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借鏡集 Glasses On
借鏡集 Glasses On
Claim Ownership

借鏡集 Glasses On

Author: Glasses On

Subscribed: 61Played: 96
Share

Description

在《借鏡集》中,
嘉賓們都是正在香港推動一些非主流價值的行動者。
同時他們能夠遊走於體制內外,
讓更多人看到多元社會的可能。
打開《借鏡集》
讓我們一起換上新的眼鏡,
打破日常,向實踐者學習。
It’s time to put new glasses on today.
31 Episodes
Reverse
在過去40年,藝術家、藝術教育工作者及社區藝術推動者梁以瑚(二胡婆婆),一直熱切推動香港、中國及亞洲的社區藝術——運用藝術來幫助有需要及弱勢社群。她於80年代後期創辦「越營藝穗」計劃,在越南拘留營引入各種藝術活動,以藝術及色彩來點亮監獄般的營地中那抑鬱的氛圍。在90年代初,梁以瑚在香港創辦「藝術在醫院」,並在所有社群中推動藝術與健康的理念。不僅將醫院牆壁轉變成快樂而色彩繽紛的壁畫,「藝術在醫院」還組織不同層次的治療性藝術計劃,以拉近醫護人員、社會服務、職員、病人及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她其後於2002年創辦「全人藝動」,一個慈善社區藝術組織,旨在運用藝術賦權所有人,創造一個更美好、和諧且包容的社會,尊重自己及所有人。當中,她曾協助在北京的農民工子女學校發展藝術計劃,培訓社會及社區工作者運用藝術作為社區發展的一部分。梁以瑚運用她在治療性表達藝術形式的技能,來幫助撫慰中國四川地震災區受創社會的心靈、身體及靈魂。梁以瑚廣泛在香港及亞洲展出作品,在她的個人創作中,主要探討婦女議題,也有延伸至「藝術療癒」的領域,她經常使用日常普通物件來喚起對國家之間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關注。 (翻譯自 2-woo.com)我和二胡婆婆在 JCCAC 尋樂認識。自尋樂開業以來,二胡婆婆不時走到店裡玩耍,我們也有在不同場合和她合作。之前一直沒有留意到二胡那些令人敬佩的往事,後來偶然得知有關越營藝穗的歷史,就決定要找她深入訪談。二胡婆婆常常自稱為瘋癲婆婆,她雖然頂著一把白髮,但她同時散發出有如小孩子般的好奇和活力。非常感恩能有機會和她進行這次訪談,希望大家也能從中獲益!與二胡婆婆的訪問共分爲兩集,本集為第二集。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請大家多多支持!行動支持借鏡集,可以到以下連結請我飲杯咖啡https://buymeacoffee.com/glasseson.today
在過去40年,藝術家、藝術教育工作者及社區藝術推動者梁以瑚(二胡婆婆),一直熱切推動香港、中國及亞洲的社區藝術——運用藝術來幫助有需要及弱勢社群。她於80年代後期創辦「越營藝穗」計劃,在越南拘留營引入各種藝術活動,以藝術及色彩來點亮監獄般的營地中那抑鬱的氛圍。在90年代初,梁以瑚在香港創辦「藝術在醫院」,並在所有社群中推動藝術與健康的理念。不僅將醫院牆壁轉變成快樂而色彩繽紛的壁畫,「藝術在醫院」還組織不同層次的治療性藝術計劃,以拉近醫護人員、社會服務、職員、病人及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她其後於2002年創辦「全人藝動」,一個慈善社區藝術組織,旨在運用藝術賦權所有人,創造一個更美好、和諧且包容的社會,尊重自己及所有人。當中,她曾協助在北京的各種農民工子女學校發展藝術計劃,培訓社會及社區工作者運用藝術作為社區發展的一部分。梁以瑚運用她在治療性表達藝術形式的技能,來幫助撫慰中國四川地震災區受創社會的心靈、身體及靈魂。梁以瑚廣泛在香港及亞洲展出作品,在她的個人創作中,主要探討婦女議題,也有延伸至「藝術療癒」的領域,她經常使用日常普通物件來喚起對國家之間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關注。 (翻譯自 2-woo.com)我和二胡婆婆在 JCCAC 尋樂認識。自尋樂開業以來,二胡婆婆不時走到店裡玩耍,我們也有在不同場合和她合作。之前一直沒有留意到二胡那些令人敬佩的往事,後來偶然得知有關越營藝穗的歷史,就決定要找她深入訪談。二胡婆婆常常自稱為瘋癲婆婆,她雖然頂著一把白髮,但她同時散發出有如小孩子般的好奇和活力。非常感恩能有機會和她進行這次訪談,希望大家也能從中獲益!你可以在 https://2-woo.com 找到二胡與二胡婆婆的訪問共分爲兩集,本集為第一集。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請大家多多支持!
Ray Li 李漢威擁有超過20多年的朱古力從業經驗,2016年,他受邀到台灣南投縣妮娜巧克力夢想城堡擔任廠長,帶領的台灣團隊研發的朱古力,2019年與台灣團隊共同研發的產品在有朱古力奧斯卡獎之稱的世界朱古力大賽取得1金2銀佳績。雖然奪得佳積,但他定回香港,創立自己的品牌RAYCA's CHOCOLATE 並希望在香港推廣可可文化教育,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可可朱古力及品嚐世界級美味的朱古力!在這集《借鏡集》節目中,Ray分享酒心朱古力創新製作過程,使用傳統熬糖結合科技,融入威士忌、白蘭地及本地玉冰燒等酒款,強調爆漿口感與高品質原料。訪談深入探討可可果來源、朱古力生產從發酵到研磨的步驟,與眾不同的朱古力研發過程,由香港到台灣再回來香港的故事,他的與大眾品牌差異,以及涵蓋中學生生涯規劃及社福機構活動的推廣教育工作。最後更有和大家分享有關朱古力的冷知識,幫助我們更好享受朱古力!你可以在這裡找到Rayca's Chocolate: Instagram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請大家多多支持!
Kumi Masunaga-增永紅實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Japanese percussionist and joy-affirming performer, Kumi Masunaga is a REMO artist and the Founder of Drum Jam, a drumming company based in Hong Kong.  With her vibrant music and zest, Kumi has travelled from Africa to the Americas to Asia, learning rhythms to ignite her team-building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programs. She has shared the stage with the world's change-makers such as Jane Goodall and David Beckham and performed at numerous events worldwide.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have drummed with Kumi in her drum circles, team-building sessions, classrooms, festivals, and wellness retreats since she founded Drum Jam in Hong Kong over twenty years ago.  She is trained in the evidence-based HealthRHYTHMS and is a certified Music Medicine  facilitator and Village Music Circles global trainer. During the COVID pandemic, she conducted online drum programs internationally. ​Kumi has been someone I look up to since I first met her in 2022 in her drum jam event. You can feel her energy, passion and presence when you are with her, no matter in a private chat or her drum jam session. I would love to become a person like her!We talked about her earlier years, how she learned music, how she connect music and visual images, her New York experiences where she incidentally got to see a live James Brown private gig, her decision to take care of grandma full time for 2 years when she was in her early twenties, why and how she move to Hong Kong, her years in the Lamma Island, her African drumming journey, how malaria almost costed her life, and the reason she is what is doing for the society. Hope you will enjoy the show.You can find Kumi @ InstagramIf you like more interview from us, please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our channels on Youtube, Spotify and Apple Podcast.SPECIAL SHOUT OUT !Kumi will be hosting a Drum Jam Facilitator training workshop on Oct 2025, hurray!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check it out here.
程展緯,香港藝術家,關注勞工議題,相比去製作藝術品,他更關注如何以藝術家角色演練公民身分。Luke 是我非常欣賞的人,他的身體力行,與弱勢同行的作風讓人起敬。之前一路留意他的行動,從椅子運動一路到地鐵工運,到最近他在IG 分享關於麥當勞的各種觀察,我一直都很想有機會和他親身交流,了解他的心路歷程。這次訪問分為兩集,本集為下半集。在本集, Luke分享了紐約「Public Artist in Residence」經驗,介紹不同部門如何資助藝術家自由創作,如如Mierle Laderman Ukeles在清潔部 和 Robin Nagle 於大都會博物館的例子。我們也討論了韓國電視劇《黃真伊》,了解為什麼Luke 如此被這作品感動。在這段討論中,我們談到理想的Art Scene 是什麼模樣的。Luke強調藝術應避免僵化規範,因此他嘗試通過眾籌實現自主創作,成功籌集20萬港幣支持他一年探索勞工自主的空間。他認為資金和藝術家或者NGO之間的關係,可嘗試建基於平等信任,而非由上而下的Funding Proposal模式,以釋放創意潛能。最後Luke 也分享了一些推薦的讀物,和他很少列出閱讀清單的原因。如果未看第一集的,歡迎點擊連結收看。在第一集,我們回顧了程展緯《大家的掃把》和張開口的身分證兩件作品,與及疫情期間地鐵外判工運動的總總。 第一集連結:https://youtu.be/AL9pRgl3dkk你可以在這裡找到程展緯: https://www.instagram.com/lukechinghk/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程展緯,香港藝術家,關注勞工議題,相比去製作藝術品,他更關注如何以藝術家角色演練公民身分。首先非常不好意思,拍攝上犯了一個嚴重低級錯誤,沒有細看畫面就進行拍攝,結果整個訪問咪高峰的腳架都擋住了Luke 的臉,真的對不起 Luke 也讓觀眾看不清他的臉,影響觀賞感覺,萬分抱歉呢。Luke 是我非常欣賞的人,他的身體力行,與弱勢同行的作風讓人起敬。之前一路留意他的行動,從椅子運動一路到地鐵工運,到最近他在IG 分享關於麥當勞的各種觀察,我一直都很想有機會和他親身交流,了解他的心路歷程。這次訪問分為兩集,第一集回顧了《大家的掃把》和張開口的身分證兩件作品,與及回顧了疫情期間地鐵外判工運動的總總。小時後很被甘地那種人生而平等與民同行的精神吸引,在程展緯的實踐中,我也感受到這種精神,而且多一分幽默,少一份神聖。下一集,我們會談到他外國考察的心得、黃真伊和其他作品推薦、眾籌計劃等。你可以在這裡找到程展緯 節目備註:https://glasseson.today/2025/06/27/lukeching01/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請大家多多支持!
劉天明是一位資深瑜伽導師,他同時是一位藝術行政、共融舞蹈項目帶領者、聲音治療師。這次訪問非常好玩,我們由天明中學時在CD鋪兼職所吸收到的音樂養分,一直聊到影響他生死觀的 TED Talk. 當中談及過幾次重大轉變的過程和原因,由藝術行政轉型為中學教師,及後升職為校長時卻選擇退下來照顧母親,也因這段照顧者的經歷讓他走到現在推廣共融藝術的位置。天明無論在學校或者作為瑜伽老師,都是在從事教學工作,我們當然也有談及他的教與學的歷程,他的師父們對他的影響,以及在他心目中教學是如何發生的。背景方面,天明自香港大學文學士畢業,主修比較文學及藝術史。2004年取得哲學碩士,重點研究香港九十年代現代舞發展歷史,並於2008年完成學位教師教育文憑,主修通識教育。天明過往在香港舞蹈屆貢獻良多,自2004年開始積極參與舞蹈創作、演出及策劃,曾到台北、北京、廣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交流,並於2011年以《六翻自己》平台舞蹈計劃,獲香港舞蹈聯盟頒發舞蹈年獎(舞蹈教育、社區舞蹈、學術及服務)。(來源:AAA)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葉雅澄 Claris| 一代搖擺創辦人、搖擺舞者、SlasherClaris 為香港新生代搖擺舞團「一代搖擺」 Swing Pocket 的其中一位創辦人。我和Claris 在尋樂認識。話說在幾年前正在為尋樂招聘兼職店員,當時剛剛展開Slasher 生活不久的Claris 到來應徵,我覺得可能可以透過她在舞蹈圈子的角色,為樂器店帶來出圈的機會,便開始了和她的合作。在這幾年間,一代搖擺和尋樂都在各自的範疇慢慢建立成長,於是很多時Claris 在尋樂當值的時候,我也會和她談到兩個組織的發展和問題,也談到我們各自作為團體的負責人的各種甜酸苦辣,圍爐取暖互相支持。今次和Claris 談到她在「一代搖擺」之前的經歷,包括工作假期和多次到世界各地旅遊、她最欣賞的藝術家 Ksenia 和她的線上學院、如何不停「出圈」帶小眾藝術到更廣闊的觀眾群、她眼中的搖擺舞好手是怎樣的、她對Slasher 的建議等等。精彩內容,尤其適合正在尋找各種生活可能的你, 一定能在Claris 的分享中獲得靈感與啟發。節目備註: https://glasseson.today------------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請大家多多支持!
佩佩老師 2012年開始接觸華德福教育,2016年完成台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現名為國立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辦的三年制華德福師資培訓課程,期間於台灣修讀各類華德福教育及人智學相關的課程,另於2020年在香港修畢台灣趙立真老師創立的字感教學1-5階課程。 2015年開始在Starhill星睿華德福擔任主老師,一直帶領孩子直至他們進入12-13歲共六年時間,完成小學階段的六年教學。2021年開始,再次擔任雞蛋花班的主老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榮譽文學士,畢業後主要從事報章雜誌的採訪及編輯工作,其後於不同教科書出版社工作接近八年。 我與佩佩於2017年認識,當年因機緣到星睿華德福(當時的星星小窩)擔任農耕課副班老師,因而有機會近距離觀察華德福教育。 「為什麼我以前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教育呢?如果可以的話,我想重新讀一次小學呢!」這大概是我當時對華德福教育,或者是由佩佩老師所演繹的華德福教育的感嘆。 如果你對另類教育有興趣,或者想看看現行的教育制度有什麼值得反思,邀請你一起向佩佩老師借鏡。 訪問共分為三集,本集為第三集。 第一、二集可於這裡找到: #019 佩佩老師(1/3)|華德福教育、情感主導的教育-如何將數學和情感連結、兒童發展-不同年紀的學生該用什麼筆?|華德福小學教師 https://youtu.be/wAvC6JQSkc0 #021 佩佩老師 (2/3)|家長的轉化、「華德福是過分保護的Happy School 嗎?」、對生命好奇的孩子 、華德福畢業生出路、兒童發展與科技學習|華德福小學教師 https://youtu.be/G7oV8bk20d0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請大家多多支持!
佩佩老師 2012年開始接觸華德福教育,2016年完成⁠台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現名為國立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辦的三年制華德福師資培訓課程⁠,期間於台灣修讀各類華德福教育及人智學相關的課程,另於2020年在香港修畢台灣趙立真老師創立的字感教學1-5階課程。 2015年開始在⁠Starhill⁠星睿華德福擔任主老師,一直帶領孩子直至他們進入12-13歲共六年時間,完成小學階段的六年教學。2021年開始,再次擔任雞蛋花班的主老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榮譽文學士,畢業後主要從事報章雜誌的採訪及編輯工作,其後於不同教科書出版社工作接近八年。 我與佩佩於2017年認識,當年因機緣到星睿華德福(當時的星星小窩)擔任農耕課副班老師,因而有機會近距離觀察華德福教育。 「為什麼我以前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教育呢?如果可以的話,我想重新讀一次小學呢!」這大概是我當時對華德福教育,或者是由佩佩老師所演繹的華德福教育的感嘆。 如果你對另類教育有興趣,或者想看看現行的教育制度有什麼值得反思,邀請你一起向佩佩老師借鏡。 訪問共分為三集,本集為第二集。 第一集可於這裡找到: ⁠#019 佩佩老師(一)|華德福教育、情感主導的教育-如何將數學和情感連結、兒童發展-不同年紀的學生該用什麼筆?|華德福小學教師⁠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請大家多多支持!
麗兒 - 香港馬戲表演藝術家 @flowlaiyee ​來自香港的水晶球、大環、光舞及火舞表演者。 遊走世界各地硏習,交流及演出。曾参與捷克、德國、以色列、澳洲、尼泊爾、柬埔寨等地的雜耍工作坊,其中包括瑞士街頭藝術節、意大利費拉拉街頭藝人節、阿布札比艾恩商場戲劇節、韓國水原戲劇節等。 舞台遍及秘魯、蘇格蘭、法國、韓國等國家。 麗兒也是「流空藝術工作室」主要成員,致力透過創作表演作品及建立藝術社區, 推動香港心流藝術的發展。 曾獲得獎項包括: 2021「玩轉大館馬戲季-釘孤枝熱血大亂鬥」冠軍。 2024「釜山國際表演藝術節」金獎 與麗兒認識了十年有多,可以說見證著他如何建立他的表演事業。知道他很多時都是沈默寡言的人,但在這場訪問中卻見識到他心思細密、條理分明的一面。 今集我們談到: - 麗兒的雜耍表演背景和經歷簡介,如何從圖書館管理員變成雜耍藝人 - 在香港做街頭表演的挑戰和困難和走出去外國交流學習的重要性 - 表演設計與創作理念 -由用什麼器材、如何和製作人簽合約到如何收打賞等等 實戰攻略, - 演出前後身體狀態的管理和調整 - 生活狀態和未來規劃 。 這一集非常適合有心往表演藝術方向進發的朋友收聽,從如何學習專項到如何建立表演相關的事業,我們都有談到。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節目備註:https://glasseson.today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請大家多多支持!
佩佩老師 2012年開始接觸華德福教育,2016年完成台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現名為國立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辦的三年制華德福師資培訓課程,期間於台灣修讀各類華德福教育及人智學相關的課程,另於2020年在香港修畢台灣趙立真老師創立的字感教學1-5階課程。 2015年開始在Starhill星睿華德福擔任主老師,一直帶領孩子直至他們進入12-13歲共六年時間,完成小學階段的六年教學。2021年開始,再次擔任雞蛋花班的主老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榮譽文學士,畢業後主要從事報章雜誌的採訪及編輯工作,其後於不同教科書出版社工作接近八年。 我與佩佩於2017年認識,當年因機緣到星睿華德福(當時的星星小窩)擔任農耕課副班老師,因而有機會近距離觀察華德福教育。 「為什麼我以前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教育呢?如果可以的話,我想重新讀一次小學呢!」這大概是我當時對華德福教育,或者是由佩佩老師所演繹的華德福教育的感嘆。 如果你對另類教育有興趣,或者想看看現行的教育制度有什麼值得反思,邀請你一起向佩佩老師借鏡。 訪問共分為三集,本集為第一集。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請大家多多支持! 節目備註:https://glasseson.today
鍾敬文 Kingman Chung | 音樂治療師 國際音樂治療中心 (IMTC) 創辦人及總監 你說我在創科有限公司 (Hear I am) 行政總裁 Music Flow 音樂流 創辦人 註冊音樂治療師(澳洲) 澳洲墨爾本⼤學⾳樂治療科臨床督導 瑞典Bunne Music Method 認證一級督導 澳洲昆士蘭大學音樂治療碩士 澳洲昆士蘭大學音樂及心理文學學士 腦神經音樂治療深造文憑 音樂引導想像二級文憑 新生兒加護照顧音樂治療二級文憑 Gottman Method 婚姻伴侶關係輔導治療二級文憑 香港音樂治療協會主席 (2016-2020)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榮譽顧問 音樂共悅節(香港) 幹事 香港音樂治療協會會員 (HKMTA) 澳洲音樂治療協會會員 (AMTA) KingMan的服務對象包括癌症病人、中風病人及物質濫用人士等。除了提供音樂治療服務外,亦曾與其他治療師合作出版原創兒童音樂專輯。 他現時主要的工作是提供大型社區音樂治療服務,包括屯門銘琪癌症合唱團、樂隨風合唱團,亦在不同機構提供講座和培訓。另外,作為國際音樂治療中心(IMTC)的總監,KingMan亦負責設計和創新不同音樂治療課程及工作坊,希望為中心的服務加添創意,務求受助者能夠在一個好玩、開心的音樂活動下達到目標。 節目備註: https://glasseson.today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請大家多多支持!
梁宇正是一位香港音樂家,畢業於劍橋大學及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取得民族音樂學碩士學位。他積極於香港進行中亞及西亞傳統音樂的推廣、演奏及教育工作。他曾跟隨音樂先驅Alisher Alimatov和Guzal Muminova學習,能演奏多種中亞地區的樂器,並擅於演奏起源於烏茲別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的二弦琴都塔爾(dutar)。 他多次以策劃人及音樂總監的身分參與多個音樂演出和展覽,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的音樂會暨圖片展(2022)、香港科技大學的「歐亞之間:中亞、高加索和中東的傳統音樂和服飾」 (2021) 展覽及一系列音樂會、以及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從波斯出發,聽繪中亞/西亞/西域音聲」(2021)。他與友人聯合創辦了音樂團體The Nur Collective,致力推廣與發掘歐亞及北非地區的音樂傳統與文化。 Eugene 於2024年9月開始,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SOAS) 修讀民族音樂學博士課程。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請大家多多支持!
楊秀卓 Ricky Yeung 自70年代起活躍於香港藝壇,以繪畫、雕塑、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作為媒介。作品曾於香港藝穗會、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館、香港科技大學、香港視覺藝術中心、Para Site 藝術空間、沙田大會堂、香港大學、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等地方展出。 楊秀卓於中學畢業後於跨國公司任職會計,直到39歲之齡重新進入校園,於港大修讀比較文學及美術史。 畢業後於90年代中投身藝術教育,當了18年中學藝術老師,直至退休。退休後曾任教嶺南大學、理工大學和香港藝術學院藝術相關課程. 楊Sir 幾十年來接受過無數次訪問,當中大部分是和他的藝術創作或者教育理念相關,部分也可能是比較即時性的,對當下社會的意見。因此在和楊Sir 研究究竟這次訪談要說什麼時,我們聚焦一些他有關他個人的經歷,尤其是從來沒有說過的部分。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訪問當天我們由上午十一點半,一直講到夜晚六點半,要不是他七點有約,我懷疑我們會一直聊到九點。 面對這樣長的訪問稿,沒有辦法,要將訪問分為四集。四集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集 - 楊Sir 孩童時期到青年時期所受的文化影響。 https://youtu.be/bqXOnoz8_kQ 第二集 - 青年時期尋找自我時的經歷,從宗教狂熱到藝術狂熱。 https://youtu.be/YSP6byfiqNM 第三集 - 到歐洲遊歷和回來後決定重新讀大學的過程。 https://youtu.be/jxdZdIv_dmY 第四集 - 「教育家是什麼?」以楊Sir 的恩人陳耀華校長為例。與及楊Sir 的教學心得。** (本集) ------------- 節目備註: https://glasseson.today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哦!請大家多多支持!
楊秀卓 Ricky Yeung 自70年代起活躍於香港藝壇,以繪畫、雕塑、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作為媒介。作品曾於香港藝穗會、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館、香港科技大學、香港視覺藝術中心、Para Site 藝術空間、沙田大會堂、香港大學、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等地方展出。 楊秀卓於中學畢業後於跨國公司任職會計,直到39歲之齡重新進入校園,於港大修讀比較文學及美術史。 畢業後於90年代中投身藝術教育,當了18年中學藝術老師,直至退休。退休後曾任教嶺南大學、理工大學和香港藝術學院藝術相關課程. 楊Sir 幾十年來接受過無數次訪問,當中大部分是和他的藝術創作或者教育理念相關,部分也可能是比較即時性的,對當下社會的意見。因此在和楊Sir 研究究竟這次訪談要說什麼時,我們聚焦一些他有關他個人的經歷,尤其是從來沒有說過的部分。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訪問當天我們由上午十一點半,一直講到夜晚六點半,要不是他七點有約,我懷疑我們會一直聊到九點。 面對這樣長的訪問稿,沒有辦法,要將訪問分為四集。四集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集 - 楊Sir 孩童時期到青年時期所受的文化影響。 https://youtu.be/bqXOnoz8_kQ 第二集 - 青年時期尋找自我時的經歷,從宗教狂熱到藝術狂熱。 https://youtu.be/YSP6byfiqNM **第三集 - 到歐洲遊歷和回來後決定重新讀大學的過程。** (本集) 第四集 - 「教育家是什麼?」以楊Sir 的恩人陳耀華校長為例。與及楊Sir 的教學心得。 ------------- 節目備註: https://glasseson.today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哦!請大家多多支持!
楊秀卓 Ricky Yeung 自70年代起活躍於香港藝壇,以繪畫、雕塑、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作為媒介。作品曾於香港藝穗會、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館、香港科技大學、香港視覺藝術中心、Para Site 藝術空間、沙田大會堂、香港大學、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等地方展出。 楊秀卓於中學畢業後於跨國公司任職會計,直到39歲之齡重新進入校園,於港大修讀比較文學及美術史。 畢業後於90年代中投身藝術教育,當了18年中學藝術老師,直至退休。退休後曾任教嶺南大學、理工大學和香港藝術學院藝術相關課程, 楊Sir 幾十年來接受過無數次訪問,當中大部分是和他的藝術創作或者教育理念相關,部分也可能是比較即時性的,對當下社會的意見。因此在和楊Sir 研究究竟這次訪談要說什麼時,我們聚焦一些他有關他個人的經歷,尤其是從來沒有說過的部分。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訪問當天我們由上午十一點半,一直講到夜晚六點半。(如果看youtube 的朋友,可以看到由第一集天亮到第四集天黑的過程)要不是他七點有約,我懷疑我們會一直聊到九點。 面對這樣長的訪問稿,沒有辦法,要將訪問分為四集。四集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集 - 楊Sir 孩童到青年時期所受的文化影響。 第二集 - 青年時期尋找自我時的經歷,從宗教狂熱到藝術狂熱,與及進入香港藝術圈的經歷。(本集) 第三集 -  到歐洲遊歷和歐遊回來後決定重新讀大學的過程。 第四集 - 「教育家是什麼?」以楊Sir 的恩人陳耀華校長為例;楊Sir 的教學心得。 節目備註: https://glasseson.today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哦!請大家多多支持!
楊秀卓 Ricky Yeung 自70年代起活躍於香港藝壇,以繪畫、雕塑、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作為媒介。作品曾於香港藝穗會、香港藝術中心、香港藝術館、香港科技大學、香港視覺藝術中心、Para Site 藝術空間、沙田大會堂、香港大學、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等地方展出。 楊秀卓於中學畢業後於跨國公司任職會計,直到39歲之齡重新進入校園,於港大修讀比較文學及美術史。 畢業後於90年代中投身藝術教育,當了18年中學藝術老師,直至退休。退休後曾任教嶺南大學、理工大學和香港藝術學院藝術相關課程, 楊Sir 幾十年來接受過無數次訪問,當中大部分是和他的藝術創作或者教育理念相關,部分也可能是比較即時性的,對當下社會的意見。因此在和楊Sir 研究究竟這次訪談要說什麼時,我們聚焦一些他有關他個人的經歷,尤其是從來沒有說過的部分。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訪問當天我們由上午十一點半,一直講到夜晚六點半。(如果看youtube 的朋友,可以看到由第一集天亮到第四集天黑的過程)要不是他七點有約,我懷疑我們會一直聊到九點。 面對這樣長的訪問稿,沒有辦法,要將訪問分為四集。四集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集 - 楊Sir 孩童到青年時期所受的文化影響。 ** 第二集 - 青年時期尋找自我時的經歷,從宗教狂熱到藝術狂熱。 第三集 -  到歐洲遊歷和歐遊回來後決定重新讀大學的過程。 第四集 - 「教育家是什麼?」以楊Sir 的恩人陳耀華校長為例;楊Sir 的教學心得。 節目中提及的人事物,可到節目備註參考。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哦!請大家多多支持!
這集和以往的節目來個大翻轉,邀請了 Kevin 郭立文作為客席主持來訪問我。 在這集對談中,我們談及了我自大學畢業以來的不同經歷。包括從研究助理、到印度學習瑜伽、成為瑜伽導師、學習務農、半農半瑜伽的日子,到後來開辦了觀瑜伽和尋樂香港冷門樂器店的經歷。 在後半我們談及對時間管理的方法;創業和守業的分別;如何在生意上放手,讓錯誤成為學習燃料等等。 Kevin 本身是一位配音員以及聲線導師,我和他合作多年,一同舉辦過多場和聲線研習相關的活動。雖然和他年齡上相差了十幾歲,但我們之間完全沒有代溝,是一位難的可以咁玩得前輩兼朋友。 他是《借集集》第二集嘉賓,在這裡可以收聽我們當時的訪問。 你可以在這裡找到 我,Hinson @ Museek Studio 節目備註: glasseson.today --------------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於各大平台 "Like Share Comment Subscribe", 讓更多人看見《借鏡集》 *歡迎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最喜歡這集那個部分吧! 鳴謝: Taki 幫忙本集剪接 懇請大家在Podcast平台及youtube 中給予《借鏡集》節目評分點讚,這樣能幫助我們的節目吸引更多聽眾的注意哦!請大家多多支持!
這是共兩節訪問的下半,這裡收聽上集。 在香港,學音樂的人很多,靠音樂謀生的人不多。 在香港,彈鋼琴吉他的人多,打 Handpan 手碟的人少。 在香港,售賣樂器的人不多,製作樂器的人極少。 而在香港靠手碟製作、推廣、教學為生的,暫時就只有Panlab. Panlab 創辦人丁浩峰自 2017年起在香港推廣手碟文化,而有物理學碩士背景的阿丁更選擇了親自製作手碟,這條非常艱難的道路。 在這節對談,我們從他的音樂教學理念開始,談到香港人最喜歡的「考級」。究竟「考級」在音樂推廣上有什麼作用?又有什麼反彈? 每一種樂器都有自己的物理限制,阿丁會如何理解這些限制,又會如何嘗試打破這些限制? 手碟這種樂器現階段還算是小眾樂器,Panlab 作為一家商業機構,他是如何理解自己的市場定位?現在的Panlab 發展方向又是如何的呢? 最後我們也有談到阿丁如何看待「失敗」,與及他對「學習」這個主題的一些意見。 你可以在這裡找到 阿丁 @ Panlab: https://www.instagram.com/panlabhk/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