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改變帶來醫治2020第18天- 學會接受失敗
第18天- 學會接受失敗

第18天- 學會接受失敗

Update: 2021-01-22
Share

Description

沒有人知道自己何時會失敗,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永遠不失敗。


有些失敗是自找的,因為不夠謹慎。


但是更多非戰之罪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有時候是大環境的,例如疫情,有時候是缺少機會,有時候就是意外,所以人生一定要學會接受失敗。


在「只准成功,不准失敗」的背景長大的人就很容易對這個世界和周遭的人失望,也會對自己失望,跟這樣的人相處當然很辛苦。


每個人天生都有一個理想的我,這是不需要有人教的,但是偏偏現實中又有一個真實的我,我們經常在兩者之間掙扎,書裡舉了很多例子,都是因為不斷地要求自己達到自己心裡理想的狀況最後就崩潰了。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沒有什麼事情是值得生氣的,生氣就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但是真實的我卻無法控制情緒。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可以表現得非常好,而且可以比多數人都更優秀,但是真實的自己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很可能因為無法接受而想像自己還是很厲害。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可以同時把每一個角色都扮演的很好,但是真實的自己卻對每一個角色都不滿意。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沒有什麼事情是搞不定的,但是真實的我卻往往充滿了無助。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我值得很高的薪水,真實的我卻可能憤世嫉俗。


理想的我告訴自己可以人見人愛大受歡迎,真實的我卻覺得人際關係很複雜很想逃避。


書裡提到我們很習慣用下列的方法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但幾乎都以失敗收場。


1.否認自己裡面負面的感覺。


自己告訴自己沒什麼好難過不用在乎,甚至於欺騙自己「其實一切都還好...」


這樣的話我們就永遠無法準確評估事情的真相,像這樣不敢面對失敗,最後當然徒勞無功。


2.一直活在很高的標準裡面


有一種對付現實的方法就是不斷地要求自己實踐理想,拿了99分也不能放鬆,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檢討自己或別人,永遠追求更好,弄到後來自己都搞不清楚終點在哪裡。


許多孩子被父母傷害就是因為不管怎麼做父母都不會滿意,好不容易達到了一個標準,就會發現原來他們裡面還有另外一個標準,永無止境。


這種父母就是不知道怎麼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3.批判攻擊不夠好的部分


自己說自己沒有用,不必等別人來指責,自己先把自己罵得狗血淋頭,說自己笨說自己壞,說自己傻說自己沒用,通常很容易自責的人也往往很容易苛責別人,只是嘴巴沒有說出來而已。


人的情緒真的很複雜,不是太漫不經心就是太小題大作。


通常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就是要接受自己是會失敗的人,同時又告訴自己會奮戰到底,下次再來。


更重要的是旁邊需要有同伴跟支持系統,不然這樣自編自導自演,根本撐不了多久。


今天的問題是:


當我察覺理想和現實有距離的時候我通常都怎麼做?


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搬走了路上的一顆大石頭,祝大家愚公移山工程順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2IYqeJpCJ4&list=PLsNJO0nl_IhTCHhZ8pdzfb_mJxOenvgID&index=19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第18天- 學會接受失敗

第18天- 學會接受失敗

Paul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