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孟岩(下)|关于欲望、真实、无常和平常心的一切
Description
欢迎来到,「无人知晓」复习册。
00:52 开场与主题引入:孟岩老师智慧篇💡
第一部分 欲望
01:12 播客分享之:🎧 无人知晓「E40够与多」
故事一:朋友因行业环境变化薪酬减少,陷入沮丧情绪,反映普通人对"足够"的标准易受外界影响。
故事二:查克·费尼(DFS联合创始人)匿名向大西洋慈善基金会捐赠超80亿美元,捐后租住两居室、坐经济舱,用塑料袋装文件,戴10美元手表,内心平静满足。
故事三:阿道夫·默克尔(德国仿制药制造商所有者)2007年净资产超90亿美元,2008年因做空大众股票失败陷入资金危机,2009年卧轨自杀,自杀时账面仍有80亿美元。
03:51 故事对比:查克·费尼用财富换自由,阿道夫·默克尔因财富陷入绝望,同一数字背后是"足够"与"更多"的价值观差异;
05:55 Lawrence《The Many Words of Enough》观点分享
文章核心:探讨对"足够"的追求及目标达成后身份重塑,导致"足够"无处安放。
核心问题:"够"应由谁定义?
举例:年轻人从考上大学到考研、找工作,目标从10万年薪升至20万,欲望持续攀升。
07:16 按照惯例,我们又要剖析自己了...
小喵的许愿瓶经历:从四年级想提高英语成绩(考44分被嘲笑)到上培训班、目标升至班级前五,欲望随阶段不断升级;
AR的消费主义经历:初中高中追求衣服品牌,卷鞋子,后来意识到气质比品牌更重要,对消费主义(部分)祛魅;
(对比起来,小喵的欲望好正面
总结:欲望升级无终点,直到转念发现内在满足才获自由。
13:25 伊斯特林悖论:同一时点,富裕程度与幸福感正相关;但长期看,GDP增长未带来幸福感持续上升,甚至下降。
两种效应解释——
社会比较效应:人们评价幸福时会与他人收入比较,如朋友圈有人更优秀会引发不开心;
享乐适应效应:对高水平生活逐渐适应,需更多刺激,如从匮乏时代吃饱到过剩时代追求丰富业余活动;
互联网影响:对比样本增多,如博主生活引发无意识攀比,挑战内在平衡。
15:26 小喵和AR的消费观...
AR的饮食欲望修正:曾点很多食物只为了每个都尝一口,后来意识到"够"即分量刚好,不撑不饿,身体负担小;
17:35 关系里消费观分歧实例,关系初期会控制不住点餐的手,后来会逐渐趋于真实;
21:51 你曾经有过去网红餐厅只为拍照发朋友圈吗?其实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啦,成长就是不断祛魅、赋魅的过程;
25:00 「工业社会可以制造两种东西,一种是商品,一种是渴望商品的心。」
最近,你被labubu吸引注意力了吗?
29:25 「宠辱不惊,昭然自在」,来自张潇雨老师微博。这是多么难得的状态;
AR会刻意训练自己在任何环境里都保持生活习惯,不因环境而改变;
32:14 目标驱动光谱:雄心、好奇、热爱、自我成长(内驱)——贪婪、攀比(外驱);
小喵的大疆采购抉择,还在审视自己的欲望中;
38:57 「Beautiful things don't ask for attention. 」
41:34 AR给麻麻选礼物时试图买高端护肤套盒,没有买的原因是:如果此刻我没有能把高端消费日常化的能力,那我就不要去碰,而是先要去修炼自己这个能力;
42:16 我们的欲望,某种程度是我们成长的写照——把欲望变成日常的过程,就是成长。用得好的话,欲望是一种成长助燃剂。
第二部分 无常是常
44:19 播客分享之:🎧 无人知晓「E32 孟岩对话成庆:如果生命只是大梦一场」
44:49 成庆老师介绍;
47:50 “来吧!我们一起嘲笑成功学!”——以"标准答案"驯化年轻人,压抑自我表达,导致学生即使学科优秀也可能因心理素质差走向悲剧;
48:26 《人类简史》反思: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效率提升但个体被制度归顺,如工具般丧失部分自由,职业、财富等标签限制自我认知;
51:17 两个小故事:学生抗压能力差;朋友因工作无意义劳动太多而离职;
56:04 分享一段对话:
AR:狗狗好可怜啊每天被关着!
朋友:其实人也一样。
57:19 共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么想的话,那可能社会会往这个方向走;
60:46 佛学不是躺平,是告诉你接受:承认一切可能不会如你所愿;
63:18 「理虽顿悟,事必践行。」
64:55 何谓自由?我们的理解:
小喵:我觉得真正的自由可能不不再执着于去问自己自自不自由这个事儿了;
AR:有的时候我们放不下一个人,可能不是因为你都舍不得ta,你只是舍不得他对你的评价,你想让你的形象在ta那里永远是好的,永远是光辉的。
AR:自由就是放下,「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课题分离,荣辱不惊。」
69:32 我和你说了A,你理解成了B,最后C帮到了你——人和人的沟通,有时候没有用?
第三部分 放下
70:17 播客分享之:🎧 无人知晓「E24对话孙方,真实自有万均之力」
70:37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对比:
小乘佛教:认为痛苦来自外界诱惑和内在烦恼(贪嗔痴),修行方法是隔绝诱惑(如出家)和修心,减少内外诱惑以摆脱痛苦;
大乘佛教:提倡“觉醒”,认识因缘无常、无我、苦空,在世俗生活中保持觉察,如“狮子捕猎的放松性警觉”,允许烦恼存在但不被控制,“出离之感”非抛家弃子,而是转变生活方式。
80:49 因果和合、无我、两头放下,空;
82:56 AR: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能如此利落地走出关系,快速抽离,仿佛不曾经历挣扎。
想了一下,这是答案:
在关系里的每一天,都做到了‘尽兴’——不回避矛盾、不隐藏脆弱、不伪装满足、不吝啬真心。
当下承的情、受的真心,已在那一刻‘还’过了。既表达了漫山遍野的爱意,也说出了暗礁一样的,未满足的需求。
所以每当告别来临时,回想过去的每一天:所有该给的炽热,该划的界限,都没有被压抑。自然在分开的时候,也可以做到没有遗憾。
86:00 「一把宽的尺子」,有时候,更应该留给自己;
90:39 不要太过推敲自己心里的想法。
第四部分 臣服
92:16 播客分享之——🎧 无人知晓「E10 让万物穿过自己」
92:29 创作本质:好作品是“生长出来的”,非计划出来,需放下控制欲,灵感多在放松时(如洗澡)出现;
94:49 认知的房子与情感的房子:
认知的房子:用标签、概念简化事物;
情感的房子:过往经历形成的情绪壁垒,阻碍当下体验。
96:48 如果你认为佛学是躺平,那你没有理解佛,也没有理解佛学;
99:40 过程里全力以赴,放手一搏;创作就是‘纵身一跃’;
100:53 三句话,好状态是怎样的:
relax but alert
concentrate relax
be quick but not hurry
104:01 你现在遇到的痛苦,ta是来自未来的、爱你的人,ta希望你成就不凡;
106:40 原播客结尾,最触动我们的部分,复述;
108:51 全然放下,全然专注,「让万物穿过自己」。
—————————————————
本次复习册附录
(孟岩老师提到书单、影单)
📚
《创作:如其所是》 — 里克·鲁宾(Rick Rubin)
《写出我心》 — 娜塔莉·戈德堡(Natalie Goldberg)
《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 W. 蒂莫西·高尔韦(W. Timothy Gallwey)
《制造消费者》 — 安东尼·加卢佐(Anthony Galluzzo)
《金钱心理学》 — 摩根·豪泽尔(Morgan Housel)
《人间是剧场》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价值投资现代化中国》 — 李录
《10x Is Easier Than 2x》 — 丹·沙利文(Dan Sullivan)
《学习的艺术》 — 乔希·维茨金(Josh Waitzkin)
《How to Do Great Work》 — 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写作这回事》 —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男孩、鼹鼠、狐狸和马》 — 查理·麦克西(Charlie Mackesy)
《贪婪的多巴胺》 — 丹尼尔·利伯曼 & 迈克尔·朗(Daniel Z. Lieberman & Michael E. Long)
《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 — 丹恩·哈里斯(Dan Harris)
《臣服实验》 — 迈克尔·辛格(Michael A. Singer)
《清醒的活》(《不羁的灵魂》) — 迈克尔·辛格(Michael A. Singer)
《十分钟冥想》 — 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
《人类简史》 —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 肯尼斯·斯坦利 & 乔尔·雷曼(Kenneth Stanley & Joel Lehman)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 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
《The Company I Keep》(《成为雅诗黛》) — 莱纳德·兰黛(Leonard Lauder)
🎬
《心灵访客》《沙丘》《十年一觉电影梦》《超时空接触》《点球成金》
—————————————————
欢迎在【苹果posdcast|Spotify|荔枝FM|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
🔍Girls无界订阅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