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宏安上人's Podcast
宏安上人's Podcast
Claim Ownership

宏安上人's Podcast

Author: 妙吉祥

Subscribed: 4Played: 1
Share

Description

這是妙吉祥法音廣播網,每天20分鐘的法音分享,祈願您法喜充滿,受用無窮!
           此系列法音的主講者,乃是位於六龜的清涼山護國妙崇寺開山宗長  上宏下安長老尼。宏安上人出家六十餘載,從不輟於廣學顯密教義,對於弘法利生之事業更是不遺餘力,不論在時間或金錢的付出總不落人後,亦常常期勉所有佛弟子,應當盡己力弘揚佛法,以廣利有情眾生!其不忍眾生苦之悲心猶如觀世音菩薩一般!上人期許這每天20分鐘的法音清流,能引領大眾有認識佛法的機緣,以開啟智慧達離苦得樂之功!

256 Episodes
Reverse
【01-2分集精要】:1. 續說本寺文殊菩薩示現金色身法像,乃表真如恆久不變之法義;右手掌向上托持水晶球,左手持如意,乃表水晶球能攝受宇宙之光,如鏡子般順成眾生事,依空性圓滿佛果位。2. 說明用心-氣力(能量、振動)-光顯(本體)-壽命之間的關係與如何運用於身口意合一之修行,以契入無量光佛之本體。3. 文殊菩薩身坐蓮花,右腳盤起左腳踩蓮等像乃表悲智行願,廣度眾生,出淤泥而不染之佛果德圓滿。在「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中有表述文殊菩薩乃是諸佛之師,亦明示文殊玄藏,出世入世,顯通三昧,廣度眾生,道場示現,久遠劫以來早已成就佛果,實殊妙難籌!
【01-3分集精要】:1. 續講「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是由釋迦牟尼佛與毘廬遮那佛共同宣說,經中有提及二尊佛都曾接受文殊菩薩的教化。另經中有一段文描述道:「一切如來大教王經瑜伽祕密金剛三摩地三密聖教法門,述經祕義。諸佛出世應物隨形,志求者智鏡玄通、念之者無幽不入,根緣感赴必藉此經。登菩提山、除去邪執,契傳三密,得究瑜伽祕要法門。窮理微妙身口意業,用智修持戒定慧學,顯現通達證如來地,以信為首〔※信為道源功德母〕,乘般若舟速超彼岸。今述曼殊之德,靈跡恒沙,聖覺無方、神力潛運,以多塵劫悲願,不住菩提一主無二尊見。為菩薩自茲金色世界來期忍土之中,於清涼之山導引群品,而即現燈現雲,及萬菩薩信生奇特現光現相之身,皆發正智,為因利益三世蒼生有趣願到菩提。次略舉經都題序目大乘瑜伽金剛性海總攝一切法金剛五頂五智尊現大聖曼殊室利菩薩顯千臂千手千鉢化千釋迦灌頂曼荼羅一切諸佛修證如來金剛菩提,具足一切法,入毘盧遮那五金剛界聖智玄通入如來佛心三密三十支金剛智鏡聖道性海故。爾時如來說示經教,法本五門,演有九品。云何法本立為五門?一者無生門、二者無動門、三者平等門、四者淨土門、五者解脫門。...
每天20分鐘法音系列-第一季: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簡稱為文殊般若經〉 【01-1分集精要】:1. 宣講文殊般若經與大眾結緣之緣起:(1)多年前與宣化上人對話中,宣化上人之提點 (2)共修文殊般若經學員多次誠懇之請法 (3)本寺為文殊菩薩之道場,在多年奉誦文殊般若經之內文後,甚感吾等實為文殊菩薩之具緣法眷,且經中世尊亦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不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即是不修佛乘。」故當開演共學此成就佛果之真如妙法。2.搜尋文殊菩薩之相關經典:大正藏第8冊、大藏經第20冊(般若部-文殊般若經上、下兩卷)、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16卷),及由趙亮杰居士所贈予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貫述」,以上最後由趙居士所贈與之經再彙編成本寺共修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版本(後簡稱為文殊般若經)。3.文殊般若經之特色:(1)經名雖為文殊菩薩所說,然實為本師釋迦牟尼佛與文殊菩薩以對話方式共同宣說的一部經。此經對話之內容均為真實、如實語,即不假方便,直說無上道,其層次更甚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2)是世尊所修行之大乘法印!(3)點明何謂才是真正的「從佛出家」與「...
【02-1講述經名】:經名「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02-1分集精要】:1. 解說經名中的「文殊師利」:乃舊譯,新譯為「曼殊室利」,其義為妙德、妙音、妙吉祥等。與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尊稱為華嚴三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阿彌陀佛則尊稱為西方三聖。2.本寺所示現的文殊菩薩相乃果地如來,非因地菩薩,為輔助世尊教化眾生而現菩薩身。此可由印光大師所造讚偈「文殊輔法王,智慧非佛莫量,圓頓教中振玄綱,妙義徹底彰,聞者直下亡情見,達本菩提到場。願如善財沐恩光,究竟證真常。願如善財沐恩光,究竟證真常。」、文殊讚「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彰。」及文殊回向偈「五臺山上紫雲開,文殊普賢下山來,身騎綠毛金獅子,腳踏憐花朵朵開。」等證明。文殊菩薩早已成佛,過去名龍種上尊王佛,現在名歡喜藏牟尼寶積佛,未來名普見佛。故「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可謂是過去佛與釋迦牟尼佛共同宣說之經典,經文內容不假方便,但說無上道。3.「摩訶」:梵音,大的意思。4. 「般若」:即妙智慧,智表有知識,不會愚痴,為理...
【02-2講述經名】:經名「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02-2分集精要】:1. 續解說經名「般若」:多涵意,故直譯其梵音。其能生三世諸佛,成就諸佛無上菩提。故學佛者均當學習!於大般若經中有云:甚深般若波羅蜜,是諸佛之母,乃世間諸法之實相。故說「佛法不離世間法,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般若智慧猶如煉金爐,投入什麼,無不鎔化!生命中任何煩惱與痛苦一旦碰到它,無不迎刃而解!2.「波羅蜜」:直譯梵音,即達彼岸(要不執著)、無生滅、究竟解脫等義。3. 凡夫眾生心性不堅固,沒定力,易迷惑於外境的生滅相而忘失般若智慧,輪迴不已!故心迷(邪)即此岸,心悟(正)即彼岸。
【02-3講述經名】:經名「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02-3分集精要】:1. 接續解說上集內容「波羅蜜」-達彼岸,細說邪心與正心。2.「摩訶般若波羅蜜」乃無上法寶,往昔帝釋天子大戰阿修羅王時屢戰屢敗,便向大梵天求救,大梵天王教其單持念這幾個字,便能戰勝阿修羅王,此外其亦有除魔之功能!3. 總的而言「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前「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乃是以人與法為名,屬別稱,後一個「經」字則屬通稱。4. 真正的佛經需有佛印可,內容絕無人我分別、自私、邪念、傷害眾生等情事。吾等在研讀佛經或助印佛經時要能辨認真、偽,否則一旦入邪,善心亦變惡心,善念亦致輪迴!5. 「經」,梵語叫修多囉,又譯作「契經」,乃上「契」諸佛之理(通真諦),下「契」眾生之機 (世俗諦也)。另尚有「徑」之意,指見性的路徑。
【03-1講述經名】:經名「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03-1分集精要】:1. 般若經講空;淨土三經則講有;方等經則〝〞真諦〞與〝世俗諦〞均有講。然而真空妙有,開權顯實,從有入空歸真性,因此有不礙空,空亦不礙有!2. 「經」,梵語叫修多囉,其義諸多,如下:契印義、貫串義、攝持義、鏡、正、徑、門、出生義、湧泉義、顯示義、準繩義、結蔓義、常 等義。3. 契經即法印,我們修行的狀態如何,必須由佛所說的經典來印證。4. 無論我們修行或度眾,都要依經教來奉行!
【03-2講述譯者】:譯者「梁扶南國三藏沙門曼陀羅仙譯」 【03-2分集精要】:1. 所謂三藏即「經」、「律」、「論」三者。2. 細說「經」、「律」之意涵:經者,梵語素呾纜,舊稱修多羅。素呾纜原義為綖(線),表示佛陀所說的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經的意義,為「常」、「法」,指佛陀的教義是永恆的真理,是常道,可為世間所取法。經,又譯作「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謂之「契」;「貫穿」諸法深義,「攝持」所化眾生,謂之「經」。3. 說明佛經真偽之判斷依據。4. 律者,梵語毗奈耶,舊稱毗尼,與尸羅、波羅提木叉同義,原義為繩綱,意譯「調伏」,指能夠調御人心,對治生活惡習的法則。又譯為「滅」,指佛弟子持守戒律,可滅除身口意三業的過惡。「律」原為佛陀針對出家弟子宣說的軌則,逐漸擴大,亦特別為在家弟子制定適合的戒規。這種指導佛弟子生活規範的佛典,稱為律藏。它將諸小乘戒法,如優婆塞、優婆夷的五戒,沙彌、沙彌尼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法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以及大乘戒《梵網經》的三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法,全收在律藏中,稱之為「律傳戒學藏」。
【03-3講述譯者】:譯者「梁扶南國三藏沙門曼陀羅仙譯」 【03-3分集精要】:1. 佛因嚴謹持守律儀,故能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之莊嚴法相。2. 戒律乃佛所制定的善法,從調整我們的內心到外表,能讓我們去除貪嗔癡三毒,達到身心自在 !3. 三藏中的「論」藏,梵語阿毗達磨,乃為破除眾生之愚痴由佛及其弟子所作。大致可分成兩類:一、「藏經論」,例如:大乘起信論;二、「釋經論」,例如:大智度論。
【04-1講述譯者及當機眾】:譯者「梁扶南國三藏沙門曼陀羅仙譯」 【04-1分集精要】:1. 續解說譯者,所謂「三藏法師」即精通經、律、論三藏之法師,而法師則是自度度人,自師師人者。2. 此部經所教化的對象:見道菩薩 [為正科生,當機眾],二乘〈指聲聞,緣覺〉菩薩及初發心菩薩 [為旁聽生]。再者,只要我們願發心去聽,縱然目前雖非菩薩,亦能結下當來與般若值遇的無上法緣!3. 見道菩薩能攝住第六意識而不散亂且令歸入法性(即轉識成智),其在二六時中,無不在定中(指心不動,而非身不動)而行一切事!4. 欲入見道位,以念佛法門為方便法之最上乘!5. 見道後能隨緣,順法性而行利生事,此即禪波羅蜜。6. 出家眾乃福田僧,因其能發心盡此一報身廣利一切眾故。
【04-2講述當機眾】:見道菩薩 【04-2分集精要】:1. 說明見道菩薩、二乘菩薩及凡夫的差別。2. 般若經是大乘經典,乃見道菩薩之行法,於中,菩薩能攝第六意識而隨緣不變,發大心,行一切利眾生之事,此亦可謂成就六波羅蜜也!3. 雖已見性,見道,然而不應執著見、求見!楞嚴經中,佛就為此而為弟子破見,經中有云「破識顯見」。4. 楞嚴經中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中有一段文如下:「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此段文乃在表破見、聞之執著,接著「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這段文即在表見性,可用來作為印證修行者見性之依據。5. 「唸佛是誰」即指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中「反聞聞自性」之法門。
【04-3分集講述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04-3分集精要】:1. 進入解經內文前,先說明凡釋經論,以分:序、正、流通之三分為法:〈一〉序分,最初敘其經發起理由、因緣,即緣起之部分也,其又細分:通序(ex.如是我聞),別序兩者。〈二〉正宗分,次正應其緣起而說法門之部分也。〈三〉流通分,終說以佛所說之法門付囑弟子或國王、帝釋護法等使流通於遐代之部分也。2. 經典之由來乃是在世尊即將涅槃時,迦葉尊者提點常隨侍在佛陀身旁的阿難尊者[常言:佛法如大海,點滴阿難心],趕快問世尊,有關佛入涅槃後,佛經結集時當以何作為遵教之印可開頭語,佛告阿難曰:當以「如是我聞」為開頭語,併以下之六成就作為證信詞。3. 在佛經序文中,通常一開始便會列出六種因緣,也就是下方的六成就,茲以本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為例說明:〈1〉信成就-如是〈2〉聞成就-我聞〈3〉時成就-一時(由於佛說法有時在人間,有時在天上,有時在定中,有時在龍宮,其所在處之時制都不同,故以「一時」為表...
【05-1分集講述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05-1分集精要】:1. 續解說「如是我聞」之義理,「如是」:是有承上,指下之義的詞。在《妙法蓮華經》中有「十如是」:十如是的「如」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語出《法華經‧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即宇宙一切萬有,森羅萬象的十種必然真理、軌則。「十如是」其解釋有通解、別解之分。就通解而言:「相」:指外在可見的形相。例如:顯示在外的善惡行為。「性」:指內在不可見的本性。諸法本性各不相同,例如:竹中有火性,因此遇緣就能產生火;眾生本自具有佛性,所以一切眾生皆能成佛。「體」:指十法界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都是以色、心為實體。「力」:指諸法潛在的功能力用。例如:磚、泥可以作為砌牆的材料;水含有動能,可以用來發電。「作」」:指依功能力用而起的作業,也就是顯在的勢力。例如:眾生身、口...
【05-2分集講述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05-2分集精要】:1. 佛的三身:舉例比喻解說六祖慧能以「非相而相,相而非相,非相非非相」來定義佛的三身(即應化身、報身、法身)。2. 法身佛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為什麼我們見不到呢?因為我們融在本俱的法身佛當中,故見不到!3. 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當我們身靜下來便能有定,進而自淨其意如虛空後,就有機會認出佛的境界。4. 經文中的「在」是處、所在的意思。5. 介紹經文「在舍衛國」,有關「舍衛國」的種種(ex. 國王、風土民情等)。
【05-3分集講述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05-3分集精要】:1. 解說經文「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典故。2. 佛教中,受完250條具足戒之後的男性出家眾,稱為比丘;對應的女性出家眾則稱為比丘尼,比丘尼要受並遵守348條戒。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比丘是梵語之譯,其義有五種,其中「乞士、破惡(破煩惱)、怖魔」稱為「比丘三義」,另兩個意思是指「出家人」和「淨持戒」。其中的「乞士」就是乞食者,有「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之意。在佛陀時代,出家人以解脫為志,專職從事心靈解脫,不事勞作,不作炊飲,以乞食為生,一心只為了修法證法解脫三界束縛。
【06-1分集講述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06-1分集精要】:1. 經文「與大比丘僧」的「僧」又名僧伽,五人以上稱為僧,即「和合眾」之意。「和合」,即指「理和」與「事和」,亦即僧眾在真理與行事方面都能和諧相處的意思。在事和方面有所謂的「六和敬」:即〈一〉身和同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悅〈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2. 經文「菩薩摩訶薩」的摩訶薩譯為大,又菩薩,梵語為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故「菩薩摩訶薩」即是大菩薩,大有情眾生。有人說菩薩摩訶薩,是指地上菩薩言。大般若經四十七云,菩薩摩訶薩,於大有情眾中,定當為上首,一般指登八地以上的菩薩,故名摩訶薩。所謂大有情眾者,是〈一〉住種性〈二〉第八預流〈三〉一來〈四〉不還〈五〉阿羅漢〈六〉獨覺地〈七〉初發心〈八〉乃至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是名大有情眾。3. 阿羅漢有三義:〈一〉應供(應受人天之供養),〈二〉殺賊(因能恆時都攝六根,故能不被六賊[即六塵]所侵入,達見、思惑皆已斷除之境地。),〈三〉無生(不再來受生輪迴)。
【06-2分集講述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皆悉已住不退轉地。」 【06-2分集精要】:1. 續講解上集大有情眾住種性之五種性介紹: 〔一、習種性〕,謂十住菩薩,研習空觀,破見、思惑,是名習種性。〔二、性種性〕,謂十行菩薩,不住於空,而能教化眾生,分別一切法性,故名性種性。〔三、道種性〕,謂十回向菩薩,因修中道妙觀,通達一切佛法,是名道種性。〔四、聖種性〕,謂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皆名為賢;此是十地菩薩,由修中道妙觀,破無明惑,證入聖位,故名聖種性。〔五、等覺性〕,謂此位菩薩,望後妙覺,猶有一等;勝前諸位,得稱為覺,是名等覺性。2. 所謂「八預流」即四向四果。聲聞依其修行之淺深而分四階之果位及其向道。即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等四對八種。向與果合則為四雙,分則為八輩。3. 辟支佛又意譯為獨覺、緣覺。辟支佛是佛教中由宿世福德、利根,善觀十二因緣而無師自證菩提,但離群索居獨自修行不說法度化眾生的聖者,因沒有聲聞弟子眾,所以佛教認為辟支佛無法像佛陀...
【06-3分集講述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皆悉已住不退轉地。」 【06-3分集精要】:1. 繼續講解經文的「自莊嚴」,大菩薩之所以能自莊嚴乃是因為其修六度萬行已達不退轉地!2. 經文「不退轉地」,於彌陀要解中所謂的「不退轉」是指:位不退(指果位已入聖流,不墮凡地受生死輪迴。),行不退(指菩薩行,恆自度度他),念不退(即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要達以上三者都不退,要八地以上菩薩才能圓滿,因為七地(又叫遠行地)菩薩尚在「有功用道」中,而八地以上則已入「無功用道」之故。3. 修六度萬行,當以般若為前導而修前五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較易圓滿,一旦六度修行圓滿,便能顯真、善、美之自莊嚴(※即自然而顯的莊嚴,而非自我表現的莊嚴。),乃是真如,坦誠,自在的展現,不會有嚴肅,緊繃(張),粗野等狀態!
【07-1分集講述經文】:「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皆悉已住不退轉地。其名曰,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無碍辯菩薩,不捨擔菩薩,與如是等大菩薩俱。」 【07-1分集精要】:1. 菩薩萬行莊嚴與人身妝(裝)飾莊嚴的差別:佛菩薩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是歷經修六度萬行,具般若智慧所顯的相,其具有能度化眾生的功德!這種莊嚴是自然,坦誠,自在不緊繃不拘束的一種慈悲!而人身造作妝飾的莊嚴,因主要是展現自我,所以難免會有緊張,拘束的情境產生。2. 我們若要修出如佛菩薩的莊嚴相,則必須要先以「戒」為骨架,然後以「六度萬行」作裝點,如是經過一段時間方能成就萬德莊嚴之相,達自利利他之功德。3. 由於佛菩薩的莊嚴相能度化許多眾生,所以裝造佛像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可謂「裝佛身裝自身,裝了佛身,凡夫身也能變金身!」。綜合以上講述,讓我們了解到:佛菩薩以慈悲利他的心行化為莊嚴相,再以此莊嚴相感化我們眾生的心,如是「以心化相,以相轉心」的殊妙,實在值得我們細細領會,並與我們常會誤解的「著相」疑惑有一釐清!4. 續介紹彌勒菩薩的誕生及其故事-1。
【07-2分集講述經文】:「其名曰,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無碍辯菩薩,不捨擔菩薩,與如是等大菩薩俱。」 【07-2分集精要】:1. 繼續講述彌勒菩薩等一群人去見佛陀,爾後出家的典故-2。2. 佛陀的三十二莊嚴相度化不少眾生,有關三十二相可參考如下連結資訊:星雲大師全集 (masterhsingyun.org) 3. 介紹文殊菩薩及其轉女成男的典故-1。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