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是个人物
是个人物
Claim Ownership

是个人物

Author: 人物杂志

Subscribed: 25Played: 105
Share

Description

《是个人物》,人物杂志旗下播客栏目。从文字到声音,记录这个时代值得记录的人。
32 Episodes
Reverse
人到中年,友谊显得愈发奢侈了。不久前,《人物》发起了关于中年友谊的征集,许多读者分享了自己友谊消散的故事,以及对友情的理解与思考。《人物》编辑部的成员也对友情有着各自的体会。本期《是个人物》,我们邀请了编辑部的三位女性,一位是典型的中年人代表——有家有娃有事业,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中,她正在重新考量友谊价值,感受到了一些「中年苍凉」;一位虽然步入中年,但因为未婚未育,仍有朋友在侧,正在感受友谊的逐渐「淡化」;还有一位青年朋友,即将迈入中年,对朋友患得患失。这个初秋,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三个人坐在一起,聊了聊各自的朋友。提起年少时的朋友,每个人都记得友谊里那些轻盈与雀跃,那些彼此看见和理解的愉悦。但友谊的内涵不止于此,我们也聊了聊里友谊里那些无奈、心酸与隐痛。婚育带来的对时间、精力的挤压,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朋友的疏离,疾病和死亡对友谊的侵袭……这些都是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朋友或许早已不是生活的必要选项。在这样的压力下,维持一段友情还有必要吗?友情还会为疲惫的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安放一段珍重的过往?一个很有趣的插曲是,节目录完,临近傍晚,两位疲惫的中年人准备回家,度过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夜晚,而唯一的青年人早已约了亲密的朋友晚餐,靠聚会来清扫疲惫。友谊的离散与聚合,也是一种人生之味,但不管何时,我们总归是需要友谊。【时间轴】02:25 中年之后,友谊正在慢慢退场04:00 她们的表达中折射出生活的压力05:12 孩子的诞生是友谊淡出的节点吗?10:54 年轻时的纯粹带来与朋友的割席13:59 以工作为基础的友谊是流动的17:07 友谊是一个分寸感和边界感不断调整的状态18:19 相似的人会从友谊的漏斗里漏下来24:17 「那个人去世了,我再也没有朋友了」30:02 朋友是彼此「阶段性」的情感承接32:31 人会在某一时刻感知到一段友谊即将走向尽头33:14 言语的输出会将亲密关系越推越远吗?36:31 中年人的友谊更讲究「性价比」40:56 年少时的雀跃感被中年的循规蹈矩逐渐冲淡49:18 「中年的友谊无法帮你的承担更多了」54:51 亲密、轻松的友谊能支撑起自我的成长58:26 中年人的心声:「让抓马离我们远一点吧!」62:17 「友谊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66:56 老年友谊:在浓烈的情感和清晰的分寸中寻找平衡 
巴黎圣母院,这座矗立在塞纳河畔的宏伟建筑,承载了无数人对巴黎最初的印象。卡西莫多真挚的爱情、法国大革命对自由的呼唤、电影中的浪漫情节...百年以来,无数瑰丽壮阔的故事在这里书写。它的价值与意义早已超出了「建筑」范畴,真正地成为了精神符号。历史上的巴黎圣母院几经沉浮,2019年,一场大火让巴黎圣母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令世界为之痛心。2024年,巴黎圣母院修缮完成之际,欧莱雅中国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带到中国,并展出4件真实文物,虚实结合还原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展览在2024年9月12日-10月20日对公众开放,希望更多人可以成为美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九月全国科普日期间,欧莱雅更将科学教育与美育融会贯通,在展览现场为欧莱雅「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的中学女生们带来了一节在博物馆里的「开学第一课」。女科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等受邀成为「青少年科艺美育赋能者」,从科学、建筑与历史等不同角度,为青少年们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融合多学科的美育盛宴。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中国与《是个人物》携手推出的系列节目的第3期。《是个人物》邀请到了主持人张越,与建筑学博主何老师在发呆、果壳编辑贾明月,共同走近「巴黎圣母院」,从建筑、文学、艺术、历史出发,描摹巴黎圣母院辉煌与动人的细节,分享科学道路上的女性榜样。【时间轴】02:54 从小说到电影,巴黎圣母院是如何走进人们生活的?06:34 建筑如「炒菜」,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14:56 文学与现实的差距:「建筑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游戏」16:56 拯救巴黎圣母院,「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23:00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从都市传奇爱情到鸿篇史诗31:54 一座建筑代表一个时代35:51 丑陋的埃菲尔铁塔?一场技术与审美的追逐战40:03 大火与抢救,法国人独有的「松弛感」42:11 「滴水嘴兽」来华,电影、小说与历史的重叠时刻47:03 古迹怎么看?与历史建立连接,获得「被验证」的快感51:18 发现古人的「失误」,隐秘的细节更加动人58:56 「科学与艺术是没有性别的」60:36 「女学家科项目」,让女生看到更多可能性61:47 从八卦到科普,知识以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脑海63:43 选择科普的理由有很多,「我享受精神世界得到共鸣的瞬间」
今年5月28日,32岁的奥运会游泳冠军孙杨,经历了51个月的禁赛期后正式解禁。错过了奥运选拔赛,孙杨最终无缘巴黎奥运会。但他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男子4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仍未被打破。 本期节目,《人物》和孙杨聊起了关于他过去4年的生活与心路历程。在经历了委屈、愤怒、痛苦与后悔之后,他终于能够慢慢放下。他讲述了游泳对他意味着什么,也讲述了当他的人生跌到低谷时,他如何去一点一点地爬上来。被迫停下来后,他开始有机会重新建立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他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金融知识,也学着做更好的儿子和丈夫。这四年对于孙杨来说是他成熟的开始,也是他成为一个独立人的标志。26年,游泳已然成为孙杨的一部分,他说,只有回到水中,他才会找到安全感。如今的他依然在坚持游泳训练,并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回到赛场上。千帆阅尽,这一次,孙杨自信坦然地说,「我为自己而游」。【时间轴】02:33 小骄傲:看奥运发现自己的纪录没被打破 04:10 孙杨还会参加2028年奥运会吗? 04:33 不仅坚持游泳,还要学习、工作 05:48 家人之爱陪我走出困境06:37 一个人,孤单地在泳池里游了1500多天12:41 26年,游泳成为生命中的不可或缺14:58 没有金牌的日子里,为自己而游18:41 重获自由,异常平静20:12 「健康、快乐自在的游泳」24:24 当一位运动员重新理解规则27:50 天才原来也会在水下尖叫、流泪30:49 回到水中,才能找回安全感36:39 32岁,还没成为理想中的大人40:26 大起大落,人生好像心电图44:58 仍然是一个爱哭的人47:56 最想拥有的才华是会唱歌
《甄嬛传》已经播出14年了,今年夏天,综艺《焕新环游传》又将「娘娘们」聚在了一起,最引人注目的戏码,就是沈眉庄与温太医成婚,一对最令观众意难平的有情人,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过去十余年,《甄嬛传》一直是网友们持续不断挖掘的宝藏,每个角色都在时代风潮中被反复解读,尤其是沈眉庄,获得了越来越多光彩,她正直,善良,但绝不软弱;她很早就看清了「圣宠」的飘忽与虚弱,更笃定于自己选择的友情与爱情。而「整日清醒克制又有什么用」的吐槽,又让她身上有一种「平静的疯感」,这种特质,非常能够引起打工人的共鸣。当下的年轻人,在「眉姐姐」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本期《是个人物》,我们邀请了「沈眉庄」的扮演者斓曦,和编辑部里几位「甄嬛传十级学者」一起聊了聊,关于拍摄这部剧的趣事,关于这十余年间观众心态的变化,也关于一个女性的成长。时间轴02:28 「沈眉庄」本人连《甄嬛传》一级学者都算不上04:20 时隔多年甄嬛剧组重新集结,话都停不下来07:27 拿着放大镜看《甄嬛传》,津津有味的网友二创08:11 眉庄与演员共通之处:「管你是谁,不愿意,我们就挂脸上」13:19 一不爽就怼人,善良也要有牙齿18:06 沈眉庄不是恋爱脑,她是友情脑28:59 「一开始观众并不是那么喜欢我」35:56 《甄嬛传》是一部女性成长群像44:38 最爱看的情节是滴血认亲46:49 吃人的制度之下,每个人都有苦衷和不得已50:39 甄嬛与眉庄,最好的双生花姐妹53:50 对温太医离经叛道的爱56:47当了妈妈后,自己越来越像甄嬛
2021年年初,《人物》采访过高分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的总导演王圣志,当时他和我们分享了这部高分纪录片背后的人和故事。他说,《早餐中国》结束了,不要去打卡,也不要美化烟火气。那次分享,他说,拍摄纪录片要节制,要保留,我们凝视深渊,但不能掉入深渊,「苦难上面应该有种湿漉漉的东西,一点希望的微芒、怜悯、温暖。」三年半过去了,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王圣志依然在坚持拍片,拍人,拍故事。他拍了《文学的日常》《何不秉烛游》《中国这么美》,他从各个角度观察并记录着最普通的中国人。这一次他带着一部探访集市的纪录片《赶集故事会》来了,他在集市中游荡,镜头对准了那些小人物,他发现集市的真相比日常生活还残酷,其中夹杂着太多的人生况味。同时,集市也是热闹的,纷呈的,极具人情味儿的,这也让他意识到,我们从未如此需要酒神精神,每个人都在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本期,主持人《人物》作者赖祐萱与导演王圣志以及《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也像赶集一样,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地畅聊了一场,王圣志始终带着他的幽默、真诚和善意。他不像传统的纪录片导演,他没有那么多规则与束缚,他对失败者感兴趣,他始终被文学和文字所滋养。他不想到北京和中心去,他喜欢福建福州这个小地方,「如果纪录片有圈子,我属于最外围的边缘」,他说,只有边缘才能突破。王圣志的办公室一直贴着一句话,「杜绝浮夸腰封,坚持业余拍片。」业余拍片是他的命,他认命了。《早餐中国》的老板们都有这种认命感,当一个人发现所有的规划都是一场虚妄,他们终于接受了自己,认命了。王圣志深知拍摄小人物和小选题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局限,他并不打算打破局限,他太沉迷日常和琐碎了。当知道自己不是天才的那一刻,他如释重负。年过50岁,王圣志也走在认命的道路上,「每个人最终都要认命,认命没什么不好。」他会继续拍,拍那些小人物,即便他们是失败者,拍那些日常和琐碎,拍那些苦难与深渊之中的柔情一刻,因为在他看来,自己也是一个小人物。【时间轴】 04:30 赶集与游神,是年轻人的狂欢,也是避难所05:30 在不确定的时代,集市始终有一种确定性08:14 到了集市,人忍不住想聊天,忍不住想回到人群中10:51 做流量生意的网红,比卖菜的大哥大姐们更苦15:49 新的纪录片语言:像拍X线胸片一样,将瞬间凝固下来20:57 我们从未如此需要酒神精神,证明我们还活着24:39 集市看着平平淡淡,凑近一看,全是故事27:54 每个人最终都要认命,认命没什么不好30:39 太苦的东西会把人带到深渊,纪录片最终还是要给人安慰37:17 谁规定纪录片只能那样拍?37:54 我肆无忌惮地使用文学性,因为希望人间始终有柔情一刻39:03 王圣志的柔情到底来自于哪里?43:25文字在彼岸,影像在此岸45:52 酒友比文友、笔友的标准高多了,很幸运,我有三个48:53 所有的创作多样性都不被鼓励,不断有资本说,再拍一个《早餐中国》吧51:56 我不离开这个体制,因为我也是它的既得利益者54:16 我清醒得很,我拍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垃圾,我完全没有作品焦虑56:35 办公室一直贴着「杜绝浮夸腰封,坚持业余拍片」58:24 我对失败者特别感兴趣,我对成功人士一点兴趣都没有59:34 如果纪录片有圈子,我属于最外围的边缘,只有边缘才能突破1:00:38 小人物和小选题,是我的长处,也是我的局限1:02:52 到了50岁,我才意识到不要被来自底层的赞美裹挟1:04:36 我差点以为自己不是乡下人了,差点相信自己是美食家了1:08:05 当意识到自己不是天才,我如释重负
在一个周五的晚上,《是个人物》邀请到了教主刘旸和闫佩伦两位喜剧演员,从《喜人奇妙夜》的「地狱」中暂时逃离,来录这场谈论喜剧、谈论欢笑也谈论痛苦与渴望的播客。刘旸一如既往地「话痨」和真诚,闫佩伦则在讲述自己来京十年的失落后,语调转向坦然。他们谈了这阵子引起热议的《断片山》和《八十一难》,也谈了自己与喜剧的渊源。那些引人共鸣的「笑料」,可能是创作者深埋内心多年却未曾有人诉说的苦楚。敏感、自卑和讨好型人格……许多喜剧演员身上拥有着十分相近的生命底色。小时候,通过讲笑话取悦他人,曾是支撑他们度过青春期的动力;长大后,那些对于观众即时、热烈反馈的「贪婪」,也映照、填补着他们内心的匮乏。对他们来说,喜剧不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而是一种相遇,就像刘旸所说,不是喜剧「救赎」了他,而是「稍微缓过来一点,我自然而然就去找能让我开心的事儿。」这可能就是喜剧最大的魅力:它让你知道,我们总还有选择。02:25 回到「喜剧监狱」,创排是在枯竭中榨取喜剧之水03:49 两位演员作为老选手再次参赛心态如何?09:31 在舞台上演成《断片山》,是「又一轮plus」参加节目的第一目的11:22 「真没冲着大活儿去」:《八十一难》背后的「八十一难」16:43 两种创作风格:原地打转还是前进一步?20:19 同时做单口喜剧和Sketch,哪个压力更大?25:22 为啥踏上喜剧之路?天赋、自卑和讨好型人格……33:50 「喜剧演员是一群很匮乏的人」42:37 从「失望」到「满足」,闫佩伦从业的这些年54:57 这两年的刘旸:过程上往死里「卷」,结果上原谅自己57:52 学表演,学到最大的是对生活的敏感01:02:18 晋级有执念,松弛说再见01:05:36 人气、热度起起落落,但总有几个心满意足的瞬间01:11:39 刘旸:我不是要进入舞台中心,我要留在喜剧这张桌上01:13:48 闫佩伦:别太期望未来有多精彩01:18:06 喜剧天赋和拼命天赋01:25:51 真诚,还是「真成了」01:27:52 刘旸和闫佩伦最近的开心瞬间
最近,电视剧《玫瑰的故事》热播,从第一集开始,热搜的相关话题不断,弹幕上的评论也充满了观众浓烈的情绪,几乎是上半年最具关注度的国产电视剧之一。观众们讨论刘亦菲的美貌,调侃佟大为花期如此之长,同时,他们也关心着女主角黄亦玫的情感选择,与自我成长。在作家亦舒的原著《玫瑰的故事》中,黄玫瑰美极一时,潇洒自由,但她的哥哥也形容她肤浅浮华,「只有一层皮」,是不太一样的亦舒女郎。而电视剧中的黄亦玫,则有了自我,有了选择的主动权,在她的成长过程里,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被探讨。本期,主持人《人物》作者令颐与《玫瑰的故事》编剧李潇以及《人物》编辑陈璇一起聊一聊电视剧背后的创作故事,从观众和创作者的视角,一同梳理一位传奇女性生长的可能性。【时间轴】02:13 「80后写电视剧儿童」李潇03:22 《玫瑰的故事》为什么发生在更fancy的北京?07:44 黄亦玫,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女性10:27 黄亦玫身上为啥没有班味儿?12:47 从精神香港到肉体北京,改编该如何落地?14:51 千禧年前后,北京胡同的松弛感17:02 千禧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的宽容和自由20:20 刘亦菲是天选黄亦玫吗?23:38 从方协文到方邪门,总共需要几步?27:12 庄国栋,黄亦玫初恋那点小事30:18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需要黄振华这样的“窝囊废男嘉宾”?36:22 当黄玫瑰遇上黄亦玫,女性角色有了哪些变化?39:14 苏更生代表了我们心中的亦舒女郎44:18 没有性别约束的剧本创作背后47:29 为什么我们的都市剧不接地气了?50:02 当爱成为一种稀缺能力53:41 李潇创作中女性角色的转变55:28 黄亦玫是个恋爱脑,有错吗?01:01:26 年轻人当下需要什么样的电视剧?01:10:52 当一个女编剧心里有个直男
写作对麦家来说是一种生理需要,没有写作,那些自童年开始盘根错节的羞耻感就难以被抚摸。童年和家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虽然没有摧毁他,但切碎了他的情感和人生,他残缺而坚硬的活着。在金山寺和蒋家村写作时,他刻意过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把自己生活需求压到最低,然后给写作让路。他认为快乐是最重要的,但他没有办法得到快乐。他也曾离开家,逃离了自己的童年,又一次次折返:在《解密》《暗算》《风声》等作品给他赢得巨大声名之后,他却放弃了这样的写作,转向了故乡和童年。他说,身为一个作家,他无法也无需通过文学来改变自己童年的记忆,甚至想小心翼翼地保护童年那种被伤害的感受。童年困住了麦家,成为他永恒的人生地标。本期播客是《人物》新栏目《人生地标》的第一期,我们和麦家一起回到对他生命起过重要作用的地点,去寻找人生的答案。我们相信,那些曾经生活的地方,打造了一个人的人生。我们从空间上去寻找一个人的精神锚点,看一个人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时间轴】00:35 《人物》新栏目《人生地标》01:40  金山寺里,麦家完成《人间信》的最后冲刺04:14 麦家写作最大的挑战:直面内心羞耻感08:12 不美好的童年记忆在麦家心里盘根错节12:21 「我不是狼,是惊弓之鸟」17:01 身为作家,麦家无法也无需通过文学改变对童年的感受18:55 写书的目的:帮助读者输出生命中的一些羞耻感21:22 回忆恢复中考的那一年,麦家感叹上天眷顾23:33 麦家与父亲的情感裂痕26:31 一次与父亲的谈话改变麦家的人生走向29:40 「也许成为木匠我会更幸福」31:49 当母亲需要时刻自我保护,孩子的敏感被关注已是奢求36:30 蒋家村和金山寺对麦家的意义39:35 「麦家理想谷是我和世界连接的通道」41:34 「断亲」难以彻底,人总会受到家庭的「万有引力」43:33 曾经的足球迷麦家,切断了自己的快乐44:16  「我是受苦型作家」
本期播客,《人物》对话周深。从专辑《反深代词》首支单曲发布后收获的「仪式感」讲起,周深和《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聊了聊他耗时7 年的新专辑,他的童年、他曾经蛰伏的人生,以及他如何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敏感。周深是一个非常好的谈话对象,他坦诚真实,有着超强共情能力,绝不让话掉在地上。他会说起童年作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无助,也会心疼那个一直想和别人一样而不得的小周深。他知道自己一直有不安全感,也知道敏感是一笔财富。他不想重启人生,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周深说,专辑呈现的故事「跟我有关,跟大家有关」。于是,在回顾专辑制作的心路历程时,周深对新专辑的理解,总会与他对自我和世界的体悟交织在一起。做音乐,他肯定自己曾「推翻重来」的笃定,也享受自己在制作细节上的纠结……做自己,他坦陈少年周深曾因歌手梦想花「巨款」为自己设计签名,也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仍不够自信……在真诚的讲述中,周深如愿呈现了立体的自己。【时间轴】01:19 专辑发布那天,「所有时刻碰撞在一起」04:14 「用尽全力之后,要学会放过自己」07:32 《反深代词》中的未来科技、现代情绪与陌生的周深10:20 关于 「重启」的可能、选择与方式14:59 拒绝内耗,和困惑相处18:17 立体的自我被看到是一件幸运的事21:02 「慢慢成长,也许更适合我」22:22 接纳没那么自信的当下,抚慰童年的自己28:20 如果不做歌手,周深会选择哪条路?31:21 他人眼中的周深——天真、脆弱又强大32:19 三个词形容自己——幸运的、感恩的和尽力的33:14 初中花两块钱设计的签名,见证少年周深的音乐梦想34:40 周深的「深」:名字的故事38:15 偏见与独特相伴相生40:15 成长:从渴望相同到追求不同43:57 「我们自己是我们养育的第一个小朋友」45:27 做专辑,也是收获「新周深」的过程49:16 「原来我的存在有这样的意义」50:33 敏感是声音叙事能力的源泉52:20 当下最大的困惑:怎么让唱歌的时间延长一点
「世人的眼光或许分男女,微小的原子和核子却不会。」这是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的一句话,也是话剧《春逝》中频繁出圈的一句台词。话剧《春逝》是由话剧九人出品的话剧,讲述了物理双姝顾静薇和瞿健雄(原型为顾静徽和吴健雄)在研究道路上相互理解与扶持的故事。女性科研长路漫漫,相逢尤为珍贵。而时光流转,她们当初所面临的困境,也依旧影响着现在的女性们。作为「少数」、面对「成见」,该如何前行?力量又从何处而来?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创立20周年之际,奖项联合主办方欧莱雅中国与播客《是个人物》之「是个女人」栏目联合策划了专题节目,称之为「群星闪耀时」,这是一个关于女科学家的系列节目。在这个系列第二期中,主持人张越,话剧《春逝》编剧、导演朱虹璇和《人物》作者李斐然,一起聊了聊话剧《春逝》的创作历程与被遗忘的女性故事,谈谈遇见的曲折与慰藉,共同分享了自己从女科学家故事中汲取力量的经历,以及通过创作和表达传递这份力量的过程,一同探索女性职业选择更多的可能性。一家化妆品公司为什么会关注女性科研工作者?其实欧莱雅本身和科学就有着不解之缘,欧莱雅的创始人欧仁舒莱尔就是一名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无公害的染膏,自此关注科学,赋能女性自然就烙印在了公司的基因中。为了让更多女性在科研领域的贡献被世界看到,支持改善女科技工作者的发展环境,1998年,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发起了「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项目,设立了「世界杰出女科 学家奖」。2004年,这一项目被引入中国,设立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唯一一个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国家级奖项,截止今年19届已经表彰了超过200名中国女科学家。今年,欧莱雅也将目光投向了每—位心里闪烁科学微光的中学生们,发起了「科技女生赋能计划」,携手女科学家启迪科技女生,让科学精神「一代耀一代。」【时间轴】03:17 以两位女性科学家为原型的话剧《春逝》,讲了什么故事?05:31 为什么座无虚席的观众席里哭声四起?07:31 「人生的背面」让观众找到共鸣15:24 溯源话剧《春逝》,原型吴健雄女士的成长之路——参与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28:20 当行业中只有一种样本,职场女性不得不塑造「演技」36:12 为什么顾静徽的影响在吴健雄的传记中消失了?41:10「我们希望呈现给观众的是:在比较难走的路上,女性是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42:00 隐没在大家背后的妻子常常功不可没50:04《春逝》海报中的旗袍与分光仪:「纤纤女流,不乏青云之志」54:35 在困境中,我们如何把自己变成力量?——斐然:靠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捱过了烧伤的痛和家庭的困境59:15 原来严苛的物理学家也喜欢写剧本01:03:37辞职做戏剧的朱虹璇:理想和同伴有巨大力量01:17:01 女性很多时候需要生存确认,质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环境01:12:29「妹妹们在战斗,姐姐也要站起来」01:25:39 构筑「民国知识分子宇宙」有何意义01:29:26 「时间的尺度是相对的」——如何理解女性的历史
世界读书日就要到了,阅读对于写稿为生的《人物》作者来说,早已是一种渗进日常的行为,这一次,几位人物作者聚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开心的下午,轻松坦诚地聊了聊读书这件事。作为创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偶尔伴随着几分纠结——当阅读成为工作需要,边读边判断某书是否「有用」成为常态,边读边划下书中金句并「为我所用」的念头时常冒出。如此一来,我们是否还能抵达读书自由?可以肯定的是,大家对书的爱曾经纯粹:贴满胶带的童书见证过,包着「练习册」书皮的小说也见证过。我们也曾通过旧书卷起的书页、扉页上的签名和布满全书的勾画,触摸过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阅读时光。当聊起买书和借书的故事,我们发现,我们的记忆、情感以及与他人的连接,早已被糅进了每一本我们曾捧读的书里。幸运的是,读那些因写稿而不得不看的书,也会有意外收获。比如,印着忧郁面庞的明星自传,曾带我们探访过采访对象的另外一面;远超现实经验的潜水理论和攀登指南,曾帮我们在想象中抵达了遥远的山河湖海。散落在书中的钥匙,帮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时间轴】01:47 不做采访绝不会看的书籍:「奇怪」的明星自传与潜水理论07:40 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技术类书籍:金缮、足球和占星术10:44 从采访写作到人生课题,哪些书曾滋养我们18:22 从「闲书」中拾取的幽默与震撼25:48 百看不厌的童话和小说见证我们最纯粹的喜爱29:00 再难开口说爱你:这些书陪我们度过「羞耻」的青春期31:53 旧书中藏着童年记忆、亲友情谊和父母爱情46:55 晦涩难懂的外国名著,原来我们都记不住角色姓名48:38 写稿前的目的性阅读:一目十行的痛苦与享受59:41 创作者的礼物和诅咒:阅读的爽感为何在逐渐消失01:04:11 从《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离婚》到《关于女儿》,我们最近在读什么01:10:06 理解哀伤经历者、照护者和孩子们:这些书籍实在且实用【本期播客提到的书籍】《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活在枪口上:反堕胎恐怖主义不为人知的故事》,大卫·科恩&克里斯滕·康南The Secret Piano: From Mao's Labor Camps to Bach's Goldberg Variations,朱晓玫《健身,就能改变人生:刘畊宏的 27 年精炼秘籍》,刘畊宏《我的九条命: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张兰《9314男人与男孩》,言承旭《不一样》,萧敬腾《格调》,保罗·福塞尔《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乔恩•克拉考尔《俗女养成记》,江鹅《人行道王国》,米切尔·邓奈尔《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欣赏》,王朔 / 冯小刚 等《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盖伊·特立斯《御巣鷹山と生きる 》美谷岛邦子《那不勒斯四部曲》(丛书),埃莱娜·费兰特《迷妹》,Elsa&Monique《在细雨中呼喊》,余华《看见与看不见的女人,你没看懂的后宫甄嬛传》,罗霖《东霓》,笛安《西决》,笛安《一帘幽梦》,琼瑶《梅花烙》,琼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枝裕和《米格尔街》,V.S.奈保尔《离婚》,老舍《关于女儿》,金惠珍《哀伤疗愈》,刘新宪《不情愿的照护》,匿名《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蕾切尔·西蒙斯《秀场后台》,孟静
三月的一个周末,《人物》在北京隆福寺主办了一场「春醒·女性友好市集」,和超过5000位朋友在这个春天相见。在这场活动中,我们推出了「共创播客」活动,欢迎大家走进我们的「春日电话亭」,录制对本次市集的感受、想对身边女性说的话或是对未来的期待...总之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个小小空间里打开自己,畅所欲言。在将近400条录音里,我们听见了许多强烈的爱意、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满满的坚定与期待。大家走进电话亭,拿起话筒,得到了倾诉的力量,而我们从听筒中也得到了勇敢与期许的力量。希望将现场的这份鲜活分享给正在收听播客的你,也欢迎没能来到现场的你们在评论区留下想说的话。在这个苏醒的季节,希望大家都充满力量。我们下次见!【时间轴】01:51 关于职业选择:没有什么职业是女性不可以做的09:28 关于家庭:做了17年「长姐」的我,逐渐与弟弟和自己和解12:52 关于母亲:我的妈妈,将「力量」注入我的名字当中17:01 关于自我认知:长大之后的我,终于从小名「乖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27:29 关于期待:希望我对自我的表达可以不再「慢半拍」47:15关于未来:不是「一定」要奔跑,慢一点也可以54:29关于祝愿:「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大家尽情地去疯玩吧!」55:43 关于自我认同:女孩子们,请勇敢接受别人的夸赞
一直以来,科学的世界中,男性的身影都更加常见。即便女性在科学史上同样做出过卓越贡献,但似乎除了玛丽·居里,普通人很难再说出一位女科学家的名字。当从小身上就被打上「学不好理科」烙印的普通女孩,立志想要成为科学家,会经历什么?怎样才能有更明朗的前路?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与播客《是个人物》之「是个女人」栏目联合策划了专题节目,称之为「群星闪耀时」,这将是一个关于女科学家的系列节目。我们想从各个维度来探讨女性与科学的关系。在第一期中,主持人张越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土壤科学的冯晓娟博士、《人物》作者李斐然共同探讨女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与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处境。【时间轴】01:21 「群星闪耀时」专题节目06:32 「你是个女记者,真是可惜了」11:19 即使成绩好,「女学霸」从小到大一直被唱衰15:26 放弃公费出国留学机会,因为「去了就当不了科学家了」25:15 姥姥、妈妈、「我」、女儿,一家四代女性的精神传承30:33 成长路上,如何突破性别壁垒?31:56 如何面对曾经不友好的女博士论调?33:09 女性成为科学家的过程当中,需要找到一个 role model——优秀的前辈作为参照系,将给女孩们很多勇气38:12 斐然:作为作者,很希望写出一个女性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41:03  科学不枯燥:Ladies Night,全世界青年女科学家们的聚会49:33 科普有多么重要&晓娟博士科普时间:什么是土壤碳循环?01:05:23 当科研工作遇上结婚生子,怎么办?01:09:53 挺到今天这一步,我要感谢二十几岁时没有找到依靠的自己01:13:27 科学领域决策者会议中出现的女性:一个是服务员,一个是速记员01:15:34 女性意识的增强,也许遮蔽了一些更深的问题01:18:15「女人何苦为难自己」:警惕允许女性有退路的习俗和传统01:21:48 女性在统领大科学项目中,独有春风化雨般的包容力01:24:56 女性在科研领域到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01:26:33 你要敢于成为中心,成为焦点01:48:39 前面的人多走一步,下一代的人就可以走得更远
去年秋天,人物的「一封信」栏目发起了主题为「长姐的烦恼」 的征集。何为「长姐」?就像编辑槐杨在回信中所说,「姐」是性别的部分,而「长」这件事对应着它的沉重。168封来信和编辑部的回信里,长姐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大家相同的境遇却激起了不少共鸣,困惑、委屈、释怀和真诚的爱都在字句里交集。信件的篇幅有限,本期「是个女人」栏目,主持人张越与三位性格迥异的长姐一道,以新角色的生活体验,以自我和解的心路历程,讨论自小的疑惑和人生选择,打开那些压缩的角落,分享几种归置和重建自己的方式。我们不为困境作辩,但希望能在反复的辨认中,找到「长姐」前进的力量。时间轴03:45 「长」和「姐」,俩字意味着俩事儿05:08 「流浪」的长姐决定「发疯」,「再也不想委屈自己」12:49 自动成为弟弟的第一责任人,「幸灾乐祸」反而挨打23:02 一碗水端不平,伤害会在关系中传递26:03 主体性很强的非典型长姐:缘分值得珍惜,但请少反思自己33:49 长大后明白:重男轻女的环境下,弟弟也是无辜的37:57 隐藏在「你不比男孩差」中的性别观念41:43农家女公益几十年后的回响:是他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49:00 从琵琶首席到商务高层:「长姐造就了我的性格」——一旦成为长姐,体内「小宇宙」会被激发出来56:09 当一个女孩没有退路,凭「想要获得自己人生的冲动」能走多远?01:09:05 重建与妹妹的关系:共同经历家庭的伤害后,辨析并拒绝那些遗留的错误方式01:20:51「想开了」不代表没有情绪,打钱时有报复性的快感01:25:21 成为母亲之后懂得那一份无奈:偏爱有时是分身乏力下的选择01:30:07 接纳「长姐」:让我们用适当的分寸感彼此陪伴
中年人还能更爱吗?

中年人还能更爱吗?

2024-01-1101:19:26

不久前,《再见爱人3》播出,傅首尔和老刘的关系引起了诸多讨论。《人物》的「一封信」栏目也发起了关于「中年人能否更爱」的征集,许多读者写信来,分享他们关于爱的思考。 看起来,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老年,爱情仍然是人类绕不开的谜题。《人物》的编辑们大多已经步入中年,这一次,三位编辑聚在一起,就「中年人还能更爱吗」,聊了聊他们的观点和体验。有人觉得中年人处于压力最大的阶段,对于爱情中许多琐碎的分歧、深刻的黑暗,只能选择「搁置」,也有人在最初的激情消退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手足无措,但再度出发,用更多的体恤之心去看见伴侣、经营关系。到底中年人还能更爱吗,可能仍然没有答案。但在思索与回答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关系中的对方与自我都有了更多体悟,当爱被一层层打开,我们看到了人与关系中的诸多秘密。时间轴01:37 编辑部真心话:我们为什么笃定地能/不能更爱06:21 「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并不是互相深情地望着对方,而是共同凝视同一件事情」10:55「强势」职场女性所面对的:家庭平衡柱坍塌之后14:18 《职场妈妈不下班》:下班后的家务琐事谁来做?家庭是一段权力关系23:01「共同凝视」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达成这种状态?27:23 激情褪去之后,靠什么维系关系?30:45 幸福不是一步能抵达的,良性的婚姻关系始终处于正在生长的状态36:52 每个人都有很多形容词,关键在于能否认同对方41:03 怎么道歉才有可能奏效?一份私人「道歉法」大公开51:41 论婚姻关系中的动态平衡:两个人一定要同频、势均力敌吗?01:01:27 《再见爱人3》适合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一起看,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01:04:52 婚姻中谁痛苦谁改变?更多时候是女性在不断妥协01:07:27 中年人更爱,对很多女性来说是奢侈的01:11:55 当生活的重心开始倾斜,将问题搁置成为一种状态01:16:59 无论在婚姻内外,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最重要
2023年7月,讲述职场性侵案的电视剧《不完美受害人》开播,随着播出,热搜上的相关话题不断,弹幕上的评论几经反转。它好像撕开了一道口子,职场和家庭里的人性随着刀口逐层裸露,观众的情绪包裹进角色立场。经历徘徊、反复才反击的不完美受害人,剧中女律师的选择,剧情与现实的关系……随案件的进展不断发酵和对抗,有很多问题值得被探讨。本期「是个女人」栏目,主持人张越与《不完美受害人》的两位编剧高璇、任宝茹以及飞行嘉宾马索,一起聊一聊电视剧背后的创作故事,从观众和创作者的视角,一同梳理摸索法律和人性的边界。时间轴2:22回望「半边天」刘小样:两位编剧女性意识的启蒙13:52《不完美受害人》是一个怎样的故事?17:35 一周之内人物成型,灵感碰撞从何而来?24:10 角色两头不讨好?要写弱者的困境31:20 在展现问题前,编剧要先经历「刺痛感」35:37 25岁的赵寻为什么难以拒绝:职场和家庭的双重影响47:50 新的民法典生效,如何改变了结局走向?01:02:50 创作过程「心惊肉跳」,播出前编剧们在担心什么?01:07:28 在简单化的舆论场中,长视频写「人性的复杂」意义何在?01:12:39 弹幕参与:观众是剧中人,编剧是学习者01:23:51 塑造一个形象良好的上位者:侵害依然是侵害01:34:02 为什么现实中的女性难把官司打完?01:36:50 林阚放弃律师职业证,是编剧的理想主义还是符合现实逻辑的个人选择?01:49:53 大咖云集:「强大的演技让文本的设定更加成立」
今年五月,我们推出了一篇报道《准点下班被辞退后》。因为连续两天准时下班,并在与老板的对谈中出口为自己辩解,入职三天的小王因「无故顶撞上司」被辞退,她全程记录了和HR的对话过程,并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视频中,小王表达清晰、有力,面对无理的要求和质疑,有理有据地与对方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谈判,获得了近100万的点赞,20多万评论。在大部分职场人看来,作为95后的小王理智、果断,面对不公敢于为自己发声,切中了当下职场打工人反对「职场内卷、无效加班」的情绪,大快人心。65后的主持人张越一开始则有些疑惑,她将近三十年服务于同一个单位,奉行「稳定」,看重「人情」,对以小王为代表的新世代的就业观与职场诉求充满了疑问与好奇。本期「是个女人」播客,主持人张越将与《人物》杂志的作者赖祐萱一起,邀请小王聊一聊她的职场故事,以小王为切口,走进95后的职场世界,了解Ta们的爱与憎、喜与怒。时间轴:1:42 准时下班被领导约谈,小王入职三天被辞退事件始末18:14 拍手叫好or冷眼旁观:同公司同事对此事是何态度?21:25 行动力拉满:刚出公司就去劳动仲裁33:09 「不是不能吃苦,是不能吃不喜欢的东西带给我的苦」36:57 为什么年轻人会去当「吉祥三保」?41:4965后VS90后VS95后,不同世代就业观念大碰撞44:37 当事人回应,上热搜是什么感受?47:40 回应留言,下一份工作还好找吗?54:58 加班是情分,不加班是本分:职场的尊重与情商1:03:12 重稳定or看发展,出现机会要不要换工作?1:19:33 勇敢维护自己权益的新一代职场人,像一阵清新的风
本期播客是「是个人物」的新栏目「是个女人」第一期,在这里,主持人张越和大家一起认识形形色色的女性。今年是前媒体人厨花君辞职去种地的第十年。主持人张越以及《人物》杂志的佳欣,邀请她一起聊一聊——在她脱去众人眼中光鲜亮丽的杂志主编称号,摇身一变成为北京远郊生长过三四千种植物的花园「掌门人」后,经历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种地这件事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又带给了她什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现实中每一个具象的困难,她又是如何拆解和对抗焦虑的?听完厨花君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勇气,大胆地去享受自己喜欢的、令人快乐的事。活出很有意义的人生可能有些难度,那么「至少赚个有意思的人生」也不错。【时间轴】05:13在厨花君的「奇怪」花园里,人类最古老的黄瓜是什么味道?06:20 直接辞掉主编工作在北京郊区租了一大块地:种地是一种「血脉觉醒」15:53 种地十年,越种越好玩21:07 挑战在北方种植水八仙:所有的种植都像是一场行为艺术41:10 与许多植物「交朋友」的总和是一种非常富足的体验43:17 学人文的人来种地,有哪些不一样?01:12:46 生大病、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接不到写稿的散活怎么办?种地不累吗?01:20:09 有哪些适合阳台种植的东西?01:21:12 种地的乐趣有了,安全感从何而来?01:27:03 厨花君的60岁畅想:打算踏踏实实建设自己的花园——与没有意义的人生相比,没有意思的人生更可怕是个女人栏目主播 张越:前央视主持人,《半边天》等节目主持人厨花君:作家,都市农艺践行人,前媒体人,曾先后任《女友》杂志首席编辑及《都市主妇》执行主编抖音@厨花君 B站@厨花君-厨房花园出版图书作品《你这么累,不如回家种棵菜》《一日一蔬 好菜如花》《跟着节气来种菜》《玫瑰之路》等
距离电影《小时代》第一部上映已经十年了。十年前,《小时代》建构了一个华丽而简单的世界:钱来得容易,生活最大的跌宕是好朋友睡了男朋友,而姐妹情谊永存。它如此浮躁,如此荒谬,透露出一种汲汲向上的热望。十年过去,很短暂,却足以让人的心态发生诸多翻转。《人物》的三位编辑和作者聚在一起,聊了聊各自对「小时代」的记忆,几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遇见《小时代》,也因此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人抑扬顿挫地背诵「45度角仰望天空」,有人更愿意谈论它对自己审美的塑造。或早或晚地,我们都曾经抛弃《小时代》,但如今再谈起它,居然多了几分体恤与怀念——「小时代」的命名如此轻忽,但它其实是大时代浪尖上的一个切片,而我们正在这惊涛骇浪中浮沉。【时间轴】01:57不同年龄段的我们如何回望那段「小时代记忆」?03:43站在时代拐点的青春:莫可名状的忧伤与纸醉金迷的想象10:05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更大世界的渴求,在郭敬明的文字中得到共鸣14:52 萌芽杂志社,文艺青年曾经的「耶路撒冷」18:38看《小时代》曾是一种融入群体与潮流的方式20:02 「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小时代》构建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吗?26:40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被简单化的矛盾与难以回头的郭敬明29:49我们怀念《小时代》,因为它满足了一种「向上」的时代热望39:35《小时代》前瞻了当下的中产生活方式?42:50 十年后回看:郭敬明的商业头脑,以及这些年来我们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变了吗?
不久前,我们推出了导演辛爽的人物报道《辛爽 黑猫的冒险》。在上个春天,他导演的网剧《漫长的季节》在豆瓣获得了9.4分的高分,也引发了大家对于东北这片土地的好奇与讨论。在操作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我们试图靠近这个像黑猫一样清醒克制的导演,也试图理解「命运」是如何成为他创作的关键词,而这一切,和东北的关联又是什么呢?一起参与讨论的,是《人物》的编辑姚璐,作者卢美慧和林秋铭。她们分别是江西人、河北人和福建人。虽然来自山川湖海,但对于东北,大家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经验与观察。东北叙事,是对未来的一次大型预演吗?我们聊了聊赵本山与《马大帅》,韦尔乔与迟子建,鹤岗与东北虎。原来关于东北,我们有这么多可以说。【时间轴】02:31《漫长的季节》观后感,为什么这部剧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特别的记忆?21:01采访辛爽及《漫长的季节》幕后,一些新知和一些迷思27:04辛爽为什么如此平静?35:51 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社会氛围和「痛感」52:02 东北作为一个地域叙事为何席卷全国?我们自己有一些什么样的东北经验。58:37 美慧采访韦尔乔的经历,一个已经逝去的哈尔滨画家1:03:34 秋铭在鹤岗的故事1:06:49 还有东北的自然,我们因此可能超脱这一套叙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