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后排·观众

后排·观众
Author: 米小烦
Subscribed: 0Played: 0Subscribe
Share
© 米小烦@小宇宙App
Description
电影不仅是故事,更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扇窗。
《后排·观众》不是复述剧情的影评频道,而是透过电影,去聊那些更值得探讨的话题——科技、文化变迁等等,甚至是你没注意到的社会角落。
在这里,我们从电影的镜头语言到production design,从影像美学到社会议题,都能成为对话的起点。电影只是切口,我们关心的是它如何与现实世界交织,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人生的姿势。
如果你喜欢电影,但不仅仅满足于观影,而是想深入思考、发现更多隐藏在银幕背后的意义,欢迎加入 《后排·观众》,坐在影院后排,沉浸影力场,洞见世界光。画面之外,故事仍在。
《后排·观众》不是复述剧情的影评频道,而是透过电影,去聊那些更值得探讨的话题——科技、文化变迁等等,甚至是你没注意到的社会角落。
在这里,我们从电影的镜头语言到production design,从影像美学到社会议题,都能成为对话的起点。电影只是切口,我们关心的是它如何与现实世界交织,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人生的姿势。
如果你喜欢电影,但不仅仅满足于观影,而是想深入思考、发现更多隐藏在银幕背后的意义,欢迎加入 《后排·观众》,坐在影院后排,沉浸影力场,洞见世界光。画面之外,故事仍在。
16 Episodes
Reverse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制片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我们一起回到那座充满秘密的哥特宅邸,聊聊《利刃出鞘》这部电影。这不仅仅是一出“谁杀了富翁”的推理游戏,更是一次关于善良、真诚与人性力量的深度寓言。从一把虚晃一枪的“契诃夫之刀”,到铺满家族象征的原型座椅;从蓝森的奶油毛衣带来的视觉反差,到马尔塔无法撒谎的“呕吐机制”——你会发现,导演早已把真相摆在了你面前,只看你是否能识破。当聪明的兰森被自己的阴谋反噬,朴素善良的护工玛尔塔却站上制高点。在现实社会的复杂博弈里,为什么“善良”反而是一张长期王牌?如果你也曾在影片的最后一幕为玛尔塔举杯,或在生活中坚持做那个“看似笨拙却心安理得”的人,别忘了锁定本期节目,一起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底牌。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即将上映、备受瞩目的DC超级英雄电影《超人》。作为詹姆斯·古恩接手DC影业后的首部作品,这部影片尚未上映便已引爆电影界热议,其首映票房预测高达9000万至1.25亿美元,甚至有望冲击DC电影史上首映票房前二。从1938年漫画书中诞生的经典英雄到如今再度焕新,《超人》如何在超级英雄视觉疲惫的时代逆袭成功?詹姆斯·古恩的创作风格和明星阵容又带来了怎样的新鲜感?DC与漫威究竟有哪些本质区别?本期节目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话题,分析影片高预期票房背后的原因,也将关注全球观众口味的变化与电影市场的新趋势。坐在影院后排,我们不仅剖析票房数据与商业布局,也聊角色的情感缝隙与时代共振,邀你一同领略经典IP的永恒魅力,探索新时代下英雄电影的未来走向。也许,当斗篷再次飘扬,你会重新思考“善良可以很潮”的真正含义。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制片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我们走进张艺谋的经典之作《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不仅是一部宅门恩怨的封闭叙事,更是关于权力、性别与制度深渊的隐喻之作。在红与灰的色温冲突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陈家大院的冷酷规训,也隐隐映照着今日社会中依然存在的“隐形牢笼”。将带你穿梭于中轴对称的镜头结构、压抑窒息的空间声响与层层递进的色彩叙事,解析“红灯笼”如何成为凝视与规训的装置,女性又如何从个体蜕变为制度共谋。在这场被安排好的视觉仪式中,谁是胜出者?谁又真正获得了自由?如果说红灯笼是权力的聚光灯,那我们今天,是否也正站在被观看的位置上,自觉演出、忘却选择?坐在影院后排,让我们一起探讨自由的意义与现实生活中看不见的红灯笼。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从一桩看似寻常的“电影交易”开始。德国导演玛莎·希林斯基的新作《坠落之声》刚刚在戛纳首映不久,就被流媒体平台MUBI买下了北美、英国、爱尔兰、土耳其和印度的发行权。消息一出,影迷圈顿时躁动——因为大家知道,MUBI买的,从来不只是“版权”,而是一种态度。我们会聊聊这部影片背后的创作气质、女性群像与历史时间的交错,以及MUBI作为策展型流媒体的独特选片逻辑。为什么它总是钟情于那些“不讨好市场”的作品?为什么它买下的电影常常成为“文艺片的出圈样本”?而我们这些坐在后排的观众,又能从这样的策展哲学中,看到什么样的未来电影空间?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每两周为一个周期,单周让我们走近一部影片,感受镜头背后的故事;双周聚焦国内外电影圈热点新闻,并通过评述了解奇闻趣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我们把时间拨回1988年,走进那部带着纯正京味、满溢痞式幽默却又让人笑着发酸的黑色喜剧《顽主》。在于观、杨重和马青的三人组里,“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 3T 公司像个荒诞的大舞台,他们用一张贫嘴在胡同里翻云覆雨,却终究被贴上封条,霎时间嬉皮笑脸悉数败给冰冷现实。节目的麦克风里,我们既聊王朔如何用“顽”字写尽一代人“不服管”的倔强,也细数葛优、张国立初登银幕时那股让人一听便会心一笑的贫劲;我们跟着剧组的胶片乌龙和摇滚配乐,看幕后窘况如何化作神来之笔;更重要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青年尴尬与2025年青年焦虑的时间夹缝中,对照自己的迷茫和不安:当选择过载与平庸恐惧日日逼近,我们是否还能像《顽主》那样,用自嘲和调侃给心里留出一条透气的缝隙?坐在影院后排,和我一起在京味儿胡同的贫嘴声里拆开焦虑的外壳。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每两周为一个周期,单周让我们走近一部影片,感受镜头背后的故事;双周聚焦国内外电影圈热点新闻,并通过评述了解奇闻趣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我们将目光投向一只风靡全球的黏土小羊——肖恩。自1995年在《华莱士与格罗米特》中惊艳亮相,这只萌羊凭借独特的魅力迅速风靡全球,陪伴了无数小朋友和成年人的成长时光。如今,《小羊肖恩》第三部大电影《沃西谷底的野兽》即将在2026年上映,再次激发了全球粉丝的期待。作为定格动画的典型代表,这个IP已经成功跨越近三十载,Facebook粉丝超500万,主题乐园和咖啡馆更遍布世界多个城市。本期,我们将从创作工艺到幕后趣闻,全方位揭秘定格动画的独特魅力:阿德曼工作室为何坚持用繁琐但极具温度的传统手法,每秒画面拍摄24张照片?为何动画师指尖留下的指纹反而成为肖恩与众不同的标志?又是什么原因让没有一句台词的故事能让全球观众笑声不断?定格动画所呈现的“慢工艺”,为何在数字特效时代反而显得更加珍贵?坐在影院后排,让我们一同探访阿德曼工作室背后的匠心精神,感受那些用黏土捏出的温暖与欢笑,重温一份来自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我们把聚光灯投向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的奥斯卡佳作《鸟人》。一镜到底的视觉迷宫、爵士鼓般急促的心跳、时代广场的荒诞奔跑……透过这些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带你走进“过气”超级英雄瑞根·汤姆森纠结而炽烈的灵魂。 梦想与自我:当昔日辉煌的“鸟人”被商业标签束缚,舞台还能容得下真实的自己吗? 表演与真实:演员在台上、台下、心里同时“演着”什么?电影的“连续长镜头”究竟在诉说谁的混沌思绪? 社交媒体的嘲讽:一次狼狈的半裸奔跑,为何比十年苦练更能换来关注? 父女裂痕与和解:瑞根与女儿珊姆的对话,让我们重新审视“成功”与“爱”的代际差异。 开放式结局:医院窗台上的那一跃,他是飞向天空,还是飞进内心?或许答案比“飞没飞”更重要。坐在影院后排,让我们一同拆解“鸟人”在镜头、鼓点与呓语之间织出的多重叩问:梦想究竟是驱动力,还是枷锁?真实是被看见,还是被承认?在这次声波之旅中寻找属于你的答案。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聚焦两大“动作系”的热门话题。先是亚马逊 Prime Video 正在筹备的《卧虎藏龙》衍生剧集:那把象征着女侠风骨的青冥剑,再次唤醒了我们对武侠精神的记忆,也让人重新审视李安如何巧妙融合动作与情感,将“剑气”与“人性”融为一体。接着,我们将走进汤姆·克鲁斯与他在《碟中谍:致命清算》中的高空极限特技。骑车飞崖、徒手攀机翼,究竟是什么在驱动这位“好莱坞最勇猛男主角”,一次又一次挑战身体极限?当东方武侠的轻盈飘逸,邂逅西方特工的荷尔蒙炸裂,这场跨越江湖与世界舞台的碰撞,会激发我们怎样的观影灵感?坐在影院后排,你能捕捉的不仅是刀光剑影、枪林弹雨,更有导演对人生、对爱与信念的深层思考。让我们一起,从不同维度剖析影片里的热血与浪漫,探讨视听语言如何操纵我们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回应观众们对现实与虚构边界的好奇与反思。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每两周为一个周期,单周让我们走近一部影片,感受镜头背后的故事;双周聚焦国内外电影圈热点新闻,并通过评述了解奇闻趣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我们将聚焦 24 年度备受争议却又引人深思的科幻惊悚片——《某种物质》。这部电影在奥斯卡上与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其独特的身体恐怖美学、对好莱坞名利场的讽刺,以及对于“如何看待不完美的自我”的拷问,却在影迷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节目中,我们将与你一起探讨: 当“永葆青春”的幻想与残酷现实碰撞,影片如何通过现场特效与夸张表现,营造出怪诞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变身”场景? 导演如何借鉴大卫·柯南伯格等前辈的“身体恐怖”风格,将对“自我身体”的厌弃与撕裂推至极端? 在伊丽莎白与“另一个自己”轮番登场的互噬中,折射出怎样的明星焦虑、年龄恐惧与社会价值观失衡? 明明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为什么人类却宁可走上一条“追求完美”的险路?当我们执着于满足外界期待时,到底牺牲了什么?💡00:35 《某种物质》剧情速写,惊悚设定与残酷代价06:19 探访导演私藏片单——《某种物质》创作背后的灵感足迹聚焦于大卫·柯南伯格的身体恐怖美学与库布里克的影像语法,揭示了导演如何借助这些灵感来表达影片独特的哲学思考与视觉风格。12:16 传奇演员黛米·摩尔银幕内外的自我对话回顾黛米·摩尔好莱坞生涯的跌宕起伏,并剖析她如何将对年龄焦虑的真实体悟融入《某种物质》的表演之中。19:22 你本不必完美,让缺憾开花——走向自我接纳的路径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每两周为一个周期,单周让我们走近一部影片,感受镜头背后的故事;双周聚焦国内外电影圈热点新闻,并通过评述了解奇闻趣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漫威以长达五个半小时的奇葩直播方式,宣布《复仇者联盟:末日之战》演员阵容,引发全球影迷热议。老版X战警经典演员集体回归,钢铁侠饰演者摇身一变成反派毁灭博士,新一代《神奇四侠》与雷霆特工队能否助漫威再创票房奇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00:22 玩转慢直播02:32 重大反派——毁灭博士的亮相与多元宇宙的野心06:10 《神奇四侠》重启:能否逆袭?09:02 五个半小时的营销效果——是爆点还是疲劳?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我们把目光投向一部横跨种族、阶级与友谊的公路电影——《绿皮书》。在60年代美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下,两个性格迥异、背景相差甚远的男人,却一路上从雇佣关系蜕变为彼此珍视的朋友。这不仅是一次穿越60年代美国南部的危险巡演,更是一场超越偏见、走向理解与包容的成长。是什么让他们跨越偏见?友谊又为何如此宝贵?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交环境中,我们的友谊是否也在被“绿皮书化”?人际关系是否变成了一场利益衡量的交易?一同坐在影院后排,让我们探讨这段笑中带泪的特殊旅程。💡01:47 “绿皮书”不是书?这是一本怎样的荒唐指南?11:11 从衣着到座驾,《绿皮书》如何用视觉讲故事。17:06 世界观不同的人,互相理解才能靠近。——一个直率粗犷,一个优雅克制。Tony习惯随性而为,Don讲究自律和边界,然而,随着旅程推进,冲突逐渐转化为理解。Tony开始学会倾听,Don也在放下戒备。他们不是突然成为朋友的,而是在一次次微妙的交锋中,慢慢靠近彼此。25:55 交朋友真的越来越难了吗?36:02 “破冰神器”表情包成为了社交的缓冲区?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我们把目光投向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 《傲慢与偏见》,以及它最受欢迎的2005年电影改编版本。故事开始于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相互厌恶,却最终走向了一场关于成长、认知和偏见瓦解的爱情旅程。在英伦田园的浪漫与庄园舞会的热闹之中,你会看到伊丽莎白和达西因刻板印象而互相排斥,又因更多了解而逐渐坦露真心。我们结合影片精妙的服化道与导演拿手的长镜头,一起探讨傲慢究竟源自何处?偏见又为何难以轻易打破?当我们面对社会标签与先入为主的评价时,又能否像伊丽莎白那样保持一颗独立而真诚的心?坐在影院后排,我们将一起复盘这部永不过时的经典,带着审视与共情,看看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故事是否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上演。💡03:54 阶级婚姻,爱情交易?剖析《傲慢与偏见》背后的社会真相10:41 田园与庄园,谁在渲染?——从视觉设计与长镜头窥探英式浪漫。在乔·赖特的镜头下,《傲慢与偏见》是一场细腻的视觉盛宴。舞会、庄园、田园风光,这些画面塑造出的究竟是浪漫童话,还是现实社会的隐喻?17:59 当傲慢撞见偏见,误解能否冰释?——角色冲突与情节暗线的双向解读28:16 金句背后的讽刺:婚姻是爱情的归宿,还是社会的筹码?奥斯汀的语言为何至今依然辛辣且现实?34:37 标签为牢,彼此难逃?“标签化”难道真相永远没机会翻盘?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我们把目光投向刚刚落幕的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一次看似意料之外却又暗藏伏笔的颁奖结果,让“独立电影发行公司”再次成为焦点——无论是Mikey Madison爆冷夺得影后,还是最终成功逆袭的最佳影片《阿诺拉》,都让我们见识到Neon在选片与营销上的创意手腕。回想当初Neon凭借《寄生虫》一战成名,如今它与A24一道,俨然成了北美独立发行领域的“双子星”。节目的前半部分,我们将从“阿诺拉”这部带有奇幻与社会议题交织的电影谈起,剖析它在海外市场的惊艳表现,以及它是否真的配得上“最佳影片”殊荣;后半部分则聚焦独立发行公司如何以“以小博大”的方式打造票房与口碑双赢的爆款。从迪士尼、华纳这些传统大厂的“制霸奥斯卡”往事,到如今Neon、A24屡屡“另辟蹊径”冲击颁奖季,背后折射的究竟是奥斯卡审美的进化,还是对商业与艺术的妥协?💡01:05 Neon & A24:独立发行公司如何逆袭——聊聊Neon和A24的发展脉络、选片风格,以及它们与好莱坞传统大厂在宣发策略上的显著差异。06:43 打出“浪漫喜剧+冷峻现实”《阿诺拉》打出组合拳09:49 《某种物质》意难平?14:07 奥斯卡:艺术盛事还是妥协产物?当“最佳影片”越来越偏向大众市场,是评审口味变得更亲民,还是颁奖机制出现了商业化的妥协?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我们将一同走进极具“人文色彩”的科幻电影——《降临》。当外星飞船降临地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与武力的想象,更是对“语言如何塑造思维”的深度拷问。为什么一个语词的翻译偏差,就可能让世界陷入战争边缘?当女主角露易丝·班克斯学会外星语言后,竟能看见非线性的时间片段——这到底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心灵震撼?节目中,我们会与你探讨: 在对未知的恐惧中,如何用沟通代替对抗? 外星人“七肢桶”喷墨般的语言体系,怎样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思维? 明知未来会痛苦,依然选择勇敢去爱的那份坦荡,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坐在影院后排,我们将从电影《降临》的“翻译风暴”出发,不仅感受导演的克制美学和外星元素的神秘,也会延伸到现实社会对语言与沟通的反思。或许,你也能在这段“外星语”之旅里,找到与自己人生选择不期而遇的共鸣。记得下次占个好座,让我们继续在光影之中,寻找让人心跳不已、热泪盈眶的独特体验。💡04:36 符号语言的魅力,信息交流的密钥06:07 感知“爱”,不用太理性08:31 “语⾔学科幻”与非线性时间——《降临》的独特开场10:42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导演为影片量身打造的独特的“科幻手法”体现匠心19:52 语言赋能,塑造思维,跨文化沟通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翻译”是语言研究不变的课题之一25:42 嚼嚼“方言”,听听“五里不同音”27:55 语言如何塑造思维?36:01 “降临”现实:如何打破语言壁垒,成为更好的沟通者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和我一起走进“鬼才”昆汀·塔伦蒂诺的疯狂世界,细数《低俗小说》里那些鲜明又复古的设计巧思:从炫目的高饱和色彩,到颇具五六十年代摇摆风情的服装与场景,再到令人过目不忘的复古餐厅 Jack Rabbit Slim’s,通通为你展开一场关于“流行文化拼贴美学”的视觉盛宴。我们不仅会探讨这部“低俗”却又妙不可言的经典如何在九十年代美国大放异彩,也会将电影中的“闲扯对白”延伸到现实生活,反思人与人之间“闲聊”的真实价值。看似毫无营养的日常对话,却往往蕴含着最宝贵的情感支撑和社交黏合剂,让我们在嘈杂的世界里彼此取暖。本期节目将通过昆汀电影独有的荒诞与酷劲,带你重新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一点“闲聊”的空间,用最寻常的话语,收获意想不到的温暖和快乐。坐在影院后排,我们既能享受被导演"骗"的乐趣,又能捕捉镜头外闪闪发光的真相——这就是《后排·观众》想与你分享的双重体验。记得下次占个好座,让我们继续在"假"里寻真,在暗场中放大对世界的感知。💡01:39 鲜明又复古的设计密码——独特的色彩、服饰、场景设计06:53 九十年代美国文化背景——流行文化与复古情结(“怀旧风”在九十年代尤其盛行、流行文化“拼贴”风格盛行、大众的娱乐心态相对轻松多元)10:54 《低俗小说》看似“闲聊”的情节也折射出人际沟通的艺术14:36 “闲聊”是不是在浪费时间?19:01 如何让“闲聊”真正“有料”,而不是尬聊?23:08 为什么说闲聊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25:21 如何在忙碌的生活里给自己留一点“闲聊”的空间?
📖亲爱的朋友,见字如面🎬欢迎来到《后排·观众》这是一档由电影电视研究专业的大学生创立的开放谈播客节目。她们专注、热血、尊重,关注镜头,更关注镜头后的故事。🎙️节目简介本期节目带你探索"电影骗术"背后的观影新视角。明知道故事是假的,为何我们还是会被它牵动得哭笑不得?从《楚门的世界》的"视角陷阱",到《盗梦空间》的"时间游戏",再到我们每天刷短视频、被算法"牵着鼻子走"的现实生活——你会发现,电影里的"假"反而比现实更诚实。因为它一开始就坦白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而我们却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地沉浸在情感共鸣中。首期节目深入探讨了大脑如何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即使面对明显是特效的鬼怪,我们依然会心跳加速、浑身颤栗。通过外卖小哥的短片故事,我们看到了平凡日常背后那份难以忽视的真挚与感动。在揭示"假的"电影世界如何操纵视角、时间、情感的同时,节目也展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剪辑与编排"。坐在影院后排,我们既能享受被导演"骗"的乐趣,又能捕捉镜头外闪闪发光的真相——这就是《后排·观众》想与你分享的双重体验。记得下次占个好座,让我们继续在"假"里寻真,在暗场中放大对世界的感知。💡01:55 “视觉陷阱”——《楚门的世界》的双重骗局05:22 “时间陷阱”——《盗梦空间》与短视频的异曲同工08:16 “情感投射”——身体不会分辨出“真实恐惧”与“虚构恐惧”10:46 你被骗了,还乐在其中?——电影比现实更诚实12:54 现实vs虚构——“外卖小哥的故事”看人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