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好好談人權(三)人權教育的議題與實踐
好好談人權(三)人權教育的議題與實踐
Claim Ownership

好好談人權(三)人權教育的議題與實踐

Author: 人權會/國教院

Subscribed: 1Played: 0
Share

Description

你印象中的人權行動是什麼樣貌呢?在大街上拉著布條激動吶喊?或是鼓動民眾佔據政府辦公大樓?事實上,推動人權保障的人士花了更多時間,思考如何把他們看到的人權問題講得更清楚。在這個節目裡,我們將邀請到不同領域的人權專家,來與您一起「好好談人權」。

10 Episodes
Reverse
受訪者: 潘儀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倡議經理 吳芳蕙 / 新北市江翠國中教師 如果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人權,似乎會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然而,有時候,一封信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寫信馬拉松的支持者透過文字的力量,持續為權利受到損害的人們發聲,無論身在何處,信件、推文、連署能夠集結成力量,幫助受到侵害不再受到酷刑、騷擾或是不公正的監禁。(資料引自國際特赦組織,「寫信馬拉松」簡介)。 接近並且實踐人權,其實很簡單。本次的節目邀請到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潘儀經理以及在校園中推動寫信馬拉松活動的江翠國中吳芳蕙老師,一起來了解國際特赦組織所推動的人權教育,以及學校教師與該組織合作的經驗。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受訪者: 翁麗淑 / 新北市鷺江國小教師 我國於103年立法施行《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將《兒童權利公約》引入國內。兒權公約之要旨在於肯認兒童為權利之主體,並享有公約所記載之權利;易言之,在兒權公約引進國內之後,如何為兒童賦權,當為我國社會應積極努力的新課題。有鑑於絕大多數兒童的生活中心均以校園中的學習為主,因此教育機構承擔了兒童賦權的任務。如何藉由課程的設計與教學的實踐促進兒童賦權,也是每位教師面臨的新挑戰。 本集節目將邀請長期關心兒童權利發展,並致力於教學實踐的新北市鷺江國小的翁麗淑老師,來與我們分享如何藉由課程的實踐與日常的班級經驗,逐步帶領兒童思考人權與實踐人權,成為負責任的權利主體。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受訪者: 楊素芳 / 臺南女中公民科教師 王聖淵 / 陽明高中數學科教師 人權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增進每一個人對於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使得個人及其尊嚴能夠全面發展、所有人都能切實成為自由社會的一份子,人權教育的工作牽涉甚廣,必須仰賴政府部門、學術界、社會團體以及學校共同努力(資料引自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權教育》簡介)。 因此,本集節目邀請到臺南女中公民科楊素芳老師以及陽明高中數學科王聖淵老師接受訪問,兩位老師將會分享他/她們如何在教育現場實踐人權教學,如何將抽象的「人權」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融入學科。此外,兩位老師也將分享過去協助其他老師發展人權課程的經驗,以及學生對於人權融入數學課程的反饋。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受訪者: 羅德水 /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文宣部主任 教師法於108年修訂,對於教師的權利與義務進行更為周全的規範。然而新修的教師法上路後,在教育現場仍遭遇諸多困難與實踐上的挑戰。當前臺灣社會日趨開放多元,家長、學生等利害關係也更習慣於針對校園中的問題表達意見。在這樣的趨勢下,新修的教師法是否可以適當達成其第1條所稱「保障教師工作及生活,提升教師專業地位,並維護學生學習權」之立法目的,值得做進一步探討。 本集節目將邀請兼具教學、行政與工會經驗的羅德水老師,從教師法的修訂出發,深入分析社會各界關心的不適任教師處理與輔導管教等實務議題,進而討論如何重建互信的親師關係,保障教師與學生權利,共創教育的雙贏。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受訪者: 羅德水 /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文宣部主任 老師是勞工嗎?可以組織工會嗎?教師組工會就與學校對立將影響學生受教權?關於教師工會,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誤解呢? 經過許多人的努力,自2011年五一勞動節開始,臺灣的老師也可以組織工會了,但社會上似乎仍然有一些誤解。為何教師要組工會?成立工會能幫助教學品質嗎?今天特別邀請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文宣部主任羅德水來跟大家談談教師工會的實踐與挑戰。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受訪者: 湯梅英 /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授 學生們的每一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學校,然而校園人權教育推動已行之有年,卻似乎停滯、限縮在課室的教學活動,難以塑造校園整體的人權環境,學者因而提出「校園人權溫度計」此一工具。「校園人權溫度計」以世界人權宣言內涵為核心,尤其是教育基本權利相關概念,轉化為校園的情境,共計25 項題目,老師帶領學生一同討論。其目的在於藉由課程教學活動,師生共同參與,檢視所處的校園和教室環境,理解「校園人權溫度計」的每項問題所蘊含的國際人權標準,討論校園環境中需要關注的特定議題,並發展、研擬適切可行的行動計畫。 本集邀請到臺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湯梅英教授為我們介紹校園人權溫度計的內涵,以及她使用這項工具檢視校園人權狀況的經驗,並提出她對改善當前人權教育的建言。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受訪者: 張弘潔 / 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我還小,但我能改變世界》為2019年發行的一部法國紀錄片,全片聚焦在多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他們分別只有10到14歲,卻不因年齡而將自己設限,他們都意識到因為貧窮而受到影響的生活現狀,無論是教育、經濟或社會面,他們勇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並付諸行動,企圖翻轉生活中所看見的不公義,希望透過個人微小的力量來改變世界。(資料引自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我還小,但我能改變世界》簡介)。 本集節目邀請長期研究兒少公共參與的張弘潔教授分享觀片心得,同時對照她的經驗,思考該片的行動主義與臺灣本地實踐之間可能的對話。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受訪者: 張育萌 /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 林思愷 / 東吳大學政治系學生 台灣是全球少數禁止18歲公民投票的地方之一,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是史上首次修憲案的「公民複決」,如通過可望增加41萬年輕一代選民,這對台灣青年參與有什麼影響?社會上有少數反對聲音,背後又反映了什麼?(資料引自BBC NEWS中文,《台灣九合一選舉:18歲要服兵役卻不能投票,「被偷走」的公民全這次能討回來嗎)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成立於2018年,致力於推動青年世代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期待建構一個成熟理性的公民社會。本集節目邀請到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的張育萌理事長以及參與過青年培訓的林思愷同學,一同來分享推動「18歲公民權」的過程,以及公民權之於青年參與的重要性。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受訪者: 張寒瑋 /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 說起氣候變遷與人權的關係,可能許多人都很難將兩者連接起來;然而,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只是狂風、暴雨、水災、旱災等現象,更是深切影響生活其中的人,一旦環境受到傷害,就會先傷害到那些最脆弱、最無法發聲的群體(資料引自聯合報報導,《承接住氣候變遷-「台灣青年」不做配角,行動ing》)。 台灣青年氣侯聯盟成立於2012年,是台灣第一個以「青年自主」以及「氣候領域」為主角的非營利組織,努力在國際間搭起橋樑,促使青年世代與國際趨勢串連。本集節目邀請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張寒瑋偉理事長,理事長將會分享台灣氣候聯盟是如何串聯台灣以及國際的青年世代,為極端氣候的受害者一齊向世界各國的政府發聲。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受訪者: 苗元紅 / 台灣大學社工系研究計畫助理 江瑜庭 / 台東縣育仁高中學生 不管在哪個國家或社會群體中,兒童與青少年總因為身心未臻成熟,表達與行為能力都還在發展中,基本人權因此較容易受到忽視甚至侵犯,所謂的「大人」與「小孩」之間往往存在不對等的權力關係,甚至在傳統家庭教育中,發表意見的孩子總是會被大人訓誡「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囡仔人有耳無嘴」,剝奪了兒少為自己發聲的權利(資料引自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權權之心》專欄)。 為了讓整體社會更重視兒少權益,多年來政府積極建立兒少的社會參與途徑,除了給予兒少發聲的的管道,也積極落實他們被聽見的權利;本集節目邀請到長期進行兒少培力與兒少相關權益推動的苗元紅社工師,以及在參與公共事務上有豐富經驗的江瑜庭同學,分享接受或推動兒少培力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