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高情商沟通话术:自在表达,想说就说

311 Episodes
Reverse
本期播客将为你揭示一个深层的真相:让你心累的,往往不是社交本身,而是你内心那张画错了的“关系地图”。我们习惯用一把“理想朋友”的尺子去衡量所有人,最终让自己在一次次的“需求错配”中感到失望和疲惫。是时候停止这种内耗了!在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需求错配”是我们一切社交内耗的开始?关系四圈层详解: 如何清晰地分辨出你身边的“同趣(玩伴)、同知(脑力伙伴)、同识(资源伙伴)、同志(核心战友)”?不同圈层的“相处之道”如果你也渴望拥有一份清醒、自在、有力量的人际关系,那么这期节目,就是为你准备的。听听看。
“情绪价值”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等于会说几句好听的话? 在这期节目里,我想带你重新理解这个热词。它不是什么:不是无原则的迎合,不是压抑自我的牺牲,更不是万能解药。它是什么:是一种让人感到稳定、安全、被理解,并在互动中获得能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先学会为自己提供饱满的情绪价值,再去温暖他人。一个真正有情绪价值的人,就像一台“情绪调节器”,能主动营造安全感和能量感。听完这期,你或许会发现:情绪价值不是刻意给予,而是内心丰盈后的自然流露。
大学宿舍社交让你头疼吗?室友吵架,你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有人拉你吐槽,不知如何回应;不爱说话,又怕被孤立。如果你也有这些烦恼,这期 《宿舍社交指南》 就是为你准备的。在这期节目里,你会听到:室友吵架你可以怎么办?(提示:多数时候“别管”是最好的办法。)如何安全地听人吐槽,不卷入是非?不爱说话的人如何通过小举动建立关系?怎样感谢别人,才能让关系更进一步?希望大家都能把宿舍,营造成一个住着舒服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让人心累的“雷区”。
这期内容,源自我收到的无数提问。很多人来问:“老师,在吗?”“能咨询一下吗?”——信息太空,我无从下手。也有不少人问:“如何提升情商?”“怎么补救关系?”——问题太大,回答了可能反而误导你。但也有一部分问题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提问者不仅描述了具体的情境,还带出了清晰的目标,让我能看见问题的结构,也能给予真正有效的回应。�所以给大家整理一个清晰提问三步法——1️⃣ 明确结果:你想解决什么问题?2️⃣ 描述情境: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3️⃣ 提出需求:你希望对方怎么帮你?这套方法不仅能帮你问出别人能回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帮你厘清内心混乱的感受与思绪。很多时候,真正的答案,就藏在你“开始问”的那一刻里。
有位同学说:我有一个困扰,总觉得工作方面自己不如同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内心很有落差感,怎么办?
主体性弱的人,通常喜欢为人开脱。比如:“我很难受,但他不是故意的。”听上去懂事、体面,可问题是——你真正的感受,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如果换个顺序呢?“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但我确实很难受。”表达的事实没变,但重心却完全不同:前者在理解别人,后者在理解自己。本期节目,我们继续讲如何拿回主体性。你会听到:为什么转折词后的信息,总是被当作重点?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顺序调整,让你的感受被看见?几个实用的“反着说”练习,帮你在关系中一点点找回主体感主体性,不是翻脸,不是对抗,而是让你的表达先以“我”为主。
有些评价,一句话就能在你心里扎很久。 明明知道对方可能没恶意,甚至只是随口一说,但那句话会一遍遍在脑子里重播,让你越想越难受。本期节目,我们聊聊: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以及如何让它不再控制你。你会听到:大脑天生的“负面偏好”机制——为什么批评比夸奖更容易被记住评价之所以刺痛,是因为击中了你“最没底气”的那个点”“评价=价值”的思维陷阱——成长经历如何让你用别人的话衡量自己“拆解-选择-确认”三步法:帮你把评价拆开来看、筛选出有用的、直接确认对方的真实意思,让你既守住自尊,又不被情绪牵着走在意别人很正常,但被困在别人一句话里就没必要了。你能学会的,不是让所有人闭嘴,而是让自己在面对评价时,有选择地听、有底气地回。
青春期,真的不是一场“叛逆风暴”,而是一段“内在升级”的艰难旅程。本期节目,我们聊聊青春期最关键的四个沟通视角:不仅是你和孩子的关系转折点,也是一个成年人自我成长的修炼场。你会听到:1、他们不是叛逆,是神经系统在升级 ——从“油门”和“刹车”不同步的脑科学差异,理解他们为什么总“控制不住”2、行为越糟糕,内心可能越脆弱 ——攻击、反抗背后的防御机制,其实是在说“我很怕,你别走”3、 钝感力,不是无感,是能承受 ——如何成为一个不被情绪裹挟的“情绪容器”,让你更稳,也更接得住孩子4、有些成长,不是教出来的,是等出来的 ——焦虑式介入不如信任式等待,青春期需要的,是你“守在那儿不动”的力量我们不提供万能对策,但希望这四个角度,能让你在陪伴的路上,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抓狂。青春期不是危机,而是重建的机会。 你不是在修理一个问题少年,而是在见证一颗“自我意识”的诞生。
这期节目,我们来讲一个最简单、但也最被忽略的表达工具:连接词。你会听到:连接词为什么能立刻提升说话的清晰度?如何用“因为、但是、比如”这些词,给语言加上逻辑导航?六大类常用连接词,分别适用于什么场景?我们想告诉你: 不是你表达能力差,而是你缺少语言的“结构感”;而连接词,正是搭建结构最基础、最实用的第一步。听完这期节目,你会发现——说话要有逻辑,不需要掌握复杂理论,先从这三个字开始:连接词。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时刻:别人一句话抛过来,你明明听懂了,却不知道怎么接;脑子像突然“死机”,明知道该说点什么,却什么都想不出来;说完才拍脑袋:“哎,我刚才应该那样回的。”这种“说话时脑子反应不过来”的状况,并不少见。它常常发生在会议发言、即兴对话、临场提问、甚至日常聊天中,让人懊恼又焦虑。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提升说话时的瞬间反应能力,让你的大脑跟得上嘴巴,语言不卡壳、表达不跑偏。你会听到:7个实用方法,帮助你在真实场景中反应更快、表达更清晰2个日常训练技巧,专门用来提升“临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气场”我们相信,语言不是天赋,而是可以习得的能力。练对了方法,每个人都能变得思路更清晰、反应更快速、表达更从容。
有些话听起来是请求,实则是试探。对方说:“你不会不答应吧?”、“要不你来决定?”、“你要是爱我,就会这么做。”我们明知道不太合理,却还是点头照办,然后在心里默默埋下委屈与不满。这就是一种常见却常被忽略的沟通模式:服从性测试式沟通。本期节目,我们来聊聊:什么是服从性测试,它为何让人不舒服,我们又该如何回应,才能守住边界、不失分寸。你会听到:服从性测试这个概念的心理学来源,来自耶鲁大学的著名实验;两种常见的服从性测试动机:控制感不足,或关系焦虑;三个识别服从性测试的提问方式,帮你判断对方是否在“设套”;三种高情商应对话术:“装傻、澄清、拒绝”,每一句都能派上用场;以及:服从性测试并非全然负面,它也能成为拉近关系的微妙助力。我们不鼓励一味对抗,也不主张逢试探必拒绝。我们想邀请你练习:在感觉到不舒服的那一刻,先停一停,看看自己是否有选择的空间。所谓高质量的回应,不是情绪爆发,而是你能清醒地守住自己的底线。
在关系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让渡”了自己的选择权。一边口头上说着“随便”“都行”,一边心里却充满委屈;一边答应别人安排的工作和请求,一边又在心里默默累积愤怒。我们以为这是懂事、通情达理,却慢慢活成了一个“别人说了算”的人。本期节目,我们来聊聊:什么是“主体性”,又该如何在语言中一点点拿回属于自己的主动权。你会听到:“主体性”与“客体性”这两个词,背后到底在说什么;为什么我们总会在重要时刻说不出“我想怎样”;拿回主体性的第一步,是从语言中承认“我在选择”;四种表达方式,让你重新找回说话的立场感与掌控力。我们不鼓励一味地“做自己”,也不主张无视环境的“掌控一切”。我们想邀请你,试着在说话的那一刻,意识到:你有权利表达、选择、拒绝,也有能力承担结果。所谓主体性,不是对抗谁,而是你终于开始为自己的人生签字盖章。
本期播客,带你一起重新认识冲突。我们讲的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冲突的勇气》,作者是关系心理学家杰森·盖迪斯(Jason Gaddis)。这不是一本“怎么吵架不伤人”的沟通技巧书。它更像一份深度心理地图,带我们看见冲突背后真正的问题:我们如何在关系中,活得更真实、更有边界感、更能连接彼此。在这期播客中,我们会走过冲突的三段旅程:冲突前:我们能不能先看见自己的信念、盲点与旧有防御?冲突中:我们怎么才能不掉进指责、否认、回避的陷阱?冲突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修复、去重建、去成长?如果你正处在人际的迷雾中,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更有力量、也更有温度的人,欢迎来听这期播客。冲突,不是关系的终点。它可能,恰恰是我们真正开始连接的起点。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无数个“不知道该不该说”“怎么说也不合适”的时刻。特别是在关系中,有些话,不说憋屈,说了怕伤人,于是我们反复退让、沉默、自责……但其实,那些你迟迟没说出口的“硬话”,往往正是界限、尊重与真实的开始。这期播客,我们来聊聊:什么是“硬话”?为什么我们常常说不出口?不说硬话的代价:关系在沉默中破裂,自我在压抑中耗损三种具体训练方法,帮你一步步建立“说硬话的勇气”这不是一节“教你吵架”的课,而是一份关于勇气的练习清单。愿你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心、撑起场、说出该说的话。
有时候你是不是也会觉得:那个曾经黏着你的孩子,好像一夜之间变了?说话开始顶嘴,脾气来得快,动不动就关门沉默,你想靠近,却总觉得自己在被推远。你也努力过。讲道理、讲规则、讲人生经验。可越是认真说,他越是不愿听;你越是焦虑,他越是把你挡在门外。其实,青春期没有变得更难,只是他们在成长,我们却来不及更新自己。这套音频,是我读完《解码青春期》之后的体会和心得。不是从“怎么教”出发,而是从“怎么理解”开始。理解他们的大脑、他们的敏感、他们的孤独和想被接住的渴望。也理解我们自己——那个一边想靠近孩子,一边常常感到挫败的大人。里面没有什么万能方法,但大概率你可以重新看见那个“他不是故意的,只是不会表达”的孩子。也慢慢成为,一个可以被他们依靠的你。00:02:01:青少年行为顾问乔西西普的自我救赎之旅00:04:05:青春期的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与需求00:08:10: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家长在青春期中的重要思维转变00:12:16:孩子的自主意识与权威的转变: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意见00:16:22:建立信任关系:帮助孩子在社交中更好地成长00:20:26:孩子状态与生活学习受影响时: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价值00:24:31:如何与十三岁的孩子互动:大人需要了解的儿童青少年阶段的提示00:28:38:青少年成长指南:如何在关键阶段给予孩子支持和关注00:32:45:如何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探讨十四到十五岁自我探索的过程与挑战。00:36:51:帮助孩子面对模糊的恋爱和情感需求,保持健康而亲密的关系00:40:57:助力青春成长:如何帮助孩子在迷茫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有位同学问:“我每次冲突后都要复盘一整天,这正常吗?”我的回答是:要看你怎么复盘。如果你是在理性整理、在意关系、想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那是成熟的自我对话。但如果你是在反复内疚、自责、责怪自己“怎么又搞砸了”——那就不叫复盘了,那叫情绪内耗。本期播客,我们一起来聊聊:1、为什么你总是在“复盘”中越陷越深?2、如何判断你是在复盘,还是在自我攻击?3、三步写下来,拆掉那些一直在你心里作响的“情绪炸弹”4、如何用复盘真正看见自己、理解关系、让混乱变清晰?复盘不是给自己插刀子,而是帮自己拆炸弹。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立下目标、打了鸡血、下定决心,但坚持没几天,就恢复原样了?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用错了方法。本期播客,我们来聊聊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家B.J.福格提出的“福格行为模型”:B = MAP,也就是——行为 = 动机 × 能力 × 提示。它会颠覆你对“自律”的传统认知,教你如何通过“微小行动”撬动巨大改变。从每天一个俯卧撑,到写一行字、读一页书,改变其实可以很轻松。如果你正卡在“想做却做不到”的状态中,这期播客,会是你启动改变的第一步。
很多冲突,来自“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我都暗示那么多次了你还……”这样没说清楚的期待。本集讲解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请求”——一个具体、可行、出自连接的行动提议。你将学到:如何把抱怨转化成明确请求;如何判断一个请求是不是要求;以及常见的“假请求”有哪些伪装形式。我们会提供一些日常表达中的示范改写,也会教你练习说出“我想请你……”而不是“你应该……”。请求不是命令,而是一种邀请,是连结的桥梁。
“我为什么会这么生气?”这个问题,背后往往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要。第三集我们聚焦“需要”这一核心概念。你将学习如何把情绪作为线索,追溯内在真正渴望的东西:是被理解?被信任?还是想有空间、感到安全?非暴力沟通认为,情绪不是问题,未被看见的需要才是关键。本集会带你练习一套简单的提问流程,帮助你把混乱的情绪转化为清楚的自我连接。当你能说出“我需要……”,你就更有力量,既理解自己,也更能被他人理解。
很多人一提感受,就是“我觉得你不在乎我”、“你让我很受伤”,但这些,其实是混杂了想法的表达。本集带你练习真正的“感受”语言:识别情绪、区分感受与想法、扩充情绪词汇。你会发现,表达情绪并不软弱,而是一种清晰、自我负责的力量。说出真正的感受,是让对话不走偏、让自己不委屈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