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16|对话机器人投资人:投资也得看论文,规模性商业化还很远
Description
最近,人形机器人仍然在“泡沫”与“前夜”的争论中。硅谷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1X,近期发布的Neo演示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但随即而来的,是外界对其依赖远程操控(Teleoperation)而非自主能力的质疑。这让人不禁联想到2023年那些声称拥有AI能力、实则依赖人工后台处理的初创公司。
与此同时,高盛的一份最新调研报告,揭示了中国机器人供应链的“现实温差”:尽管资本市场情绪高涨,企业产能规划激进——普遍在年产10万至100万台之间——但实际的大规模订单尚未落地。高盛甚至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总出货量或仅为138万台。
尽管面临质疑与产能过剩的风险,具身智能(Embodied AI)赛道在过去两三年间仍吸引了巨额资本注入,并展现出与AI技术同步演进的强劲势头。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两位深耕中美市场的资深投资人,透过资本的迷雾,审视具身智能赛道的真实格局。当下的繁荣究竟是泡沫的预演,还是技术爆发的前夜?中美企业在战略布局与核心优势上呈现何种差异?在商业化落地的竞赛中,哪些场景有望率先突围?
【主播】
刘一鸣,硅谷101特约研究员
【嘉宾】
Jonathan邱谆,华映资本海外合伙人。1998年来到硅谷,长期关注中美两地科技投资,曾任斯坦福大学工程和商学院客座讲师,坚定的“具身智能派”。
Christine Qing,Shanda Group合伙人/投资副总裁。曾多年在软银负责机器人在美国市场的商业化落地,也曾在小马智行负责海外市场,目前主要在硅谷关注AI和机器人赛道。
【你将听到】
02:19 当下是GPT-3爆发前夜,还是泡沫破裂前夕?
07:51 中美机器人战事:战略与打法的异同
10:14 在深圳,机器人甚至可以一天迭代三次
11:26 投资逻辑大辩论:投“具身智能”还是“先进制造”?
13:58 国内机器人商业化的优势:场景和数据的开放性
21:41 先投“上半身”(大脑/灵巧手)还是“下半身”(运动控制)?
31:52 技术突破决定投资方向,追逐热点不如多看论文
34:13 Rodney Brooks的预言:没有触觉数据,机器人学不会灵巧性?
42:43 对1X家庭机器人的争议:远程操控(Teleoperation)是造假还是“特洛伊木马”?
44:45 真实的商业化落地:谁在买单?
58:11 硬件产业链: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模块化吗?
01:02:57 大胆预测:未来5年的机器人世界
【延伸阅读和相关术语】
相关论文如有需要请微信联系:liuyiming0010
SemiAnalysis:Robotics Levels of Autonomy
Morgan Stanley:China Industrials Asia Pacific Humanoids How Far Apart Are Reality and Ideal
Goldman Sachs:China Humanoid Robot- Supply chain field trip takeaways
Bernstein:Asia Emerging Robotics Embrace the Humanoid Era
Rodney Brooks:Why Today’s Humanoids Won’t Learn Dexterity
WSJ:The ‘Hands Problem’ Holding Back the Humanoid Revolution
本期播客中提到的公司:
1X
Figure AI
特斯拉Optimus
Physical Intelligence(PI)
Skild AI
Agility Robotics
宇树科技
智元机器人
优必选(UBTech)
【监制】
泓君
【后期】
AMEI
【运营】
朱婕
【BGM】
Hidden Agenda
fauna - bomull
【在这里找到我们】
公众号:硅谷101
收听渠道:Apple Podcast|Spotify|小宇宙|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QQ音乐
其他平台:YouTube|Bilibili 搜索「硅谷101播客」
联系我们:podcast@sv101.net
Special Guests: Christine Qing and Jonathan邱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