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第十五章-手法的养成

94 第十五章-手法的养成

Update: 2019-12-11
Share

Description

手法的养成

多方面经验的综合养成

1.动眼  观察筋骨结构模型。

建立学习者认知中的人体生理与病理结构的生物力学标准模型。

通过观察人体筋骨架构模型,了解各骨结构的形状、位置、序列特征,以及软组织的起止走向与分布特点,建立筋骨结构的标准参考模型。

2.动脑  琢磨筋骨结构。

把握筋骨结构的细节(静态结构),了解筋骨结构的运动特征(动态结构),掌握筋骨结构间排列状态的变化及其力学传变规律,建立病理性空间力学结构的分析模型。

3.动手  触摸对比。

勤于将手下的感觉与解剖结构(模型)比对,反复触摸、从表到里,层层感觉,与健侧比较,并触摸不同人群。

4.行动  实践、体会、观察。

对患者进行诊疗实操,动手对异常结构进行调整,体验其间的过程,观察并总结诊疗结果。

5.养成  反馈与经验总结。

临证时勤于记录,善于反思,及时总结,则能步步深入。

多结构、多方法互参

1.多结构互参  与横向、纵向相关联的多结构合参、互参,筋与骨结构互参,健侧、患侧反复比对,影像测量与手下的经验标准互相印证,可以有效接近力学结构紊乱的病因真相。

盲人所摸之象,毫无疑问皆是真象。真象之所以会成为假象,只是手下所触有偏向。道理人人皆知,临证时却依然为局部所困,这是习惯势力作祟下的临床常态。

2.多方法合参  诊断过程中,望闻问切、视触叩听,结合专科手法触诊及临床特殊试验检查,以影像诊断报告为依据,诸法合参,加上诊断性治疗的反馈,可在最大程度上为正确的诊断保驾护航。

信念与躬行

乔布斯说:“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

1.一门深入  手法技术的进步靠的是一门深入、一门专精。中、西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可谓多矣,多重疗法齐上,乱拳也能打死师傅。如果遇到难题就转弯,手法技艺的专精就难说了。可贵的是遇山翻山、见水搭桥,单凭一双肉掌过关斩将,成就英雄本色。

毛泰之正骨箴言

“杂合以治”实乃医者无奈之举。专门技艺不精,群殴自是必然。

2.信念与躬行  只要慢慢地摸(柔性)、细细地摸(柔性)、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耐心地摸(柔性)、静心感受(柔性)、悉心体验(柔性),摸多了,手下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软硬结构的状态自然就呈现在你的手下。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一处。

从练外家拳转而修习内家拳,以前冲锋陷阵的打架功夫将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常态,也将是推拿医者学习柔性正骨技术将会立即感受到的冲击。然而,只要自己的精神不倒,华山绝路上的无限风光终将依次为你展现。

功夫型技术

手法有技巧性技术和功夫性技术之别。技巧性手法只要掌握了操作方法,多加练习就可掌握。所谓熟能生巧。

功夫性手法有所不同,需要时间因素的参与。经过相当程度的技术磨炼后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运用。

厚厚的一摞书,你能够把它们读成一本书;厚厚的一本书,你可以把它读成一张纸;写得满满的一张纸,你可以把它读成一句话。这是读书人特殊的锻造与凝练过程。手法技术何尝不是如此。

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一定高度的水平,专业工作时间必须超过1万小时,任何行业都不例外。

莫扎特6岁作曲,到20岁才创作出世界级作品;甲壳虫乐队1964年风靡全球前已演出1200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1968年接触计算机,创业前已编程7年。你为你的大师梦付出了多少?

这“一万小时定律”运用到骨伤手法医疗领域,我们可以将“一万小时”具体修正为“一万人次”。也就是说,成为一名优秀的柔性正骨医师,5年的专业精进是必需的过程。

“柔性正骨旅途上的点滴进步乃至系统成全,皆是从病友身上得来。病友们带来的每一种疾病、每一个症状,都是你继续进步的源泉与动力。医者的巧手灵心,均赖病友所赐。”

——《毛泰之正骨日记》

曲是唱出来的,拳是打出来的,手法技艺是动手操作出来的。只要下功夫,技艺的进步就将永无止境。

“学习、实践的过程是艰难、辛苦的,而每有突破,乐趣便会毫不犹豫地现身以资鼓舞。翻越一座座看似难以逾越的困阻心灵之山后,当你回眸的时候,会发现点点滴滴的汗水已然化作绚丽的彩虹。”

——《毛泰之正骨日记》

毛泰之正骨箴言

因缘未到,莫急莫躁。一心耕耘,收获到老。

陆游诗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访

1.觉醒  近年来,在以美式整脊为代表的正骨整脊技术的触动下,中医正骨整脊也逐渐开始有了拨云见日的进程与发展态势。

觉醒后的中医正骨,利用其所擅长的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及整体观念的思维特点,不仅关注局部的结构与功能状态,而且更为重视筋骨结构整体性的内在联系与关系规律,无论是在单纯的筋骨架构自身,还是在与其他相关组织及脏器的整体生命活动方面。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
Comments 
loading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94 第十五章-手法的养成

94 第十五章-手法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