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 预制菜 预制审美
Description
00:05 预制菜——首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03:24 通常,我们对于西餐/快餐的预制菜的接受度相对较高,而对中餐预制菜则会非常抵触。这本质是一个经验模式的问题,预制菜挑战了我们长久以来的经验模式,但这个问题并不会非常持久,一方面,预制/工业化技术会不断逼近传统的经验,另一方面,经验模式本身也是可以被塑造的
06:54 标准的冷冻蔬菜并不坏,但被冠之以预制菜之名后,变得就好像是二等货一样。当下,预制菜话题被全社会广泛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制菜”这个符号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实际上,什么程度算是预制?什么是预制菜?不仅仅没有相关法律的定义,甚至社会上都是没有普遍共识的。”预制菜“这个符号像是强行在给一个所有人都知道存在,但是所有人都无法说清的事物一个名字,而这个名字注定让参与讨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冒犯。所以,相比于给“什么是预制菜”一个定义,给“预制菜好不好”一个定性,更重要的事情是去分析,那个存在,但是难以被言说的客观之物到底是什么
🔴🔴
09:41 西贝为什么贵?一家餐厅走向品牌化的过程必然也是走向工业化的过程,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所能体验到的美食光谱已经不可避免地从艺术品这一极转移到了工业产品的那一极。而对于工业品的审美,是由其背后的工业体系来支撑的。本雅明很早就看到了,在机械复制的时代,作品的灵光将会永远失去,然而,他所没有看到的是,人们被压抑的对于灵光的追求,竟然会转变成产品背后巨大的工业体系的崇拜。当手里面拿着iPhone 17的时候,任何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乃是唯一,但愿意为其买单,背后必然是对于品牌本身及其背后的工业体系的憧憬。如果,消费者的审美已经变成了面向工业产品的审美,那么类似于夫妻炒菜店在一开始就被排除在了好逑区之外,它不够大,也不够复杂,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只为更大,更复杂而支付溢价
15:30 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餐饮行业的工业化是为了什么?如果套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叙事,通过产业分工可以提升社会整体的生产效率,从而普惠社会的每一个人,一言以蔽之,工业化/产业分工是为了让大家用20元吃到原来100元才能吃到的菜。那么,为什么西贝会那么贵呢?这里,亚当·斯密的论点存在着薄弱处,产业分工,并不必然带来终端消费品价格的下降。所有人都要在这条供应链上挣钱的,供应链越长,那意味着渠道溢价就越高,以茅台为例,出厂价格和多级经销商的价格必然是不同的,那么,只要供应链越长,利益相关方越多,完全有可能出现,工业化了,终端产品反而价格变高了的情况。虽然长周期的看,这一点可能会被消费者通过市场的方式纠正,但是在前期,消费者共识没有形成的时候,这个钱,完全是可以挣的。西贝事件,可以认为是餐饮工业化的某种奇点时刻
🟡🟡
20:54 餐饮行业的工业化不可避免会挤压传统餐饮的生存空间。传统餐饮要面对的,一方面是工业化带来的效率挑战,另一方面,资本密集型的运作方式会不可逆地改变大众对于餐饮消费的审美,在餐饮的1.0时代,这种审美可能是自发形成的,而在工业化2.0的时代,这种审美完全是可以通过高强度的广告宣传来加速塑造的
22:57 如何挑选一家餐厅?“踩雷”成为了我们探店中经常使用的高频词汇,好像我们对于犯错这件事是不可容忍的。以至于在选餐厅的最开始,我们就是保持着一种不信任的心理的,在这一心理之下,选择大品牌,选择大二复杂的工业生产体系就是最稳健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质量稳定,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踩雷”,我们也有一个更加“宏大”的对象可以责怪,在渺小个体和庞大的体系之间,在鸡蛋和高墙之间,没有谁会指责前者而放过后者吧
25:43 越是工业化的餐厅,越是善于利用营销来占领消费者心智,原因很简单,通过产业分工省下的成本,可以投入到广告宣传的再生产上。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的信任是被高度利用的,而利用的方式就是让每一个个体去回避自己的伦理责任
🟢🟢
27:39 如果餐饮工业化逻辑不可逆,我们应该如何审视所谓的餐饮产品的创新?餐厅研发背后的动因区别很大,是颠覆性的突破还是旧瓶装新酒?创新是为了拓宽人类的美食光谱,超越既有的经验模式,还是一切朝钱看?
30:50 独立餐饮从业者,想做出不一样的产品,困难重重。当餐饮工业化成为主流的时候,所有的配套资源都是按照主流模式设计的,那对于独立餐饮从业者而言,生存空间无疑是非常逼仄的,这会是一场漫长而又艰苦的搏斗
35:33 似乎任何一个产业,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高度的结构化和组织化,《黑客帝国》中特工史密斯有句经典的台词——“打不赢我们,就变成我们!”现实真的就如此可悲吗?我们难道就不能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