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4-孩子氣|忍耐不是美德
Description
Hi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不知道大家這週過得怎麼樣呀?
這週我又來了場說走就走的小旅行,我的生活方式,在某些人眼裡,或許是**「沒有危機意識、沒有長遠規劃」的不安定。但我自己卻很樂在其中,因為我人生中幾個重要的轉折,例如到金門工作、到台東服務,都不是計劃來的,而是聽從當時內心的聲音,做出歸零的選擇,然後讓所有意料之外的機會蹦的出現。**
這種「隨心前行」的風格,讓我一眼就被今天要分享的書**《孩子氣》**吸引住了。
在主流文化裡,「孩子氣」通常不是讚美詞,它可能代表幼稚、霸道、任性或不負責任。我們太習慣將「成熟」當成終極目標,認為越有自制力、越懂忍耐,就越值得肯定。
但這本書的作者卻丟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真正讓人成功、快樂、活出自己樣子的人,往往不是最有『忍耐力』的那群人,而是最「無法忍受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
這句話點亮了我心中的微光。因為我的基因裡完全找不到忍耐及意志力的因子,我無法過自己不想過的生活,更不會委曲求全。那如何成就自己想要的生活呢?作者說,他身邊那些有成就的人,共同特質是熱情得近乎任性,他們是太喜歡一件事,喜歡到不做會發瘋的地步。
正如比爾蓋茲或馬斯克在事業初期的全心投入,那並不是「奴性堅強」或「意志力」,而是內在有一股強大的驅動力推著他們前進。當我們能投入自己的熱情所在,即便那件事是外界看起來的苦差事,我們都能處在一種玩耍的樂趣裡,就像我錄製 Podcast 或閱讀寫文案時進入的心流狀態。那是一種真空又流動的狀態,時間、空間對於專注的自己而言,根本就不存在。
因此,孩子氣不是退化,而是一種活得很純粹、很專注及率直的能力。如果你也不想動用『意志力』這稀缺的能力,那最佳解方就是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為只有真心想做,才會產生自然而然的行動力。
這本書還提出了另一個衝擊的觀點:「無知是一種強項。」
我們總以為「懂得多」才有底氣,但作者說,真正能讓我們突破框架的,反而是**「不知道」。因為當我們不懂時,才有可能問出『框架外』的問題**。專家很容易被自己的知識綁死,腦中有太多「應該怎麼做」的標準答案。而外行人沒有先備知識,沒有先入為主的預判,反而在不知道哪條路不行時,都去試試,從而發現更多可能。
我以我的偶像賈伯斯為例:他不是工程師,他就是個**「外行人」**。正因為他的「無知」,他敢問:「為什麼手機不能用手指直接操作就好?」,他敢把書法的美學帶進電腦的字體排版,這才徹底改變了科技產品的規則。無知,不代表笨,而是保持一種「我還想了解」的好奇心,這是所有創意的起點。
最後,作者還提醒我們,要學會**「遲鈍」。成功的三要素「運、鈍、耐」中,他認為最重要的是「鈍」。太敏銳的人容易被小挫折擊倒,而遲鈍的人卻擁有「我就是要做到理想為止」的長期韌性。要如何變得遲鈍?就是去接受更大的刺激、去冒險、去經歷超出預期的體驗**。
就像我那趟在希臘錯過下船的「旅行大失敗」,反倒讓我收穫了一趟有趣的「類郵輪之旅」。當你體驗過更大的刺激,之後再遇到什麼小突發,真的都不算什麼,頂多只是「多收穫了一點預期外的美好」罷了。
遲鈍不是麻木,而是將心中的挫折感應器,調到一個更高的閾值。 讓我們一起擁抱無知、喚醒孩子氣,讓熱情成為我們唯一的驅動力吧!
閱讀心得
書評
個人成長
心靈自由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