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閱讀提案
閱讀提案
Claim Ownership

閱讀提案

Author: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Subscribed: 257Played: 4,955
Share

Description

馬力歐、JuJu,每週提案一本書,融合生活經驗,從兩人視角詮釋書之精華!

158 Episodes
Reverse
《閱讀提案》馬力歐雙週一次,以單口的形式跟大家分享一本書,希望這樣說書的內容大家會喜歡。也請記得跟你的朋友分享這個節目或到我們的社群平台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 本週馬力歐分享的是《人生賽局:我如何學習專注、掌握先機、贏得勝利》,作者是瑪莉亞・柯妮可娃(Maria Konnikova)。 ​📚如果你想購買這本書,歡迎使用這個連結,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kV4vA2OV ▲本集內容  本書作者 Maria Konnikova,一位頂尖的哈佛心理學家,在遭遇一連串人生打擊後,決定正面迎戰這個問題。她做了一個瘋狂的實驗:一個撲克菜鳥,要在一年的時間內,挑戰世界撲克大賽! 她把牌桌當成濃縮人生的實驗室,試圖找出「技術」與「運氣」之間那條最模糊的界線。這趟旅程,讓她學到了7個人生智慧,我想跟你分享其中幾個: 💡 智慧一:專注過程,而非結果 撲克有個術語叫「Bad Beat」,指你明明做了所有正確判斷,卻因運氣輸掉。我們的人生也充滿這種事。但作者學到,抱怨運氣是毒藥,它會讓我們忽略真正能掌控的——我們的「決策品質」。 😠 智慧二:控制你的情緒「爆衝 (Tilt)」 壓力、挫折、憤怒…都會讓我們的理性斷線。作者發現,就算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在牌桌上也難逃情緒綁架。認識自己的情緒引爆點,是做出好決策的第一步。 🤔 智慧四:建立「決策的標準化流程」 這點超實用!在牌桌上,無論拿到好牌或爛牌,都花差不多的時間思考,對手就看不穿你。在生活中,無論是談判或溝通,避免直覺反應,建立一套自己的思考流程,會讓你佔據極大優勢。 🤥 智慧七:人生最大的詐唬 (The Biggest Bluff) 作者最後領悟到,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我們對自己說的:「只要我技術夠好,就一定能成功。」 事實是,運氣永遠都在。承認這點,不是認輸,而是讓我們在逆境中有繼續前進的韌性,在順境中保持謙卑與同理。 雖然一言以蔽之,本書的論點好像就是「我們無法決定拿到什麼牌,但可以好好打手上的牌」這樣的老生常談,但我認為這本書在閱讀過程中帶給我不只是那麼單純「金句」式的啟發。 我認為這本書比較適合放慢閱讀,適合全心投入裡面的經歷和故事。因為我上面列出來的「智慧」並非書中有意識整理出來的標題或段落,而是我自己的體悟,所以或許你讀完之後,也會有不同的體悟。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 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馬力歐雙週一次,以單口的形式跟大家分享一本書,希望這樣說書的內容大家會喜歡。也請記得跟你的朋友分享這個節目或到我們的社群平台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 本週馬力歐分享的是《明日,明日,又明日》,作者是嘉布莉.麗文(Gabrielle Zevin)。 ​📚如果你想購買這本書,歡迎使用這個連結,支持我們的節目: https://tnlmg.link/EWXdyIJ9​▲本集內容 這是我今年到目前為止,讀過最好看的一本小說​書名《明日,明日,又明日》直譯自英文,典故則出自莎士比亞的《馬克白》。這句台詞原本充滿了虛無與憤世嫉俗的悲觀意味,但在小說裡,卻被其中一位主角,熱愛莎劇的馬克斯(Marx)賦予了全新的生命。​當他們三人為自己的遊戲公司命名時,馬克斯提議叫做「明日遊戲」,並如此解釋:「遊戲是什麼?就是明日,明日,又明日,是可以無限次再生,無限次彌補錯誤的機會。不是說只要一直玩下去,總有機會贏嗎?沒有什麼失去是擁有的,因為沒有任何事物會永久不變。」​這段話,我想可以說是作者對於「遊戲」的理解,也是貫穿整本小說的核心精神。(只是最後遊戲公司取名叫「不公平」。​我喜歡這本小說的3個原因:1.我不是狂熱遊戲玩家,但我真的曾經很愛玩遊戲2. It’s not a romance, but it is about love3.那些讓你又愛又恨的角色,不只是一次讓我想哭​這是一本關於兩個從小在醫院遊戲間相識的男孩與女孩,山姆與莎蒂,以及他們的朋友馬克斯,三個人在往後近三十年的生命裡,如何一起創作、一起成長,也一起心碎的故事。​就像書腰上那句畫龍點睛的文案:「這不是一本羅曼史,而是關於愛。」讀這本書的感覺很奇妙,你會廢寢忘食地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卻又在翻頁時感到不捨,深怕太快抵達結局。它完美地詮釋了那種「既放不下,又不想看完」的矛盾心情。​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個能讓你完全沉浸、忘記時間的動人故事,相信我,就是這本了。 節目中提到的小遊戲|https://gabriellezevin.com/emilyblastergame/​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 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馬力歐雙週一次,以單口的形式跟大家分享一本書,希望這樣說書的內容大家會喜歡。也請記得跟你的朋友分享這個節目或到我們的社群平台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 📖 本週馬力歐分享的是《聰明看棒球》,作者是基斯.洛爾。  📚如果你想購買這本書,歡迎使用這個連結,支持我們的節目: https://tnlmg.link/v9ExUebK ▲本集內容  如果你有看棒球的話,是不是常常會聽到主播或球評聊很多統計數據,比如說打擊率、打點、勝投等等?但這些「傳統」數據,在棒球比賽中真的有意義嗎?這本書就是要深入探討,這些傳統棒球數據背後那些你可能從未察覺的「迷思」,以及在現代棒球中,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新觀念」。 這集節目不僅適合棒球迷,也適合任何對數據分析、或對運動賽事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打破傳統框架,用更科學、更「聰明」的角度來欣賞棒球。 《聰明看棒球》這本書的核心目標在於如何正確評估一個球員,以及他們對球隊的貢獻。它將棒球數據分析分為三大章節: 第一部分:「蔥冥」看棒球 (Smrt Baseball): 點出傳統統計數據中存在的誤導或迷思。 第二部分:聰明看棒球 (Smart Baseball): 介紹現代棒球比賽中真正值得關注的統計數據。 第三部分:真・聰明看棒球: 探討如何運用新數據來看待名人堂選舉、球隊設計,以及美國職棒大聯盟已採用的「Statcast」系統等,並展望統計學家對棒球的未來影響。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 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馬力歐雙週一次,以單口的形式跟大家分享一本書,希望這樣說書的內容大家會喜歡。也請記得跟你的朋友分享這個節目或到我們的社群平台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 📖 本週馬力歐分享的是《人生的五種財富》,作者是薩希‧布魯姆(Sahil Bloom)。  📚如果你想購買這本書,歡迎使用這個連結,支持我們的節目: https://tnlmg.link/yEWXYnFo ▲本集內容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框架。他把我們常說的「財富」拆解成五種不同類型來談。更重要的是,他不是空談概念,而是為每一種財富都設計了可以實際操作的工具,像是評分表、設定目標與「反目標」(也就是要極力避免的情況),以及定義出每一種財富背後的三大支柱。這個系統化的方法讓我覺得非常受用。 本書最核心的貢獻,在於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多維度的財富衡量框架。這張「新的人生計分卡」由五種相互關聯、動態平衡的財富構成,它們共同描繪出一幅完整而富足的人生圖景。 總結來說,「人生財富不只是『錢』」這句話,幾乎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了。而由一個像布魯姆 這樣年輕有為、有自己的事業、有老婆小孩、也有錢的人來談這件事,聽起來好像還有點諷刺。  但這正是我覺得這本書有價值的地方。布魯姆並不是在說教,而是非常認真地去拆解這五種財富,並且提供具體的方法,告訴我們該如何好好去面對、思考、投資,以及如何為自己設定一張「正確」的人生計分卡。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 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由本週起,馬力歐將會維持雙週一次單口跟大家分享一本書,希望這樣說書的內容大家會喜歡。也請記得跟你的朋友分享這個節目或到我們的社群平台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本週馬力歐分享的是《The Let Them Theory》,作者是梅爾.羅賓斯(Mel Robbins)。​▲本集內容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在EP85裡面提到的《主控力》,書的核心概念是「要當恆溫器」不要當「溫度器」。書裡面從「認識自我」開始,教讀者一步步透過12道法門來拿回主控力。​我原先以為這已經夠簡單了,沒想到這幾個月得知了另外一本概念上更簡單的書:梅爾・羅賓斯的《The Let Them Theory》。​因為整本書的概念就是:讓他們去(做所有我無法掌控的事),讓我來(做我能夠掌控的相關事務)。​比如說,如果別人不回訊息,你該怎麼?Let them。如果朋友出去玩沒找你怎麼辦?Let them。如果同事就是找你麻煩讓你很難以好好工作怎麼辦?Let them。​然後「讓我來」繼續聯繫、打電話。「讓我來」主動邀約我想要約的朋友聚會。「讓我來」跟同事確認有哪些事情是我可以做的。​整本書的精華就是如此。​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有幾個深刻的個人感受。首先,它非常適合用有聲書來聽。因為內容沒有太複雜的理論,且充滿了故事,聽起來就像一集精彩的單口Podcast。​其次,雖然這本書的內容,不可避免地會讓人覺得有點「水」,因為基本上就是一個概念翻來覆去地講,但或許這正是它的力量所在。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作者是雅各.戈德斯坦 (Jacob Goldstein) ▲本集內容 書名其實講得很清楚,就是錢本就是就一件虛構的事物,之所以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是因為這是人類集體想像的產物,一個我們都選擇相信的故事 。 本書是要討論金錢的歷史、起源、以及在過去幾千年重要的演變和未來可能。聽起來很嚴肅,但其實都是很好聽的故事。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金錢是一種「想像」的故事 我那個時候經濟系學生都要必修貨幣銀行學,但作為計財系的學生,這不是必修。如果你讀過貨幣銀行學的話,理論上這本書裡面的東西大概都知道,但是有些歷史和發展脈絡,以及比較近期的事情可能會比較陌生。 戈德斯坦在書中反覆強調的核心觀點就是:錢之所以能運作,純粹是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同意』相信它。它不是黃金本身,也不是政府的印刷機,而是我們集體腦袋裡的一個共同想像、一個有用的虛構故事。 他認為,錢是人類最成功的發明之一,幾千年來不斷演化以適應社會變遷 。從古希臘的硬幣,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個股票市場,再到21世紀的影子銀行和加密貨幣,都是這個「虛構物」的不同面貌。這種演化並非隨機,而是反映了人類社會在解決交換媒介和價值儲存等問題上的持續努力。 這讓我想到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在他的書《人類大歷史》(Sapiens) 中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他說人類(智人)之所以能夠在演化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人類會說故事,而錢是「人類所講過最成功的故事,唯一一個所有人都相信的故事」。戈德斯坦的書,可以說是把這個「故事」脈絡講得更清楚。 但如果錢真的是一個故事,那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誰?是政府?是銀行家?還是我們每一個人? 我們在這集分享了: 錢的發明,一開始的概念不是為了取代以物易物 金融本質是時間旅行 金錢要能良好運作除了信任,還需要每個利益相關者都能互相制衡 一個有8370種貨幣的國家:美國。 書中至少講了三次貨幣危機,解決方式都是領導人出來說:我們會不計一切代價拯救 另外這一集是JuJu跟我一起錄音的最後一集,從下一集開始,會是由我來嘗試單口說書,說書的內容應該也會有所不同,希望喜歡閱讀的大家能夠繼續支持我們。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歡迎透過這個連結購買《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GjILWOzj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一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從閱讀出發,談生活、談觀點、談那些我們一起思考的問題,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JuJu的提案,也是JuJu在節目的倒數第二集。《深刻認識一個人》(How to Know a Person),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所著。本書出版於 2024 年,討論人際理解、人格發展與同理心的深度養成,是一本介於心理學與人生哲學之間的思考之書。 ▲本集內容: 為什麼我們需要「深刻認識一個人」? 如果無法真正了解他人,我們在人生中的重大選擇(婚姻、工作夥伴、交友關係)都可能踩雷。JuJu提醒,不只是「聆聽」,而是要「閱讀一個人」:觀其行、聽其言、感其痛、見其力。 書中提出兩種人格傾向:「照亮者」與「削弱者」 照亮者像陽光般溫暖他人,削弱者則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的存在與感受。JuJu分享自己因生活中出現類似困擾而找來這本書閱讀,試圖理解這些關係中的難題是否「有救」。 《深刻認識一個人》是JuJu送給聽眾的「畢業禮物」。如果你也想更理解自己與他人、練習成為一個照亮者,這本書與這一集節目都值得你細細聆聽。 「這也是我給大家的終極禮物。」 下一集將是JuJu在《閱讀提案》的最終回!歡迎到 Instagram 或 Facebook 與我們互動,也可以在 Apple Podcasts 或 Spotify 上留言、訂閱與分享,讓閱讀的世界有更多人一起參與。 透過這個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https://tnlmg.link/tlctOrNN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高度狂熱》,作者是橫山秀夫 ▲本集內容 我並不是第一次看這本書,但第一次看的時候應該差不多是2007-2008年左右。後來我常常想起這本書,最近一次應該是某一次我們說書的時候,可能談到寫遺書這件事,然後我就再次想到了這本書。 這本書之前有另外一個版本,在2006年獨步文化翻譯,書名翻譯成「登山者」,裡面有一個部分是在講遺書,然後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由衷感激至今擁有的人生」。 因為我想起了這本書,去查了一下,發現在2022年圓神文化有出一個「推理大師橫山秀夫․經典重譯珍藏版」將書名改為比較貼近原始書名的「高度狂熱」,所以就去圖書館借來看了。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高度狂熱》的故事背景是1985年8月12日的日本航空123號班機空難。這架波音747客機,原定從東京羽田機場飛往大阪伊丹機場,卻在起飛後約12分鐘,因機尾壓力隔板發生災難性破裂,導致飛機液壓系統完全失效,最終在失控飄行32分鐘後,墜毀於群馬縣高天原山,一般稱為御巢鷹山區 。 機上524名乘客及機組人員中,僅有4名女性奇蹟生還,其餘520人不幸罹難,使其成為航空史上涉及單一飛機死亡人數最多的空難 。   不過這本小說並不是聚焦在空難事件,而是空難事件下,一間虛擬的地方報社「北關東報」如何面對的過程。 橫山秀夫有非常細膩的心理描寫和人物塑造,是這本小說對我來說最好看的地方。另外因為他本身當了12年的記者,對於那個時候媒體的情況描寫也很細,而且很多掙扎(獨家報導與正確性的掙扎、廣告和內容的對立),放在此時也依然成立。 另外這本書我覺得序事節奏很明快,中間還有很多衝突和對罵,改編的影視作品應該也會蠻精彩的。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歡迎透過這個連結購買《高度狂熱》,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GxvWrTVX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與 JuJu 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透過對話與分享,交換我們的閱讀觀察與生活感受。 本週是 JuJu 提的《酪乳與塗鴉》(Buttermilk Graffiti),作者是韓裔美籍廚師、作家愛德華·李。 ▲本集內容 之前從《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韓國料理綜藝節目中就被愛德華圈粉的Ju,這次一看到書架上的新書就豪不猶豫的馬上購買,這本書是非典型飲食散文,記錄他在美國的飲食與文化旅行、在旅途中記下的豐富的移民食物、氣味、文化的摩擦與並存,除了可以從愛德華·李跟各個廚師對談中更認識他的價值觀,也從這些文字跟著一起認識愛德華·李內心對於文化的矛盾與衝突。(越看越被圈粉的意思) 書裡記錄了他走訪美國各地的飲食經驗,用飲食探索何謂「家」與「歸屬」,並以散文化的筆觸讓人重新認識「美國」的面貌。「移民」往往是因為一些不得不的原因而組成,所以「移民料理」時常有一些悲傷的故事,同時夾雜著感謝與感動的認識這些豐富多元的美食,也從這些文化與過程獲得許多靈感。 節目中,書中那句:「我不是為了完成一本書才去旅行,而是因為我有話想說。」——這句話,或許也說出了我做這個節目的某一部分理由。我們聊到文化混血的感覺,閱讀它像是搭上了愛德華的車,一邊來一趟公路旅行一邊思考:「我從哪裡來?我算是哪裡人?我們與食物的連結是什麼?」 這本紀錄了至少16個以上不同的文化,並且詳細的紀錄每一道料理背後廚師們的故事與他們各自的傳統,這集推薦給所有喜歡觀察文化、對「混血」、「錯置」、「不穩定身份」感到熟悉的人。即使沒有固定的答案,我們依然可以透過食物與這些文字,拼貼出屬於自己的存在感。 另外我們還討論了: 「正宗」vs 「傳統」的料理差別在哪 透過料理支持弱勢社群的愛德華·李 如何透過食物認識不同移民文化 馬力歐要試作看看愛德華・李的波本威士忌洗滌奶油嗎? 從派特森的廣州炒飯,學習萊布尼茲的不可分者同一性原理 好像是情場浪子的愛德華·李(差點讓Ju覺得很傷心) 這本書中少數幾道想要嘗試的料理:醃西瓜皮 透過這個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https://tnlmg.link/Dd6YMYU5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你有吃過醃西瓜皮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與 JuJu 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透過對話與分享,交換我們的閱讀觀察與生活感受。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The War of Art》,作者是Steven Pressfield ▲本集內容 今天我們要聊一本在創作者圈子裡蠻多討論的書,Steven Pressfield 的《The War of Art》。這本書台灣目前沒有官方的繁體中文版,中國的簡體版翻譯成《一生之敵》。不過我也覺得直譯成《藝術之戰》也不錯。因為他的確就是以「創作者內心的戰爭」為概念來出發。 我有點忘了是怎麼樣知道這本書,可能是不小心看到一篇文章介紹。我後來稍微搜尋了一下,發現非常多創作者,尤其是國外的內容創作者、作家、藝術家,都極力推崇這本書,把它奉為必讀經典。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書中最一開始先用「兩種人生」作為引子,他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兩種人生。我們正在過的人生,以及內心那個未曾活過的人生。分隔兩者的就是「阻抗力」(Resistance)。 「未曾活過的人生」 這一概念,就是說我們很想做但沒去做的事情,比如說想寫作沒寫作、想做podcast但沒有去做,或是想創業沒創業等等。 這本書雖然針對「藝術創作者」,但「未曾活過的人生」這個概念,可能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類似的需求和困境,或許也是會引起討論和共鳴的原因。 整個書分成三個部分,英文書中寫法是:Book One、Book Two、Book Three,第一部份講阻抗力/內阻力、第二部分講「成為職業人士」、第三部分講「超越阻抗力:呼喚盟友與更高境界」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歡迎透過這個連結購買《The War of Art》,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GxvWrTVX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與 JuJu 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透過對話與分享,交換我們的閱讀觀察與生活感受。 本週是 JuJu 提的《創意細物指南》,作者是創意廣告人 WaWa 吳玉琥。 ▲本集內容 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創意工作者的筆記,也是一份關於如何好好思考、表達、說服、創造價值的日常指南。如果你正在寫簡報、準備面試、規劃企劃案,或只是想把生活中那些說不清楚的東西說得更有力,《創意細物指南》像一份思考工具箱,幫你整理思緒。 JuJu 在節目中分享到自己從行銷企劃到品牌經營的歷程,如何在這本書中感受到強烈共鳴,也重新整理了自己面對創意與工作的思考方式。 我們也聊到,創意其實不等於「天份好的人才配擁有」,而是人人都能訓練的一種生活感知力。不論你是正在說服老闆接納一個新點子、或只是希望朋友聽懂你的觀點,從本集對話中你都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提案節奏」。 從如何練習提案、系統化地累積靈感,到怎麼拆解一支好廣告的結構與目的,這本書用溫柔而務實的方式,為創意注入可實踐的方法論,也為想說好一件事的人,開了一扇門。 我們在節目中聊到了: 「提案」不是交報告,而是說一個有感染力的故事 如何養成「創意肌肉」:從廣告學廣告、從生活找靈感 不要太相信記憶力:養成系統化記錄靈感的習慣 練習提案的「14/40/20」時間比例法則 華特迪士尼的「三個房間法」:從夢想到實踐的創意轉譯工具 每集節目錄製前JuJu也會彩排?研究怎麼讓想法更打中人心! 透過以下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https://tnlmg.link/z8D3TYhY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與 JuJu 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透過對話與分享,交換我們的閱讀觀察與生活感受。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超預期壽命》,作者是彼得・阿提亞和比爾・吉福德 ▲本集內容 這本書由醫師彼得.阿提亞(Peter Attia)和資深記者比爾.吉福德(Bill Gifford)合著。阿提亞的背景非常特別,在書中也有提到,他在念醫之前是念機械工程和應用數學,後來才去史丹佛念醫科。他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接受過五年的外科訓練,但在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因有感於傳統醫療系統(他稱此為醫學2.0)因循守舊,難以創新,曾短暫離開醫界,進入麥肯錫,轉而研究金融風險。 他沒有特別講他為什麼又離開麥肯錫,但總之後來創立了Early Medical診所,實踐他心目中的「醫療 3.0」。把綜合風險的意識帶入醫療領域,以最新科學研究,幫助病人更長壽,也更健康。 在過去現代醫學的進步之下,我們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但是現代醫學都是在人身體出狀況之後來醫療/治療,作者阿提亞認為這可被歸為「醫學2.0」。他認為我們現在應該要追求的不只是單純的長壽(活得久),還要維持良好身體機能、心智清楚、情緒健康,他稱為「醫學3.0」的目標。 ▲我們這一集還討論了: 第一重點:醫學1.0、2.0和3.0有什麼差別?第二重點:健康壽命的敵人:現代四騎士第三重點:打造健康壽命的五大戰術 如果你對《超預期壽命》這本書有興趣,歡迎透過這個連結購買,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vqHYZbkB   ▲ 節目中提到馬力歐在《日日好日》的專訪在這邊《日日好日》非營利生活風格雜誌傳送門 ▎No.31紙本雜誌全台索取點:https://whatagodday.blogspot.com/2025/04/2025-no31.html ▎電子書全平台:linktr.ee/edisgd.mag ▎日日好日X馬力歐Podcast收聽平台: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a29ac5o1bh301w1484e1lf5/platforms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與 JuJu 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透過對話與分享,交換我們的閱讀觀察與生活感受。本週是 JuJu 提的《靈魂的場所》,作者是李清志。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李清志老師親自造訪9個國家,橫跨美國、芬蘭、日本、瑞士、奧地利、法國、瑞典、德國、丹麥,並以人生7種關鍵課題作為章節架構:孤獨、思考、信仰、死亡、歸零、內心、和解,分享33個建築場域的所見所感,邀請我們在空間裡慢下來,與自己的靈魂對話。 ▲本集內容 李清志老師透過書寫這本書,帶出建築形式對感官的召喚,將建築場域轉化成心靈上的感受。節目中,我們聊到極簡空間如何讓人沈澱、思考獨處的必要與價值,討論了圖書館的味道、墓園的靜謐、民宿的私密,也分享自己在日常中曾感受到「靈魂安放」的場所——JuJu 特別被「豐島美術館」這個只有一個藝術品的空間所打動,馬力歐則談到過去為了造訪全台球場而展開的個人旅程,如何成為一種形式上的獨處儀式。 當「空間」不只是建材與功能,而成為我們思索自我、感受世界的媒介,在節目的後段,我們也將視角拉回台灣,聊到那些能讓人靜下來、重新感受自己在台灣的「靈魂場域」。像是保留舊有結構,融合透光圓頂設計與綠建築思維的高雄火車站,讓人即使只是路過,也能感受到建築與光的對話;也討論令人期待的台中即將開幕的綠美圖,由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以「分齡分棟」的圖書館概念,嘗試建構屬於各年齡層的知識棲地! 這些空間未必「宏偉」,卻在日常中安放著我們的感受與經驗——當你走進這些地方時,或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在熟悉的城市中,也能找到與自己靈魂安靜對話的場域。 ▲我們這一集還討論了: 一個人的獨旅是充電也是放電? 為什麼李清志老師選擇過年春節去墓園 極簡建築帶來的壓力與自由——玻璃屋的真實案例 只為了走一下球場?馬力歐令人疑惑的旅遊規劃 JuJu從圖書館感受的安定感 你心中有沒有一個「靈魂的場所」?那裡或許沒有華麗裝飾,也沒有實際功能,但每當你走進去,總會有種能安靜下來、重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感覺。那裡是圖書館、車站、頂樓天台,還是你家的某一個角落?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讓我們一起在這個時代找回與靈魂相遇的節奏。 https://tnlmg.link/aTNxVy0m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A級人生》,作者是羅莎姆・史東・山德爾 (Rosamund Stone Zander) 和班傑明・山德爾 (Benjamin Zander) 夫妻檔。 ▲本集內容 我對各種書單很有興趣,這應該是很久以前我在Medium上面看到一篇英文文章,作者寫影響我最大的N本書或是最值得看的N本書之類的書單,裡面有這一本,而且印象中應該是排名很前面。 這本書英文書名是《The Art of Possilbility》,我搜尋了之後發現臺灣有中文翻譯,我就買了二手書(已經絕版),書名和設計有點.....早,我放了很久才拿出來讀。 英文書名直譯是「可能性的藝術」,出版於2002年9月24日,我猜中文書名翻譯成《A級人生》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裡面有一堂課是「給一個A」,另外一個可能是那時候有一本書《從A到A+》很紅,所以翻譯用了這個書名。 補充說明,在2019年同一出版社(經濟新潮社)出版一本新的版本,改了一個中文書名,叫做《自我轉變之書》,一樣也絕版了。 這兩位作者的背景很有趣,班傑明・山德爾是波士頓愛樂樂團的指揮,充滿熱情與創造力,也是一位知名的演說家和教育家 。羅莎姆・史東・山德爾則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家庭治療師與領導力教練,擅長設計創新的思維模式 。他們的觀點融合了藝術的感性與心理學的洞察,非常獨特 。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這本書的核心主旨,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發明」或「建構」出來的 。我們的信念、假設、看問題的角度,就像一個框架,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什麼可能性 。 而這本書就是要提供我們一套工具,書中總共有12種「法門」,也可以說是「修練」。目的幫助我們打破那些自我設限的框架,從一個充滿比較、匱乏感的世界,走進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宇宙 。 這12個「法門」,就是書的12章/12門課。一開始的第一課先強調,這世界很多解度都是我們編造/發明(Invent)出來,所以會有很多的可能性。然後將世界分成兩塊,一塊是「測量的世界」就是會有數字、會有目標,另外一個是「可能性宇宙」(Universe of Possibility),中文翻譯為「潛境」,應該是「潛在的境界」意思。而我們在潛境中可以有很多種可能。 我今天在節目中會介紹12個「法門」中的3個,分別是「給一個A」、「第六號規則」(Rule Number 6) 和「我是一種貢獻」(Being a Contribution) 。   什麼意思?記得點擊收聽 🎧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portaly.cc/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與 JuJu 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透過聊天與討論,分享閱讀所帶來的觸動與思考。 本週由 JuJu 提案:《死亡與生命手記》(A Matter of Death and Life),由精神科醫師歐文.雅龍(Irvin D. Yalom)與其妻瑪麗蓮.雅龍(Marilyn Yalom)共同撰寫。 歡迎用這個連結,購買這本書|https://tnlmg.link/7pHhv091 ▲本集內容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瑪麗蓮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後,他們夫妻倆決定用交替書寫的方式,在88歲與86歲的年紀,記錄面對死亡的日常點滴。從診斷開始、治療經歷、情感起伏,到道別的準備與告別的過程,不同於一般以「感性與眼淚」為主的書寫,《死亡與生命手記》選擇了一種克制、冷靜但深具力量的方式,讓我們看見一對長年相伴的伴侶,如何在理性與情感之間找到陪伴彼此走到最後的方式。書中探討了安樂死、死亡焦慮、失落、記憶衰退等議題,也分享了日常照護與心理調適的細節與反思。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在這本書中,歐文與瑪麗蓮多次提到「死亡焦慮」——我們害怕死亡,往往不是因為死亡本身,而是因為有太多事還沒完成、太多話還沒說、太多願望還未實現。書中提出一個觀點:「活得越充實,死得越坦然。」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已經盡力活過、體驗過、愛過、留下了重要的連結,那麼面對終點時,就更能夠安然放下。 這句話聽起來很理所當然,卻也極其困難。我們總習慣把人生的意義押在未來:等我退休、等我孩子長大、等我有時間再來過我想要的生活。但《死亡與生命手記》提醒我們——死亡不是一個「等你準備好才會來」的存在,而是生命隨時可能到來的下一章。與其一味延後,我們是否能練習「當下就去完成一些真正重要的事」?不只是工作、目標,而是包含關係的修補、道別的準備、和內心的安定。 如果你喜歡這本書,歡迎用這個連結購買,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7pHhv091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那樣生活?》,作者是查爾斯.杜希格。 ▲本集內容 查爾斯・杜希格,有兩本知名的書,分別是《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我比較喜歡英文書名直譯,習慣的力量),另外一本是《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Smarter、Faster、Better),我們在第19集的時候有講,歡迎回去重聽。 一開始會想讀這本書,應該是我先在Blinkst上聽到書摘,然後在一個podcast聽到訪談,覺得很有趣,加上我想試試看有聲書,就決定來聽了。 書名直譯是超級溝通者,作者想要討論的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好像很會溝通,有些人好像就很不擅長。 這裡的超級溝通者不是那種超級外向者,或是可以在社交場合跟所有人可以打成一片。我們知道周圍的確有這樣的人,但是杜希格想要問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有人可以做到?這是一個可以訓練或練習的技能嗎?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他在書中指出三點,第一,對話有3種:分別是 實際、做決策的對話,這是關於什麼對話。(What’s this really about) 情感的對話:我們有什麼感覺的對話。(How do we feel) 社會認同對話:我們是誰的對話。(Who are we) 我們常常在一個對話中,在這三種對話類型中跑來跑去,但如果我們沒有跟對話對象在同一個頻率上,我們會很難跟對方連結。 第二,對話的目的是「學習對話」,就是學習我們周圍的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以及讓對方了解我們的觀點。 第三,每個人都可以是超級溝通者。 關鍵點:我們如果要跟他人溝通,我們需要跟他人「連結」,整本書的重點就是在用各種心理學實驗說明,有哪些方法可以跟別人做好連結。 作者另外提出了有意義對話的四個原則: 規則一:注意哪一種對話出現 規則二:分享你的目標並問對方在追尋什麼 規則三:詢問對方的感受,並分享自己的感受 規則四:探索認同在這個對話中是否重要 另外我們也在節目中聊到關係比較好的伴侶和關係比較不好的伴侶差別在哪裡?作者提出了實驗說明,兩者都一樣會吵架,但是關係比較好的伴侶會控制三件事: 控制自己的情緒 控制環境 控制邊界 什麼意思?記得點擊收聽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如果你喜歡這本書,歡迎用這個連結購買,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1aXh1MbD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JuJu提的:來自印度的英文手工圖文書《In the land of punctuation》以及《ZERRO零:世界記號大全》。 ▲本集內容 今天又是要帶大家來感受「值得收藏」的紙本書的魅力,這是JuJu今年買到最貴,但也是最喜歡的一本書之一!《In the land of punctuation》是1905年德國詩人Christian Morgenstern的作品,由印度平面設計師Rathna Ramanathan以純手工絹印製作的圖文書,顏色明亮、故事有趣,而且非常有設計感! 這本書來自印度的獨立出版社taraBOOKS,他們把書籍設計視為手工藝的一種。從製紙、絹印到裝幀,每一本手工書都是由當地藝術家、作家、製書工匠與裝幀設計師們合力完成,封底能看到獨一無二的限量編號,全球限量3000本。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作為一本帶有黑色幽默的詩句作品,《In the land of punctuation》隱含著政治暗示,暗示著威脅性的控制體制的成形與轉換。在標點符號的國度中,句號和逗號們組隊攻擊;問號逃離戰場;破折號切斷逗號的頸部;驚嘆號舉行佈道儀式......透過標點符號間的戰爭與衝突,也好像反映了1905年前後俄國革命的社會矛盾與政治變革。 在節目後半加碼分享由日本平面設計師松田行正的《ZERRO零:世界記號大全》。這本書列出121種符號(包含文字群和記號群),我們討論了這本書中的家徽設計、武則天自創文字,以及共濟會神秘符號,一起進入一個充滿設計美學與符號學奧秘的世界! 每次買到這種紙本書至今都不後悔,真的是買對了!(原來這集節目是要來跟大家炫耀的) 希望你也能透過這集節目,感受到標點符號背後的深刻涵義與手工書精緻藝術的魅力。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翠海的雀絲》,作者是布蘭登・山德森 如果你有興趣購買這本書,歡迎透過這個連結到PChome購買,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JiI6N4RN ▲本集內容 布蘭登・山德森今年快滿50歲,是美國知名的奇幻小說家,他一開始出名的應該是《迷霧之子》系列,美國是2006出版,台灣是奇幻基地於2010年出版。後來他打造了一整個架空宇宙叫「寰宇」(Cosmere),非常龐大。 我之前就聽聞在COVID期間,人稱山神的布蘭登山德森突然在Youtube上宣布他要道歉,因為在疫情封鎖期間,他在家秘密寫了書,現在要透過集資的方式來出版。這本《翠海的雀絲》就是秘密計畫的第一本。 秘密計畫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因為山神原先都會花很多跑巡迴,但因為疫情封鎖情況下,他的巡迴之路中斷。然後他開始從2021年3月週更Youtube和做podcast,當時很多人那時候都這樣。 隔了一年的2022年3月2日,他在Youtube上「告解」。他說因為過去2年他無法旅行(他說在2019年他有32%的時間在路上,如果用365天來計算起來大概是116天),所以他就用了這些空閒時間,寫小說紓壓,除了他老婆(同時也是他們公司的執行長、經紀人)之外沒人知道,然後就這樣一本寫過一本,總共寫了5本(第五本是青少年圖文書)。 影片中他宣布在Kickstarter上募資,這個募資案成為目前為止該平台最成功的專案,以18萬5341份贊助,4175萬4153美元的金額作結。 這四本書後來在台灣也都陸續出版,第一本就是我們本集要講的《翠海的雀絲》。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我的理解是秘密計畫這四本小說彼此沒有關連性,但有些跟他的寰宇宇宙有關,但因為我之前一本都沒看過,所以我只能回答到這樣。不過我已經借了迷霧之子第一集,我希望今年結束前我可以看完三部曲,然後或許年底前可以再講一次系列。 書總共453頁,共分6個部份64章+終局,換算下來一章大概7頁,所以節奏很快,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可以快速看完的原因。 故事裡面有一些奇幻設定,會讓故事走向比較有趣和特別: 書中世界有12片海,每一片海都有一個月亮,所以總共有12個月亮。 這個世界所謂的「海」並不是我們理解由海水組成的海,而是由孢子組成的海。 每一片海的月亮,都會不斷在月極處(就是距離月亮最近的點),不斷掉下屬於那片海的特殊孢子。 我猜你可以把這個世界的海水,想像成很多很細的沙子。 有個很關鍵的點是這些孢子遇到真正的水(包含眼淚、體液、口水等)就會快速的生長出藤蔓,除非碰到銀或鹽,就會枯死。 船上會有一個特殊職務叫「育芽人」就是他們會去研究和實驗孢子的各種可能。 我們在節目中有比較詳細的介紹這本小說的故事情節,有興趣的快點擊收聽吧。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JuJu提的:《甜甜圈經濟學》,作者是凱特·拉沃斯(Kate Raworth)。 如果你有興趣購買這本書,歡迎透過這個連結到PChome購買,支持我們的節目!https://tnlmg.link/WpUQicBb ▲本集內容 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經濟一直成長嗎?」傳統經濟學過度聚焦 GDP 成長,卻忽視了環境極限與社會不平等。凱特·拉沃斯在牛津大學主修政治、哲學與經濟學,曾在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樂施會擔任資深研究員,關注全球貧窮問題,她提出一種能讓人類繁榮,同時不超出地球極限的經濟新思維。 「甜甜圈經濟學」從名字就很吸引人,這個模型用內圈代表人類基本需求的「社會基底盤」,外圈則是「地球生態天花板」。理想的經濟發展應該在這個甜甜圈形狀的安全、公正空間內運行,既能滿足人類需求,又不超出地球承受範圍。 2012年提出概念、2017年出版、2020年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為全球首個採用甜甜圈經濟學原則的城市,用來規劃都市發展。此外,許多企業也開始參考這套模型,嘗試以更永續的方式運作。 書中提出「7種經濟新思維」,JuJu重點分享了三個核心概念: 甜甜圈模型:如何重新定義經濟發展指標?GDP不是唯一標準 分配式經濟vs.再生經濟:經濟不一定要「先破壞、再修復」 成長隨緣:如何擺脫經濟成長上癮症? 這不是一本批判傳統經濟學的書,而是提供「另一種思考經濟的方式」。如果你關心環境和社會的未來,對永續發展感興趣,或對公平分配、永續經濟,或者想知道有沒有可能讓經濟發展不再依賴無限增長,這本書將給你全新的視角和思考。 我們在節目中一起探討了傳統GDP的限制、甜甜圈模型的實際應用案例,以及如何在個人生活中實踐這些理念。從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規劃到企業如何轉型採用再生經濟模式,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啟發性的實例。 對於發展中國家是否能接受這種經濟模式、如何在不追求無限經濟成長的情況下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台灣或其他亞洲國家是否可能導入甜甜圈經濟學,節目中也有深入討論,帶給聽眾全新的經濟思維與可能性。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集是馬力歐提的:《我的三壘手》,作者是史蒂夫.克魯格。 ▲本集內容 第一次看我忘記是幾時,可能是某年書展買的,印象中我看的時間應該2013-2014之間。看了之後就哭爆。 不知道為什麼沒人改編成影集或電影。不過倒是有改編成音樂劇(2018和2019),但沒有演太長,大概都是三週到四週左右。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Last Days of Summer》,有點暗示這是夏日最後幾天的歡樂。在Amazon和Goodread上評價都很高。Amazon是4.6(638個)、Goodread是4.3(5219個)。 ▌本書介紹(爆雷警告) 整個故事都是用書信體呈現,包含不同人的往來書信、電報、心理診療師對話記錄、公告、比賽戰報、報紙內文、喬弟和中村之間樓上樓下紙條通信、日記等。 這種寫法非常有趣,但可能也會讓其他方式呈現(戲劇、電影)變得比較困難,需要花比較多心力改編。 這種寫法讀起來非常快速、好玩,因為你可以看到不同角色的第一人稱視角呈現,比如說校長、拉比是怎麼跟喬弟、班克斯對話。也可以看到喬弟、班克斯一開始如何吵架,還有班克絲、海柔的情書對話等。 故事發生在1940年,時年12歲的布魯克林猶太小孩喬弟馬古力是一個父親外遇之後離婚、被其他族裔小孩霸凌的聰明小孩。 當時雖然他住在布魯克林,但他並不喜歡當時布魯克林的球隊道奇(1957年道奇才搬去洛杉磯至今),反而因為看報紙迷上了道奇的世仇紐約巨人隊(後來一樣在1957年搬去舊金山)的三壘手查理班克斯。 然後他就開始寫信給班克斯,希望對方能指名道姓為自己打一支全壘打(這對小朋友來說是件很光榮的事)。但班克斯不想理他,只是敷衍他。 後來中村發現海柔跟班克斯分分合合,把這點提示給喬弟,於是喬弟就寫信給海柔,表示自己生重病,想要班克斯來替他打支全壘打卻被拒絕。結果海柔被打動之後寫信給班克斯罵他,導致班克斯百般不願的帶喬弟去看海柔表演。 隨後這幾個人就開始透過書信、互動、彼此造訪而開始有越來越深厚的交情....... 節目內容大爆雷,貼文就不爆太多了,但真的哭爆。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歡迎給我們五星好評,讓更多人聽到閱讀提案 💬 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