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家家酒|台灣第一位出櫃同志爸爸的生命初探:我到底是誰?feat同志家長子良、德州,同志諮詢熱線夜盲
Description
好想聽聽你們的心裡話: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回到生命之初,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對「自己是誰」產生好奇呢?而當我們在探索時,如果全世界都告訴你:「你天生就是錯誤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世界的無情與殘酷呢?目前在高雄生活,剛度過60歲生日的子良爸爸,回憶起年幼時期的探索經驗,他沈重的說:
「在差不多十歲還沒進入青少年的時候,對性向、性別的意識就開始產生了。我有這樣的疑問後,翻了姊姊的護專教科書《精神醫學導論》,但是書中卻把同性戀列為精神病的一種。所以我看到的是這麼不正確的資訊,就從那個時候,我開始壓抑自己。」——同志家長陳子良
【一起家家酒】
陳子良,1963年出生在傳統的大家庭中,上有六個哥哥、兩個姐姐,他是九個兄弟姊妹中的老么,而爸爸是警察,媽媽則是家庭主婦。身為家中最小的孩子,自小雖然很受媽媽的疼愛,但卻也時常會被哥哥姐姐嘲弄,說他愛撒嬌又娘娘腔。這些話經常讓子良感到憤怒,甚至還曾和他們吵架,但每一次,父親總認為是子良的錯,只會對他又打又罵,這樣的體罰讓他留下了很多傷害。
子良在回憶時是這樣形容的:「想起童年的畫面是,我抱著雙腿蜷曲在角落,噤聲的哭著,用手輕輕撫摸紅腫發燙的臉頰,或用發呆的眼神看著腿上一道道被雞毛撢子和藤條打出的傷痕,在紅腫的兩側小山丘中間,是一道道白色凹陷的藤紋,我可以感覺到藤紋中發出的一陣陣疼痛,呼應著我微弱的抽慉,而這痛也就從我肌膚上慢慢滲入刻印在我心裡。」
感受不到父親慈愛的子良,為了遠離身上的疼痛、心裡的怨恨,從小就開始思考「什麼才是公平」,也打定主意要獨立自主、堅強勇敢,絕不能被視為是「一個被寵壞的老么」,也不能讓人因為身上的陰柔氣質而欺負自己。於是,子良開始會注意站姿、坐姿以及所有的生活細節,努力的想改掉自己的娘娘腔。
拼命壓抑性別氣質和性向的子良,活得非常痛苦掙扎。但是,為了要跟其他男生一樣,為了得到一個異性戀的新生命,子良在大學時嘗試跟女生交往,後來甚至論及婚嫁。一直到24歲當兵退伍前後,看見同志運動的先驅祁家威先生上街倡議的報導後深受啟發,決定和當時的女友出櫃,重新的接納自己的同志身份。
1990年代面對封閉的台灣,子良決定遠渡重洋,漂泊紐約求學,追求生命的自由,重新做回真實的自己。經過幾年的探索,在1997年,美國尚未同婚合法的年代,子良決定與當時的伴侶思鐸攜手共度一生,舉辦儀式性的「非法」婚禮。想與家人分享喜悅的子良,寫了一封超過一萬字的告白,走上與家人出櫃的漫漫長路。
最疼愛子良的媽媽在知道他的同志身份之後,感受著失落、哭泣、否定、猜疑的情緒,並說著:「是不是小時候沒有照顧好你,才害你變成同性戀?」面對媽媽的情緒,子良仍然耐心的回應:「媽媽,我沒有變,我還是你的兒子!」在子良和哥哥、姐姐的陪伴下,媽媽才逐漸接納。不過,情感關係疏遠的爸爸又是如何看待子良的同志身份呢?邀請所有朋友一起聆聽同志家長子良爸爸的生命故事。
【以生命回應生命】
在性平教育尚未推展的年代,許多傳統家庭很難接納孩子的「同志身份」,另一位同志家長德州也分享著自己的出櫃故事,某天,父母突然質問起德州的性向,在對話過程中才知道原來他們一直在猜,甚至也曾經到廟裡擲筊,問著媽祖:「德州什麼時候才會交女朋友?什麼時候才能讓我們抱孫子?」一直問到「德州是不是同性戀」時才擲出聖筊。
從子良和德州的故事裡,讓我們看見在性別觀念封閉的時代,家人間真的很難開啟關於性向的對話,但是在同性婚姻合法之後,我們越來越能自由的討論同志身份,而同志也走進大眾的視野中,在這樣的環境中,青少年同志們能活得更自由嗎?他們在出櫃的過程,仍然面對著考驗嗎?在《性別就是力量》單元中邀請同志諮詢熱線副秘書長彭治鏐(夜盲)分享,陪伴青少年(女)同志過程中的重要觀察!邀請所有朋友一起收聽《城市的光影》節目,讓我們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