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就是力量,讓我們一起活得更自由Feat.性別心理師蔡佳賢
Description
好想聽聽大家的心裡話: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只要有一個女人覺得自己堅強,因而討厭柔弱的偽裝;就一定有一個男人意識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因而不願再偽裝堅強。只要有一個女人向自身的解放邁進一步,就一定有一個男人發現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詩人南希史密斯
前陣子在女書店聽了一場講座,是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蔡晏霖教授所分享的主題是「動物性/別」,這堂課程帶給我很多啟發,其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對於第二波女性主義核心概念的思辨。
第二波女性主義提到:「性(sex)是自然的,性別(gender)則是社會建構的,是有文化性的。」這又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性器官去區分出來的「sex生理性別」是自然的,而「gender社會性別」則是一種文化互動下的產物,例如:傳統的觀念中可能會期待男性要是堅強的、陽剛的,女性的特質要是溫柔的、文靜的。
但是知名的女性主義學者Donna Haraway卻對這件事情提出質疑,所謂的「生理性別」當中就沒有社會的期待嗎?我們看似運用著科學方法,透過身體器官去區辨生理男、生理女的差異,但這個科學當中卻也是一種權威的展現,例如:當女性的月經週期不是28天來一次的時候,女性就很容易被譴責平時沒有好好照顧身體。月經在父權社會下也經常被污名化,認為是不潔的象徵,在月經來時,女性禁止踏進廟宇,不然就會觸犯禁忌。
但是,如果月經是一件「自然」的事,為什麼有這麼多污名歧視呢?同時,讓我們換換角度,畢恆達在《空間就是性別》一書中提到,如果月經是男性獨有的生理現象,或許月經就會瞬間變成是一件很好的事,可能社會就會認為:男性可以透過月經代謝不好的東西,每個月都是換然一新的自己。不管如何,女性似乎都更容易遭受社會批評。
聽到蔡彥霖老師的分享之後,開啟了我對性別議題的好奇,也很希望透過節目跟各位朋友分享「性別」和「生活」之間的關係。讓我們一起破除體制、一起成長,打造一個更友善、更自由的生活環境。這集節目邀請我的好朋友性別心理師蔡佳賢,從關於體制的名詞「父權體制」、「異性戀霸權」出發,分享更多關於性別的故事。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