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花里胡哨triple bloom04|在不平等的童年里治愈自己:聊聊亲子关系中的协作、困境与挣扎
04|在不平等的童年里治愈自己:聊聊亲子关系中的协作、困境与挣扎

04|在不平等的童年里治愈自己:聊聊亲子关系中的协作、困境与挣扎

Update: 2024-08-27
Share

Description

-导语-

或许还记得那场的纸飞机比赛吗?

放学回家,将书包一丢,

也将妈妈的「别太晚回来吃饭」丢在了耳后

肆无忌惮地玩到西山日落

妈妈也只是无奈地摸摸你的头

或许还记得爸爸出差后带回来的一大包果冻吗?

精致的塑胶小书包

是可以在好朋友面前炫耀的「最佳时尚单品」

软糯甜腻的口感

是夏日午后最美好的回忆

硬币的另一面

是一遍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念叨

是在家族群里分享完旅游照后「为什么乱花钱」的指责

是委屈抱怨时收到的「怎么不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质疑……

纠结内敛的中国式亲子关系里往往是温情与残酷相伴而生,这并非个例,当我们撕开「温情」的面具和童年滤镜,无论是北美鸡娃还是海淀家长,也无论东亚卷还是欧洲躺,每个人的童年都无法被单一地定义,每个家庭的亲子关系也独特且复杂。本期节目中,我们通过阅读《不平等的童年》和《父母:挑战》两本书,从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父母的养育观念出发,回观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亲子关系困境,思考我们如何在不平等的童年治愈自己,一起聊聊亲子关系里的挣扎与领悟。

愿曾经夕阳映照在操场上的那一缕光也会偶尔钻入你的脑海

-收听贴士-

02:00 郑钦文和全红婵-协作培养模式与成就自然成长模式造就的两种不同的奥运冠军

03:05 中产的协作培养是父母为孩子安身立命做出的长远规划

03:18 工人阶级与贫困阶级父母最大的目标是让孩子平安长大、分辨善恶,而不是培养兴趣

03:47 另一种全方位培养的例子-江旻憓

05:00 协作培养最重要的事情-时间安排

06:16 辅助转场和交通通勤对于工人和贫困阶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困难

07:27 郑钦文、江旻憓、谷爱凌,中产阶级的科学培养和分工协作

08:01 中产阶级的养育困境- 除开成功的少部分人,其他大部分孩子对于自主安排时间的无措感

08:59 为了兴趣班而牺牲掉的与家人吃饭的时间,值得吗?

09:50 我们的童年-孩子与亲属的深厚情谊

12:00 两种培养模式在沟通能力上的差异-与同龄人的沟通还是与成年人的平等沟通?

13:08 同龄人眼中的孩子王在大人面前却无所适从-一种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局促感和不自信

14:25 自信与大人沟通并敢于直视对方眼睛的中产阶级孩子

15:42 提前导入社会关系之中并能够快速融入社会的中产阶级孩子VS 长期被教育听大人话的、畏惧权威的工人与贫困阶级孩子

16:31 被「标准化」规训的工人阶级孩子-听话就好、规则生活就好

16:54 被「标准化」侵袭的中产阶级孩子-早教班、学钢琴、研学团

17:24 六千万的中国琴童-究竟是兴趣培养还是尝试打通上升通道、彰显品味和暗示家庭财富的工具?

19:12 中产的困境-快乐的阈值被拉高

20:12 游戏人生-太常被全然安排的孩子如同游戏中练级练号,容错感很低

21:55 人生只需要主线任务还是可以多开几个支线任务探索世界呢?

22:37 拥有「自主权」和「可能性」是否又意味着脱序行为和走弯路的风险?

24:24 纪录片《人生七年》展现出的不同阶级孩子的一生-七岁就想上剑桥的贵族小孩和长大就想结婚的工人阶级孩子

25:40 脱离被老师父母掌控的人生后去流浪的中产阶级孩子

26:11 知足常乐的工人阶级孩子-拥有来自家庭的自由与关爱

27:25 或早或晚,人生总要经历对于自己内心的探索,但执行力和自律可能对于「成功」都至关重要

29:10 中国充满内卷,而国外就全是快乐教育吗?-对国外的观察

29:50 欧洲视角-花大量时间进行户外运动的挪威家庭

31:40 《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在新西兰的观察:孩子之间自由玩耍打闹的自主权

32:30 澳洲更不明确的阶级分野与教养差异

34:06 更「平等」的北欧与更「自由」的人生选择

35:30 不「唯精英论」国家是否又会缺乏「成为精英」的动力?

36:40 世界巨大的两极分化-ABCD妈的精英养娃模式VS 山区多子女贫困家庭的自然养娃模式:

38:30 被投注了全部资源与爱的孩子-每个女孩都想成为王诗龄?

39:59 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和对孩子的期待-自带高要求的海淀家长

42:41 学校资源匮乏、效率低下以及家长畏惧权威,让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无法得到及时注意和帮助

43:23 阅读障碍或许只是因为字号太小了?

44:24 对有障碍的孩子缺乏关注可能是整个社会和制度环境的问题

45:19 被耽误的神童张炘炀-被父母操控的人生

46:44 学校和社会的权力应该与父母的权力适当抗衡-澳洲和美国的社会强制力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48:15 教育孩子应该是以孩子为圆心而非以父母的欲望为圆心

48:48 成人儿童化与儿童成人化,父母介入孩子生活的尺度在哪里?

49:54 从小到大的家长群-被拉进来的家长们是在参与协作培养还是被学校转嫁教育责任?

51:54 《抓娃娃》-教育版的《楚门的世界》?

53:08 “高考这一天反叛是不是太可惜了?”-被「洗脑」的我们

53:42 东亚父母的教育逻辑-没苦硬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54:20 《不平等的童年》中美国中产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自如感,不会轻易让孩子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

55:00 就算是父母也不应该考验孩子的人性

55:52 中国式家长的愧疚教育造成的孩子的「不配得感」-涉过愤怒的海与亲子关系的道德困境

57:05 父母的理性选择与情感勒索-项飚谈「人的再生产」

58:30 跳出道德困境、重新养育自己的成年人

01:00 重新养育自己首先要经济独立,其次是有割离伤害的勇气

01:01:32 我家那闺女-卢昱晓VS柳岩,两种家庭环境养育出的不同女孩

01:02:58 打压式教育背后是封建等级结构的代际传承-冤冤相报何时了

01:03:49 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实践「爱的教育」

01:05:42 张爱玲《茉莉香片》-被打压式教育扭曲的男孩

01:07:16 亲子关系不止局限于亲和子,也会向上追溯到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

01:07:46 缺位的父亲和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VS父亲参与教育对于家庭和谐的帮助

01:09:08 北欧夫妻一起修产假,制度保障对家庭和谐与亲子教养的加持

01:09:26 花生、花椒和花皮成长过程中的「父亲时间」

01:14:45 降低对于男孩和女孩的不同预期可以让他们更自由地发展

01:16:50 如何去合理地对待不同的孩子-请回答1988里被忽视的德善、美国不同阶级的多个孩子之间的竞争or互相依赖

01:21:11 新型亲子关系-让孩子成为你的搭子是不是一种对孩子的压力呢?

01:23:40 长大后的我们开始面临父母的情感期待-逃离还是和解?

01:23:29 每一个家庭都经历过一样的快乐和悲伤,但家庭会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历程中

01:25:15 结语-马上要成为妈妈的花生的内心独白

01:27:24 下期预告:晚清女性眼中的世界-单士厘《癸卯旅行记》、吕碧城《欧美漫游录》

-本期提到的书与电影-

1、《不平等的童年》,作者: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

2、《父母:挑战》,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

3、《倾城之恋》之《茉莉香片》,作者:张爱玲

4、《美国往事》,导演:赛尔乔·莱昂内 (Sergio Leone)

5、《人生七年》,出品:BBC

6、《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

7、《涉过愤怒的海》,导演:曹保平

8、《抓娃娃》,导演:闫非、彭大魔

9、《楚门的世界》,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

-本期主播-

「真的要生了」的花生

爸爸说「听写可以用抄」的花皮

认为「平等的爱最重要」的花椒

-音乐-

开场白-《玫瑰故事》

希林娜依高-《Shine Brighter》

Comments 
00:00
00:00
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04|在不平等的童年里治愈自己:聊聊亲子关系中的协作、困境与挣扎

04|在不平等的童年里治愈自己:聊聊亲子关系中的协作、困境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