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4. 誰的一生中沒有遇過幾個渣男?遇到渣男就變成散財童子的我來自於焦慮型依附。
Update: 2025-04-14
Description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出處/定義:由英國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所提出,Mary Ainsworth 擴展為「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混亂型」等依附風格。在感情上的應用: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將其進一步應用到成人愛情關係。
🔒 安全型依附:
從小有穩定的愛與關注,內心有安全感。
➡️ 他們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相信別人是可靠的。
在人際關係中比較穩定、自在,不太容易情緒化,也比較會溝通。
😟 焦慮型依附:
內心很缺乏安全感,常常擔心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會不會被拋棄。
➡️ 很黏、很容易玻璃心,對方沒回訊息就開始焦慮。渣男最容易抓住這點,用忽冷忽熱的方式讓人更離不開他。
🧊 逃避型依附:
小時候可能不被關心,或被過度控制,長大後不太相信親密關係。
➡️ 他們習慣把情感關起來,不想太靠近人。一旦有人對他們太好、太黏,就想逃跑。
🌀 混亂型依附(又叫恐懼型):
小時候同時經歷「想依賴」跟「害怕依賴」的情況,比如:爸媽一方面保護你,一方面又讓你受傷。
➡️ 他們內心常常拉扯,很想被愛但又怕被傷害。
表現可能一下很黏,一下又拒人千里,很混亂、不穩定。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Fallacy)
「我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感情、金錢在他身上了,不想輕易放棄。」
- 當我們投入越多,就越難抽身,哪怕已經知道對方不值得。
- 渣男很會拖時間、畫大餅,就是讓你「越陷越深」。
👮🏻♀️救援者情結(Rescuer Complex) / 傷痛吸引力
常出現在童年照顧型角色(像早熟的大姐姐),覺得別人的痛苦是自己的責任。
- 心裡會認為「我能讓他變好」,但其實你是在扮演心理媽咪,不是戀人。
- 渣男一旦發現你會照顧他情緒、包容他的爛,就會變本加厲。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你相信「我可能不會遇到好人」,結果真的不小心吸引到爛人。
- 因為信念會影響你怎麼看世界、怎麼互動。
- 比如一開始就覺得「他可能也會騙我」,但又強迫自己忽略,最後真的中招。
- 這是一種心理投射 + 行為預言,會讓你無意中走進重複的劇本。
🧞♀️補償心理 / 低自尊自戀補償
「我不夠好,只要他愛我,我就有價值。」
- 渣男通常在一開始都會給你過度的關注與讚美(love bombing),讓你以為自己終於被看見。
- 但這背後是利用你對愛的飢渴來控制你。
- 真正穩定的愛,是不用證明價值的。
Comments
In Channel