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C-LAB Podcast
C-LAB Podcast
Claim Ownership

C-LAB Podcast

Author: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Subscribed: 1Played: 5
Share

Description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推出C-LAB Podcast的頻道,依據園區的主題與不同實驗平台的計畫,企劃全新的線上內容,希望跳脫傳統廣播與實體媒體平台,隨時有一小段空閒,就能跨越時空距離,收聽精彩的節目,透過聆聽,拉近與C-LAB的距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7 Episodes
Reverse
「我們在他們身上投射了太多想像,以為他們來自美國,以為他們懂英文。 但其實,他們在台灣長大,說的是一口比你更流利的台語和客語。」 ——訪談來賓藝術家林羿綺 《巴別塔之聲》最後一集邀請藝術家林羿綺,分享此次的作品《你夢見我時,我已醒來》,作品以兩位非裔臺美混血長者為主角,透過催眠引導進入童年成長的語言經驗,召喚那些難以言說的歷史斷層與身份錯位。 節目中,林羿綺分享拍攝現場的安排想法:催眠不是戲劇化的設定,而是一種柔軟進入回憶的方法;攝影鏡頭也刻意保持距離,避免過度的掌控與凝視,讓語言在信任中自然浮現。林羿綺也提到語言不只是表述的工具,而是情感記憶的觸媒。而展覽現場的雙頻道裝置形式與錯置的字幕設計,亦試圖打破觀眾對觀看的慣性,揭示語言與影像如何共同構築理解的邊界。 「你夢見我時,我已醒來」這句作品名稱,既像來自遠方的告別,也像一則宣言——提醒我們:當我們投射想像、遲疑詮釋,當我們以為語言足以使一切透明清晰時,有些歷史、事件與人卻早已錯位,無法輕易對齊。節目尾聲,羿綺提出這樣的回應:「如果我們的語言是沉默,你會不會願意先停一下,再試著去聽?」 #身份錯位 #美軍遺址 #臺美混血兒 #催眠 #你夢見我時我已醒來 #沉默的語言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沉默 ▍主持人|黃羿瑄 ▍來賓|林羿綺 ▍C-LAB 官方連結 ☆ 展覽網頁:https://clab.org.tw/project/soundsofbabel/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lab.tw/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CCLAB.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我們無法關掉耳朵,這本身便揭示了聲音的暴力性。 而另一種暴力,來自我們作為物質性的存在,終將與聲音共振,帶入情境。」 ——訪談來賓藝術家陳庭榕 《巴別塔之聲》第七集邀請到藝術家陳庭榕,聊聊她的全新創作《以他們之名》。作品取材自1971年至今聯合國的公開演說,邀請觀眾聆聽那些無法為自己發聲的群體,如何被他人「代言」,在聲音的洪流中被隱形與消音。從節拍器的機械擺動、耳機中的破碎演說到十組單體喇叭交織出的多聲道音場,作品讓聲音不只是材料,更是歷史與權力的交互辯證。 節目中也聊到庭榕長年關注政治語言與空間聲學的創作歷程,他如何看待聲音的暴力性、共振性,以及與身體的牽引關係?為什麼說聲音其實是一種雕塑?又為什麼認為「語言就像是安平樹屋」? #政治語言 #聲音裝置 #代言 #聆聽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安平樹屋 ▍主持人|黃羿瑄 ▍來賓|陳庭榕 ▍C-LAB 官方連結 ☆ 展覽網頁:https://clab.org.tw/project/soundsofbabel/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lab.tw/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CCLAB.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衣服? 因為語言很像是一個包裝,一種有偶包的狀態。」 ——訪談來賓藝術家Candy Bird 《巴別塔之聲》第六集邀請到藝術家Candy Bird,聊聊他首度公開展出的錄像作品《夜影(無題)》。作品從家庭中的政治立場隔閡出發,他將無法言說的情緒化作沒有語言的影像,轉化童年記憶、公園場景與虎姑婆的故事,與演員一同展開對「非人狀態」的探索。 訪談中,我們也討論Candy Bird如何從繪畫進入錄像創作,從街頭運動的現場到影像畫面的語法,逐步發展並摸索出自己的敘事節奏與發聲位置。他如何反思此次創作中「缺乏依託」的敘事?為何選擇拿掉對白與字幕?而那些潑水畫面、擦黑板聲音的設計,又呼應了什麼樣的成長經驗與權力關係? 如果語言不再是訴說,而是一層又一層的質地與聲響,那創作是否也能在加加減減中,召喚出無法直述的情緒? #非人狀態 #民間故事虎姑婆 #個人記憶 #失語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衣服 ▍主持人|黃羿瑄 ▍來賓|Candy Bird ▍藝術家歌單 ♫♫♫ ☆ Youtube播放清單: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zYLPPHmTLCRPtBQm_E2L8FeqdaYrZJ4&si=VvDJaJ0ndWBs2Fzt ▍C-LAB 官方連結 ☆ 展覽網頁:https://clab.org.tw/project/soundsofbabel/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lab.tw/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CCLAB.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我們對記憶的想像,其實是跳躍而破碎的, 就像一隻會發聲的烏鴉,在黑暗中盤旋。」 ——訪談來賓藝術家區秀詒 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參展藝術家區秀詒,分享她全新創作《閃爍微光的烏鴉與其破碎夜行》。從父親收藏多年的歌單出發,作品交織馬來西亞的城市聲景、家屋陽台的微光片段,以及殖民與戰前戰後歷史的記憶斷層。 這是一場關於聲音如何成為記憶容器的探索,也是對家國、語言與個人歷史的深刻回望。藝術家如何處理父親的私人歌單,轉化為展場中具時間性與空間感的聲音裝置?聲音媒介的變遷,又如何映照社會的結構與個體的處境? 在語言不斷調頻的日常中,區秀詒談聲音、談語言,也談父親與自己共構的記憶空間。最後,她與我們分享十個版本的同一首歌——那首曾在馬來西亞官方觀光宣傳片中反覆播放,象徵國族共融,卻也在YouTube留言區掀起網戰的名曲〈Rasa Sayang〉(感覺愛)。 #記憶之場 #聲音的政治性 #家屋的歌單 #殖民歷史 #RasaSayang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調頻 ▍主持人|黃羿瑄 ▍來賓|區秀詒 ▍藝術家歌單 ♫♫♫ ☆ Youtube播放清單: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5L2CrAwLRJx5S9xNOSeHplhGvuplEyc&si=xECqmEt8GOHIXItq ▍C-LAB 官方連結 ☆ 展覽網頁:https://clab.org.tw/project/soundsofbabel/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lab.tw/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CCLAB.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聲音這件事,讓我著迷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它如何傳遞—— 像風,像水,也像你走進某個部落時,聽到的第一個聲響。」 ——訪談來賓藝術家劉致宏 在第四集《巴別塔之聲》中,我們邀請藝術家劉致宏來分享他在展覽中展出的作品《蛇與鼓》。這是一件橫跨荷蘭駐村、台灣田野與陶藝實踐的聲音裝置作品,從奈及利亞傳統樂器的低鳴,到原住民古調裡的吟唱,他如何將跨文化的聲響與材質融合,揉合出一段又一段與土地、語言、記憶共鳴的聲音詩。 陶瓷如何發聲?聲音如何成為一種不說話的語言?從田調經驗到駐村行旅,從土的溫度到文化的回聲,劉致宏談創作,也談走進一個地方該有的姿態。他說自己不是聲音藝術家,也不急著為創作貼標籤,但每一次與土地的對話,都是一次深刻的語言試探與轉譯練習。一起聽聽,他如何讓聲音穿越地層、文化與歷史,成為一種可以被感受的存在。 #聲音地誌 #蛇與鼓 #駐村 #陶瓷媒材 #語言的轉譯 #民族誌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 ▍主持人|黃羿瑄 ▍來賓|劉致宏 ▍藝術家歌單 ♫♫♫ ☆ Youtube播放清單: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zYLPPHmTLCuDBlTJ49IdoBnPnVla0iw&si=menI4zc_UuBpxmeR ▍C-LAB 官方連結 ☆ 展覽網頁:https://clab.org.tw/project/soundsofbabel/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lab.tw/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CCLAB.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要一直去強調帝國凝視,也有點無聊。 不如把那些素材變成一個戀愛故事吧。」 ——訪談來賓藝術家陳飛豪 《巴別塔之聲》第三集邀請藝術家陳飛豪,分享他如何在《男生徒:Paris、たくみ與憂世》這件錄像裝置中,從日治時期的台灣、日本與朝鮮文學文本出發,重構三段跨時代/跨語言的男男戀曲。他將帝國脈絡下的影像素材、政策教育片與舊報導,轉化為一部細膩敘情的三章小說式影像。 當歷史不是由勝者書寫,而是由藝術家虛構,我們會讀到什麼?當同性愛、翻譯與語言政策交織為影像裡的潛台詞,語言還能如何述說傷痕?從戀愛敘事中破解殖民記憶,從動畫與剪接中挖掘非主流史觀——陳飛豪讓我們重新思考,當代藝術中虛構的可能性。 #帝國記憶 #日治時期 #台日韓 #同性愛 #語言政治 #歷史的虛構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語言 ▍主持人|黃羿瑄 ▍來賓|陳飛豪 ▍藝術家歌單 ♫♫♫ ☆ Youtube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agYtcvXybUPx0BuajyVG4bfjnVFrRaa1 ▍C-LAB 官方連結 ☆ 展覽網頁:https://clab.org.tw/project/soundsofbabel/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lab.tw/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CCLAB.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風景呢? 一幅有記憶、有畫面的風景,也許比語言更能傳遞情緒與感知。」 ——訪談來賓藝術家 何彥諺 《巴別塔之聲》第二集邀請藝術家何彥諺,分享其現地製作《待乾的風景》背後的構思與創作歷程。延續他年初在西澳州駐村的觀察,以及平時考古工作經驗,作品思考了修補、文化知識與物件記憶的關係。 本集中,彥諺將分享如何從駐村生活中的植物、故事及土地學習,用細緻的視覺語彙、材料的拼貼與現場觀眾的介入,建構一種「非語言」的敘事方式。什麼是沒有語言的說故事?如何透過碎片拼湊出整體?當考古與藝術創作的方法交會,我們如何在物與物的連接處,感受歷史與當下的共振? #語言的物質性 #駐村 #考古 #修補與斷裂 #沙上說故事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風景 ▍主持人|黃羿瑄 ▍來賓|何彥諺 ▍藝術家歌單 ♫♫♫ ☆ Youtube播放清單: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tGuAW042X1hORyKUtbWXb4_z6MI__lR&si=uFlSe07J28--xspw ▍C-LAB 官方連結 ☆ 展覽網頁:https://clab.org.tw/project/soundsofbabel/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lab.tw/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CCLAB.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什麼東西不見你會無聊到去死? 說故事這個東西不見了,我會死掉。」 ——訪談來賓藝術家張紋瑄 《巴別塔之聲》第一集我們邀請到參展藝術家張紋瑄來和觀眾分享,在創作《檔案太大無法放置在目的地檔案系統》這件作品時,他是如何思考戰爭、歷史以及藝術家作為書寫者,身處歷史遺跡現場,如何感受著時代變遷的脈動。 究竟藝術家是如何把自己放回事件發生的現場?為什麼「說故事」對張紋瑄如此重要?你想知道藝術家推薦哪些歌曲嗎?快來聽聽張紋瑄如何回應「語言」吧! #韓戰 #克難 #歷史記憶 #現場 #敘事的建構 #感受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謊言 ▍主持人|黃羿瑄 ▍來賓|張紋瑄 ▍藝術家歌單 ♫♫♫ ☆ Youtube播放清單: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zYLPPHmTLDvDnGUbaeaONHGPuspsIU1 ▍C-LAB 官方連結 ☆ 展覽網頁:https://clab.org.tw/project/soundsofbabel/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lab.tw/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CCLAB.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全序列作曲家Karlheinz Stockhausen在發表了多首結構複雜、創作邏輯縝密的驚世之作後,他的作品風格與手法突然轉向「直觀」的創作美學。本集內容介紹Stockhausen的第十一號鋼琴作品,他將美國作曲家John Cage的機遇音樂概念巧妙的融合在這首作品裡。節目中,作曲家董昭民透過作品片段聆聽搭配解說,剖析這首作品中理性和感性的對話,並探討「開放曲式」所帶來的新世代意義! 內容段落重點 ▴全序列(Serialism)和機遇(Aleatorik)的對話 ▴開放曲式(open form / Score) ▴19張紙娃娃(音樂型態) ▴19種衣服(速度/力度/演奏法) ▴時間(聲音)的色彩 ▴不斷更新的回憶 ▴活在當下,eye contact ▴John Cage的機遇音樂 ▴音高 = 節奏? ▴事不過三 補充資料: 1.Karlheinz Stockhausen官網 http://www.karlheinzstockhausen.org/ 音樂作品與來源: 1.Karlheinz Stockhausen: Klavierstück X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xLMtP8ejKA 2.Karlheinz Stockhausen: Klavierstuck XI (Sheet+Aud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MDdihXI98A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podcast介紹義大利作曲家Giacinto Scelsi,他相信聲音的能量及其物理的展現對人類生理與心理層面的影響,甚至跨度到心理與精神治療。節目中作曲家董昭民帶大家細細品味Scelsi第三號絃樂四重奏,一窺Scelsi從一顆音符延伸發展出的宗教觀和宇宙觀。 內容段落重點 ▴聲音的物理現象 ▴音樂=聲音? ▴泛音╱音色 ▴波紋和能量 ▴水晶球╱透明╱佔有空間體積/紋理 ▴光線的折射與散射/形象的改變(微分音) ▴中心音╱軸心音 ▴包覆層╱多軸系統╱能量轉換 ▴動=生命的起手式 ▴西藏Dbyangs的詠唱及祭儀樂隊 補充資料: 1.Giacinto Scelsi: Quattro Pezzi (19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Tjz6emd7c 音樂作品與來源: 1.Giacinto Scelsi: String Quartet No. 3 (196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R89YPqMc4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節目內容由John Cage在1950年代創作的「Six Melodies」介紹Cage生命的轉折點、創作生涯中思想層面的轉型,以及John Cage提倡音樂的自主性、演奏家的參與性、作曲家去個人化和讓音樂永不止息的流動與再生哲思。 內容段落重點 ▴聲音珠寶盒 ▴音響旋律、節奏(節奏結構)的理性運作 ▴聲音的感性選擇、聲音組合的節奏時間性 ▴東方哲學─靈性/理性和感性的連結 ▴對神性的追求和擺脫私我─易經的組合率和骰子的機遇性 補充資料: 1. John Cage官網 https://www.johncage.org/ 音樂作品與來源: 1. John Cage: Six Melodi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9g5-IIxqs 2. John Cage: Variation I 編創:董昭民 https://tungchaoming.wixsite.com/c-camerata/video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科技對人類歷史與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無遠弗屆。談到音樂與科技關聯性的時候,人們往往直覺性的想到20世紀之後,科技對電子音樂、電腦音樂的影響。但事實上,科技對音樂的影響從20世紀才開始嗎?答案明顯地是否定的。這集節目內容,曾毓忠老師與主持人劉馬利,為大家簡明扼要的梳理自15世紀開始,科技如何影響音樂創作,哪些重要的發明一步步地將音樂創作與藝術呈現推進到我們現在接觸到的各種聲音藝術類型。​ ​ 內容段落重點​ ▴ 20世紀之前科技對音樂的影響​ ▴ 20世紀之後科技對音樂的影響,例如:電子音樂、具象音樂​ ▴ 二條科技軸線:電子合成科技、錄音科技​ ▴ 電子合成科技對音樂創作的影響​ ▴ 錄音科技影響具象音樂的誕生​ ▴ 數位錄音與DAW科技對聲音藝術(Sound Art)快速蓬勃發展的影響 補充資料: 1. John Cage: Imaginary Landscape No.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Y2gO-5Uw8 2. Olivier Messiaen: Turangalîl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O7le_6LzU 音樂作品與來源: 音樂作品與來源: 1. The first electronic music recording - made in 190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PGOM9QnLWw 2. Theremin - Clara Rockmore play "The Swan" by Saint-Saë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zTPGlNa5U 3. Olivier Messiaen: Inédit pour Ondes Martenot & Piano, I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p4n8lqX944 4. Not Carlos Moog Bach… Sinfonia 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0HAWX1TSA&list=PLLICd7vQi7iGUyErozBAwgcr4F49kxiXY 5. Ottorino Respighi: Pines Of Rome - The Pines of the Janiculu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4k45YTpnx4 6. Pierre Schaeffer & Pierre Henry: Symphonie Pour Un Homme Seu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OD7GQbd8Q 7. Mark Wingate: Pufferfis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uI7yQpi6w 8. Barry Truax: Island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X9oOBD1ro _____ C-LAB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CCLAB.ORG C-LAB Taiwan Sound Lab :https://www.facebook.com/soundlab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於1917年發表的作品「噴泉」(Fountain)轟動一時,眾所周知。本集節目內容從杜象的「現成物」(ready-made)藝術品談起,連結到音樂與聲音藝術領域裡,作曲家與聲音創作者發揮「點石成金」的能力,將現成物轉化為音樂作品的例子。有些作曲家運用日常生活物件作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有作曲家將大自然裡的聲音轉化成音樂作品;也有創作者將氣象、天象、生物跡象等資料結合創作手法,發展出獨樹一格的音樂風格。 內容段落重點 ▴ 想像: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 ▴具象音樂:藝術家針對大自然環境中的現成聲音,進行田野錄音,透過科技手法將現成聲音轉化創作為音樂作品。 ▴氣象與天象:藝術家擷取資訊,將資訊聲音化,進一步轉化為音樂。 ▴生物(生命)跡象:植物資訊聲音化(Plants Data Sonification)、人腦資訊聲音化(Human Brain Data Sonification) 補充資料: 1. Weather Data Sonific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44P9sszFA 2. Wayne Grim: 233rd Day - Total Solar Eclipse Sonification with Kronos Quart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JMMQQ5QI8 音樂作品與來源: 1. John Cage: Imaginary Landscape No. 4 for 12 radi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Sn0odpHKE 2. Pierre Schaeffer: Etude aux chemins de fer (Railroad Stud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pOq8u6-bA&t=42s 3. Pierre Schaeffer: Bilu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2U-WKmeJSM 4. Fahmi Mursyid: AGLAONEMA (Korg Volca FM Synthesizer, Chinese Evergreen Plant, Bio Data Sonification Dev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RPwc7BtCYw 5. 腦波音樂Musical sonification of brain activit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nAzcyVP_ZQ&t=24s _____ C-LAB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CCLAB.ORG C-LAB Taiwan Sound Lab :https://www.facebook.com/soundlab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說到古典音樂,你腦中可能跑過一段又一段的旋律。若說到電子音樂,腦袋記憶體裡抽取出的會是什麼呢?本集節目「有聽沒懂?」與大家談談古典音樂(note-based music)與電子音樂(sound-based)的相同與不同之處。跟我們一起放開心胸,打開耳朵,聆聽感受繽紛的世界。 音樂作品與來源: 1. György Ligeti: Artikul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1hNl_skTZQ&t=7s 2. Pierre Schaeffer: L'OISEAU RA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plyIxylMNA 3. Olivier Messiaen: Catalogue d'oiseaux (Book 1) 第三段III. Le Merle bleu (Blue rock thrus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Izpdkjrhk&t=651s 4. Hugh Le Caine: Dripsod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HSvSBwFYM&t=11s 5. Claude Debussy: Jardins sous la plui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j4SbnjbsfM&list=RD7j4SbnjbsfM&start_radio=1 6. John Fitch: Machine Dance 音樂來自曾毓忠個人收藏CD “The Door Project”, ICMC 2001 http://www.codemist.co.uk/alta-sounds/door.html 7. Aram Khachaturian: Sabre Da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WQT6bNRIY 8. Steve Reich: Come Ou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0WVh1D0N50 9. Steve Reich: Piano Phas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0345c6zNfM 10. 曾毓忠:AI愛麗絲(改編IRCAM-ML程式) _____ C-LAB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CCLAB.ORG C-LAB Taiwan Sound Lab :https://www.facebook.com/soundlab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1年C-LAB Podcast「C-LABar?說來聽!」由「文青果排列組合」以及脫口秀主持人黃小胖聯手主持系列節目,究竟C-LABar是什麼Bar,又要說什麼來聽?就讓大家聽下去! ※現場突擊※ 誰說Podcast只能在錄音室錄?有人說,退伍後的男人三句不離當兵,所以今天跨年夜就讓陳昇來聊聊在空總服役的趣事以及新寶島康樂隊的小故事,跟著大家迎接2022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1年C-LAB Podcast「C-LABar?說來聽!」由「文青果排列組合」以及脫口秀主持人黃小胖聯手主持系列節目,究竟C-LABar是什麼Bar,又要說什麼來聽?就讓大家聽下去!本集 ※※ 全程高能 ※※ 來自展場第一線的工作人員想說: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1年C-LAB Podcast「C-LABar?說來聽!」由「文青果排列組合」以及脫口秀主持人黃小胖聯手主持系列節目,究竟C-LABar是什麼Bar,又要說什麼來聽?就讓大家聽下去!實驗場裡面有好幾種實驗室也是合情合理的對吧?工作坊很可能是最活潑的那一種!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1年C-LAB Podcast「C-LABar?說來聽!」由「文青果排列組合」以及脫口秀主持人黃小胖聯手主持系列節目,究竟C-LABar是什麼Bar,又要說什麼來聽?就讓大家聽下去!本集節目就來聽聽前中廣的播音員冠佑怎麼說,老派,是不是真的超~浪~漫!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1年C-LAB Podcast「C-LABar?說來聽!」由「文青果排列組合」以及脫口秀主持人黃小胖聯手主持系列節目,究竟C-LABar是什麼Bar,又要說什麼來聽?就讓大家聽下去!「我想,是時候來聊聊關於我們的未來」究竟,C-LAB 看見了什麼未來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