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天方烨谈
3282 Episodes
Reverse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这份文件首次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破解当前教育难题、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举措。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一字之差,意味着更加突出实践导向。
长期以来,分子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基因的启动区域(起点)主导转录过程——即DNA片段经转录生成RNA,随后R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线性流程。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基因的起始位点与终止位点并非静态存在,而是呈现动态协同迁移的特性。这种"起点-终点"的联动机制不仅重构了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时空模式,更揭示了生物通过基因表达动态调整实现进化适应的新维度,为理解生命活动的精密调控提供了全新视角。
在大病初愈时,吃得太好可能反而是坏事?你或许曾经历过在感冒或肠胃炎后,突然对肉类食物产生莫名的抗拒,只想吃点清淡的,但你是否想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这是身体在保护自己免受潜在伤害的智慧表现。
韩国研究团队发现口腔细菌通过肠道-大脑轴引发帕金森病的新机制。原来口腔卫生不只是防蛀牙,还可能关系到多年后的脑健康。
近日,《自然·遗传学》刊发的研究表明,专业选择与基因存在统计学关联,具体表现为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影响个体在特定职业或学术领域的倾向性。
“你别老玩手机了,眼睛都花了!”“手机上全是骗人的广告!”……这样的劝说,几乎成了许多子女对父母的日常对话。出人意料的是,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正表明:老年人适度使用手机,不仅没有害处,反而对身体和心理健康有显著益处。
1969,阿姆斯特朗在登月时说的“这是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50年前,美国成功进行了6次登月,向全球展示了卓越的航天技术。如今,美国希望再次踏上月球,但却遭遇了诸多挑战,为什么现在反而这么难呢?
农业作为伴随人类文明最古老的现象,正如“文明”这座立体结构中稳定贯穿的轴心。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之一,粮食问题至关重要。而今,科技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可能——水稻能像韭菜般割了又长,牛羊吃的草种一次可管五年,中国科学家正凭借多年生作物革新农业,用科技让农业变得更轻松、更智慧,交出了一份令全世界瞩目的答卷,这样的未来农业,你愿意一试吗?
近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全球首批猪肾移植的正式临床试验。它标志着“异种移植”已从零星的、高风险的“同情用药”冒险,昂首阔步地迈入了严谨的、多中心的科学验证阶段。未来已经来了?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11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包括中国在内的194个成员国首次承诺消除一种癌症,即宫颈癌。
不准思考!大家拉完便便后第一件事是干啥?回头看一眼的评论区举个手�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吃的食物颜色五彩斑斓,为什么便便总是近似黄色呢?可不要小看它,看似没什么用的便便恰恰能传递出身体的一手资讯。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长寿老人中,女性似乎总是占多数?并且,这个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其他动物中也都存在类似的“性别寿命差”。为什么女性(雌性)往往活得更久?是基因决定的?还是生活方式导致的呢?
很多人一听“癌症”,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三个字——治不好。这种想法让人陷入恐慌,也可能错过真正的“转机”。健康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认知力”和“行动力”。
实验动物为医学进步献出生命,但物种差异与伦理困境日益凸显。如今,器官芯片、AI模拟和3D类器官正掀起一场技术革命,让精准替代成为可能。这场科学进化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对人类良知的重新定义。
肺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衰退,但究竟如何衰退、何时开始、速度多快,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近期,《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发表的一项开创性研究,终于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
盐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但吃多了可不只是口味重那么简单,可能引发高血压、肾脏负担甚至心血管疾病。上班族的生活节奏快,许多人习惯点外卖解决午餐甚至晚餐。方便快捷固然好,但你知道吗?一顿外卖的盐量可能就已经超过了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量的上限,长期如此,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保持饥饿可以减肥,还能饿出“长寿基因”?研究人员发现:触发人体抗衰机制的,不是少吃本身,而是“饥饿感”引发的细胞大扫除。
心理压力不仅让人容易掉头发、长白发,竟然还能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细胞——甚至加速衰老进程!科学界最新的研究发现,那些一直被我们视为抗压表现的身体适应机制,实际上可能正在暗中挖掘我们健康的“坟墓”。究竟是怎样的神秘机制,让心理压力变成了“催老剂”呢?
缅怀DNA之父詹姆斯·沃森。
近年来“肠道菌群影响情绪”的说法早已不是新鲜事,从焦虑失眠到食欲好坏,都能看到肠道微生物的身影。但把微生物和“爱情”这种抽象情感直接挂钩,还是头一回。近期,一篇发表在《mSystems》期刊上的研究表示: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可能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与爱情相关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