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黃淑文心靈書房

黃淑文心靈書房
Author: 黃淑文
Subscribed: 41Played: 320Subscribe
Share
© 2025 黃淑文心靈書房
Description
黃淑文,作家,心靈繪畫老師、色彩諮詢師、YAI國際靜心引導老師,並為部落客百傑「文學創藝類」金牌獎得主。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畢業,任職國中教師7年,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作品獲臺灣創造思考教學優異獎。因為養育兩個孩子,重拾當作家的夢想,2005年辭去教職,成為專職作家。
2013年,帶著20年前任教時,保留的一張學生14歲時所繪櫻木花道的插畫,到監獄探視該生後,發願終身成為受刑人的老師。
為了完成西藏長篇小說,用兩年半的時間完成11萬個大禮拜,並在西藏薩嘎達瓦佛月,親自到釋迦牟尼佛前,用大禮拜環繞大昭寺八廓街一圈,於2020年出版獻給讀者的生命之書:《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教育部‧國家圖書館評此書為「透過文字療癒心靈,是激勵讀者靈性成長的小說」。為博客來心靈勵志年度百大暢銷書。
讀淑文的書,就如她牽著我們的手,和她一起走過生命的巡禮。淑文的文字,就如她的人,質樸溫暖,真誠坦白。
邀請你,和淑文一起探索心靈,用愛讀懂真心,讀懂你自己。
淑文的作品:《太陽與生命之樹:愛的覺醒之旅》《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人生難免會有傷》《在愛裡活著》《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最長的辭職信》《趁著年輕去流浪》(雲門流浪者計畫)《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媽媽的讀心術》等九本書
黃淑文心靈書房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free.sun.heart
小額支持淑文的Podcast
https://www.buzzsprout.com/2320190/support
49 Episodes
Reverse
常有讀者問我感情的問題,到底要留住對方,還是要離開對方? 如果是我,我會問自己:「我是一個可愛美好的人嗎?如果我不夠可愛,把自己搞得亂糟糟,這樣對方離開我是正常的。」 如果我是個可愛美好的人,對方離開我,我還是有能力追求自己的幸福,那麼我還怕甚麼呢?! 傷心難過,是難免的。但是,在情感上,我們要帶一點氣魄,活出自己美好的氣魄。愛與不愛,都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可愛美好的人,這是你對自己的責任。無關乎對方愛不愛你。 《只為途中與你相遇》和《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這兩本西藏小說,都提到愛、負責與勇敢。 在《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甲木薩不斷的提醒雪雁:「學習什麼是愛之前,你必須先學習對自己負責。即使受到傷害,也要繼續你的生活,照顧好自己,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漸漸地,這個傷害,就會不知不覺轉化了。」 《只為途中與你相遇》蔣秋.森巴則是鼓勵洛桑在愛裡勇敢:「作為勇士的第一個考驗,就是對自己誠實。把握活著的每一個當下,把能量用在對自己有幫助的事上,先照顧好自己,安頓好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之後不管在愛裡受到甚麼考驗,自...
重新再看日劇《初戀》,最後一幕,女主角跟兒子說的一段話,還是很觸動我。 她說:「你不需要遵照別人的期望而活,你有權堅持自己的選擇。就算那是錯誤,就算會失敗,在你的人生中也總會有些意義。」 在劇中,男女主角表面上是尋回初戀的愛人,實際上,則是尋回年少的自我,以及未竟的夢想。在我看來,如果只是尋回初戀情人,卻仍舊失去自己,繼續被現實磨損,整齣劇就失去了靈魂和精彩。 初戀情人,不見得是自己的最愛或最適合自己的那個人。初戀之所以難忘,是因為第一次談戀愛的自己所付出的情感,總是最純粹、最真摯的。(那怕當時還不懂得愛是什麼)。正因為愛的太深、太傻,有時反而不知如何面對當時的自己。 大家還記得《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書中,朵拉的愛情嗎?朵拉因為初戀的情傷,足足過了十年,才有勇氣返回當時初戀之地。朵拉的初戀情人在最後一次見面時,送給朵拉一朵紅玫瑰。 十年了,那個地方已經成為一片荒蕪,回想過往的一切,眼淚溼了朵拉的衣襟。她突然很想把雜草全部割除,或許可以找回一絲絲的平靜。面對傷心的回憶,一邊拔除雜草,流汗、流淚,其實也是一種情緒的釋放...
每次在山上散步,我總會走到一個池塘,去看看池裡的蓮花。它總是靜靜的綻放著,似乎在等待著著什麼。 有時,又好像不為了什麼,只想這樣靜靜的綻放著,給予這塊土地,一種活著的幸福。 我好喜歡這種靜謐的幸福,而這種幸福的照見,似乎只存在我和蓮花之間。我懂蓮花的純淨,而蓮花也懂我懂它。就像認識好久的朋友一樣。 或許是從小在鄉下長大,又在淡水山上住了20幾年,我的創作都離不開生活的花花草草。 我把蓮花給我的觸動和陪伴,寫進《只為途中與你相遇》P.236,而在《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則引用泰戈爾《漂鳥集》的故事: 小花問太陽:「我想要敬拜您,用什麼方式比較好呢?」 太陽說:「妳就安安靜靜,簡簡單單地,找到妳的純淨。」 《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書裡,達瓦對雪雁說起這個故事時,表達了他對愛的想法。達瓦說: 「一般人面對愛,往往只想要一個承諾和答案。但是,太陽並沒有要小花做出選擇,也沒有給它任何答案,而只是要它安安靜靜的回到內在的純淨,這是這個故事最動人的地方。 回到內在的純淨,你就能...
有讀者問,看到自己所愛的人在痛苦中飽受折磨,而自己能做的都做了,該講的也都講了,卻仍然愛莫能助,怎麼辦? 《只為途中與你相遇》和《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這兩本西藏小說,都提到自他交換。 自他交換簡單的說,就是願意把對方的苦,當作自己的苦去理解對方。當你能夠理解對方的痛苦,與對方的痛苦達到同一個頻率,自然就能把愛傳到對方的心底。這就是所謂的「同頻」「共振」。 自他交換的前提,是自他平等。也就是,把你當作他,把他當作你。淑文在書裡提到的「自他交換」,並不是把對方的痛苦吸進來,讓自己去取代對方的痛苦。自己看別人承受痛苦已經夠痛苦,再把別人的痛苦吸進來,苦上加苦,實在太不健康了,這並不是我書中「自他交換」的本意。 如同我在《只為途中與你相遇》第252頁所寫,「把對方的痛苦吸進來」,其實是把對方的痛苦吸進來放在自己的心上去理解,「我的心和他的心在一起」。當你和對方是在同一個頻道上,對方感受到你真的能讀懂他,了解他,這時把愛的能量傳遞過去就容易多了。 我們可以把「自他交換」,歸納為三個階段來理解:「#傾聽-#接納-#解決問題」。...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黃淑文2025年6月的新書。 《只為途中與你相遇》:所有發生,都是靈魂的印記和許諾。 我們常因靈魂的思念而產生情執,卻忘了靈魂的許諾,是互相的。就像訂契約一樣,時間一到,或兩人的債務已結清,合約就立刻解除。 《只為途中與你相遇》有一段文字,淑文想獻給面對愛(情)的逝去,一直耿耿於懷的朋友: 「當一個人離開,一定是你們之間的情債已經還清。不管是怎麼離開,結束了就是結束了,當對方對你已經沒有任何念想,你再怎麼強求都無濟於事,不如勇敢的放手,讓緣份自己去流轉。 有一天,緣又來了,也許會以不同的樣子,不同的形式再碰面也說不定。」 緣起,緣滅,都有一個時間點。那個時間點,不是我們凡人的腦袋可以看透。既然如此,何不讓一切隨緣? 除了愛情的釋懷,在書中,淑文也提到一個親情故事。女主角洛桑有個鄰家伯母,她的孩子年紀很少時就不慎墜入山崖而死,伯母非常的傷心,以為是自己的疏失,或觸犯了甚麼鬼神,終身鬱鬱寡歡。 卻沒想到,也許孩子和母親的情緣短短幾年就足已還清。死去的人,也許以他們想要的方式沒有牽掛的離開。反倒是活...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破碎的生命,經過修復,換個活法,往往迸發出更驚人的力量。」這句話,出自淑文2025年的新書: 《只為途中與你相遇》:所有發生,都是靈魂的印記和許諾。 破碎的生命,這個字眼,聽起來有點悲傷。不過,就像衣服不小心破掉了,重新修補,有時候修補後的紋路,反而看起來,特別有設計感。 記得有一次,我有一條穿了十幾年的褲子,居然不小心被勾破了,我捨不得丟,拜託修改衣服的阿姨,想辦法幫我彌補,沒想到阿姨居然在破洞的地方疊上一塊布,繡上一隻蝴蝶,讓我大為驚豔。到現在穿到都褪色了,都還捨不得丟。 我想,破碎的生命,就像衣服破了一個洞。不管你願不願意,你必須先接受,衣服就是破掉了,才能談修復。修補的過程,就是順這個違緣,先暫停休息,換個活法,或許會因此蛻變成另一個嶄新的自己。 記得小時候,講話會口吃,可能是因為是左撇子被強迫換為右撇子的緣故,講話總是「我———我———我———」支支吾吾老半天,蹦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惹來周圍的人嘲笑,常常感到很自卑。 我總覺得,我的人生,往往因為我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被我自己搞砸了。在我講話口吃被嘲笑時,我總覺得我的心被撕...
#這集Podcast是淑文自己錄的喔! 大家好,我是作家黃淑文。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淑文的新書 《只為途中與你相遇》,副標題是:所有發生,都是靈魂的印記和許諾。 當初出版社討論書名,討論了很久。我特別喜歡這個書名和副標題。 #什麼是靈魂的印記呢? 就像小說一開頭 ,女主角洛桑在瑪吉阿米餐酒館遇到一位神秘女子,故意透過一張塔羅牌愚人卡,點醒洛桑: 「靈魂與靈魂之間,在降臨凡間之前,都會在未來的生命藍圖上設下一些路標和印記,作為來生相遇辨識出彼此的信物。另一方面,也提醒自己和對方,不要忘記這趟靈魂的旅程所必須完成的任務。」 這段話,很像你遺落了某個東西,你一定要返回原處去尋找。 當你不小心遺失一件重要的東西,你一定不斷的去回想,你走過那些路?跟甚麼人說話? 為了尋回所愛之物,你會不斷的反覆回想自己的習慣(習氣)會讓自己慣性停佇在甚麼地方?以至於不小心把東西弄丟了? 讀到這裡,有沒有覺察,#靈魂的本質其實是很真摯,很謙虛,會不斷透過省思回顧,#把真正遺落的東西找回來。&nbs...
#淑文西藏長篇小說《只為途中與你相遇:所有發生,都是靈魂的印記和許諾》,在六月一日正式上市。 #五月23開始在網路書店預購, #新書發表會 台北場 6/15下午2點到4點,在政大書城 台南場 6/21下午2點到4點,在何嘉仁書店民權店 去年過年,有個讀者小冠和父親起了爭執,想起淑文寫的書,於是決定用愛化解衝突。她在信上寫著:「淑文老師,過年前,罹癌的媽媽,被醫師告知第三次化療對媽媽的病情無效,全家情緒非常低落,還在初一跟爸爸起衝突,先生帶著我與小孩離家散心走走。看到老師IG動態分享,想起老師的書《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為了人生不留遺憾,決定當晚回家和父母道歉,表達自己的感謝和愛,並且好好的擁抱父母,過了很珍貴的年。愛的力量真的無限大。我知道,愛能讓生命延續下去,我們這一生就是為了喚醒愛而來。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深深觸動著我的內心,感謝老師的文字,啟發了我的靈魂。」 看了讀者的真心告白,彷彿看到我以前的影子。愛是需要學習的,我自己也是。我們永遠不知道生命會跑出什麼來考驗我們。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傷心痛苦中,尋找自我解脫、釋懷...
跟聽眾預告 #淑文西藏長篇小說《只為途中與你相遇:所有發生,都是靈魂的印記和許諾》,在六月一日正式上市。 #五月23開始在網路書店預購, #新書發表會 台北場 6/15下午2點到4點,在政大書城 台南場 6/21下午2點到4點,在何嘉仁書店民權店 #這集Podcast 早期,我還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用的是NOKIA手機。有一回,在山裡散步,不小心把手機摔了出去,我一點也不緊張的把手機撿起來。因為摔過幾次,我發現,NOKIA手機真的很耐摔,摔不壞。我突然想到,這真的很像我們的人生。如果你知道自己很耐摔,就不怕跌倒,對所有的挫折,就會泰然處之,保持平常心了。 那麼,要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很耐摔呢? 我想,一個耐摔耐磨的人生,有幾個大原則:第一:不怕摔。第二:摔了也不怕。第三:讓自己摔得有價值。 有一次,我看見記者採訪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發現他不僅鼓勵學生勇於接受挑戰,還告訴大家要習慣失敗。他說,就算是美國知名經濟學家投稿期刊發表論文,仍然會害怕被拒絕。成功是偶然,失敗反而才是常態」。李安導演也曾說:「只要撐過痛...
或許是寫書的時候,投注很多感情在裡面。常有讀者寫信跟我說,看我的書,會邊看邊哭。我覺得藉由作者的文字,讓讀者內在哭不出來的淚水,有個出口釋放出來,是挺好的事情。 年輕的時候,淑文是個想哭也哭不出來的人,這種心情並不好過,就是很多複雜的情緒累積在體內,動不動就感覺體內有一股火山要爆發。因此,我試著去找心理輔導老師,找尋很多管道,把這種累積已久的能量釋放出來。 我試了很多方法,發現對自己最有用的方式是亂畫(也就是我後來開的課程,心靈直覺繪畫)我用粉彩,用顏色,放下大腦對自己的控制,把自己內在的情緒順著直覺和色彩釋放出來。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回,我畫了一雙眼睛,很想哭卻哭不出來,我只好拿了一杯水潑向那雙眼睛,忽然間,畫中的眼睛就哭了,我也跟著畫中的眼睛噴出了眼淚。還有一些時候,我怎麼亂畫也哭不出來時,我會用力把畫撕掉,撕的非常非常碎時,反而就可以哭出來了。 埋藏在體內不曾哭出來的眼淚,能夠把它排放出來是很暢快的。每一次發洩,都覺得心裡好過很多,尤其發現那些從體內排放出來的能量,有很多是「委屈」和「憤怒」時,我真的很慶幸自己透過方法讓這些負...
一次偶然的聚會,我看到一位五十幾歲的媽媽,畫了一個圓的創作。圓裡面空空的,只有簡單幾筆塗鴉的筆觸。很奇妙,突然有個直覺告訴我,這個媽媽曾經流產。我和這位媽媽是初次謀面,對她一無所知。當她知道我從她的塗鴉畫看出她曾經流產,嚇了好大一跳。也許,她無意從圖畫訴說這個秘密,我卻從圖畫中看到空空的子宮,存在過一個生命的印記。 聽說有的靈魂會設計一段非常短暫的旅程,只為了體會曾經在媽媽肚子中,那種被全心全意呵護的感覺。雖然,寶寶只停留在媽媽肚子一小段時間,但他們已經體會了甚麼是愛,寶寶的靈魂會永遠記得那種愛的感覺,這正是他們設計來人間這段旅程最想經歷的。 在《靈魂的出生前計畫》曾經提到一段未出生孩子對媽媽的告白,他們說:「放下本來就不容易,但生命是個禮物,不論活著的時間有多少,都是一件美妙的事。在媽媽的肚子裡,那段時間我的眼睛、耳朵和我的心,都很快樂。雖然時間很短暫,但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很享受。我的死,不是妳造成的,只不過剛好我的時間到了。放下你緊抓不放的沉重負擔和負面的牽掛,去看看遇到我之前妳所做的正面美好的事。」 「雖然你看不到我們,但我們還是活著...
曾經有個朋友問我:「淑文,明知對方已經變心,我卻還對他念念不忘;明知這樣下去,只會讓自己受傷,卻克制不了自己的感情,該如何是好呢?」 我拍拍朋友的肩膀:「忘不了,表示你刻骨銘心的愛過。凡是愛過的,都會在我們的心上留下痕跡,如果忘不掉,也不要緊啊,就把這個你曾經愛過的人,當作記憶中的老朋友去思念吧!」 愛情的果實,有時是苦澀的。在愛裡,我們多多少少會受一點傷。《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朵拉對雪雁說:「不要用最終的結果,否定自己。就算對方無法給你所想要的愛,也不要懷疑你的愛,不要責怪自己愛上一個人,就算對方後來辜負了你,你最初愛上他,最初的那一念,那一份感情,對你而言都是最寶貴,最真實的。」 愛一個人並沒有錯,難過的往往是感情最後的結果。用最終的結果來責怪自己,其實是對自己再劃上一刀的殘忍。 愛情,是一面鏡子。我們透過所愛的人那雙眼睛,看到另一個自己。把每一段愛情放在自己的成長,問問自己在愛情裡學到什麼?就算感情失敗了,你也學到了經驗。 即使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至少也會因為刻骨銘心的愛過,更加了解自己,在愛裡面,原來那麼容易患得患失,有那麼多的期待,依賴,和...
很多人愛擔心。總是被各種問題困擾著。因為一直擔心,時間反而在擔心恐懼胡思亂想之中,流失掉了。 從小,我就是一個想很多的人。長大後,才漸漸找到一些應對的方式。比如,我會把煩惱的事情寫下來。如果還忍不住一直想,鑽牛角尖,就告訴自己:「我現在想的,都已經寫在紙上了,不用一直想,把自己搞的那麼累!」 當了媽媽之後,家裡工作瑣事實在太多了!為母則強,於是就養成把煩惱分類的習慣。先把煩惱分類,各就各位,一條一條列出來,再一件一件列出優先順序,想辦法解決,完成了再一條一條刪除。如此就可以看見自己,是不斷的累積煩惱 ? 還是逐漸的清空煩惱? 雖然這種方式,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卻可以安頓自己、了解自己。即使免不了還是會擔心,一旦列出優先順序,該完成的事情,即便很煩憂,還是會咬緊牙關先完成。 而那些比較棘手,一時沒有頭緒,非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我會叫自己先放著,事緩則圓,等自己更有智慧,更有能力時,再來面對解決,不致於在擔心裡面空想,一事無成。 一遍又一遍自我整理(自我鍛鍊),累積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自己思緒變清晰了。從情緒性困在痛苦,到理...
不管再怎麼親密的關係,似乎隱隱約約有一條無形的界線。不管是親情、友情或愛情,沒有拿捏好尺寸,超越了那條界線,不小心傷到自己或對方,就不叫愛了。 如何拿捏好尺寸呢 ? 我想就如同美國詩人奧利佛‧霍姆斯說:「越親近的關係,越需要圓融、謙虛有禮的對待。」我們往往因為太熟悉、太親近,反而不知不覺忽略對方、傷害對方。 因為太熟了,一開玩笑就過頭了。或者,因為太親近,講話就太直接,任意傾倒內心的垃圾和負面情緒。有時,明明知道自己錯了,卻因為太熟太親近,不知如何表達歉意,連對不起都說不出口。 還有一些情況是,因為彼此太熟太親近,就把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或者因為太愛對方,一天到晚想黏在一起,忘了愛也需要有空間,需要獨處。愛得太多,管得太多,不肯放手,不知如何進退,拿捏不準尺度,都是因為愛得不放心,沒有安全感,或者是心裡的占有欲作祟。把自己過好一點,健康一點,學習信任對方,給出自由的愛,自己反而會快樂很多。 在愛裡,需要不斷的溝通,兩個人親密的界線如何拿捏,是需要不斷地調整的。那條隱微的界線,並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當孩子長大了,或自己成長了,當你所愛的人身心...
回想自己第一次面對親人的死亡,是在小學某一天清晨,突然發現爺爺在睡夢中悄然離世。死亡來的如此突然且悄無聲息,從此卻像一把冰冷的拑子緊緊揪住我。總忍不住用童稚的眼光,半睜半閉,好奇恐懼的掀開死亡的薄紗,探看人死後,躺在棺木裡的軀殼,究竟還剩下什麼? 因此青少年時期,我看的都是探索生命的散文和各式各類的人物傳記。我很好奇,如果沒有人能保證自己可以活多久?那麼,每個人究竟要怎樣活出他的一生?才不至於留下悔恨和遺憾。 婚後,爸爸在一場手術意外昏迷辭世,望著躺在棺木裡一點也不像爸爸的爸爸,突然失去至親的遽痛,讓我再次思索「我們這一生究竟為何而來? 又為何而去?」爸爸火化後的白骨,變成我生命另一種修行。 幾年來,陸續看了許多描述死亡的書,發現「死後仍有生命」、以及「當你想起逝去多年的親人,仍能透過禱告為他們祈福和他們說話」最能撫慰我的心靈。原來,死亡不是毀滅,也不是失去所有的一切,而是轉化另一種生命的形式,繼續活著。另外,我也驚訝的發現,許多死裡逃生或瀕死經驗者,都描述自己曾經被一團溫暖、慈悲、充滿愛的光芒所包圍,並且在那裡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檢視自己一生所做過的每一件...
「改變」,是很重要的提醒。有時,我們會鑽牛角尖,是因為我們停留在原地,不願意改變。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無法理解,別人(或這個世界)為什麼那麼善變?想想 : 別人都變了,這個世界也幻化無常,你還不願意改變,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自己糾結自己嗎? 如同《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甲木薩告訴雪雁:「每一分,每一秒,你,我,周遭每個人,甚至樹上的葉子,地上的螞蟻,天上的雲朵,所有的一切,都以你不知道的速度,很細微的,悄悄的改變。每一分每一秒的你都在改變,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已經不同,別人也是。只是你不知道,有時也拒絕知道。你要容許自己改變,也要容許別人改變,因為我們就是處於一個時時都在改變的狀態。」 了解生命如此脆弱無常,宇宙瞬息萬變,有人可能因此變得很沒有安全感,不敢許下承諾,又開始另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痛苦循環。 我記得,英國作家吳爾芙將生活分為「存在的片刻」與「不存在的片刻」。 「不存在的片刻」指的是瑣碎乏味、千篇一律,被盲目的生活所淹沒,不知自己為誰而活的時光。 而「存在的片刻」指的便是偶然間迸發的直覺和內心火燄閃動的火光,你突然知道...
每隔一段時間,我會透過靜思、獨處、寫日記、出去走走,週期性的為自己做心靈打掃,學習去整理自己、清空自己,把自己帶往一個可以提供自己養分和能量的內心世界。 我很喜歡心理分析師埃思戴絲博士的觀點,她認為心靈中沒有一個東西會消失不見,所有的情緒都能帶來心靈的啟發。 不管是一觸即痛的傷口,還是潛藏在生命深處的恐懼、愛欲、與貪嗔,這些留在心上的軌跡,像一張無形的網,織就了現在的你我,有時需要我們花一些力氣去整頓。 我們不需那麼快就把憤怒或其他的情緒打發掉,在心裡向它學習,跟它對談,把它捏塑成一個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讓它以新的形式重新被釋放出來。 以探討女性生命聞名的埃思戴絲博士提供一個做法,就是在白色長形大紙張上,把關於你的生命大事年表畫出來。 想想自己從出生到現在,曾經發生哪些事情讓你的生命受損?按照時間點排列出來。 想想自己的內在有什麼東西必須死去,好讓自己能夠騰出新的空間去愛別人?或者有什麼東西是我知道必須死去卻捨不得的?用十字架標記在圖表上。 她認為為自己製作一個安息記號(十字架),就是為自己心靈那些被棄置、被荒廢、被埋藏起來的東西,提供一個安息的...
有讀者問我,有時很想把心結解開,但內心總是很害怕,不敢回想。偏偏傷心的回憶總是在沒有任何準備時,突然衝上心頭,讓自己不知所措。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如果你真的很排斥去回想不快樂的事,不妨對自己誠實,先把記憶的抽屜關起來,不要強迫自己一定要面對。 也有可能,你把「面對過去」想得太嚴重了,不妨放輕鬆,把過去所發生的,那些讓你不愉快(甚至受傷)的事,解讀為過去發生了你「不太明白」、「不太懂」的事。 現在的你,長大一點了,成熟一點了,突然動了一個念頭,想要弄明白「過去那件事到底怎麼了?」這時,你可以把過去的你,當作你的老朋友。回到過去,就像你跟過去那個老朋友打聲招呼:「哈囉!**,你當時怎麼了?你一定很委屈,很傷心吧?說出來給我聽聽好嗎? 我們一起來想想,要怎麼做才會更好」 就像安慰你的好朋友那樣安慰自己,學習跟自己說:「沒關係,出現甚麼情緒,都沒關係。」自己當自己最好的朋友,就能為自己帶來強大的療癒力量。 生命有許多傷痕,是在莫可奈何,或在雙方都不成熟的情況下造成的。有時,你被別人所傷,有時你不小心傷了別人。不管傷或被傷,都是會疼痛的。若是傷心往事突然跳上心頭...
有人因為你的存在,而得到幸福嗎?每一天,甚至活著的每一刻,你是否有覺知的,有意識的,知道自己用甚麼姿態活著? 《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書裡,朵拉跟雪雁說:「我所走過的每一個地方,我所存在的每一個時刻,我都希望每一個人因爲我而得到幸福。」 一開始,朵拉覺得,潛意識的自己,一直在等待著,前世她所愛的那個人,回到她的身邊。她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時時刻刻這樣準備著。 但後來,她發現,活著本來就該這樣。如同甲木薩的教導,「好好照顧自己,生命就會回過頭來照顧你。」我們不只是為所愛的人活著,更是為自己而活。 怎麼做呢? 首先,學習和自己對話,校準自己的心,活在你所熱愛的事物。如果妳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麼,可以先想想,妳做甚麼事,臉上馬上會出現微笑? 先去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用好的能量去轉化負面的能量。 接下來,把你渴望的影像清清楚楚的在腦中反覆演練,先用想像的,彷彿你已經得到你所渴望的那樣去想像,想的越細膩,越清晰越好,直到你所渴望的影像和信念,已經內化到你的心裡最深處。 最後要做的,就是真的去實踐,把你所渴望的,要如何實踐,一件一...
因為出書演講,認識不少讀者。多數的讀者,都非常善良。一個善良的好人,幾乎不會去做任何傷害別人的事情。照理說,生命應該充滿美善。但我卻意外的發現,多數善良的好人,活得很不快樂。剛開始,我無法理解,經過多年的觀察,我才恍然大悟。 就像《所有相遇,都是靈魂的思念》書裡,達瓦跟雪雁說的:「如果你很善良,卻執著於你得不到的,放不下你擁有的,那麼,無論你多善良,終究還是會受苦,甚至還會把痛苦帶給別人。」善與惡其實是一體。當你執著於自己的善,以善為名產生任何執念,善就變質為惡,傷了自己,也傷了別人。」 因此,心地善良不能作為你受傷不快樂的藉口,也不能成為你被別人欺負的理由,如果你心地善良卻成為一個爛好人,扛下一堆責任和重擔把自己壓垮,其實那也是自己的問題。不能受傷了,生活過不好,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推託說「都是我太善良了」才會如此。 心地善良,絕對不是錯誤。我們也不可能因為心地善良受傷,就故意把自己變成一個惡人,或變成一個不像自己的人。當你因為心地善良受了傷,反而要去思考,不能空有慈悲心,還要有智慧,我如何成為一個善良又有智慧的好人呢? 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