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国》导演王圣志:我对失败者特别感兴趣
Description
2021年年初,《人物》采访过高分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的总导演王圣志,当时他和我们分享了这部高分纪录片背后的人和故事。他说,《早餐中国》结束了,不要去打卡,也不要美化烟火气。那次分享,他说,拍摄纪录片要节制,要保留,我们凝视深渊,但不能掉入深渊,「苦难上面应该有种湿漉漉的东西,一点希望的微芒、怜悯、温暖。」
三年半过去了,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王圣志依然在坚持拍片,拍人,拍故事。他拍了《文学的日常》《何不秉烛游》《中国这么美》,他从各个角度观察并记录着最普通的中国人。
这一次他带着一部探访集市的纪录片《赶集故事会》来了,他在集市中游荡,镜头对准了那些小人物,他发现集市的真相比日常生活还残酷,其中夹杂着太多的人生况味。同时,集市也是热闹的,纷呈的,极具人情味儿的,这也让他意识到,我们从未如此需要酒神精神,每个人都在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
本期,主持人《人物》作者赖祐萱与导演王圣志以及《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也像赶集一样,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地畅聊了一场,王圣志始终带着他的幽默、真诚和善意。
他不像传统的纪录片导演,他没有那么多规则与束缚,他对失败者感兴趣,他始终被文学和文字所滋养。他不想到北京和中心去,他喜欢福建福州这个小地方,「如果纪录片有圈子,我属于最外围的边缘」,他说,只有边缘才能突破。
王圣志的办公室一直贴着一句话,「杜绝浮夸腰封,坚持业余拍片。」业余拍片是他的命,他认命了。《早餐中国》的老板们都有这种认命感,当一个人发现所有的规划都是一场虚妄,他们终于接受了自己,认命了。王圣志深知拍摄小人物和小选题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局限,他并不打算打破局限,他太沉迷日常和琐碎了。当知道自己不是天才的那一刻,他如释重负。
年过50岁,王圣志也走在认命的道路上,「每个人最终都要认命,认命没什么不好。」他会继续拍,拍那些小人物,即便他们是失败者,拍那些日常和琐碎,拍那些苦难与深渊之中的柔情一刻,因为在他看来,自己也是一个小人物。
【时间轴】
04:30 赶集与游神,是年轻人的狂欢,也是避难所
05:30 在不确定的时代,集市始终有一种确定性
08:14 到了集市,人忍不住想聊天,忍不住想回到人群中
10:51 做流量生意的网红,比卖菜的大哥大姐们更苦
15:49 新的纪录片语言:像拍X线胸片一样,将瞬间凝固下来
20:57 我们从未如此需要酒神精神,证明我们还活着
24:39 集市看着平平淡淡,凑近一看,全是故事
27:54 每个人最终都要认命,认命没什么不好
30:39 太苦的东西会把人带到深渊,纪录片最终还是要给人安慰
37:17 谁规定纪录片只能那样拍?
37:54 我肆无忌惮地使用文学性,因为希望人间始终有柔情一刻
39:03 王圣志的柔情到底来自于哪里?
43:25 文字在彼岸,影像在此岸
45:52 酒友比文友、笔友的标准高多了,很幸运,我有三个
48:53 所有的创作多样性都不被鼓励,不断有资本说,再拍一个《早餐中国》吧
51:56 我不离开这个体制,因为我也是它的既得利益者
54:16 我清醒得很,我拍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垃圾,我完全没有作品焦虑
56:35 办公室一直贴着「杜绝浮夸腰封,坚持业余拍片」
58:24 我对失败者特别感兴趣,我对成功人士一点兴趣都没有
59:34 如果纪录片有圈子,我属于最外围的边缘,只有边缘才能突破
1:00:38 小人物和小选题,是我的长处,也是我的局限
1:02:52 到了50岁,我才意识到不要被来自底层的赞美裹挟
1:04:36 我差点以为自己不是乡下人了,差点相信自己是美食家了
1:08:05 当意识到自己不是天才,我如释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