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早安.台灣錢多卻更吵!統籌分配稅款成政治戰場
錢多卻更吵!統籌分配稅款成政治戰場

錢多卻更吵!統籌分配稅款成政治戰場

Update: 2025-09-22
Share

Description

◎早安筆記本:統籌分配稅款再度成為爭議話題,專訪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李沃牆,深入淺出的解說其起源、爭議性和解決方向。
近期引發各界爭議的「統籌分配稅款」源自《財政收支劃分法》。我國稅收分為國稅與地方稅,國稅如所得稅、營業稅、關稅等,金額龐大,主要掌握在中央;地方稅則包含房屋稅、地價稅、牌照稅等,相對有限。然而,地方政府也有龐大的建設與支出需求,因而中央必須透過統籌分配稅款,將部分國稅撥給地方,以調節財源差距,避免富裕地區愈富、貧窮縣市愈窮。
《財劃法》制定於1951年,上一次大幅修正是1999年,當時因「凍省」導致中央與地方財源比例從原本的6比4改為7.5比2.5,使地方財政壓力大增。立法院新近重新調整分配比例與公式。依新制,營業稅全數(100%)納入地方分配,所得稅也從10%提升至11%,因此2025年地方可分配的稅款暴增至約8,488億元,比前一年增加逾4,000億元。
然而,財源雖然增加,爭議並未減少。主要原因在於分配公式設計。修法後直轄市、縣市與離島間的比例重新計算,其中直轄市分配權重調整幅度最大:人口因素從20%大幅拉高至45%,土地面積比重則從20%降為10%,營業額則占30%。這使人口較多的城市(如雙北、台中)受惠顯著,而人口相對少的直轄市則覺得吃虧。例如高雄市就質疑,自己土地面積較大卻分得較少,造成縣市間不滿。
此外,今年分配公式還出現技術性錯誤,將離島縣市誤列入分母計算,導致整體分母變大,各縣市分到的比例縮小,意外多出約345億元「懸空」資金,必須再由立法機關決定用途。李沃牆提醒,這類分配爭議不僅涉及數字,更關乎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劃分。若地方財源增加,卻未同步檢討事權範圍,恐怕導致預算使用效率不彰,甚至出現浪費於「蚊子館」等不必要建設的疑慮。
李沃牆強調,統籌分配款的設計初衷是縮短地方差距,帶動均衡發展,但因公式權重缺乏明確學理依據,加上中央、地方彼此的政治角力,勢必讓爭論持續。未來若要真正化解紛爭,除了修正計算方式,更應檢討事權與財源是否匹配,才能回歸制度設計的本意,真正造福民眾。

Comments 
loading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錢多卻更吵!統籌分配稅款成政治戰場

錢多卻更吵!統籌分配稅款成政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