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Author: 耶穌會中華省JesComCHN
Subscribed: 31Played: 1,687Subscribe
Share
版權所有 © 耶穌會中華省
Description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49 Episodes
Reverse
親愛的朋友們,
我們一起聆聽舊約智慧書的一段,讓這段智慧的話語碰觸內心,
在靜默中體會天主用聖言滋養我的生命。
「我誠心地學習了,也豪爽地分施與人,絕不隱藏智慧的財富。
因為智慧是人用之不盡的寶藏;
凡佔有它的人,必獲得天主的友愛,
賴受教而獲得的恩賜,深得天主的歡心。」(智7:13-14)
為慶祝聖依納爵皈依500週年(1521-2021),
光啓文化計劃出版幾本相關的書籍,
在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大學研讀的劉弟兄
推薦出版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當時中文翻譯「爵處豐生」正在連載,同一時間澳門也有「爵心」的譯本。
經過評估後,本社決定如同聖史按不同的對象的需要寫出四部福音,
於是《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就出現了。
將本書裝釘成日曆書,目的是方便放在近處閱讀思索,
感受聖依納爵就在旁陪伴帶來啓發,並無限期的反覆使用。
在審稿時深感受益,而某些篇章不容易了解,
期待透過語音 Podcast提供素材,使這本智語的擁有者更加受益。
因為本書的編輯者只是截取聖依納爵文件、書信中的一段,
由於沒有上下文所以只能以他的精神來理解,
在前言中提到的幾位神父給予協助,特別是劉家正神父字字推敲,
於是從下半年後開始有了第四個譯文。
在緊湊的時間中先求有再求好,未來會逐步調整譯文、內容及重新錄音。
最後要感謝幕後的工作團隊,
耶穌會通傳中心、黃偉恆先生贊助音樂及協助後製作,
多位恩人的奉獻幫助更新器材提高音質,
他們的大方讓我們能共同「愈顯主榮」。
未來會提供《聖依納爵靈修智語》線上分享會,
可以在中華省及光啓文化事業臉書FB上看到活動通知,
歡迎您來參與並分享當月智語所帶來的啓發。
祈求天主祝福大家,在智慧上繼續增長。
+ 甘國棟 神父 X 耶穌會通傳中心 製作團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讚美頌謝我們的造物主天主,
一切美善的豐富和果實,都湧自祂的無限慷慨及富饒。“
今天是歲末年終,一年就要結束了。
接連過了感恩節、聖誕節接著就是新年,
在這些充滿意義的節日裏,
您和誰一起共度,彼此分享了什麼?
歲末也是好好整理自己的時刻,
對一年來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重新回顧後,
無論是快樂、榮耀或困難、遺憾的時刻我看到什麼?
順利或顛簸踉蹌中,我會如何形容今年的生活?
「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幽谷中的微光」或是小確幸?
在靜默中覺察耶穌此時此刻與我同在,
像朋友一樣和他一起看、一起分享,
祈禱後我對今年會有不一樣的結論嗎?
回顧後,面對新的一年我有什麼渴望和自我期許?
渴望得到天主給我什麼祝福,讓我活的更加真實和有意義?
如同耶穌的生命是「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
為給真理作證」。(若18:37)
生活中我要活出的真理是什麼?
聖依納爵說:「讚美頌謝我們的造物主天主,
一切美好事物的圓滿和果實,
都是由祂無限的自由和滿溢而湧出。」
這句智語綜合了神操「原則與基礎」指出人受造的目的,
也是神操結束前「獲得愛情的默觀」的內容。
依納爵靈修幫助人整合信仰的經驗,
活出真實又有意義的生命。
耶穌會的團體今天都會詠唱年終感恩曲《謝主頌》(Te Deum),
在詠唱中請求天使、先知和諸位聖人的幫助,
讚美感謝天主這一年所賜的各種恩寵。
藉著這首感恩曲,回顧自己的救恩史;
在這救恩史中,因著天主的奇妙計劃,
我為過去一年中經歷的種種事件也找到意義和價值,
在整合中,感受自己逐漸活出圓滿的生命。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在一切事上發現天主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努力驅除邪念者,將在天堂獲得大賞報;
對善念置若罔聞者,則冒墮入大惡的凶險。“
在做良心省察時,
目的在反省我對天主、他人及自己的關係上,
如何遵守十誡及教會四規,有什麼缺失?
但做意識省察則是回顧生活,
在這一段時間裏自己活的如何?
把其中的觸動帶到天主前與衪對談,
表達讚美、感謝或接受治癒及祝福。
省察時你會看到自己同時擁有善良及陰暗的一面,
這不是說你有什麼人格缺陷,
因為了解自己的陰暗面,
是每個人在形成完整人格必須經過的歴程。
當代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 Jordan Peterson,說:
「我認為人無法認清自己能夠成為的善良,
直到他能夠認識自己能夠達到的惡劣。」
四百多年前聖依納爵已經用靈修語言說出同樣的內容,
這句智語是「就如一個人努力驅除一個邪念,
在天上獲得大賞報;
同樣人若不附和善念,則冒著墮入大惡的重大危險。」
思想或念頭,是內在的動向及做分辨的基礎,
當一個念頭出來的時候就要留意並且認清它的方向,
它引領我走向天主或是遠離天主,
所以我要順從它或抗拒它。
對一個尋求活出信仰的人,
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和天主相連結的,
積極努力的使自己活出聖善。
在生命的成長和人格發展上,
努力排除那些對人性有害的想法,
這樣做對自己和他人都是有益的。
同樣的,對於善念或人性的啟發,
你不去管它則會帶來害處。
生活的態度來自於個人的基本抉擇,
所以當一個人的價值觀處於破碎的狀態,
他對於自己的行為就不在乎,不認為這樣做有什麼不對,
因此就會破壞各種制度及環境生態。
所以當人沒有覺察力,自然就不會分辨和做好選擇。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在破碎的世界中傳播基督的福音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2步驟掃描手機QR Code https://ytubl.ink/3CKA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儘量避免怠惰,那是萬惡之源。“
人的一時消沉或懶惰是兩個不同的態度,
因為身心的狀況難免有拖拖拉拉的時候,
有時候因為累或煩,找個藉口就會拖延一下,
久了習慣就成自然,不知不覺地就養成懶惰,
造成影響他人及自己而不自知。
面對懶惰您的自處之道和對於他人的狀況,
會做什麼樣的回應?
懶惰是七罪宗之一,
聖依納爵的詮釋是「懶惰乃萬惡之源,
要儘可能讓其無立錐之地。」
也就是說讓懶惰在我身上無隙可乘。
這句智語對現代人來說好像並不實用,
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工作過度,所以外表看起來很努力;
從另一角度來看卻可能是懶惰,
因為一直在做並不等於勤奮,
很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轉並沒有前進。
過去對懶惰的認知是不做什麼,
現在的解釋則是無法專注,
反而去做一些無關緊要浪費時間的事。
所以現在人的懶惰呈現在不用心、瞎忙,
很難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許多時候只是應付應付,做些表面功夫。
不讓懶惰有立錐之地,就是不讓它生根,
因為惡生了根之後就很難處理。
想想看一天24小時都離不開手機的人,
這種邪惡不只是在人內生根,簡直就是合一了!
有位神父幽默的說:
「手機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
用手機代替上主,實際上好像也的確管用,
有什麼問題,直接谷歌或百度一下,
所得到的訊息比一位專家所提供的還要多,
能夠回答或是暫時解決燃眉之急。
但是許多時候人並沒有好好仔細去讀裏面的內容,
這個資料是誰提供的、是否正確,
因為懶得去查證,
剪貼就變成得到和傳遞訊息的方法,這就是現代的懶惰。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皈依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2步驟掃描手機QR Code https://ytubl.ink/3CKA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縱使已經討論定案,沉澱一夜再行動也無妨。“
在快速發展的環境中,您對於已經決定的事會立刻去做,
或是會緩一下再去進行?
在團體中要共同圓滿完成計劃不簡單,
在會議中容易碰到所謂的會而不議、議而不決、
決而不行的情況,
對希望快快看到成果的人來說會覺得很挫折。
您在面對決定時會採取什麼態度呢?
在行動上,聖依納爵提醒要注意周全而不是速度快,
這句智語說:「 當事情一經議決,先行擱置一番,
再付諸行動。」就是已經決定的事可以放一放,
冷靜一下再去做,
免得你因為一時被沖昏了頭而貿然行動。
您聽過或應用「依納爵的反省教學法」嗎?
這個方法幫助人透過經驗做出有效的行動。
這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模式,
從經驗出發,透過反省、判斷、分辨、決定、祈禱中的平心,
然後再採取行動。
例如你寫了一封很重要的信,先放一下不是馬上寄出去,
可能後來你有想到其他的事情必須要放進去,
或者是重新再讀發現自己的語氣太火了一點,
或者是有些事情我還沒有想到。
讓其沉澱一下有好處。
現在的通訊媒體進步速度越來越快,
相對的人的耐心就越來越短,
隨手發出的訊息如果沒有很快收到對方的回覆,
焦慮不安的感受立刻就會浮起,
因此收到訊息常常會匆匆忙忙地做決定,快快的回應,
並未好好的思考、判斷,生命就變得越來越膚淺。
人一直處於動盪不安中,
和在安靜祈禱中好好想一想做比較,
在內心所出現的回應會很不一樣。
想想看,如果你開會中同時閲讀簡訊、電子郵件還要回應,
不會在忙中造成失誤嗎?
想一想是什麼牽住了你,
讓你不能專注而失去彈性和自由?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意識省察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2步驟掃描手機QR Code https://ytubl.ink/3CKA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對天主事物戰戰兢兢者,難有偉大英勇之舉;
杞人憂天者,必不能擔大任。“
在聆聽福音有關耶穌的末世言論或比喻時,
您會感到安慰、鼓勵或憂慮、恐懼?
這和自己如何活出信仰息息相關,
只要我不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當一些訊息或記號出現時,我會用信仰讀出當中的意義,
不會人云亦云或是杞人憂天,因為耶穌給予的提醒是:
「這些事開始發生時,你們應當挺起身來,
抬起你們的頭,因為你們的救援近了。」(路21:28)
馬賽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是存在主義思想家,
他的存在哲學建基於自身的經驗,而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所以我現在的生活,
是基於我和天主的關係及所抱持的價值觀,
這些是過去生活經驗的累積,
也是我對信仰的態度及渴望活出怎樣的生活,
和未來的生命息息相關。
在走向天國的路上,我對於天主、他人及自己,
抱持怎麼樣的態度呢?
聖依納爵給予耶穌會士的指示是,
「在與天主相關的事上,
過分小心翼翼的那些人,鮮少有英豪偉大的作為,
一個被每樣可能發生的芝麻綠豆的困難,就被嚇壞的人,
不致於承擔此等大業。」
這句智語幫助人在信仰的事情上從整體來了解,
聖依納爵不是要人不思考後果,對一切事都放手去做。
所以前面一句是指對一個被細節困住的人所做的提醒,
第二句則是對畏畏縮縮的人所言,要激勵他的話。
所以和天主相關的事,你要有冒險進取的心,
需要想一想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承擔是什麼?
《栽培領袖》的作者在他的第二本著作《活出大人生》,
指出自己的人生自己救!
不要以「我太老了」、「我沒能力」當做藉口!
即使你是中年人、清潔工也能創造自己的價值,
和天主一起改變這個世界!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燃燒自己也點燃他人之火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2步驟掃描手機QR Code https://ytubl.ink/3CKA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的一切言行都會大白於天下;
記得你暗中所言,會在屋頂被張揚。“
您注意到瑪竇福音耶穌說:
「我在暗中給你們所說的,
你們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報告出來;
你們由耳語所聽到的,要在屋頂上張揚出來。」(瑪10:27)
但路加福音所說的是,
「你們在暗處所說的,將來必要在明處被人聽見;
在內室附耳所說的,將來必要在屋頂上張揚出來。」(路12:3)
這兩篇的內容幾乎一樣,只是主詞改變了,
這是為什麼讀福音時要注意上下文,才能理解內容,
因為作者是按照宣講的對象來編輯耶穌的話。
同樣的話,聖依納爵用自己的話所說的是,
「你所言所行都會見光,
記住你在暗中所言,會在屋頂被大聲宣揚。」
換句話說,你每樣言行都將會見天日,
因此你的生活應該是透明的,
但也不是說你所做的每樣事情都要掀開來給人看。
重點不在於透明,
而是在表達透明時要回到「原則與基礎」所說的,
是幫助你或妨礙你。
生命的界線就是表達出一個人行得正、坐得直,
是一個表裡合一的人。
要記住,好好應用省察的方法來調整自己的言行,
在這裏雖然沒明顯的指出是在講最後審判,
但足以說明不要讓自己的言行見光死,
因為有一天我們從這個世界轉入另一個世界時,
曾有的言行終會一目了然。
在公審判時,
對於自己暗中所做或沒有張揚的都會真相大白,
因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有一個公共的幅度在裡面,
以今天科學的話來說,你的言行都會具體影響他人,
不管你知不知道或那個人知不知道,
到那時我們會看到事情原原本本的樣子,
面對天主的慈悲,人應該怎樣回應?
所以你要記住這點,
相對的現在你就會活出該有的天主肖像,
就是祂的面貌。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在一切事上發現天主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若宮廷中為贏得塵世君主歡心,
有人服從命令、忠心耿耿,
更甚於你為中悅天國君王所做的,
要將自己視為是一文不值、心胸狹窄、懦弱怠惰的。“
恭賀聖誕快樂!
在聖誕歌曲中您最喜愛哪一首?
歌詞裏哪一句最觸動您的心?
大約從17世紀開始流傳的英文聖歌
The First Noel〈第一個聖誕〉,
重複唱的副歌中文版「歡迎,歡迎,歡迎,歡迎,
天國君王今日降生!」最能表達聖誕的訊息。
您如何歡迎這位為我降生的天主子呢?
我想帶什麼禮物去朝拜他?向他表達我的歡迎,
感謝天主對救恩的許諾是忠信的,
而且是在先知書對選民的預言上。
因此聖保祿說「如果我們不忠信,他仍然是信實的,
因為他不能否定自己。」(弟後2:13)
十六世紀曾經身為宮庭朝臣的依納爵,
深知臣子為得到君王的肯定,
在於「士為知己者死」的認同上,
他開始受培訓的觀念就是這個,
在養傷時仍然在幻想為侍奉某夫人所要做的大膽的事。
直到有一天由看書所產生的思想是,
「假設我像聖方濟和聖道明那樣做情形當如何?」
這些閱讀給了他不少的光明,
於是效法聖人們的願望便油然而生,
他一痊癒便去耶路撒冷,
要效法並為永恆的君王主耶穌而生活。(自述小傳6-9)
因此在皈依後,
他對在俗世和天國所要做的努力的認知是,
「若宮廷中有人為了贏得世俗君王的寵幸,
而忠心耿耿地服從,更甚於你為天上的君王之所作所為,
那就將自己視為一無所是、器量狹窄,懦弱而懶惰之徒,
好能贏得其人的好感。」
聖依納爵要表達的是,
如果我看到他人事奉老闆比我事奉天主還要行,
我就要把自己看成是很糟糕的人,
並且思索為了愛天主我真的願意努力為祂做什麼?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在破碎的世界中傳播基督的福音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誠然,
純真、神聖的生活本身價值極高,而且甚於一切;
然而,若未結合人際關係中的審慎,將會虛弱不穩。“
您生活周遭有孤鳥型的人嗎?
他們自視高、工作能力強,
但是人際互動的能力弱,不會與他人周旋。
您是否感受到,
追求信仰的純真、聖善,使自己成為孤鳥?
耶穌在受難前為門徒們祈禱,
他告訴他們,世界不會接受他們,
因為有罪的世界拒絕、憎恨了耶穌,
同樣也會對門徒們這樣做,
但是他向天父祈求保護他們脫免邪惡。(若17:14-15)
這是基督徒在世界的處境,
要努力真實的活出天國的生活,
但是在人際關係上要顯出明智。
聖依納爵靈修重視整合和平衡,
在人際關係上他給予的分享是,
「誠然,純真、聖善的生活本身很有價值,
而且優先於其他的一切,然而,
若不配於跟他人關係間的明智,將是軟弱而不安穩的。」
信仰生活努力追求也活出純真、聖善很有價值,
但是要看環境和對象,
否則和他人互動時就會產生不安。
對於價值觀的堅持,不要讓人覺得你不通人情,
讓別人認為你太清高,不屑於與人為善;
或自以為清高,然後就獨善其身。
這句智語中的明智,
則是指要注意,可能你跟人交往過密,
當涉及利害關係時就造成自己栽進去裡面,
造成你不自由,因為無法向對方說「不」。
所以你和他人關係上的明智,
在於你和他人是在天主內「相遇」,
藉著和你的相遇,所以他能夠和天主搭上線。
因此純真、聖善就自然產生了。
此外,在與他人來往中要注意,
當你太把自己放進去,天主就不見了,
因為你代替了天主,
有些他自己應該要做的你也幫他去做,
然後你就變不自由了。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皈依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推動你做選擇的聖神,
也會輕鬆提供選擇的方法和形式。“
生活中常常要做選擇,
您注意自己選擇的動機或動力的來源嗎?
《神操》「獲得愛情的默觀」指出,
一切美善、恩惠都來自天主,
因此要跟隨耶穌說的「護衛者」聖神,
祂是最好的引導者。
這句智語說:「推動你做選擇的聖神,
會輕而易舉的提供選擇的風格和形式。」
從天主來的是生命,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形式,
聖依納爵了不起之處,在於在那個時代,
他已經那麼有活力和彈性,
根本原因就是來自和天主接觸的經驗,
所以他不強調規格。
這句智語強調個人和天主相遇的經驗,
人被天主仁慈寬恕而完全信任祂的經驗。
當一個人被無情地對待,
什麼都要算得清清楚楚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感到安全,
身體、情緒的防禦機制就會產生,
因為他看不見生命內深處的愛。
路加福音記載,
耶穌去法利塞人家赴宴,來了一個不速之客,
在耶穌腳前做了不可思議的事,她一句話也沒有說,
但是她的眼淚、頭髮、口親、香液等述說了一切,
可以想像她在去看耶穌之前做了很長的準備,
因此在聖神的引導下她做出讓在場眾人感到驚奇的事,
所以耶穌也在同席的人前面告訴那個婦女說:
「妳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回去吧!」(路7:50)
因為誰愛得多,得到的赦免也多。
連接上一篇的和好聖事,為什麼要向一個人告罪,
因為在聖事中他藉著所領受的職務,
展現耶穌的風格,幫助人和天主相遇。
當然在聖事內是天主在工作,但是人也要努力,
這是為什麼聖維亞納會吸引那麼多人去向他辦告解。
一個有天主相遇經驗的人,會幫助其他的人和天主相遇,
這就是聖神帶領下的風格和方法。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意識省察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悔罪應包括真心懺悔、告明及做補贖。“
這個時代,會去辦告解的人越來越少,
有多少人喜歡去辦告解?您自己呢?
有些時候進告解室好像是硬著頭皮坐上電椅一樣,
在本堂彌撒中一個個排隊去辦告解的習慣,
已經被將臨期及四旬期團體避靜的辦告解代替,
因為教友已經逐漸失去領受這件聖事帶來的喜樂。
這句智語「懺悔應包括內心的痛悔,
口頭上的告白以及行為上的補贖。」是典型的良心省察,
領受和好聖事之前要好好準備,
才能在每個步驟中得到和天主和好的恩寵,
換句話說,和好聖事應該是這樣進行的。
梵二大公會議在禮儀上的改革,
不只將告解聖事改為和好聖事,
舉行聖事的告解室也調整為可以面對面的對話,
時間也由彌撒中改成彌撒前,兩件聖事獨立舉行,
或按個人需要和神父約定時間領受。
和好聖事的核心是個人告明及神父赦罪,
單單要弄清楚告明為人就是很大的挑戰,
傳統的告解強調大罪應該要告明。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當一個人犯大罪的時候,
說明他受到很大的創傷,因此需要清創手術,
個人的開放與努力,使天主的愛和慈悲帶來治癒。
以原罪為例,
讓厄娃陷入大罪的不只是魔鬼混淆的話語,
並且那棵果樹實在好吃好看,令人羨慕,且能增加智慧,
所以她就摘下一個果子吃了,
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創3:6)
厄娃的行為訂出大罪的三個條件,
罪會讓人感到羞恥、害怕,
但是同時有某種快樂,吸引人重複再犯,
所以人只有在痛悔、告明以及補贖後,
感受到解開束縛的喜樂中才能明白罪的奧秘,
並且樂於領受。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燃燒自己也點燃他人之火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不要得罪人,更別冒犯可能因此與我們為敵,
並阻礙我們進一步事奉天主和熱心公眾福利的人。“
在人際關係上您是一位大而化之或是喜歡與人為善的人?
在和他人來往時,面對可能會得罪或冒犯他人時,
自己的選擇是什麼?
對於剛剛才建立就被派遣到各地服務的弟兄,
聖依納爵對他們的囑咐是,「不冒犯什麼人,
尤其是所有那些一旦與我們為敵,
會阻礙我們在事主與公益打拼的熱忱上有所進展的人。」
在福傳及公益工作要抱持的態度,
就是不要和人對撞或硬碰硬,不要去冒犯人,
尤其是那些能夠阻礙你抱持熱忱精神去發展工作的人。
換句話說,如果在工作上遇到這樣的人,
你不是要贊成他而是避免去冒犯他,
你可以不理他、不跟他來往,安安靜靜做你的事。
如果你冒犯了他,他會挾怨報復,這樣就不值得了。
這裡講的冒犯是得罪、觸怒或讓他感到被輕慢,
因為你所做的事讓他覺得不高興是一回事,
你去招惹他又是一回事,
如同俗話所說的,不要在太歲頭上動土。
但是聖依納爵也沒有說,
因此我就不去做原先期待有進展的熱心事工。
正如他渴望幫助人靈修成長,
但是不會因做好事受到挫折而停止,
他還是努力做他認為該做的,
所以宗教裁判所的人會找上門,但他不會故意去批評他們,
從阿爾卡拉到薩拉曼卡同樣地發生,
所以他決定去巴黎讀書,
以免「沒有學識」成為冒犯那些人的理由。
生活中不冒犯人和事奉天主會遭受別人的反對是兩回事,
耶穌在聖殿教訓人時,
司祭長和民間的長老問他憑什麽權柄?
他只回問一句,
沒有冒犯他們就解決可能發生的衝突。(瑪21:23-27)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在一切事上發現天主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當仁慈對一個人無用時,
嚴格將有效的成為其他人的榜樣。“
對一個人的惡言或惡行,您會做出具體而且有效的回應嗎?
在人的認知裏,仁慈和嚴格是對立的,
其實嚴格只是方法、技巧,對待人永遠都要仁慈。
換句話說,仁慈是態度,嚴格則是特殊時刻使用,
其實嚴格也離不開仁慈,但是不在同一個平面上。
聖依納爵不希望團體的成員良莠不齊,
他給予的指示是「當寛容對一個人顯得無效的時候,
嚴厲待之作為他人的榜樣,將有所助益。」
這句智語像是殺一儆百,為了團體的好處必須這樣做,
否則別的人就會向他學習。
面對一個不當的行為,必須有所回應,
至於用白臉或黑點則是技巧。
就像父母對孩子的請求,不是通通都答應,這樣會縱壞孩子,
有的時候需要用權威,避免他因此就被寵壞,
但權威不是專制。
所以對不成熟的人要恩威並施,平常以恩對待,
在特殊的狀況下就要嚴厲待之,以壓制他的惡行、野性。
教宗方濟各在《慈悲面容》詔書中的說明,
慈悲是教會生活的基礎,
他也請求那些身處犯罪,特別是貪汙行為的人士,
多加思考自己行為的後果。
他針對慈悲與正義的關係給予解讀,
指出慈悲與正義是相輔相成的兩種訴求,
天主是正義的,祂的正義就是慈悲。
按照正義嚴厲的對待和慈悲是不同的範疇,
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人的好處,
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受到許多正義的教導,
因此需要培養慈悲心才能平衡,
目標是耶穌指出的「要慈悲,像天父那樣慈悲」(路6:36),
相似的說法是「你們應當是成全的,
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5:48)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在破碎的世界中傳播基督的福音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需勉勵注意:以恩慈相待,彼此自然有愛。“
孟子從人的行為中解析人心的作用,
以此作為性善論的基礎,
每個人都有仁義禮智等「四端之心」,
這些善的源頭說明人人都有行善的可能。
您行善的動力是什麼?自己行善的根源從何而來?
對他人仁慈在自己身上就有效果,幫助人認識自己是誰?
因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從天主來,
所以行愛德是內在愛的激勵,表達在近人身上。
這句智語說「要盡量可能顧及彼此仁慈相待,
好使你們彼此之間存有天生的愛。」
彼此以仁慈互相對待,是信仰團體成員應該持有的態度,
但如何落實常常讓人感到張力,
有人認為夠了,有些人則認為自己被疏忽了,
所以聖依納爵用「要儘量可能顧及」,
仁慈也表達在彼此相互包容。
天主在舊約給選民進入福地的指示是活出十誡,
在信仰中漸漸合併成兩條,愛主及愛人如己,
耶穌在臨別贈言中要門徒們彼此相愛,
其實天國的基礎就是好好地做人。
聖依納爵的靈修用語就是跟著善神走向天主,
人類的仇敵惡神則引人走相反的方向,
好好做人就會接近天主,
接近天主自然也幫助人好好做人。
中文字的「人」,可以看成是彼此的關係,
兩位,使人的生命完整。(創1:27)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回溯到三位一體的天主。
《神操》現代譯文對「原則與基礎」的解說是,
生命的目的就是被天主愛,成為可愛的人,
然後有能力去愛他人,我們的生活就是回應愛。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天主給我們的禮物,
包括人類彼此間的關係,要維持怎麼樣的關係,
「全看」哪一個更幫助我被天主所愛,並回應祂的愛,
這是原則與基礎在生活中的應用。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皈依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真理恆常自明,而謊言隱於暗中;
然而,光憑事實便足以驅散黑暗。“
您如何看待撒謊者及撒謊的行為?
在謊言的世界活出自由呢?
生活的不安讓環境充滿了謊言,
無論是欺詐性的或是所謂「善意的」謊言,
然而謊言像泡沫永遠無法弄假成真。
這句智語說:「真理常自發光,而謊言則藏於黑暗中;
然而,光憑事實在場便已足夠驅散黑暗。」
面對事實就是面對真理,
讓事實呈現,謊言就無法遁形,事實勝於雄辨。
換句話說,看清事實就不會受到蒙蔽。
現實生活讓我們活在黑暗中,世界充滿各種意識形態,
其中有許多是偏離事實,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
許多資訊是偽造出來的,生活充滿了假象,
一般人根本分不清楚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正如新冠疫情剛開始流行時,
許多人會認為那是那個國家,那個地區發生的事,
離自己遠的很,不過轉眼間居然就傳到自己身旁,
因為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造成嚴重的傷亡,
瞬間恐慌瀰漫了整個世界,國家封鎖邊境,
個人做好隔離是唯一避免感染病毒的方法。
疫苗的研發給人帶來希望,
是否要接種及注射哪一種疫苗也帶來困惑,
哪一種言論是真實的?可能要經過數十年或上百年才能定論,
目前為止顯示的數據足以說明什麼是真實的。
教宗方濟各在疫情下幫助人做信仰反省,
他強調首先要「看清楚」,
究竟是新冠病毒引起世界的亂象,
還是新冠病毒終於讓我們看見世界既有的亂象?
「我們面對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挑戰,
其實都只是同一場危機的不同面向?」
如果人以為生活可以回歸「常態」,
就沒有在疫情中覺醒,仍然活在自我中心與個人主義中。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意識省察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2步驟掃描手機QR Code https://ytubl.ink/3CKA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未曾參詢天主,不應承擔任務。“
在信仰團體中有許多工作需要人參與及分擔,
您是否會積極主動伸手協助,
或是要他人再三請求才會接受?
無論是上述的哪一種,
我會在祈禱中先和天主談一談嗎?
為什麼聖依納爵認這個步驟很重要?
如同十二月十四日智語所說的,
有些事是為了別人的好處,其實你可以不必做,
或是可以暫時放下不做;
有些事已經做了,雖然不是壞事,可能是不要去做的,
所以做事之前先跟天主談一下。
對聖依納爵來說,
「未徵詢就教於天主之前,不做任何事」。
他在接受或開始一個使徒工作前,
一貫的態度就是先尋求天主的旨意,採用的方法是分辨,
分辨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及方法釐清才能判斷,
之後再做決定並化為行動。
在行動之前不要跳過分辨這個步驟,草率的去做事,
這樣就不會因一時的熱情或衝動去做,
或是因一時的膽怯而不敢去做。
先好好的祈禱,個人和天主有了內在連結,才能做好分辨,
分辨是回到經驗,你所感受到的內在推動。
有時候選擇做或不做,是剎那間的事,
所以不要盲從,也不要讓自己在匆匆忙忙中隨波逐流,
很多時候剎那的迫不及待是你讓自己失去自由。
另外一個影響是長期以來自己所持有的態度,
讓我養成習慣,但這並不等同於天主的旨意。
這是為什麼每天聖依納爵要求會士每天做兩次省察,
漸漸地讓意識及覺察成為生活做人處事的風格,
能夠在任何時刻、在萬事萬物中找到天主。
做意識省察不只是要養成習慣,
有時習慣只是機械化的行為,
省察是建立個人風格,因為有自己的魂在裡面。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燃燒自己也點燃他人之火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2步驟掃描手機QR Code https://ytubl.ink/3CKA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除非聆聽認為有罪的被告答辯,
法官不該片面相信原告。“
拉丁文的法律格言「法律是善良與公平的藝術」,
說明從事法律工作不只是一門專業,更是一門藝術。
法官要秉持中立、公正及公平的原則,
不應該與原告或被告相互對立或爭執,
否則就會違反公平審判的精神。
在法律上除非有實際的證據,否則要假定這個人無罪,
另外不能片面的只聽自以為是受害者的話,
但是首先要聆聽他,給他機會訴說,
之後再讓被控者從另一個角度陳述,
證人是第三人,曾經親自看見、聽見事實的經過,
可以證明幫助判決。
聖依納爵曾經幾次因為他的靈修教導被宗教裁判官員審問,
從今天的法律觀點看,這些受審都是烏龍,
原因不是他教導異端,而是他沒有學位。
1527年在西班牙的阿爾卡拉,
依納爵和同伴們的聚會成了被猜疑的對象,
有一次警察帶走了依納爵,主教助理開始盤問證人,
竭盡所能要起訴他,最後判決無罪釋放,
但是禁止他及同伴在三年內教導任何人,
理由不是因為教的道理有任何不對之處,
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學識」。
依納爵不喜歡這個判決,但接受了。
在這種審理及判決經驗後,聖依納爵說:
「除非聽了被告之後,發現被告有罪,
法官就相信原告,那就錯了。」
所以不要只聽原告的片面之詞,
更要聆聽被告對指控的回答,
換句話說審判者要有總體觀,必須聆聽雙方的說法。
聖依納爵所強調的是,要仔細的聆聽被告才能做好判斷,
因為在這之前已經聽過原告的敘述,
他的控告或聲音是很強的,
因此做判斷時可能會先入為主,
因著單一的敘述而受到影響,做出錯誤的判決。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在一切事上發現天主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2步驟掃描手機QR Code https://ytubl.ink/3CKA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聆聽比說話容易。“
「聆聽比說話容易。」經驗中好像不是這樣,
在生活中聆聽並不容易,在對話中常常會聽到:
「請聽我說」、「聽聽我好嗎?」
代表對方不聽或沒有真實的聆聽,
從天主創造的角度看,人有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
聆聽應該比說話容易,但當人從左耳進右耳出時,
聆聽就變不容易了。
這句智語所說的是在靈修生活要達到的目標,
起步階段聆聽確實不容易,
因為天主是省話的父,祂不會向人喋喋不休,
只在關鍵時刻才發出訊息。
但祂是一位好的聆聽者,也教導人學習聆聽,
依撒意亞先知的經驗是
「祂每天清晨喚醒我,喚醒我的耳朵,
叫我如同學子一樣靜聽。」(依 50:4)
有品質的聆聽與說話,基於個人的個性和修養,
為有些人要聆聽他人很難,但訴說為他來說很容易;
為另外一些人,聆聽他人很容易,
但互動時你要他多說幾句就很困難。
相似的,人在某些情況很容易說,
在另外一個情況就不想說也不願意說。
在團體會議中很容易看到這種現象,
在討論議題時,有人會一直重復敘述他認為重要的事,
其他人覺得這個解說並不重要。
這會造成有些人就不說了,
覺得自己不方便說或是不想說,
因為說了沒有用,寧願讓自己成為沈默者,
但此時不一定是真實的聆聽者。
在靈修生活中,先安靜下來會幫助人做好聆聽的準備,
之後聆聽天主就比較容易了。
耶穌說「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
為什麼人要嘮叨,因為和天主還沒有進入一種相互的關係,
在對話時就成為主導者,並不意識到祂的臨在,
事實上天主在聆聽,聆聽一直是祂對人的態度。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在破碎的世界中傳播基督的福音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2步驟掃描手機QR Code https://ytubl.ink/3CKA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我們渴望增益他人,在許多事,
甚至是善事,也不可行;
而去行那些不算犯罪、但不應該做的事。“
在《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中,
某些內容和華人文化有相通之處,
以中文表達更是簡潔有力,
以這句智語來說,就是「君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在什麼事上您會審時度勢,
選擇重要的事情決定堅持去做,
某些事情可以不做或暫時不做?
聖依納爵說:「為了我們渴望獲得庇益的人,
有很多事,甚至往往是好事,可以擱置不做,
而有的已經做了的事,雖然不是罪過,卻本來就不應該去做。」
有些你覺得是好事,可是可以暫時不用去做,
因為不是所有的善事我都要去做,
為的是你可以有彈性地去做更大的善事。
至於有的事你已經做了,雖然那些事不是罪過,
可是這些事本來你就不應該去做,
只是自己當時沒有做分辨就去做了。
在待人處事上渴望與天主同工,
秉持所做的是為人更大的益處、為天主更大光榮,
因此需要好好做分辨,行動之前先跟天主商量,
看看天主怎麼看?
而不是憑一時的衝動或自己的習慣去做。
《栽培領袖》作者克里斯.勞尼(Chris Lowney)指出
人做事時的盲點就是:
「我們向來就是這樣做、我們一直都這麼做」,
但是請不要把自己的習慣等同於是天主的意思,
許多時候就是因為我的習慣,
所以造成自己不思不想地一直這樣做下去。
更深入一點說,是人的性格造成這樣的行為,
強迫性地不得不幫助人家。
但這個態度和保祿所經驗的「基督的愛催迫著我」並不相同,
因為在我內的動力如果不是基督,
有可能是來自本性,這時就不應該去做了。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皈依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2步驟掃描手機QR Code https://ytubl.ink/3CKA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若我們內心有深刻,真誠的謙遜,
便可確信天主常是寬宏大方的。"
從小到現在,您以什麼態度面對「權威」?
面對權威者時您覺察自己的感受嗎?
或是停留在想法,希望自己怎樣被對待?
在祈禱時您所經驗到的天主,是怎樣的一位天主?
聖依納爵在他的時代背景,分享自己的經驗,
「幾時天主發現我們內的一種深邃的、真實的謙卑,
祂總是寬容以待。」這是一種擬人化的說明,
用人的思維去想天主這樣看待人及按照人的樣子回應人。
事實上不是因為你不謙卑,天主就不以寬容對待你,
也不是看到你謙卑祂就寬容相待,
而是你準備好自己接受祂的愛,
如同蕩子比喻的父親,無條件的愛。
基本上,人和天主的來往是基於習性和意向,
傳統的靈修會把一切都歸給天主,
實際上只看到一個面向,
例如:因為你謙卑,天主就對你大方。
今天的靈修學看天主和人,已經不再是這種上下的關係,
而是彼此的連結,如同《在一切事上找到天主》的作者
引用卡爾·拉內神父所說的,我們要成為小神秘學家,
才能真正認識奧秘的天主並且和祂互動。
奧秘就是你可以嘗試從不同的面向來看,
所以今天的人要找另外一種方式用來訴說同樣的事實。
例如:因為你準備好,
所以能夠收到天主本來就想要給你的恩寵,
如果我沒有得到,問題是在於我而不是天主。
以前強調要努力祈禱,好像那位客納罕婦人一樣,
用努力來改變耶穌,因為我的堅持,改變了天主的心意。
但天主根本不需要被改變,因為祂是愛、無條件的愛,
永遠都不會改變,要改變的是我。
所以重點是,對於祂給予愛的時間及做法,
我有沒有辦法接受。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意識省察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2步驟掃描手機QR Code https://ytubl.ink/3CKA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