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時間】解析近期美中貿易 中國更需緩和局勢
Description
主持人蔡明芳對近期美中貿易關係進行分析。他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仍在持續發揮影響力,目前已有許多國家與美國正在洽談,而台灣可預期在第一批18個國家之內,因為台灣目前是美國第7大的貿易夥伴國,並且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甚至比日本跟韓國都來得高,在談判中佔有重要地位。
關於貿易協議是否有結果,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認為還是取決於中國的態度,並認為美國有能力拉長戰線。此外,雖然關稅可能影響美國物價,但其他國家經濟可能衰退得更快,迫使其他國家先與美國談判,還有中國對美國出口約為美國對中國出口的5倍,所以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遠大於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因此相信中國最終需要緩和局勢。
蔡明芳表示,中國透過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讓當地國家背負龐大的債務,最終導致參與國家的基礎設施變相被中國使用,是為掠奪式經濟,也讓這些國家陷入債務陷阱,以及中國對電動車、鋰電池等等的低價傾銷和補貼,這些都被指為擾亂全球市場,傷害其他國家的模式。
再來,近期美中雙方都開始對部分必需品給予關稅豁免,顯示談判的可能與誠意。而中國官方近期推出的中國不會跪宣傳,強調不向霸權低頭,蔡明芳認為這剛好說明了面對中國的經濟脅迫,其他國家不應該輕易妥協,因為中國的不守信,妥協可能無效。
對於大家擔憂的美國國債及美元的問題,蔡明芳提到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以及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的觀點,強調美元的強勢地位及缺乏替代品,認為中國拋售美債的影響有限。
面對美國的壓力,中國近期政治局會議推出一系列穩定經濟措施,包括支持就業、穩住外貿、促進消費、有效的投資跟穩定股市房市,蔡明芳解析,當要穩定股市、房市的時候,國家的有效需求一定要足夠,要民眾出來消費,就必須要有廠商出來投資,當投資信心不足,就會影響整體經濟局勢,而健康的國際經濟關係應該建立在互惠基礎上,而非單方面讓利或脅迫。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2020@rti.org.tw、20200203news@gmail.com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