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媽的人生日常
媽的人生日常
Claim Ownership

媽的人生日常

Author: 芳儀 & 韋蓁

Subscribed: 8Played: 10
Share

Description

媽的人生日常,每天都像是一次時空旅行,早晨醒來仍然在甜美的夢境裡,轉眼就被孩子的吵鬧拉進現實 。

這個節目沒有教導,只有陪伴。媽的生活最真實的寫照;那些曾陪伴我們度過年少輕狂的音樂;那些讓我們在深夜忍不住流淚的電影,那些撫慰我們育兒時崩塌的書籍,也許正是我們感動的瞬間。

這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媽媽們最真實的聲音。 無論你是新手媽媽、資深媽媽,正在思考如何平衡自我與家庭的人,這裡都有屬於你的故事。在這混亂又奇妙的旅程裡,找到彼此的共鳴,也找到繼繼走下去的動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3 Episodes
Reverse
🌟 節目摘要 這集節目,韋蓁和芳儀從《鬼滅之刃》動畫與電影談起,聊到許多角色的生命故事,照見現實中的家庭關係與人生課題。 妓夫太郎兄妹成為鬼,相愛卻又在氣頭上互相責怪,背後卻是深深的依靠與不捨;許多角色直到臨終前才道出心底的愛,常常要等到失去才會後悔。如果夢境能滿足所有渴望,你還願意醒來嗎?而鼓之屋的響凱,因為作品被否定而成鬼,直到臨死前也在渴求一句「我做得好嗎?」。這些故事,或許正對應我們生活中不曾說出口的愛、遺憾與渴望。 ✨ 節目亮點 ✔鬼滅角色的悲劇背景,如何映照家庭的真實處境 ✔為何人總是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與表達愛 ✔面對夢境與現實:如果夢能實現期待,你會選擇醒來嗎? ✔從響凱的故事,看見「被看見、被尊重」的需求有多重要 💡 小結 《鬼滅之刃》不只是熱血戰鬥動畫,它觸碰的其實是最核心的人性:對家人的愛、失落與依戀,對死亡的掙扎,對價值感的渴望。這些情節提醒我們,珍惜當下身邊的人,別讓愛與理解只停留在「如果當初…」的懊悔裡。 📌你在《鬼滅之刃》裡,有哪個角色或片段最觸動你?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也可能成為別人的力量。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當家庭迎來新生命,父母的重心往往放在小寶寶身上,但這時候老大常常會感到失落,甚至出現退化行為、爭寵,甚至打弟妹。這些行為不是壞,而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喊話:「請看看我!」 本集我們要聊的,就是父母如何看懂手足相處背後的需求,並找到愛與陪伴的平衡。 ✨ 節目亮點 ✔老大常見的退化與行為訊號:打人、尿床、黏人 ✔父母最容易踩到的三大盲點:比較、要求懂事、忽略情緒 ✔怎麼陪伴老大?專屬時間、情緒接住、邀請參與照顧 ✔從薩提爾冰山角度,看見行為背後的情感需求 💡 小結 手足衝突不是問題,而是孩子在適應家庭新秩序的自然過程。父母能做的,不是要求老大更懂事,而是讓孩子安心知道:即使有了弟弟妹妹,愛依然沒有減少。愛不是分割,而是擴大。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可能在許多媽媽在心裡,都曾閃過這樣的念頭:「我後悔當媽媽了」這句話很沉重,但它其實只是生活壓力與自我失落的提醒。在這一集裡,我們從媽媽的日常辛酸談起,聊到那些累到想逃走的時刻,探討「後悔」背後隱藏的需求與渴望,並分享如何在愛與自我之間,找到一點平衡與喘息的空間。 🎧 節目亮點 ✔ 「後悔」不是不愛,而是對失去自我的感嘆 ✔ 媽媽最常遇到的是身體的疲憊、心理的壓力 ✔ 後悔是一個訊號跟提醒,幫我們看見更深的需要 ✔ 如何在混亂中找到出口 ─ 給自己喘息空間,尋求支援 ✔ 後悔不代表錯誤,而是需要更多支持與陪伴 💡 節目小結 成為媽媽之後,我們難免會在某些時刻覺得「後悔」,但那不是罪惡,而是一種提醒:我們也需要被照顧。允許自己累、允許自己不完美,因為愛孩子與愛自己,本來就可以並存。 願你聽完這一集時,能對那個心裡小小喊「好想逃走」的自己,說一句溫柔的:「我懂你。」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心情。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標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本集節目邀請謝欣惠老師,她談到,探索原生家庭不是要責怪父母,而是看見影響、理解傷口,才有機會修復與選擇。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家。從小到大,原生家庭給了我們許多「家具與擺設」:價值觀、情緒表達方式、對自己的期待。這些東西,有的實用,有的卻早已不合時宜。當我們長大進入新的關係,依然習慣用舊的模式回應,就會因此卡關。 ✨ 節目亮點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情感表達與自我價值感 ✔ 「承認傷口」並不等於不孝,而是療癒的開始 ✔ 父母不用害怕會傷到孩子,重點在於衝突後的修復 ✔ 從衣櫥比喻:如何看見已經擁有的,而不是永遠覺得自己不足 ✔ 薩提爾成長模式,不是急著解決問題,而是先看見舊模式,才能創造新選擇 💡 節目小結 探索原生家庭,不是停留在責怪,而是理解與覺察。當我們願意承認影響,就能整理、淘汰、選擇,重新裝潢自己的心家。父母曾給我們的東西,不必全盤否定,但我們也有權決定什麼要留下、什麼需要放下。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的關係中,更自由、更真實地成為自己。 《從原家走到自己的心家》謝欣惠老師工作坊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51101 📌 合作需求 → 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 → 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 → 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 →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本集節目,我們聊聊《佛陀智慧的生氣劍》ˊ這本書,一起學習如何善用憤怒這把「心之劍」。 在親子互動與日常生活中,生氣往往是讓我們最挫折、最無力的時刻。但佛陀提醒我們:怒氣不是敵人,而是力量。如果懂得運用,就能守護界線,讓關係更清晰,也讓自己更自在。 從孩子頂嘴、衝突時的心火,到面對不合理要求的無力感,我們帶著媽媽視角,實際練習「心之二刀流」——不急著接球、劃清界線、把怒火化為動立。這不是壓抑,而是轉化;不是控制,而是讓怒氣為我們服務。 🎧 節目亮點 ✔ 心之二刀流,找到怒氣背後的真正需求 ✔ 運用光之橡皮擦,按下暫停鍵 ✔ 知道自己為何而氣,如何好好表達生氣 ✔ 在親子衝突裡,怎麼讓怒氣變成陪伴與教養的契機 ✔ 媽媽也能在憤怒中練習自我照顧,保護自己、也守護孩子 💡 節目小結 憤怒不是該被恐懼或壓抑的情緒,它是一份提醒:我需要被看見、需要被尊重。當我們願意停下、理解,再轉化,怒氣就能成為推動自己成長的動力。 願每位媽媽都能在「心之二刀流」的練習裡,學會正確地生氣,也在火焰裡,看見愛的形狀。 📌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媽媽的日常,就是在愛與抓狂之間切換。」小孩最愛踩的地雷,你一定不陌生:一直叫媽媽、總是打翻、房間像災難現場、永遠出門慢吞吞、功課一坐下就想喝水……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這一集,我們一起盤點「媽媽抓狂排行榜」,邊笑邊抱怨,邊聊背後的需求與意義。因為孩子讓我們崩潰的同時,也讓我們看見自己還在學習成為媽媽的過程。 🎧 節目亮點 ✔ 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地雷 ✔ 為什麼孩子的行為會踩中媽媽的情緒? ✔ 抓狂與後悔之後,媽媽心裡的小劇場與自責循環 ✔ 幽默與自我照顧:如何在崩潰時找到出口 💡 節目小結 孩子的確有本事讓媽媽抓狂,但在抓狂背後,往往藏著媽媽的疲累、焦慮與期待。當我們能停下來看看自己,抓狂背後的深層期待與渴望,育兒就不再是戰鬥,而是一場充滿故事的修煉。 芳儀的對話練習曲課程:https://myppt.cc/AjshXC 📌你的小孩最常讓你抓狂的是什麼?歡迎留言告訴我們,讓我們一起大笑互相療癒。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每一次不敢拒絕,都是在向自己說不。」 有多少次,你心裡明明想說「不要」,卻還是點頭答應? 從人情壓力、怕傷感情,到深藏在心底那份「不敢破壞關係」的恐懼,我們一次次選擇妥協,卻也一次次忽略自己的界線。 本集節目,我們從生活中的「說不出口」談起,回顧成長經驗如何形塑我們的拒絕能力,聊到在親子互動裡,父母該如何用愛設下界線,也探討在職場、家庭與友情中練習說「不」的勇氣。拒絕,不只是拒絕別人,而是對自己誠實、對關係真心。 🎧 節目亮點 ✔ 那些生活中說不出口的「不」,背後藏著什麼恐懼 ✔ 從小被教要乖、要聽話——我們何時失去了拒絕的能力 ✔ 親子關係裡,父母如何用拒絕給孩子界線的愛 ✔ 大人世界的掙扎:職場、家庭、友情中的「不」有多難 ✔ 避免討好型人格的耗損——溫和而有力的拒絕方法分享 💡 節目小結 拒絕,不是傷人,而是尊重自己。 它不會破壞真誠的關係,反而能為彼此留下呼吸的空間。從今天開始,你可以試著練習——對別人說「讓我想一下」、對孩子先肯定感受再表達限制、對自己說「我可以不配合,還是值得被愛」。 這一集,獻給每一位曾因不好意思而勉強自己的人。願你在聽完之後,更有勇氣對別人,也對自己,說出那句真心的「不」。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本集節目,我們再度邀請《居服員來了》作者,從她實際走過的真實個案談起。包括書中提及的性騷擾經驗,她如何在那段令人不安的情境中學會自我保護,也從害怕、懷疑,到一步步建立心理與行動的界線。 在進到別人家中照顧生活的同時,居服員也正學著好好照顧自己——守住界線、安放情緒、與不確定的環境共處。但在這些壓力與風險之外,也有讓人留下來的溫柔力量。像是「誇誇爺爺」那樣的陪伴關係,不但成為她工作中的亮光,也是一份不被看見卻深刻存在的互相滋養。 🎧 節目亮點 ✔ 面對案家性騷擾的心理歷程:從驚慌、否定到勇敢說不 ✔ 如何劃清與案家的界線?那些說不出口的情感與責任 ✔ 「誇誇爺爺」與那些暖心瞬間:照顧也是被照顧 ✔ 想成為居服員,不能沒有的心理準備與人格特質 ✔ 若社會想支持照顧者,應從哪些面向做起? 💡 節目小結 進入他人生活,不只是提供服務,更是一場與自己深刻相遇的過程。 每位居服員,不只是勞動者,更是心理的承載者與情感的練習者。 願更多人理解這份工作的重量,也看見其中的溫柔與勇氣。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在成為一位專業照顧者之前,她曾是一位無助的女兒——親手照顧病重的父親,一路經歷情緒的撞擊、體力的消耗、關係的拉扯與難以言說的孤單。這段生命經歷,不只改變了她對「照顧」的想像,也成為她踏入居服工作的優勢。 本集節目邀請《居服員來了》作者——一位走過家人照顧經驗、現今在長照現場的居服員,真誠分享她從素人照顧者到專業陪伴者的心路歷程。 🎧 節目亮點 ✔ 在父親病榻旁學會的事:情緒、疲憊、與愛的重量 ✔ 父親離世後的內疚與體悟,成為人生的轉向 ✔ 初入照顧行業的落差與現實,那些沒人告訴你的真相 ✔ 外界對「居服員」最深的誤解,以及我們該重新理解的事 ✔ 照顧的勞動值不值得?談待遇、心力與尊嚴的現場真相 💡 節目小結 照顧,不只是專業,更是生命深處的撞擊與轉化。 本集節目,獻給每一位在照顧路上的你——不論你正照顧家人,或站在服務他人的崗位上。願我們都能在這條路上,更被理解,也更理解彼此。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當我們一味強調「要看到孩子的優點」「要多鼓勵」,真的就是所謂的「正向聚焦」嗎?本集節目邀請你一起重新認識陳志恆老師推廣的「正向聚焦」概念:不是迴避問題、不是無條件誇獎,而是在困難中看見希望,在現實中引導孩子朝向有力量的改變。 📚 本集也同步推薦陳志恆老師的《正向聚焦》讀書會,從理論到實踐,讓父母、教師、陪伴者一起學會如何在混亂中看見光,給出真正有力量的回應。 🎧 節目亮點 ✔ 正向聚焦不是「忽略問題」而是「從困境中找到方向」 ✔ 孩子行為背後,常藏著家庭文化與語言缺席的脈絡 ✔ 無止境的誇獎、逃避衝突,其實讓孩子更不安 ✔ 要對準具體事件,給出穩定、清晰、能接住孩子的回應 ✔ 讀書會實作導引:如何陪孩子走過不安與混亂,找到內在穩定感 💡 節目小結 在快速變動的世界裡,我們都渴望看見孩子的好,但「正向聚焦」不是單靠讚美與鼓勵,而是回到當下、連結真實,在孩子遭遇困難時,給出明確、深刻的陪伴。讓我們從「正向聚焦」開始,重建孩子的自信,也修復我們和孩子的關係。 正向聚焦讀書會報名連結:https://myppt.cc/NiSXOM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資訊欄 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不能說謊,你覺得生活會變得更美好,還是更困難?當朋友送你一件衣服,你只能誠實說「這顏色太醜了」;當主管問你意見,你只能回「這提案真的很爛」——你確定,誠實永遠都是最好的選擇嗎?這一集,我們不只聊謊言,更聊「說謊的人」,特別是——孩子。而回過頭看,我們大人真的都誠實嗎? 🎧 節目亮點 ✔ 芳儀與韋蓁分享童年說過的謊、被說過的謊,那些關係裡的心酸與笑料 ✔ 孩子的謊言 vs. 大人的謊言——動機不同,但背後都有一點「不敢說真話」的心情 ✔ 可以說「善意謊言」嗎?原因是為了避免尷尬、逃避衝突? ✔ 電影《王牌大騙子》的啟發——誠實的世界真的比較幸福嗎? ✔ 如果孩子對你說了謊,怎麼辦?也許是親子溝通了解的好時機 💡 節目小結 謊言不是關係的終點,反而可能是一次深入理解的起點。 當孩子說謊,請別急著貼標籤。 先問問自己:「他是不是在怕我?他是不是不知道可以怎麼說實話?」 而我們自己,又願不願意,開始更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不誠實?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當拒學成為日常,陪伴就成了媽媽最重要的功課。本集延續上集故事,邀請同一位母親談談她如何一步步陪著孩子重新建立信任與安全感。這不只是一段孩子的轉變史,更是媽媽重新學會信任、放手與溫柔堅持的過程。走出懼學的路上,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卻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愛與可能。 🎧 節目亮點 ✔ 孩子在陪伴中出現的細微轉變 ✔ 和學校合作的實際經驗與挑戰 ✔ 媽媽自己從焦慮到穩定的心境變化 ✔ 一本書、一句話或一個人帶來的啟發與希望 ✔ 對其他父母的溫暖提醒與鼓勵 💡 節目小結 孩子走出拒學,不是因為被逼,而是因為被理解。在這條路上,媽媽也學會了更多關於「愛」的模樣──放下控制,承認恐懼,然後依然選擇同行。如果你也在陪孩子度過一段艱難的日子,希望這一集,能給你一些方向與力量。 邱淑華的人類圖遊樂場。Jacdy的親子教養 https://www.facebook.com/shuhua1001 📌你對這兩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當孩子說出「我不想去學校」時,對家長來說,不只是震驚,更是一段深刻自我對話的開端。本集邀請一位經歷過孩子拒學階段的母親,真誠分享她如何從一開始的慌張無助,到願意停下來聽見孩子真正的聲音。透過這段過程,我們看見一位母親的轉變,也聽見她如何用陪伴與理解,踏上與孩子共同摸索的旅程。 🎧 節目亮點 ✔ 拒學行為背後的起點與蛛絲馬跡 ✔ 媽媽第一時間的情緒反應:震驚、擔心、無力 ✔ 從勸說到理解,嘗試的每一種方法都不白費 ✔ 尋求學校與專業資源時的心路歷程 ✔ 媽媽內心掙扎與對自己的重新認識 💡 節目小結 孩子不願上學,或許不是叛逆,而是某種說不出口的求救訊號。對家長而言,學習不急著解決,而是先陪著孩子、與他們一起感受、一起理解。這是一段考驗耐心與信任的旅程,但你不孤單,也不需要完美。每個願意停下來傾聽的家長,都是孩子最堅實的支持。 邱淑華的人類圖遊樂場。Jacdy的親子教養 https://www.facebook.com/shuhua1001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我們都渴望被愛,但有時,愛也讓人受傷。 本集節目邀請到諮商心理師 張家齊博士,一起聊聊他的新書《在關係變成傷害之前》。這不是一本談戀愛的書,而是一段走進內在的旅程。從失控的虐愛類型,到童年未竟的需求,我們試著看見那些關係中反覆上演的痛,從而學會在關係裡好好照顧自己。 🎧 節目亮點 ✔ 心理失控感,其實是我們內在不安與匱乏的訊號,也是關係痛點反覆上演的關鍵。 ✔ 六種失控的愛型,不只映照出我們的需求與恐懼,更揭露了「愛」為何會變成拉扯與消 ✔童年未竟的渴望,總在最親密的關係中被放大,因為那裡最容易喚醒我們內心最深的期待與傷。 ✔ 很多人發現自己不只一種愛型,其實是因為每個人都可能在不同關係裡交錯地失衡與混合。 ✔ 學會好好生氣,是通往真正親密的重要練習;罪惡感,也能引導我們回到對的方向。 ✔ 一旦看見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的影響,我們就有機會重新選擇:去修補自己、成為新的自己。 💡 節目小結 有些關係走著走著就受傷了,有些情感明明想靠近,卻總在拉扯中擦傷彼此。 願這一集能帶你看見:傷害不是終點,理解與修復的路,也一直都在。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全台最大規模、邁入第 25 年的《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從來不只是一場表演。這是一個讓青少年藉由編、導、演的完整創作歷程,探索自我、理解他人、學習合作的平台。透過半年以上的專業陪伴,他們不只是學會表演,更在練習傾聽與表達中,看見自己的價值,也有機會與家長產生新的理解與連結。這一集,我們邀請到 青藝盟創辦人 余浩瑋盟主,分享這個重要平台的初衷與一路走來的故事。 🎧 節目亮點 ✔《花樣年華戲劇節》已成為一個培育青少年創造力與人際能力的社會基地。 ✔「自編、自導、自演」的設計讓青少年真正成為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 ✔每一屆主題都扣合時代脈動,今年的「時代」讓青少年用創作回應未來、凝視當下。 ✔戲劇的歷程讓孩子學會與他人溝通、與家長對話,建立真實連結。 ✔這是一場需要被看見的教育革命,也是一個值得被支持的非營利行動。 💡 節目小結 《花樣年華戲劇節》今年以「時代」為主題,聚焦青少年如何回應急速變動的社會現象。10組來自全台的青少年劇團,在半年以上的創作與培訓中,梳理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也學習與他人溝通合作。他們將在7月帶來60分鐘完整戲劇演出,7/9起共十天。帶不只是展現創意,更勇敢說出屬於他們這一代的生命觀點。這不只是一場演出,而是一場與未來對話的邀請。 📍 第25屆花樣年華戲劇節《時代》|索票資訊https://reurl.cc/RY59qr 📣 誠摯邀請您,一起走進劇場,傾聽青少年說話的聲音,支持他們用創作發聲,也支持這個長年耕耘在教育現場的非營利平台。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 本集含《終極對弈》劇情內容,若尚未觀賞請斟酌收聽) 你會怎麼面對「輸」?我們的家庭與學校常常教我們如何努力爭勝,但卻極少教我們「怎麼輸」。 本集來賓李崇義老師談到韓國電影《終極對弈》中,圍棋大師曹薰鉉與徒弟李昌鎬之間既競爭又深刻的師徒情誼,以及那場讓人難以轉身的「失敗」。想起童年與哥哥們賭博輸掉壓歲錢的回憶。師父與徒弟之間截然不同的棋風。曹薰鉉想讓徒弟聽從自己的路數,就像父母希望孩子走一條安全、看得見的路,即使那可能不是孩子真正的天賦與熱情所在。這亦師亦父的關係,像極了親子之間的拉扯與衝突,也讓我們反思:愛,是否一定得以順從來證明? 🎧 節目亮點 ✔ 棋風的對立,也是價值觀的衝突——當師父要徒弟聽話,像極了父母與孩子的拔河 ✔ 輸了壓歲錢的童年,學到的不是賭技,而是面對失落的勇氣 ✔ 電影《終極對弈》:一場師徒之間無法迴避的勝負對決 ✔ 曹薰鉉與李昌鎬:當徒弟超越了老師,兩人心裡各自的輸贏是什麼? ✔ 贏,是一種學習;輸,更是一門人生功課 💡 節目小結 我們都想贏,但更多時候,我們需要學習怎麼輸。從棋盤到人生,從童年的遊戲桌到親子關係,那些讓我們跌倒的瞬間,其實也藏著重新站起的起點。 願我們不只學會追求勝利,也能練習與自己的失敗握手言和。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總是最早懂事、最慢被理解的「長女」,她們是否真的生來堅強?本集節目邀請《長女病》作者小花媽,與芳儀、韋蓁一起聊聊這本直指華人家庭核心議題的書。從書名背後的用意,到母女關係中的糾結與釋懷,我們一起走進長女們的故事,看見她們如何在壓力、責任與愛的掙扎中,一點一滴找回自己。 🎧 節目亮點 ✔ 書名《長女病》不是標籤,而是一個打開對話的起點。 ✔ 小花媽誠實分享,寫書過程中對媽媽與家人的在意與拉扯。 ✔ 受訪者的信任來自真誠傾聽,每個故事都是一種理解與陪伴。 ✔ 書中那封寫給母親的信,是她誠實面對自己、也釋放愛的關鍵時刻。 ✔ 當長女不再只扛責任,也能擁抱力量與柔軟。 💡 節目小結 在家人與責任之間,長女常是那個「自動補位」的人; 在別人的需求與期待之下,她們習慣把自己擺最後。 但也正因為走過這些不容易的經歷,她們比誰都懂: 溫柔不是天生的,是歷練後的選擇; 堅強不是義務,是慢慢學會好好照顧自己之後的樣子。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 本集含《我的完美日常》劇情內容,若尚未觀賞請斟酌收聽) 一部主角話不多的電影,卻讓人不自覺靜下心來。 《我的完美日常》講的是一位選擇成為公廁清潔員的中年男子,每天日復一日打掃、讀書、拍照、澆樹,生活規律卻不乏細節。這部電影輕輕地說:活在當下 即使看似孤獨寡言、與人保持距離,主角仍能被一棵樹、一張照片、甚至是一個陌生人微微觸動。也許,我們都該重新思考,什麼樣的日子,才是我們願意一遍又一遍過下去的日子。 🎧 節目亮點 ✔ 《我的完美日常》:一部關於「活在當下」的靜謐電影 ✔ 主角話不多,但每個眼神與舉動都說了很多 ✔ 刻意選擇放下過去,回歸簡單,是一種自由 ✔ 公廁也可以很美,生活的美感藏在日常細節裡 ✔ 越是簡單重複的生活,越能感受微小而真實的心動 💡 節目小結 有時候我們急著前進,卻忘了生活的節奏其實可以慢一點。 這部電影沒有大起大落的劇情,卻讓人在無聲處看見深深的溫柔。主角放下過往,選擇重來,讓我們重新思考:「如果明天還要再過一次今天的生活,我願意嗎?」 願我們都能,在看似平凡的日子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完美日常。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問題。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這一集,芳儀與韋蓁聊起關於信仰、神明與人心的故事。韋蓁分享她過去擔任記者時,隨行採訪白沙屯媽祖進香的深刻經驗。那是一段跟著媽祖冒險的奇幻旅程,採訪過程中她聞到莫名花香、在混亂中感受到安慰,也體會到媽祖那種不按牌理出牌的「自主性」與慈悲。主持人也談到,神明存在的本質,也許是人們在無助時的一種精神寄託,但那份力量,也提醒我們信仰並不保證回應,而是一種「與媽祖同在」的學習。 🎧 節目亮點 ✔ 媽祖不按牌理出牌?白沙屯進香隊伍常常找不到媽祖轎,信徒卻甘願跟隨 ✔ 採訪途中聞到花香?韋蓁分享採訪中那些無法解釋卻真實存在的感動時刻 ✔ 神明的慈悲,不是權威,而是陪伴與安慰 ✔ 信仰與人心的交會——當我們向神祈求,其實也是一次向內的靠近 ✔ 當人們向媽祖祈願未被回應,怎麼面對失落? 💡 節目小結 媽祖走得快也走得遠,有時候甚至讓人找不到方向。但或許,那也正像我們在人生路上的摸索:不一定總有回應,也未必每一步都清楚,卻能從信仰中找到一絲力量與溫柔的陪伴。神明的存在,或許並不是給我們答案,而是陪我們一起問問題。 📌你也曾有過關於信仰、媽祖、或神明的感動經驗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節目摘要 (※ 本集含《苦盡柑來遇見你》劇情內容,若尚未觀賞請斟酌收聽) 《苦盡柑來遇見你》這部韓劇細膩描繪了母女之間難以言說的愛與誤解。那些藏在日常裡的對話、爭執與沉默,有時在失去後才浮現意義。而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否也經歷過類似的交錯時刻?透過劇中三代女性的故事,聊聊怎麼在母女身上看見愛的傳承與複製。 這一集,芳儀與韋蓁從劇中情節出發,聊到身為孩子與成為父母的雙重視角。我們都是在過程中學著怎麼愛、怎麼表達,怎麼在不完美的關係裡,找到彼此靠近的方式。 🎧 節目亮點 ✔ 薩提爾的信念:「父母都已經盡其所能地在當父母」——你認同嗎? ✔ 為什麼我們總記得父母的虧欠,而忽略那些平凡卻溫柔的日常? ✔ 父母愛得那麼用力,孩子卻寧可對全世界傾訴,也不願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委屈 ✔ 從劇中角色看見代際傳承:母女之間愛的傳承與複製 ✔ 父母也是人,把他當成一般人,也許就能更理解父母角色的不容易。 💡 節目小結 我們都曾是孩子,也許也正在成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愛彼此,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親子之間的距離,透過理解與覺察,讓關係有重新連結的機會。這一集節目,邀請你一起從劇情出發,回頭看看自己的家庭地圖,也許你會在裡面看見熟悉的影子。有時我們說不出愛,也聽不見愛,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你對這集的內容有共鳴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與想法。 合作需求→service@lopwilldo.com 聽眾投稿→sophia@lopwilldo.com 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主持人FB》 陳韋蓁/Sophia→https://www.facebook.com/sophiachen2021 芳儀的多重宇宙→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69583473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6ysq2gx000901s79opb03u2/comment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