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期 新春特别节目:《电影小夜曲》专辑详解第二集
Description
欢迎来到电影留声机栏目。今天我们继续上一期的《电影小夜曲》音乐赏析,为大家讲解这个专辑之中的其他曲目。第一次听我节目的小伙伴请记得点点关注,今后就不会错过最新的节目了。
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专辑中的第三首曲目:爸爸,你能听到吗?这是一首来自1983年的电影《杨朵》之中的插曲,话说“杨朵”这个名字实在是太过于中文化,甚至包含有一丝丝的乡土气息,以至于很多人初次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都会以为这是一部国产电影。所以在后来也有翻译成《燕特尔》的,这样无论在发音上还是避免产生误会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电影讲述的是犹太女子杨朵在二十世纪初的东欧为了追求梦想而女扮男装求学的故事。
电影由美国著名女星芭芭拉·史翠珊自编自导自演,包括其中的这首插曲演唱也是她亲自完成的。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电影的原声版本。曲子由法国著名导演、作曲家米歇尔·勒格朗写作。该曲目获得了第56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原创歌曲提名,但最终惜败给了一部叫做《闪电舞》的电影同名插曲,不过那部电影我从未看过,曲子也没听过,所以在此无法做出相应的对比。我们只是单纯从这首插曲的风格之中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女主将自己心中所有的苦闷都通过一首歌的方式宣泄了出来。
而到了1997年的《电影小夜曲》这张专辑之中,曲子自然完全重新做了编曲,去掉了人声,用小提琴取而代之,然后重新写作了开头女主用讲述来倾诉和祷告的部分。改成了一段小提琴的solo,但凡只要看过电影或者听过原版歌曲的朋友,我相信都会认同这段solo的改编可谓是相当精彩。该段solo持续大约1分09秒左右,其旋律实际上就是取自主旋律的一部分,但把主人公那种渴望倾诉,但又无人可以倾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等到管弦乐加入到曲子中的时候,与原版歌曲开始演唱的部分相吻合。此段在原版演唱中是用了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倾诉的渴望。毕竟作为常人来说,心情苦闷的时候谁都不会用唱歌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吧,这其实是用歌剧的形式来融入到电影之中。当然,一些纯粹的音乐电影也会采用类似的方式来展现剧情。
而在专辑中纯粹用小提琴协奏曲演绎的方式,对我这样的更喜欢写实主义的观众而言,也许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而镜头中只用台词来表演的方式也许更加符合我的口味。
编曲上,管弦乐的背景音乐部分和原版几乎一致,没有什么差异。但小提琴相较于史翠珊的歌声,我毫无疑问会更喜欢小提琴的版本。这不仅仅只是帕尔曼近乎完美的演绎,还因为我觉得小提琴这种柔美至极的音色似乎更加能够突出曲目所想要表达的情绪。
也许在电影之中,演唱的存在是一种将台词和歌曲巧妙融合的方式,不仅能让观众听到好听的旋律,还可以用歌词推动剧情的发展。但作为单独聆听的存在,帕尔曼的演绎更加能够打动我的内心,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悲情的氛围,一种被聆听的渴望,以及一种由内而外的畅意抒发。这种对于情感的精确把控,正是帕尔曼的琴声能够打动全世界的根本之所在。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二首曲目是1994年意大利电影《邮差》的主题曲。一提到意大利,大家自然会想到浪漫主义。确实,《邮差》就是一部关于诗歌,关于爱情,也关于死亡的浪漫主义电影。有人也许会说,死亡为何会与浪漫有关?其实这正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如果人生处处都只有顺风顺水的惬意,也许,悲剧也就悄悄临近了。电影中的主人公喜欢诗歌,也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自己崇拜的流放诗人,并通过诗人赠与的诗歌获得了美女的芳心。对于一个曾经口舌笨拙且事业毫无进展的人来说,认识诗人之后的生活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最终的结局也让人颇为出乎意料,带有一丝浪漫地悲剧色彩,至于具体是什么还请各位听众自己到电影中去寻找答案吧!
影片的原声音乐来自阿根廷裔作曲家路易斯·巴卡洛夫,他为电影创作的原声音乐获得了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剧情片最佳原创配乐的殊荣。不过他在原版配乐中大多采用的是小型室内乐队的编曲风格,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原版的主题曲。其中采用了手风琴、钢琴、贝斯、打击乐等元素,制造了一种地中海风格的浪漫情怀,情绪表达上还带有一丝飘逸和诙谐幽默的氛围,让曲目更加符合影片剧情的走向。
当然,作为影片的主题曲,在影片之中也曾多次出现,所以在编曲上也有着多样化的表现,比如现在大家听到的是西班牙吉他和手风琴合奏的版本。同样的旋律,在这里却表现出了些许悲情的意味。当然,这也暗示着整个片子最后有些悲剧的走向。但音乐的张力却丝毫没有将浪漫二字落下,仍然将意大利这个不会悲伤的国度在音符中深刻地刻画着。
回到《电影小夜曲》中来,开头的引子部分忠实于原版主题曲。但乐器的主角换成了小提琴,其他乐器也被管弦乐所取代,但仍然在背景之中加入了手风琴和吉他的元素。只不过戏份被大幅削弱,给小提琴的表演增加了厚度。
曲子的中后部也重新改编了旋律,写成了一首完整的ABA三段式的曲子。其中的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小提琴作为主角,而在第二段的过渡之中,管弦乐将主角取而代之,声场一下子加大了好几倍,成就了一段改编得很牛的副歌部分。在第三段之中,小提琴提升了一个八度进行的演绎将曲目带到了高潮,完美展现了原本旋律的优雅和浪漫,当然,如此一来,其中的悲情元素基本就消失殆尽。不过作为重新编曲单独聆听的曲子,这样的改编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甚至作为一个看过电影的人而言,这样的改编更加能够唤醒他当初看电影时的那些记忆,从而感受到曲子带给他的温暖和时间的跨度。
帕尔曼先生在该曲目的演绎中,同样也没有使用过多的技巧,甚至比刚才介绍的上一首用得还少,但同样在情绪的把控上做到了尽善尽美,音准也是专辑之中超水平的发挥。那些从低音到高音的迅速转换,无不体现着大师的专业程度,让整首曲子都洋溢着一种流淌的幸福之感。
好了, 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先欣赏到这里。下一期,我们继续讲述《电影小夜曲》之中的其他作品,下周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