什么,才能让自己满足起来?不走灵性的道路(Spiritual Path),我们的心会不会永远都是那个装不满的“池子”?“当人生那个必经的终点来临的时候,你希望是怎样的圆满“?Lily说,“我希望能把真心想干的事情都干了,还可以体验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如果能在走的时候,刚好把钱花完,那...我就圆满了”。每天的生活状态都是:“扎紧生活的围栏,维持没有战事的前线”。Meg|正念教练/企业高管/《幸福心力》作者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 & 宇宙般若「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本期关键词:成为自己,亦师亦友,人生转变,当下,平行宇宙本期音乐:姚远 - 遇见(钢琴版)程池 - 大乘天播客收听提示:- 经,路径;读经,是让我们回到自己的路上- 《坛经》让我看到人之为人的最根本- 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成“佛”之路- 人生转变,需要你在一个点上不断用力- 亦师亦友的人,能够让你低头看向自己的心- 《瞬息全宇宙》vs《圆觉经》Timeline:00:02:00 《坛经》让我肯定了自己“从哪里来”00:12:18 疫情让我们经历了生命的不确定性00:23:36 人生的转变不会在一瞬间完成00:32:02 美好的遇见,是能够让你看到自己的那些因缘00:49:57 转念,就进入另一个平行宇宙00:58:30 因就是果,果就是因01:06:40 老师,就是能让我们看见生命有诸多可能性的人01:14:48 真正的领导力是,由内而外地“做自己”带来的影响力祝收听愉快!本期嘉宾丨陈凡组织运营/个人成长顾问「一门人生转变课程」设计者「一个三友共读社群」发起人「一本生命自性经典」《坛经》带领共读承诺者“即心即佛,莫向外求”践行者公众号“禅与人生复盘艺术” 主理人欢迎收听新一期的柴米,我是在这个当下想要走进你内心的April。本期播客嘉宾是跟我在同一个正念社群日常修行的朋友—陈凡。我知道的她是个人成长顾问,专注人生转变的课题,还同时运营着一个共读社群。2022年,她开始组织大家读一本中国人自己的生命之书《坛经》。一年过去了,她依然在做这件事情,并且更加笃定,带着更大热情。可能,这就是生命唤醒一个人所带来的力量吧!在她身上看到的这股力量,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们,都是为自己而战的女性。在生命旅程中,想要与那些坚定信念,走自己道路(path)的同行人互为明灯。“同见同行”,常常是带来转变的魔法时刻。没有高僧大德,没有应该必须,没有自上而下;能够亦师亦友的人,带给我们的动力和影响反而是巨大的;是真正能够让我们看见自己,承认自己,相信自己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哪怕只是看到“自己”这个词,我都很想哭。我在想,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涌动让我如此被淹没?可能是对“生命本真”的渴求,也可能是对“委屈自己”报以的歉意......但从今年开始,我突然发现那种感动更可能来自于,受到感召“我必须得成为自己”的顿悟。我开始慢慢懂得,生命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 —— “我”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在现实生活里,我看到太多没有成为自己的遗憾,不爱自己的残忍,身心不快的惨烈……这让我不得不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做那个停下来的思考者,“我是谁?我要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愿意为之付出些什么?”我只是想告诉更多人,“成为自己太爽了!”可能也因为这样,我格外能察觉到那些带着同样疑问和兴趣,在现实生活中探寻真我的人。每当我遇到这样的人,就想要坐下来和ta一起聊聊,“你呢?你是如何看见自己的心?你如何活出自己的力量?你是如何走自己道路的(path)?“可以说,这就是这个播客得以诞生的原因。这种好奇心和雀跃,正好可以当作彼此鼓励的精神食粮。想象一下,在“成为自己”的道路上,我们彼此遇见,充满喜悦地挥挥手:hi,原来你也在这里呀�这份遇见,多么地鼓舞人心!我和陈凡都是80后,在谈论这代人的成长体验时,我们共享同样一种集体感受 —— 从小到大,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成家立业,尽职尽责。但生命似乎并没有回馈给我们“心安一处”的喜悦和满足。疫情之前,我们也许还可以摁着自己头,遵循某种逻辑和某项标准去生活,去工作。但迅猛又反转的疫情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生命的不确定性”?无常带来的压力和恐惧,让曾经被认为对的那些标准、规则和目标,变得不那么唯一正确了;曾经被用来理解世界的道理,也似乎不能让我们继续好好地生活下去。人类共同经历的这场“浩劫”为整个世界踩了刹车,让我们不得不重新选择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陈凡,并不是佛教徒;她大学的专业是法学和哲学,也一直在西方语境下学习心理学、管理学、成人发展,但就在读《坛经》的过程里,她领悟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之处——生命本真的可贵、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自立立人的喜悦。这加深了她内心对自我的召唤。“我之前还在找,东方的、西方的;身心灵的;正念冥想的,到底哪里可以安定自己的心?到底做什么,才可以让我坚持自己,肯定自己,不害怕不退缩?现在我知道了,我一直在外面找那条成“佛”的路,却不肯承认自己走的路就是成佛的路。““在《坛经》里,我看到了自己。“我脑海里浮现出了陈凡看到自己的样子:她停下往外张望的目光,低下了头;然后,她看到了自己的心。“我的心对我说,你要为自己而活啊;要把自己相信的价值和力量展现出来;这并不完全地和别人如何看待你,别人是否肯定你有关系;就算没有关注,没有肯定,你也能为自己所相信的而战。“这,就是生命的本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而和亦师亦友的人一起同见同行,又让我们超脱宗教信仰,获得生命深层被说服的一种确信感。在今年的春分之始,她许下了一项长期承诺 —— 把随机的《坛经》共读会办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期;带着自己的非宗教徒身份,中正地组织大家阅读这本生命之书。让越来越多的人有缘走近佛法的宇宙观、走进生命本身、走向成为自己的那条道路;这是回应生命感召许下的长期承诺。长期承诺为一个人真正做出转变,充当着力量之源。这个力量之源,无穷无尽。会在你游移不定,左右摇摆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你,“相信你自己,爱你自己;充满爱的你,潜力无限️。活出自己,你就是明心见性的佛本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你停下来,把头低下来就能看见自己的心是什么样的陈凡|《坛经》共读带领人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 & 宇宙般若「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爱

2023-02-1501:15:08

本期关键词:亲密关系、Pure Love、自我、信任、勇气本期音乐:陶喆 - Melody(伴奏)NIKI - Say My Name播客收听提示:- 爱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在爱里遇到的困境都不一样。- 我们向往纯粹的爱,却在物质世界中迷失-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信任关系了?- 让关系长久的原因是门当户对吗?- 如果害怕结束,就永远不会有开始- 对方是否喜欢我vs我在一段关系里的感受哪个重要?- 太想到达目的地,让我们错过沿途风景祝收听愉快!常驻嘉宾丨北北 & Yuan这是一期匆忙但不怠慢的播客。我邀请照见合作社的两位常驻嘉宾Yuan和北北在情人节前一天,展开聊聊“爱”这个话题。但“爱”这个字眼太大,无论是为这期播客准备的几千字讨论文稿,还是在两天时间内录制,剪辑,配文发表的热情,都无法就此给“爱”下一个定义,也无法给出某种适合所有人的解药。可是,我在这个过程中,似乎觉察到了一些什么。比如,想要表达的爱,对生命纯粹的爱,还有朋友无条件支持我的爱。每个人都对“爱”有着自己的注解。就像北北在讨论的文稿里提到的,她的注解是“爱是撑腰”。真正的爱除了要有心动和亲密,还得要为对方担负起一些责任。比如,在我发出邀请后,两位朋友为了支持我实现一个突发奇想的愿望,义无反顾地参与讨论;专门为我安排出一个清晨的时间,完成了这期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勇气全情投入一段关系的播客。爱恨交织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因为过于坚持自我而失去了和ta人的联结,成为一座座孤岛。这可能与我们从小不被教导如何感知、接纳自己的情绪感受,如何自我欣赏、自我满足有关;以至于成年后的我们,常常忌惮于进入一段关系,甚至是友谊。进入关系,似乎就意味着我们要为了满足对方而委屈自己。关系被曲解为牢笼,禁锢我们做自己的美好愿望。人性会天然地靠近跟自己契合的人和关系,排斥ta者性格和气质中与自己不同的面向。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就此变成最为纠缠的两个人。《再见爱人2》里的张婉婷和宋宁峰,被认为是近来银幕上“最窒息的亲密关系”。张说宋不能体会到自己的痛苦,其实那个痛苦正是“爱而不得”。她爱的不是对方本来的样子,而是要对方按照她的心愿变成的样子;再亲密的关系也不可能改变一个人,因此她也得不到想要的爱。因为不能把对方变成想要的样子而感到痛苦,是不健康关系中最伤人的部分;也是我们从一见倾心,难舍难分走到相看生厌,彼此伤害的催化剂。我曾经对《革命之路》里April和Frank的有毒关系感到困惑,如此相互伤害又离不开的一对怨偶,为什么就不能一别两宽,各生安好?可能,这就是两个人从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带来的依恋模式大PK。一个童年阴暗,父亲早逝,跟着姨母长大;另一个的父母中年得子,永远疲惫,在家庭里是个隐形人。关系中的双方,如果一个“强势”,一个“沉默”;或者,一个永远要对方证明“你有多爱我”,另一个永远怀着一颗“圣母心”,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对方的救赎,就不会互相滋养,而是互相消耗。甚至,在我看来这样的有毒关系双方就像两个各自不被满足的小孩子,一个小心翼翼地表达爱,甚至还会为对方没法感受到自己的爱而内疚,另一个却完全听不见,只任性地呼喊“爱在哪里啊”。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远比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故事更复杂,更需要我们用完全敞开的勇气和不断觉察的智慧去平衡自我与关系中的对方。如何表达爱,如何感受爱,如何诠释爱,或许是需要我们用尽一生学习的功课。有时候必须得在关系中的对方需要我们的时候,用爱承担起责任;但有时,如果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并不在线的时候,我们就得先照顾好自己。关系,或许就是生命安排给人的课题;让我们透过爱,透过关系,深入内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在各种关系里寻找“什么是爱”的经历让我开始明白,关系是一面镜子。透过你,看到我自己。因为“爱”,我接受从内打破自己。最终,不是改变我,也不需要改变你,而是完整自我,扩大了自己的边界。然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消融掉小我的部分,才有可能与另一个人,与更大的存有相互融合,紧密联结;我们透过关系,学会了爱对方,然后开始爱一小部分人。最终,我们可以学会去爱整个世界。爱情不是银行,你看他有才华,有财富,有这有那,但这些东西是飘忽不定的,终究会用完。爱情最根本的,是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梁永安的爱情课》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 & 宇宙般若「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本期关键词:力量,自我,叛逆,本能,滋养,广义的爱本期音乐:Timon-刻在我心底的名字Tony Anderson,Bonnie Brooksbank-Bloom播客收听提示:- 深度联结发生在允许当中- 最初关系里的父母,对“自我”完全陌生- 越多本能地流露爱,越能滋养关系中的对方- 个体与关系互相成就- 狭义的爱和广义的爱Timeline:01:45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用狭义的概念去理解“爱”08:43  人格是否健全和童年亲子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12:55  没有释放掉的叛逆不会消失,会变成愤怒的墙16:30  我们都渴望成为对方眼中那个好的自己22:10  越多本能地流露爱,越能滋养关系中的对方30:38 对力量这个词,我们有了新的认识37:34  贴标签的习惯阻碍我们敞开自己,接受可能性50:22  最初关系里的父母,对“自我”完全陌生58:40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1:13:34 “我希望妈妈是粉红色的”祝收听愉快!本期嘉宾丨Pray粉红系妈妈一枚/家庭米其林三星主厨瑜伽票友/发展心理学发烧友在途健康管理师/营养师/随缘up主梦想成为家人的哆啦A梦爱一个人,就是去做为ta注入力量的那些事和谐的关系大于正确的教养在和谐的关系中,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本期播客我请到的嘉宾是Pray。在成为彼此心灵的陪护者之前,我们做了差不多十年的同事。在同一个航空公司工作的时候,我们的交集并不多。这让我很好奇,让我忍不住思索,忍不住回望:到底是什么让一些意想不到的关系走近我,能够互相陪伴着一路慢行。在这段关系里,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被支持和被允许。无论提出自己的任何想法,想要进行任何表达,我都能被稳稳地接住;在我不想要说话,不想被人找到的时候,也被允许这样去做。而她,总是在那里;在某个角落里静静地待着(月亮落在星盘12宫的我,独处即充电�),随时都可以伸手触及。支持和允许是爱最本能和纯然的体现。我并不觉得从一开始我们就习得了这种爱人的能力。相反,在一次次互诉衷肠,剖析自我的过程里,我们看到彼此在最初的家庭关系里是被压抑的。那个被压抑的部分总在成年后的无数个瞬间跳出来,对着我说:“算了吧,反正也不太可能成功。”“这么说/做,会不会让别人不高兴?”于是,我渐渐也忘记了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会下意识地去努力完成一些满足ta人期望的目标。在成为母亲以后,在各种极具挑战的家庭场景里,忘记自我需求常常让我身心俱疲。我不得不静下心,回到内在的世界去探索:父母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做《园丁与木匠》。讲的大概是,家长总想要依照一个理想的模型来塑造孩子,所以会花尽心思和精力来让孩子在自己打造的框架里成长。这种木匠式的养育其实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为人父母的焦虑和挫败,为人子女在期望之下的压抑;而另一种养育模式更像园丁,就像对待一棵树苗,一株花草,一个小动物一样,只是在ta需要水的时候,浇浇水;在ta需要养分的时候,喂喂食;在ta需要阳光的时候,把ta放在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在被支持和允许的环境里长大,孩子的需求和内心世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孩子在其中收获的是更有韧性,更有自驱力的人格特质;因此,也更有心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生活不是单一的比赛赛道,生命里有春夏秋冬的时间更替,当然也有电闪雷鸣的至暗时刻和风和日丽的高光时刻;但在绝大多数日常中,我们的生活状态都是普通,安稳而又平常的;都要与无尽的虚无相伴。真实的生活更像一段复杂多变,充满未知的英雄之旅;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那条路,没有模板可以效仿,而善于抗挫,懂得应变的特质让人能成为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能够看清生活的本质,并依然享受其中。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医学教授Michael Meaney曾经用100多只小白鼠做过这样的实验,检测母亲的行为是否能在孩子身上产生不同的反应,以及会导致性格形成什么不同。实验中的小白鼠被分成了两类,一类从出生后就跟随妈妈一起生活,而另一类只有喝奶的时候才能找到妈妈;跟随妈妈生活的小白鼠除了饿了吃奶,困了睡觉这样的基本生存需求很容易被满足以外,还得到了母亲’舔触’的抚慰。这类从小被爱抚长大的小老鼠在最后的实验结果里被证实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好,也更容易在困难中找到解决方法。(在小老鼠被放进迷宫找寻出口的时候,它会不断尝试所有的路线,却很少焦虑。)也就是说,它们比受舔触少的幼鼠更能感到安全,更加心平气和一些。从“爱抚”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其实和动物的情感需求极其相似。哺乳动物的基因表达在母亲和婴儿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这样的“爱抚”使得我们感受到爱,感受到被支持和被允许。那,人类父母的爱就不是爱了吗?有时候,父母为什么会把强迫我们去接受ta认为好的东西当作是爱呢?在为人父母之后,每个人可能都会经历一个阶段。面对新生婴儿的时候,就算试尽所有办法,ta好像仍然不能停止啼哭,作为家长的“我“会为此感到无力,困惑和沮丧,甚至那个时时刻刻对“我”说话的“内在父母”(压抑感)也会跑出来告诉我,“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真希望能有读心术,让我一秒就能读懂这个孩子到底哪里不舒服了?需要得到我怎样的照顾?可是,这个世界没有读心术;而后来的我也慢慢知道,啼哭不止的婴儿可能只是需要一个亲密的拥抱和爱抚。啼哭是个信号,是婴儿不会说话,但又想要表达“我想贴贴你”的邀请;愤怒咆哮,也是信号。是那些无法表达“请你允许我,承认我,看见我“的人发出的呐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基本需求;生存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但刚好生于物质匮乏年代的父母无法从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我”身处已经吃饱,穿暖,并感到安全的时代;现在,“我”有一些精神上的需求想要去实现。“那个过程可能有些风险,也可能有些不确定,但我就是想要去看一看,玩一玩,过一种我自己选择的生活,也希望能收获更多的支持,允许和陪伴。”而我们在心里筑起了情感高墙。自然也无法穿透焦虑、强迫和唠叨看到背后那个基本需求没被满足的、年幼的父母。在那个还讲求集体大于个体,奉献高于一切的年代里,和我们建立最初关系的父母可能来自相对贫瘠的社会环境,还可能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在ta们成长的岁月里,提出需求意味着多半得不到家长的支持。那是一种无论主观或者客观,需求都无法被满足的伤痛;那个不被满足的需求就这样一直在ta们心里种下了种子,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所以成为父母以后,拥有更多物质条件的ta们会情不自禁地要在孩子提出需求之前,就满怀热情地提供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如果这个提供刚好满足了孩子的需求,父母还会因此收获那份成就感,“看,我是一个好爸爸/妈妈。”我们,都渴望成为ta者眼中那个好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好的定义也充满差异;但是,那个“热情地想要为孩子提供满足的心情”却是为人父母最真切的一个情感需求。也许,在各执己见,剑拔弩张的时候;在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允许和得不到支持的某一个时刻,我们只需要暂停一下,对父母报以一句:“我看见你为我所做的一切,谢谢你如此爱我。”ta们就能对“我要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释怀;就能安静地听完我们的需求。最初的家庭关系可能没有教会我们如何用支持和允许去爱ta人,那也没关系。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自然不能够再去要求父母来补足ta无法给够的部分。我猜,在ta的需求也没被满足的情况下所提供的爱,已经是ta能给的最好的爱。即使那个东西常常被我们感知为委屈,不公和受控……从现有的关系里,我们是能看到自己曾经没有被看到,被允许,被接纳的部分。尝试去自我哺育,尝试去和父母和解,尝试去表达爱。在和谐的关系里,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也许...我们并不需要花一生去治愈童年。“我们是如此的不同,但我依旧能够穿越你对我的控制,去看到你的无力,脆弱和‘请承认我的好吧‘......去爱你。”然后,去爱更多人。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 & 宇宙般若「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本期关键词:游乐场 生长 允许 共时性不确定性恐惧圈圈活动本期音乐:JoséGonzález,TheodoreShapiro-Time&LifeLontanius,singularbalance-Alive播客收听提示:-看到/承认/满足自己的需求是一切的开始-不必总是正确,接受所有波动-允许自己的“做不到”-在细微的生活层面里捕捉神迹Timeline:03:23宇宙的共时性轻轻地推着我往前走08:03对不确定性充满期待11:40把地球看成游乐场,人生也轻松很多16:50过多追求得不到的东西会忘记自己已经拥有很多22:17不喜欢规则的“我”如何在地球这个游乐场玩耍27:27允许是接纳和臣服的同义词,也带来轻松的生长祝收听愉快!本期嘉宾丨Garlic过期程序员/厨师未遂/预备舞者/待定艺术家 不正经翻译/占星小青鸟/身心整合玩家数字游民/跨界共创者/宇宙探险家淋漓尽致地去玩,每一次经验的融合,都会具身为我们独有的庙宇。我们很渺小,而正因为渺小,所以我们无边无界。开心在这次自我介绍里贴上了林总的新标签,接受生命的韵律,当下即天赋,当下即永恒。公众号丨GarlicJam小红书丨Garlic7这期播客其实是在乍暖还寒的三月,坐在车里隔空录制的。我与Garlic,并没有一个确切想要聊的主题,所以,我们放下提纲,怀揣着爱,让随时随地生发的灵感指引着我们完成了录制。那个当下的我,感受着车窗外的阳光明媚和春风得意;更因为没有任何计划的随心流动,整个过程我都被一股轻松充盈,流动自在的情感滋养。一直晃到六月,这期间我并没有完成任何新播客的录制,甚至连本期录好的音频也一直放在我的硬盘里,无心剪辑;过去的三个月里,我们也没有过多地去讨论毫无进展的缘由。看似什么也没完成的春天,我们的生命依然在生长;「放下」和「清理」反倒成为这个春天生发出的最大礼物:一种信任、松弛、允许的生命力;一种身心合一,无条件享受“其中”的乐趣。我把这些生长都看作,宇宙为了支持我们进入下一阶段旅程,所做的“力量练习”。由内生长出的力量让我坚信,并不需要通过“做更多事”给自己的人生加成;相反,换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把地球看作一个游乐场,把此生当作一次旅行;接下来要做的,只不过是从我与生命的共舞中获得乐趣、喜悦和魔力,玩好这趟地球之旅。在我成年后的前十年,我把时间精力都花在了玩儿这件事上。那时候,我幸运地跳出了办公空间,在航空业工作的十年正好是我大学毕业进入职场的十年。我按部就班地出勤工作、用公司的福利满世界游玩,我稚嫩地以为这就是我以后的生活;当进入中年,我遇到事业宕机,还得兼顾家庭生活的双重压力时,我又用之前这段美好的时光批判自己的不上进,不努力,没有未雨绸缪,为自己规划好三十岁后的人生。直到进入“内观自我”这个打破重建的新旅程,我才确认,过去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努力和计划,并不能保证我在地球这个游乐场里刷完全场,因为我们来玩儿的目的是找寻真正能带给自己快乐的那些事物。经历,恰好让我们有了试错反馈的机会,让真实自我的需求和热情可以逐渐被自己知晓。我找到的是,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思想存档。“ 「对自己是谁产生困惑做什么都没有方向」的至暗时刻,每个人大概都会经历,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思考,到底如何成为好的“游戏玩家”。”我和同样热衷于“玩”的Garlic,在聊到如何玩儿好地球这个游乐场的时候,她讲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Garlic的本职是软件工程师,因为向内探索的兴趣使然,在做circling(圈圈活动)带领者,同时还为另外一个公众号万物爱人(不要努力要开心,自然就有灵感和生产力)做编辑。从冈仁波齐转山完回到公司的她,开始想要和熟悉的生活告别;即使同事和朋友依然像以前一样温暖和支持,整个人却感到生理上巨大的不适。比如,在圈圈活动的时候,在安全的场域里面对着朋友,止不住全程流泪,完全无法开口说话;在想要离开和对未知恐惧中徘徊拉扯。在这之后的每一天,哪怕是翻开一本书,她都能看到“辞职”这一个关键词。某个感到窒息,溜出办公室,喝杯咖啡的工作日,Garlic在咖啡馆里碰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生。听从了自己内心强烈的声音,她鼓足勇气向对方表达自己想要聊聊的愿望。没想到十句话内,这个女生就告诉她,自己上午刚刚辞职。“这些玄妙的宇宙共时性潜藏在每天细微的生活里,轻而有力地推着我往前走。”第二天Garlic做好准备,向公司提出辞职。出乎意料的是,HR在了解她想要休息的想法后,并没有接受她的辞职,反而给出了三个月的假。用这三个月的时间,她离开了生活的大城市,去到大理;在那里的所遇所感,更加深了她对人生多重可能性的期待。原来,对失业后未知的恐惧,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可能,我们在经历过困境和低谷后,依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勇敢面对自己的恐惧。但,在这个尝试从背对转而面对“恐惧”的过程里,哪怕一点点的转身,都能让我们放下思维的惯性,意识到好和坏从来都是一体两面。最坏能有多坏呢?在剪辑完片头的某一天,我点开Garlic最新一期公众号文字(Fragment|碎片),想到了一句话“所种皆有所得”。这一天,刚好是“芒种”—中国人收割小麦的节气。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播客栏目|柴米油盐诗酒花 & 宇宙般若「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柴米油盐诗酒花」通过对谈,联结遇见的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日常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播客收听提示-生命中,每一个经历都不惘然-被赋予的标签容易产生自我认知的偏差-“上班度日如年,下班生龙活虎”-不安全感来自于对存在的意义和身份认同的困惑-人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才会发光-人生意义极为个体,开放自己的感知和信念才能听到那个声音-Emilie Wapnick提出多重潜能者的概念本期嘉宾Yuying从小就对多啦A梦那什么都有的神奇口袋羡慕不已。最近疫情足不出户,不过不影响在家盘春天盼夏天。正在饶有兴致地学习食物保存收藏、鲜花绿植养护、物品消毒等生活常识,认真琢磨胡萝卜、土豆、洋葱的花式美味料理。还有搓搓手准备试验新的蜡烛玩法,哗啦啦地书写记录,慢悠悠地享受每日艾灸、按摩、静心的时刻。正在酝酿一个「灵感创作圈」线上小组,在这里可以安全自在地跟随灵感而创作,探索自己的创作周期与风格。同时长期运营「月亮圈MoonCycle」线上小组,是一个借着连接自然四季、月亮周期、月经周期去探索自己内在生命韵律的女性觉知生活体验项目。公众号:eightypercent小红书:Yuying的灵感乐园Yuying的签名只用了四个字来形容自己,“一个精灵”。这很符合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我们在一个社群活动里结识;她的欢脱,自在,温暖和随心流动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当具象地介绍自己时,她却觉得这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一方面,希望大家用一些标签快速了解我;但另一方面,我的内部又时常感到很混乱。有一些内在的声音在批评我,不够专注,没有产出;好奇心爆棚,不接地气。”这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标签来定义自己?是某种身份?某个工作?自己处于的某个阶段?还是某个爱好?被禁锢在主流价值框架里,我们可能默认自己需要找到唯一的任务,使命,或者价值;需要找到一件最擅长的事情去耕耘;需要为了实用放弃掉有趣;需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这样的价值观会产生很多困惑。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和天赋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办?如果我有很多的兴趣和爱好,不想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就一事无成吗?为什么那些走在自我实现道路上的人,看上去并没有劳苦愁深?为什么我一级一级地升级打怪,达成目标,依然觉得虚无茫然?在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前,Yuying研究生读的专业是哲学,在瑜伽公司做着课程产品经理的工作;经历着上班的时候度日如年,下班恢复生龙活虎的日常生活;在身心成长的领域,满足自己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我的内在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对内在的觉知让她下定决心去探索真正能让自己鲜活起来的生活。“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学,是不是意味着也是某种天赋?”在回顾过去几年我们所做过的事,得到的收获时,我们发现没有一件事情是白做的,没有一个经历没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从学习这个维度来理解生活,比起用ta人的经验,我们更倾向于通过亲身经历,联结ta人,自由创作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说,要找到自己是谁的答案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知道自己是谁,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目标以及符合自身的人生方向。在寻找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打压和质疑。这些“你到底在做什么?”的眼光,是人们对“自己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感到愤怒和失望的外在投射。“为什么你就能勇敢地允许自己去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在我们的文化里,“与人不同”常常会让人感到孤独,没有目标,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当我们还在对自己的身份和特征存疑的时候,已经有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写出了一本叫做《没定性是种优势》的书;这本书被Yuying戏称为“高阶双子座指南”。作者Emilie Wapnick 提出了多重潜能者的概念。她同时是作家,艺术家,网站Puttylike的创始人,还会写代码会做生意会玩乐器,但其实,她大学所学的专业是法律。在她的描述中,多重潜能者拥有三种“超能力”。第一是产生创意;跨界能力强,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找到内在逻辑,并寻求创新。第二种超能力是快速学习;当多重潜力者对某件事产生兴趣,便会全身心投入,仔细观察,着手实践。第三种“超能力”是适应性;也就是说,如果有需要, 多重潜能者可以能变成任何角色, 以适应不同的情况。无论是和Yuying在对谈中回溯过去几年对自我的探索,还是《没定性是种优势》这本书,都给了我新的视角审视自己。我并不靠书本和课程,而是依靠日常生活中的发生,联结带来的感受和经验去体悟。而灵感往往就来自于我们的对生活的观察,对经验的积累和对经验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核心价值来自于创造力,那么就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创造力变成我们实现目标的助力;-如何激活/唤醒创造力这部分;-如何可以时时回到创作的状态;-如何滋养自己,以获得灵感;-如何轻松顺流输出表达这个部分。我们第一次被问到“你长大之后想干什么?”可能得回溯到6岁以前。这是一个假设的问题,为的是想听听小朋友能做出哪些意想不到的回答。比如,“我想成为科学家or宇航员”,或者“我想做一个卖冰激凌的人”,甚至是“我想当妈妈”,这样看上去很博人一笑的答案。尽管这个问题鼓励小朋友想象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但它又无形间限制了充分想象的自由。因为有人问你长大后想做什么的时候,你并不被期望说出“我想做的可多着呢,大概有七八种不同的职业吧!”这样的答案。如果我们放开自己要找到一个人生目标/一个方向/一种完美角色的困扰,大方承认自己的特点和热情,你猜猜看生命会带来什么呢?下午14:30,房间的桌子外面的阳光,洒满我的桌面我坐在这里,立刻和它们产生联结此刻,我感到了自己的鲜活感到安全,轻松,喜悦一个精灵|YuyingTimeline03:40 你通常会用什么标签来介绍自己呢?05:05 多重潜能者的身份认同过程很长且艰难10:30 经历带来的个体经验打开对世界认知的广度15:06 从事瑜伽公司项目经理的经历让我发现自己“穿针引线”的能力24:55 将爱好和事业串联起来,是自由职业者的首要命题 38:40 一定要做用逻辑工作,和人打交道的事才能获取收入吗?44:08 “景德镇做陶艺的手艺人让我看到自己曾经的结果导向价值观”52:53 多重潜能者的四种工作模式以上,祝收听愉快️
「柴米油盐诗酒花」通过对谈,联结遇见的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日常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播客收听提示-关系中,谁不舒服谁改变-接纳真实的自己,帮助建立真实安全的关系-家族业力,一遍遍复制粘贴父母的依恋关系模式-不健康的依恋模式让我们在爱里感到“受伤”-承认自己“受伤了”为什么很难却必要-认知模式可能怀揣个体的叙事,当下的感受却是真实的-亲密关系的修复首先需要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本期音乐Fabrizio Paterlini-Rue Des Trois FreresHappyness-Montreal Rock Band Somewhere本期嘉宾真真一年成长计划 合作伙伴在关系中觉察自我,哺育自我是教书育人的青年老师也是对自我成长充满热忱的日常修行人完成12个月的正念练习和28次的成长合作照见合作社在2020年底发起了一个实验性的咨询项目一年成长计划;当时的我在学习图式治疗这门咨询技术,需要一位长期稳定的来访,而真真恰好需要一个安全成长的空间,于是我们走到了一起。我其实想了很久要不要请真真来录这期播客。因为,公开谈论自己的成长经历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自我暴露”,也得冒着被标签为广告噱头的风险。但最后,我还是决定向真真发出邀请,原因只有一个。“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和她建立了很深刻的联结。在一段安全深入的关系里,双方的感受是最重要的。”真真,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自己,和关系中的ta人,和这个世界和谐共处的独立个体;她是否想为自己过去的一年做回溯,是否想要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否认为自己的分享能够成为别人的镜子,都不在于我的决定。我只是一个管道,她自己对此拥有绝对的掌控权。于是,我们重聚在一起。希望让这份从零开始培养的信任和尊重,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而起;在它应该落地播种的时候生根发芽。数字化的分享,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去接收来到自己面前的“信号”;也是现代人的“情感出口”。选择面对面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心事告诉别人,是件特别难的事情;但,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联结,保护着我们相信真善美的脆弱心灵。也恰恰因为内心深处对光明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崇高品质的敬仰,我们掀起了那层情绪的面纱,激烈地表达出对不美好不崇高不光明的排斥。-我妈做任何事情都会来问我的意见,她就不能再独立一点吗?-我先生平时工作的时候一副胜利者的姿态,教育孩子的时候倒什么也不会了。-孩子总是磨磨唧唧的,学习也没有自觉性,就会鼓捣自己那点儿飞机模型。-同事上班都在摸鱼,我就看不惯这种耍滑头的臭毛病。-明星离婚了,听说这次因为财产分割的原因,撕得不可开交。我们的价值观就像一个门卫,站在心灵的门口,检查着每天来来往往,企图穿过我们心灵的ta者。这个心灵门卫认为来者是好的,正确的,光明的…就会放行;而被心灵门卫排斥,挂“立入禁止”标签的,就是坏的,错误的,黑暗的…也许,这样的设卡围堵可以帮助自己保持完美纯净的心灵;也许,拥有这样的心灵,可以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圣人。可是,世界是一体两面的。有黑才有白,有明才有暗,有对也有错,有好还有坏;一切作用于我们心灵的感受,只不过在于我们用哪种价值观,用什么视角去看待那个发生。只允许光明,正确和好的ta者进入我们的心灵,很容易造成价值世界的崩塌,陷入困局。但世间的存有是多面的,正如我们自己一样。我可以是个职场上的强者,我也同样可以在生活中依赖ta人;我看到消极怠工的同事,除了内心的鄙视,其实我也好想歇一歇啊;我强调自己应该独立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我也需要一个可以述说自己“做不到”的出口;从那个鼓捣飞机模型的孩子眼中,我看到了ta对未来的渴望和好奇,但现实让我不得不催促ta着眼于当下的课本。接纳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习俗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意味着我允许ta人和自己不一样,我当然也能允许自己和ta人不一样;我允许自己看到世界光明积极的一面之外,还有黑暗和消极的另一面。它们共同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来说,关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从“我—你”的相遇哲学之中,经由全身心的回应和感受,看见不同面向的自己,去探索那个“自己”的全貌,去倾听“自己”的需求,去了解“自己”的边界,去疗愈“自己”的不能够。当自己和自己能够相处融洽的时候,那个真实而安全的关系也会自然而然地诞生;“我—你“的相遇,亲密无间,相互对等,彼此信赖,开放自在。-也许妈妈再向我请教任何事情的时候,可以和她聊聊小时候我对她的依赖。-抛开对错,再跟先生聊工作和育儿的时候,我得和他交换一下各自的心得。-看起来磨叽不爱学习的小朋友,却对世界上的飞机型号如数家珍,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的注意力呢?-工作越来越消极的同事,真的享受这种没有生机的生活吗?-明星的光环生活里也有多少无法释怀,难以言说的孤独呢?我开始明白我自己。我不存在。我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和别人把我塑造成的那个人之间的裂缝。或半个裂缝,因为还有生活……我就是我。没有了。 关灯,闭户,把走廊里的拖鞋声隔绝。让我一个人呆在屋里,和我自己巨大的平静待在一起。这是一个冒牌的宇宙。《我开始明白我自己》|Fernando PessoaTimeline00:02:07 关系中,谁感到不舒服谁改变00:12:52 与父母关系的模式最终形成自己的依恋模式00:20:51 反复的意象练习开启新的关系模式00:29:30 不管外界的发生是什么,感受是真实的00:37:57 成为父母,会不经意间复制粘贴父母的情感模式  00:48:18 基础需求和自我边界的探索帮助我们完成自我哺育以上,祝收听愉快�
「柴米油盐诗酒花」通过对谈,联结遇见的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本期播客收听提示-利用宇宙支持的能量,让人生好玩儿起来-Doing和Being的模式相融合才能平衡生产力-真正的无为是在“无我”的觉知中,放松自在地随心流动-如何尽可能遵从自己的真实需求?-做自己不意味着就要成为支配者-自我哺育—让自己成为内在小孩的“容器”-联结带来创造,创造也是联结本期嘉宾Crystal万物爱人内容创作品牌 主理人9岁开始创意写作,16岁灵性觉醒借助宇宙支持的能量,创造自己的实相是旅居20国,仍然在路上的数字游民;也是用人生酿蜜,用生命打动生命的创造者。离上一个播客过去差不多一个多月了。如果有幸得以跟你在今天的文字中见面,我要特别感谢你的耐心等待。倘若你正在经历自我怀疑,枯竭停滞的人生阶段,你会明白为什么新年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被设定为“不要努力要开心,自然就有灵感和生产力。”Crystal是内容创作品牌万物爱人Juicy Medicine的主理人。最初看到她的文字深受触动,点了关注。一直默默浏览的我,并没有起心动念地去主导过一次见面,只是在心里隐隐觉得会和她在哪里相遇,而一切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在2021-2022新旧更替的时候发生了。隔着五个小时的时差,我们为着类似“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话题,进入了深度的临在分享。有时,她是丰美多汁,头脑性感的女人;另一些时候,她又会变成一个本自喜悦,灵动洒脱的女孩。或者,她会带领一个灵机一动的冥想,创造当下隔着屏幕的“在一起”;或者,她也会突然反问我,“什么是你认为的自我哺育?”大多数时候,我们更喜欢跟有趣或自在的人建立联结。这是因为我们热爱鲜活的生命。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突发的混乱和无常带来的失控所困住,选择要战或逃,又或者干脆僵在原地。面对困顿艰难的现实,穿越心酸苦难的经历,依然展现出灵动智慧的人,是一束光,照耀滋养出生命力的鲜活。那种生命力本应该有的样子,通过联结给其他人提供养分,让内心根基不那么坚定强壮的人也不自主地有了长成苍天大树的理由和憧憬。Crystal说,僵住的应对模式特别对应类似“躺平”的消极抵抗。深陷躺平的阵营,其实是内心恐惧和焦虑的外在反应;对“排斥真实自我”进行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面对威胁到小我的课题时,作出逃避,消极抵抗,或者和自己较劲的应激反应,都要比顺势而为,创造性地让该发生的发生更加内耗。那个下午,Crystal有一些感冒,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用自在灵动让许许多多的有趣自然而然地发生。这当然是一个人在领悟了宇宙规律,生命本质以后,随心流动所作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我把那个创造性的自我表达称之为灵感。灵感滋生的创造力,让联结得以发生;联结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全,顺势催生出愉悦,使新的想法变成生产力。这个世界没有一件事会凭空发生,但灵感会。灵感看似空穴来风,却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够自由流动,等待着随时被激发。倘若我们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头脑被外界的杂音左右着去完成那些本质上并不服务于真我需求的事务,哪来的空间和时间让灵感流动?让联结发生?让机遇降临?如果仔细去觉察,你就会意识到大脑中似乎被植入了某种“还需要不停地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感觉好”的既定信念,这念头背后的心理成因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灵感,一定是生活有留白的时候才会显现。如果我们足够理解四季的变化,也不难去理解生产力的季节性。生命跟大自然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和作息;看似什么都做不了的冬藏期适合休息;冬天一过,自然会迎来万物生长的春天。灵感,就是那颗能帮助我们创造实相的种子。它在春天发芽,夏天怒放,秋天结果,冬天休眠。众生万物只需要轻松愉悦地去汲取养分,就能在一呼一吸之间,让能量顺畅流动,生长成自己应该长成的模样。动用宇宙支持的能量,意味着顺应存在于万事万物之间的自然规律去生活和工作。哪怕只是简单的待着,也更容易感受到那个生而为己的喜悦,也更容易去享受播种耕耘,开花结果的过程。臣服灵感和创造力的流动,让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这是Crystal口中的无为。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于拥有或耕耘,而是来自于存在。Timeline00:02:15 玩出来的机会和创作00:05:40 情绪低落的时候,没有办法做自我觉察00:07:55 “还需要做得更好”背后的成因00:09:37 和Crystal一起做5分钟冥想00:14:20 看似轻松的躺平,实则更加内耗00:16:38 外界的声音是ta者的投射00:19:11 联结自己内在真实需求,帮助找到人生角色00:22:51 对欲望越直接越诚实,越能在关系中共赢00:28:15 “好女孩模式”00:32:50 把自己当成工具人,榨干灵感和创造力00:38:55 酿蜜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整合00:42:55 商业的本质还是服务于“真我”以上,祝收听愉快️
「柴米油盐诗酒花」是对谈普通人“现实生活”的一档播客。在这里我们遇见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ta为镜,照见自我,大胆说出自己的内心独白;在日常生活中,搞懂自己。「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区。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本期关键字:美育、创业经营、易经、自我发现、四十不惑本期聊友:April & 陶老师本期音乐:Jazz-The Long Way HomeSara Kappa-Vincent播客收听提示:-成长需要经历和沉淀-为什么眼见不一定为实?-看到人性背后的需求是老板的基本修养-找到人生G点:“做这件事,我才爽”-挣钱有痛点,原因在哪里?-成年人才会粉饰太平,矛盾却变成了危机-智慧体现为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本期嘉宾:陶老师每天都在自我更新的天蝎座两个孩子的妈妈教大家画国画的80后创立陶学院八年,清醒独立的美育老师微信公众号:陶学院儿童美术Blibli:陶融教国画小红书:陶融教国画虽然一直尊陶老师为老师,但其实作为陶学院创立者的她,跟我年纪相仿。因为给小朋友选择艺术美育机构的机缘巧合,在成立陶学院之初,我们相识。当一个认识许久的人在同一条英雄之旅上行走了八年,依然充满热情和愿景,我觉得她一定受到了某种启发。于是,就有了这期从美育聊到创业,再延伸到玄学的自我发现之旅。我自己也跟着陶老师学了很长时间的国画,彻底扭转了我对于中国画“严肃正统”的刻板印象。说是国画课,其实更像是与一位很懂中国画的闺蜜,每周聚会。我会给陶老师讲星盘,她也会边分享中国画背后的故事,边鼓励我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去作画。她常说:“画就是我们本身。临摹只是一种技巧的习练;但其实,是我们的感受让这幅画有了意义。”进入美育这一行,她看到亲自参与建立的大机构盲目扩张,又迅速垮掉。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她很爱惜羽毛;小心翼翼地寻找契机,来发挥自己全然的创造力。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很有生命力,且具有积极世界观的人。”被不太成功的项目敲打以后,她十分肯定地告诉我,“40岁的当下,我慢慢搞清楚了自己是谁,做什么能感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狂喜。”身为经营者,清楚自己不具备与资本合作运营的能力;同为母亲,抵触将赤裸裸的以物易物套用到艺术美育上的商业模式。陶老师相信,不管是美育还是经营,都存在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自然法则—艺术本身具有不可复制的“人性化”本质。于是,“变现,能证明自己价值“的做事标准再也没出现在她的字典里。我想也正因为这一点共识,让我们在多年后,没有走散,依然可以坐在一起,畅谈无阻。当然,在商业社会中活下来也很重要。冷启动创业,在任何行业都是一件艰难的事。面对生存,走一条“清醒而独立”的路,随时都要担心被淘汰。可是,陶老师说她并不焦虑经营和赚钱这档子事。认知决定一切。疫情期间,陶学院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老师们一起研发线上课程,停工却没失掉热情。虽然最后卖出去的课程不过十几万,但陶老师依然拿出其中70%的收入给老师们发工资,剩下的30%用来维持运营成本。陶学院不仅在艰难的两年中赢得了老师们的共同进退,生存了下来;更与老师们发展出深刻的联结和充分的信任。在对谈中,陶老师用“梅兰竹菊”这四个传统且最常见的中国画形象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四个季节,四种永远不会相遇的植物总是被放在一起,让没有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我们很难说出缘由。其实,祖先的智慧是要告诉我们:时间就是一切。梅兰竹菊,恰好代表了春夏秋冬。春天,要考虑秋天的收获;夏天,要惦记着冬天藏好种子,为来年播种做好准备。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国画意象,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思考未来;脚踏实地的同时也不会忘记遥望星空。对于经营者来说,掩盖矛盾很危险陶学院 | 陶老师Timeline:01:56 美育到底在培养什么?08:09 如何在美育行业生存下来?15:12 看到人性背后的需求是老板的基本修养19:30 资本之于教育,可能并不是助力22:01 找到人生G点:“做这件事,我才爽”27:03 “挣钱有痛点”背后隐藏着什么?29:14 四十不惑,用“易经”指导人生37:00 认知的提升,实现物质的显化41:05 中国画里的梅兰竹菊象征着什么先辈智慧?43:40 为什么眼见不一定为实?47:02 对于经营者来说,掩盖矛盾很危险56:14 从无到有,创造自己的生活困难在哪里?以上,祝收听愉快
「柴米油盐诗酒花」是对谈普通人“现实生活”的一档播客。在这里我们遇见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ta为镜,照见自我,大胆说出自己的内心独白;在日常生活中,搞懂自己。「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区。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本期关键字:人类性学、身体智慧、自我关系、亲密关系、生命合一本期聊友:April & 小飘 本期音乐:Lana Del Rey-TV in Black & White手嶌葵 (てしま あおい)-Que Sera Sera播客收听提示:-谈“性”为什么这么难?-容貌焦虑、身体厌恶和性爱羞耻感来源于什么?-女性需要为自己的性愉悦负全责-如何跟伴侣沟通性?-为什么我们的文化里认为一段感情男性必须承担责任?-做些什么能获得一段真诚和安全的亲密关系?本期嘉宾:吴小飘不善经营,热衷传播的连续创业者 体验即人生的双子座,亲密关系咨询师借助人类性学,整合不同人格正念行者Swing Dance种草师这是一期从身体聊到生命的播客,将近两个小时的录音,几乎一刀未剪。我佩服于小飘为自己认同和喜爱的事,极尽所能付出的十年时光;为她在面对困境和恐惧时,展现的灵巧智慧而深受感动。同时,我也为自己能打破自我设限,展开新的探索,暗自鼓掌。对自我的好奇和对人格整合的着迷让我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寻找我从哪里来的线索,探究我要去哪里的路径。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最开始接触的其实是占星学,而后才是心理学和正念冥想。后来,我从Vala(照见合作社×Vala)和小飘那里了解到这样一门经由心理、社会和文化整合的维度研究“性”的学科—人类性学。在几次工作坊以后,我决定走一下捷径,从另一个视角更多地揣摩一下我与自己的关系。俞飞鸿在一次采访里提到过:“性,应该与吃喝拉撒等同,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却是一个让人难以启口的话题。对于“性”的误解让我们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一些和其本性完全背离的字眼:淫荡、情色、撩骚、羞耻、沉迷......无论你的词典里出现什么样的解释,这个解释其实是属于你独一无二的对“性”的观感和体验。这个解释代表着你如何认知自己?可能拥有怎样的亲密关系?你将从它那里得到什么?有一句性别之间的玩笑话:女人需要一个做爱的理由,而男人只需要一个地方。也许这个笑话有失偏颇,也造成了一些性别对立的误解。但一定程度上也确切地指出当女性在面对“性”议题时,可能会被激发出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我们对性的欲望可能不仅仅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对“性”的知之甚少却阻挡着我们深入地去接近它;去感受那些自它而发的情感流动。与复杂情感的失联,就好像为自己又多披上了一层铠甲;我们的身体变得僵硬,对外界的刺激失去感受,即便在一段还算不错的亲密关系中,也无法享受性爱的愉悦。当下的社会依然将“性”视作一种“应该被遮掩”&“感到羞耻”的事的同时,我们需要常常思考“羞耻”的背后是什么?想要“遮掩”的又是什么?小飘常常会在聊天中,用她正在学习的swing dance来比喻人和人之间的联接。就像我们喜欢找有经验的舞伴一样,亲密关系中的我们也偏爱那些能主动负起责任的性伴侣。我们倾向于跟随引导,借助外力,去踩那个节奏,去融入那段韵律。但就是在这样的依赖和不觉中,我们会更加不知所措,心绪起伏,乱了阵脚,把自己塑造成“性”的服务者、提供方。性学博士Betty Donson在《Sex For One》一书里这样写道:“对自己的性快感负责,是个人独立性和相互平等的基本表达方式。”在美剧《东城梦魇》中,45岁的Kate Winslet没有像国内外很多女演员那样,用瘦脸针把自己的脸打到僵硬,通过手术抽掉腰腹的脂肪;甚至,当导演提议把她在床戏中露出的那段不完美小肚子的画面剪掉时,也遭到了她的严词拒绝。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她说“我感到担忧,因为会改变的脸庞是美丽的、生动的,但我们已经不再爱这样的脸庞。反而为了社交媒体制造的焦虑,不断用滤镜遮盖它。”对完美的执念,不仅在破坏我们对真实自我的肯定,更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亲密关系;因为羞耻、因为排斥、因为匮乏,“性”被当作一种控制、物化、甚至犯罪的工具。可能你还不能理解“性”并不只存在于那个瞬间,它也不止是个行为。希望在听完这期播客后,你能认同“性在亲密关系中带来的感受和情绪是通往自我的一条捷径。”它可以帮助我们触及到生命中的那些“不能够”;扫清人生的死角,绽放出不一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I asked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Doris Day |Que Sera SeraTimeline:00:04:01 从何理解性和亲密关系?00:09:08 对性的偏见会造成人生的死角00:20:00 亲密关系帮助触碰底层创伤,获得成长00:25:20 如何面对关系中的变化?00:30:50 身体是最智慧和诚实的00:38:21 生命力的消耗和获得00:45:20 成熟的伴侣关系是允许对方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00:54:44 性是自我认知的捷径01:07:07 左右脑思维在亲密关系和自我探索中的角色01:09:11 亲密关系中的沟通不一定都需要语言01:12:20 如何移除性爱关系中的压力?01:20:00 从情趣玩具测评师到亲密关系咨询师01:31:50 在创业的经历中,感受自我的消亡 01:37:20 如何安住当下的苦以上,祝收听愉快
「柴米油盐诗酒花」是对谈普通人“现实生活”的一档播客。在这里我们遇见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ta为镜,照见自我,大胆说出自己的内心独白;在日常生活中,搞懂自己。「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区。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本期关键字:构建知识体系、阅读养育、精神挑战、批判性思维、洞穴理论本期聊友:北北 & Yuan & 阮健 & 小树妈本期音乐:昼夜-一步之遥Bruno Major-Fair-Weather Friend本期相关:《理解我们的情绪》《如何构建我们的知识图谱》《解译生命密码》《攻占人的大脑》《理想国》-洞穴理论《过去一个人,现在一个人》播客收听提示:-面临未知的世界,知识对我们有何意义?-青少年需要爱和信任的加持来确立自我-如何接受来自现代社会的精神挑战?-时代的差异中寻找相同的规律-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眼见也不一定为实-阅读,让“庄子”也能成为你的朋友青少年,作为人生成长阶段中一个极其关键的阶段,衔接了幼年和成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很多热议的话题和社会新闻是关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这段重要的成长经历是青少年追求与ta人心意相通,确立自我的特殊时期。ta们对友情的重视甚至被置于亲情之前。在这个时期,许多遭遇到友情滑铁卢的孩子对自我产生了巨大打击;ta们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认可,如果没能如愿,就会产生自卑或抑郁的情绪,甚至转而向虚拟世界、网络游戏寻求心灵的慰藉。面对一个意识剧变、信息爆炸,不管是工作、学习或生活都离不开电子设备的时代,现代人主动让AI,电脑,手机,平板、电纸书越来越多地占据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纸质书变得越来越束之高阁。在阅读一本探讨如何理解情绪的书刊时,我们偶然结识了一群对青少年教育、阅读传承颇有想法的朋友。因此,这期播客从一本纸质书的诞生开始聊起,我们共同探寻出一些必不可少需要去完成的功课,以帮助自己和孩子应对当下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一边在抱怨如今的孩子心理越来越脆弱的同时,是否有认真思考过现代化的社会进程对于人性的侵蚀?发达的市场经济几乎把一切都变成了商品。当我们习惯用价格标签来认知事物的价值时,我们就很难不通过外界的眼光去定义自我,判定自我的价值。科技带来了便利。但是,在刷刷屏幕就能完成从无到有、欲望瞬间被满足的现代化生活中,潜藏在人性中的追名逐利、快乐至死等等阴暗面反而被放大了。日常生活中和我们打交道最多的不再是隔壁的邻居、早餐摊前的小贩。30年前,电视屏幕里上演的《楚门的世界》还会被认为是虚构出的真人秀,但现代化的魔幻生活真正地将人与人之间那种天然的依存关系打破了。“除了钱什么都靠不住”变成一种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这样的唯物质论成为我们面对“内卷”时,触发我们焦虑情绪的混世大魔王。越发普遍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的抑郁症恰好向我们解释了如今的孩子面临的更大挑战是来自精神而非物质或知识层面。勇于跳脱出思维的限制,不深陷内卷,恰恰需要我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于环境变化的觉察。世界在变,自然规律不会变;意识在变,人性不会变。七十年前,马斯洛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了需求金字塔理论。他强调:驱动个体做出选择判断的是人的内在需求。大概,我们可以从这样的理论依据得到一些启发。对个体独特性的清晰和接纳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去满足自我需求,完整自我的人格;去发挥自己的潜力,攀登金字塔。最终,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在人生中完成自我实现。攀登上金字塔,站在最高峰能让你看待万事万物的时候,并不仅仅看到它的表象,你总能够看到事物背后蕴含着的那层更深刻的“道理”。阅读,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知道;让我们看到那个最终的“道”。那个“道”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以不变应万变。造成四季交替,让我们看见世界的正是这个太阳,它是过去被关在洞穴里的那些人,通过某种折射看见所有事物的原因。洞穴理论 |《理想国》本期嘉宾这期播客我们的嘉宾是来自小多传媒出品刊物《少年时》的执行主编阮健和阅读推广人小树妈。从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于2015年开始出版的这本刊物是一位美籍华裔母亲,不忘初心,在几年内构筑起的一个知识体系比较完整的主题式读物。包括热门的学科、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影响深远的新技术、还有一定比例的人文、艺术方面的新观念。她希望自己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孩子能多了解中国,也希望更多的国内孩子能共享国际资源,帮助那些对主题式深度学习感兴趣的青少年提升思辨能力和国际视野,促进青少年在新时代的未来主动寻找更多可能性,成就自己智慧幸福的人生。Timeline00:02:30 创办《少年时》的故事00:10:23 阅读之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00:18:50 面临未知的世界,知识和教育对我们有何意义?00:26:08 青少年需要爱和信任的加持来确立自我00:33:14 回忆自己的青春期,同理孩子的青春期00:38:58 如何接受来自现代社会的精神挑战?00:42:00 时代的差异中寻找相同的规律01:00:25 批判性思维建立在完整的知识体系上01:08:51 阅读帮助我们抵抗孤独,共情万物01:11:02 人的大脑具有欺骗性以上,祝收听愉快
「柴米油盐诗酒花」是对谈普通人“现实生活”的一档播客。在这里我们遇见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ta为镜,照见自我,大胆说出自己的内心独白;在日常生活中,搞懂自己。「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区。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本期内容合作:君妈妈用心生活,投身孩子教育的学习者在医生/法律工作者/作家/心理咨询师/家庭婚姻咨询师角色中切换尝试将医学、心理学运用到教育学上,与很多孩子一同成长的“妈妈”本期关键字:内在小孩、内在父母、匮乏感、情感连接本期音乐:Maddi Jane-Secrets L'Orchestra Numerique-Italian Aria 播客收听提示:-养育是通往自我的道路-独特性决定多样性-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互动-让孩子成为自己;我们要先成为自己。-处理情绪情感的模式经由家族代际遗传-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形成“匮乏感”?-匮乏感是让我们感受不到幸福的实力捧哏聊到养育,我们很容易想要寻找方法。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工具书,有很多“教你怎么说”、“教你怎么做”的模式套路;却很少有人告诉你,作为父母,作为孩子,作为一个人:“你是谁?你需要什么样的关爱和呵护?”也不会有人在旁边为你加油打气:“你是好的,你是值得的。”这像极了小时候坐在课堂里学习千百种公式算法的我。无从获悉公式背后的逻辑、来历和成因,到头来即使死记硬背的刷题,换个思路、换种题型也就什么都不会了。那些教你应该如何养育孩子的工具书,很像蹩脚的老师。根本不知道你的孩子是谁,你是谁,也不在乎你的故事是什么?天底下,哪有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人的独特性决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养育不应该是照搬别人的模板来困囿、框定、束缚、局限和控制自己的孩子。我们担忧孩子的未来,可能是我们不够信任自己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人生;我们愤怒孩子的不可控,可能是我们对自己头脑认知太过认同;我们焦虑孩子的与人不同,可能是我们太代入外来的价值眼光。请相信自己的本自俱足,请找到内心的宁静,真实的爱和智慧就在你的内在小孩中。你还记得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时那个原初的样子吗?刚出生时,新生的状态是如此美好、完整、准确。最后,这个婴儿能长成什么样子,是既无法被我们左右,却又冥冥中被命运做了很好安排的英雄之旅。当我们有力量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所谓的人生困境已经解决一大半了。君妈妈谈到生育第二个孩子的经历时,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女儿来到我的生命中让我特别激动。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二胎妈妈、一个学了十多年心理学的咨询师,我好开心。有一张全新的白纸可以让我好好的涂写了。但是,就在我从护士手中接过她的一刹那,她的啼哭声让我瞬间清醒。”“每个婴儿都已经自带生命的密码,她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一张白纸。仅仅出生两个小时,她就会因为温度的变化、感知的异同,激发出自己的个体需求和表达需求的方式,完全不被妈妈左右。”“她,已经按照意识和本能,展开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我有一个很主观的认为:养育是一个父母去探索自我,互动陪伴的过程;从孩子身上,从关系当中,从共同养育的其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由此,整合自己的不同人格面向,并把这个自我完善的经历展现给孩子看到。孩子能在与你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习得积极的生活态度,模仿你自我探索的行为,了解生活的多面性,接受人生的无常,并去适应改变带来的失控感。最终,成为一个学成上岗的船长,掌舵自己的船,扬帆远行。对于孩子,我们是模板;之于我们,孩子是什么呢?也许是很巧或很不巧获得的一个自我探索的契机,这是孩子来到我们生命中的原因。让孩子成为自己;我们要先成为自己。在法院担任咨询工作的君妈妈回顾了每一个她帮助拯救过的孩子。她告诉我,有的孩子外向热情,有的内向敏感,有的学业优秀,有的爱好广泛;但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凄凄惨惨,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得到认可。那些愤怒、绝望、反控制的行为是在告诉我们:“你知道吗,我很努力;你能给我时间吗?你能给我支持吗?”反抗、回避、伤害、破坏等等行为背后是孩子深层潜意识对外在否定做出的本能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如此真实,却常常被当作叛逆、任性、不懂事,被镇压、忽略、鄙视。渐渐地,关系的互动变成了一个人头脑和情感的互动模式。生活中,家长、师长、批判的声音内化为头脑认知中的“内在父母”;本身的真实需求、情绪感受、本能反应则化身为“内在小孩”潜藏在内心深处,如如不动。“内在小孩”只会在受到外界的刺激时才会作出应激反应。我们交流情感的模式会经由家族代际遗传给下一代。这些模式深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被认知到或发掘出来。在做情感交流的时候,这样的模式便会现身,让我们关闭认知,作出本能的回应。关系中,我们互为镜子,照见彼此的匮乏。“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即使你在长大以后,无数次通过自己的各种方法去满足它,仍然会觉得很匮乏。好像,永远没有办法满足那个需求。”人与人的互动不应该停留在言语的认知层面。情感的交流,情绪的接纳带来的是深层的连接和情感的满足。这种情感上的深层连接正是家庭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每个孩子都带着人性的弱点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不仅不能去回避、唾弃人性中的阴暗面,还要去挖掘它,看见它,整合它。从家庭习得的情感连接模式让人在整合自己这条人生旅途中,始终坚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有力的、是被支持的。相反,匮乏感则导致认知和判断力的下降,产生对金钱、资源、时间的过度需求和依赖,造成拖延症,抑郁焦虑,让人即使物质多么丰盈也依然感受不到幸福。生存环境、教育系统、普世价值,无时无刻不在拽着我们,试图让我们脱离那个去感受自己情绪情感的连接。学术成就、丰盛物质、闪耀标签,这些被无意或有意地戴在我们头上的桂冠却很可能无一例外地在我们即将离开人世,回顾人生的时候被统统摘下。在那个即将离开的时刻,有多少人是真的在想着“我要东山再起,下一辈子再创辉煌?”人生是一个又一个很片刻的回忆组成的。我能想象在我离世的时候,一定会想起的是那些与其他人曾经有过的情感交流的瞬间,那些瞬间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虚此行。通过关系的互动,我们常常能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觉知内在小孩、满足ta的需求,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新的认知,建构更为健康的思维模式。内在小孩是如如不动、本自俱足的。也许,那个完整的内在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瓦解,那些灵魂碎片也一一丢失。但人性的光辉就在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找寻各种方法让我们坚持活下去。相信你的内在小孩,ta能保护你,帮助你找到灵魂的碎片,完整自己。和君妈妈的相遇和邀请她聊天一样,都是那么一气呵成,直言不讳。没有过多的互捧,也没有太多的消耗。在越来越深入的谈话中,我开始理解她在自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自我崩塌”和“不破不立”。这些通过自我探索和解析获得的智慧帮助她成为心理咨询师,帮助她作为法律工作者,接纳那些被生活放弃的孩子。除了将这个英雄之旅的起起伏伏写在公众号上,她还将出版自己的新书《在家里,看见爱》。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希望能有机会读完整本书,再请君妈妈回来聊聊一些别的话题。她的书和她的人一样,在一个安全和抱持的文字环境中,我细细品味的是自己的完整和内心的宁静。家长如同一面镜子,如果自身澄澈,孩子就能照见清晰的自己   心理咨询师 |君妈妈以上,欢迎收听
「柴米油盐诗酒花」是对谈普通人“现实生活”的一档播客。在这里我们遇见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ta为镜,照见自我,大胆说出自己的内心独白;在日常生活中,搞懂自己。「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区。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本期嘉宾:艳子学生时期别人家的孩子ta人眼中的职场精英为孩子的教育移居德国却在异国他乡遭受离婚、原生家庭破裂、重返职场遇阻的多重打击8年后,完成硕士学位攻读,重回职场并收获爱情的她,终于找到内心的安宁本期关键字:幸福感、努力、自我、臣服、无为本期聊友:April & Yuan & 艳子本期音乐:Libera-Song Of JoyBalmorhea-Remembrance播客收听提示:-“努力”在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职业角色和性格特点影响生命的体验-人生的逆境拿走了我拥有的一切-“体验当下”是来到这个星球最好的生活方式-找到生命的力量会让人自在安宁-人生是由无数个moment组成,幸福就藏在里面艳子早年辗转中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如今带着儿子独自定居在德国。偶然的机会,通过朋友辗转知道她生活中许多巧合和发生后,好奇心驱动我联系上她。大概,我就是想要从生命经历更多的人那里试图打探一些更趋近于生命真相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次对谈。艳子天生聪颖、相貌出众。在视频另一端即使粉黛未施,从她的脸上仍然看不出其已近知天命的人生阶段。年轻时候的她,是上帝的宠儿。名校毕业、才貌出众、事业蓬勃、婚姻甜蜜。但同时,回忆起早期生活,她也提及与父母和家姐分开生活的经历让她在情感表达上备受压抑。快上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的她,敏感地体察到姐姐的不适和大城市生活的嘈杂;母亲希望她出众优秀,不让她与同龄的孩子混在一起瞎玩。过早地体验到高处不胜寒的艳子,并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沟通,远离父母在姥姥姥爷身边长大,小时候的艳子既淳朴可人,也羞涩敏感。世界在她的眼里并不那么安全。“我跟爸爸的世界观很贴近。当然,我妈妈和姐姐也爱我,她们会以别的方式表达,但我感觉她们之间更亲密。”可能父母会更“爱”和自己相像的那个孩子,也可能生命的安排就是要让敏感的孩子体会世界更多的面向。对谈中,艳子时常提及自己性格孤僻。“上大学前,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抑郁,因为没有同龄人跟我一起玩儿,我没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在高考之前,背着家人把志愿改成了经济。“我就是想知道金钱是怎么流动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进入职场,艳子从事的是审计师的工作。做审计是一个需要时时刻刻带着问题思考的角色,这样强迫性地戴着放大镜的视角让她慢慢开始感觉到同僚们的怨声载道和负能量。再一次,她又爆发了很严重的抑郁。整宿的失眠,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思考权衡后,她转做了咨询工作。这是一个将工作角色从处处发现问题改为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转变。当换了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似乎周围的同事也更乐观积极。结婚生子后的她,事业越来越顺,似乎走上了人生巅峰。换到一个大型企业做企业并购,整个团队只有36个人,她是这个团队唯二的女性员工。虽然满是对新身份的骄傲和自豪,但生活不允许她停下来,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男性精英”那样在人前口沫四溅地吹牛×。夹在老板和阿姨之间的她,既要忌惮早上迟到,面对老板难看的脸色;拼了命,多干晚干到七八点,还要赶着回家接替阿姨的工作,照顾陪伴孩子。根本没有足够时间休息的她,连一个安稳的觉都睡不了。“并不是我一个人,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每天聊的话题就是收入房产、孩子的学校、养老保险。我的灵魂没法获得幸福感,身边的人精神也很空虚。每天被社会推着走,自我被挤压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直到孩子被送回德国,她才有了时间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大概有三四个月我开始研读很多书,企图从孔孟之道、佛经典传中寻找答案。通过寻找自己的过去,搞清楚现在的自己。”其实,她就是希望能找到一种力量。这股力量让人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依然能感受到幸福,感到安定,睡个安稳的觉。“嗯,就这么简单。”寻找这个答案的过程,就是灵性成长的过程。曾经有好几次,艳子机缘巧合得到朋友的招抚,有了走进心灵世界、神圣连接的机会。在教会,她会听着赞美诗和牧师的宣讲,安稳地睡去;在祷告的过程中,不知道是感动、悲伤还是幸福,她痛哭流涕。这些为她灵魂带来自由和安抚的声音开始在她的生活中若隐若现,有的时候好像被听见了,有的时候又被忽略了。这个若隐若现的声音,时常让我们怀疑,听到的时候可能是对自己强烈认同、信心百倍的时候;而对自我充满怀疑,自我价值低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相信那些来自外部世界附加给我们的声音。是啊,我们这代人太过相信自己的主观头脑和科学主义世界观。以“我”的角度,所谓理性地思考去分析,去总结;只相信前因后果和眼见为实;企图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与世界的关系;对宇宙存在更大的神秘力量,将信将疑。在教会,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被她用来与人辩论。又一次,她问一个笃信基督的工程师:“你不是学理科的吗?难道你不知道进化论吗?”工程师停下来,拿着正在用餐的叉子和刀子回答她:“我相信上帝创造了我们,就像我相信,这是一把叉子和刀子一样。”那一刻,她感受到自己思维的固化和信仰的强大。在叙述人生中遇到的三个引路人时,艳子一直对生活之外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可能性流露出对生命本真的感动和释怀。努力是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的文化传承和优秀品德。中国人天生的勤奋,帮助我们实现社会价值和民族复兴。但于个人而言,被普世价值推着一味裹挟着往前走,似乎也让人越来越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可以依托的精神力量。这让我想到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心灵之旅》。里面的主人公乔伊忘我地练习演奏爵士乐,为了争取和大咖同场表演的机会,却丢了性命;而他的灵魂阴差阳错回到地球之后,才最终看清,原来和音乐在一起的那个时刻带给他的感动和热情已经足以让他感受到活着本身的百感交集和跌宕起伏。常常,放不下执念的时候,也恰恰是我们心灵与当下分离的原因。每个人的人生经历、背景际遇和生命意义其实都不一样。看不到方向,怀疑自己的时候,就该放下“努力”,给自己时间去找寻那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足以点燃人生幸福感的时刻。因为,当回顾人生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人生圆满的是那些细小而美好的瞬间,而不是曾经拥有过多高的官级,多丰厚的家产,多高级的奢侈品。对谈的最后,艳子娓娓地讲述着自己对人生和对信仰的理解:“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是值得被爱的。我们有一生的时间,来学着相信上帝的爱。相信得早,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多一些。它会慢慢告诉你,你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会让你在生活中和那些你想都不敢想的人或者事相遇。”和神的关系很像你和人甚至和世界的关系,学会接纳、放下、无为之为。放下述求和执念,相信灵魂来到这个世界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目标那一刻,就打开了“心扉”这扇门。打开门迎接“神”,ta会带来符合你灵魂最高利益的回赠。我相信上帝创造了人,就像我相信摆在面前的叉子是叉子,勺子是勺子。神的子女|艳子Timeline:00:01:23 人生太顺遂很难让人内省00:11:40 人生中最快乐的一个阶段00:21:04 我寻找到了那个让我安定幸福的力量00:33:39 “努力”在人生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00:38:58 在打开门接纳神的过程中,我慢慢放下“自我”00:44:19 在人的一生中,神都会来敲几次门以上,祝收听愉快
「柴米油盐诗酒花」是对谈普通人“现实生活”的一档播客。在这里我们遇见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ta为镜,照见自我,大胆说出自己的内心独白;在日常生活中,搞懂自己。「宇宙说」是探讨“精神世界”的另一档播客。分享我们从占星、塔罗、炼金术、哲学、宗教、历史、心理学、艺术和神话等等“术”中寻找到的“道”。尝试听懂宇宙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用更好的内心去拥抱现实世界的各种遇见。「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区。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本期嘉宾:君妈妈用心生活,投身孩子教育的学习者在医生/法律工作者/作家/心理咨询师/家庭婚姻咨询师角色中转换尝试将医学、心理学运用到教育学上与很多孩子一同成长的“妈妈”本期关键字:青春期、无条件的爱、控制、生存本能、基本需求、相信本期聊友:April & 君妈妈本期音乐:Libera-When A Child Is BornCrosby-Be Yourself播客收听提示:-“青春期”引领我们成为自己-人的生存本能就是突破阻碍,证明“我可以”-现代人过于依赖头脑,失去对情绪情感的连接会怎么样?-成人心态的失衡可能导致孩子独特性被抹杀-养育不需要学习,相信自己生命的本能-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美好的青春期,是最近我时常听到和被问到的话题。说实话,我没有太多发言权。因为在青春期本该出现的时候,我错过了它,但它总会在人生中某个阶段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是青少年时期,可能是结婚生子后,也可能是中年危机的阶段。这期播客,我请来一起学习图式治疗的同学君妈妈聊聊青春期带给我们的困惑和压力。被称为君妈妈的她,不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许多青少年孩子心目中的“妈妈”;拥有医学背景和十余年咨询生涯的她并不是一开始就迸发出做母亲的天赋。在与青春期的儿子剧烈冲突的过程中,她慢慢走进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坐在心理咨询室旁听儿子和咨询师对话的她发现自己无法与孩子心与心连接的原因。甚至,她从未在自己的生活中听到过那样和缓共情的语言。同样的人生阻碍发生在我三十岁左右。那时候,我遇到了生活抛出的很多问题。当发现根本无法用过往经历和认知给出答案的时候,我走上了心理学这条新的途径去寻找解开答案的谜底。系统的学习心理学让我放下用头脑指导生活的惯性,从内打开一扇通往自我的大门。门里有叛逆乖张的我、好奇热情的我、野性攻击的我、无助脆弱的我、嫉恶如仇的我、怜悯豁达的我、小气多疑的我…这么多的“我”住在身体里,面面相觑。起初,ta们之间好像谁也不认识谁,直到大门被打开的一刹那,光透进房间。我才终于看清了“我”的各个面向。看到了自我,然后呢?KY的钱庄在《小瞬间》里提到:逃避自身作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自己存在与世的需要,是一种自我厌恶和毁灭。三毛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弗洛伊德强调: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往往都是在整合自童年就已形成的性格。我羡慕那些遵从内心,富足充盈的人们。在ta们身上我看到了独特性、生命力和创造力。发掘自我真实内心,找到人性中既有的自然生长的“引力”,引爆自我潜能,可以帮助我们满足作为人类最高级的需求—自我实现。青春期正是为此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里,12-18岁的孩子常常感受到自己截然不同的各个面向。理解不了这些面向都是“我”的部分,就会陷入混乱、内心冲突,甚至自我毁灭。是的。这段时期确实是一段充满苦恼、茫然和无助的特殊时期。但并不代表这段时期是不值得的。逆反、逃学、沉迷游戏或者早恋,所有行为背后都是孩子为了证明“我可以”、“我能行”、“我想掌控人生”的夙愿;都是想证明“我有能力”,“我的与众不同需要被看见”的渴求。相信青春期的到来会帮助孩子看到自我的各个面向;接纳让自我感受很好的“我”和被掩埋在内心阴暗处的“我”;允许不那么“优秀”“高尚”的“我”住在自己身体里,而不是否定自己坏的部分;审判、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阳奉阴违地成为别人思维里、社会价值观底下的“奴隶”。当我们学会接纳人性的复杂性,我们才真正地学会臣服于生命本身。取下“人格面具”的那一刻才是放下小我,放下掌控,逐渐欣赏自己的本来面目,为着最真实自我认真生活的开始。但,人并不是生来就会接纳自我,尤其是在儿时没有被父母全然接纳的人们。青春期是让我们帮助孩子补足儿童未被满足需求最好的时期。不抗拒青春期的放松,很像在散步的路上遇到一叶小草,一簇鲜花,一棵禾苗。蹲下来,观察它们如何突破压在身上的瓦砾和砖头,努力长成自己的样子,总是让我激动不已。这是生命在告诉我们:生命存在的本身已经足够美好。如果你咬定人生只能活一次,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摇滚教母|Patti SmithTimeline:00:02:09 走进心理学是因为儿子的青春期00:09:27 青春期是我们成为自己最好的契机00:15:10 证明自己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本能00:16:58 父母处于焦虑和失衡会影响孩子的心态00:21:15 成长是痛苦的,也是具有生命力的00:27:14 用头脑代替情感无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00:33:18 压抑自己情绪情感的青春期孩子无法构建真实稳固的自我00:42:13 成人心态的失衡可能导致孩子独特性被抹杀01:02:32 相信自己养育的本能以上,祝收听愉快
大人的友谊

大人的友谊

2021-07-1553:54

欢迎收听「柴米油盐诗酒花」,这是「照见合作社」推出的第一个播客。以每个人为镜,还原生活中真实的喜怒哀乐。让相似的经历被看到,因不相似的经历被鼓舞。「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日常即修行”的场景分享类社区。尝试用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建立社群,得以日常陪伴,照见彼此。带着温度找寻力量轻松自在诠释深刻我们,努力让每一个人爱上自己本期关键字:塑料姐妹花、友谊、社恐、经营关系、价值观、情感深度本期聊友:April & Yuan & 北北 & 路路 & Vicki本期音乐:Bruno Major-To Let A Good Thing DieAmaranth Cove-The Space Between Us播客收听提示:-社交媒体可能制造了孤独的“假象”-友谊不止有一种定义-“社恐”来自于被动社交的压力-“塑料姐妹花”真的是虚假的友谊吗?-男性的友谊vs女性的友谊-亲密关系中也存在友谊的成分-女性的友谊会让位于家庭生活?孤独,在今天是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话题。孤独,更多的是一种自己在内心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我们每日行走在不同的空间里,有家人,有朋友,有各种社会关系下的伙伴,然而我们依然时常感到孤单。或许我们真正渴望的是被理解,被接纳,被共鸣,渴望心照不宣般的默契。当曾经相谈甚欢的朋友因为生活而彼此在想法和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后渐行渐远时,我们会失落。忙碌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分不出太多的精力去建立新的友谊,当交流只剩下寒暄和泛泛的交谈,或许独处成为了唯一最好的选择。然而,情感交流是人类本能的渴望。在失衡的状态下,一切都会越发糟糕。基于这样一种越发普遍的现象,这一期我们一起探讨了友谊。如何正视逐渐消逝的友谊,以及如何可以更好的去构建自己的内心,以寻找到可以真正满足自己的友谊。我们的失落与沮丧有时是来自于一种认知上的偏差。当我们把社交礼仪仅仅当作一种虚假,当我们认为消逝的友谊是一种悲哀,当我们以为孤独是一种凄凉,当我们认为友谊只有一种定义,当我们认为自己的选择只存在于普世原则之下,我们的内心会升起无尽的虚无。然而,我们可以将曾经拥有的友谊看作成就了自我的一部分,它并未消逝。我们可以把“寒暄”当作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彼此间的一种示好,我们的反感或许只是一种精力上的疲惫而非礼仪本身的荒谬;我们可以将社交媒体中他人的热闹看成别人生活的一部分,并非事实的全部;我们可以将选择友谊的原则理解为基于自我的需要,他人所需未见得能如实地满足自己。当我们时常察觉自我,尽可能的向真实趋近,便更能尽情享受自己当下的独处,也更有可能找到回归平衡的方法。在努力寻找情绪背后根源的过程中,找到思维的边界,或许我们的内心与他人其实并没有那么远的距离,又或者,可以找到走进彼此的方式,又或者,允许自己在某段时间,开心的保持距离。这一期节目的缘起是为曾经的嘉宾路路饯行。我们萍水相逢,仅有几面之缘,但享受每一次的相伴,也相信这些将是我们埋下的种子,不知何时会开出何样的花朵。友谊,跟我们生命里看重的其它事物一样。怀着不带期待的心去投入,或许就可以时常欢喜的享受每一次拥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木Timeline:00:02:04 友谊不止有一种定义00:04:58 社交媒体可能制造了孤独的“假象”00:09:35 友谊的深度并不来自于平日交流的频次00:14:30 不同的价值观之下会有对友谊不同的理解00:17:30 任何的关系想要走得长远都需要“经营”00:25:58 男性与女性对于友谊的理解有什么差异?00:29:10 对友谊和亲密关系的选择不存在普世原则00:38:00 任何关系因为曾经存在过而真实且美好00:41:25 面对失去,找到自洽的方式00:47:10 女性的友谊会让位于家庭生活?以上,祝收听愉快
欢迎收听「柴米油盐诗酒花」,这是「照见合作社」推出的一档播客栏目。用场景对话的方式与努力生活的每个人相遇。我们以每个人为镜,还原真实的喜怒哀乐。「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日常即修行”的场景分享类社区。微信搜索「照见合作社」,通过文字和声音,我们尝试理解自我和他者;建立社群,我们得以日常陪伴,照见彼此。我们,用温度寻找力量我们,用自在诠释深刻我们,努力让每一个人爱上自己。本期嘉宾:Laura因为热爱旅行做了十年空乘和独立摄影师先生一起旅行,探索世界独自带娃,在旅途中和“母亲”身份和解的全职妈妈本期关键字:亲子旅行、全职妈妈、爱、大自然、养育本能本期聊友:April & Yuan & Laura本期音乐:Vietra - TiredVietra - In love播客收听提示:-全职妈妈的崩溃来自于什么?-“个人英雄主义”与“好爸爸好妈妈”的洗脑效果,异曲同工-带娃旅行是Laura和“做妈妈”和解的方案-旅行让我感受和思考,也让我的孩子迅速成长-养育者给孩子最伟大的爱是情感的支持-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我每次回头你都在”-总是觉得“孩子有很多问题”,事实呢?-家长的压力常常来自于Peer Pressure-珍惜当下,无常即人生四月份,Laura踏上了有娃以来第一次独自带娃出行的旅程,用她自己的话说:“再不行走,就快要被逼疯的节奏。”因为热爱旅行,从事了十年空乘工作的她,生产后一直和先生自己带女儿,不到入托年纪的笑笑可爱也依赖人,“连上个厕所的时间都在门口堵着叫妈妈。”Laura开玩笑的时候带着几分无奈。同为母亲,我们感同身受。在和Laura聊这期节目的时候,我一直想起儿子很小的时候养育他的点点滴滴。虽然录制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但我可以想象Laura口中那些崩溃的瞬间是多么的真实。没有经历过婚姻和生育的人无法理解,那些朋友圈可爱逗趣的家庭照片后面藏着哪些未被察觉的心酸和失落。社会中充斥着“育儿宝典”、“妈妈圣经”,职场不见得友好的中年女性边缘化现实让顶着“好妈妈”光环的女性声音被深深地掩埋在家庭的柴米油盐和嬉笑怒骂之中,渐渐地就消失不见了。曾经在一个电台节目中听到,一个全职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在所有人都睡着以后,拿出一罐可乐。“兹拉…”一声被拉开的可乐罐在深夜发出“啵啵啵....”的声音。那一刻,"I'm feeling alive."常常会听到身为母亲的朋友们在闲谈中提及养育小孩时很难避免的情绪高峰,没有人痛哭流涕,妈妈们都是在自我化解后偶尔跟朋友轻松聊起。大部分人面对生活挫折,都是这样的,情绪只留给自己和当事人。先生工作繁忙,育儿的大部分责任都落在了Laura身上。7×24小时,一月又一月;2岁多的孩子无法和照顾ta的养育者建立情感互动,ta们还需要通过寻求关注和陪伴赖以生存。旅行,曾经是Laura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工具。这一次,依然借助这个工具,她在旅行中完成了和“母亲”这个身份的和解。第一个目的地,她带着笑笑去了北戴河阿那亚,安排好孩子的吃喝玩乐,发现生活一下子豁然开朗。五月份,她又带着笑笑去了一次腾冲。在陌生的目的地,找到能解决孩子吃喝的地方并不难,在新的环境去感受当地的人文,用平时处理琐碎杂务的时间跟当地人交流,母女俩都收获了生活的另一个面向。月底,带上出差回家,从事独立摄影的先生,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更远的目的地。在喀什,笑笑遇到长相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维吾尔族小朋友,疯了似的在古城跑了一天。看着快乐到飞起的孩子,Laura和先生手牵手在异域的古城闲逛,抓住这美好的片刻,重拾浪漫。有时候,只需要走出去或往上看,世界会不一样。在经年累月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不太客观的思维惯性,对生活感到失落和不满。背后的起因大部分是来源于对生活不切实际地期待。“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觉得失落,只是因为对变化和逝去的忿忿不平,对期待落空的辗转反侧。任何时候,当你需要情感的支撑、感情的慰藉,却无处可寻的时候,都可以回到大自然中。看看被飞鸟翅膀划过的天空,打开又合上的花朵、时隐时现的行星,原来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自然带来的美和力量就在于,它任何时候都不会让你失望。带娃旅行当然跟当初的独自或结伴旅行不同。ta们会在你正感受飞鸟翅膀划过天空的自由时刻,突然喊你的名字,问你知不知道“葫芦娃的六娃是隐身娃”?在你决定登顶Mauna kea的途中,由于缺氧,唇色发紫,昏昏欲睡。但是,Laura说,“旅行是体验,养娃也是体验。带着孩子去旅行,并不仅仅因为我想要让ta去知道世界上都有什么,好在大学填志愿的时候,知道她想做什么。相反,因为作为母亲,我需要知道我想要什么?我邀请孩子一起享受让我感到满足和快乐的时刻,能让这个当下为彼此成为对方的亲人而心存感激。”匮乏的父母给不了孩子富足的情感支持。不要被个人英雄主义洗脑,不要被“好妈妈”的光环压得喘不过气。有时候,养育需要首先审视的反而是父母的内心,需要父母相信自己养育孩子的本能,而不是被所谓的“科学教育观”绑架。全职妈妈,或职场妈妈,都面临一样的社会资源支撑的匮乏,以及社会文化共情的短缺。没有人问一个母亲是否愿意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也没有人提供让她可以选择的其余选项。过早的放学时间,一部分程度让已经辛苦一辈子的老人担上重任,让家庭陷入常常难以调和的矛盾;没有专门的哺育间提供给尚在哺乳期的妈妈工作的间隙可以吸奶;没有专业的托管机构让还未入园的孩子可以在爸爸妈妈上班时安全的玩耍;专家只谈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风险,却不提如何更好地创造养育环境,整个社会都让独自带娃的妈妈压力倍增。不想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或许就像一些想要躺平的年轻人,这只是一种反抗的呐喊。在一个短期还无法解决这些系统性问题的时代里,能够最直接解放自己的或许就是,让妈妈们站在一起,相互扶持,成为彼此精神上的依靠。愿每一个妈妈都能够在给予爱的同时,也有被爱的地方。Natrue NeverFails You.热爱旅行de全职妈妈 | Laura本期彩蛋来了下周四6.24日晚间9:30,我们在腾讯会议开启照见合作社有史以来第一次主题为“我的可乐时刻”线上Circling。你可以是全职妈妈,也可以是职场妈妈,或者日常恐婚恐育的成年女性,你也可以是保持好奇心的成年男性,或者单纯就是睡不着的社会人儿。在一个友善和抱持的虚拟空间里,不讲故事,不给建议,只分享我们真实的感受。本次Circling的一些想法包括但不限于⬇️-我们将以抽签的方式选取每一轮分享的带领者-从日月升的星座符号里找到对应的性格面向-各自分享自己的“可乐时刻”-认为生活中的阻碍是什么?对什么感到恐惧?-你怎么面对现实和理想的落差?-个体在婚姻和养育关系中的角色理解-带领冥想结束Circling当我们以互联的方式,通过带领服务到更多人,让大家看到生活场景中真实的自我被接纳时;当我们诉说着自己那些并不美好也不享受的生活瞬间时。我们感到自己并非独自一人。Timeline:00:02:08 放慢脚步,行至世界深处00:04:27 自然界的美和力量,任何时候都不会让你失望00:05:58 婚姻是块炼金石00:08:33 孩子才是真正的智者,ta们永远都活在当下00:10:17 “全职妈妈要站在一起,互相支持”00:12:37 我们对生活感到失落,常常来源于对事物不客观的认识00:14:00 仪式感是否有意义,在于你如何看待它带给你的观察和感受00:17:40 带着孩子去旅行,解放孩子和自己00:24:17 相信自己养育后代的本能,丢弃“好妈妈”的枷锁00:28:40 对孩子来说,从家庭收获的最大财富是永远被支持00:35:05 找到有共鸣的群体能够给全职妈妈带来更大的情感支持00:41:18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学着比ta更“叛逆”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理解和支持。00:50:41 孩子长大后远离家庭无可避免,父母的情感如何寄托?01:02:05 把人生各种经历看成一种体验,育儿亦然。以上,祝收听愉快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