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Claim Ownership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Author: 黃揚名

Subscribed: 37Played: 346
Share

Description

這是一個討論心理學與生活的節目,會帶大家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心理學可以怎麼被套用。因為我喜歡看電影、看劇,也會透過這個節目來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36 Episodes
Reverse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本書,乍看之下好像是給小朋友看的,但其實它裡面藏著許多關於藝術、創作與生命的啟發。書名叫做 《米飛與藝術家們》。 這本書把大家熟悉的小白兔──米飛,放進了藝術的世界。從畢卡索、馬諦斯,到安迪沃荷,甚至草間彌生,米飛和這些藝術家們「相遇」,重新演繹他們的經典作品。你會看到米飛被點點包圍、走進立體派的畫框裡,或者融入極簡線條的構圖中。這種「跨界對話」不只是視覺上的驚喜,更讓我們思考:藝術到底是什麼?它可以怎麼進入我們的日常? 我覺得特別有趣的是,米飛原本就是一個極簡角色,單純、清澈、留白很多。當她走進藝術家的作品裡,就像是一種「對話」:藝術不必遙不可及,它可以像米飛一樣,簡單卻有力量。 📖 如果你喜歡藝術,但又覺得門檻很高,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可愛的導遊,帶你走進大師的世界。對我來說,它也提醒我們:在看似單純的日常裡,其實隱藏著許多創造力的可能。 那麼,在這一集,我們會聊聊書裡幾個精彩的篇章,也會帶大家思考──我們跟藝術的距離,是否其實比想像中更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經常面臨選擇:當遇到一件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事,是應該勇敢跨出一步,還是謹慎地停下腳步?這一集,我們將帶你從心理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經濟學的角度,深入探索「嘗試」與「不做」之間的動態平衡。 我們會談到 Carol Dweck 的「成長型心智模式」、維高斯基的「最近發展區」、契克森米哈伊的「心流理論」,以及行為經濟學中的「損失規避」與「自我效能感」。同時,也會分享實用的行動指南:如何評估風險、設計最小可行性嘗試、重構失敗,並透過刻意練習與社會支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 這不是一場單純的冒險或退縮的辯論,而是一堂關於智慧選擇的心理學課程。下一次你站在人生的抉擇點時,希望這一集能為你提供勇氣與判斷的力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大家好,今天的主題很貼近我們最近的生活經驗:「AI 會不會讓我們更自卑?」。 隨著 Google Gemini Nano 模型的推出,我們開始能夠用 AI 生成高質感的形象照,甚至連照片編修、公仔生成都做得讓人驚艷。但問題來了,當我們看到一個比真實自己還完美的 AI 版本,心裡是不是會冒出一點焦慮,甚至覺得自己不夠好呢? 在這一集裡,我會帶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拆解這個現象: 🔍 濾鏡效應與自拍畸形症:研究指出,長期使用修圖濾鏡的青少年與年輕女性,對真實外貌滿意度更低,甚至伴隨憂鬱與焦慮。 🏥 醫學觀察:整形外科醫師發現,許多年輕人拿著「AI/濾鏡美顏照」要求醫生把臉整成那樣,但現實上不可能做到。這反映了我們正用虛擬標準來審視自己。 ⚖️ 社會比較理論:過去我們比較的是同儕,現在卻是跟一個「無敵的超人」——AI 去比。這種「非人比較焦慮」(nonhuman comparison anxiety),會讓我們更容易陷入孤獨與自卑。 不過,自卑不一定是壞事。正如阿德勒說過:「自卑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回應它。於是,我也提出三個應對方向: 強化創造力:AI 再強,也還缺乏真正的動機與突破框架的能力。我們能做的是善用想像力與經驗,開創 AI 無法取代的價值。 調整控制感:學會分辨哪些是自己能掌握的(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哪些必須接受的限制。這樣我們才不會陷入無力感。 擁抱人機協作:正如 Satya Nadella 說的:「未來不是人對抗機器,而是人加上機器。」AI 不該是敵人,而是推動我們成長的夥伴。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下次看到 AI 生成的超完美作品時,先別急著覺得自己不如,而是換個角度問:「我能不能利用它,成為一個更好的創作者?」 這一集,不只聊 AI,也聊我們如何在科技洪流中找到自我價值。希望能陪你一起思考:面對超人類的挑戰,我們還能怎麼定義自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則新聞,雖然播出和錄製之間有點時間差,但我看到時心裡還是冒出一句話:「哇,也太早發生了吧!」 這新聞談的主題是——如果可以輕鬆賺錢,誰還會想努力付出? 新聞的起點是「代課老師缺額」。大家知道,以前缺老師的狀況多半發生在偏鄉或離島,可是今年情況特別嚴重,全台灣竟然有上千個代課老師的職缺無法補滿。更誇張的是,有些學校甚至放寬到「只要大學畢業就能來應徵」,因為真的找不到人了。這在我們父母那一代簡直難以想像,因為「老師」過去可是鐵飯碗,有地位、有寒暑假,人人搶著考。但現在呢?退休金改革、教育體制頻繁變動、行政與家長壓力接連而來,讓老師不再是人人嚮往的工作。 這個現象讓我想到一句話:「當工作失去了意義,再多的福利也留不住人。」這和馬斯洛需求理論呼應:人不只追求溫飽,更需要在工作裡找到成就感與意義。對老師來說,真正令人欣慰的,是看到學生因為自己的教學而成長。但如果環境只剩下壓力與消耗,那麼再有熱情的人,也會慢慢離開。 那麼問題回到一開始:如果有輕鬆的賺錢方式,我們還要不要努力?心理學研究早就注意到「金錢的觸發效應」。Kathleen Vohs 等人做過一系列 Money Priming 的實驗,結果發現當人們被提醒到「錢」時,就會傾向更自我、不願意幫助別人,甚至把人際互動看成交易。換句話說,錢會讓我們與社會情感連結拉開距離。另一個經典研究則指出,如果捐血行為與金錢掛鉤,反而會降低人們的捐血意願,因為原本的利他動機被市場價值取代了。 所以當我們的社會愈來愈強調「快錢」「高CP」,價值觀也可能隨之崩壞。醫院缺護理師、學校缺老師,正是這樣的反映。因為大家會想:既然努力付出換來的是低薪與高壓,不如去追逐看似輕鬆的收入。這不代表每個人都能當網紅或賣課致富,但這種「輕鬆致富」的幻象,確實正在影響整個世代的職涯選擇。 那麼,我們還能相信「努力會有回報」嗎?在 Adam Grant 的《給予》裡,他提醒我們:長遠來看,真正能建立影響力與信任的,是懂得給予的人。但這些 giver 需要學會保護自己,否則就會淪落在底層,被人利用。努力與付出,其實也是一種「給予」,但前提是:你要清楚知道自己想給的是什麼,並從中得到快樂或意義,而不是被剝削。 最後,這集節目想留下的一個提醒是:當你選擇要不要努力時,不妨問問自己——這是不是你想要的?這份付出能不能帶來你想得到的東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即使不是「輕鬆錢」,也依然值得。因為意義,才是讓我們在人生路上走得更久、更穩的力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一集,我想帶你聊聊一個在人際關係裡很常見,卻容易讓人心累的現象——「不匹配的給予」。 靈感來自我最近看的影集《零日攻擊》第二集,故事裡的「蛇仔」想用自己的方式對懷孕的女友好,努力賺錢、想讓她安心,結果換來的不是感謝,而是更多的誤會。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也熟悉?你覺得自己已經盡全力付出了,對方卻完全不領情;甚至認為你給的,壓根不是他想要的。 心理學研究早就注意到這種「付出與需求不對位」的狀況。從交換型關係(exchange relationship)到共同體型關係(communal relationship),再到「五種愛的語言」,不同的關係模式,其實會影響我們該怎麼給、給什麼,才能真正觸動對方的心。很多時候,我們的付出只是滿足了「自我感覺良好」,卻沒有回應到對方的需要。 這一集我會帶你從研究和生活案例出發,聊聊為什麼「你以為的好」,對方可能感覺不到;為什麼有些愛反而成了壓力;以及如何把「低效付出」轉成「有效關懷」。我也會分享幾個簡單可行的方法,讓你的善意不再卡在誤解與委屈裡,而是真正被看見、被接住。 因為,對別人好,不是做很多就叫做好,而是先瞄準對方的需求,再出手。這樣,你的心意才不會在雜音中失焦。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集我們要聊的是一本聽起來會讓某些人先倒退三步、但其實看完會默默點頭說「好像真的該做點什麼」的書:《零壓力的獨自升級:一流生產力專家教你10步驟喚醒潛能、淬鍊成功,改寫人生腳本的行動指南》。 💬 原文書名其實叫《Lead a Disciplined Life》,聽起來比中文版硬派多了。不過出版社滿貼心地幫它換上了「零壓力」的包裝,讓人比較願意打開來看,這點我非常理解(畢竟我自己那本書當年也被質疑太強調「高效」了😅)。 這集我們要聊的不是「怎麼變超人」,而是—— 📌 自律到底是什麼? 不是意志力,不是壓抑衝動,不是每天早起五點跑十公里。而是一種「無論情緒如何,都能依照自己的價值與目標行動」的能力。真正的自律,會讓你活得更有自由。 📌 那些你以為的自律,其實是迷思: ❌ 自律是靠意志力硬撐? ❌ 自律很苦,是控制和壓抑? ❌ 自律讓人不自由? 這些,其實都不是。 📌 三個幫你開啟自律之路的小技巧: 🎧 誘惑綁定法:把「想做的」綁在「該做的」上,比如散步時才能聽 podcast。 📓 記錄行為模式:知道自己哪裡跌倒,才知道該怎麼爬起來。 💤 睡眠品質管理:這不是廢話,是真的根本。 📌 十步升級行動指南,從內在動機開始 這本書不是要你一夜成仙,而是一步步從「清楚自己為什麼想變好」開始,到「建立儀式感」「找榜樣」「學會體諒自己」,作者戴萌扎哈里斯(Damon Zahariades)也不是天生自律,他走過失控的低谷,也慢慢練出了一套不靠罵自己也能進步的方法。 💡 我特別喜歡作者提醒的一點:「自律不是自我虐待,而是照顧自己的一種方式。」對自己好一點,不代表你軟弱。你只是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 所以,這不是一本教你怎麼更拼命的書,而是一本讓你了解:「我可以不靠外力,慢慢變成更穩定、更喜歡的自己。」 🔖 推薦給誰? 常常覺得自己沒意志力,什麼都半途而廢 想改變習慣卻老是失敗 每年都寫新年新希望,結果年年複製貼上 這本書會是你一個不錯的起點,不用從100分開始,從60分開始也很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可以「凍齡」,你會想要停在哪個年紀?是青春洋溢的大學時期?還是資源最多、實力最強的壯年階段?還是已經退下來、能真正自由生活的退休歲月? 這一集,我想從電影《懼裂 The Substance》談起。這部電影用非常犀利、甚至帶點獵奇的方式,讓我們重新思考「變年輕」到底是祝福,還是詛咒?故事中的主角,一位過氣的女明星,注射了一種能創造「年輕版自己」的物質,每週輪替活著。問題是,誰不想多活一點呢?年輕的自己想活,年老的自己也放不下——而衝突就此展開。 聊完電影,我也想邀請你思考一個問題:你心中最理想的年紀,是哪個時段?20幾歲時的自由與可能性、40幾歲的能力與資源、還是60幾歲後的自在與無需討好?每個階段都有它的光與影。 但這集不只談年齡焦慮,更想說的是——我們能不能練習跟「時間」和解? ✨和年齡的期待和解,不再讓社會的標籤定義我們的價值; ✨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把曾經的迷惘當作養分; ✨更重要的是,和現在的自己和解,看見此刻的獨特與力量。 🎬《可可夜總會》裡有一句話說:「當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了,你才會真正死去。」 凍齡或許不是答案,真正的永恆,是你留下的痕跡與愛。 所以,現在問你一次—— 如果可以選擇凍齡,你,會選擇停在哪一年?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最近的罷免投票結果讓不少人百感交集:支持者感到挫敗,不支持者則鬆了一口氣。但這背後反映的,不只是政治操作,更是選民心理的集體縮影。 這集節目,我們不只聊聊台灣最新的選舉現象,更深入探討——民主制度到底是集體理性?還是感覺導向的盲從? 我們從 Fehr 和 Gächter(2000)經典的「公共財遊戲」出發,揭示人性中對集體貢獻的猶豫與自利傾向。當大家都可以選擇貢獻或搭便車,我們會怎麼做?這和民主制度有什麼關聯? 此外,我們也會談: 為何人們寧可支持給自己好處的政見,即使那是全民財政災難? 為什麼像「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這樣空泛卻情緒充沛的口號,反而更有選票? 投票行為是否真是建立在資訊與理性上,還是只是事後找理由的感情表達? 哲學家 Jason Brennan 提出:若選民普遍缺乏政治知識,那麼民主投票真的公平嗎? 我們不打算給出簡單答案,但我們想邀請你一起思考:在這樣的制度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讓民主更不那麼令人沮喪?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最近是不是也在新聞中看到,台師大某位老師因為違反研究倫理被學生檢舉,引發社會熱議?但你是否知道,這類事件其實不只發生過一次——從台大公衛與彰化衛生局合作的血清抗體調查案,到許多學術研究者在倫理審查與實際執行上的模糊地帶,問題似乎比我們想像的更普遍。 這一集,我們就要來談談: 到底什麼是「研究倫理」? 米爾格倫的順從實驗與史丹福監獄實驗為何成為反面教材? 台大與彰化衛生局案為何遭衛福部開罰?為什麼台師大則是教育部處理? 研究者真的都懂「免審不等於不用審」嗎? 我們的法治觀念,真的跟得上研究發展的腳步嗎? 我們不只拆解制度,更從一位曾任倫理審查委員的實務觀察出發,分享一線經驗與國內外的對比。你會發現,研究倫理不是學術圈的專利,而是每一位參與者——不論是研究者還是受試者——都該了解與捍衛的共同責任。 📌 一起來思考:什麼才是真正對知識有益的研究?我們該怎麼在追求進步與保障權益間,取得平衡?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孩子發脾氣、不肯寫作業、摔門、怒吼,這些行為到底是「故意」的,還是其實在「求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叫做《孩子不是壞,只是被情緒綁架了》,原文書名是 There’s Still No Such Thing As Naughty,作者是英國的記者、廣播主持人、也是受過訓練的兒童心理治療師凱特・佛頓(Kate Silverton)。 這本書想告訴我們:與其急著糾正孩子的行為,不如先理解背後的情緒訊號。透過神經科學與情緒教育(SEL)的結合,作者提出了十個教養心法,每個都以 C 開頭,例如建構(Construction)、冷靜(Containment)、連結(Connection)、創意(Creativity)、好奇心(Curiosity)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是 Curiosity——不是要孩子對萬物充滿好奇,而是鼓勵我們這些大人,帶著「好奇」去理解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摔門,我們直覺可能會斥責:「幹嘛摔門?」但其實更好的提問方式可能是:「發生什麼事了,讓你這麼生氣呢?」當我們改變語氣與態度,孩子也更有可能打開心房。 書中還提供了可愛又實用的「OWL」(Oh… Wonder… Lean in, Listen, Love) 提問技巧,教我們怎麼用「我在想…」、「你可以多說一點嗎?」等語句,溫柔地靠近孩子的情緒風暴。 除了理論,書裡還有大量實際案例,包括孩子打架、拒學、甚至面對霸凌時的親子回應。也談到我們常忽略的一點——老師或教練在權力關係下可能對孩子造成的情緒壓迫。我們怎麼分辨是嚴格要求,還是不當對待?這真的不容易,但也是每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課題。 對我來說,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不是「給你一套萬用解法」,而是提醒你: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們不能複製別人的方法,而是要陪著自己的孩子,一起練習、一點一滴理解他們的情緒密碼。 如果你正好是家有 5~12 歲孩子的家長,或是你也關心情緒教育、親子關係、甚至學校霸凌問題,都很推薦你讀這本書。《孩子不是壞,只是被情緒綁架了》由相週出版,裡頭的實戰演練、父母反思與腦科學補充,相信可以讓你在情緒風暴中更不慌張,也更靠近孩子的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集我們要來聊聊一個生活中很常遇到,但卻不常被好好討論的主題:「忍耐」。 起因是我最近去日本旅行,住了四間風格各異的民宿:有離車站超近但不太舒適的、有美景滿點但冷氣不給力的、有硬體讓人皺眉但房東超熱情的……這些住宿經驗讓我忍不住反思:到底什麼是我們可以忍受的?什麼又是絕對不行的? 我們真的有客觀標準來衡量「忍受」嗎?還是,其實我們的忍耐是非常情境依賴、甚至情緒驅動的? 在這集節目中,我們會一起聊聊: 為什麼有時候冷氣不夠強你能忍,但一個小誤會卻讓你心裡難受很久? 心理學怎麼解釋「忍耐」?從認知評價理論、情緒調節策略,到適應與習慣化 三種層次的忍耐:可調整的忍、心理界線的忍、價值底線的忍——你在哪裡畫下界線? 哪些事情,你其實不應該再忍了? 最後,我也分享幾個關於「該不該忍」的重要提醒,獻給總是在說「沒關係啦」的你: ❌ 當別人知道你不舒服卻還是一直做一樣的事——別再忍了 ❌ 當你為了配合別人,長期忽略自己的身心狀態——別再忍了 ❌ 當你因為不想麻煩別人而壓抑自己的需求——也別再忍了 忍耐,不是壓抑自己,而是有意識地選擇什麼值得、什麼不值得。真正的界線,不是畫給別人看,而是劃在我們內心深處,提醒自己:我是值得被好好對待的。 🧠 一起來聽這集節目,想想:你最近的那些「忍」,是保護自己,還是消耗自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集節目,我們從一則讓人尷尬到腳趾蜷曲的新聞談起。某位錄取醫學系的高中生,因為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裡頭寫到他曾在知名辯論賽中獲得「最佳辯士」。結果呢,辯論圈的朋友看了直搖頭:他其實只是其中一場的「優秀辯士」,而非整場比賽的「最優秀代表」。也因為這個「名詞用錯」,他被質疑是否誇大不實,最終兩所醫學系都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 但這真的只是他一個人的錯嗎?我們每個人,在求職、升學、或是面試的過程中,難道都沒有「略為美化」過自己?我們說自己精通某項技能,其實只是大學修過一門課;我們在履歷上強調成果,卻對過程略過不談。這樣的包裝,是欺騙,還是某種必要的生存策略? 節目中我們聊到印象管理的心理學觀點。Goffman 曾說,每個人都是社會舞台上的演員,我們都在經營自己的「前台」,盡可能呈現出最好的模樣。而這種「表演」,其實也是一種「自我行銷」。適度的自我行銷,或許能讓我們獲得更多機會,但過度了,就可能讓我們走向不誠實的邊緣。 我們也討論了另一個面向:誇大的背後,有時其實是對自己的鼓勵,是想要「假裝到成真」的願望。像是心理學中的「碧馬龍效應」,或是「自我肯定理論」都指出,人們對自己的正面期待,確實有可能反過來提升表現。所以那位同學是不是在說謊?還是他只是先說出口,然後想讓自己努力成為那樣的人? 不過,誇大總是有代價的。說謊會增加認知負荷,也可能帶來情緒壓力與信任危機。我們也聊到影集《The Rehearsal》裡的案例,一個人因為無意間撒了一個學歷的謊,從此得花一輩子的心力去維持那個謊言。當一個人開始陷入「一個謊要用更多謊去補」的輪迴,就會越來越麻木於誠實的價值。 最後,我們把視角放回社會本身。如果社會對「成功」的期待總是高不可攀,如果制度本身就鼓勵亮麗的包裝勝過真誠的陳述,那麼人們選擇「誇自己」就不是個人問題,而是集體焦慮的反映。我們是否有辦法創造一個不用靠誇張或吹噓,也能被看見與肯定的社會?或許當那一天到來時,我們就再也不用把自己貼滿亮片,只為了發光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一週內兩起高齡駕駛釀災事件,再次讓「老人犯罪」成為社會熱議。是年齡讓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了?還是,這背後有我們不願面對的社會真相? 本集從一起78歲駕駛撞死行人的案件談起,延伸至台灣、日、美等國的高齡犯罪數據與現象—— 📉 我們揭開「年齡犯罪曲線」(age-crime curve):大多數人的犯罪行為會隨年齡下降,年紀越大,越不容易犯罪。 📈 然而在日本、台灣,部分老年人犯罪卻有上升趨勢,甚至出現「專業被抓戶」反覆行竊、無照駕駛、故意犯罪求關注等情境。 🔍 我們討論的不是「老人怎麼變壞了」,而是: 📦 經濟壓力——年金微薄、退休困境讓人走投無路 🤝 社會孤立——沒有人說話,沒有人關心 🧠 認知退化——不是故意,是疾病帶來的行為失控 ⚖️ 制度缺陷——司法系統如何面對高齡犯罪與再犯預防? 這不只是犯罪的問題,更是一面映照社會健康的鏡子。 我們不能只責備犯罪的個體,而是要問:我們的社會,是不是讓他們沒得選擇? 🔦 你將在這集聽到: 為什麼監獄裡的老人越來越多? 台灣男性 vs 女性高齡犯罪的類型與趨勢 日本老人為何偷便當、啤酒、糖果? 預防老年人犯罪,我們可以做什麼? 💬「當社會不再給你活下去的理由,監獄就成了溫暖的庇護所。」 📢 這集不是控訴,而是一次對未來的提醒。當我們都會變老,你希望活在怎樣的社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今天這集,我想跟你聊一本「讓我邊笑邊自省」的書。它不是那種教你健康老化、怎麼吃、怎麼動的指南,也不是心靈雞湯告訴你「老年有多美好」。它反而有點壞、有點毒、但又極度真實。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 《我老了絕不會做的「蠢」事(才怪!):該來的總會來,躲也躲不掉!》 光看書名你可能就會心一笑:「喔~你說不做,最後還不是一樣做?」 是啊,這正是這本書迷人又惱人的地方——它不是在假裝你可以控制一切,而是在誠實說:「我們都會老,而且多半會變得有點蠢。」 🧓 這是一份幽默又刺痛的「變老清單」 作者史蒂芬.彼德洛,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他過了50歲生日後開始觀察自己和身邊的長輩,寫下「我老了絕不會做的事」。這些事,有的聽起來好笑、有的讓你愧疚,有的你其實正在做。像是: 我不會加入「病痛大合唱」 我不會再對醫生說謊 我不會在成為他人威脅時繼續開車 我不會讓助行器毀了外觀 我不會把同樣的故事重複講一百遍 我不會等到耳聾才戴助聽器 我不會忘記對失智者溫柔 有趣的是,作者用很日常的語言寫這些事,但背後藏著非常深的思考。 比如說,他寫:「我不會憋尿。」你以為他在講生理問題嗎?不,他其實在講的是**「願不願意聽從自己身體的聲音」。是不是很多人,年輕時憋尿是為了趕工作、老了還憋尿,是因為「廁所離得太遠、不好意思麻煩別人」……這不是憋尿,是壓抑需求**。 🌟 最後給你三個小提醒(或者說提醒我自己): 有些「蠢事」是無可避免的,但能誠實面對,就不會那麼丟臉。 用一點笑容,把老去這件事當成設計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機會。 如果有一天我變成了那個重複故事、堅持開車、憋尿不肯講的人——希望你能笑著提醒我:「欸,你說過你老了絕不會這樣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看到新聞裡某個離譜的錯誤,忍不住冒出一句「到底在搞什麼鬼?」最近雙北舉辦的世界壯年運動會頻頻出包,從拼錯單字的海報到選手錯過比賽的安排,讓人忍不住想開罵。 但今天這一集,我想帶大家換個角度想:為什麼我們總是特別容易看到別人的錯,卻經常忽略他們背後的努力? 這不只是新聞裡的現象,其實在生活、工作、感情中,我們的大腦也常被「負面偏誤」、「結果偏誤」、「確認偏誤」悄悄帶著走。我會分享幾個心理學的研究、親身經歷的例子,還有三個面對批評與失誤的具體建議,幫助我們在評論別人時,多一點理解與寬容;在被批評時,也少一點防衛與自我否定。 不是要你不生氣、不批判,而是希望我們能學會:當你看到一個錯的時候,也試著找找其中的好;當你批評別人時,也問問自己是不是只是想找碴;而當你犯錯時,能不能練習,坦然承認、虛心檢討。 這集,獻給每一位努力過、也曾犯錯過的你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節目,我想和你分享一部安靜卻撼動人心的動畫電影——《蝸牛少女回憶錄(Memoir of a Snail)》。 這不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大片,而是一段關於創傷、孤單與陪伴的療癒旅程。主角 Grace 從困頓童年走來,在蝸牛的身上,看見了脆弱中仍能前行的力量,也透過與奶奶 Pinky 的相遇,重新感受到:即使沒有被完整接住,我也可以練習去接住別人。 節目中我會談談: 為什麼蝸牛是 Grace 生命的隱喻 如何理解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心理學家 Viktor Frankl 如何在地獄般的集中營中找到意義 「善良」在這個世界還有沒有位置? 這是一集獻給每一位仍在困境中努力生活的你。願我們都能慢慢走,穩穩走,用溫柔面對這個不容易的世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找工作,不只是選擇一份薪水,而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每到畢業季,就有無數人陷入「我要找什麼樣的工作?」的天人交戰。其實不只畢業生,中年轉職、職場倦怠的人,也都在問:「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嗎?」這一集,我會從自己求職過程的高低起伏聊起──曾經錯過企業職缺,也曾選擇穩定教職。這些經歷讓我更清楚:工作,不只是一份職位,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意的價值與理想。 🌱 在這集裡,我們會一起討論: 工作用來賺錢?還是實現自我?還是兩者兼具? 「Job」、「Career」、「Calling」三種職涯心態,你是哪一種? 怎麼分辨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又能犧牲什麼? 如何在焦慮與現實中,慢慢靠近自己的理想工作? 💡送給正在找工作的你三個提醒: 1️⃣ 認真思考什麼對你最重要 2️⃣ 評估你能承擔的代價是什麼 3️⃣ 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要讓焦慮替你做決定 👣這不是一場百米衝刺,而是一段長跑。每一次工作經驗,都是下一步選擇的養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以為說謊會被揭穿,所以大家會更誠實?不,事實剛好相反。 從美國到台灣,政治人物一再公然說謊,甚至連明顯荒謬的說法都能獲得支持。為什麼我們會相信?又為什麼即使知道他們在說謊,還是選擇包容甚至辯護? 本集我們來談談: 🔍 當謊言變成政治日常,我們怎麼還這麼容易被說服? 💥 為什麼面對錯誤,我們寧願扭曲現實也不願承認自己曾經看錯人? 🗣️ 媒體同溫層、情感認同、認知失調,如何影響我們的政治判斷? 🧩 當我們對所有政治人物都失望,是不是更容易放棄追問真相? 這不只關於政治,也關乎你在生活中如何辨識謊言,維護理性。 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何成為不被謊言牽著走的清醒公民。 🎧點擊收聽本集,一起練習誠實與清明思辨。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打造低流動高績效團隊:從心理安全感做起》 ✍️ 作者:比歐特·菲利克斯·吉瓦奇|出版社:連譜出版 你知道嗎?心理安全感,不只是「可以放心做自己」這麼簡單。它,更可能是打造一個高績效團隊的關鍵!💡 本集我們介紹一本適合每一位主管、經理人,甚至剛入職的新手管理者閱讀的好書——《打造低流動高績效團隊》。作者延續 Amy Edmondson 所提出的心理安全感概念,進一步指出: ✅ 團隊要有績效,除了安全感,還需要「結構」與「對話」 ✅ 好主管要能適當自我揭露,也要懂得用員工的角度思考 ✅ 關鍵不是「論人是非」,而是「聚焦成果」 從「高語境轉到低語境」、到「feedforward」的技巧,再到如何幫助低效能員工轉位適任、激勵高效能成員持續成長,本書提供的不是空談,而是實用的行動指南。📈👥 如果你是一位在意團隊氣氛、但又苦於成效停滯的領導者;或你正在打造一個願意留下人才的職場文化——那這集的書房時間,千萬不能錯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兩百集了!雖然今天不是固定更新日,但還是想偷偷塞一集。因為,這集很私人,也很真心。 從一開始的廣播夢,到現在的第四年、第五季,雖然流量沒有爆棚、聽眾成長緩慢,但節目依然走到了這裡。這一集,我聊了很多——關於創作的初心、製作 podcast 帶來的養分與掙扎,也誠實地說了最近內心的卡關與迷惘。 🎙️ 為什麼還在做? 🎙️ 沒人聽還要不要繼續? 🎙️ 怎麼在不上不下的階段找到新熱情? 如果你也曾經懷疑自己在做的事到底值不值得、如果你也在創作的路上感到孤單、如果你也想過某天用聲音陪伴別人,那希望這集能成為你的一點點回音。 🔸 這不只是個里程碑,也是一種提醒: 做你相信的事,有沒有掌聲,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 但如果你願意留下來聽,那就真的,太好了。🙏 📌 歡迎訂閱、留言、給我們一點星星✨ 你的支持,是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Podcast200集 #創作歷程 #廣播夢還在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