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 「窮人不是懶,只是規則不同」 「貧窮的邏輯,顛覆你的想像」
Description
背景音樂[我要鈔能力] https://artists.landr.com/055905626053
窮人不是懶,只是規則不一樣
《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與埃斯特·迪弗洛,一位來自印度,一位來自法國,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是待在象牙塔裡看數據的學者,而是長年深入非洲農村、印度城郊、印尼社區與南美貧民窟,去看、去問、去感受,貧窮背後的真實邏輯。二零一九年,他們甚至憑藉對減貧研究的突破性貢獻,拿下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用的不是艱澀的公式,而是透過大量實地調查和真實案例,拆解我們對貧窮的刻板印象: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活在一套高風險、機會成本極高的規則裡,一次失誤,就可能一夜回到原點。
在書中,作者用「隨機對照試驗」的方法,測試補助、教育、醫療等政策能不能真的改變生活。結果常常顛覆我們的想像:送更多免費蚊帳不一定能消滅瘧疾,因為如果沒有教育與行為改變,它們可能只是堆在倉庫。窮人做選擇時,也有心理與文化考量——有時他們會用有限的錢買節慶煙火或好吃的零食,不是浪費,而是為了提醒自己「我還是個人」,不只是生存機器。當收入不穩、風險過高時,人們自然會追求短期快感,因為長期計畫的風險太大,這是被迫養成的短視策略。
健康與教育,看似容易改善,實際卻充滿陷阱。即使有免費醫療,很多人不一定會去用,原因包括不信任、資訊錯誤、以及延遲收益的不吸引力。比如在印度,只要家長帶孩子去接種疫苗,就送一公斤扁豆,接種率就從百分之六暴增到百分之三十八。教育上,硬體到位不等於孩子學得到東西,師資缺勤、課程與孩子程度脫節、家長耐心不足,都可能讓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當基礎還沒打好,就硬推進度,孩子很快失去自信,甚至輟學去工作。
至於創業,很多窮人的「當老闆」不是夢想,而是沒選擇。他們開的小店、小攤、生意規模小、利潤薄,無法積累資本,也不敢擴大,因為擴張意味著更大風險。小額貸款曾被視為減貧神兵,但研究發現它短期有幫助,長期卻難讓大多數人翻身。借來的錢往往用於應急,而不是能帶來長期回報的投資,因為在高壓生活下,人們沒有餘力等長遠成果。
作者指出,很多減貧政策失敗,並非資源不足,而是制度扭曲與執行走樣。糧食補貼被中間層截留、教育建設只蓋外殼、醫療資源分配失衡,讓政策淪為數字遊戲。解方之一是讓受益者成為監督者,把預算、進度、支出公開給社區,降低黑箱操作。真正有效的減貧,必須同時處理經濟、文化、心理、政治四個層面,並持續試驗與調整,而不是一次性方案。窮人不是靜止的,他們每天都在有限選項中求生,解法必須貼近這種流動性與不確定性。
#貧窮的本質 #社會觀察 #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學思維 #減貧策略 #人性洞察 #閱讀分享 #改變世界的書 #知識改變命運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s78e39l9h360801y7dumfed/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