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換個角度談媽媽
換個角度談媽媽
Claim Ownership

換個角度談媽媽

Author: 翹翹板-媽媽的支點

Subscribed: 1Played: 3
Share

Description

這個節目裡,沒有大道理,我們從一些「媽媽的小理論」開始,聊聊當媽媽的那些內心轉變、生活變化,還有社會文化對媽媽的各種想像,細膩地描述、梳理當媽媽的經歷,讓大家更理解媽媽。這些微小的觀點,可能剛好說中你的心聲,也可能讓你換個角度,看到不一樣的媽媽世界。
  
🎧 每週一主題 × 兩集一起聊:
▸ 上集|媽媽的小理論:主持人佳誼(翹翹板創辦人),用10分鐘帶你認識一個有趣的觀點。
▸ 下集|媽媽的大經驗: 佳誼與Shandi心理師(翹翹板倡議長),一起輕鬆聊聊「小理論」的相關經驗。
  
👇收聽時可能會...
✦ 對對對!我有這種感覺!原來是真實的!
✦WOW!原來可以這樣看自己
✦原來不是我的問題,也不是只有我這樣
✦有人一起走,感覺比較不孤單
✦原來我經歷了好多轉變
✦我更知道怎麼說出自己的感覺了
  
不論你是媽媽,還是對「媽媽」這個身份充滿好奇,這裡都歡迎你。
跟我們一起探索、理解,跳脫框架,更認識自己和媽媽。
  
📢 準備好了嗎?一起來換個角度談媽媽吧!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 | 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翹翹板-媽媽的支點
IG:seesawstudio941
LINE:@seesawstudio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2 Episodes
Reverse
EP15大經驗|社交是支持還是消耗?媽媽群組的生存指南:從比較到自在的練習 當媽媽後,友情也出現了全新分類:是「友媽媽」還是「媽媽友」? 這集我們聊聊「媽媽友」群組裡的趣事與觀察——從要不要退出群組?到團購、比較心態與自我懷疑, 以及一起聊聊如何找到自在的人際界限,讓社交可以是支持而非疲勞。 ** 👄EP15大經驗談什麼** -「友媽媽」vs「媽媽友」 -當媽後群組暴增,加群組可能是怕「錯過什麼」? -媽媽群組裡有互相支持、幫助的氣氛,也可能出現「微妙的比較」 -全職媽媽vs.職業媽媽:重心不同,社交需求與心態也不同 -在群組中有時候會懷疑自己: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從日劇《對岸的家事》談起:每個家庭有不同的育兒方式,找到適合自己才是關鍵。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5小理論|媽媽的「社交疲勞」?親近又陌生的「媽媽友」關係大揭密! 成為媽媽後,人際關係往往大洗牌,新認識許多的「媽媽友」互相支持,但慢慢地,也可能帶來壓力? 本集我們以韓國作者李美蘭的書《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為起點, 聊聊「媽媽的社交疲勞」——為什麼會疲勞,以及如何找到自在的人際平衡? ** 👄EP15小理論談什麼** -成為媽媽後,人際關係全面重組 -「媽媽友」關係看似親密卻陌生? -為什麼會社交疲勞? ①媽媽友是在人生最混亂的階段認識的 ②因媽媽身份認識,但彼此熟悉不熟悉而容易有誤會 ③社交本身就是隱性的情緒勞動 ④尊重對方的努力 -社交不必逞強,找到最舒服的人際方式才是關鍵。 -紀伯倫《先知》:「你們要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因為柱子必須各自矗立,才足以撐起神殿,如同橡樹和柏樹無法在彼此的陰影下成長。」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4大經驗㈡|從「母職守門」到開門:新手家長如何成為育兒好夥伴? 本集接續上集大經驗,繼續邀請父力成長教練-蘇飛老師,從她的專業與人生故事出發,分享「母職守門」的8種類型, 聊聊如何從「關門」走向「開門」,讓新手家長成為互相支持的育兒好夥伴,孩子也能成為最大的受惠者? ** 👄EP14㈡大經驗談什麼** -「母職守門」分為8種類型:6種關門、2種開門,以及常見例子。 -關門行為可能的影響: ①媽媽容易過勞 ②媽媽容易過度焦慮 ③降低爸爸的參與感與意願 ④夫妻關係緊張可能使孩子成為關係競爭下的犧牲品 -如何開門?循序漸進放手:從幾分鐘到整天,建立爸爸的自信與能力。 -爸爸的支持與肯定,若打破母職刻板印象,能有效化解媽媽的守門狀態。 -找回「伴侶」的角色,而非只有父母角色。 -社會也能一同破除「母職」的迷思:媽媽不必無所不能的完美,媽媽可以有不同的樣貌。 ⋯⋯⋯⋯⋯⋯⋯⋯⋯⋯⋯⋯⋯⋯⋯⋯⋯⋯⋯⋯⋯⋯⋯⋯⋯⋯⋯⋯⋯⋯ ⭐本集特別來賓-蘇飛正探險:https://www.facebook.com/sophieinadventure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4大經驗㈠|從大魔王到好夥伴,破解爸爸三大痛點!共創育兒新可能 當爸爸被視為育兒「大魔王」時怎麼辦?伴侶如何找到一起育兒的新可能? 本集邀請父力成長教練-蘇飛老師(FB粉專-蘇飛正探險),從她的專業與人生故事出發,揭開爸爸在育兒路上的三大痛點! 以及在新增「家長」這個新身份後,伴侶倆在育兒這條路上,可以如何理解彼此的差異,進而探索關係的新平衡與節奏? ** 👄EP14大經驗㈠談什麼** -爸爸在育兒路上的三大痛點:①母職守門、②爸爸的自覺不足、③孩子的排斥 -育兒起跑點不同,媽媽懷孕就開始準備,爸爸則是孩子出生後 -成為家長的過程存在「時間差」,媽媽、爸爸其實像是職場前、後輩? -催產素的相關研究顯示,兩性育兒的本質方式不同,爸爸很難「完全照媽媽的方式做」 -爸爸如何更早適應、進入父親角色? -爸爸並非母親角色的複製人,他們會與孩子發展出獨特的互動模式 ⋯⋯⋯⋯⋯⋯⋯⋯⋯⋯⋯⋯⋯⋯⋯⋯⋯⋯⋯⋯⋯⋯⋯⋯⋯⋯⋯⋯⋯⋯ ⭐本集特別來賓-蘇飛正探險:https://www.facebook.com/sophieinadventure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4小理論|「算了算了,我自己來!」— 當媽媽變成守門人,如何從單打獨鬥到共同育兒? 當媽媽的你,是否常覺得「還是我自己來比較快」? 本集揭開「媽媽守門人」的真相,解析造成關門行為的原因,以及如何打開育兒之門,讓伴侶、長輩成為可靠的夥伴,朝共同育兒更進一步。 ** 👄EP14小理論談什麼** -太在意寶寶而想做好育兒這件事,自然攬很多責任在自己身上而形成隱形的牆 -守門行為背後可能的四個原因 -學者建議,幫助打開門的4個方法 ①分辨安全與瑣事,安全才介入 ②練習讓出空間,例如讓伴侶單獨帶孩子外出 ③共同閱讀或學習育兒知識,讓雙方擁有共同語言 ④尊重對方的努力 -打開之門不代表媽媽不重要,而是讓更多人一起成為孩子的依靠,我們可以不單打獨鬥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3大經驗|當媽後才知道的事:「母女關係」如何影響我的母職經驗、親子關係? 成為母親,是一場與自己、孩子與原生家庭的交織旅程。 這集我們繼續與特別來賓-郭美吟心理師,一起聊聊更多母女關係、母職與自我、親子關係之間錯綜複雜的連結, 也看見那些當媽後才感受到的母女關係中的傳承,以及我們能如何跳脫複製,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 👄EP13大經驗談什麼** -手足之間,各自眼中的媽媽形象都不一樣 -不同氣質、個性的孩子,會激發出不同的母親反應與角色 -當媽媽後才驚覺童年缺乏情感連結 -成為媽媽後,對自己的媽媽有了新的理解,也有更多複雜情緒 -媽媽也有自己的遺憾與選擇:尊重她當年堅持自我、選擇生涯的勇氣 -述說、整理母職經驗,更認識自己,讓我們有機會改變代代相傳的複製 -沒有「好的」母女關係,每個人都獨一無二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3小理論|「母職再製」-你變成媽媽的樣子,其實是從小「學」來的?! 為什麼一說到育兒,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媽媽」要負責? 本集小理論分享母職是如何一代代被「複製」下來的。你當媽媽的方式,其實早就埋在你和媽媽的關係裡。 ** 👄EP13小理論談什麼** -照顧孩子=媽媽?我們都不自覺這樣想,但為什麼? -母女關係影響巨大:想不想當媽媽、怎麼當,全都有關係 -兒子也是媽媽帶大的,為什麼不會變成主要照顧者? -主要照顧者=媽媽?這角色其實可以被重新定義 -當媽媽後才發現:我怎麼講出跟我媽一模一樣的話? -因為是學來的,所以可以重新選擇與改變,找回選擇權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2大經驗|當女兒變成母親-我的媽媽,如何影響我當媽的樣子? 「母職星座」這個概念提到,在成為母親後,我們內心會自然地轉向關注三大關係,其中一個就是會開始看見、思考與原生家庭媽媽的關係。 本集迎來節目第一位特別來賓-郭美吟心理師!(掌聲鼓勵) 邀請長期關注母女關係這個議題的美吟心理師,一起與兩位主持人聊聊,從三段不同的母女故事,來看母女關係如何默默影響我們成為母親的模樣與選擇。 母女、母職與自我之間錯綜複雜的連結,值得你一起來聽。 ** 👄EP12大經驗談什麼** -成為媽媽會自動關注三段關係:親生母親、當媽媽的自己、小孩 -當媽以後,才更意識到媽媽對我的影響那麼深遠 -媽媽真的很需要一個懂彼此的同溫層 -從「被嬰兒吸入」到「出來」的過程,就是「在關係中」獨立,長出一個新自我 -媽媽的經驗,影響我選擇當全職媽媽或職業媽媽 -當媽媽之後,才開始與自己母親變熟悉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2小理論|「母職星座」-當媽後,內心宇宙的重組與三大轉變 妳知道嗎?當女人成為媽媽後,內心宇宙會產生巨大轉變,關注焦點不再只有伴侶關係,而是轉向與自己媽媽、成為媽媽的自己,以及寶寶的三個核心關係。 這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學者提出的心理概念-「母職星座」,用來解釋女性成為母親後,內心狀態所發生的巨大改變。 這場心理蛻變需要大量調適,妳不孤單,讓我們一起了解媽媽如何重塑自我,展開這場獨特的心理旅程! ** 👄EP12小理論談什麼** -「母職星座」是什麼?描述女性成為媽媽後內在世界的大轉變 -當媽媽後,自然轉變為關注三段關係: (1)與自己媽媽的關係 (2)與「成為媽媽的自己」的關係 (3)與寶寶的關係 -伴隨而來的四個生命議題 (1)生命的成長:寶寶的營養、身體健康等生命發展 (2)初始關係:如何與寶寶建立情感連結 (3)支持系統:有哪些人、資源可以支持我成為媽媽 (4)身份重組:如何適應新角色、人生各面向如何找到新位置 -一個新生命誕生,也是一個女人重新誕生 -面對內心的劇烈變化,需要更多時間調適是正常的,妳不孤單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1大經驗|當媽媽總被期待「應該要怎樣」,但妳有沒有發現—有「黑掉的媳婦」,卻很少聽到「黑掉的女婿」? 當了媽媽,為何總是「自動導航」接下所有責任? 為何我們願意被貼上「黑掉的媳婦」標籤,卻從沒聽過「黑掉的女婿」? 這集聊在各種關係中的生存的媽媽們,會遇到哪些處境與經驗,讓我們一起笑中帶淚、淚中帶笑地看見這之中的「自己」。 ** 👄EP11大經驗談什麼** -女性更容易在意他人看法嗎? -女性大腦中的胼胝體比男性大,天生更能多工、察覺他人需要 -除了生理因素,女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被期待要照顧關係與家庭 -許多癌症與情緒壓力累積有關,可能過度照顧他人而忽略自己 -驚!有「黑掉的媳婦」卻沒有「黑掉的女婿」?! -被其他人期待「媽媽應該要去做什麼」時,如何按下暫停且做出新選擇? -當媽媽後女性薪資明顯下降,男性則上升?! -媽媽在家中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時,好像自動就開始往性別傳統的觀念滑過去 -邀請大家一起有意識地看見,這些背後影響我們深遠的社會結構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1小理論|「成為媽媽也不能忘了自己」— 這句話應該不陌生。 但什麼是「自己」?什麼又是「做自己」? 「成為媽媽也不能忘了自己」聽過這類的話嗎?但到底什麼是「做自己」? 本集從女性經驗出發,帶你認識「關係中的自我」這個概念,談談為什麼媽媽的自我是從關係裡慢慢長出來的?一起重新看待那個在關係中逐漸成形的「自己」。 ** 👄EP10小理論談什麼** -常聽到「成為媽媽不能忘了自己」,但什麼是「做自己」? -傳統由男性心理學者定義的「自我」,與女性經驗差異大 -女性的自我是從與他人的互動、情感連結中慢慢長出來的 -懷孕就是與他人(寶寶)建立新的親密關係,促使思考我是怎麼樣的媽媽?我和小孩之間的關係?開始重新的形塑我認為的自己。 -與伴侶變成「育兒夥伴」,會為兩人關係帶來新的變化 -我爸媽的女兒vs我小孩的媽媽,可能會有衝突 -「黑掉的媳婦」也是新的自我樣貌 -當媽媽後,也會開始重新整理、取捨人際關係,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0大經驗|為什麼我容易爆炸?「媽媽憤怒」不是突然,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 這集我們聊「母職憤怒」——不是從0飆到60分的瞬間爆炸,而是各種原因的累積,讓媽媽容易處於59分的爆炸邊緣。 表面上引爆怒火的是小孩不小心打翻牛奶,但實際上這些怒氣可能源於長期累積的壓力、無力、沮喪、疲累…等,需要被看見與照顧的自己。 從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到現實生活的夫妻分工、社會期待與憤怒後的自責情緒,和主持人佳誼與Shandi一起聽聽那些59分底下的真實心聲。 ** 👄EP10大經驗談什麼** -憤怒不是因為孩子翻倒牛奶,而是早已站在59分上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和韓劇《告白夫婦》的共鳴 -「把需要說出來」與「應該要被看見」間的矛盾 -很多爸爸其實也困在「媽媽本來就該怎樣」的社會想像中 -自責感是「母職憤怒」後常見的情緒 -現代父母的雙重壓力:不只要「管小孩」,還得「管得好」 -小家庭結構與缺乏社會支持,讓母職更顯孤單與超載 -科學家呼籲:國家應重視新手父母的身心健康,關乎整體社會與下一代發展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0小理論|暴怒後又自責,不是你EQ低,而是背後有複雜原因──來聊「母職憤怒」 你有過「一件小事就讓我暴怒」的育兒瞬間嗎? 本集我們來談「母職憤怒」──那種突如其來、失控又自責的情緒從哪來? 不是你EQ或耐受力低,更不是你的錯,而是背後藏著很多與社會、他人環環相扣的原因,一起來理解這股怒火,以及可以如何因應。 ** 👄EP10小理論談什麼** -什麼狀態算是「母職憤怒」? -「母職憤怒」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暴怒→自責,是母職憤怒常見的情緒循環 -可以如何因應「母職憤怒」? -它不是單純的情緒控管問題,而是無力感與壓力累積的結果 -不是你的錯,一起來了解原因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09大經驗|脆弱又有力量──成為媽媽其實能讓我們長出「韌性」?! 產後的日子是什麼模樣?可能是混亂、崩潰,也可能是一個可以培養心理韌性的關鍵時期。 本集邀你一起聽兩位主持人分享如何從「死灰復燃」中長出韌性? 如何在繁瑣、失控的產後生活中摸索出新的節奏,獲得成就感、重拾掌控感與社會連結? ** 👄EP09大經驗談什麼** -產後好像一直在「浩劫重生」與「死灰復燃」的循環 -媽媽像打不死的蟑螂,也真的變得敢對付小強 -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感覺「我可以做到」的關鍵 -孩子不按牌理出牌,例如:隨時隨地的屎尿炸彈 -「帶寶寶走出門」是非常重要的支持與連結,且很有成就感 -「請支援尿布」-媽媽之間心照不宣的社會支持 -有意識地從「小掌控感」開始重建整體秩序感 -當媽媽會先被打碎、再重組,重新認識自我 -媽媽這個身份有脆弱也勇敢,還與另一生命深刻連結,在這樣的變化中長出新的自己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09小理論|撐住≠韌性,媽媽的「心理韌性」,其實是這樣長出來的! 堅強是天生的嗎? 2020年,比利時與荷蘭的學者開始研究孕期到產後的心理韌性,發現這段歷程本身就是一個很劇烈的變動,也是一個可以培養心理韌性的關鍵時期。 這一集帶你認識「孕期與產後心理韌性」,我們並非天生堅強或脆弱,心理韌性不是靠硬撐,而是在一次次挑戰中慢慢長出來的。 一起來認識這些關鍵的心理能力,以及有哪些要點可以幫助媽媽更具有心理韌性吧! ⋯⋯⋯⋯⋯⋯⋯⋯⋯⋯⋯⋯⋯⋯⋯⋯⋯⋯⋯⋯⋯⋯⋯⋯⋯⋯⋯⋯⋯⋯ ** 👄EP09小理論談什麼** -2020年比利時與荷蘭研究首度將韌性應用於孕期與產後女性 -「生命最初的1000天」是媽媽心理韌性成長的重要階段 -心理韌性是可以逐步培養出來的能力 -四大促進心理韌性的要點: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自尊、掌控感 -韌性的建立,是環境與經驗累積的結果,不是媽媽自己撐出來的 -與其對媽媽說「妳要堅強」,不如問「妳需要什麼幫忙?」 -當社會一起成為媽媽的心理支撐網,媽媽就更能自在地面對身分轉變與挑戰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08大經驗|為母則「難」,當媽媽的你還好嗎?打開門聊聊「產後情緒失調」的真實經歷 當媽媽之後,「自己」還剩下多少? 這一集從佳誼的「產後情緒失調」談起,聊聊媽媽「應該」犧牲奉獻的為母則「難」,以及生病如何成為內在的呼救?還有如何慢慢走出產後情緒失調與自責的狀況。 我們不需要關起門來獨自承受,希望在這一集裡,每位媽媽都感受到自己值得被好好理解、重視。 ⋯⋯⋯⋯⋯⋯⋯⋯⋯⋯⋯⋯⋯⋯⋯⋯⋯⋯⋯⋯⋯⋯⋯⋯⋯⋯⋯⋯⋯⋯ ** 👄EP08大經驗談什麼** -當「好媽媽」成唯一標準,所有情緒都與是否照顧好小孩綁定 -犧牲、焦慮是應該的?以為「每個媽媽都這樣」?! -對媽媽的靈魂拷問-「你自己還剩下多少?」 -產後情緒失調,也跟遺傳體質有關 -第二胎使用背巾,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第二胎時也有產後情緒失調,但更快求助、恢復更快 -怎麼做都不對?社會對媽媽的「期待與指教」是外部壓力之一 -媽媽的心理健康需要社會的理解、重視與支持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08小理論|不是只有產後憂鬱,「產後情緒失調(PMAD)」的五種類型? 你以為產後只有「憂鬱」?其實媽媽們面對的情緒狀況,遠比你想得複雜。 這集佳誼從過來人的真實經歷出發,談談「產後情緒失調(PMAD)」包含的五大類型:憂鬱、焦慮、強迫、創傷壓力症候群與產後精神病, 有哪些症狀、如何察覺、如何幫助自己?正視也重視每位媽媽可能面臨的內在風暴。 ⋯⋯⋯⋯⋯⋯⋯⋯⋯⋯⋯⋯⋯⋯⋯⋯⋯⋯⋯⋯⋯⋯⋯⋯⋯⋯⋯⋯⋯⋯ ** 👄EP08小理論談什麼** -產後情緒失調的五種類型: 憂鬱症 產後焦慮症 產後強迫症 產後創傷壓力症候群 產後精神病 -分別有哪些症狀? -憂鬱、焦慮、強迫都經歷的佳誼,發生了什麼事?如何走過? -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的原因? -怎麼判斷是否需要就醫? -怎麼幫助自己?方法與建議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07大經驗|為母也能脆弱!從「產後耗竭」談談產後的情緒與不適應 生完孩子後的媽媽,到底經歷了什麼?本集Shandi與佳誼將揭露產後最真實的心聲與挑戰。 談談自身產後耗竭的經歷,一起撕下「為母則強」的標籤,看見那些可能被忽略的自己。 ⋯⋯⋯⋯⋯⋯⋯⋯⋯⋯⋯⋯⋯⋯⋯⋯⋯⋯⋯⋯⋯⋯⋯⋯⋯⋯⋯⋯⋯⋯ ** 👄EP07大經驗談什麼** -產後身心大耗損:健檢數據亮紅燈,中醫說像多年營養不良?! -產後耗竭:不健康但又不到生病的身心混沌感 -「為母則強」困境:想要幫助但又不能脆弱 -產後不適容易被歸因於疾病,反增壓力 -對寶寶過度焦慮:追求完美數據,卻忽略自身感受。 -重新定義自我價值:我們是人,不是克服挑戰才有價值的機器人 -生病是身心的呼喚:傾聽內在聲音,找回自我。 如果我們打開門談媽媽的困境,發現原來別人也是這樣,可以更安穩接納自己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oYpwQNhr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07小理論|非產後憂鬱症,而是身心能量流失的灰色地帶,你可能「產後耗竭」了! 你是否曾感覺,產後身體被掏空、腦袋打結,懷疑自己是不是生病? 本集介紹「產後耗竭」—一個普遍卻鮮為人知的概念,到底有哪些症狀?為什麼會耗竭?以及有哪些方法幫助自己找回能量? ⋯⋯⋯⋯⋯⋯⋯⋯⋯⋯⋯⋯⋯⋯⋯⋯⋯⋯⋯⋯⋯⋯⋯⋯⋯⋯⋯⋯⋯⋯ ** 👄EP07小理論談什麼** -產後身心不適,不是只有產後憂鬱症 -產後耗竭的主要症狀 -導致耗竭的多重因素 -四個建議,幫助耗竭中的自己 -允許自己不急著回復狀態,慢慢來照顧自己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oYpwQNhr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06大經驗|在家≠自由,家務的價值為什麼難被看見? 「整天在家帶小孩,應該很輕鬆吧?」聽了想貓🐈下去?😆 本集一起打開隱形勞動的世界,聊聊為什麼家務與育兒工作的價值,長期以來被低估?也許,重新定義「在家」的價值,就是改變的開始。 ⋯⋯⋯⋯⋯⋯⋯⋯⋯⋯⋯⋯⋯⋯⋯⋯⋯⋯⋯⋯⋯⋯⋯⋯⋯⋯⋯⋯⋯⋯ ** 👄EP06大經驗談什麼** -看不見KPI、不易量化,家務勞動的價值常被低估 -童話故事中,白雪公主如何家務分工? -沒有職場壓力可以隨心所欲?在家≠自由 -在職場看老闆臉色,在家也可能得看孩子臉色?! -媽媽的白板行動:寫下每件事,重新定義分工與價值 -效率至上外,還有重要但難以衡量的東西:生命力、人與人的連結 -目前社會對一個人、對媽媽的期待,合理嗎? -家庭會磨合出適合的節奏,無論媽媽或爸爸,都可以尋找舒適自在的方式 ⋯⋯⋯⋯⋯⋯⋯⋯⋯⋯⋯⋯⋯⋯⋯⋯⋯⋯⋯⋯⋯⋯⋯⋯⋯⋯⋯⋯⋯⋯ 💬歡迎填寫👇【我有話想說|聽眾回饋表】提問&分享感想 https://forms.gle/kZY8eTVEBPXy1YdG9 ⋯⋯⋯⋯⋯⋯⋯⋯⋯⋯⋯⋯⋯⋯⋯⋯⋯⋯⋯⋯⋯⋯⋯⋯⋯⋯⋯⋯⋯⋯ 🔎追蹤【翹翹板-媽媽的支點】,輕鬆掌握最新消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linglinseesawst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seesawstudio941/⁠>) LINE:⁠https://lin.ee/JJXo9Ye⁠ ⋯⋯⋯⋯⋯⋯⋯⋯⋯⋯⋯⋯⋯⋯⋯⋯⋯⋯⋯⋯⋯⋯⋯⋯⋯⋯⋯⋯⋯⋯ 🤝合作邀約歡迎私訊FB、IG、Line或來信:seesawstudio941@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